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5757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周志文 | |
dc.contributor.author | kim ho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金鎬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3T07:08:33Z | - |
dc.date.available | 2006-07-30 | |
dc.date.copyright | 2005-07-30 | |
dc.date.issued | 2005 | |
dc.date.submitted | 2005-07-27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5757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論文主要探究的大致上有三個方面:第一點是梅曾亮的生平以及他與時代的關係,如梅曾亮何面對急變的社會政治、學術、文壇環境等,藉以說明梅曾亮與所處時代的互動關係;第二點是本文試圖以梅曾亮為主,探究中期桐城派「如何面對嘉、道之際社會政治、學術風氣的極大變化」、「如何面對比方苞、劉大櫆、姚鼐時期更為嚴厲的外界對桐城派的批評」、「如何尋找延續桐城派的出路」等問題,同時說明梅曾亮在桐城派的發展中扮演何等角色,又他如何使得中期桐城派的勢力擴大到全國範圍;第三點是說明梅曾亮的文學主張與創作在清代文學與中國文學史中的成就,其中梅曾亮在理論和創作上,與桐城前人或同輩之間的異同到底如何,也是一個重點。這篇論文的研究意義有如下幾點:
第一、目前為止,研究清代的研究風氣,以學術思想為主流。研究文學的較少,加上研究清代文學,研究詞、詩、詩學佔多數。相對地,研究散文與文論者比較少。梅曾亮是中期桐城派的核心人物,而且是嘉慶、道光之際的古文大師,所以研究他的文學主張和散文,一定程度上填補清代散文與文論研究領域的空白之處。 第二、筆者在第四章中,較為完整地敘述中期桐城派的發展軌跡,這是以往桐城派專書與相關研究所忽略的。而且大部分論者說明梅曾亮如何把桐城派的勢力擴大到全國範圍時,只是利用李詳〈論桐城派〉、吳汝綸〈孔敘仲文集敘〉、王先謙〈續古文辭類纂序〉、朱慶之〈柏 山房文集跋〉等資料,所以論述的深度和說服力都有所不足。但本文廣泛地利用梅曾亮朋友和門人的言論,詳細地敘述梅曾亮如何把桐城派的勢力擴大到全國範圍。與此有關,還有三點值得注意。第一點是姚鼐以後,一度陷入困境的桐城派,重新走復興之路,很多論者認為所謂桐城派的中興開始於咸豐以後,而且曾國藩是其核心人物。但是,實際上,所謂桐城派的中興應該開始於道光後期,由姚鼐門人主導,尤其是梅曾亮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曾國藩則在京師期間,深受梅曾亮的影響,繼而將桐城派發陽光大。從這個角度來看,以往論者往往將嘉、道之際的桐城派當作姚鼐與曾國藩之間的承受期或衰落期,這種看法並不是十分正確的,這時期並不是承受期或衰落期,應該是另一個發展期。第二點是關於梅曾亮與曾國藩二者的關係,實際上,曾國藩在京師從梅曾亮游,而且非常推崇梅曾亮,但是曾國藩在〈復吳南屏書〉中說「往在京師,雅不欲溷入梅郎中的後塵」,讓相關研究者對梅、曾二人的關係議論紛紛。我認為曾國藩對梅曾亮的態度有階段性,曾國藩晚年最終折服梅曾亮古文方面的成就。更值得重視的是,曾國藩接觸桐城文章之學除了姚鼐外,梅曾亮是另一個最重要的管道。我認為本論文關於梅曾亮與曾國藩關係的論述,比前人更具有說服力。第三點是,古文這一文體在清代嘉、道之際能夠得以發展,與梅曾亮有直接關係。從相關文獻來看,嘉、道之際,考據學興盛、駢文的復興、科舉制度的不健全、一般文人對詩的偏好等因素衝擊古文的發展,因而當時文章之學逐漸衰落,治古文的人也逐漸減少,在這種情況中,梅曾亮提倡古文,使得古文在嘉、道以後的發展和延續做出很大的貢獻。 第三、第三章「梅曾亮的交游」部分中,通過梅曾亮與朝鮮文人金邁淳的交游,來說明梅曾亮的文名如何傳到朝鮮以及他與朝鮮後期古文家的關係。這種現象也是足以說明梅曾亮在文學方面的成就,這是前人沒有注意過的問題。除了梅曾亮以外,方苞、姚鼐等人的著作也流傳到朝鮮,引起有些朝鮮後期文人學者的注意。我想這方面的問題,往後值得去關注的。 | zh_TW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3T07:08:33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4-D86121008-1.pdf: 5301219 bytes, checksum: d32f16fbc7ee6d107786f9790a832226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5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梅曾亮及其文學研究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梅曾亮研究之現況………………………………………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步驟………………………………………… 8 第二章 梅曾亮生平及著述考略…………………………………… 11 第一節 家世對梅曾亮的影響……………………………………11 一、家世淵源–「讀書養性原先德,積學參微愧後生」…11 二、家世對梅曾亮的影響……………………………………15 第二節 生平際遇…………………………………………………25 一、求學以及客游時期………………………………………26 二、成進士及講學時期………………………………………29 三、居住京師時期……………………………………………32 四、晚年歸隱時期……………………………………………38 第三節 師承與交游………………………………………………41 一、師承………………………………………………………41 二、交游………………………………………………………45 第四節 著述考略…………………………………………………81 一、撰述………………………………………………………81 二、選集………………………………………………………96 三、編選………………………………………………………103 四、餘論………………………………………………………104 第三章 梅曾亮所處的時代背景……………………………………106 第一節 嘉、道之際社會政治背景………………………………106 一、吏治敗壞…………………………………………………106 二、國家財政的窘困與弊端:漕運、河工與鹽政問題……110 三、種種內亂的跡象…………………………………………116 四、外患的衝擊………………………………………………119 第二節 梅曾亮所處的學術背景………………………………… 122 一、中期桐城派與嘉、道之際學術思想……………………122 二、梅曾亮與從漢宋之爭到漢宋兼採的學術思潮…………129 三、梅曾亮與嘉、道之際「經世致用」學風………………140 第三節 梅曾亮與嘉、道之際的文壇……………………………147 一、文壇與桐城派的爭議……………………………………147 二、梅曾亮與嘉、道之際駢文的復興…………………… 158 三、梅曾亮與道、咸之際的宋詩派……………………… 164 第四章 梅曾亮與桐城派中後期發展之關係…………………… 170 第一節 桐城派中期的發展概況……………………………… 173 一、桐城派中期發展的醞釀:姚鼐的講學和書院……… 174 二、桐城派中期發展的主力:姚鼐門下弟子…………… 184 第二節 姚門五弟子與桐城派中後期的發展………………… 199 一、「姚門四傑」和「高第弟子」兩種說法的不同內涵…199 二、桐城之學的繼承、重建與傳播……………………… 203 三、姚門五弟子對桐城派理論的貢獻…………………… 214 第三節 梅曾亮與桐城派中後期的發展……………………… 227 一、發揚桐城派的文章之學……………………………… 227 二、曾國藩所受之影響…………………………………… 232 三、區域文風與桐城之學的傳播………………………… 245 第五章 梅曾亮的文學理論……………………………………… 272 第一節 文的價值與特性……………………………………… 274 一、「文」與「道」的關係…………………………………274 二、對於「文」與「文人」的認識……………………… 281 第二節 「真」說…………………………………………………287 一、「真」的內涵………………………………………………287 二、如何得「真」……………………………………………291 三、「真」、詩與學的關係……………………………………296 四、「真」說的理論價值………………………………………300 第三節 「文章之事莫大乎因時」–文學與現實的關係…… 306 第四節 探析《古文詞略》…………………………………… 315 一、《古文詞略》的內容、編纂主旨及體例……………… 315 二、分析《古文詞略》所收錄的作家和作品………………318 三、《古文詞略》的分類與梅曾亮的文體觀念………………323 四、「成誦」與「文貴氣直」…………………………………330 第六章 梅曾亮的散文…………………………………………… 336 第一節 散文淵源……………………………………………… 337 一、家學與師承…………………………………………… 338 二、《史記》…………………………………………………340 三、韓愈、柳宗元、歐陽脩……………………………… 341 四、歸有光………………………………………………… 344 第二節 主要內涵……………………………………………… 349 一、社會關懷……………………………………………… 349 二、抒情與敘懷…………………………………………… 376 三、人性與理想…………………………………………… 382 第三節 藝術特色……………………………………………… 389 一、立意與取材…………………………………………… 389 二、表現手法與謀篇佈局………………………………… 399 三、語言特色……………………………………………… 406 四、兼具陽剛、陰柔之美的文章風格…………………… 412 第四節 梅曾亮的駢文對散文的影響………………………… 419 一、散文與駢文的互相影響……………………………… 419 二、梅曾亮對駢文的理解與其成就……………………… 420 三、梅曾亮的駢文對散文的影響與其意義……………… 422 第七章 結論……………………………………………………… 426 主要參考書目……………………………………………………… 440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梅曾亮及其文學研究 | zh_TW |
dc.title | A study of Mei zeng liang and his Literature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3-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博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顏崑陽,呂正惠,何寄澎,曹淑娟 | |
dc.subject.keyword | 梅曾亮,文學研究,桐城派,清代文學,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mei zeng liang,literature study,tong cheng pai,ching dynesty literature, | en |
dc.relation.page | 456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05-07-27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中國文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4-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5.18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