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生物資源暨農學院
  3. 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1696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黃宏斌(Hung-Pin Huang)
dc.contributor.authorMu-Han Wongen
dc.contributor.author翁慕涵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5T00:27:58Z-
dc.date.available2010-02-03
dc.date.copyright2009-02-03
dc.date.issued2009
dc.date.submitted2009-01-21
dc.identifier.citation1.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全國生態工法入口網站,http://eem.pcc.gov.tw/natural/index.php
2. 行政院經濟部水利署,水文水資源資料管理系統網站,http://gweb.wra.gov.tw/wrweb/
3.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網站,http://www.swcb.gov.tw/
4.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網站,http://www.tesri.gov.tw/
5.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臺灣魚類資料庫,http://fishdb.sinica.edu.tw/version.htm
6.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資料庫,http://edb.epa.gov.tw/
7.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全國環境水質監測資訊網,http://wqshow.epa.gov.tw/
8.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檢驗所,http://www.niea.gov.tw/
9.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第一工程所,后番子坑溪生態工法教學園區生態資訊網,http://ecoeng.swcb.gov.tw/
10.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網站,http://www.nmmba.gov.tw/
11. 教育部自然生態學習網站,http://nature.edu.tw/index
12.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自然保育網,http://conservation.forest.gov.tw/
13. 汪靜明,1990年,「河川魚類棲地生態調查之基本原則與技術」,森林溪流淡水魚保育訓練班論文集,pp.119~137。
14. 汪靜明,1996年,「河川生態保育原理」,環境教育季刊(31):,pp.27~53。
15. 邵廣昭,1999年,「魚類的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育」,1999生物多樣性研討會論文集,pp.269~275。
16. 汪靜明,1999年,「河川生物多樣性的內涵與生態保育」,環境教育季刊(38):,pp.34~44。
17. 唐先柏、李明賢,2002年,「以生態工法指數(EEI)評估河川生態工法之設計」,第一屆自然生態工法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pp.77
18. 王漢泉,2001年,「東港溪高屏溪魚類生物監測分析」,環境檢驗所環境調查研究年報(8) ,pp.169~186。
19. 王漢泉,2002年,「臺灣河川水質魚類指標之研究」,環境檢驗所環境調查研究年報(9) ,pp.207~236。
20. 周正明、黃世孟,2003年,「生態工法評估程序建立─溪流狀況指數為例」,臺大土木所碩士論文。
21. 汪靜明,2003年,「生態工法之生態評估模式探討」,國際水利生態工法研討會,pp.112~129。
22. 吳輝龍,2003年4月,「自然生態工法推動與展望」,自然生態工法實務與創新研討會論文集, pp.24~27。
23. 吳輝龍,2003年7月,「水土保持自然生態工法」,九十二年度原住民水土保持種子人才培訓研習論文集, pp.1-6。
24. 段錦浩,2003年7月,「水土保持處理與自然生態工法之應用」,九十二年度原住民水土保持種子人才培訓研習論文集, pp.7-4~7-6。
25.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3年12月,動物生態評估技術規範。
26. 吳瑞賢、溫博文、梁麗芬,2003年12月,「河川棲地及歧異度時間因素變化之研究-以烏溪為例」,2003農業工程研討會論文集。
27.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2005年,「土石流整治與生態工法應用之研究」。
28.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第六工程所,2005年,「花蓮縣重大災害防治工程規劃設計檢討」。
29. 朱達仁,2005年,「繽紛的溪流生態、生物指標與健康狀態評估」,水域與生態工法研討會論文集,pp.87~104。
30. 梁世雄,2005年12月,「溪流生態工法之生物評鑑指標」,水域與生態工法研討會論文集,pp.143~158。
31. 朱達仁,2006年,「溪流複合式指標評估模式之建構」,特有生物研究,8(1),pp.35~56
32. 林旭宏、張世倉,2006年3月,「關聯式資料庫在生物資源調查上的應用-以Access實作河川魚類調查資料庫為例」,自然保育季刊第53期,pp.20~31。
33. 朱達仁等,2006年4月,「溪流環境評估常使用的量化生態指標簡介」,臺灣林業,Vol.32 No.2, pp.30~39
34.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2006年,「土石流整治與生態工法應用之研究(2)」。
35. 顧玉蓉、謝正倫,2006年,「溪流結構物對生態影響之定量評估」,成功大學水利與海洋工程所博士論文。
36. 蔡奇璋、黃宏斌,2006年,「應用溪流狀況指數(ISC)評估土石流整治溪流之適宜性探討」,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所碩士論文。
37.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2007年,「土石流整治與生態工法應用之研究(3)」。
38. 卓大翔、林裕彬,2007年,「應用空間統計與水文距離於大屯溪魚類與棲地之時空間變異研究」,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所碩士論文。
39. 經濟部水利署中區水資源局、行政院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2008年,「湖山水庫工程計畫生態保育措施-森林、溪流生態系統之調查研究規劃」。
40. Catton, W., 1986,”Carrying Capacity and the Limits to Freedom”, Paper prepared for Social Ecology 1.Xl World Congress of Sociology, New Delhi, India.
41. Capone T.A. and Kushlan J.A., 1991,”Fish Community Structure in Dry-Season Stream Pools”, Ecology, 72(3), pp.983-992.
42. Meador M.R. and Matthews W.J., 1992,”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in Fish Assemblage Structure of an Intermittent Texas Stream”, American Midland Naturalist, 127,106-114.
43. Dep.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Victoria), 1999, “An Index of Stream Condition: Reference Manual.”
44. Dep.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Victoria), 1999 “An Index of Stream Condition: Field Manual.”
45. Dep.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Victoria), 1999 “An Index of Stream Condition: Catchment Manager’s Manual.”
46. Ladson A.R., White J.L., Doolan J.A., Finlayson B.L., Hart B.T., Lake P.S., and Tilleard J.W., 1999, “Development and testing of an Index of Stream Condition for waterway management in Australia”, Freshwater Biology, 41, 453-468.
47. Magoulick D.D., 2000,”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in Fish Assemblages of Drying Stream Pools: The Role of Abiotic and Biotic Factors”, Aquatic Ecology, 34, 29-41.
48. Oliva – Paterna F.J., Minano P.A. and Torralva M., 2003,”Habitat Quality Affects the Condition of Barbus Sclateri in Mediterranean Semi-Arid Streams”, Environmental Biology of Fishes, 67, 13-22.
49. Ladson A.R., Grayson R.B., Jawecki B., White L.J., 2006, “Effect of Sampling Density on the Measurement of Stream Condition Indicators in Two Lowland Australian Streams”, Rive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22, 853-869.
50. Ahmadi-Nedushan B., St-Hilaire A., Berube M., Robichaud E., Thiemonge N. and Bobee B.,2006,”A Review of Statistical Methods for the Evaluation of Aquatic Habitat Suitability for Instream Flow Assessment”, Rive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22, 503-523.
51. Hu T.J, Wang H.W., Lee H.Y., 2007,”Assessment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Nan-Shih stream in Taiwan”, Ecological Indicators, 7, 430-441.
52. Magalhaes M.F., Beja P., Schlosser I.J. and Collares-Pereira M.J., 2007,”Effects of Multi-Year Droughts on Fish Assemblages of Seasonally Drying Mediterranean Streams”, Freshwater Biology, 52, 1494-1510.
53. Dekar M.P. and Magoulick D.D., 2007,”Factors Affecting Fish Assemblage Structure During Seasonal Stream Drying”, Ecology of Freshwater Fish, 16, 335-342.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1696-
dc.description.abstract溪流生態棲地之評估方式繁多,隨著領域及地區之不同,往往會有不同的選擇,本研究以人為破壞相對較下游河溪少、生態復育潛力相對豐富之上游野溪作為研究對象,選擇工程人員較易使用、兼具物理性、化學性及生物量化指標—由澳洲維多利亞省所發展之溪流狀況指數(Index of Stream Condition, ISC)評估模式。其中,針對水生物次指數作修正,以魚類作為水域生態之指標生物。
多元迴歸之逐步迴歸分析得到上游野溪指標魚類生長之棲地環境關鍵因子為水深、面積、體積、底質歧異度、pH值、電導度、雨量及海拔高度,以及關鍵因子與指標魚類體長、密度之關係。統計分析結果顯示指標魚類之體長差異及密度與關鍵因子關係顯著,藉此修正水生物次指數之評分項目。
以本研究修正之方法針對10 處野溪進行評估,並與蔡(2006)之模式進行比較,發現本研究更能反映出真實溪流狀況,且能避免完全否決未發現魚類時野溪之生態條件。
而上游野溪之現地調查次數及時間,以每季調查一次,時間為3、6、9、12月最為適合。同時,得到ISC 總分31 分為判別上游野溪溪流生態之臨界值:分數低於31 分為較差之指標魚類棲息環境;高於31 分者為較佳之棲息環境。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There are many kinds of assessments on ecological habitat of stream due to the different regions and localities. This study targeted at torrents, which have less contamination and more ecological potential restoration comparing with downstream ones and chose Index of Stream Condition, developed by the State of Victoria in Austria, which is included in physical, chemical and botanical indexes and easier use for engineers, especially. In which, The Aquatic Life Sub-index is modified by this study and is represented by fish species.
By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in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prominent habitat factors could be depth, area, volume , substrate diversity, pH ,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nd elevation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factors and fish length and its density. The result of statis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se prominent factors and the variety of body length and density of endemic fish species are significant. According to this result, the assessment of Aquatic Life Sub-index was modified for torrents in Taiwan.
Ten torrents in Taiwan were assessed by the modified method, an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sai’s one (2006). The comparison showed that the modified method by this study reflect the better result than Tsai’s one. And, the modified method can avoid rejecting the ecological conditions of torrents totally as no finding endemic fish species.
Moreover, the investigation time and its frequency could be setup in each season in March, June, September and December. Besides, the criteria of Index of Stream Condition on torrents in Taiwan could be 31. In which, the index below 31 represents the worse habitat for endemic fish species while above 31 represents a better condition.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5T00:27:58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8-R95622033-1.pdf: 15406346 bytes, checksum: a2646454155f8396831f3ee89fecd084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9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IV
圖目錄 VIII
表目錄 X
第一章 前言 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3
2.1 生態環境評估指標介紹 4
2.1.1 化學性評估指標 4
2.1.2 生物性評估指標 5
2.1.3 物理性評估指標 9
2.1.4 綜合性評估指標 13
2.1.5 各相關評估指標之比較 17
2.2選取魚類為指標生物之原因 24
2.3棲地關鍵因子之選取 26
2.4 統計方法之選擇 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3.1 溪流狀況指數(ISC)評分方法之介紹 31
3.1.1 溪流狀況指數(ISC)之評估作業流程 34
3.2 魚類之觀測方法 48
3.2.1網具採集 48
3.2.2籠具採集(誘捕法) 49
3.2.3魚釣法 49
3.2.4電魚法 49
3.2.5直接觀察法 50
3.2.6潛水觀察 50
3.3 各項環境資料之取得及分析 50
3.4 統計方法 54
3.4.1 多元迴歸分析(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54
3.4.2 逐步迴歸分析法 (Stepwise) 57
3.5 研究區域之選定 58
3.6 觀測河段之劃定 58
第四章 研究區域介紹 59
4.1 臺北縣瑞芳鎮大粗坑野溪 59
4.1.1 研究區域概況 59
4.1.2 觀測河段之劃定 60
4.1.3 流量資料 61
4.1.4 土地利用 62
4.1.5 水質採樣地點 63
4.2 臺北縣淡水鎮大屯溪 63
4.2.1 研究區域概況 63
4.2.2 觀測河段之劃定 64
4.2.3 流量資料 65
4.2.4 土地利用 66
4.2.5 水質採樣地點 68
4.3 南投縣信義鄉豐丘野溪 68
4.3.1 研究區域概況 68
4.3.2 觀測河段之劃定 69
4.3.3 流量資料 70
4.3.4 土地利用 71
4.3.5 水質採樣地點 72
4.4 雲林縣古坑鄉華山溪 72
4.4.1 研究區域概況 72
4.4.2 觀測河段之劃定 74
4.4.3 流量資料 74
4.4.4 土地利用 75
4.4.5 水質採樣地點 76
4.5 臺南縣白河鎮六重溪 77
4.5.1 研究區域概況 77
4.5.2 觀測河段之劃定 78
4.5.3 流量資料 79
4.5.4 土地利用 80
4.5.5 水質採樣地點 81
4.6 花蓮縣光復鄉大興村南清水溪 82
4.6.1 研究區域概況 82
4.6.2 觀測河段之劃定 83
4.6.3 流量資料 84
4.6.4 土地利用 84
4.6.5 水質採樣地點 86
4.7 花蓮縣萬榮鄉見晴村見晴野溪 86
4.7.1 研究區域概況 86
4.7.2 觀測河段之劃分 87
4.7.3 流量資料 88
4.7.4 土地利用 89
4.7.5 水質採樣地點 90
4.8 花蓮縣鳳林鎮鳳義里水源地 91
4.8.1 研究區域概況 91
4.8.2 觀測河段之劃分 92
4.8.3 流量資料 92
4.8.4 土地利用 93
4.8.5 水質採樣地點 94
4.9 花蓮縣秀林鄉佳民村須美基溪 95
4.9.1 研究區域概況 95
4.9.2 觀測河段之劃分 96
4.9.3 流量資料 97
4.9.4 土地利用 97
4.9.5 水質採樣地點 99
4.10 花蓮縣豐濱鄉新社村加塱溪 99
4.10.1 研究區域概況 99
4.10.2 觀測河段之劃分 100
4.10.3 流量資料 101
4.10.4 土地利用 102
4.10.5 水質採樣地點 103
第五章 結果與討論 105
5.1 水生物次指數評分項目之探討 105
5.1.1 魚種 106
5.1.2 魚種體長 106
5.1.3 魚類數量 107
5.1.4 魚類重量 107
5.1.5 魚種歧異度 107
5.2 指標魚類與關鍵環境因子之統計分析 108
5.2.1 迴歸模式之適用棲地範圍 109
5.2.2 文獻中關鍵環境因子與魚類條件之逐步迴歸分析 110
5.2.3 所有棲地因子與魚類條件之逐步迴歸分析 111
5.2.4 文獻關鍵因子與所有棲地因子作為自變數之迴歸結果比較 113
5.3 修正水生物次指數評分方法 114
5.4 棲地生物負荷量之討論 117
5.4.1 各研究區域之棲地生物負荷量以及發現河段之探討 118
5.4.2 各研究區域之棲地生物負荷量以及指標魚類體長之探討 119
5.5 各研究區域水生物次指數評估結果之探討 119
5.5.1 臺北縣瑞芳鎮大粗坑野溪 119
5.5.2 臺北縣淡水鎮大屯溪 121
5.5.3 南投縣信義鄉豐丘野溪 122
5.5.4 雲林縣古坑鄉華山溪 122
5.5.5 臺南縣白河鎮六重溪 123
5.5.6 花蓮縣光復鄉大興村南清水溪 124
5.5.7 花蓮縣萬榮鄉見晴村見晴野溪 126
5.5.8 花蓮縣鳳林鎮鳳義里水源地 126
5.5.9 花蓮縣秀林鄉佳民村須美基溪 128
5.5.10 花蓮縣豐濱鄉新社村加塱溪 129
5.6研究區域ISC評估結果之綜合探討 131
5.7調查頻率之探討 132
5.7.1 各研究區域不同調查頻率之ISC總分比較結果 134
5.7.2 分區比較不同調查頻率之ISC總分結果 142
5.7.3 以ISC總分比較各研究區域之溪流生態環境 143
第六章 結論 145
參考文獻 149
附錄 154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溪流狀況指數(ISC)應用於上游野溪適宜性之研究zh_TW
dc.titleFeasibility of Applying Index of Stream Condition (ISC) on Torrents in Taiwan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97-1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陳信雄,吳輝龍,游繁結,段錦浩
dc.subject.keyword溪流狀況指數(ISC),多元迴歸分析,逐步迴歸分析,野溪,zh_TW
dc.subject.keywordIndex of Stream Condition,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Torrent,en
dc.relation.page163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09-01-21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生物資源暨農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98-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15.05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