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理學院
  3. 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032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洪伯邑
dc.contributor.authorPao-Hui Tsengen
dc.contributor.author曾寶慧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5-13T08:40:50Z-
dc.date.available2016-02-16
dc.date.available2021-05-13T08:40:50Z-
dc.date.copyright2016-02-16
dc.date.issued2016
dc.date.submitted2016-01-26
dc.identifier.citation一、中文部分
(一)新聞報導
Yawai. Takiyu(2015年8月8日)。環山部落果園滑動 下方民宅工寮遭損壞。原住民族電視台。取自http://titv.ipcf.org.tw/news-14532
中央社(1978年6月21日)。林主席在省議會答詢表示對梨山地區果樹決不輕
言砍除。中央日報全文影像資料庫。取自http://140.112.113.22/cnnewsapp/start.htm
中央社(1979年5月27日)。梨山超限濫墾種植果樹,省府兼顧法令事實,將
採溫和辦法處理。中央日報全文影像資料庫。取自http://140.112.113.22/cnnew
sapp/start.htm
中央社(1979年8月20日)。德基水庫週圍泥砂有被穩住跡象/ 梨山區濫墾陡
坡農地省農牧局將收回造林。中央日報全文影像資料庫。取自http://140.112.
113.22/cnnewsapp/start.htm
中央社(1988年11月21日)。梨山千餘公頃果園 將暫緩收回造林。中央日報
全文影像資料庫。取自http://140.112.113.22/cnnewsapp/start.htm
汪文豪(2004年7月12日)。歸責高山農業/農委會:張景森似武斷。聯合知識
庫。取自http://udndata.com/
吳思萍(2013,12月2日)。農業上山/平地休耕/學者:荒謬的政策。聯合報,3
版。
李陳信得(2013,09月07日)拆梨山果樹 村長自殘陳情。蘋果日報。
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30907/35276876/
林木材(2013,12月4日)。《看見台灣》,見與不見。東森新聞雲。取自:http:// www.ettoday.net/news/20131204/303594.htm
林務局造林生產組(2010年1月7日)。林務局關懷梨山農民 仍盼諒解政府政
策返還林地【新聞群組】。取自 http://taitung.forest.gov.tw/ct.asp? xItem=4993
5&ctNode=486&mp=350
林雲閣(1996年10月11日)。第十屆聯合報文學獎 報導文學第二名 誰傷了
薩拉茅的心?聯合知識庫。取自http://udndata.com/。
段錦浩(2004年7月13日)。早就該禁高山農業了。聯合知識庫。取自
http://udndata.com/
唐嘉麗(2014年12月12日)。齊柏林:看見台灣是溫柔提醒。世界新聞網。
取自http://www.worldjournal.com/index.html
許玉君(2004年12月13日)。高山農業降溫勢必費番手腳。聯合知識庫。取
自http://udndata.com/
許玉君(2004年12月19日)。經建會:讓山頭爛掉或水果爛掉。聯合知識庫。
取自http://udndata.com/
張景明(1988年5月12日)。德基水庫/褐色毒藻/伏流招禍。聯合知識庫。取
自http://udndata.com/
張爵民(1959,4月27日)。蘋果花正開,橫貫公路的風光和資源。中央日報全
文影像資料庫。取自http://140.112.113.22/cnnewsapp/start.htm
梁繁章(1976,3月29日)。梨山蘋果的功臣—宋慶雲。中央日報全文影像資料
庫。取自http://140.112.113.22/cnnewsapp/start.htm
黃少芳(1989年11月13日)救德基水土/宜重新規劃。聯合知識庫。取自
http://udndata.com/
新品種已種植成功,陸奧蘋果上市(1982年3月31日)。聯合知識庫。取自http://udndata.com/
賴思豪、花振森(2013年12月10日)。「看見台灣」意外揪出日月光,重新檢
視環境,齊柏林很欣慰。三立新聞網。取自http://www.setn.com/Default.aspx
(二)期刊論文、學位論文、研討會論文、中文專書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工作報告第10期(中華民國46年7月1日至47年6月30日)。取自http://www.coa.gov.tw/files/jcrr_report/OTHERS_ C/JCRR _Work_Report/JCRR_Work_Report_10.pdf
王鑫(2004)。台灣的地形景觀。臺北市:渡假出版社有限公司。
台中市政府農業局(2015)。臺中市農村再生總體計畫(主冊)。取自http://www.
taichung.gov.tw:8080/FlashEbookReader/hyviewer/online_preview.jsp?bookid=1459631
向岚麟、吕斌(2010)。新文化地理學視角下的文化景觀研究進展。人文地理,
25(6),7-13。
江詩菁(2004)。宰制與反抗:兩大報系與黨外雜誌之文化爭奪(1975~1989)(碩
士論文)。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35695820073767651922
余光弘(1976)。環山泰雅人的社會變遷與青少年調適(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李永展、廖億美(1998)。在自覺與自救之後,誰來為台灣環境療傷止痛。載於
歐陽嶠暉、黃勉善(主編),新世紀的環境保護政策(127-128 頁)。臺北市:
厚生基金會。
吳啟禎、吳榮義(2014)。我們的經濟政策主張—以創新驅動與進步價值建構台
灣新經濟典範。台灣:新台灣國策智庫。取自http://www.braintrust.tw/user
files/files/%E5%BB%BA%E6%A7%8B%E5%8F%B0%E7%81%A3%E6%96%B0%E7%B6%93%E6%BF%9F%EF%BC%88%E5%AE%8C%EF%BC%89%2020150106.pdf
官大偉(2010年11月)。空間秩序、地理再現與生態政治── 從台灣山地資源
利用/保育的歷史談起。紀駿傑(主持人),古道、地景與山林資源。楊南郡
先生及其同世代台灣原住民研究與台灣登山史國際研討會,東華大學。
官大偉(2014)。原住民族土地權的挑戰:從一個當代保留地交易區域研究談起。
Journal of Archaeology and Anthropology,(80),7-52。
官大偉(2015)。原住民生態知識與當代災害管理以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之泰雅
族部落為例。地理學報,76,97-132。
林玟君(2014)。台中梨山地區外來農民的農業活動及生活調適─以宜蘭農民為
例(碩士論文)。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8525127894527520
8384
林宗賢(1989)。臺灣果樹産業之發展與改進。中國園藝,35(4),223-230。
林俊全、鄭宏祺、鄭遠昌、任家弘 (2010)。台灣中部梨山土地利用變遷之研究。
工程環境會刊,(25),93-102。
林俊全(2011)。台灣空中地理大教室:100個你不可不知的關鍵地貌。臺北市:
貓頭鷹出版。
林秋綿(1991)。臺灣各時期原住民土地政策演變及其影響之探討。Journal of Taiwan Land Research,2,23-40。
林國慶(2005年12月)。高山農業之定位與發展。蔡精強(主持人),大甲溪流
域高山農業之定位。內政部市鄉局國土系列研討會—大甲溪流域上游地區整
體規劃,台中谷關。
奚兆永(2002)。評所謂「物化勞動和活勞動共同創造價值」論。經濟評論,(1),
3-9。
徐森彥、許世孟、施俊成(2013年11月)大梨山地區坡地環境安全防護網建置大梨山地區坡地環境。陳正炎、李國棟(主持人),水土資源保育。第十七屆海峽兩岸水利科技交流研討會,聯合大學第二(八甲)校區。
孫稚堤 & 顏愛靜(2012)。流域治理與土地倫理之研究。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66,21-51。
陳文欣(2010)。水庫集水區整體治理規劃之探討-以德基水庫為例(碩士論文)。
取自http://www.airitilibrary.com/ 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 cid=U0001-04
02201014453000
陳中(1996)。梨山果樹與產業文化的省思。鄉間小路,22(7),13-19。
陳亭伊(2008)。原住民族土地資源共同管理機制之研究—以新竹縣尖石鄉泰雅
族部落為例(碩士論文)。取自http://thesis.lib.nccu.edu.tw/cgi-bin/gs32/gsweb.
cgi/login?o=dstdcdr&s=id=%22 G0095257007%22.&searchmode= basic#XXXX
陳育偉(2012)。台灣山林政策之政經分析(1945-2012)(碩士論文)。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61410024513263885325
陳茂泰(1973)。從旱田到果園-道澤與卡母界農業經濟變遷的調適。載於黃應貴(主編),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333-369頁)。臺北市:聯經出版。
陳建元(1999)。從公共選擇理論觀點分析中橫封山爭議與政策變遷(碩士論文)。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69535089988610358513
陳憲明(1984)。梨山霧社地區落葉果實與高冷地蔬菜栽培的發展。(未出版之論
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
國立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2012)。臺東縣原住民保留地 非原住民
使用爭議事項之研究報告書,台東縣政府委託研究。取自:http://www.taitung.
gov.tw/Upload/RelFile/140/164521/FormDownload_634746574752625556.pdf
康旻杰(2004)。「地景敘事體」的詮釋與建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
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2- 2415- H- 032- 015-),未出版。
張喜寧(2011)。國家公園與社區保育:環山部落國寶魚保育巡守隊的政治生態
學分析(碩士論文)。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57429744345
537551955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
方法與應用,(8),5-42。
黃柏松(2007)。退輔會榮民安置與梨山地區的農業發展(1956-1987年)(碩
士論文)。取自http://ir.lib.ncu.edu.tw/handle/987654321/4732
黃應貴(1975)。光復後高山族的經濟變遷。載於黃應貴(主編),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163-177頁)。臺北市:聯經出版。
黃應貴(1986)。東埔社土地制度之演變:一個臺灣中部布農族聚落的研究。載於黃應貴(主編),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371-419頁)。臺北市:聯經出版。
黃躍雯、張長義(2001)。國家與社會的互動:國家公園的建制與台灣原住民的自主意識。地理學報,13,1-18。
詹秀美(1987)。細說環山舊事。載於張致遠(主編),台中縣和平鄉泰雅族專輯(48-53頁)。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經濟部橫貫公路資源調查團編(1956)。經濟部橫貫公路資源調查團 調查報告
臺北市:臺灣省地調所。
鄭佳芳(2012)。從蘋果日報入台前後看台灣報業的發展與影響(碩士論文)。
取自http://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U0005-18
01201217510400
鄭錦桐、顧承宇、邱顯晉、林彥享、許世孟 & 張玉粦(2007)。大甲溪上游土
石災害潛勢評估方法之研究。中興工程,(95),31-39。
鄭義隆(1996)。德基水庫集水區的整治。載於柯三吉、蕭新煌等(主編),全民
參與搶救河川(下冊)(61-100頁)。臺北市 : 時報文化。
戴行越 譯(2009)。觀看之道,2版。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33-5096-4。Berger, J. (1972). Ways of seeing. London: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謝秀娟(2004)。人定不勝天: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系段錦浩教授訪談。農業世界
雜誌,253,53-55 。
顧玉珍、張毓芬(1999)。台灣原住民族的土地危機:山地鄉「平權會」政治經
濟結構之初探。臺灣社會研究,(34),221-292。
(三)Blog文章與網頁資料
台中市人口統計。取自http://demographics.taichung.gov.tw/ Demographic/
Web/Report01.aspx?DIST=29
申威果園(2014,12月9日)48粒大箱梨的降價特賣會!!!【臉書文字資料】。
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yuminsqoyaw/
台灣百年歷史地圖(2015年)。通用版電子地圖(含等高線)【地圖】。
取自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aichung.aspx。
地名資訊服務網。取自http://gn.moi.gov.tw/geonames/GNMap/Default.aspx
行政院農業試驗所-台灣土壤資源與農地土地覆蓋相關地理資訊圖資。
取自http://soilsurvey.tari.gov.tw/SOA/index.aspx。
林俊全(主編)(2009年12月31日)。地景保育名詞─莫拉克颱風。地景保育通
訊,29。取自http://140.112.64.54/comm/publish_pub.php?Pub_Sn=5&Sn=39
洪伯邑(2015年7月13)。「自然」不如你想像的那麼自然。GeogDaily地理眼。
取自http://www.geog-daily.org/2015465293387502015465372human/17
前身為臺灣區果菜運銷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沿革】(無日期)。台灣農產運銷股份
有限公司。取自:http://www.tapmc.com.taipei/about02.html
姚鶴年(1997)。林務局誌。臺北市:臺灣省農林廳林務局。取自:http://subject.f
orest. gov.tw/web/publication/publication-all.htm
泰瑞莎(2013,11月7日)。看見台灣—如果這是一部默片,那該有多好【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goo.gl/eRU3gG
國立台灣大學電子資料庫系統(2015)。聯合知識庫-全文報紙資料庫。
取自http://drm.lib.ntu.edu.tw/cgi-bin/db/browse.cgi
(四)影像資料
侯孝賢(製作人)、齊柏林(導演)(2013)看見台灣【紀錄片】。台灣:台灣阿
布電影。
華視新聞雜誌(2013)。看見台灣封面故事。取自https://vimeo.com/79020462
二、英文部分
Berger, J. (1997). A fortunate man: the story of a country doctor. New York: Vintage Books.
Blaikie, P. (1985).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oil eros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London & New York: Longman.
Blaikie, P., & Brookfield, H. (1987). Land degradation and society. London & New York: Methuen.
Cosgrove, D.(1985). Prospect, perspective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landscape idea.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10(1), 45-62.
Cosgrove, D.and Daniels, S. (1988). Introduction. In Cosgrove, D., & Daniels, S. (1988), The iconography of landscape: essays on the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design and use of past environments (pp. 1-1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ronon, William. (1996). The trouble with wilderness; or, getting back to the wrong nature. In W. Cronon (Ed.), Uncommon Ground (pp. 69-90). New York: W. W. Norton.
Daniels, S. (1989). Marxism, culture and the duplicity of landscape. New models in geography, 2, 196-220.
Demeritt, David. ( 2001). Being constructive about nature. In N. Castree and B. Braun (eds.), Social Nature: Theory, Practice, and Politics (pp. 22-40). Malden, Massachusetts: Blackwell Publishing.
Duncan, J., & Duncan, N.(1988). Reading the Landscape.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SOCIETY & SPACE, 6(2), 117-126.
Duncan, J., & Duncan, N.(2003). Can’t live with them; can’t landscape without them: racism and the pastoral aesthetic in suburban New York. Landscape Journal, 22(2), 88-98.
Galt, R. E. (2008). Pesticides in export and domestic agriculture: reconsidering market orientation and pesticide use in Costa Rica. Geoforum, 39(3), 1378-1392.
Lestrelin, G. (2010). Land degradation in the Lao PDR: discourses and policy. Land Use Policy, 27 (2), 424-439.
Mitchell, D. (2003). Dead labor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landscape: California
living, California dying. In Anderson, K., Domosh, M., Pile, S. Thrift, N. (Eds), Handbook of Cultural Geography (pp. 233-248).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Mitchell,W.J.T.(1987). Iconology: Image, text, ideology.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umann, R. P. (2011). Political ecology III Theorizing landscape.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35 (6), 843-850.
Peluso, N. L., & Vandergeest, P. (2011). Political ecologies of war and forests: Counterinsurgencies and the making of national natures.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01(3), 587-608.
Pollini, J. (2010).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narratives in Madagascar: From colonial hegemonies to humanist revisionism. Geoforum, 41(5), 711-722.
Robbins, P. (2004). Political ecology: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Malden, MA: Blackwell
Pub.
Scott, J. C. (1998). Seeing like a state: how certain schemes to improve the human condition have failed.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Stock, B. (1986). Texts, readers, and enacted narratives. Visible Language, 20, 94-301.
Tor A, Benjaminsen. (2015). Political ecologies of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nd marginalization. In Perreault, T., Bridge, G., & McCarthy, J. (Eds.),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political ecology (pp. 354-365).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Wylie, J. (2007). Landscape.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Zimmerer, Karl. (2004). Environmental discourses on soil degradation in Bolivia: sustainability and the search for socioenvironmental “middle ground.” In R. Peet and M. Watts (eds.), Liberation ecologies: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social movements (pp. 107-124). New York: Routledge.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032-
dc.description.abstract政府官員、非政府組織、專家和一般大眾,常將現今高山農業視為主要環境問題的導因,如土壤侵蝕和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因此高山農業已然象徵了一個環境退化的地景。然而,高山農業對於高山人民而言,同樣是重要的生計來源和改善他們經濟處境的方式,尤其是農民和原住民群體,使得高山農業位處在一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張力之中。本論文將以台灣的溫帶水果生產作為案例,意欲研究張力的浮現和影響。我的分析取徑來自地理學家的將地景作為一種「觀看方式」的理解,以及政治生態學中的「廣泛的政治經濟」和「邊緣性」的概念。透過分析環山部落所收集的民族誌資料,我認為近來的主流論述已經創造了一個過於簡單化的外界之「觀看方式」,然而,卻忽略了歷史的和人們如何去實踐高山農業的過程。這樣的忽視因而加深了台灣的人與環境之間的分離。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People, including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NGO professionals, now often regard mountain agriculture as one major cause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uch as soil erosion and loss of biodiversity. As a result, mountain agriculture has symbolized a landscape of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However, mountain agriculture is also a critical source of livelihood support for mountain people, especially peasants and indigenous groups. Mountain people, therefore, have also practiced mountain agriculture as a way to improve their economic conditions. In consequence, mountain agriculture is situated within a tension between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by taking the temperate fruit production in Taiwan as an example, intends to investigate the emergence and effects of the tension. My analytic approach is from geographers’ understandings of landscape as a “way of seeing”, “broadly defined political economy” and “marginality” concept of political ecology. Through analyzing the ethnographic data collected in an indigenous community called Huanshan, I argue that current mainstream discourse has created an oversimplified “way of seeing” to denounce the mountain agriculture. This oversimplified “way of seeing” from the outside, however, has ignored the historical processes and people’s practices in developing mountain agriculture. This ignorance has then furthered the chasm between people and environment in Taiwan.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13T08:40:50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5-R02228017-1.pdf: 6345435 bytes, checksum: 22ee3b6719df7813c9c4ed797f1b493a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6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謝 誌 II
摘 要 II
Abstract V
目 錄 VI
圖目錄 IX
表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研究發問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5
一、地景作為「觀看方式(ways of seeing)」的源起、再現與隱喻 5
二、作為「生產實踐」的地景 7
三、「觀看方式」的地景理論和政治生態學的交會 7
四、台灣的高山農業研究 8
五、政治生態學之「退化和邊緣化」與「生態政治性」10
第二章 研究方法 17
第一節 研究區的選定 17
一、環山部落的地名歷史、地理位置與地點特色 17
二、環山部落的地形與地質條件簡介 18
第二節 「看得見的地景」之研究概念 22
一、地景作為「觀看方式」的論述分析 22
二、論述分析的材料來源與歸納 23
第三節 「看不見的地景」之研究概念 25
一、田野訪查與訪談對象 25
二、定義與聚焦本研究的「政治生態學」 28
三、「邊緣性(marginality)」的概念 29
第三章「看得見的地景」:地景作為文本與面紗 31
第一節 溫帶果樹地景的現身:1950-1970s的正面論述 31
一、《中央日報》文本中的溫帶果樹地景和山地資源 31
二、溫帶果樹的推廣脈絡與政經結構 32
三、形塑溫帶果樹地景的「觀看方式」和背後的意識形態 36
第二節 果樹與環境的衝突:1970末-1990s的矛盾論述期 38
一、《中央日報、聯合知識庫》文本中的果樹地景的爭議 38
二、溫帶果樹地景的矛盾爭議與衝突脈絡 41
三、溫帶果樹地景衝突的「觀看方式」和背後的意識形態 47
第三節 高山農業地景的轉變:2000年至今的負面論述期 48
一、《聯合知識庫》文本中「飽受抨擊」的高山農業地景 48
二、溫帶果樹地景的「負面論述脈絡與意識形態」 50
三、《看見台灣》紀錄片作為「負面論述的聚焦文本」 55
第四章「看不見的地景」:果樹地景中的原漢互動與實踐 62
第一節 果樹地景中原漢互動的政經脈絡與實踐過程 62
一、泰雅族如何開始種果樹?早期的果園是如何開墾、管理和銷售? 62
二、平地人為什麼要上山種果樹?他們如何開始種果樹? 66
三、泰雅與漢人果農的生產社會關係:蘋果進口前(1979年 69
第二節 市場變動的影響:「政治經濟邊緣性」處境的浮現 74
一、包園租金下跌,泰雅族收回(部分)果園自行管理 75
二、重新學習管理果園:世代交接與溫帶水果的品種替換 76
三、原、漢果農差別的政經邊緣性分析:蘋果進口後(1979年至今)79
第五章 土地利用的政治性:「破壞水保」的高山農業地景? 90
第一節 原住民保留地的高山農業實踐與爭議 91
一、政府保留地政策的矛盾性 91
二、原住民保留地的超限利用爭議 94
第二節 高山果農的水土保持論述與實踐 96
一、泰雅族傳統的水土保持實踐 96
二、環山段保留地果園的水土保持方式 98
第三節 兩造說法的爭執:高山農業的複雜性與土壤侵蝕 104
一、從部落的崩塌地談起 104
二、交互影響的水土保持:果園與菜園土地利用的連帶關係 106
三、高山農業與土壤侵蝕之「觀看尺度」的爭議 112
第六章 結果與結論 114
一、「看得見的地景」體現了人與環境關係的二元對立 114
二、再思考「看不見的地景」:高山農業與土壤侵蝕的複雜關係 115
三、「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地景」搭建政治生態學與地景理論的互動橋樑
118
四、後記 119
參考文獻 120
一、中文部分 120
二、英文部分 125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地景:台灣高山農業的政治生態學zh_TW
dc.titleVisible and Invisible Landscape:
The Political Ecology of Mountain Agriculture in Taiwan
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4-1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洪廣冀,林聖欽
dc.subject.keyword地景,政治生態學,環山部落,高山農業,泰雅果農,漢人果農,溫帶果樹,zh_TW
dc.subject.keywordLandscape,Political ecology,Huanshan tribe,Mountain agriculture,Tayal orchard farmer,Han orchard farmer,Temperate fruit tree,en
dc.relation.page127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dc.date.accepted2016-01-27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理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5-1.pdf6.2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