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社會科學院
  3. 社會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5727
標題: 從「救救白小」運動看「烈火莫熄」改革運動的衝擊
作者: Chen-Jye Thum
譚貞潔
指導教授: 蕭新煌(HSIN-HUANG MICHAEL HSIAO)
關鍵字: 救救白小運動,烈火莫熄改革運動,政治與社會結構,運動者的生命歷程,
SOS movement,Reformasi movement,Political and Social Structure,life experience of activists,
出版年 : 2005
學位: 碩士
摘要: 1999年,白沙羅華文小學(白小)董家教基於校地有限,難以負荷學生人數愈來愈多的情況,開始尋找新校地。教育部原將萬達鎮新建的6間國民小學(國小)之一分配給白小,但幾天之後教育部副部長拿督韓春錦卻對媒體宣佈,將把該校舍分配給培才二小。白沙羅新村村民反對遷校,經民主行動黨(行動黨)的劉天球協助及指導之下,成立「白沙羅新村反對華小搬遷行動委員會」(委員會),委員會之後易名為「白沙羅華小保留原校,爭取分校委員會」(保校委員會)。
「白小事件」剛發生時,保校人士開始展開靜坐,在全國各地舉辦匯報會及發起簽名運動。保校委員會呈交給首相署的備忘錄內容,強調「社區」,「華文教育」這四個字並未出現在內文中,取而代之的是「母語教育」。這與保校委員會在媒體及講座會上所展現的華教抗爭意味,有些不同。訪談過程中,有運動者認為,「救救白小」運動是一場「華教運動」,但另一部份的運動者則強調,「救救白小」運動是一場「社區運動」。
本論文的目的,即是要探討為何「救救白小」運動者之間會持有不同的看法,他們為什麼提出不一樣的運動策略?這個現象為何是發生在90年代末及21世紀初期的馬來西亞社會運動場域?
本論文從政治與社會結構,以及政治與社會結構之外的「制度」�環境切入,探討這些因素對運動者的生命歷程的影響,進而導致運動者提出不一樣的運動策略。歷經「烈火莫熄」改革運動洗禮的大專生,思想上受到了激盪,再加上掌握三語、社會網絡是跨族群的,比較能夠突破「族群」思維的框框,傾向於將「救救白小」運動視為一場「社區運動」。村民與家長的教育程度以國中為主,之前雖不知道董教總,也不曾參與華教運動,但社會網絡的範圍維持在華人圈內。因此,面對華文小學被逼遷的事件時,他們的反應是:華教發展再度被打壓!「烈火莫熄」改革運動的成形,導致政治社會出現新的政治精英及文化。此外,非政府組織的數目近年來不斷增加,與學生組織的合作關係非常密切。這是90年代末及21世紀初馬來西亞政治社會及公民社會的重要發展。
URI: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5727
全文授權: 有償授權
顯示於系所單位:社會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94-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953.15 kBAdobe PDF
顯示文件完整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