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5759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何寄澎 | |
dc.contributor.author | Cheih-Yung Pi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兵界勇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3T07:08:40Z | - |
dc.date.available | 2005-08-01 | |
dc.date.copyright | 2005-08-01 | |
dc.date.issued | 2005 | |
dc.date.submitted | 2005-07-27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參 考 書 目
一、古代典籍(按《四庫全書總目》分類排列) 毛詩正義 漢.毛公傳�唐.孔穎達等正義 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1 禮記注疏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1 春秋左傳正義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1 四書章句集注 宋.朱熹 北京:中華書局,2001 史記會注考證 日.瀧川龜太郎 臺北:洪氏出版社,1981 漢書 漢.班固 臺北:鼎文書局新校本,1980 後漢書 劉宋.范曄 臺北:鼎文書局新校本,1980 三國志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 臺北:鼎文書局新校本,1980 晉書 唐.房玄齡 臺北:鼎文書局新校本,1995 梁書 隋.姚察、唐.魏徵、姚思廉同撰 臺北:鼎文書局新校本,1980 陳書 唐.姚思廉 臺北:鼎文書局新校本,1980 北齊書 唐.李百藥 臺北:鼎文書局新校本,1980 周書 唐.令狐德棻 臺北:鼎文書局新校本,1980 隋書 唐.魏徵 臺北:鼎文書局新校本,1980 舊唐書 後梁.劉昫等 臺北:鼎文書局新校本,1980 新唐書 宋.宋祁、歐陽修 臺北:鼎文書局新校本,1980 資治通鑑 宋.司馬光 北京:中華書局,1995 國語 東周.左丘明著�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校點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貞觀政要集校 唐.吳兢撰�謝保成集校 北京:中華書局, 2003 唐大詔令集 宋.宋敏求編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唐大詔令集補編 李希泌主編、毛華軒等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唐才子傳校箋 元.辛文房撰�傅璇琮主編 北京:中華書局,2000 唐六典 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 1992 通典 唐.杜佑 臺北:世界書局,1986 唐會要 宋.王溥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文獻通考 元.馬端臨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登科記考 清.徐松撰�趙守儼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1984 崇文總目 宋.王堯臣、王洙、歐陽修等撰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郡齋讀書志 宋.晁公武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直齋書錄題解 宋.陳振孫 臺北:世界書局,1986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清.紀昀等編 臺北:藝文印書館,1984 史通通釋 唐.劉知幾撰�清.浦起龍釋 臺北:里仁書局,1980 唐鑑 宋.范祖禹撰�白林鵬、陸三強校注 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廿二史箚記 清.趙翼撰�杜維運考證 臺北縣:史學出版社,1974 廿二史箚記校證 三十六卷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 北京:中華書局,1984 文史通義校注 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 北京:中華書局,1994 荀子集解 東周.荀況撰�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 臺北:世界書局,1991 新語校注 漢.陸賈 王利器撰 北京:中華書局,1986 中說 隋.王通 臺北:廣文書局,1975 帝範 唐.太宗文皇帝撰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神仙傳 晉.葛洪 北京:中華書局 1991 冊府元龜 宋.王欽若等編 臺北:中華書局,1967 太平御覽 宋.李昉 北京:中華書局,1995 容齋隨筆五集 宋.洪邁 臺北:大立出版社,1981 因話錄 唐.趙璘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35冊,1983 國史補 唐.李肇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35冊,1983 封氏聞見記 唐.封演 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4 唐摭言 五代.王定保撰�姜漢椿校注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唐語林校證 宋.王讜撰�周勛初校證 北京:中華書局,1997 藝文類聚 唐.歐陽詢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唐代筆記小說 周光培編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楚辭章句 漢.王逸章句�宋.洪興祖補注 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 賈誼集校注 漢.賈誼 王洲明、徐超校注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揚雄集校注 揚雄著�張震澤校注 上海:上海古籍,1993 王子安集註 唐.王勃著�清.蔣清翊註 上海:上海古籍,1995 楊炯集.盧照鄰集 唐.楊炯�唐.盧照鄰 北京:中華書局,1980 盧照鄰集編年箋注 唐.盧照鄰撰�任國緒箋注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1989 陳伯玉文集 唐.陳子昂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1965 元次山集 唐.元結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1965 蕭茂挺文集 唐.蕭穎士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1072冊,1983 李遐叔文集 唐.李華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72冊,1983 權載之文集 唐.權德輿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集部150~151冊,1965 韓昌黎文集校注 唐.韓愈�清.馬其昶校注 臺北:華正書局,1983 柳宗元集 唐.柳宗元 北京:中華書局,2000 毘陵集 唐.獨孤及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1965 李元賓文編 唐.李觀撰�唐.陸希聲編�宋.趙昂編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78冊,1983 歐陽行周文集 唐.歐陽詹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集部159冊,1965 劉夢得文集 唐.劉禹錫 上海:上海古籍,1994 呂和叔文集 唐.呂溫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集部158冊,1965 皇甫持正文集 唐.皇甫湜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集部158冊,1965 李文公文集 唐.李翱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集部158冊,1965 白居易集 唐.白居易著�顧學頡校點 北京:中華書局,1979 白居易集箋校 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校 上海:上海古籍社出版,1988 元稹集 唐.元稹撰�冀勤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1982 沈下賢集 唐.沈亞之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集部158冊,1965 李商隱全集 李商隱著�朱怀春、曹光甫、高克勤標點 上海:上海古籍社出版,1999 劉蛻集 唐.劉蛻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正編37冊,1979 孫樵集 唐.孫樵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正編37冊,1979 皮子文藪 唐.皮日休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正編37冊,1979 皮子文藪 唐.皮日休撰�蕭滌非、鄭慶篤整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甫里先生文集 唐.陸龜蒙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正編37冊,1979 司空表聖文集 唐.司空圖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集部169冊,1965 羅昭諫集 唐.羅隱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珍本,1972 羅隱集校注 唐.羅隱著�潘慧惠校注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 黃御史公集 唐.黃滔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集部171冊,1965 歐陽文忠公集 宋.歐陽修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蘇軾文集 宋.蘇軾著�孔凡禮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1992 方望溪先生全集 清.方苞撰�清.戴鈞衡編 永和:文海出版社,1970 文選 梁.蕭統撰�唐.李善註 北京:中華書局,1995 唐文粹 宋.姚鉉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上海涵芬樓本,1965 文苑英華 宋.李昉等編 臺北:大化出版社,1990 古文關鍵 宋.呂祖謙 臺北:鴻學出版社,1989 崇古文訣 宋.樓昉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354冊,1983 文章軌範 宋.謝枋得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359冊,1983 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明.張溥編 臺北:世界書局,1986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清.嚴可均校輯 北京:中華書局,1991 唐宋八大家文鈔 明.茅坤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383~1384冊,1983 全唐詩(增訂本) 清.彭定求等輯 北京:中華書局,1999 全唐文 清.董誥等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全唐文新編 周紹良主編 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 古文雅正 清.蔡世遠編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評注音注古文辭類纂 清.姚鼐輯�王文濡評註 臺北:華正書局,1988 文心雕龍注 梁.劉勰著�范文瀾校注 臺北:開明書局,1958 唐詩紀事 宋.計有功 上海:中華書局,1965 文章指南 明.歸有光 臺北:廣文書局,1984 文體序說三種:文章辨體序說、文體明辨序說、文章緣起 明.吳訥等著 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 才子古文讀本 清.金聖嘆 臺北:老古文化事業,1981 全唐文紀事 清.陳鴻墀輯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鳴原堂論文 清.曾國藩 臺北:中華書局,1971 古文析義合編 清.林雲銘 臺北:廣文書局,1989 藝概 清.劉熙載 臺北:廣文書局,1964 論文偶記.初月樓古文緒論.春覺齋論文 清.劉大魁、吳德旋、林紓著�舒蕪校點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二、近人論著(按書名筆畫順序排列)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文精粹:散文賦卷 王鐘陵主編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士與中國文化 余英時 上海:人民社出版發行,1987 元結研究 楊承祖 臺北:國立編譯館,2002 中唐詩文新變 吳相洲 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6 中唐詩歌之開拓與新變 孟二冬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中唐政治與文學──以永貞革新為研究中心 胡可先 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 中國中古文學史.論文雜記 劉師培著�舒蕪校點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中國文學發展史 劉大杰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1999 中國文學史 葉慶炳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 中國文學史 臺靜農 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 中國大文學史 柳存仁等著 上海:上海書店,2001 中國文學批評史 郭紹虞撰 臺北:明倫書局,1971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 臺北: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出版 臺灣學生總經銷,1999 中國文學批評通史:先秦兩漢卷 顧易生、蔣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中國文學批評通史:魏晉南北朝卷 王運熙、楊明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中國文學批評通史:隋朝五代卷 王運熙、楊明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中國文學理論史 成復旺、黃保真、蔡鐘祥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 中國文學的美感 柯慶明 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00 中國散文小說史 陳平原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中國散文史上冊 郭預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中國散文史中冊 郭預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中國散文美學 吳小林 臺北:里仁書局,1995 中國散文學通論 朱世英、方遒、劉國華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中國雜文史 吳興人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中國雜文史 邵傳烈 上海:上海藝文出版社,1991 中國歷代文學論著精選 郭紹虞 臺北:華正書局,1984 中國藝術散文論稿 張國俊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元白詩箋證稿 陳寅恪著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元次山之生平及其文學 李建崑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牛李黨爭 王炎平 西安:西北大學,1996 六朝文論 廖蔚卿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8 四庫提要辨證 余嘉錫 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北宋的古文運動 何寄澎 臺北:幼獅文化,1992 北宋古文運動發展史 祝尚書 成都:巴蜀書社,1995 古文通論 馮書耕、金仞千合著 臺北:國立編譯館,1979 古代文論的人文追尋 袁濟喜 北京:中華書局,2002 古代中國文體概論 褚斌杰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古代散文文體概論 姜濤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古代散文文體概論 陳必祥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石學蠡探 葉國良 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 東漢士風與文學 藍旭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典範的遞承:中國古典詩文論叢 何寄澎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002 唐五代文學編年史 傅璇琮主編 瀋陽:遼海出版社,1998 唐五代小說的文化闡釋 程國賦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 丁如明校點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唐五代筆記小說選譯 嚴傑譯注 成都:巴蜀書社,1990 唐代人物與政治 王壽南 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 唐代小說嬗變研究 程國賦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發行 新華書店經銷,1997 唐代文言小說與科舉制度 俞鋼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唐代文學史 喬象鍾、陳鐵民主編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 唐代文學論集 羅聯添 臺北:學生書局,1989 唐代文學的文化精神 鄧小軍 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唐代文選 孫望、郁賢皓主編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 唐代古文運動探究 黃春貴 臺北:八德文化教育,1992 唐代古文運動通論 孫昌武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4 唐代的散文作品 平岡武夫,市原亨吉,今井清 上海:上海古籍社出版,1989 唐代的散文作家 平岡武夫,今井清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1990 唐代四家詩文論集 羅聯添 臺北:學海出版社,1996 唐代詩文六家年譜 羅聯添 臺北:學海出版社,1986 唐代官制 張國剛 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 唐代政治史略稿 陳寅恪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新華發行,1988 唐代思潮 龔鵬程 高雄: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 唐代科舉與文學 傅璇琮 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6 唐代試策考述 陳飛 北京:中華書局,2002 唐代詮選與文學 王勛成 北京:中華書局,2001 唐代關中士族與文學 李浩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 唐代諫議制度與文人 傅紹良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吳雪美、徐瑋琳編輯 臺北:東吳中文系,2000 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第五屆 中國唐代學會、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 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主編, 2001 唐末五代散文研究 呂武志 臺北:學生書局,1989 唐宋八大家文鈔校注集評 高海夫主編 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 唐宋八大家彙評 吳小林編 濟南:齊魯書社 1991 唐宋文舉要 高步瀛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唐宋古文研究 李道英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唐宋古文新探 何寄澎 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 唐宋古文運動 錢冬父 臺北:萬卷樓圖書,1991 唐宋古文論集 王基倫 臺北:里仁書局,2001 唐宋散文:建構範型 張清華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唐學與唐詩──中晚唐詩風的一種文化考察 查球屏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 美.包弼德著�劉寧譯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程千帆全集(八) 程千帆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隋唐五代文學研究 杜曉勤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 羅宗強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隋唐五代史 王仲華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隋唐五代史 呂思勉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盛唐文學的文化透視 霍松林、傅紹良 西安;陜西師範大學,2000 香港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論文選粹 1950-2000 文學評論篇 鄺健行、吳淑鈿編選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2003 傳記與小說:唐代文學比較論集 倪豪士 臺北:南天書局,1995 傳統文學論衡 王夢鷗 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7 詩國高潮與盛唐文化 葛曉音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浪漫情懷與詩化人生──唐代文人的精神風貌 尚永亮、李乃龍 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 科舉之路與宦海浮沈──唐代文人的仕宦生涯 尚永亮 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 詩情與幽境 唐代文人的園林生活 侯迺慧 臺北:東大出版社,1991 漢唐文學的嬗變 葛曉音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漢賦源流與價值之商榷 簡宗梧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 魯迅全集 魯迅(周樹人)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 賦與駢文 簡宗梧 臺北:臺灣書店,1998 劍橋中國隋唐史 崔瑞德編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賦史 馬積高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陳子昂研究 韓理洲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韓柳古文新論 王基倫 臺北:里仁書局,1996 韓柳新論 方介 臺北:學生書局,1999 韓柳歐蘇古文論 陳幼石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 韓柳文研究法 林紓 臺北:廣文書局,1980 韓愈文統探微 鄧國光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 韓愈資料彙編 吳文治編 北京:中華書局,1983 蕭穎士研究 潘呂棋昌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 續勞格讀全唐文札記 岑仲勉 附入《全唐文》 三、學位論文(按發表先後排列) 唐代的史館與史官 張榮芳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81 韓柳比較研究──思想、文學主張與古文風格之析論 方介 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87 韓歐古文比較研究 王基倫 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0 杜牧散文研究 呂武志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1992 韓文「載道」與「去陳言」之研究 兵界勇 臺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4 中唐三家寓言研究 顏瑞芳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1995 唐代序文研究 李珠海 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中晚唐古文傳記之研究 趙殷尚 清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8 元結散文研究 黃麗容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8 盛唐碑傳文研究 趙佩玉 逢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 晚唐諷刺小品文研究 陳莞菁 成功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9 韓愈散文發展研究 高光敏 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0 唐代古文家文體革新研究 李珠海 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1 古文細部批評研究 林明昌 淡江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2 藩鎮與中唐文學 張玉芳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唐代古文運動先驅者及其散文研究──以蕭穎士、李華、賈至、元結為主 趙殷尚 清華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3 四、期刊論文(按出版先後排列) 雜論唐代古文運動 錢穆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 臺北:東大圖書,1978 讀姚鉉《唐文粹》 錢穆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 臺北:東大圖書,1978 論中唐兩個文學運動文壇地位不同之原因 韓理洲 古典文學論叢第一輯,社會科學戰線編輯部 濟南:齊魯書社,1980 論盛唐散文及其歷史地位 孫昌武 社會科學戰線,1982年4期 讀元結文札記 孫昌武 社會科學戰線,1985年3期 論唐代古文運動與文學語言的創新 孫風熊 北方論叢,1986 唐代贈序初探 梅家玲 國立編譯館館刊第13卷1期,1984年6月 孫逖研究 王基倫 國立編譯館館刊第15卷1期,1986年6月 初盛唐文的演變與古文運動 王祥 文學遺產,1987年第1期 門閥士族興衰的根本原因及士族在唐代的地位和作用 胡如雷 歷史論叢 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 韓愈復古運動的新探究 李嘉言 李嘉言古典文學論文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劉蛻、孫樵與唐代古文運動 劉揚忠 唐代文學論叢第9期,1987年3月 盛唐李蕭古文集團與中唐韓柳集團的關係 屈光 文學遺產,1987年4期 劉知幾與古文運動 李少雍 文學評論,1990年第1期 唐代古文家開拓散文體裁的貢獻 朱迎平 文學遺產,1990第1號 略論唐代古文運動的第二階段 戶崎哲彥 唐代文學研究第5期 試論唐傳奇與古文運動的關係 王運熙 文學遺產選集,3輯 論漢代文人「悲士不遇」的心靈模式 顏崑陽 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國立政治大學主編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 論中國古代諫諍的幾個問題 孔繁敏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1994 讀李華〈與外孫崔氏二孩書〉論唐前期風俗 凍國棟 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3期,總218期 比較韓愈與柳宗元兩篇有關南霽雲的碑傳文章 胡楚生 興大中文學報,1996年1月 「唐代古文運動的最後一位作家」孫樵古文初探 張瑞興 國立虎尾技術學院學報2,1999年3月 從精神分析學論陶淵明「感士不遇賦」 陳必正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1999年6月 從漢到唐貴遊活動的轉型與賦體變化之考察 簡宗梧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1999年6月 論《唐文粹》「古文」類的文體性質與其代表意義 兵界勇 中國文學研究第14期,2000年5月 漢賦序文初探──以主題為軸心 侯傑錩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2000年6月 諷諭與諫諍──從諫諍意識論白居易新樂府創作之理念與實踐 許東海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2002年6月 論漢代書序中的「設論」 車行健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2002年6月 唐宋哀祭文的發展 葉國良 臺大中文學報第18期,2003年6月 柳宗元「贈序文」探究 胡楚生 興大人文學報,2003年6月 中國史學中的兩種「實錄」傳統──「鑒式實錄」與「興式實錄」之理念及其歷史世界 李紀祥 漢學研究,2003年12月 「變」「正」之間──試論韓愈到歐陽修亭臺樓閣記之體式規律與美感歸趨 許銘全 中國文學研究第19期,2004 年12 月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5759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論文題目是「唐代散文演變關鍵之研究」。
唐代散文上承先秦兩漢散文的傳統,融合六朝駢文的優點,而開啟宋明清正統散文的寫作形式,直至於現代散文都可以發現其蹤跡和影響,這一直是文學史的大題目,也是無數學者研究的焦點。然而,對於唐代散文的研究,向來皆集中於「古文運動」之探討,或是專注於抉發韓愈和柳宗元等幾位傑出大文豪的成就,缺少全面的宏觀式研究,本論文即欲彌補此不足,嘗試從唐人使用文字的方式,整體考察唐代散文的演變關鍵。 本文採用的研究方法得自於王夢鷗先生〈漢魏六朝文體變遷之一考察〉一文的啟發,那就是「文體大變」的現象,不是一時之文或一人之文造成,而是須待某種寫法得到較多作者的採用而造成一時風尚,而推廣應用於其他諸科不同的文章上,那時才顯得「文體大變」。 基於王先生的啟發,筆者又體認到所謂「某種寫法」之所以成為風尚,必然與其時的文字使用狀況有密切關係。筆者所感興趣的是:到底整代的唐人使用散文的確實狀況是如何?改變之所以發生,一定是因為散文使用的情況發生改變了,所以自然需要發明一種新寫法、產生新文體來適應,而且因為行之者眾,成為普遍的風氣後,再加上個別突出的作者或者大文豪的參與創作,推波助瀾,於是,整個演變便發生了,足可以使我們分明觀察得到。 所以本論文中,筆者便擬出四方面探索唐代散文演變的關鍵,也就是探索造成唐代散文「新寫法」誕生的背後比較切近當時狀況的成因,分別是:諫諍傳統的影響、重史傳統的影響、應酬文字的盛行,以及士人「行卷」的風尚。這四方面涵蓋整個唐代散文使用狀況的政治方面,學術方面,社會方面,以及個人情志抒懷方面,如此便能比較完整把握住整個唐代散文的發展變化,也可以因此發現它不同於漢魏六朝,乃至於影響宋代以下散文發展的重要成就。這也是筆者認為,所以造成唐代散文表現最出色的文字──即諫諍文字、史傳文字、應酬文字和自作文字等四類文字──發達興盛的原因。 論文提到,貞觀時期諫諍之風的形成,對於唐代散文的演變有無比重要的影響,一般論者卻格於文學史的成說,以為初唐的文章皆浸染六朝的駢儷之習,無多改變,不知此時的諫諍文字對於「脫駢入散」的走向已經頗具規模和成績,形成唐人最早具有特色的「載道」之文。而且,由諫諍傳統而產生的「直言」作風,更影響唐代士人能言敢言、關心現實、針砭時政的特性,直接反映於文章之上的就是議理論政之文的發達。這種作風在初唐以下,經由前驅古文家的有意提倡,也遍及到各種文章體式,早在韓柳的古文運動產生前,就已經沛然成形,韓柳以及其以下的諸作者,不過使得這種「直言」的作風更加強直敢言,以至於辛辣尖刻,形式也更加多變而已。 而唐代重史傳統的形成,也始於貞觀年間,這不僅造成國家修史制度的完善,史官地位的提高,也使得唐代士人普遍懷有作史之志,以作史作為高尚其志與榮耀其身的表徵,史書文字的敘事手法、褒貶和實錄的精神,也因此深深浸潤到唐代散文之中,唐人不僅好作史傳,以補史之闕,更將史傳文字運用到碑誌、雜記等文體之中,促成史傳文字的多樣發展,進而造成虛構性的傳奇小說的誕生與獨立,而韓柳古文家又別創寓言式的史傳文字,或用以論世,或用以抒懷,乃至於成為批判現實而隱約其詞的晚唐諷刺雜文,都可以見到這種一線貫穿的脈絡。 此外,關於應酬文字和自作文字的形成,則是因為社會生活的需要和科舉考試的影響,不同於前面所說的諫諍文字和史傳文字是為肆應國家政治和學術需要而被動產生,而真正是基於唐人自身需求而主動產生的。這開始時當然都有某種社會性的功利目的,如以應酬文字來鬻文,或是以行卷來求知,但其結果卻造成新體文字的誕生,使後繼者不斷以文學藝術的手法提升其文學價值。 錢穆先生的〈雜論唐代古文運動〉一文裏特別提到,韓柳以純文學風神氣韻的手法納入短篇散文如雜記、贈序等應酬文字,而在中國文學園地中,「增殖新苗,蔚成林藪」,形成後來所謂的「唐宋古文」是也。錢先生說法非常正確,啟發很多,本論文裏便加以鋪展出這背後整個社會性演變累積的成因,而不光只是強調韓柳二人平地一聲雷的改變而已。 另外,錢先生尚沒有注意到的而為唐人最特殊的文字是自作文字,也就是應行卷需要而產生的「雜文」,這也是「古文」最原始的創作原因。據筆者的觀察是,這種「古文」其原始基因正是自屈原〈離騷〉「感士不遇」的舒憤牢騷之文,這是一種呈現中國士人特殊心態的文字,在前朝除太史公《史記》之外,多以騷賦形式來表現,但在唐代,尤其從元結和韓愈開始,卻轉而以「古文」的形式表現,形成一種融合多種文學手法出入各種文體,甚至不避怪奇的「雜文」。這種「雜文」的寫法,在此後更植入到各種應酬文字或史傳文字中,成為一種富於文學陶寫與個人抒情色彩的文字。經由以上論述,可以對唐代散文演變與形成得到一個比較周全的觀察。 | zh_TW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3T07:08:40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4-D85121006-1.pdf: 1564596 bytes, checksum: 5ee79092927e0ea28219eb82869bd4cb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5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變的關鍵在那裏?………………………1 第二章 諫諍傳統對文體的改變…………………………21 第一節:唐代諫諍傳統的形成……………………………22 第二節:諫諍傳統與文風改變……………………………36 第三節:諫諍文字的盛行與影響…………………………56 第四節:諫諍文字改變文體的成果………………………70 第三章 重史傳統對文體的改變…………………………87 第一節:唐代重史傳統的形成……………………………89 第二節:作史的志業與其實踐……………………………99 第三節:史傳文字的多樣發展……………………………114 第四章 應酬文字對文體的改變…………………………141 第一節:廟堂文字的發達與局限…………………………143 第二節:應酬文字的運用與盛行…………………………159 第三節:應酬文字改變文體的成果………………………177 第五章 士人「求知己」的風尚…………………………205 第一節:從感士不遇到求知己……………………………207 第二節:行卷的盛行………………………………………216 第三節:行卷與「古文」的形成…………………………226 第六章 結論………………………………………………241 參考書目……………………………………………………245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唐代散文演變關鍵之研究 | zh_TW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3-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博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王更生,呂正惠,胡楚生,葉國良 | |
dc.subject.keyword | 唐代散文,演變,古文,諫諍,史傳,應酬,求知己,韓愈,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Tang dynasty,prose,the development,Gu-Wuen, | en |
dc.relation.page | 266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05-07-27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中國文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4-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53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