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生物資源暨農學院
  3. 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6166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盧道杰
dc.contributor.authorWei-Shyan Chongen
dc.contributor.author張慧嫻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3T07:52:49Z-
dc.date.available2006-07-30
dc.date.copyright2005-07-30
dc.date.issued2005
dc.date.submitted2005-07-25
dc.identifier.citation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鴻濬,2003,從人類生態學到人類生態系統理論—兼論社區林業的發展與挑戰,台灣林業29(2):53-61。
王仕圖、吳慧敏,2003,深度訪談與案例演練,收錄於《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頁95-113,齊力、林本炫主編,嘉義:南華大學教社所。
方國運,2004,林務局社區林業計畫成果初探,收錄於「二十一世紀山林論壇」研討會,頁142-144,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時報文教基金會。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2002,「社區林業—居民參與保育共生計畫補助須知」,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編印。
李瓊如,2001,山美鄒族從事達娜伊谷溪資源管理之探討,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嘉泓,2000,社區營造在永續發展中之角色—以嘉義縣山美社區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益仁,2005,社區�保育是甚麼?一個生態與文化的角度,收錄於2005年社區保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53-182。
胡幼慧,1996,轉型中的質性研究:演變、批判和女性主義研究觀點,收錄於《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7-25,胡幼慧主編,台北:巨流。
倪炎元,2003,再現的政治:台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台北:韋伯。
紀駿傑,2001,原住民、自然資源與共同經營,收錄於《把人找回來—在地參與自然資源管理》,頁16-32,太魯閣國家公園印行。
紀駿傑、王俊秀,1998,環境正義:原住民與國家公園衝突的分析,山海文化雙月刊,第19期:86-104。
洪廣冀,2000,森林經營之部落、社會與國家的互動—以新竹司馬庫斯部落為例,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毅峰,1999,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然」!—從殖民主義對自然的社會建構及環境資源的經營談起,環境與世界,3:55-68。
陳介英,2003,深度訪談在經驗研究地位的反思,收錄於《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頁115-125,齊力、林本炫主編,嘉義:南華大學教社所。
陳律伶,2004,從馬告國家公園爭議試論對原住民族運動之影響與反省,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瑩達,2004,社區林業計畫參與組織之研究—充權理論之應用,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惠、管立豪,2002,社區林業—居民參與保育共生,豐年52(5):26-30。
黃裕星,1998,親民林業的理念與作法芻議,臺灣林業24(3):26-28。
黃裕星,1999,從森林文化年看台灣林業,豐年49(5):22-27。
黃裕星,2001a,台灣林業發展歷程與願景,豐年51(5):21-30。
黃裕星,2001b,21世紀台灣森林生態系經營之展望,台灣林業 27(1):3-8。
黃玲媛,2002,社區林形成之過程—以中寮鄉二個案為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碩士論文。
黃世輝、顏祁貞,2004,社區林業在淺山社區掀起的漣漪—以林內鄉湖本三村為例,收錄於「二十一世紀山林論壇」研討會,頁1117-133,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時報文教基金會。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第8期:5-42。
葉小慧,2003,林務局推動「社區林業」與民眾合力打造魅力新故鄉,豐年53(2):40-41。
葉美智、羅紹麟,2003,社區居民對社區林業的認知與態度調查,收錄於《中華林學會92年度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頁455-461,中華林學會主辦。
曾令羚,2005,原住民族植物資源永續利用機制之研究—以台東縣達魯瑪克部落為例,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齊力,2003,質性研究方法概論,收錄於《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頁1-18,齊力、林本炫主編,嘉義:南華大學教社所。
楊宏志,2003a,環境衝突管理之程序建構—以阿里山神木倒伏及台灣大學實驗林地管理使用兩案為例,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宏志,2003b,社區林業:公眾參與式的林業經營,台灣林業29(1):35-52。
楊宏志,2004,夥伴合作,互為主體—森林經營與原住民族發展,台灣林業30(1):34-45。
楊鈞弼,2005,社區林業與生態旅遊的結合—牛犁社區,收錄於「2005生態旅遊實務推動研討會—社區生態旅遊之永續發展」論文集,頁7-9,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主辦。
廖學誠、陳宛君、賴玉芳、鐘龍治,2004,民眾參與社區林業第一階段後總體效益分析-以羅東林區管理處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140頁。
廖學誠、鐘龍治、陳宛君,2005,羅東林區民眾對林業經營的認知與態度,收錄於2005年社區保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27-152。
鄭欽龍、古曉燕,1999,社區林經營與公眾參與,中華林學季刊32(1):79-89。
盧道杰,2001a,保護區管理的國際新趨勢。收錄於「保護區管理的國際新趨勢」研討會論文集,頁11-25。
盧道杰,2001b,分權、參與與保護區經營管理—以宜蘭縣無尾港與高雄縣三民楠梓仙溪野生動物保護區為例,台大地理學報30:101-124。
盧道杰,2001c,參與式自然資源管理與部落地圖,收錄於『把人找回來—在地參與自然資源管理』,頁101-120,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印行。
盧道杰,2001d,社區發展與溪魚棲地保育—嘉義縣阿里山鄉山美村的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收錄於「2001年環境資源經濟、管理暨系統分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台北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與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台北。
盧道杰,2003a,社區林業與原住民關係之研究,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委辦計畫(計畫編號92-00-2-02),台北:台灣大學森林系。
盧道杰,2003b,他方之石可以攻錯—世界社區林業的發展概況,台灣林業29(2):22-27。
盧道杰,2004a,社區林業在原住民部落之發酵,收錄於「二十一世紀山林論壇」
研討會,頁89-116,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時報文教基金會。
盧道杰,2004b,台灣社區保育的發展:近年來國內三個個案的分析,地理學報37:1-25。
盧道杰、吳雯菁、裴家麒、台邦.撒砂勒,2005,從社區保育的觀點看原住民的狩獵與野生動物資源的管理,收錄於2005年社區保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52-274。
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收錄於《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95-221,胡幼慧主編,台北:巨流。
英文部分
Allan,K & Frank,D(1994)Community forest in British Columbia: Models that World. The Forestry Chronicle 70(6):721-724.
Apte,T. & Pathak,N (2002)Learning lessons from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networks in India. CIFOR, Indonesia.
Arnold,J.E.M.(1991)Community forestry: ten years in review. Community Forestry Note 7,Published by FAO.
Barker,M & Kusel,J(2003)Community forestry in the United States-Learning from the past,crafting the future. US:Island Press.247pp.
Booth,A.L(1998)Putting”forestry”and”community”into First Nations’ resource manangement. The Forestry Chronicle 74(3):347-352.
Brendler,T & Carey,H(1998)Community Forestry,Defined. Journal of Forestry 96(3):21-23.
Carey, H.N (2001)Forest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Justice in Northern New Mexico. Justice and Natural Resources. Island Press, London.
Duinker,P.N,Matakala,P.W,Chege,F & Bouthillier,L(1994)Community forest in Canada:An overview. The Forestry Chronicle 70(6):711-720.
Gilmour,D.A & Fisher,R.J (1998)Evolution in community forestry:contesting forest resources.In “Community forestry at a crossroads:reflections and future direc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forestry”,proceedings of an international seminar,edited by Victor,M,C.Lang and J.Bornemeier.RECOFTC Report No.16,RECOFTC.Bangkok,Thailand.10 August 2002 downloaded from
http://www.recoftc.org/download/International_Report_Series/Crossroads/Gilmour_fisher.pdf.
Harvey,S & Hillier,B(1994)Community forestry in Ontario. The Forestry Chronicle 70(6):725-730.
Hajer,M.A(1995)The politics of environmental discourse :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and the policy process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ill, B.E and Targ, N (2001)Protecting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Issue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Justice and Natural Resources. Island Press, London.
Howitt,R(2001) Rethinking Resource Management:Justice, Sustainability and Indigenous Peoples. Routledge, London.
Johnson,C & Forsyth,T(2002)In the Eyes of the State: Negotiating a “Right-Based Approach” to Forest Conservation in Thailand. World Development 30(9):1591-1605.
Johnson,T.R(1999)Community-Based Forest Management in the Philippines. Journal of Forestry 97(11):26-30.
Mallik,A.U & Rahman,H(1994)Community forestry i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A comparative study. The Forestry Chronicle 70(6):731-735.
Metha,J.N& Kellert,S.R(1998)Local attitudes toward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policy and programmes in Nepal: a case study in the Makalu-Barun Conservation.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25(4): 320–333.
Pardo,R(1995)Community Forest Comes of Age. Journal of Forestry 93(11):20-24.
Rasmussen,J.N,A.Kaosa-ard,T.E.Boon,M.C.Diaw,K.Edwards,S.Kadyschuk,M.Kaosa-ard,T.Lang,P.Preechapanya,K.Rekasem and F.Rune.(2000)For whom and for what?Principles,criteria and indicators for sustainable forest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Thailand. Danish Centre for Forest, Landscape and Planning,117pp.
Russell,D & Harshbarger,C(2002)Groundwork for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Strategies for Social Research. Altamira Press, United States
網站部分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http://www.cepd.gov.tw/2008/,下載於2005/3/8。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http://163.29.26.177/community.html,下載於2005/3/8。
FAO,http://www.fao.org/forestry/index.jsp,下載於2005/3/8。
Gananapan,S.not dated. Community Forestry in Thailand:Legistalation and Policy.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Forests and Communities(INFC). http://www.forestsandcommunities.org/Country_profiles/thailand.html,下載於 2005/1/22
Sarre,A(1998)What is Community Forestry?-This popular movement presents a challenge to foresters in the 1990’s. http://www.rainforestinfo.org.au/good_wood/comm_fy.htm,下載於2005/3/15。
IUCN,http://www.iucn.org/,下載於2003/11/25。
RECOFTC,http://www.recoftc.org/index.html,下載於2005/5/9。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6166-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文目的旨在瞭解三年來第一階段社區林業計畫的操作模式及相關行動者對其之建構與想像。是故本研究以第一階段社區林業計畫案為經,行動者的訪談脈絡為緯,分別以內容分析及論述分析進行分析。本研究發現,國內社區林業是國家政策主導下之產物。林務單位藉由第一階段社區林業計畫的推動以建立、改善其與在地社區(特別是原住民部落)的關係。其次則是透過活動的辦理,進行社區林業理念宣導及社區人才培育並適時導入生物多樣性保育觀念。是故三年來第一階段社區林業計畫案是以教育訓練相關的計畫案為最多,而研習的課程又以生態保育為大宗。林務局在第一階段社區林業計畫的操作與取向上不僅是以保育為核心,其更是企圖透過此計畫發展生態產業以活絡地方經濟,創造林業經營管理與社區發展雙贏;而多數社區的參與動機亦是為了藉此計畫發展生態旅遊或是觀光產業以促進社區發展。然而林務局在第一階段社區林業計畫操作過程中因過於強調經由生態保育維護社區生態資源以發展生態旅遊或是觀光產業的經濟誘因,而遭到部分專家學者質疑其不僅偏離了社區參與及培力的目標,亦導致社區林業計畫的訴求單一化。故林務局宜以整體觀點來操作社區林業計畫,將社區參與放置於自然資源管理的層次與框架上去思考與實踐;在操作上與林業經營管理的需求結合應更為緊密,從體制面來思考與操作,或許較不會陷入第一階段社區林業計畫幾乎都是集中於保育、育樂的盲點。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thesis were to study the construction and imagination for the First Stage of the Community Forestry Program (1st CFP) from year 2002 to 2004. It has revealed that community forestry was an outcome under the national policy. Forestry Bureau (FB) utilizes the 1st CFP to improve relationship and build up partnership among local communities, especially the indigenous tribes. Secondly, empowering local people and enhancing the concept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through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s. Besides that, FB also attempted to develop eco-tourism or tourism to create double wins between forestry management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through this program. In reality, most of the communities’ participation motives focus solely on th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or tourism, wishing to gain profits and promote community’s economy. However, over emphasized on eco-tourism and economical cause had made it lapse from the initial objectives of the 1st CFP, especially in empowering local communities and communities participate in forestry management.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3T07:52:49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4-R91625047-1.pdf: 10766971 bytes, checksum: e2fc90d9e248a5c06f65777f3973533e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5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章節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一、研究背景與問題意識……………………………………………………………1
二、研究方法…………………………………………………………………………6
(一) 質性研究………………………………………………………………………6
(二) 參與觀察………………………………………………………………………7
(三) 深度訪談……………………………………………………………………..10
(四) 內容分析……………………………………………………………………..15
(五) 論述分析……………………………………………………………………..15
第二章 世界社區林業之發展概況………………………………………………..17
一、 自然資源管理的典範轉移……………………………………………………..17
二、 社區林業的出現………………………………………………………………..20
三、 國外的社區林業經驗…………………………………………………………..21
(一) 開發中國家的社區林業……………………………………………………..22
1.泰國………………………………………………………………………………...22
2.尼泊爾……………………………………………………………………………...23
3.印度………………………………………………………………………………...24
(二)已開發國家的社區林業………………………………………………………24
1.美國………………………………………………………………………………...24
2.歐洲………………………………………………………………………………...25
3.加拿大……………………………………………………………………………...26
四、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之社區林業比較…………………………………..26
(一) 森林�自然資源經營方式…………………………………………………..27
(二) 參與方式與資金來源………………………………………………………..28
(三) 經營失敗的代價……………………………………………………………..28
(四) 土地所有權…………………………………………………………………..29
四、 社區林業的操作形式…………………………………………………………..31
第三章 國內社區林業(計畫)的實施概況……………………………………..33
一、社區林業在台灣………………………………………………………………..33
(一) 社區林業之實施階段………………………………………………………..34
1. 第一階段—「理念宣導及人才培育計畫」……………………………………34
2. 第二階段—「林業示範社區營造計畫」………………………………………35
3. 第三階段—「森林共同經營計畫」……………………………………………35
(二) 社區林業之執行機制………………………………………………………..35
1. 推動小組…………………………………………………………………………36
2. 輔導團隊…………………………………………………………………………36
3. 巡迴訓練與座談…………………………………………………………………36
二、第一階段社區林業計畫內容分析……………………………………………..37
(一)申請狀況……………………………………………………………………..37
(二)計畫內容……………………………………………………………………..41
(三)課程內容……………………………………………………………………..44
(四)觀摩參訪……………………………………………………………………..48
(五)巡護隊………………………………………………………………………..53
(六)輔導團隊……………………………………………………………………..56
(七)經費來源……………………………………………………………………..58
三、小結……………………………………………………………………………..61
第四章 從「林業」到「社區林業」……………………………………………..63
一、 為什麼「社區林業」:第一階段社區林業計畫的建構………………………63
(一) 林業管理思維的轉變………………………………………………………..63
(二) 社區林業政策的研擬與規劃………………………………………………..65
二、 為什麼「社區林業」:第一階段社區林業計畫的實施目的……………………67
1.建立�改善關係…………………………………………………………………...68
2.合作夥伴…………………………………………………………………………...69
3.社區培力與凝聚共識……………………………………………………………...70
4.理念宣導…………………………………………………………………………...71
三、甚麼是「社區林業計畫」:第一階段社區林業計畫的認知與想像……………..72
(一)林務單位………………………………………………………………………72
(二)參與的社區……………………………………………………………………74
1.經費來源…………………………………………………………………………...74
2.社區發展與生態旅遊�觀光產業………………………………………………...75
(三)專家學者……………………………………………………………………..76
四、第一階段社區林業計畫的執行問題…………………………………………..77
(一) 林業單位……………………………………………………………………..77
1.專業能力不足……………………………………………………………………...77
2.缺乏人際溝通、互動能力…………………………………………………………78
3.同仁的態度…………………………………………………………………...........78
4.申請�審核程序繁複……………………………………………………………...80
5.無考核、監督機制…………………………………………………………………81
6.業務欠缺整合……………………………………………………………………...81
7.宣導�傳不足……………………………………………………………………...82
8.經費………………………………………………………………………………...83
(二)社區……………………………………………………………………………83
1.缺乏人才…………………………………………………………………………...84
2.缺乏共識…………………………………………………………………………...84
3.社區的素質與認知………………………………………………………………...85
4.政治力量的介入…………………………………………………………………...85
5.補助經費的流向…………………………………………………………………...86
(三)外來�輔導團隊……………………………………………………………..86
五、對第一階段社區林業計畫的質疑……………………………………………87
第五章 結論………………………………………………………………………89
一、 研究發現與討論………………………………………………………………90
(一) 第一階段社區林業計畫的定位……………………………………………90
(二) 第一階段社區林業計畫的取向……………………………………………92
(三) 國際脈絡下之第一階段社區林業計畫經驗………………………………93
二、 研究限制………………………………………………………………………95
參考文獻……………………………………………………………………………96










表目次

表1.1: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比較表…………………………………………………6
表1.2:參與觀察場合一覽表…………………………………………………………8
表1.3:田野調查訪談與參與觀察紀錄表…………………………………………...11
表1.4:非正式訪談紀錄表…………………………………………………………...14
表2.1: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社區林業之比較………………………………...27
表3.1:第一階段社區林業計畫申請數……………………………………………...39
表3.2:第一階段社區林業計畫分區統計表………………………………………...39
表3.3:第一階段社區林業計畫原住民部落申請數………………………………...40
表3.4:參與一梯次以上之社區數…………………………………………………...41
表3.5:第一階段社區林業計畫申請內容類別……………………………………...43
表3.6:課程研習內容………………………………………………………………...46
表3.7:研習狩獵文化之原住民族族別……………………………………………...47
表3.8:研習部落地圖之原住民族族別……………………………………………...47
表3.9:觀摩參訪地點………………………………………………………………...50
表3.10:觀摩參訪天數…………………………………………………………….....52
表3.11:參與山林巡護隊社區…………………………………………………….....55
表3.12:巡護隊類型……………………………………………………………….....55
表3.13:輔導團隊………………………………………………………………….....57
表3.14:林務局全額補助之社區林業計畫……………………………………….....59
表3.15:經費來源………………………………………………………………….....60
圖目次
圖2.1:社區與森林相互影響(開發中國家)………………………………………30
圖2.2:市場導向的社區林業(已開發國家)………………………………………30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第一階段社區林業計畫的建構與想像—2002-2004年zh_TW
dc.titleConstruction and Imagination for the First Stage of the Community Forestry Program- from 2002 to 2004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93-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黃世輝,廖學誠,陳美惠
dc.subject.keyword自然資源管理,社區林業,第一階段社區林業計畫,zh_TW
dc.subject.keywordna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community forestry,,first stage of the community forestry program,en
dc.relation.page101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05-07-25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生物資源暨農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94-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10.51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