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法律學院
  3. 法律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8986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林明鏘(Ming-Chiang Lin)
dc.contributor.authorLin-hui Huangen
dc.contributor.author黃齡慧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3T16:55:53Z-
dc.date.available2005-06-09
dc.date.copyright2005-06-09
dc.date.issued2005
dc.date.submitted2005-06-07
dc.identifier.citation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一)官方資料、研究報告、專書
1、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編,《台灣警察法規(下)》第五編,民國30年。
2、內政部警政署編印,《警察職權行使法逐條釋義》,民國92年8月。
3、法院內政委員會編,《警察職權行使法案》,法律案專輯第三百三十五輯,立法院公報處印行,93年7月。
4、李震山主持,《警察職務執行法草案之研究》,內政部警政署委託,民國88年6月10日。
5、林明鏘主持,《警察職權行使碼之解釋及其應行注意事項》,內政部警政署委託,民國93年12月。
6、林燦璋、林信雄合著,《偵查管理-以重大刑案為例》,五南出版,2004年3月初版一刷。
7、翁岳生主持,《資訊立法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民國74年11月。
8、翁岳生主持《行政程序法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健全經社法規工作小組委託,民國79年12月。
9、翁岳生,《行政法與現代法治國家》,台大法律叢書,1989年2月第八版。
10、湯德宗/簡資修主持,《美國公共契約法制之研究—我國政府採購及委辦制度興革建議》,行政院研考會委託研究報告,民國八十二年。
11、王兆鵬,《路檢、盤查與人權》,2001年6月,台大法學叢書(128)。
12、王兆鵬,《美國刑事訴訟法》,元照出版,2004年9月初版一刷。
13、王兆鵬,《刑事訴訟講義(一)》,2003年3月二版一刷。
14、王泰升,《台灣法律史概論》,2001年7月初版一刷。
15、李建良,《憲法理論與實踐(一)》,學林文化,1999年7月一版。
16、李建良,《憲法理論與實踐(二)》,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12月一版。
17、李建良,《憲法理論與實踐(三)》,學林文化,2004年7月一版。
18、李建良、陳愛娥、陳春生、林三欽、林合民及黃啟禎合著,《行政法入門》,2004年5月修訂版。
19、Scholler/Schloer合著,李震山譯,《德國警察與秩序法原理》,登文書局,1995年11月中譯二版。
20、李震山,《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元照出版,2000年初版。
21、李震山,《行政法導論》,三民書局,2001年9月修訂四版。
22、李震山,《警察法論─警察任務編》,正典出版,2002年10月。
23、周志宏,《學術自由與大學法》,蔚理出版社,民國78年。
24、周悅儀,《美國保護隱私權法制之研究》,法務部編印,民國82年6月。
25、吳庚,《憲法解釋與適用》,作者自版,2004年6月第三版。
26、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2004年9月四版第一刷。
27、洪文玲,《行政調查與法之制約》,學知出版,1998年3月。
28、陳敏,《行政法總論》,民國92年1月三版,作者自版。
29、陳新民,《中華民國憲法釋論》,民國80年。
30、陳運財,《刑事訴訟與正當之法律程序》,元照出版,1998年9月一版。
31、許文義,《個人資料保護法論》,三民書局,民國90年1月。
32、許宗力,《法與國家權力》,1994年10月二版一刷。
33、許育典,《法治國與教育行政》,2002年5月初版。
34、傅美惠,《臥底偵查之刑事法與公法問題研究》,元照出版,2001年5月初版第一刷。
35、葛克昌,《行政程序與納稅人基本權》,翰蘆出版,2002年10月。
36、黃茂榮,〈法學方法與現代民法〉,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叢書(三二),1982年十月增定再版。
37、蔡茂寅、李建良、林明鏘、周志宏合著,《行政程序法實用》,2001年第二版。
38、Scholler/李震山合著,《警察法案例評析》,登文書局,民國77年7月初版。
39、蔡庭榕、簡建章、李錫棟、許義寶合著《警察職權行使法逐條釋論》,五南出版,2005年2月初版一刷。
40、蔡震榮,《警察職權行使法逐條概論》,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民國93年11月初版一刷。
41、蕭文生,《自程序、組織與救濟觀點論基本權利之保障》,民國89年12月。
(二)碩博士論文(按年代先後)
1、盛子龍,《比例原則作為規範違憲審查之準則》,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8年6月。
2、洪榮彬,《資訊時代之資料處理與資料保護》,私立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2年6月。
3、林佳和,《德國基本法基本權剝奪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論文碩士,民國82年9月。
4、趙相文,《論國家情報活動之法制化-德國法之觀察》,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民國83年6月。
5、陳正根,《警察行政處分之研究─以干預性行政處分為重心》,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
6、李崇僖,《日本時代台灣警察制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6月。
7、王正嘉,《司法警察偵察活動之法規制初探-以人權保障理念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6月。
8、詹文凱,《隱私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7年7月。
9、林建中,《隱私權概念之再思考-關於概念範圍、定義及權利形成方式》,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1月。
10、陳志忠,《個人資訊自決權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1月。
11、吳景欽,《從憲法上正當法律程序之觀點檢視行政警察與司法警察》,私立輔仁大學碩士論文,民國89年5月。
12、楊峋,《搜索與盤查的正當性基礎及適法性界限》,中央警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6月。
13、陳信伍,《行政調查之研究-以其與刑事偵查程序之轉換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6月。
14、周燕輝,《行政調查法制之研究--以警察臨檢法規範為核心》,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
15、謝宜雯,《隱藏身份與人權保障-以美國法為借鏡》,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2002年7月。
16、鄭勝元,《論警察之犯罪偵查與身分查證》,國立台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6月。
17、邱智宏,《論我國檢察官與司法警察之關係 以行政與司法在偵查中的交錯領域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系碩士論文,民國93年6月。
18、黃俊華,《警察行政調查權之研究-以臨檢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1月。
(三)期刊論文(按作者姓氏筆畫)
1、王士帆,〈隱密探話之發展-從德國法院到歐洲人權法院〉,刊載於《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9期,2005年4月。
2、王兆鵬,〈組織犯罪防制條例評析〉,刊載於《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第28卷第一期,民國87年10月。
3、王兆鵬,〈臨檢與行政搜索〉,刊載於《月旦法學雜誌》第85期,民國91年6月。
4、王兆鵬,〈警察盤查之權限〉,《路檢、盤查與人權》,2001年6月,台大法學叢書(128)。
5、王兆鵬,〈證據排除法則 (上)〉,刊載於《司法週刊》第1150期,民國92年9月10日。
6、王兆鵬,〈證據排除法則 (下)〉,刊載於《司法週刊》第1151期,民國92年9月17日。
7、王郁琦,〈網路上的隱私權問題〉,刊載於《資務法務透析》,1996年10月。
8、尤英夫,〈新聞媒體與隱私權〉,收錄於《現代國家與憲法》李鴻禧教授六秩華旦祝賀論文集,月旦出版社,1997年3月。
9、李建良,〈因執行違規車輛拖吊及保管所生損害之國家賠償責任〉,刊載於《中興法學》第三十九期,民國84年7月。
10、李建良,〈基本權利理論體系之構成及其思考層次〉,《憲法理論與實踐(一)》,學林文化,1999年七月一版。
11、李建良,〈自由、人權與市民社會-國家與社會二元論的歷史淵源與現代意義〉,《憲法理論與實踐(二)》,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12月一版。12、李建良,〈基本權利與國家保護義務〉,《憲法理論與實務(二)》,2002年12月一版。
13、李建良,〈基本權利的理念變遷與功能體系-從耶林內克「身份理論」談起〉,《憲法理論與實踐(三)》,學林文化,2004年7月一版。
14、李惠宗,《憲法要義》,敦煌書局,1997年9月,頁62以下;陳清秀,〈憲法上人性尊嚴〉,收錄於《現代國家與憲法》李鴻禧教授六秩華旦祝賀論文集,月旦出版社,1997年3月。
15、李震山,〈論行政管束與人身自由保障〉,《警察任務法論》,登文書局,民國87年3月增定四版。
16、李震山,〈論資訊自決權〉,收錄於《現代國家與憲法》李鴻禧教授六秩華旦祝賀論文集,月旦出版社,1997年3月。
17、李震山,〈論憲法意義下之「資訊權」〉,收錄於,《當代公法新論(上)》,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2002年7月。
18、李震山,〈論憲法為列舉之自由權利之保障-司法院大法官相關解釋之評析〉,收錄於《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三輯,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專書(52),民國91年9月。
19、李震山、李錫棟,《論治安顧慮人口之查訪-警察職權行使法第十五條之評析》,發表於〈警察職權行使法實施週年之理論與實務探討學術研討會〉,民國93年12月22日。
20、李震山,〈從釋字第五三五號解釋談警察臨檢的法制與實務〉,刊載於《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三十三期,2002年4月。
21、李震山,〈行政組織法與行政作用法之區別及其實益〉,刊載於《月旦法學雜誌》第八十五期,2002年6月。
22、李震山,〈檢肅流氓條例與留置處分-「不具刑事被告身份者」之人身自由保障〉,刊載於《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2期,2003年11月。
23、李震山,〈從釋字第五七O號解釋談大法官釋憲闡明之責-兼論以職權命令或組織法作為限制基本權利依據之合憲性〉,刊載於《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五十九期,2004年6月。
24、李震山,〈從公共場所或公眾得出入之場所普設監視錄影器論個人資料之保護〉,刊載於《東吳法律學報》第12卷第6期,民國93年12月。
25、李錫棟,〈跟監對基本權之干預〉,刊載於《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第九期,民國93年3月。
26、林明鏘,〈論行政委託私人-其基本概念、法律關係及限制監督〉,刊載於《憲政時代》第十九期第二卷,民國82年10月。
27、林明鏘,〈警察臨檢〉,刊載自《月旦法學雜誌》第十六期,1996年8月。
28、林明鏘,〈論基本國策〉,收錄於《現代國家與憲法》,《現代國家與憲法》李鴻禧教授六秩華旦祝賀論文集,月旦出版社,1997年3月。
29、林明鏘,〈警察勤務與警械使用-行政裁量權之限制〉,刊載於《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八期,2000年3月。
30、林明鏘,〈公權力委託與行政程序〉,發表於「政府業務委託民間辦理相關法制問題」學術研討會,民國91年2月。
31、林明鏘,《公權力委託與行政程序-以委託執行違規停車拖吊為例》,發表於「政府業務委託民間辦理相關法制問題」學術研討會,民國91年4月。
32、林明鏘,〈資訊公開與行政程序〉,刊載於《月旦法學雜誌》第62期,2000年7月。
33、林明鏘,〈評「行政法人法」草案--以行政院九十二年二月草案為中心 (上)〉,刊載於《人事行政》第143期,民國92年3月。
34、林明鏘,〈評「行政法人法」草案--以行政院九十二年二月草案為中心 (上)〉刊載於《人事行政》第144期,民國92年6月。
35、林明鏘,〈全民健保特約醫事合約問題之研究〉,發表於第三屆行政法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2001年11月11日。
36、林明鏘,〈行政契約與私法契約〉,收錄於《黃宗樂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2002年5月,頁147以下。
37、林明鏘,〈行政契約與行政處分--評最高行政法院八十八年度判字第三八三七號判決〉,刊載於《國立台灣大學法律論叢》第33卷第1期,民國93年1月。
38、林明鏘,〈警察職權行使法基本問題之研究〉,刊載於《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五十六期,民國93年3月。
39、林明鏘,〈行政契約與開發契約〉,收錄於《公法學與政治理論》,吳庚大法官榮退論文集,2004年10月初版一刷。
40、林明鏘,〈警察法上之行政救濟-以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及社會秩序維護法為中心〉,刊載於《警察法學》第三期,民國93年12月。
41、林明鏘、黃齡慧,〈線民制度與警察職權行使法〉,發表於〈警察職權行使法實施週年之理論與實務探討學術研討會〉,民國93年12月22日。
42、林東茂,〈德國的組織犯罪及其法律上的對抗措施〉,刊載於《刑事法雜誌》第三十七卷第三期,1993年6月。
43、林鈺雄,〈被告地位之形成〉,刊載於《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2期,1996年6月。
44、林鈺雄,〈論告知義務〉,刊載於《月旦法學雜誌》第60期,2000年5月。
45、林鈺雄於〈釋字第五三五號座談會-警察臨檢行為法制化〉中之發言,刊載於《月旦法學雜誌》第八十一期,2002年2月。
46、林鈺雄,〈歐式米蘭達-歐洲人權法院Allan裁判及其劃時代意義之評析〉,發表於《歐洲人權法院裁判研討會》,2005年3月19日。
47、林錫堯,〈行政程序上職權調查主義〉,收錄於《當代公法理論─翁岳生教授六秩誕辰祝壽論文集》,月旦出版公司,民國82年。
48、吳庚,〈基本權之三重性質〉,《司法院大法官釋憲五十週年紀念論文輯》,司法院秘書處,民國88年。
49、吳庚,〈二OO二年公法學在實務上之發展〉,刊載於《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五十一期,2003年10月。
50、洪文彬,〈資訊時代之資料處理與資料保護-以德國聯邦個人資料保護法為中心〉,刊載於《月旦法學雜誌》第五期,1995年9月。
51、洪文玲,《通知到場制度之研究》,發表於〈警察職權行使法實施週年之理論與實務探討學術研討會〉,民國93年12月22日。
52、翁岳生,〈憲法解釋與人民自由權利之保障〉,收錄於李建良、簡資修編《憲法之解釋與實務》第二輯,民國89年8月版。
53、許文義,〈警察預防任務之分析與探討〉,刊載於《警學叢刊》第29卷第5期,民國88年3月。
54、許文義,〈從比較法觀點論警察蒐集個人資料之原則與方法〉,刊載於《警政學報》第二十五期,民國83年7月。
55、許志雄,〈憲法上之個人尊嚴原理〉,《憲法之基礎理論》,稻禾出版社,1993年10月初版二刷。
56、許宗力,〈民主法治國家的情報活動〉,《法與國家權力》,1994年10月二版一刷。
57、許宗力,〈從大法官解釋看平等原則與違憲審查〉,《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二輯,李建良、簡資修主編,民國89年8月出版。
58、許宗力,〈基本權的功能與司法審查〉,《憲法與法治國行政》,1999年3月。
59、許宗力,〈論行政任務之民營化〉,收錄於《當代公法新論〈中〉》,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2002年7月。
60、許宗力,〈基本權主體〉,刊載於《月旦法學教室》第四期,2003年2月。
61、許宗力,〈基本權之保障與限制(下)〉,刊載於《月旦法學教室》第十四期,2003年11月。
62、梁添盛,〈如何健全我國警察制度〉,收錄於《戰鬥的法律人》林山田教授退休祝賀論文集,元照出版,2004年1月初版一刷。
63、梁添盛,〈行政警察活動與司法警察活動〉,刊載於《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第九期,民國93年3月。
64、陳春生,〈評「警察職務執行條例草案」與「警察職權行使法草案」〉,刊載自《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四十四期,民國92年3月。
65、陳景發,〈論行政調查與犯罪偵查〉,刊載於《警大法學論集》第三期,民國87年3月。
66、陳連禎,〈淺談線民〉,刊載於《警光雜誌》第五五五期,民國91年10月。
67、陳連禎,〈偵查犯罪的利器-談線民定義、類型及脫困之道〉,刊載於《警光雜誌》第五五七期,民國91年12月。
68、陳愛娥,〈公營事業民營化之合法性與合理性〉,刊載於《月旦法學雜誌》第三十六期,民國87年5月。
69、陳愛娥,〈「有效權利保障」與「行政決定空間」對行政訴訟制度之影響〉,收錄於司法院編《行政訴訟論文彙編》,1998年5月。
70、陳愛娥,〈國家角色變遷下的行政任務〉,刊載於《月旦法學教室》第三期,2003年3月。
71、陳愛娥,〈相關警察執行職務法律草案是否已提供警察明確且有效的執法權限規範?--評論「警察職權行使法草案」與「警察職務執行條例草案」〉,刊載於《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四十四期,民國92年3月。
72、陳愛娥,〈社會國的憲法委託與基本權保障〉,《公法學與政治理論》,吳庚大法官榮退論文集,元照出版,2004年10月。
73、葛克昌,〈論稅務案件的和解〉,《行政程序與納稅人基本權》,翰蘆出版,2002年10月。
74、張文郁,〈行政委託(公權力之委託行使)〉,刊載於《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1期, 民國91年12月。
75、程明修,《國家透過公共場所的監視器對人民基本權利的干預》,〈法學講座〉第三期,2002年3月號。
76、黃錦堂,〈行政組織法之基本問題〉,收錄於翁岳生編《行政法(上冊)》,2000年3月二版。
77、黃錦堂,〈「行政機關」、「委託」、「委任」、「委辦」、「受委託執行公權力」之意義〉,收錄於《行政法實務與理論〈一〉》,2003年3月初版一刷。
78、黃錦堂,〈行政任務民營化之研究〉,《公法學與政治理論》,吳庚大法官榮退論文集,元照出版,2004年10月。
79、楊雲驊,〈被告地位之形成與告知義務〉,刊載於《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4期,2003年3月。
80、詹震榮,〈國家任務〉,刊載於《月旦法學教室》第三期,2003年3月。
81、董保城,〈行政助手與委外辦理國家賠償案例之研究〉,刊載於《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五十一期,2003年10月。
82、蔡宗珍,〈人性尊嚴之保障作為憲法基本原則〉,刊載於《月旦法學雜誌》第四十五期,1999年2月。
83、蔡宗珍,〈公法上之比例原則初論-以德國法的發展為中心〉,刊載於《政大法學評論》第六十二期,民國88年2月。
84、蔡秀卿,〈日本警察臨檢法制與實務-兼論大法官釋字第五三五號解釋〉,刊載於《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三十三期,2002年4月。
85、蔡茂寅,〈比例原則之界線與問題性〉,刊載於《月旦法學雜誌》第五十九、期,民國89年4月。
86、蔡茂寅,〈行政委託與法律保留原則〉,刊載自《月旦法學雜誌》第83期,民國91年4月。
87、蔡茂寅,《行政委託與自治法規》,發表於「政府業務委託民間辦理相關法制問題」學術研討會,民國91年4月。
88、葛克昌,《公權力委託之行政救濟》,發表於「政府業務委託民間辦理相關法制問題」學術研討會,民國91年4月。
89、蔡茂寅,〈行政委託相關問題之研究〉,收錄於《當代公法新論〈中〉》,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2002年7月。
90、蔡震榮,〈管轄權之意義〉,收錄自《行政法爭議問題研究(上)》,2000年12月出版一刷。
91、蔡震榮,〈警察職務執行條例草案之探討〉,刊載於《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四十四期,民國九十二年三月。
92、蔡震榮,〈警察職權行使法之評析〉,刊載於《法學講座》第十九期,民國92年7月。
93、蔡震榮,〈交通執法與警察職權行使之探討〉,《警察職權行使法逐條概論》,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民國93年11月初版一刷
94、鄭善印,〈日本警察偵查犯罪職權法制之探討〉,收錄於《各國警察臨檢之比較》,五南出版,2002年8月。
95、鄭善印,〈警察職權行使法之解釋架構〉,刊載於《警察法學》第二期,民國92年12月。
96、蕭文生,〈關於「一九八三年人口普查法」之判決〉,收錄於《西德聯邦憲法法院裁判選輯(一)》,司法週刊雜誌社印行,民國79年10月。
97、蕭文生,〈自基本權保障觀點論街頭監視錄影設備裝設之問題〉,收錄於《法治與現代行政法學》法治斌教授紀念論文集,2004年5月初版一刷,元照出版。
98、蕭龍吉、吳芳富,〈警察職權行使法之犯罪偵防功能評析〉,刊載於《警察法學》第二期,民國92年12月。
99、錢建榮,〈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案例檢討(上)-以舉發通知單為中心〉,刊載於《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8期,2005年3月。
100、劉宗德,〈行政不作為之國家賠償責任〉,《行政法基本原理》,學林出版,1998年8月。
二、外文文獻
(一)德文文獻
1、Marion Albers,Die Determination polizeier Tätigkeit in den Bereichen der Straftatenverhütung und der Verfolgungsvorsorge,Berlin 2001.
2、R.Belz/E.Mußman,Polizeigesetz für Baden-Württemberg,5.Aufl.,1995.
3、Benfer , Rechtseingriff von Polizei und Staatsanwaltschaft, 2. Aufl.,2000,
4、Albert Bleckmann,StaatsrechtⅡ-Die Grundrechte,3.Aufl.1989.
5、Beulke ,Strafprozeßrecht, 7. Aufl.,2004.
6、Markus Deutsch, Die heimliche Erhebung von Informationen und deren Aufbewahrung durch die Polizei.1992 Aufl.
7、Drews/Wacke/Vogel/Martens,Gefahrenabwehr,9.Aufl,1986
8、G.Dürig, in:Maunz/ Dürig,GG-Komm.
9、Schmitt Gläser,Schutz der Privatspähre,in:Isensee/ Kirchhof,Handbuch des Staatrecht,Bd.Ⅵ.
10、Girtler,Polizei-Alltag.Strategien.Ziele und Strukturen polizeilichen Handelns, Düsseldorf 1980.
11、V.Götz,Allgemeines Polizei-und Ordnungsrecht,12.Aufl.,1995.
12、Knemeyer, Polizei- und Ordnungsrecht , 7Aufl, 1998.
13、Christoph Gusy , Polizeirecht , 2.Aufl.,1994.
14、Christoph Gusy,Der Schutz gegen rechtswidrige Iformationsermittelung durch die Nachrichtendienste,DÖV1980.
15、J.Isensee,§57 Gemeinwhol und Staatsaufgaben im Verfassungsstaat , in:J.Isensee/Paul Kirchhof(Hg.),Handbuch des Staatsrechts,BandⅢ,1988.
16、Hans D.Jarass,Das allgemeine Persönlichkeitsrecht im Grundgesetz , NJW1989.
17、Theo Jochum/Dietrich G. Rühle,Polizei-und Ordnungsrecht ,2Aufl. 2000 .
18、Kühne, Strafprozessrecht,6.Aufl.,2003.
19、Mauer,Allgemeines Verwaltungsrecht,10 Aufl.1994.
20、Manfred Möller/ Jürgen Wilhelm,Allgemeines Polizei-und Ordnungsrecht,4 Aufl.,1994.
21、Stefan Naas, Die Entstehung des Preußischen Polizeiverwaltungsgesetzes von 1931,2003.
22、Ordemann/Schomerus/Gola,Bundesdatenschutzgesetz mit Erläuterungen,5 Aufl.1992.
23、Rachor,Polizeiliche Einezellmaßnahmen,in:Handbuch des Polizeirechts, Hrsg.Lisken/Denninger,2.Aufl.1996.
24、R.Riegel,Zulässigkeit und Grenzen informationeller Zusammmenarbeit von Verfassungsschutz- und Polizeibehörden aus datenschutzrechtlicher Sichtm DP1981.
25、Hans Peter Bull,Die staatsaufgaben nach dem Grundgesetz,2.Aufl.,1977.
26、Kant,Metaphysik der Sitten,Weischedel-Werkausgabe BdⅦ.
27、Bobo Pieroth/ Berrnhard Schlink/ Michael Kniesel,Polizei-und Ordnungsrecht, 1Aufl. 2004.
28、Pieroth/ Schlink, Grundrechte, Staatsrecht Ⅱ.3. Aufl., 2003.
29、Günter Püttner, Verwaltungslehre,2.Aufl.1989.
30、Klaus F. Röhl,Rechtssoziologie,1987.
31、Schenke,Polizei-und Ordnungrecht,in:Schmidt/Aßmann(Hrsg),Besonderes Verwaltungsrecht, 3 Aufl.,1995.
32、Spiros Simitis,Die informationelle Selbstbestimmunggrundbedingung einer verfassungskonformen Informationsordnung, NJW 1989.
33、Kay Wächter, Polizei-und Ordnungsrecht,1Aufl, 2000.
34、Tomas Würtenberger ,Polizei-und Ordnungrecht,in:Norbert Achterberg / Güter Püttner/Tomas Würtenberger(Hrsg.), Besonderer Verwaltungrecht . Band.Ⅱ ,2Aufl.2000.
35、Stefan Zeitler,Allgemeines und Besonderes Polizeirecht für Baden - Württemberg , 1998.
(二)英文文獻
1、Penelope R. Glover,Re-Defining Friendship:Employment of Informants by Police,72 U.Colo.L.Rev.749,754(2001)
2、Schwartz ,Bernard.1994.Administrative Law.
(三)日文文獻
1、井上正仁,〈捜査手段としての通信・会話の傍受(5)〉,ジョリスト1111號。
2、公橋一夫,「警察活動における尾行」,警察學論文集33卷10號。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8986-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論文乃以警察「行政任務」中之「蒐集資料活動」之一者「線民運用」,為論述之主軸。各概念具有上下邏輯關連性,亦自抽象至具體。第一部份,警察「行政任務」之相關問題於第二章中探討,其中,不論是針對「警察」概念內涵、「警察任務」內涵,抑或「警察任務之交界」均屬該章節探討之核心。首先,在「警察」概念內涵之論述,亦有助於本文研究範圍對象之劃定,是以本文以警察職權行使法為中心,探究該法所稱之「警察」,以限制研究之範圍。其次,在「警察任務」內涵之論述,則本文區分為「警察行政」與「警察刑事」,一般警察實務而言,不論「警察行政」與「警察刑事」之領域,均有其「蒐集資料活動」,本文之「蒐集資料活動」乃基於「警察行政」為基礎,下延予以探究之,職此,「警察刑事」領域之「蒐集資料活動」並非本文論述之範疇,先予以排除。最後,因警察任務之雙重性格使然,形成任務之交界,該部分不論對於應然面或實然面均造成重大之影響,並且複雜性甚高,其中與資料蒐集活動相關之「效果」部分,乃「資料之使用」,亦本文論述之範疇,惟須強調者,本文僅對此部分相關連之「行政資料作為刑事證據使用」議題之「當然肯定」提出質疑,其它若歸屬刑事訴訟法之範疇者,本文均不予探究。
第二部分,乃「蒐集資料活動」,如前所述,該議題為「警察行政領域」之下位探討課題,因此排除警察刑事領域之蒐集資料活動之探討。本部分主要偏向「警察行為基礎」之探討,首先從警察蒐集資料活動之「憲法基礎」乃至「法律基礎」為探究。再者,對於縱貫憲法及法律基礎對該領域(個人資料保護)堆砌而成之「原理原則」,亦一併探討。最後,從「原理原則」所建構出之基本權干預程度體系,為「資料之蒐集方式」劃分之標準,並且本文試圖基此解決我國在德國之「職權概括條款」繼受下,詮釋「本土化之概括條款」之內涵界限,減緩其「水土不服」之狀態。
第三部分乃「線民之運用」,「線民之運用」為警察行政領域資料蒐集活動之一環,欲對其深入之探究,首須探討「線民」之概念,以警察職權行使法第十二、十三條明文之「警察遴選第三人」為論述之核心。其次,線民運用上所引發之法律關係亦即「警察機關」、「線民」以及「人民」之三角關係,亦為論述之主軸,甚至對於警察與線民之權利義務關係,亦一併探究之。再者,線民遴選之要件,與第三章依原理原則所建構之體系具密切關連性,該部分不僅承繼第三章「特殊資料蒐集方式」所呈現之基本權干預程度,亦另與考量之於「其他」特殊資料蒐集方式之「不同處」,權衡「目的」與「手段」之均衡。最後,在運用線民「蒐集資料之使用」,亦銜接第二章予以論述之。
最後,在第五章不僅提出本文結論,亦提出相當之修法建議,以供日後修法參考。
zh_TW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3T16:55:53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4-R91A21019-1.pdf: 1319814 bytes, checksum: da572b8360d6cd6b236c5f9389a25fbf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5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詳目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目的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範圍...................................2
第三節 研究方法.........................................4
第四節 名詞定義...................-....................5
第五節 研究限制........................................7
第二章 警察之任務與其轉換...............................9
第一節 警察之概念.......................................9
第一項 前言..........................................9
第二項 學說..........................................9
第三項 學說等於法規內涵?...........................11
第四項 警察職權行使法之警察概念.....................14
第二節 警察之任務......................................15
第一項 警察任務之內涵...............................15
第二項 警察任務之變遷...............................16
第一款 德國法制....................................17
第二款 我國法制..................................20
第三項 小結........................................23
第三節 警察任務之區分.................................24
第一項 警察行政與刑事區分之標準.....................25
第二項 警察行政與刑事區分之實益.....................26
第一款 便宜原則與偵查法定原則....................26
第二款 告知義務之違反與緘默權之行使..............27
第三款 無罪推定、罪疑唯輕原則之適用..............28
第四款 主管長官..................................28
第五款 證據方法與調查............................29
第六款 權利救濟程序..............................29
第七款 小結......................................30
第三項 「犯罪嫌疑」之判斷基準.......................31
第四節 警察任務之轉換.................................32
第一項 轉換之重要性.................................32
第二項 轉換之變相運用...............................33
第一款 前言........................................33
第二款 變相規避造成之效果.........................34
第三款 變相行為之制衡.............................35
第四款 行政資料作為刑事之證據之釋疑...............38
第一目 前言.....................................38
第二目 肯否見解之思辯...........................39
一、前言.......................................39
二、肯定說.....................................39
三、否定說.....................................40
第三項 小結.........................................43
第三章 警察蒐集資料活動................................45
第一節 蒐集資料活動之憲法基礎.........................46
第一項 警察蒐集資料權力之憲法基礎...................46
第二項 人民之自由權利...............................47
第一款 人性尊嚴...................................48
第二款 一般人格權.................................50
第三款 隱私權....................................52
第四款 資訊自決權................................54
第三項 人民基本權利之干預...........................57
第二節 法律基礎.......................................58
第一項 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59
第二項 警察法.......................................62
第三項 警察勤務條例.................................64
第四項 社會秩序維護法...............................67
第五項 警察職權行使法...............................68
第六項 法律適用之問題與釐清.........................71
第三節 警察蒐集資料之原理原則.........................73
第一項 公開原則及告知原則...........................74
第一款 公開原則..................................74
第二款 告知原則..................................76
第一目 告知目的.................................76
第二目 警察告知義務之減免?....................77
一、我國法....................................77
二、德國法.....................................78
三、警察告知免除之檢討.........................79
第二項 直接蒐集原則.................................81
第三項 目的拘束原則.................................82
第四項 小結.........................................84
第四節 一般與特殊資料蒐集方式.........................85
第一項 一般與特殊蒐集資料方式之區分與實益...........85
第二項 警察特殊蒐集資料方式.........................87
第一款 集會遊行之資料蒐集........................87
第二款 監視器、攝影及科技工具....................88
第三款 跟監......................................90
第四款 線民運用..................................91
第五款 其他方式-兼論概括條款之界限...............92
第一目 德國法上之警察概括條款..................94
第二目 我國警察概括條款之何去何................95
第三項 小結.........................................98
第四章 線民之運用.....................................101
第一節 線民之概念....................................101
第一項 線民之意義..................................101
第一款 德國法...................................101
第二款 我國法...................................102
第一目 傳統上之理解...........................103
第二目 警察職權行使法之線民...................105
第三款 小結......................................107
第二項 線民運用之範疇..............................107
第三項 線民之資格..................................108
第一款 德國法...................................108
第二款 我國法...................................108
第一目 警察職權行使法.........................108
第二目 行政命令之合法性.......................110
第三款 小結.....................................111
第四項 線民之特性..................................111
第一款 秘密性....................................111
第二款 計畫性....................................112
第三款 個案性....................................112
第四款 長期性....................................112
第五項 線民之法律關係...............................113
第一款 外部關係.................................114
第一目 行政委託...............................115
第二目 行政助手...............................117
第三目 其他類型...............................118
第四目 警察職權行使法之線民...................118
一、定性.....................................118
二、線民從事資料蒐集之限制...................120
第二款 內部關係..................................122
第一目 定性....................................122
第二目 線民制度與行政契約......................123
一、締約書面原則..............................123
二、締約前之公開徵選程序.....................124
三、第三人之同意.............................124
四、小結.....................................125
第二節 從比例原則論線民運用之要件....................125
第一項 前言........................................125
第二項 行政之手段..................................125
第三項 實質要件與比例原則之檢視....................126
第一款 實質要件 .................................126
第二款 比例原則之檢視............................127
第一目 基本權之干預強度........................129
一、警察蒐集資料之方式.......................129
二、特殊蒐集資料之方式.......................130
三、遭受朋友出賣的風險由人民自己承擔?.......130
(一)美國虛偽朋友理論.....................130
(二)誠實信用原則..........................132
四、小結.....................................133
第二目 「最小干預之手段」?....................134
第三目 「方法」與「目的」之均衡?..............134
第四目 具體化標準..............................136
一、德國法...................................136
二、警察職權行使法草案版本...................138
第四項 長官保留....................................139
第一款 廣義之「從事預防機關」...................139
第二款 警政署所屬「專業警察機關」...............141
第一目「準用」與「適用」係不同概念.............142
第二目 準用範圍................................143
第三目 小結....................................143
第五項 書面敘明.....................................144
第三節 警察與線民之契約內容..........................144
第一項 線民之權利與保障............................144
第一款 費用請求權...............................144
第二款 線民之保障...............................145
第一目 書面文件與線民保障......................145
第二目 專責警員之聯繫..........................147
第三目 刑事豁免條款............................148
第四目 小結....................................148
第二項 線民之義務..................................149
第一款 資料之蒐集................................149
第一目 資料蒐集之範圍..........................149
一、人的範圍.....................................149
二、事的範圍.....................................149
第二目 資料蒐集之期間.........................149
第三目 資料蒐集之訓練、聯繫與評鑑.................150
第二款 忠誠、信賴、保密義務.....................151
第三項 遴選關係之終止及繼續合作....................151
第一款 合作關係之終止...........................151
第一目 任務結束消滅 ..........................151
第二目 終止合作關係...........................151
第二款 合作關係之繼續...........................152
第四節 資料之使用....................................153
第一項 前言........................................153
第二項 資料作為證據使用之範圍......................154
第三項 證據使用範圍擴大之缺失......................154
第四項 解決之道....................................156
第五章 結論與立法建議.................................159
第一節 結論..........................................159
第二節 立法建議......................................162
一、增加刑事訴訟法的偵查手段.......................162
二、增加警察秘密蒐集方式之事後告知義務.............162
三、調整概括條款之體系位置.........................163
四、刪除警察遴選第三人蒐集資料辦法第三條線民資格之限
制.............................................163
五、遴選線民之要件須明確並符合比例原則要求.........163
六、「專業警察機關」應成為警察職權行使法第十二、三條
規制對象.......................................164
參考文獻...............................................165
一、中文文獻...........................................165
(一)官方資料、研究報告、專書.......................165
(二)碩博士論文.....................................166
(三)期刊論文.......................................167
二、外文文獻..........................................173
(一)德文文獻.......................................173
(二)英文文獻.......................................174
(三)日文文獻.......................................175
圖表
【1-1】研究架構..........................................4
【2-1】實質說、形式說...................................12
【2-2】德國警察任務之變遷...............................20
【2-3】我國警察之任務...................................24
【2-4】警察行政與刑事之判斷標準.........................32
【3-1】告知方式.........................................81
【3-2】警察蒐集資料之體系...............................87
【3-3】警察蒐集資料職權之行使與概括條款.................98
【3-4】一般與特殊資料蒐集方式..........................100
【4-1】Informant、Verdeckte Leuter與Verdeckter Ermittler
之比較..........................................102
【4-2】線民之意義......................................105
【4-3】臥底偵查、線民、檢舉人(或諮詢人員)之比較......109
【4-4】最小侵害性與狹義比例原則........................129
【4-5】資料運用與線民之保障............................156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從警察蒐集資料活動論線民之運用 -兼論資料之使用zh_TW
dc.titlePolice's Information Gathering through informants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93-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李震山(Chen-Shan Li),王兆鵬(Jaw-Perng Wang)
dc.subject.keyword線民;警察任務轉換;資料使用;監視器設置;集會遊行蒐證;跟監;概括條款;比例原則;犯罪偵查規範,警察,資料蒐集活動,zh_TW
dc.subject.keywordPolice;Information Gathering;informants;Information Using,en
dc.relation.page175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05-06-07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法律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法律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法律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94-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1.29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