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中國文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7998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楊秀芳
dc.contributor.authorHsiao-Chi Chenen
dc.contributor.author陳筱琪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3T15:55:40Z-
dc.date.available2008-07-02
dc.date.copyright2008-07-02
dc.date.issued2008
dc.date.submitted2008-06-15
dc.identifier.citation一、 參考工具書:
宋•陳彭年等
2001 《新校宋本廣韻》,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清.王之正修、沈展才纂
1966 《廣東省陸豐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1988 《方言調查字表》,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3 〈漢語方言調查條目表〉,《方言》2003年第一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與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合編
1988 《中國語言地圖集》,香港:朗文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國家測繪局
2005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圖集》,北京:中華地圖。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
2003 《漢語方音字匯(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
國家圖書館地方志及家譜文獻中心
2002 《鄉土志抄稿本選編(16).陸豐縣鄉土志》,北京:線裝書局。
陳潮、陳洪玲
2003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沿革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 

二、 研究著作與論文:
丁邦新
1982 〈漢語方言區分的條件〉,收入《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5 〈重建中古音系的一些想法〉,《中國語文》,1995年。
包智明、戴建國、許德寶
1997 《生成音系學理論及其應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
朱曉農
2006 〈從群母論濁聲和摩擦〉,收入《音韻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江敏華
2003 《客贛方言關係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楊秀芳指導。
何大安
1987 《聲韻學中的觀念與方法》,台北:大安出版社。
1988 《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88 〈濁上歸去與現代方言〉,收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9-1卷,1988年。
1990 〈語言史研究中的層次問題〉,《漢學研究》第18卷特刊,1990。
李方桂
1982 《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如龍
1985 〈中古全濁聲母閩方言今讀的分析〉,《語言研究》
2001 《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如龍、張雙慶
1992 《客贛方言調查報告》,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李如龍、鄧享璋
2006 〈中古全濁聲母字閩方言今讀的歷史層次〉,《濟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三期。
李新魁
1994 《廣東的方言》,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余靄芹
1982 〈遂溪方言裡的文白異讀〉,《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3本第2分冊,1982。
吳瑞文
2005 《吳閩方言音韻比較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楊秀芳指導。
周長楫、歐陽憶耕
1998 《廈門方言研究》,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周祖謨
1966 〈切韻的性質和它的音系基礎〉,收入《問學集》,北京:中華書局。
林倫倫
1991 〈汕頭方言詞彙〉(一)、(二)、(三)、(四),《方言》1991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方言》1992第一期。
2006 《粵西閩語雷州話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林倫倫、陳小楓
1996 《廣東閩方言語音研究》,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
林淑儀
2005 《閩南語輔音韻尾的比較研究》,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姚榮松指導。
林連通
1993 《泉州市方言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林濤、王理嘉
1992 《語音學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侯精一
2002 《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高本漢原著,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合譯
1995 《中國音韻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馬重奇
1994 《漳州方言研究》,香港:縱橫出版社。
袁家驊
1983 《漢語方言概要》,北京:語文出版社。
徐芳敏
1991 《閩南廈漳泉次方言白話層韻母系統與上古音韻部關係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龔煌城指導。
2003 《閩南方言本字與相關問題探索》,台北:大安出版社。
2007 〈漢語方言本字考證與古漢語聯綿詞〉,《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7期。
徐通鏘
1991 《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莊初升
2004 〈中古全濁聲母今讀研究評述〉,《語文研究》,2004年第三期。
張光宇
1990 〈閩南方言的特殊韻母-ing〉,收入《切韻與方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3 〈吳閩關係試論〉,《中國語文》,1993。
1996 《閩客方言史稿》,台北:南天書局。
2000 〈論條件音變〉,《清華學報》新30卷第四期,2000年。
2004 〈漢語方言音系的地理考察:韻母篇〉,《清華學報》新34卷第二期,2004。
2006 〈論漢語方言的層次分析〉,收入《語言學論叢》33輯,2006。
2007 〈論“深攝結構”及相關問題〉,《語言研究》,2007。
2007 〈語音變化概論篇〉,待刊稿。
2008 〈漢語方言的魯奇規律:現代篇〉,《語言研究》,2008。
2008 〈漢語方言的魯奇規律:古代篇〉,《中國語文》,即刊。
張振興
1992 《漳平方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張振興、蔡葉青
1998 《雷州方言辭典》,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
張盛裕
1979 〈潮陽方言的連讀變調〉,《方言》,1979年第二期。
1979 〈潮陽方言的文白異讀〉,《方言》,1979年第四期。
1980 〈潮陽方言的連讀變調〉,《方言》,1980年第二期。
1981 〈潮陽方言的語音系統〉,《方言》,1981年第一期。
陳章太、李如龍
  1991 《閩語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楊必勝、潘家懿、陳建民
1996 《廣東海豐方言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楊秀芳
1982 《閩南語文白系統的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
文,丁邦新指導。
  1989 〈論漢語方言中全濁聲母的清化〉,《漢學研究》第7卷第2期。
1991 《台灣閩南語語法稿》,台北:大安出版社。
1992 〈論文白異讀〉,收入《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台北:大安出
版社。
2000 〈方言本字研究的觀念與方法〉,《漢學研究》18卷特刊。
2003 〈從方言比較論吳閩同源詞「摭」〉,《Language And Linguistics語言暨語言學》,第4卷1期。
2006 〈從平行構詞現象看方言本字〉,收入《李爽秋教授八十壽慶祝壽論文集》,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董同龢 
1960 〈四個閩南方言〉,收入《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0卷,1960年。
1965 《漢語音韻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潘家懿
1993 〈海豐話與粵東閩語的比較研究〉,收入《潮學研究(一)》,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
蔡葉青
1993 《海康方言志》,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
謝留文
  2003 《客家方言語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橋本萬太郎原著,余志鴻譯
1985 《語言地理類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龍安隆
2007 〈也談閩語全濁聲母的送氣現象〉,《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五期。
羅志海
1995 《海豐方言》,廣東:德宏民族出版社。
2001 《海豐方言詞典》,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
羅杰瑞原著,張惠英譯
1987 〈邵武方言的歸屬〉,《方言》,1987年第二期。
1995 《漢語概說》,北京:語文出版社。
羅肇錦
1988 《客語語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Terry Crowley
1997 《An Introduction To Historical Lingustic》,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homas W.Stewart,Jr.Nathan Vaillette
2002 《Language Files》,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7998-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文以《廣東陸豐閩南方言音韻研究》為題,研究陸豐閩南話。我們所討論的議題集中在音韻( phonology )方面,分別從共時的、歷時的面向切入,並且也以之與其它閩南方言的音韻表現作比較。以下列出本文的章節安排,並約略說明每一章所討論的核心問題。
第一章、序論:本章介紹陸豐地區的地理、歷史、人文與語言環境,並說明本文研究的目的與方法。
第二章、語音的共時描寫:本章分析陸豐閩南話的共時音韻。依照漢語音韻學的傳統,分別從聲母、韻母、聲調三方面來描述陸豐閩南話的音韻系統。此外,陸豐部份的年輕人在本地系統上混雜了外來系統,主要是聲調調值及部份鼻音聲母讀同部位濁塞音的現象。這些共時的混雜問題也有所描述。
第三章、音韻的歷時考察:本章把陸豐閩南話放入中古音架構中做歷史縱切面的分析。本文藉由對陸豐閩南方言的歷時分析,為閩南話的歷史音韻變遷做一個全面性的考察探討。
第四章、陸豐與其它閩南方言的比較:本章比較陸豐話與其它閩南方言音韻系統的差異,展現出閩南話的內部差異與陸豐的特殊性。4.2節以專題方式,討論陸豐的特殊韻母:-om/-op,並與其它閩南方言對應的韻母表現相比較。透過姊妹方言的比較,我們提出一些音變歷程的推論。
第五章、結論:本章根據本文的研究成果,說明陸豐閩南話共時、歷時的特點,同時提出在本文的基礎上可以展開的相關後續研究。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The aim of the thesis is to probe into the phonology of Southern Min in Lufeng , Guangdong. This study depicts the representation of finals, consonants, and intonation in two aspects, both synchronically and diachronically. The description of phonology system today, includes initial, finals of a syllable and tone, and also provides the phonological distribution table and syllable structure constraint.In historicl phonology system,we compare Southern Min in Lufeng with “Qie-Yun” system. This text is by analysing to the lasting of southern Min of Lufeng , change a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discussion for the historicl phonology systemof the southern Min. The chapter 4.2 in thematic way discusses LuFeng's special syllable: -om / -op, and we compare them with other Southern Min dialects.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 dialects of sisters, we put forward the inference about the sound change.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3T15:55:40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7-R94121017-1.pdf: 2119582 bytes, checksum: a4c6d55fe2d44e10bafdb4f3f0e9bfad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8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序論……………………………………………………………1
1.1 陸豐簡介…………………………………………………………1
1.1.1地理概況…………………………………………………………1
1.1.2歷史、人文概況……………………………………………1
1.1.3語言環境……………………………………………………2
1.2 研究目的與方法…………………………………………………8
1.3 本論文的語料來源………………………………………………9
第二章 語音的共時描寫…………………………………………… 11
2.1 聲母…………………………………………………………… 11
2.2 韻母…………………………………………………………… 13
2.3 聲調…………………………………………………………… 16
2.3.1單字調 ……………………………………………………16
2.3.2 共時聲調系統的混雜現象 ………………………18
2.3.3 聲調混雜現象的歸納與起因探討………………………………22
2.4 語流音變………………………………………………………24
2.4.1不自由的語流音變──前字連讀變調…………………24
2.4.2 自由音變…………………………………………………29
2.5 音節結構與限制………………………………………………32
2.6 單音字表………………………………………………………35
第三章 音韻的歷時考察…………………………………………… 69
3.1觀念與討論方法……………………………………………… 69
3.1.1文白異讀與歷史比較法…………………………………69
3.1.2本章的討論觀念與進行方式……………………………72
3.2 聲母的歷史層次……………………………………………… 74
3.2.1聲母的文白層次分析……………………………………74
3.2.2閩南方言的濁母清化……………………………………81
3.2.3古心、邪、生、書讀塞擦音現象………………………82
3.3 韻母的歷史層次………………………………………………83
3.3.1韻母的文白層次分析……………………………………83
3.3.2宕開一語音形式的演變歷程………………………… 132
3.4 聲調的歷史層次…………………………………………… 134
第四章 陸豐與粵東閩南方言的比較………………………………137
4.1粵東閩南方言語音的內部差異…………………………………137
4.1.1聲母的內部差異……………………………………… 137
4.1.2韻母的內部差異……………………………………… 138
4.1.3聲調的內部差異……………………………………… 142
4.2 陸豐話的韻母om/op…………………………………………143
第五章 結論…………………………………………………………155
5.1 陸豐閩南話的音韻特點………………………………………155
5.1.1聲母………………………………………………………155
5.1.2 韻母………………………………………………………156
5.1.3聲調………………………………………………………157
5.2 未來研究的方向………………………………………………158
參考文獻………………………………………………………………161
附錄 陸豐閩南方言分類詞表………………………………………167
天文……………………………………………………………168            
地理………………………………………………………………168
時令時間…………………………………………………………169            
農事農具…………………………………………………………170
工商百業…………………………………………………………172            
植物………………………………………………………………174
動物……………………………………………………………176            
房屋器具…………………………………………………………177
親屬人事…………………………………………………………179            
身體疾病…………………………………………………………180
衣著穿戴…………………………………………………………182           
飲食………………………………………………………………184
紅白大事…………………………………………………………187           
宗教………………………………………………………………187
生活交際…………………………………………………………188           
文物體育…………………………………………………………189
行為動作…………………………………………………………190           
心理性狀…………………………………………………………192
位置指代…………………………………………………………196           
數量詞……………………………………………………………197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廣東陸豐閩南方言音韻研究zh_TW
dc.titleA Study on the Phonology of Southern Min in Lufeng,Guangdong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96-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江敏華,徐芳敏
dc.subject.keyword閩南方言,陸豐話,歷史層次,音韻比較,漢語音韻學,zh_TW
dc.subject.keywordLufeng,Min Dielect,Phonology,Strata,Language History,Chinese Dielct,en
dc.relation.page198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08-06-15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中國文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97-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2.07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