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7750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吳聰敏(Tsong-Min Wu) | |
dc.contributor.author | Yu-Hsien Kao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高聿嫻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3T15:41:53Z | - |
dc.date.available | 2008-07-15 | |
dc.date.copyright | 2008-07-15 | |
dc.date.issued | 2008 | |
dc.date.submitted | 2008-07-07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日本帝國統計年鑑》,東京市: 東京統計協會。
《台灣之金融史料》,台北: 台灣銀行。 《台灣金融發展歷程》,台北: 合作金庫調查研究室。 《台灣省五十一年統計提要》,台北: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台灣貿易五十三年表》,台北: 台灣省政府主計處。 《台灣經濟年鑑》,台北: 成文。 《台灣經濟統計摘要》,台北: 台灣銀行。 《台灣銀行史》,東京都: 台灣銀行史編纂室。 《台灣銀行二十年誌》,台灣銀行。 《台灣銀行四十年誌》,台灣銀行。 《台灣糖業統計》,台北: 台灣總督府殖產局。 《台灣總督府統計書》,台北: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 《金融事項參考書》,第1次(1906)至第16次(1921), 台北: 台灣銀行。 《重修台灣省通志: 卷四經濟志金融篇》, 台中: 台灣省文獻委會。 大川一司.高松信清.山本有造(1974), 《國民所得》, 長期經濟統計, 第1, 東京: 東洋經濟新報社。 大川一司.野田孜.高松信清.山田三郎.熊崎實.鹽野谷祐一.南亮進(1967), 《物價》,長期經濟統計, 第8, 東京: 東洋經濟新報社。 山本有造(1992), 《日本殖民地經濟史研究》,名古屋: 名古屋大學出版社。 小倉文吉(1914), 《台灣金融小史》,收入高(山鳥) 雅明.波形昭一編「日本近代金融史文獻資料集成」, 東京都: 日本圖書センタ-。 山澤逸平.山本有造(1979), 《貿易と國際收支》, 長期經濟統計, 第14, 東京: 東洋經濟新報社。 北山富久二郎(1953), “日據時代台灣之幣制政策—自雜色貨幣進入金本位制過渡期中之諸問題,” 《台灣經濟史七集》, p. 91-144 (許冀湯譯)。 矢內原忠雄(1929), 《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周憲文譯,台北: 帕米爾書店。 安藤良雄(1983), 《近代日本經濟史要覽》,東京都: 東京大學出版會。 吳永福(1947), 《台灣之幣制與銀行》,台北:財政部財政研究委員會。 吳聰敏(2005), “台灣農村地區之消費者物價指數,” 《經濟論文叢刊》, 33:4, 321-355。 吳聰敏.高櫻芬(1991), “台灣貨幣與物價長期關係之研究: 1907年至1986年,” 《經濟論文叢刊》, 19:1, 27-71。 波形昭一(1985), 《日本殖民地金融政策史の研究》,東京都: 早稻田大學出版部。 美濃部亮吉(1968), 《物價問題入門》,東京: 潮出版社。 高北四郎(1927), 《台灣の金融》,台北:台灣春秋社。 涂順從(1997), 《鹽水製糖: 岸內糖廠人文生態》,台南: 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袁穎生(2001), 《台灣光復前貨幣史述》,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榮富(1955), 《六十年來台灣之金融與貿易》,台北: 三省書店。 黃紹恆(2008), “論日本昭和金融恐慌期臺灣總督府的應對,”收入陳慈玉編「地方菁英與臺灣農民運動」研討會論文,台北: 中央研究院。 溝口敏行.梅村又次(1988), 《舊日本殖民地經濟統計: 推計と分析》,東京都: 東洋經濟新報社。 葉淑貞.俞可倩(2007), “日治時代台灣對日進出口物價指數之估計與分析,” 《經濟論文叢刊》, 35:3, 337-377。 Bordo, Michael D. (1986), “Financial Crises, Banking Crises, Stock Market Crashes, and the Money Supply: Some International Evidence, 1870-1933,” Financial Crises and the World Banking System, p. 190-248, Edited by F. Capie and G. E. Wood, London: Macmillan. Darby,Michael R., James R. Lothian, Arthur E. Gandol , and Anna J. Schwartz (1983), The International Transmission of Inflation.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Monograph. Dornbusch, Rudiger, and Frenkel, Jacob A. (1984), “The Gold Standard and the Bank of England in the Crisis of 1847,” A Retrospective on the Classical Gold Standard, 1821-1931, p. 233-264, Edited by M. D, Bordo and A. J. Schwartz,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itzgerald, Terry J. (1999), “Money growth and inžation: how long is the long run?,” Economic Commentary,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leveland, issue 1. Friedman, Miltion and Schwartz, Anna J. (1963), 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1867-1960 ,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Friedman,Miltion and Schwartz, Anna J. (1982), Monetary Trend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United Kingdo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Juselius, Katarina (2004), “Inflation, Money Growth, and I (2) Analysis,” Discussion Papers 04-31,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Levy-Leboyer,Maurice (1982), “Central Banking and Foreign Trade: The Anglo-American Cycle in the 1830s,” Financial Crises: Theory, History and Policy, Edited by C. P. Kindleberger and J. P. Laffargu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ucas, Robert E., Jr. (1980), “Two Illustrations of the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0:5, p. 1005-1014. Mccandless, George T. Jr. andWeber,Warren E. (1995), “Some Monetary Facts,”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 Quarterly Review, 19:3, p. 2-11. Neumann, M. J. M. and Greiber, C. (2004), “Inflation and core money growth in the euro area,” Discussion Paper, no. 36, Economic Research Centre of the Deutsche Bundesbank.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7750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台灣在日治時代的物價指數上下起伏, 但呈現一長期上升的走勢, 其中在1914--1920年與1930年代後期有加速膨脹的現象。 過往文獻對於造成1914--1920年間物價膨脹的因素,未有一致的結論。 本文蒐集整理日治時期的金融資料,對於文獻上所提出的各種解釋加以驗證。 由實證結果發現, 物價膨脹的原因是貨幣供給增加所致。 而貨幣供給增加的原因, 則和當時的貨幣和金融制度有密切的關係。 金本位制度之下, 國際間透過國際收支而有物價膨脹傳遞的現象, 台灣也受到影響。 另外, 臺灣銀行兼具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的特殊地位,
亦影響到臺灣銀行的貨幣發行。 | zh_TW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3T15:41:53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7-R94323006-1.pdf: 778683 bytes, checksum: a7c020f180c535292e86d61632688c51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8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1 前言 1
2 糖價與物價 3 3 貨幣供給與物價膨脹 5 3.1 台灣的貨幣供給與物價膨脹 ......................... 6 3.2 日本的物價膨脹 ................................... 9 3.3 美國的物價膨脹 ...................................11 4 台灣貨幣供給增加的原因 13 4.1 日治時期台灣貨幣發行制度 .........................14 4.2 貨幣乘數 .........................................16 4.3 準備貨幣增加的原因 ...............................16 4.3.1 黃金準備增加的原因 .........................17 4.3.2 保證準備增加的原因 .........................21 5 結論 23 參考文獻 25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台灣物價膨脹之研究: 1914-1920 | zh_TW |
dc.title | Taiwan's Inflation: 1914-1920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6-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陳南光,陳旭昇 | |
dc.subject.keyword | 台灣,物價膨脹,金本位,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Taiwan,Inflation,Gold standard, | en |
dc.relation.page | 27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08-07-07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經濟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經濟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7-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760.43 k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