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中國文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5348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郭玉雯
dc.contributor.authorTsai-Wen Kaoen
dc.contributor.author高彩雯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3T06:49:04Z-
dc.date.available2006-08-01
dc.date.copyright2005-08-01
dc.date.issued2005
dc.date.submitted2005-07-28
dc.identifier.citation本文參考資料主要分成以下五部分,第一部分為原始資料;第二部分為外文譯著;第三部分為文學史及中文研究、理論;第四部分為期刊、會議論文;第五部分為外文參考書目。
一、
《人間世》
《東方雜誌》
《浙江潮》
《新民叢報》
《新青年》
(清)張之洞,《勸學篇》,(上海:上海書店,2002)
(清)魏秀仁,《花月痕》,(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巴金,《愛情三部曲.霧》,(臺北:遠流,1993)
王孝廉.王宏一主編,《新中國未來記》,(臺北:廣雅,1984)
王潤華編,《郁達夫卷》,(臺北:遠景,1984)
北京大學等編,《文學運動史料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伊藤虎丸、稻葉昌二、鈴木正夫編,《郁達夫資料—作品目錄.參考資料及年譜》,(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附屬東洋學文獻中心,1966)
伊藤虎丸編,《創造社資料》,(東京:アジア出版發行,1979)
伍杰編,《中國百年書評選》,(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2002)
沈從文,《沈從文全集》,(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
周作人,《自己的園地》,(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周作人,《知堂回想錄》,(臺北:龍文出版社,1989)
郁達夫,《郁達夫全集》,(杭州:浙江文藝社,1992)
郁達夫,《郁達夫詩全編》,(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1990)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臺北:中華書局,1960)
郭文友著,《千秋飲恨—郁達夫年譜長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郭沫若,《少年時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北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
郭沫若,《郭沫若選集》,(北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
陳子善、王自立編,《郁達夫研究資料(海外版)》,(香港:三聯書店,1986)
陳平原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1917-1927》(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黃人影編《創造社論》,(上海:光華書局,1932)
黃尊三著,實藤惠秀譯,《清國人日本留學日記》,(東京:東方書店,1986)
鄭伯奇,《鄭伯奇文集》,(陝西:西安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
羅森、何如璋、王韜、黃遵憲著,《日本日記.甲午以前日本游記五種扶桑日記.日本雜事詩廣注》(長沙:新華書店,1985)
嚴復,《嚴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
饒鴻競、陳頌聲等編,《創造社資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二、
(德)漢斯.羅伯特.耀斯著,顧建光、顧靜寧、張樂天譯,《審美經驗與文學解釋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
弗朗茲.法農(Franz Fanon)著,陳瑞樺譯,《黑皮膚,白面具》(臺北:心靈工坊,2005)
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著,趙旭東、方文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北京:三聯書店,1998)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時報,1999)
班雅明,《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臺北:城邦文化,2002)
許寶強、袁偉選編,《語言與翻譯的政治》(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
菲力浦.勒熱訥著,《自傳契約》(北京:三聯書店,2001)
費正清主編,《劍橋中華民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馮客,《近代中國之種族觀念》,(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
溝口雄三,《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北京:中華書局,1997)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Said)著,王志弘等譯,《東方主義》(臺北:立緒出版社,1999)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Said)著,蔡源林譯,《文化與帝國主義》(臺北:立緒出版社,2001)
實藤惠秀著,譚汝謙,林啟彥譯,《中國人留學日本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2)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ntag)著,刁筱華譯,《疾病的隱喻》(臺北:大田,2000)
三、
王一川,《中國現代性體驗的發生》,(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01)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臺北:華世書局,1977)
王潤華,《越界跨國文學解讀》,(臺北:萬卷樓,2004)
王德威,《小說中國》,(臺北:麥田人文,1993)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臺北:麥田人文,1998)
王德威,《想像中國的方法》,(北京:三聯出版社,1998)
王德威,《歷史與怪獸》,(臺北:麥田人文,2004)
王曉明,《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7)
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臺北:傳記文學,1991)
伍杰編《中國百年書評選》,(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2002)
余英時,《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臺北:允晨,1988)
吳辰伯、費孝通,《皇權與紳權》,(上海:觀察社,1947)
李歐梵,《上海摩登》(香港:牛津出版社,2000)
李歐梵,《現代文學與現代性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臺北:麥田人文,1996)
李歐梵,《鐵屋中的吶喊》,(臺北:風雲時代,1995)
李澤厚,《中國思想史論》,(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
汪暉著,《舊影與新知》,(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
易暉,《「我」是誰—新時期小說中知識分子的身份意識研究》,(南昌: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
金耀基,《中國現代化與知識分子》,(臺北:時報,1991)
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臺北:時報,1992)
倪炎元,《再現的政治:臺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臺北:韋伯文化:2003)
唐小兵,《英雄與凡人的時代:解讀20世紀》,(上海:新華書店,2002)
唐小兵編,《再解讀:大眾文藝與意識型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3)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臺北:傳記文學,1991)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編,《語文.情性.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1996)
張旭東,《幻想的秩序:批評理論與當代中國文學話語》,(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
張淑香,《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臺北:大安,1992)
張新穎,《20世紀上半期中國文學的現代意識》(北京:三聯書店,2001)
梁實秋,《浪漫的與古典的》,(臺北,大林出版社,1980)
莊錫昌、孫志民編譯,《文化人類學的理論構架》(臺北:淑馨出版社,1991)
許慧琦,《「娜拉」在中國: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變(1900s—1930s)》,(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2003)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臺北:淑馨出版社,1998)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臺北:久大,1990)
陳平原,《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陳思和,《中國新文學整體觀》,(上海:新華書店,2001)
陳炳良編,《中國現代文學與自我—第四屆現當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嶺南學院中文系,1994)
喬健、李沛良、馬戎主編,《二十世紀的中國社會學與人類學》,(高雄:麗文文化,2001)
楊義,《中國新文學圖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賈植芳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的主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
熊秉真編《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國際研討會論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1)
劉人鵬,《近代中國女權論述: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臺北:學生書局,2000)
劉洪濤編,《沈從文批評文集》,(廣州:珠海出版社,1998)
劉紀蕙編,《他者之域:文化身分與再現策略》,(臺北:麥田出版,2001)
樂蘅軍,《意志與命運》,(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
錢理群,《周作人論》,(臺北:久大,1994)
羅蘇文,《女性與近代中國社會》,(上海:上海人民文學出版社)
嚴家炎,《論現代小說與文藝思潮》,(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龔鵬程,《近代思想史散論》,(臺北:東大,1991)

四、
王汎森,〈近代知識分子自我形象的轉變〉《臺大文史哲學報》56期,民91,05,頁1-27。
伊藤虎丸〈沉淪論〉,收入中国文学の会編《中国文学研究第一号、第三号》,1961年、1962年
孫隆基,〈從天下到國家〉《二十一世紀》46期,民87.04,頁33-40。
梅家玲,〈發現少年,想像中國—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的現代性、啟蒙論述與國族想像〉《漢學研究》19:1,民90,06,頁249-276。
清水賢一郎,〈1920年代北京的青年讀者群體及其讀書空間—《京報副刊》「青年愛讀書」調查的個案研究〉,臺北:臺灣大學,文化場域與教育視界研討會發表論文
稻葉昭二,〈「沉淪」考證初稿〉《龍谷大學論集》第400、401號合併號,頁762~782。
五、
《內國勸業博覽會美術品出品目錄》,(東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平成八年)
入江昭,《日本の外交》,(東京:中央公論社,1966)
小木新造、熊倉功夫、上野千鶴子編,《風俗 性》,(東京:岩波,1990)
小森陽一,《Postcolonial》,(東京:岩波書店:2001)
古田俊一編《中國文學の比較文學的研究》,(東京:汲古書院,1983)
伊藤虎丸,《創造社與日本文學:中日近現代比較文學初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竹內好,《近代の超克》(東京:岩波書店,1983)
東京大學文學部中國文學研究室編,《近代中國の思想と文學》,(東京:東京大學,1967)
河野仁昭,《石川啄木 孤独の愛》,(東京:洋洋社,1986)
柄谷行人編,《近代日本の批評:明治.大正篇》,(東京:福武書店,1992)
野口武彥,《小説》,(東京,三省堂,1996),
鹿野政直著,《近代日本思想案內》,(東京:岩波書店,1999)
溝口雄三,《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北京:中華書局,1997)
鈴木正夫,《スマトラの郁達夫:太平洋戦争と中国作家》,(東京:東方書店,1995)。
鈴木正夫,《郁達夫:悲劇の時代作家》,(東京:研文,1994)
實藤惠秀,《日本留學史談》,(東京:第一書房,昭和56年)
福原泰平著,王小峰、李濯凡譯,《鏡像階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福澤諭吉,《文明論之概略》,(東京:岩波書店,1995)
福澤諭吉,《福澤諭吉全集》,(東京:岩波書店,昭和33年)
稻葉昭二,《郁達夫 その青春と詩》,(東京:東方書店,1982)
Freedman Ralph, The Lyrical Novel: Studies in Hermann Hesse, Andre Gide, and Virginia Woolf, Princeton,N.J., Princeton University,1963
Huang, Martin W., Literati and Self-re/presentation: autobiographical Sensibility in the eithteenth-century Chinese novel, Standford, Calif.: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Jaroslav Prusek, The Lyrical And the Epic: Studies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0)
Leo Ou-Fan Lee. 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Lydia H.Liu Translingual Practice: Literature, Nation Culture, and Translated Modernity-China,1900-1937,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Mau-sang Ng , The Russian Hero in the Modern Chinese Fiction,( Hong Kong :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988)
Sharon Macdonald, The Politics of Display, Museums, Science, Culture, Routledge, 1998.
SHU-MEI SHIH The Lure of the Modern WRITING MODERNISM IN SEMICOLONIAL CHINA1917-1937,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1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5348-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文試圖由自我形象的角度研究郁達夫,或許可以別開生面,一方面形象的研究關涉到「形象製造」的問題,「形象的形成既包含作者對所表現的對象的描述,也隱含對對象及其義的尋找與話語建構,就是說,通過形象,傳達出作者與所屬環境的對話、交往和認同關係。」 因此,透過形象的研究,既可探究其時郁氏小說與各種話語的交流,亦能避免將「自我」化約為本質的弊病。郁達夫小說中的自我形象是個極為複雜的編織品,本文將透過文本細讀和歷史性的研究,考掘其自我形象的各種內涵與樣貌。zh_TW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3T06:49:04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4-R88121009-1.pdf: 1104112 bytes, checksum: 5de30a34112eb2520f6194bd2cff24dc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5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郁達夫小說中的「自我形象」研究 目次
第一章:緒言----------------------------------------------1
第一節:研究動機及目的------------------------------------1
第二節:文獻回顧------------------------------------------2
第三節:研究方法------------------------------------------4
第四節:論文章節安排--------------------------------------5
第二章:自我形象的書寫策略及情調塑造----------------------7
第一節:扮裝「自我」:感傷自我形象的建立------------------7
第二節:以情緒為中心的感傷形象—論郁達夫小說中的美學
情調-----------------------------------------------------18
第三節:結語---------------------------------------------24
第三章:國族、權力結構、性/愛與自我----------------------26
第一節:自我形象與「再現」的政治場域---------------------27
第二節:「支那」的污名:國族原罪與性挫敗-----------------34
第三節:「高丘之女」與「蔦蘿」:郁氏小說裡的兩種女性---------------------------------------------------------47
第四節:嚮往、啟蒙到失落—虛無的愛情小說-----------------61
第五節:結語—另一種都會愛情?---------------------------68
第四章:自我形象塑造與空間分----------------------------70
第一節:從士人到零餘人—文人的自我認同及其邊緣敘事-------72
第二節:城鄉之間感傷的行旅者-----------------------------85
第三節:延宕的返家之旅-----------------------------------92
第四節:結語--------------------------------------------102
第五章:結論--------------------------------------------104
第一節:命運觀照與自我形象之意義------------------------104
第二節:研究方向的可能開展------------------------------112
主要參考書目-------------------------------------------115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郁達夫小說中的「自我形象」研究zh_TW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93-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王潤華,梅家玲
dc.subject.keyword郁達夫,自我,形象,zh_TW
dc.subject.keywordYu Ta-fu,Self-image,image,en
dc.relation.page122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05-07-29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中國文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94-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1.08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