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2976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莊錦農 | |
dc.contributor.author | Shih-Ping Ya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楊詩評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3T04:20:44Z | - |
dc.date.available | 2006-07-24 | |
dc.date.copyright | 2006-07-24 | |
dc.date.issued | 2006 | |
dc.date.submitted | 2006-07-24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參考文獻
一、 英文書目 A. B, Shamsul 1991 “Ethnic Relations in Malaysia: A Critical Re-Assessment.”A paper for a seminar at the Centre of Southeast Asia Studies, Monash University. 2001 “A History of an Identity, an Identity of a History:The Idea and Pratice of Malayness in Malaysia Reconsidered”,Journal of Southeast Studies,32(3),pp355~366. Anderson, Berndeict 1991 Imagined Communities,Rev.edition. London:Verson. Barth , Fredrik 1969 “Introduction”,eds Fredrik Barth,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London:George Allen and Unwin. Brown, David 1989 “The state of Ethnicity and the Ethnicity of the State: Ethnic Politic in Southeast Asia”,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12)1:47~62. C.F. Yong and R.B. Mckenna, 1990 The Kuomintang Movement in British Malaya, 1912~1949。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Cohen , Abner 1969 Custom and Politics in Urban Africa. London: Routledge. Economic Report 2004/2005, Ministry of Finance Malaysia Geertz, Clifford 1963 Old societies and new States : the quest for modernity in Asia and Africa. eds Clifford Geertz. New York: Free Press of Glencoe. Gomez , Edmund Terence and Jomo, Kwame Sundaram 1999 “Malaysia’s Political Economy: Politics, Patronage and Profits”, London: Cambridge Press, p.187. Gordon , Milton 1964 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The Role of Race, Religion and National Origin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Gullick, John Michael 1964 Malaya .London: Ernest Benn. Horowitz, Donald L. 1975 “Ethnic Identity”, eds Nathan Glazar and Daniel P Moynihan, Ethnicity: Theory and Practic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ua, Wu Yin 1983 Class and Communalism in Malaysia: Politics in a Dependent Capitalist State. London: Zed Book Ltd. Jomo, K.S. 1986 A Question of Class:Capital, The State and Unven Development in Malaysia, Singapo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ipset, Seymour Martin 1959 “Some social Requisites of Democracy:Economy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53(1): 69~105. Memmi , Albert 1965 The Colonizer and the Colonized. New York: The Press, Inc. Mohamad Abu Bakar 1985 “Pengislaman, Pembudayaan dan Pertembungan Budaya di Malysia,”dalam Wan Abdul Kadir Yusoff dan Zainal Abidin Borhan (ed) Ideolog dan Kebudayaan Kebangsaan. Kuala Lumpur: Jabatan Pengajian Universiti Malaya hlm70-109 ” Mutalib, Hussin 1990 Islam and Ethnicity in Malay Politics. Singapo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arsons,Talcott 1975 “Som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 on the Nature and Trends of Change of Ethnicity” , eds Nathan Glazar and Daniel P Moynihan, Ethnicity: Theory and Practic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off, William 1980 The Origins of Malay Nationalism .Kuala Lumpur: University of Malaya. 1994 The Origins of Malay Nationalism. Kuala Lumpur:Oxford. Sartori, Giovanni 1976 Party and Party System: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an Chee Beng 1987 “Ethnic relation in Malaysia in Historrical and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Malaysia Studies, 5(1):99~119。 Teik, Khoo Boo 1997 “Democracy and Authoritarianism in Malaysia Since 1957:Class, Ethnicity and Changing Capitalism”, in Democratization in Southeast and East Asia, Anek Laothamatas eds., Singapore: Institu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Wah, Loh Kok 1981 “Ethnicity and Loyalty:Chinese Education and other Issues,”in The Chinese Community and Malaysia-China Ties:Elite Perspectives, Japan:Insitute of Developing Economic, pp45-80. Vorys, Karl von 1975 Democracy without Consensus:Communalism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in Malaysia.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Yinger, J. Milton 1985 “Ethnicit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1:151~180. 二、 中文書目 于維寧 2004 《馬來西亞《東方日報》之研究:在報業壟斷與政治干預夾擊下的生存之道》,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Edward W. Said,王志弘等譯 1999 《東方主義》。台北:立緒文化。 王明珂 1994 〈過去的結構:關於族群本質與認同變遷的探討〉,《新史學》,第五卷第三期。 1997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 王國璋 1997 《馬來西亞的族群政黨政治(1955-1995)》。台北:唐山。 古鴻廷 1994 《華僑的認同問題:馬來篇》。台北:聯經出版社。 江炳倫 1989 《亞洲政治文化個案研究》。台北:五南。 江宜樺 1998 《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文化公司。 全國行動理事會 1969 《全國行動理事會報告書:五一三悲劇》。吉隆坡:馬來西亞政府。 Ernest Gellner, 李金梅譯 2001 《國族主義》。台北:聯經出版。 李炯才 1994 《追尋自己的國家》。台北:遠流。 李偉成 1991 《東南亞國家政治體系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李光耀 1998 《李光耀回憶錄1923-1965》。台北:世界書局。 何國忠 2002 《馬來西亞華人:身分認同、文化與族群政治》。吉隆坡:華社研究中心。 何忠良 1990 《西馬來西亞華人政黨政治之研究》,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啟良 1995a 《政治動員與官僚參與:大馬華人政治論述》。吉隆坡:華社資料研究中心。 1995b 《面向權威》。吉隆坡:華社資料研究中心。 宋鎮照 1996 《東協國家之政經發展》。台北:五南。 林開忠 1999 《建構中的華人文化:族群屬性、國家與華教運動》。吉隆坡:華社研究中心。 1992 《從國家理論的立場論─大馬華人教育運動中傳統中華文化之創造》,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伯生 1996 《論馬來西亞華人與馬來西亞人的種族關係發展》,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合勝 2001 《馬來西亞華人角色轉變之研究》。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檺, 駱靜山 1984 《馬來西亞華人史》。雪蘭莪:馬來西亞留臺校友會聯合總會。 林若雩 2000 《馬哈迪主政下的馬來西亞:國家與社會關係(1981-2001)》。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周福堂 1993 (2020宏願中的馬來西亞族群),《資料與研究》。吉隆坡::華社資料研究中心,第六期,頁62-65。 周宗仁 1997 《馬來西亞華人地位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Benedict Anderson,吳叡人譯 1999 《想像的共同體 : 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市 : 時報文化。 吳乃德 1993 〈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台灣族群政治理論的初探〉,《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頁27~52。 吳祖田 1995a 〈馬來西亞的族群關係:三十年的回顧〉,《問題與研究》。34(7):51-63 1995b (馬來西亞族的群衝突與整合),收入邵宗海、楊逢泰、洪泉湖(合編)《族群問題與族群關係》。台北:幼獅,頁數251-265。 馬哈迪著,葉鐘鈴譯 1981 《馬來人的困境》。新加坡:皇冠。 侯政宏 2002 《馬來西亞華人政治參與之研究─兼論華人政治上的地位與角色》。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麥留芳 1985 《方言群認同──早期星馬華人的分類法則》。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施正鋒 1998 《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台北:前衛。 1999 《台灣政治建構》。台北:前衛。 胡幼慧主編 1996 《質性研究: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華社資料研究中心編輯部 1987 《馬來西亞種族兩極化的根源》,吉隆坡:華社資料研究中心。 Edward W. Said,梁永安譯 2004 《文化與抵抗》。台北:立緒。 陶東風 1999 《後殖民主義》。台北:揚智。 祝家華 1992 《種族威權民主國家的政治反對勢力之形成與結盟─大馬兩線政治的評析(1985~1992)》,政治大學政研所碩士論文。 1994a 《解構政治神話:大馬兩線政治的評析(1985-1992)》。吉隆坡:華社資料研究中心。 1994b 〈從吶喊、平等的夢魘─華裔馬來西亞人的權利平等運動以及中產階級的反叛:華裔兩線政治思潮形成的分析〉,何啟良編《當代大馬華人政治省思》。吉隆坡:華社資料研究中心。 2005 〈兩線政治:十年變遷與轉型─兼論大馬華義的政治選擇與實踐〉,收錄在何國忠編《百年回眸:馬華社會與政治》。吉隆坡:華社研究中心。頁175~201。 郭仁德 1991 《勞工黨血淚二十年》。吉隆坡: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 郭玉文 2004 《馬來西亞「新經濟政策」的調整對馬來族群經濟影響的研究》。 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崔貴強 1989 《新馬華人國家認同的轉向1945-1959》。新加坡:南洋學會。 雪蘭莪中華會堂 1986a 《馬來西亞全國華團聯合宣言》。吉隆坡:雪蘭莪中華會堂 1986b 《馬來西亞全國華團民權委員會:貫徹華團宣言第一階段九大目標》。吉隆坡:雪蘭莪中華會堂 陳德泉著、陳華才譯 1983 《馬來西亞建國的困境》 陳丁輝 2005 〈想像還是真實?獨立後馬來(西)亞國族建構的再思考〉,收錄在何國忠編《百年回眸:馬華社會與政治》。吉隆坡:華社研究中心。頁251~273。 陳劍虹 1984 〈戰後大馬華人的政治發展〉,收錄於林水濠和駱靜山所編《馬來西亞華人史》。吉隆坡: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 陳美萍 1999 《馬來西亞華巫族群關係》,南華管理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碩士 論文。 2005 〈華人社會多元主義論述的轉型:地位平等、抗衡偏差及要求承 認〉,收錄在何國忠編《百年回眸:馬華社會與政治》。吉隆坡:華社研究中心。頁233~250。 陳淑雅 1997 《亞洲第五條經濟小龍:馬來西亞國家機關之政經分析》,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志明 1990 (華裔和族群關係的研究:從若干族群關係的經濟理論談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9):1-26。 1996 (從馬來西亞的族群關係談族群認同的研究),《東南亞季刊》。1(4):1-10。 陳亞才 1996 (新興的馬來西亞),收入曾慶豹著《與2020共舞──新馬來人》,吉隆坡:華社資料研究中心,頁xi-xvi。 《國家文化備忘錄特輯》。吉隆坡:全國十五個華團領導機構。 Samuel P. Huntington原著,,張岱云、聶振雄等譯 1995 《變動社會的政治秩序》。台北:時報。 張文蔚 1977 《華人社會與東南亞諸國之政治發展》。台北:商務印書館。 張亞中 1997 (多元文化整合的困境:以馬來西亞為例)《東南亞季刊》,第2卷第1期,頁23~42。 張曉威 1998 《馬來西亞華人公會與馬來西亞華人社會之研究》,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Zainal Abidin編,野村亨譯 1983 《馬來西亞的歷史》。山川出版社。 張錫鎮 2001 《東南亞政府與政治》。台北:揚智。 張茂桂等 1993 《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 曾慶豹 1996 《與2020共舞─新馬來人思潮與文化霸權》,吉隆坡:華社資料中 心。 游鍾雄 1988 《馬來西亞的種族保護政策與華人地位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民族與華僑所碩士論文。 游美惠 2000 〈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 究》,第八期,頁25~37。 賀聖達 1995 《東南亞文化發展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黃明來 2003 《一黨獨大─日本和馬來西亞政黨政治比較研究》。吉隆坡:大將出版社。 黃冠欽 1984 《馬來西亞教育政策與華文教育問題之研究》,文化大學民族與華僑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招勤 2004 《西馬來西亞華文報之發展與困境──多族群環境中報紙角色和功能的轉變》,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悅肇 2003 《馬哈迪時期馬來西亞之國家整合(1981-2003)》。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國富 2002 《馬來西亞華文報紙與族群認同建構─以「華小高職事件」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 楊建成 1979 《華人與馬來西亞之建國》。台北:文史哲。 1982 《馬來西亞華人的困境》。台北:文史哲。 蔡源林 1999 〈馬來西亞伊斯蘭國教化的歷史根源〉,蕭新煌編《東南亞的變貌》。臺北:中央研究院東南亞區域研究計畫。 2004 〈從伊斯蘭法的公共論述看馬來西亞社群主義的建《亞太研究論 壇》,23:15-36。 Edward W. Said, 蔡源林譯 1991 《文化與帝國主義》。台北:立緒。 D. R. SarDesai,蔡百銓譯 2001 《東南亞史(上)》。台北:麥田。 《東南亞史(下)》。台北:麥田。 廖韶吟 1998 《馬來西亞經濟發展政策對華巫種族關係的影響》,東海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臧振華 1999 〈呂宋島考古與南島語族的起源和擴期問題〉,中央研究院東南亞 區域研究計劃主辦,「台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討會1999」論文。1999年4月16日、17日。 鄭良樹 1986 《馬來西亞、新加坡華人文化史論叢》(卷二)。新加坡:南洋學會。 劉文榮 1983 《華人在馬來西亞經濟地位演變的研究》。逢甲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8 《馬來西亞華人經濟地位之演變》。台北:世華經濟出版社。 潘永強 1999 《馬來西亞國家機關與公民社會之研究》。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5 〈抗議與順從:馬哈迪時代的馬來西亞華人政治〉,收錄在何國忠編《百年回眸:馬華社會與政治》。吉隆坡:華社研究中心。頁203~232。 謝詩堅 1984 《馬來西亞華人政治思潮演變》。檳城:作者自印。 2000 《巫統政治風暴:歷史片段回顧》。檳城:作者自印。 罗钢、刘象愚 2000 《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顧長永 1995 《東南亞政府與政治》。台北:五南。 E.J. Hobsbawm, 李金梅譯 1999 《民族與民族主義》。台北:麥田出版。 三、 報章文獻與網路資源 《星洲日報》(吉隆坡) 《南洋商報》(吉隆坡) 《資料與研究》(吉隆坡) 《New Strait Times》 《Star》 http://www.sinchew-i.com/馬來西亞星洲互動 http://www.zaobao.com/新加坡聯合早報網 http://www.nanyang.com/馬來西亞南洋商報 http://www.scah.org.my/雪蘭莪中華大會堂 http://www.sinchew-i.com/info/index.phtml?file=cabinet馬來西亞重要政府部門連結 http://www.dapmalaysia.org/newenglish/民主行動黨英文網站 http://www.chinapress.com.my/馬來西亞中國報 http://www.hibiscusrealm.net/大紅花的國度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2976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馬來西亞自十六世紀以來陸續受到不同外來政權的殖民統治, 其本身特殊的歷史背景,尤其是曾被英國統治殖民的經驗,對其政治發展產生重大影響。英國的殖民經濟政策原則上是針對當地複雜多元的民族特點,以族群分工與分而治之的原則進行統治。因此,殖民地在脫離英國殖民政權獨立後,雖然在政治上達成獨立建國的目標,但在其他領域,諸如經濟、文化、教育等卻沒辦法擺脫舊殖民政權的陰影與掌控,尤其是在教育體制、官僚體制處處可見殖民時代的影響,這就是所謂的後殖民現象。而繼承英殖民政權的執政菁英也延續殖民統治架構進行統治,無法完全脫離殖民體制框架。
在脫離英國殖民統治之後,馬來亞聯邦統治者面對英國所遺留下來的族群問題,首要工作便是國族建構(nation-building)以凝聚國內共識,建立現代民族國家,而國族論述便是國族建構的工具之一,以作為統治者正當性的來源。所謂的「國族論述」不只是在國族建構過程中,塑造、鞏固國族認同而已,更甚可以成為政治工具,用來爭取政治權益、動員民眾。筆者希望藉由對馬來西亞的國族論述研究來證明國族論述的建構是一種政治工具,其背後有特定的意識型態支持,可以被利用來維護、鞏固特定群體的政治利益,更甚可以使既得利益者繼續保有利益變得更理所當然。筆者將藉由後殖民途徑探討馬來西亞的國族論述,釐清馬來西亞在國除建構過程中,國內各種族之間的權力關係脈絡,並探究優勢族群如何藉由國族論述來鞏固其利益,而居於弱勢的族群如何藉由另一套國族論述來爭取政治資源。另外,即使是屬於國家的優勢族群地位,族群內部也有階級差異與利益衝突存在,本文期望釐清在馬來西亞的族群政治背後,特定的意識型態與國族論述存在的目的與影響。 | zh_TW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3T04:20:44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5-R91322002-1.pdf: 884577 bytes, checksum: b90ae9de398e6858a67ef882300e9378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6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25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第二節 理論探討 第三節 文獻回顧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第五節 章節安排 第二章 後殖民論述、族群理論與社群主義.......26-51 第一節 後殖民論述 第二節 有關族群和國族理論的探討 第三節 社群主義理論探討 第三章 國族論述在殖民時代的歷史根源........52-83 第一節 英國殖民歷史的影響 第二節 日本殖民歷史的影響 第三節 獨立建國時期至五一三事件的國族論述 第四節 馬來西亞族群政治的本質與國族論述的關係 第四章 馬來西亞國族論述的轉型..........84-126 第一節 五一三事件之後國族論述的轉型(1970~1980) 第二節 馬哈迪時代的國族論述(1980之後) 第三節 馬來社會對國族論述的反應 第四節 華人社會對國族論述的反應 第五節 國族論述的反思 第五章 結論...................127-133 參考文獻.................. ...134-145 附錄 馬來西亞史事年表...... ......146-157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從後殖民角度探討馬來西亞的國族論述 | zh_TW |
dc.title | The National Discourse of Malaysia from a Post-colonial Approach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4-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蔡源林,陳慧蓉,紀舜傑 | |
dc.subject.keyword | 馬來西亞,國族論述,後殖民,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Malaysia,national discourse,post-colonial, | en |
dc.relation.page | 157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06-07-24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政治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政治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5-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863.84 k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