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1523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陳弱水(Ruoshui Chen) | |
dc.contributor.author | Yi-Ning Lu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盧意寧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5T00:21:38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0-02-12 | |
dc.date.copyright | 2009-02-12 | |
dc.date.issued | 2009 | |
dc.date.submitted | 2009-02-03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徵引文獻
﹝以筆劃多少為序﹞ 一、史料 ﹝一﹞一般古籍 漢•班固,《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6。 梁•蕭子顯,《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1987。 唐•令狐德棻,《周書》,臺北:鼎文書局,1987。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4。 唐•李林甫等,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2005。 唐•李百藥,《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 唐•李延壽,《南史》,臺北:鼎文書局,1976。 唐•吳兢撰,謝保成集校,《貞觀政要》,北京:中華書局,2003。 唐•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唐•姚思廉,《梁書》,臺北:鼎文書局,1986。 唐•姚思廉,《陳書》,臺北:鼎文書局,1986。 唐•劉知幾著,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上海:上海書店,1988。 唐•劉餗,《隋唐嘉話》,北京:中華書局,2005。 唐•魏徵,《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87。 後晉•劉昫,《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 五代•王定保撰,清•蔣光煦校,《唐摭言》,臺北:世界書局,1959。 宋•王欽若等編纂,周勛初等校注,《冊府元龜》,南京:鳳凰,2006。 宋•王應麟,《玉海》,上海:江蘇古籍,1990。 宋•王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55。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明倫,1977。 宋•朱勝非,《紺珠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宋祁、歐陽修,《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 宋•宋敏求,《唐大詔令集》,臺北:新文豐,1989。 宋•計有功著,王仲鏞校箋,《唐詩紀事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7。 宋•洪邁編,《翰苑群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四庫全書珍本。 宋•孫逢吉,《職官分紀》,北京:中華書局,1988。 宋•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商務印書館,1987)。 清•趙翼,《陔餘叢考》,臺北:世界書局,1965。 王夢鷗譯註,《禮記今註今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 ﹝二﹞文集 唐•王勃撰,清•蔣清翊注,《王子安集注》,上海:上海古籍,1995。 唐•王績撰,金榮華校注,《王績詩文集校注》,臺北:新文豐,1998。 唐•元結,〈篋中集序〉,孫望編校,《新校元次山集》,臺北:世界書局,1984。 唐•沈佺期、宋之問,陶敏等校注,《沈佺期宋之問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2001. 唐•李翱,《李文公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四部叢刊本。 唐•張說《張燕公集》,臺北:新文豐,1985,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 唐•陳子昂,《陳伯玉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四部叢刊本。 唐•韓愈,閻琦校注,《韓昌黎文集注釋》,西安:三秦,2004。 唐•權德輿,《權載之文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65,四部叢刊本。 清•彭定求等輯,《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 清•董誥等纂修,《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7。 周紹良總主編,《全唐文新編》,長春:吉林文史,1999。 二、專書論文 ﹝一﹞學術論文 1.中文部份 方介,〈陳子昂的聖人觀〉,《書目季刊》第27卷第2期,42-44。 方震華,〈唐宋政治論述中的貞觀之政─治國典範的論辯〉,《臺大歷史學報》第 40期,2007年12月,台北。 沈冬青,《梁末羈北文士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6。 冉旭,〈唐景龍至開元前期的學士詩人〉,《中州學刊》第3期,2003年,鄭州。 史睿,〈北周後期至唐初禮制的變遷與學術文化的統一〉,《唐研究》第3卷,北 京:北京大學,1997。 池田溫,〈盛唐之集賢院〉,《唐研究論文選集》,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院,1999。 何格恩,〈張九齡之政治生活〉,《嶺南學報》第4卷第1期,1935,廣州。 何寄澎,〈簡論唐代古文運動中的文學集團〉,中國古典研究會主編,《古典文學》 第6期,臺北:學生書局,1984。 岑仲勉,〈陳子昂及其文集之事跡〉,《輔仁學誌》第14卷第1、2合期,1946, 台北。 沈冬青,《梁末羈北文士研究》(台北:台灣大學碩士論文,1986)。 林慶彰,〈知識的水庫─歷代對圖書文獻的整理與保藏〉,收錄於《中國文化新論 學術篇─浩瀚的學海》,臺北:聯經,1981)。 柯金木,〈兩唐書儒學傳儒史雜混之探析〉,《孔孟學報》第69卷,1995,臺北。 高明士,〈唐代官學的發展與衰落〉,《幼獅學誌》第9卷1期,1970,臺北。 張天虹,〈嶄新的視角,粗鄙的研究─評《唐代學士與文人政治》〉,《中國圖書評 論》第10期,2006,北京。 張文昌,《唐代禮典的編纂與傳承──以《大唐開元禮》為中心》,臺北:國立臺 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張榮芳,《唐代的史館與史官》,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 陳弱水,〈柳宗元與中唐儒家復興〉,《新史學》第5卷第1期,1994,臺北。 陳登武,〈唐代古文運動的史學思想─以先驅古文家為中心〉,《第四屆唐代文化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教務處出版組,1999。 陶敏,〈《景龍文館記》考〉,《文史》第48輯,1999,臺北。 鈕衛星,〈從「《大衍》寫《九執》」公案中的南宮說看中唐時期印度天文學在華 的地位及其影響〉,《上海大學交通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3期, 2006,上海。 黃約瑟,〈鄭愔政治生涯略述〉,《唐研究》第1卷,北京:北京大學,1995。 楊承祖,〈元結的淳古論與反主流〉,收入中國唐代學會主編,《唐代研究論集》 第4輯,臺北:新文豐,1992。 楊承祖,〈由〈質文論〉與〈先賢讚〉論李華〉,收入《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學生書局,1989。 楊俊峰,《南朝末年士人的處境及其北遷問題》,臺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 文,1999。 雷家驥,〈唐前期國史官修體制的演變─兼論館院學派的史學批評及其影響〉,收 錄於《唐代研究論集第二輯》,臺北:新文豐,1992。 聞人軍、李磊,〈一行、南宮說天文大地測量新考〉,《文史》32輯,北京,1990。 趙貞,〈唐代星變的占卜意義對宰相政治生涯的影響〉,《史學月刊》第2期,2004, 開封。 劉次沅,〈西安碑林的《唐月令》及其天象紀錄〉,《中國科技史料》第18卷第1 期,1997,北京。 鄭偉章,〈唐集賢院考〉,《文史》第19輯,1983,北京。 盧建榮,〈一次沒有宣言的改革─唐玄宗朝的政治與文化〉,《國立臺灣大學文史 哲學報》第46期,1997,臺北。 賴瑞和,〈唐代的翰林待詔和司天臺——關於《李素墓誌》和《卑失氏墓誌》的 再考察〉,《唐研究》第9卷,2003,北京。 錢穆,〈略論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與當時門第之關係〉,收入氏著,《中國學術思 想史論叢(三)》,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7。 閻鴻中,〈義例、名教與實錄─劉知幾史學思想溯義〉,《臺大歷史學報》第31 期,2003,臺北。 聶永華,〈「珠英學士」詩歌活動考論〉,《鄭州大學學報》第37卷第3期,2004, 鄭州。 嚴耕望,〈略論唐六典之性質與施用問題〉,收入氏著,《嚴耕望史學論文選集》, 臺北:聯經,1991。 2英文部分 William Hung,”A Bibliography controversy at the T’ang Court A.D.719“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20, 1/2, Cambridge: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Press, 1957. 3.譯著 日•金子修一,〈關於唐代後半的郊祀和帝室宗廟〉,收於《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 會議論文集》下冊,臺北:文津,1993。 日•妹尾達彥,〈韋述的《兩京新記》與八世紀前半葉的長安〉,《唐研究》第9 卷,2003,北京。 日•山崎宏,〈周の麟 趾殿と北齊の文林館〉鈴木博士古稀記念祝賀會,《鈴木 博士古稀記念東洋學論叢》,東京:明德,1967。 ﹝二﹞專書 1.中文部份 尹協理、魏明,《王通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84。 毛蕾,《唐代翰林學士》,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0。 王運熙,《中國古代文論管窺》,上海:上海古籍,2006。 王運熙、楊明著,《隋唐五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1994。 王夢鷗,《禮記今註今釋》上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 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2004。 任繼愈編,《中國哲學發展史(隋唐)》,北京:人民,1998) 牟潤孫,《注史齋叢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 何格恩,《張九齡年譜》,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64。 余英時,《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臺北:時報文化,2007。 岑仲勉,《郎官司石柱題名新考訂》,上海:上海古籍,1984。 李長福,《唐代學士與文人政治》,濟南:齊魯書社,2005。 李德輝,《唐代文館制度及其與政治和文學之關係》,上海:上海古籍,2006。 汪籛,《汪籛隋唐史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81。 周祖譔編選,《隋唐五代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1990。 唐光榮,《唐代類書與文學》,四川:巴蜀書社,2008。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武漢:武漢大學,1992。 唐長孺,《唐長孺社會文化史論叢》,武漢:武漢大學,2002。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第二卷,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 張榮芳,《唐代的史館與史官》,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84。 張灝,《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臺北:聯經,2000。 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2006。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1990。 陳祖言,《張說年譜》,香港:中文大學,1984。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臺北:里仁,1980。 傅振倫,《劉知幾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63。 傅璇琮,《唐才子傳校箋》,臺北:中華書局,1990。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陜西:人民,2003。 傅璇琮,《唐宋文史論叢及其他》,鄭州:大象,2004。 傅璇琮,《唐詩論學叢稿》,臺北:文史哲,1995。 喬象鍾、陳鐵民主編,《唐代文學史(上)》,北京:人民文學,1995。 楊明著,《中國文學批評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上海古籍,1996。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2卷,上海市:復旦大學,2002。 葛曉音,《詩國高潮與盛唐文化》,北京:北京大學,1998。 聞一多,《唐詩雜論》,北京:中華書局,2004。 劉若愚,《中國文學理論》,南京:江蘇教育,2006。 劉海峰,《唐代教育與選舉制度綜論》,臺北:文津,1991。 劉健明,〈論唐玄宗時期的集賢院〉,《隋唐史論集》,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 心,1993。 賴瑞和,《唐代基層文官》,臺北:聯經,2004。 錢穆,《中國史學名著(一)》,臺北:素書樓基金會,2001。 謝保成,《隋唐五代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1986。 2.英文部份 David Mcmullen, State and Scholars in T’ang China,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David Cannadine and Simon Price ed, Rituals of Royalty: Power and Ceremonial in Traditional Societies,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3.譯著 日•副島一郎,《氣與士風》,上海:上海古籍,2005。 日•溝口雄三、小島毅主編,《中國的思維世界》,南京:江蘇人民,2003。 美•包弼德(Bol, Peter Kees),《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南京:江蘇人民,2001。 美•宇文所安(Steven Owen)、賈晉華譯,《盛唐詩》,北京:新華書店,2004。 美•宇文所安(Steven Owen),《初唐詩》,北京:三聯書店,2004。 英•崔瑞德(Denis Twitchett)編著,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西方漢學研究課題 組譯,《劍橋中國隋唐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6。 美•倪豪士(William H. Nienhauser,Jr.)編選,黃寶華等譯,《美國學者論中國文學》, 上海:上海古籍,1994。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1523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論文摘要
本篇論文的出發點旨在拓展對古文運動最初肇端的認識。為何會有如此想法,則是因為學界多以安史之亂的爆發來解釋古文運動之興起,可是,此一運動的最先倡導者蕭穎士、李華等人,他們多成長於玄宗開元年間、活躍於玄宗天寶時,且他們的許多重要作品也產生於此一時期,我想這已足以顯示安史之亂的爆發不足以解釋古文運動之興起,同時,也引發了我的好奇,既然古文運動是濫觴於玄宗一朝,或許此時的思想環境已有所改變,進而促發新思潮的出現。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該要如何找尋合適的切入點?給予我靈感的是一篇文章和一段史料。文章是由學者葛曉音所寫的,她注意到玄宗朝時,尤其到了天寶年間,有越來越多文士發出復古的呼聲,她提出的解釋是:開元前期文壇盟主張說很積極地輔助玄宗興禮樂、復雅頌,復興禮樂雅頌在玄宗朝最重要的文館集賢院成立後達到高峰,張說正是首位知掌院事的人。史料指的則是中唐古文家梁肅的一段話,話中肯定張說中興文章有功,是上接陳子昂下啟蕭穎士的關鍵人物。他們都指出張說的重要性,可是要從張說個人行跡、還有文章來談論當時的風氣變化,頗為不易;於是決定改由所知掌的文館集賢院著手,一來是張說於其中投入許多心血,也貫注了自己的理念,二來是文館即是宮廷內的學術文化機構,它內部的活動當能透露不少與當時思想風氣有關之重要訊息。 我在一、二章中著重於探討集賢院的內部情況與前此文館之同異。普遍設置文館,並招攬文士進入館中擔任學士一職的風氣,大概是從南朝開始。經過研究之後發現,南朝文館的最大特色,就是館內學士多數是擅長詩文寫作的文人,而且館內主要活動都與文學創作有密切的關係,像是學士大多是負責編纂大型類書和詩文總集,又像學士經常出現在宮廷宴會中,陪同君王吟詩作文。文館形同是文學中心。這其實反映出的就是自從魏晉以降文學蓬勃發展、學術文化風氣崇尚文學的實況。而在北朝、隋代,宮廷之中都有設置文館、學士,內部情況與南朝大致相同,沒有什麼改變。到了唐代,一般我們都會有這樣的一個印象,就是太宗興儒學、重國學,似乎有意要扭轉江左重文輕儒的學風,展現出新氣象,而太宗所建的新文館弘文館,向來也被史家當成太宗崇儒學的明證。不過仔細觀察弘文館的學士組成和館內活動,就是發現史書記載和歷史事實有所差距。學士組成是以浸染南朝宮廷文風甚深的文詞之士為主體,館內活動也不盡是嚴肅討論經義、政事,君主與學士間宴飲詩文唱和次數很多,學士的主要修纂任務還是以大型類書和詩文總集為主。 玄宗所立之文館集賢院,內部情況卻與以往有顯著的不同。第一,集賢院的學士組成,多半不是文詞之士,而是學者型的人物。第二,館內主要活動,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來看,其一,張說向來有為國定禮樂的雄心,在他的有心推動下,集賢院總攬了玄宗朝的重要國家禮樂事務,地位就如同是玄宗的禮樂之司,而在張說去世以後,雖然接任者未必有張說的雄心,但集賢院依舊是玄宗託付國家禮樂事務的首選,也就是說,它禮樂之司的地位仍在。由一宮廷文館掌控國家禮樂事務,這點非常特殊。其二,館內主要活動也不再與文學創作有密切的關係了。學士的編纂任務並非是大型類書或詩文總集,重心轉向編修儀注、典章和經典;而且,理應在文館中相當蓬勃的文學活動也沉寂了下來,仍然是有,但是次數變少、規模轉小,作品內容嚴肅許多,娛樂性減少了。總結集賢院的種種不同,我的解釋是重文輕儒、崇尚文學的江左遺風在玄宗的宮廷中有消退的跡象。 而我接著在第三章,針對集賢院大興禮樂的盛況,進行更深入的分析。張說藉集賢院大興禮樂,他會如此積極,玄宗這般配合,除了兩人有粉飾盛時、振興儒學之意外,背後其實有一套想法在支撐他們的行動,而這一套想法其實頗能反映初盛唐的思想型態。因此,有必要就兩人的禮樂觀進行研究。 分析張說的禮樂文章,大概有如下特徵:第一,張說相信,禮樂源於天地,由聖人取法天象而制成;故禮樂之施行,關乎宇宙秩序的穩固、人間政治的太平,過程必須慎重,若有不當,恐會導致不良後果。這其實不是新觀念,是常見於古代經典的一套論述,目的是為強調禮樂乃是人文世界之秩序原理。觀察唐代其他文士意見,他們多與張說看法類似,咸認禮樂源於天地而有經世之效。第二,張說的禮樂論,有天人相應的色彩。進一步考察他的天人觀,可以清楚看到他屢以天變、災異來勸誡君主,他既強調天道關乎人事,自是服膺天人相應之說無疑。這同樣不是張說的獨見,許多與他同時或早於他的文士皆持此說。顯示初盛唐的思想型態,仍是沿襲過往,未見太大突破。 至於玄宗,則是特別重視《禮記》中的〈月令〉一篇,於天寶初依據開元年間所修訂的新曆《大衍曆》,親自刪改其中關於天象和節氣的記載,後又詔命集賢學士為之作注。《大衍曆》成書於張說掌理集賢院時,由張說引入院中的僧人一行主撰。在過程中,張說積極協助並為此事寫下多篇文章。內容主要是在強調,備受儒者推崇的堯、舜等古代聖王,順天應人,定曆法致太平;玄宗崇儒復古,今日再造新曆,行為等同堯、舜。或許是受張說鼓舞,玄宗本人也努力為自己營造聖君形象。像是在集賢院成立後開始每月頒曆,意在仿效古代聖王明時授人。又一度於天寶年間採納隋末大儒王通之孫王勃舊說,下詔以唐承漢,盡黜隋前歷代帝王。重視〈月令〉,大概也是基於同樣心態。〈月令〉訴求王者承天道治人事、依天文行政事,充滿天人相應論的思想。故玄宗重〈月令〉,一則是欲展現他為一順天應人之王者,另意味他和其重臣張說一樣,看重天道對人事的影響。此外,玄宗的學術愛好是易學,集賢院內談易風氣盛行,而《易經》的特色即是專談天道。要之,玄宗、張說大興禮樂、大舉修曆,顯露出崇儒復古的企圖,促使他們積極行動的則是一種欽崇天道之心理,以及對天人相應之說的信心,這些其實都是舊有思路。 最後,經過了前面幾章的分析,要來解答我最初提出的問題,就是古文運動為何會於玄宗朝時濫觴?在第二章,以集賢院為切入點,的確讓我們看到了玄宗朝的思想環境出現改變徵兆,江左重文輕儒的學風有受到抑制。在第三章,我們也可看到張說、玄宗大興禮樂, 是有崇儒復古之意。照這樣看起來,葛曉音的意見是對的,張說的努力、玄宗的配合與集賢院的興盛,確有可能營造出了一個讓儒學再受重視的思想環境,讓文學復古思想滋生的溫床。這是否就代表蕭、李等天寶先驅古文家即是受到此股風氣影響,起而推動反對江左浮華文風、力圖復興儒家學說的古文運動?可是,我進一步去對照兩方的想法,發現有許多的不同,其中一個最為重要的不同是,張說以及一干初盛唐的文士,他們重視禮樂,而背後支撐他們的是對天人相應論的信服,以及對天道的欽崇。蕭、李等古文運動先驅者,在天道與人事間,他們的眼光是放在人事上,他們看重史學,希望借重並嚴格執行史學褒貶善惡的功能,以達到維護儒家人倫價值的目的,經過兩相對照,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兩方關懷的焦點有很大的不同,一方是禮樂儀文,一方是道德人心。 發現此路不通之後,只好試圖另闢蹊徑,結果有了新的發現。就是,倘若真要追索天寶諸位古文運動先驅的可能淵源,八世紀初以劉知幾為首的「館院學派」(這是學者雷家驥提出的說法,它指的是活動於史館中、圍繞在史家劉知幾旁的一群同道),史學理念也是特重褒貶善惡,目的是為護持儒家的人倫道德、綱常名教,這和蕭、李等人的想法如出一轍。至於「館院學派」和蕭李古文集團之間的關聯性有多強?若要再進一步證明,頗有難處,主要是囿於史料的限制,故本論文僅能點到為止。 | zh_TW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5T00:21:38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8-R92123008-1.pdf: 1368550 bytes, checksum: df3cc9d76477bd24eb2ed020cfd618f2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9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盛唐集賢院的成立與意義──兼論玄宗朝學術文化風氣的轉變
目次 緒論..………………………………………………………………1 第一章 南風北漸:南北朝至唐初文館發展概況….……………7 第一節 南北朝至隋代的文館與學士………………….………7 第二節 初唐的文館與學士……………………………………14 第二章 禮樂之司:盛唐的集賢院………………………………31 第一節 玄宗朝集賢院成立的經過………………………………31 第二節 玄宗朝集賢院的職能……………………………………38 第三節 院內成員和活動…………………………………………46 第三章 欽崇天道:集賢院興禮樂背後的思想意義……………59 第一節 唐太宗和魏徵的禮樂觀及其他…………………………59 第二節 張說的禮樂觀……………………………………………67 第三節 玄宗的禮樂計畫及其他…………………………………73 第四章 由「禮」到「史」:天寶年間思想界的新趨向………83 第一節 張說文儒集團和蕭李古文集團的差異…………………84 第二節 古文家與史學家的交往和原因…………………………92 結論………………………………………………………………107 徵引文獻…………………………………………………………111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盛唐集賢院的成立與意義──兼論玄宗朝學術文化風氣的轉變 | zh_TW |
dc.title | A Study of Jinxian Academy──with Reference to Intellectual Changes during the Xuanzong Reign of the Tang Dynasty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7-1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甘懷真(Huai-Chen Kan),方介(Chieh Fang) | |
dc.subject.keyword | Fu Ku Movement,Hungwen Academy,Jinxian Academy,Scholars,Chang Yueh,Li Hua,Xiao Ying-Shi,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古文運動,弘文館,集賢院,學士,張說,李華,蕭穎士, | en |
dc.relation.page | 116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09-02-04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歷史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歷史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8-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34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