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中國文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6426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康韻梅
dc.contributor.authorI-Fei Wangen
dc.contributor.author王怡斐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3T08:00:25Z-
dc.date.available2005-07-28
dc.date.copyright2005-07-28
dc.date.issued2005
dc.date.submitted2005-07-22
dc.identifier.citation參考書目
一、傳統文獻
徐志銳,《周易大傳新注》(上),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10月。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4月。
漢.班固,〈漢武帝內傳〉,史仲文主編,《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3月。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10月6版。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10月。
漢.伶玄,〈趙飛燕外傳〉,《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本。
晉.葛洪,《西京雜記》,《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本。
晉.郭璞,《玄中記》,《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本。
晉.干寶,《搜神記》,《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本。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文津書局,1987年7月。
南朝宋.劉敬叔,《異苑》,《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
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本。
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本。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本。
唐.李肇,《唐國史補》,《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本。
唐.姚汝能,《安祿山事蹟》,《百部叢書集成》第184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唐.鄭棨,《開天傳信記》,《筆記小說大觀》8編1,臺北:新興書局,1975年。
唐.沈既濟,〈任氏傳〉,蔡守湘選注,《唐人小說選注》,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6月。
唐.蔣防,〈霍小玉傳〉,《唐人小說選注》本。
唐.陳鴻,〈長恨歌傳〉,《唐人小說選注》本。
唐.杜光庭,《墉城集仙錄》,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1月。
五代.孫光憲著,林青、賀軍平校注,《北夢瑣言》,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年1月。
五代.和凝等人撰,明.張景補撰,《疑獄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2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9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吳淑著,《江淮異人錄》,程毅中編著,《古體小說鈔》(宋元卷),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11月。
宋.樂史,〈綠珠傳〉《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本。
宋.樂史,〈楊太真外傳〉,《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本。
宋.陳纂,《葆光錄》,《古體小說鈔》本。
宋.張齊賢,《洛陽搢紳舊聞記》,《筆記小說大觀》21編5,臺北:新興書局,1978年。
宋.黃休復,《茅亭客話》,《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
宋.上官融,《友會談叢》,《古體小說鈔》本。
宋.蘇舜欽,〈愛愛歌序〉,《古體小說鈔》本。
宋.聶田,《祖異志》,《古體小說鈔》本。
宋.蘇軾,《東坡續集》,曾棗莊、舒大剛主編,《三蘇全書》,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年11月。
宋.胡微之,〈王子高芙蓉城傳〉,《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本。
宋.沈括,《清夜錄》,《古體小說鈔》本。
宋.沈括,《夢溪筆談》,《古體小說鈔》本。
宋.沈遼,〈任社娘傳〉,《雲巢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1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歐陽修著,徐無黨注,《新五代史》,臺北:鼎文書局,1985年1月。
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四部叢刊正編》本。
宋.蘇舜欽,《蘇學士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劉斧,《青瑣高議》,《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本。
宋.劉斧,《翰府名談》,《古體小說鈔》本。
宋.劉斧,《續青瑣高議》,《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本。
宋.張師正,《括異志》,《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本。
宋.李獻民,《雲齋廣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246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9月。
宋.章炳文,《搜神祕覽》,《古體小說鈔》本。
宋.佚名,《北窗誌異.黃損》,《情史》,臺北:廣文書局,1982年8月,影印民國元年上海書局石印本。
宋.廉布,《清尊錄》,《古體小說鈔》本、周光培編,《宋代筆記小說》,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2月。
宋.王明清,《投轄錄》,《宋元筆記小說大觀》本。
宋.皇都風月主人,《綠窗新話》,《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本。
宋.郭彖,《睽車志》,《宋元筆記小說大觀》本。
宋.王明清,《摭青雜說》,《古體小說鈔》本。
宋.洪邁,《夷堅志》,《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本。
宋.洪邁,《夷堅志補》,《筆記小說大觀》8編5,臺北:新興書局,1975年。
宋.佚名,《鬼董》,《古體小說鈔》本。
宋.羅燁,《醉翁談錄》,臺北:世界書局,1958年12月。
宋.佚名,〈李師師外傳〉,《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本。
宋.陳鵠,《西塘集耆舊續聞》,《古體小說鈔》本。
宋.陳正敏,《遯齋閒覽》,《古體小說鈔》本。
宋.張邦基,《墨莊漫錄》,《宋元筆記小說大觀》本。
宋.佚名,〈梅妃傳〉,《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本。
宋.朱熹,《詩集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0年10月。
宋.張端義,《貴耳集》,《宋代筆記小說》本。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本。
宋.孟元老著,鄧之誠注,《東京夢華錄注》,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1月。
宋.周密,《齊東野語》,《古體小說鈔》本。
宋.周密,《武林舊事》,《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宋.邵雍撰,王從心整理,李一忻點校,《皇極經世》,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9月。
宋.邵雍,《伊川擊壤集》,《四部叢刊正編》本。
宋.陳師道,《後山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1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司馬光,《書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王珪,《華陽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3月。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6月。
宋.錢功,《澹山雜識》,《說郛》,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12月。
宋.王明清,《玉照新志》,《宋元筆記小說大觀》本。
宋.曾慥編纂,王汝壽等校注,《類說校注》(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1月。
宋.李燾撰,清.黃以周等輯補,《續資治通鑑長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2月。
元.宋本,〈工獄〉,《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本。
元,蘇天爵編,《國朝文類》,《四部叢刊初編》集部424,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元.脫脫,《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9月。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8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五朝小說大觀》,《筆記小說大觀》38編5,臺北:新興書局,1984年。
清.李漁,《閒情偶寄》,臺北:明文書局,2002年8月。
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月。
清.紀昀,《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二、近人論著
(一)專書
王書奴,《中國娼妓史》,臺北:萬年青書店,1971年4月。
王立,《偉大的同情—俠文學的主題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2月。
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第2版。
李春棠,《坊牆倒塌以後—宋代城市生活長卷》,長沙:湖南出版社,1993年3月。
李壽菊,《狐仙信仰與狐狸精故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10月。
李劍國,《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3年12月。
李劍國,《宋代志怪傳奇敘錄》,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7年6月。
李建軍,《小說修辭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李新燦,《女性主義觀照下的他者世界:中國古代小說中的女性問題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何滿子,《中國愛情與兩性關係—中國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8月。
吳禮權,《中國筆記小說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8月。
吳禮權,《中國言情小說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3月。
吳志達,《中國文言小說史》,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9月。
吳燕娜編著,《中國婦女與文學論集》第一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9年5月。
周啟志、羊列容、謝昕,《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3月。
周建渝,《才子佳人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10月。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
孟昭連、寧宗一,《中國小說藝術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10月。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5月。
苗壯,《筆記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侯忠義編,《中國文言小說參考資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4月。
俞汝捷,《幻想和寄託的國度—志怪傳奇新論》,臺北:淑馨出版社,1991年4月。
袁行霈、侯忠義,《中國文言小說書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年11月。
馬振方,《小說藝術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8月第2版。
徐岱,《小說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9月。
唐富齡,《文言小說高峰的回歸—《聊齋誌異》縱橫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年7月。
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4月。
格非,《小說敘事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
崔大華等著,《道家與中國文化精神》,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10月臺3版。
陳炳熙,《古典短篇小說藝術新探》,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9月。
陳文新,《中國文言小說流派研究》,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9月。
陳文新,《文言小說審美發展史》,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陳炎,《中國審美文化史.唐宋卷》,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1年6月。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事的轉變》,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5月。
陳果安,《小說創作的藝術與智慧》,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
康來新,《發跡變泰—宋人小說學論稿》,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12月。
康正果,《女權主義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2月。
康正果,《重審風月鑑—性與中國古典文學》,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4月。
康韻梅,《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4年6月,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
張邦煒,《宋代婚姻家族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許麗芳,《古典短篇小說之韻文》,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3月。
程毅中,《宋元小說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
曾永義,《俗文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6月。
游惠遠,《宋代民婦的角色與地位》,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6月。
游惠遠,《宋元之際婦女地位的變遷》,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月。
舒紅霞,《女性審美文化—宋代女性文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
褚柏思,《理學與心學》,洛杉磯:柏雪文化事業公司,1990年8月。
賈二強,《唐宋民間信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12月。
楊義,《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6月。
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臺北:東華書局,1989年12月。
葉慶炳,《談小說妖》,臺北:洪範書局,1980年2月2版。
過偉,《中國女神》,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
趙聯賞,《服飾史話》,臺北:國家出版社,2003年6月。
談鳳梁主編,《歷代文言小說鑑賞辭典》,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1991年7月。
魯迅校錄,王中立譯注,《唐宋傳奇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8月。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2月增訂1版。
劉葉秋,《歷代筆記概述》,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7月。
劉詠聰,《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6月。
鄧小南主編,《唐宋女性與社會》(上、下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8月。
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臺北:稻香出版社,1988年4月再版。
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第三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3年3月。
薛洪、牟青、李實、馬蘭選注,《宋人傳奇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
薛洪勣,《傳奇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謝桃坊,《中國市民文學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
顏慧琪,《六朝志怪小說異類姻緣故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5月。
蕭相愷,《宋元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
蘇者聰,《宋代女性文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11月。
黨聖元、李繼凱,《中國古代道士生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12月。
佛洛姆(Erich Fromm)著,孟祥森譯,《愛的藝術》(The Art of Loving),臺北:志文出版社,1984年10月9版。
美.理查德.泰勒(Richard Taylor)著,黎風等譯,《理解文學要素——它的形式、技巧、文化習規》(Understanding the Elements of Literature),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87年7月。
美.W.C.布斯著,華明、胡蘇曉、周憲譯,《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1月。
瓦西列夫著,趙永穆、陳行慧譯,《愛情論》,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0年4月2版。
蘇珊.朗格(Susanne. K. Langer)著,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譯,《情感與形式》(Feeling and Form),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年10月。
托里.莫以(Toril Moi)著,陳潔詩譯,《性別 / 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Sexual / Texual Politics:Feminist Literary Theory),臺北:駱駝出版社,1995年6月。
英.D.洛奇著,王峻岩等譯,《小說的藝術》,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年。
休伯特.德雷福斯(Hubert L. Dreyfus)、保羅.拉比諾(Paul Rabinow)著,錢俊譯,《傅柯—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臺北:桂冠圖書,2001年1月。
英.佛斯特(E.M. 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2002年1月。
美.波利.揚.艾森卓(Polly Young-Eisendrath)著,楊廣學譯,《性別與欲望:不受詛咒的潘朵拉》(Gender and Desire:Uncuring Pandora),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1月。
美.伊沛霞著,胡志宏譯,《內闈—宋代的婚姻和婦女生活》(The Inner Quarters:Marriage and the Lives of Chinese Women in Sung Period),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
(二)論文
1.學位論文
朱美蓮,《唐代小說中的女性角色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6月。
朱曉娟,《程朱學派與宋代婦女貞節觀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4年7月。
余定中,《宋代小說中的困境情節之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邱芳津,《宋代果報小說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12月。
徐秀芳,《宋代士族婦女的婚姻生活—以人際關係為中心》,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6月。
陳美偵,《青瑣高議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陳妍妙,《稽神錄故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陳玉萍,《唐代小說中他界女性形象之虛構意義研究》,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7月。
陳昱珍,《唐宋小說中變形題材之研究─以太平廣記與夷堅志為主》,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7月。
陳美玲,《夷堅志之民間故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游秀雲,《宋代傳奇小說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
廖文君,《宋元話本中的愛情故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2.期刊論文
丁峰山,〈宋代小說在中國小說史上歷史地位的重新估價〉,《福建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第6期。
王秀惠,〈夷堅志佚事輯補〉,《漢學研究》第7卷第1期,1989年6月。
王齊洲,〈論歐陽修的小說觀念〉,《齊魯學刊》,1998年第2期。
王小琳,〈論唐代傳奇創作活動的特徵及其對傳奇敘事的影響〉,《中山人文學報》第9期,1999年8月。
王國良,〈魯迅輯校整理古籍的成績與影響—以《古小說鉤沈》、《唐宋傳奇集》、《嵇康集》為例〉,《東吳中文學報》第7期,2001年5月。
王子今,〈驛壁女子題詩:中國古代婦女文學的特殊遺存〉,《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
尹福佺,〈「一見鍾情」與中國傳統文化〉,《貴州社會科學》,2000年第1期。
江寶月,〈從女鬼的出現談漢文化中女性的地位〉,《宜蘭文獻雜誌》第26期,1997年3月。
宋東俠,〈試論宋代的「女使」〉,漆俠、胡昭儀主編,《宋史研究論文集》,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6年1月。
余貴林,〈宋代買賣婦女現象初探〉,《中國史研究》,2000年第3期。
李世珍,〈從宋人小說看宋代婦女地位的轉變〉,黎活仁等主編,《女性的主體性:宋代的詩歌與小說》,臺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10月。
李怡、潘忠泉,〈唐人心態與唐代貴族女子服飾文化〉,《中華女子學院學報》第15卷第4期,2003年8月。
李劍國,〈秦醇《趙飛燕別傳》考論─兼議《驪山記》《溫泉記》〉,《固原師專學報》第22卷第1期,2001年1月。
李劍國、美.韓瑞亞,〈亡靈憶往:唐宋傳奇的一種歷史觀照方式〉(上)、(下),《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第4期。
呂理政,〈鬼的信仰及其相關儀式〉,《民俗曲藝》第90期,1994年7月。
杜改俊,〈唐代愛情傳奇中的神鬼怪〉,《晉陽學刊》,2003年第1期。
周榆華、郭紅英,〈理學束縛下的潛抑情欲—論《夷堅志》中的人鬼之戀〉,《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
林保淳,〈中國古典小說中的「女俠」形象〉,《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1期,1997年9月。
林雪鈴,〈唐人小說中女仙形象析探〉,《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第2號,2000年9月。
季曉燕,〈論宋代列女的特質〉,《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2期,1997年5月。
范嘉晨,〈《聊齋誌異》中女性情愛的獨特型態—兼與唐宋傳奇小說比較〉,《貴州社會科學》,2000年第1期。
洪鷺梅,〈人鬼婚戀故事的文化思考〉,《中國比較文學》,2000年第4期。
紀德君,〈「春濃花豔佳人膽」—論宋代話本小說的女性形象〉,《海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2期,1996年6月。
段庸生,〈勸懲與宋人傳奇〉,《重慶師院學報》(哲社版),2000年第4期。
徐子方、孫巧琳,〈「庸中佼佼者」—評〈李師師外傳〉兼及宋人傳奇〉,《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2卷第6期,1999年12月。
高榮禧,〈凝視下的女性身體—從佛洛依德到傅柯〉,《當代》第166期,2001年6月。
陶晉生,〈北宋婦女的再嫁與改嫁〉,《新史學》第6卷第3期,1995年9月。
康韻梅,〈〈鶯鶯傳〉的情愛世界及其構設〉,《文史哲學報》第45期,1996年12月。
康韻梅,〈《三言》中婦女的情欲世界及其意蘊〉,洪淑苓等人合著,《古典文學與性別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9月。
康韻梅,〈《綠窗新話》中唐五代小說的改易探析〉,《臺大中文學報》第20期,2004年6月。
康韻梅,〈《分門古今類事》的敘事策略〉,《漢學研究》第22卷第1期,2004年6月。
張健,〈試論豪俠小說在宋代的新走向〉,《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
張乘健,〈《長恨歌》與《梅妃傳》:歷史與藝術的微妙衝突〉,《文學遺產》,1992年第1期。
張祝平,〈論洪邁的小說觀〉,《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5期。
張祝平,〈論宋代小說的「由虛入實」〉,《中國文化月刊》第275期,2003年11月。
梁鳳榮,〈宋代婦女的獨立意識〉,《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5期。
許軍,〈論宋代文言小說中女性形象演變的文學史意義〉,《雲南社會科學》,2004年第1期。
陳萬益,〈評「趙飛燕外傳」〉,柯慶明、林明德主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叢刊》「小說之部」(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7年10月。
陳曉林,〈問世間,情是何物?兼介《愛情論》與《愛情續論》〉,瓦西列夫著,趙永穆、陳行慧譯,《愛情論》,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0年4月2版。
陳靜,〈道教的女仙—兼論人仙和神仙的不同〉,《宗教學研究》,2003年第3期。
舒紅霞,〈宋代理學貞節觀及其影響〉,《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1期,2000年2月。
程毅中,〈宋代的傳奇小說〉,《文史知識》,1990年第2期。
程國賦,〈唐五代小說敘事研究〉,《慶祝卞孝萱先生八十華誕—文史論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年1月。
楊菁,〈宋代理學家的人欲觀〉,《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4期,1997年4月。
楊俊國,〈漢唐人仙戀小說模式的生成及意蘊〉,《安康師專學報》第13卷第2期,2001年6月。
楊經建、彭在欽,〈復仇母題與中外敘事文學〉,《外國文學評論》,2003年第4期。
潘承玉,〈濁穢廁神和窈窕女仙—紫姑神話文化意蘊發微〉,《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4期,2000年12月。
趙維國,〈《永樂大典》所存宋人劉斧小說集佚文輯考〉,《書目季刊》第34卷第4期,2001年3月。
趙維國,〈論宋人小說的創作觀念〉,《中州學刊》,2001年第6期。
趙章超,〈宋代志怪傳奇小說研究百年綜述〉,《社會科學研究》,2002年第5期。
樂蘅軍,〈浪漫之愛與古典之情〉,葉慶炳編,《中國古典小說中的愛情》,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7年8月。
鄧淑蘋,〈中國古玉之美—由故宮玉器展覽談起(下)〉,《故宮文物月刊》第17卷第5期,1999年8月。
劉靜貞,〈女無外事?—墓誌碑銘中所見之北宋士大夫社會秩序理念〉,《婦女與兩性學刊》第4期,1993年3月。
劉靜貞,〈從損子壞胎的報應傳說看宋代婦女的生育問題〉,《大陸雜誌》第90卷第1期,1995年1月。
劉靜貞,〈歐陽修筆下的宋代女性—對象、文類與書寫期待〉,《臺大歷史學報》第32期,2003年12月。
劉開明、王穎,〈佛性、人性、靈性—中國藝術中的蓮花意象〉,《中國文化月刊》第199期,1996年5月。
劉達臨,〈中國性文化從開放到禁錮的轉折〉,《歷史月刊》第151期,2000年8月。
蔡祝青,〈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性別研究〉,《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第58期,2001年3月。
諸葛憶兵,〈宋代士大夫的境遇與士大夫精神〉,《宋代文史考論》,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1月。
盧建華,〈近十年來宋代婦女研究〉,《史學月刊》,1996年第1期。
鮑家麟,〈美國及台灣的中國婦女史研究〉(代序),《中國婦女史論集》六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4年2月。
薛洪勣,〈〈李師師外傳〉應是明末作品〉,《明清小說研究》,1990年第3、4期合刊。
薛克翹,〈讀《青瑣高議》雜談〉,《南亞研究》,1998年第2期。
謝選駿,〈中國古籍中的女神—她們的生活、愛情、文化象徵〉,王孝廉主編、御手洗勝等著,《神與神話》,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3月。
謝真元,〈人妖戀模式及其文化意蘊〉,《重慶師院學報哲社版》,2000年第1期。
蕭相愷,〈宋元小說理論的新貢獻〉,《明清小說研究》,2000年第3期。
小川環樹著,張桐生譯,〈中國魏晉以後(三世紀以降)的仙鄉故事〉,瘂弦、廖玉蕙主編,《中國古典小說論集》第一輯,臺北:幼獅文化公司,1975年12月。
韓南著,王秋桂編,張保民等譯,〈早期的中國短篇小說〉,《韓南中國古典小說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79年9月。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6426-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論文透過宋代文言小說女性群像之探究,掘發出其在承繼唐人小說之外,有別於唐代小說的獨特時代風貌,同時也印證了文言小說「市井化」的特色,及其對話本小說的影響與開啟作用。凡此,均說明了宋代文言小說在中國小說史上的地位與意義。
在研究方法方面,本論文採用第一手資料,以文本細讀的方式,結合宋代婦女、歷史、文化、思想等各方面相關研究成果,分析小說中女性形貌、心理、人格,及女性面對個人生命遭遇、時代特殊文化背景,所呈現的生命姿態。同時以女性主義文學理論的「女性形象」批評及敘事理論,來探討宋代小說家敘事策略背後,所蘊涵的男性意識和文化意蘊。
關於宋代文言小說中的人間女性,宋人描繪「權威者身旁的女性」,刻意突出后妃淫蕩、妒悍的形象,及后妃間權、色欲望的激烈爭奪,含有反諷帝王荒淫亂政的歷史訓誡意涵。「獨立人格的女性」,是宋人小說中一群精彩而鮮明的女性群像,在平民或下階層女性身上,皆可見到她們自我省覺、昂揚奮進的獨立人格精神。宋代小說家除了注重女性情、色、才的特質外,也進一步掘發了女性內在之德行與智慧。此外,妒妻淫婦的內心世界曲折、複雜,也有令人同情之處;節婦烈女的節烈行為,可以視為她們自明心志的一種表現方式。宋代俠女涉足社會場域,展現俠義愛國意識;而身懷特殊絶技和異能的奇婦異女,或以奇幻之術取悅男性,或以非凡的技藝戲耍、降服男性。
宋代文言小說中的他界女性,皆有相異於前代的突出特色。就女仙(神)而言,女仙(神)形象在知識學問與文藝才華等內在精神層次的深化,頗有文藝化、文人化的傾向。小說中的女鬼,則承載了亂世與命運的苦難烙印,並對昏庸帝王提出沈痛的控訴;在人鬼間的愛恨情仇糾葛中,突顯出女鬼重情重義,積極追求自由婚戀,以及亡而復生尋求人倫情理認同的渴望,而「復仇女鬼」之「殺人償命」的堅決復仇形象,亦透露了宋代市民階層的果報觀念。在女妖形象的塑造上,除了人性化的特色外,進一步賦予了女妖治理家務的賢婦形象,以及滲透了理性思維的「以理制情」女妖形象。
在女性形象構設手法與意義部分,宋人已能有效運用不同敘事視角來補足、深化女性形象。男性作家對女性形貌的描寫,也反映了他們對女性身體的欲望與規訓。人物語言之驛壁題書的獨白方式,展現出女性普遍而深厚的精神苦痛;而大篇幅的人物對話中,則呈現女性當下細膩的心理變化。此外,在宋人勸懲觀念的影響下,小說議論對於文本敘述之女性形象,則顯然有弱化或強化的作用。
zh_TW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3T08:00:25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4-R91121010-1.pdf: 4949232 bytes, checksum: c7622618d5c4e52854c577fdacff7ca2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5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宋代文言小說中女性群像之探究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近代研究概況………………………………….5
一、研究範圍……………………………………………………..5
二、近代研究概況…………………………………………………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論述架構………………………………………10
第二章 宋代文言小說中的人間女性…………………………………15
第一節 權威者身旁的女性…………………………………………16
一、天下無雙的色藝…………………………………………….16
二、權色欲望的爭奪…………………………………………….20
三、忠貞節烈的典範…………………………………………….27
第二節 獨立人格的女性……………………………………………31
一、勇敢主動的情愛追求……………………………………….33
(一)走入家庭的妓女—妓女的生命覺醒…………………34
(二)走出閨閣的閨秀—靈肉合一的愛情追求……………37
二、婚姻生活的獨立自主……………………………………….43
三、永不妥協的生命意志……………………………………….47
第三節 情、色、才、德、智兼融的女性…………………………52
一、傳統的「情、色、才」佳人……………………………….53
二、德、智形象的拓展………………………………………….54
(一)德、智兼備的民婦……………………………………55
(二)智巧解危的妓妾………………………………………57
三、情、色、才、德、智的結合……………………………….59
第四節 妒、淫、節、烈的女性……………………………...….62
一、妒妻淫婦…………………………………………………….62
(一)妒妻—封閉的內心世界………………………………63
(二)淫婦—追求情欲的不歸路……………………………65
1.婚外戀中的情愛欲望滿足……………………………….66
2.走向淫蕩的性欲追逐…………………………………….68
二、節婦烈女—自明心志的表現……………………………….71
第五節 任俠及施展幻術的女性……………………………………75
一、俠女………………………………………………………….76
(一)俠義愛國的俠女—社會場域的涉足…………………77
(二)任真率性的俠女—私情場域的糾葛…………………80
二、奇婦異女…………………………………………………….81
(一)奇幻之術取悅男性……………………………………83
(二)特殊技藝降服男性……………………………………84
小結………………………………………………………….……..86
第三章 宋代文言小說中的他界女性…………………………………87
第一節 宋代文言小說中的女仙(神)……………………………88
一、人仙(神)戀的女仙(神)……………………………….90
(一)變調的人仙(神)戀—仙道的試煉與引領…………90
1. 同歸仙道………………………………………………..91
2. 短暫緣分………………………………………………..93
(二)仙(神)女思凡—女仙(神)的情欲世界…………95
1. 仙境仙(神)女…………………………………………96
2. 下凡仙(神)女…………………………………………98
二、人仙(神)戀以外的女仙(神)—指點迷津的權威者..103
(一)訓誡、教導的女仙(神)………………………….103
(二)降福解禍的女仙(神)…………………………….105
(三)文藝女神—紫姑神………………………………….107
1. 宋代以前紫姑神的悲劇性色彩……………………….108
2. 宋代文人的寄託對象………………………………….108
第二節 宋代文言小說中的女鬼………………………………….112
一、亂世與命運的苦難烙印……………………………………112
(一)歷史見證的女鬼…………………………………….113
(二)尋求護助的女鬼…………………………………….117
二、人鬼間的愛恨情仇…………………………………………120
(一)難捨前緣的深情女鬼……………………………….121
1. 重情重義的女鬼……………………………………….121
2. 追求愛情的女鬼……………………………………….124
(二)亡而復生的女鬼…………………………………….127
(三)復仇女鬼………………………………………….129
第三節 宋代文言小說中的女妖…………………………………133
一、魅惑 / 害人女妖…………………………………………134
(一)以色誘人的女妖…………………………………….135
(二)博取同情的女妖……………………………………136
二、理想化女妖…………………………………………………139
(一)「正位於內」的賢婦女妖…………………………139
(二)以理制情的女妖……………………………………145
三、魅惑與理想以外的女妖……………………………………148
小結…………………………………………………………………149
第四章 宋代文言小說女性形象構設手法與意義………………….151
第一節 敘事視角與女性形象塑造……………………………….152
一、第三人稱全知敘事………………………………………..153
(一)對女性命運的嘲諷………………………………….154
(二)透視女性心曲—對女性心理的體貼同感………….156
二、第三人稱限知敘事…………………………………………158
三、第一人稱限知敘事…………………………………………161
四、人物視角的轉移……………………………………………163
第二節 敘述語言—女性形貌描寫與環境氛圍烘托…………….165
一、正筆刻畫—女性形貌描寫與意義………………………..165
(一)女性身體的凝視…………………………………….166
1. 細緻五官的雕塑……………………………………….166
2. 纖纖「玉」體的遐想………………………………….169
(二)精神意態美的觀照………………………………...171
二、側筆刻畫—環境景物的烘托………………………………174
(一)人間女性的環境刻畫………………………………174
1. 環境與人物心理的映襯……………………………….174
2. 環境景物的側面烘托…………………………………176
(二)他界女性的環境刻畫………………………………177
1. 他界環境的渲染……………………………………….178
2. 洞穴意象的運用………………………………………179
第三節 人物語言—獨白與對話………………………………….181
一、女性的內心獨白……………………………………………181
(一)詩詞代言以表情志………………………………….182
(二)驛壁題書尋求知音………………………………….186
二、女性和他人對話……………………………………………189
(一)「口語化」和「個性化」的人物對話…………….190
(二)對話中女性細微心理的展現……………………….193
第四節 小說議論對女性形象塑造的作用與意義……………….196
一、女性形象的弱化—勸懲觀念影響之一……………………198
(一)女性飽滿形象的扁平化—單一的道德理想標準….199
(二)女性整體形象的削弱—褒貶雜揉的矛盾評價…….201
(三)女性負面形象的醜化—主觀的片面評價………….203
(四)女性形象的忽略與扭轉—主題意涵的偏離……….205
二、女性形象的強化—勸懲觀念影響之二……………………208
(一)女性亡國禍水形象的平反…………….……………208
(二)理想典範的樹立…………………….………………211
三、女性形象的客觀評論—對女性的同情與讚賞……………213
小結…………………………………………………………………215
第五章 結論………………………………………………………….219
一、由宋代文言小說女性群像特色論其在小說史上的意義…221
(一)宋代文言小說「理想化」女性形象及其構設與唐代小說的差異..221
(二)宋代文言小說女性形象及其構設手法與話本小說的融通……223
二、對於宋代婦女研究的補充……………………………….227
參考書目………………………………………………………………229
附錄—篇目一覽表……………………………………………………241
表一:宋代文言小說中的人間女性……………………………241
表二:宋代文言小說中的他界女性……………………………251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宋代文言小說中女性群像之探究zh_TW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93-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張素貞,洪淑苓
dc.subject.keyword宋代,文言小說,女性,女性形象,zh_TW
dc.subject.keywordthe Sung Dynasty,classical Chinese short story,female,female figure,en
dc.relation.page260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05-07-22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中國文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94-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4.83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