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4909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張錦華(Chin-Hwa Chang) | |
dc.contributor.author | Miao-Ling Lin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林妙玲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3T06:36:39Z | - |
dc.date.available | 2006-01-06 | |
dc.date.copyright | 2006-01-06 | |
dc.date.issued | 2005 | |
dc.date.submitted | 2005-12-01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中文部分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四十一期。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王宏仁、張書銘(2003)。〈商品化的跨國婚姻市場:以台越婚姻仲介業運作為例〉,《台灣社會學》第六期。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 內政部(2004)。《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狀況調查》。台北:內政部。 石之瑜(1995)。《後現代的國家認同》。台北:世界書局。 白少華(2004)。《大陸女性配偶來台定居、居留之政策分析》。私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論文。 江宜樺(1998)。〈當前台灣國家認同論述之反省〉,《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十九期。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 成露茜(2002)。〈跨國移工、台灣建國意識與公民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四十八期。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李英明(2001)。《全球化時代下的台灣和兩岸關係》。台北:生智。 吳叡人(1999)。〈認同的重量:《想像的共同體》導讀〉,收入吳叡人譯(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台北:時報。 吳志怡(2002)。《女性政治人物媒體形象之建構─以總統府緋聞案為例》。私立南華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密察(1994)。〈評論:廖炳惠之「族群與民族主義」〉。收入施正鋒編(1994)。《台灣民族主義》。台北:前衛出版社。 呂建和(1995)。《國族.神話:台灣國族認同之霸權論述》。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宏達(2003)。〈全球化與跨�越國想像〉,《當代》第一八七期。 林修澈(1994)。〈台灣是一個多民族的獨立國家〉。收入施正鋒編(1994)。《台灣民族主義》。台北:前衛出版社。 林芳玫(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林芳玫、張晉芬(1999)。〈性別〉。收入王振寰、瞿海源編(1999)。《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林麗雯(2004)。《都會區域中流動遷移者的移民地認同意識─以台北縣市大陸女性配偶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月英(1991)。《解讀媒介中的女性意識─以報紙對許曉丹的報導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月清(1997)。〈殘障照顧與女性公民身分〉。收入劉毓秀編(1997)。《女性、國家、照顧工作》。台北:女書文化。 邱貴芬(2000)。〈後殖民女性主義─性別、階級、族群與國家〉。收入顧燕翎編(2000)。《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 施敏輝編(1988)。《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台灣初版第四刷。 施正鋒編(1994)。《台灣民族主義》。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初版第二刷。 施正鋒(2001)。〈台灣人的國家認同〉。收入台灣歷史學會編(2001)。《國家認同論文集》。台北縣:稻鄉出版社。 夏曉鵑(2002a)。《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叢刊。 夏曉鵑(2002b)。〈騷動流移的虛構商品:「勞工流移」專題導讀〉,《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四十八期。 夏鑄九、黃麗玲等譯(2002)。《認同的力量》。台北:唐山。〈原書Castells, Manuel(1997). The Power of Identity. UK: Blackwell Publications.〉 翁秀琪(1998)。〈批判語言學、在地權力觀和新聞文本分析:宋楚瑜辭官事件中李宋會的新聞分析〉,《新聞學研究》第五十七集。 翁秀琪、陳慧敏(2000)。〈社會結構、語言機制與認同建構─大眾媒介如何「編織」美麗島事件並構塑民眾的族群與國家認同〉,《傳播研究集刊》第四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高召恩(2003),〈性別、勞動與公民權:以國家建構的遊民公民狀態為例〉。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映真(1988a)。〈向著更寬廣的歷史視野……〉。收入施敏輝編(1988)。《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台北:前衛出版社。 陳映真(1988b)。〈為了民族的團結與和平〉。收入施敏輝編(1988)。《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台北:前衛出版社。 陳樹鴻(1988)。〈台灣意識─黨外民主運動的基石〉。收入施敏輝編(1988)。《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台北:前衛出版社。 陳儀深(1994)。〈評論:莊萬壽之「『中國』及其霸權主義的形成」〉。收入施正鋒編(1994)。《台灣民族主義》。台北:前衛出版社。 陳光興(1994)。〈帝國之眼:「次」帝國與國族─國家的文化想像〉,《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十七期。 陳昭瑛(1995)。〈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一個文化史的考察〉,《中外文學》第廿三卷,第九期。 陳芳明(1995)。〈殖民歷史與台灣文學研究─讀陳昭瑛「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中外文學》第廿三卷,第十二期。 陳小紅(1999)。《大陸配偶來台生活狀況案例訪視》。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委託研究論文。 陳麗玉(2001)。《來自東南亞的「新娘」──一個後殖民女性主義觀點的深度報導》。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思銘(2002)。《大陸環境變遷與台商經營管理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文智(2002)。《台北市私娼從業原因及應有管理措施》。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靜玉(2003)。《全球化下的民族認同─從公民身分談起》。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陶東風(2000)。《後殖民主義》。台北:揚智文化。 張錦華(1994a)。《媒介文化、意識型態與女性》。台北:正中書局。 張錦華(1994b)。《傳播批判理論》。台北:正中書局。1997年初版二刷。 張茂桂等(1993)。《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 張茂桂(2002)。〈多元主義、多元文化論述在台灣的形成與難題〉。收入薛天棟編(2002)。《台灣的未來》。台北:華泰。 張亞中(2000)。《兩岸統合論》。台北:生智出版社。 莊萬壽(1994)。〈「中國」及其霸權主義的形成〉。收入施正鋒編(1994)。《台灣民族主義》。台北:前衛出版社。 曾嬿芬(1997)。〈居留權的商品化:台灣的商業移民市場〉,《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廿七期。 曾薰慧(2000)。《台灣五○年代國族想像中「共匪�匪諜」的建構》。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嬿芬(2004)。〈引進外籍勞工的國族政治〉,《台灣社會學刊》第卅二期。 黃昭堂(1994)。〈戰後台灣獨立運動與台灣民族主義的發展〉。收入施正鋒編(1994)。《台灣民族主義》。台北:前衛出版社。 黃瓊萩(2004)。《全球化論述與身分想像:探索台灣認同選擇的可能性》。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思齊(2001)。《不確定的想像共同體:1949年以來台灣國家認同的困境》。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彥寧(2001)。《戴著草帽到處旅行》。台北:巨流。 趙彥寧(2002a)。〈移民、國家與社會科學研究──以「大陸新娘」的研究為例〉,《科技報導》第二四九期。 趙彥寧(2002b)。〈公民身分、國族主義與親密生活:以老榮民與大陸新娘的婚姻為研究案例〉,《重訪東亞:全球•區域•國家•公民─文化研究學會2002年會論文集》。台北:文化研究學會。 趙彥寧(2004a)。〈公民身分、現代國家與親密生活:以老單身榮民與「大陸新娘」的婚姻為研究案例〉,《台灣社會學》第八期。 趙彥寧(2004b)。〈現代性想像與國境管理的衝突:以中國婚姻移民女性為研究案例〉,《台灣社會學刊》第卅二期。 趙剛(1998)。《告別妒恨─民主危機與出路的探索》。台北:唐山出版社。 廖朝陽(1995)。〈中國人的悲情:回應陳昭瑛並論文化建構與民族認同〉,《中外文學》第廿三卷,第十期。 廖咸浩(1995),〈超越國族:為什麼要談認同〉,《中外文學》第廿四卷,第四期。 蔡篤堅(2001)。《媒體再現與當代台灣民族認同形構的公共論述分析》。台北:唐山出版社。 劉毓秀(1997)。〈女性、國家、公民身分:歐美模式、斯堪地那維亞模式與台灣現況的比較〉。收入劉毓秀編(1997)。《女性、國家、照顧工作》。台北:女書文化。 劉千嘉(2003)。《大陸新娘的台灣經驗─一個社會學的觀點》。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台北:三民。 鍾蔚文(1992)。《從媒介真實到主觀真實》。台北:正中。 韓青秀(2002)。《女性健康醫療議題的媒體再現──以RU486新聞報導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韓享良(2002)。《國內報紙內容對失業議題之報導框架研究─以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為例》。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韓嘉玲(2002)。〈全球化下的亞洲婦女遷移:大陸新娘在台灣研究〉,《九十一年度婦女議題研究案》(「少數族群婦女權益探討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社會局。 戴育賢(1994)。〈大眾媒體與真實建構─ 一次現象社會學的探討〉,《新聞學研究》第四十八集。 簡守邦(1998)。《需要底概念與社會福利》。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所碩士論文。 藍佩嘉(2002)。〈跨越國界的生命地圖:菲籍家務移工的流動與認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四十八期。 二、英文部分 Anderson, Benedict(1983).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吳叡人譯(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台北:時報。 Adoni, H. & Mane,S.(1984). Media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Toward an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Research. Communication Research. Vol.11, No.3. Aleinikoff, T. Alexander(2003). Between National and Postnational: Membership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Christian Joppke and Ewa Morawska(Eds.), Toward Assimilation and Citizenship. US: Palgrave Macmillan. Barthes, Roland(1989). Myth Today. In Annette Lavers(Trans.), Mythologies. New York : Noonday Press. Berger, Arthur Asa(1997). Narratives in Popular Culture, Media, and Everyday Life. US: Sage publications. Castles, Stephen(2000). Ethnicity and Globalization. UK: Sage publications. Dijk, Teun Adrianus Van.(1980).Macrostructures : An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Of Global Structures In Discourse, Interaction, And Cognition. US: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Dijk, Teun Adrianus Van.(1987).News as Discourse. US: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Dines, Gail & Jean M.Humez(eds.) (1998).Gender, Race and Class in Media: A Text-Reader. UK: Sage publications. Earl Babbie(1998).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李美華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 Fowler, Roger(1991). Language in the News: Discourse and Ideology in the Press.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Gellner, Ernest(1983).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李金梅、黃俊龍譯(2001)。《國族與國族主義》。台北:聯經。 Hall, Stuart(1996). Introduction: Who needs ‘Identity’? In Stuart Hall and Paul du Gay(Eds.),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Hansen, Randall(2003). Citizenship and Integration in Europe. In Christian Joppke and Ewa Morawska(Eds.), Toward Assimilation and Citizenship. US: Palgrave Macmillan. Koopmans, Ruud and Paul Statham(2003). How National Citizenship Shapes Transnationalism: Migrant and Minority Claims-making in Germany, Great Britain and the Netherlands. In Christian Joppke and Ewa Morawska(Eds.), Toward Assimilation and Citizenship. US: Palgrave Macmillan. Pateman, Carole(1988). The Sexual Contract. UK: Polity Press. Sassen, Saskia(1999). Guests and aliens. New York: New Press. Said, Edward W.(1978). Orientalism. 王淑燕等譯(1999)。《東方主義》。台北:立緒。 Smart, B.(1985). Michel Foucault. 蔡采秀譯(1998)。《傅科》。台北:巨流。 Thompson, J.B.(1984).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Ideology. UK: Polity press. Thompson, J.B.(1990). Ideology and Modern Culture: Critical Social Theory in the Era of Mass Com munication.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Van Zoonen, Liesbet(1994). Feminist Media Studies. 張錦華、劉容玫譯(2001)。《女性主義媒介研究》。台北:遠流。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4909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近年來,「大陸配偶在台灣」現象日趨普遍,由於兩岸的政治、歷史因素,大陸配偶的國族身分經常被政治人物、媒體標籤化,壓縮其公民權利的討論空間,使得他們在台灣社會的處境倍加困窘。本論文整理平面媒體(自由時報、中國時報、聯合報)的「大陸配偶公民權」相關報導,以van Dijk(1988)與Thompson(1990)的「論述分析」方法,研究台灣媒體如何再現大陸配偶公民權的議題,希望從中探討台灣媒體的國族想像,並尋找大陸配偶公民權討論的可能性。
本論文試圖回答的研究問題,分為四個層面。第一,大陸配偶街頭抗議報導中的公民權意涵與國族意識為何?第二,大陸配偶公民權議題中,媒體如何再現各方消息來源的言論?第三,大陸配偶的媒體形象有哪些?最後,則綜合前述研究問題,討論「國家安全」、「人權」、「公民權」以及「媒體的國族想像」的相關論述,並提出對於媒體報導的建議。 本論文所研究的新聞事件,包括「大陸配偶街頭抗議」、「兩岸條例修法」、「三階段面談制度」與「五百萬元財力門檻」等四個事件。在四個事件的媒體論述中,自由時報以「台灣優先論」為論述主軸,以台灣為絕對的認同目標,並傾向於把大陸配偶建構為「外國人」、「敵國人」與「本質低劣的他者」,認其存在一方面威脅了台灣的國安,另方面則傷害了台灣社會的政經、資源各層面的分配公平性。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則沒有提出具體的國族想像,並傾向「破國族主義」的人權觀點,較為強調「人權優先論」,這類媒體論述質疑「台灣民族主義」式的認同觀,並認為伸張大陸配偶權利的憑藉,來自於跨越國界的「普世人權」。 然而,在「三階段面談事件」的媒體論述中,「人權論述」是缺席的,三報都呼應台灣自我再現為「政治共同體」的政治想像,仍無可避免地在「民族國家」的框架下,來論述大陸配偶的機會與限制,相關討論卻無法聚焦在大陸配偶的公民權利上。 因此,本論文建議媒體對壓制移民發展機會的合法暴力保持警醒,而媒體在處理大陸配偶公民權議題時,也許可順應「民族國家─公民身分」的邏輯,讓大陸配偶回歸「婚姻移民」的身分,從大陸配偶公民身分(citizenship)談起,如此一來,「公民權論述」將有其著力點,有助於婚姻移民走出私領域、參與公領域,也能幫助台灣社會進行符合階級正義的資源重分配。 | zh_TW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3T06:36:39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4-R90342014-1.pdf: 1057384 bytes, checksum: cdca8cc273cdb0182c646f1ad68f60fd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5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1
第二章、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5 第三章、文獻回顧----------------------------------------8 第一節、媒體與社會--------------------------------------8 第二節、論述與意識形態---------------------------------10 第三節、女性主義、性別政治與他者化---------------------13 第四節、國族認同與民族主義-----------------------------16 第五節、移民的身分認同與公民權-------------------------27 第六節、大陸配偶相關研究-------------------------------33 第四章、研究問題---------------------------------------37 第五章、研究方法---------------------------------------38 第一節、抽樣方式---------------------------------------38 第二節、樣本選擇與說明---------------------------------38 第三節、論述分析方法-----------------------------------40 第六章、媒體論述分析-----------------------------------46 第一節、「大陸配偶街頭抗議」事件-----------------------46 第二節、「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修法」事件-------------------67 第三節、「大陸配偶來台資格鑑定」事件-------------------82 第七章、研究結論與限制--------------------------------100 第一節、研究發現--------------------------------------100 第二節、綜合討論--------------------------------------104 第三節、研究限制--------------------------------------107 參考書目----------------------------------------------108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探討台灣媒體中的國族想像─以「大陸配偶」公民權的平面報導為例 | zh_TW |
dc.title | A study on the national imagination of Taiwan media:
the cases of representation of mainland spouses' citizenship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4-1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趙彥寧(Antonia Yen-Ning Chao),曾嬿芬(Yen-Fen Tseng) | |
dc.subject.keyword | 大陸配偶,婚姻移民,公民權,國族想像,媒體再現,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mainland spouses,transnational marriage women,media representation,civil right,citizenship,national imagination, | en |
dc.relation.page | 114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05-12-02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新聞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新聞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4-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03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