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工學院
  3. 環境工程學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1550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駱尚廉
dc.contributor.authorWei-Ju Huangen
dc.contributor.author黃薇儒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3T03:14:39Z-
dc.date.available2008-01-01
dc.date.copyright2006-08-04
dc.date.issued2006
dc.date.submitted2006-08-01
dc.identifier.citationCommittee on Ground Water Quality of the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Division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1996),「Quality of Ground Water」,ASCE,pp14-38。
Cooper, Hilton H. et al. (1964),「Sea Water in Coastal Aquifers」, U.S. Geological Survey Water-Supply Paper 1613-C, pp84。
Essaid, Hedeff I. (1990),「A Multilayered Sharp Interface Model of Coupled Freshwater and Saltwater Flow in Coastal Systems : Models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Water Resources Research,Vol. 26. No.7,pp1431-1454。
Henry, H.R. (1960) ,「Salt water Intrusion into Coastal Aquifers」,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Hydrology, Public 52, pp478-487。
Jones, Norman L. et al. (2002),「Generating MODFLOW Grids from Boundary Representation Solid Models」,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Ground Wate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Vol.40, No.2,pp194-200。
Jykama, Mikko I.、Sykes, Jon F. and Normani, Stefano D. (2002),「Recharge Estimation for Transient Ground Water Modeling」,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Ground Wate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Vol.40, No.6,pp638-648。
Liu, David H. F.、Lipták, Béla G., (2000) ,「Groundwater and Surface Water Pollution」,Lewis Publishers,pp46-47。
Pinder, George F. and Cooper, Hilton H. (1970),「A Numerical Technique for calculating the Transient Position of the Saltwater Front」,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Vol. 6. No.3,pp875-882。
Segol, Genevieve (1994),「Classic Groundwater Simulations:Proving and Improving Numerical Models」,PTR Prentice Hall,pp191-282。
丁澈士、蔡承恩(2004),「屏東平原自升水系-分布區域調查與出水量潛能分析」,第六屆地下資源及水質保護研討會論文集下冊,PP399~408。
丁澈士、蘇惠珍譯(2004),「PMWIN三維地下水模式」,五南出版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王育琳(1997),「屏東平原地下水文參數推估」,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
王基力(1985),「雲林地區地下水海水入侵之綜合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工程研究所。
王銘熙(2000),「應用人工補注法改善海水入侵現象之探討」,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
台糖公司(2004),「台灣地區地下水觀測網水質常態監測與調查分析(1/2)」,經濟部水利署。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4),「環境水質監測年報(民國92年1至12月)-地下水水質篇」。
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2003),「臺灣地下水資源圖說明書」,經濟部水利署,pp12-15。
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2003),「臺灣地區地下水文圖圖集繪製工作(1/4)」,經濟部水利署。
吳欣蓉、陳尊賢(2004),「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技術手册 : 評估調查及監測」,經濟部工業局,pp2-13~2-19。
杜凱立(2004),田間地下水補注量對防止沿海地區鹽化問題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
林木連(1998),「屏東平原地下水水質變化研究」,經濟部水資源局。
林廷祐(2001),「地下隔板對防止海水入侵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
美國衛世敦國際環保顧問公司(1998),「地表水與地下水最佳聯合運用模式之研究-屏東平原」,經濟部水資源局
姚建功(1984),「雲林地區地下水海水入侵及水質擴散數學模式之硏究」,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工程硏究所。
能邦科技顧問公司(2000),「台灣地區地下水補注量估算」,經濟部水資源局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2001),「臺灣沿海地區海水入侵之調查、評估與防治對策研擬(二)」,經濟部。
國立台灣大學水工試驗所(2000),「臺灣沿海地區海水入侵之調查、評估與防治對策研擬(一)」,經濟部。
國立中興大學環境工程學系(1998),「台灣地區地下水觀測網整體計畫地下水觀測網之建立及運作管理八十七年度子計畫報告屏東平原地下水水質試驗分析研究」,經濟部水資源局。
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1998),「屏東地區地下水補注量推估(一)」,經濟部水資源局。
陳享宗(1997),「雲林沿海地區地下水鹽化問題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工程學系。
陳忠偉(2002),「濁水溪沖積扇合適水位與海水入侵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學系。
陳家洵(2004),「地下水及土壤污染」,財團法人中興工程科技研究發展基金會,pp18-24。
黃佳雯(2005),「地下水模式工具於污染控制場址範疇界定之研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2002),「花蓮溪流域地下水模式建置與地下水資源評估計畫」,經濟部,pp3-1~4-12。
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1995),「屏東平原地下水數值模式之應用分析」,經濟部。
經濟部水資源局(1999),「台灣地區地下水觀測網整體計畫第一期(81-87年度)成果彙編」,經濟部。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2002),「台灣地區地下水觀測網第一期計畫屏東平原水文地質調查研究總報告」,經濟部。
詹子輝(1998),「應用補注井群改善海水入侵之可行性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工程硏究所。
蔡振源(1982),「沿海地區海水入侵之數學模式」,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工程研究所。
劉乃綺(1986),「北港地區地下水質變化之硏究」,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地理硏究所。
劉聰桂/國立台灣大學地質學研究所(1998),「地下水碳十四定年與氚示蹤研究-屏東平原新鑽井地下水碳十四與氚定年/示蹤及垂向基本水質分析」,經濟部水資源局。
盧至人譯(1997),「地下水的污染整治」,國立編譯館,pp49-68。
蘇瑞榮(1980),「地下水水質模式選擇與評估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
水文水資源資料管理供應系統:http://gweb.wra.gov.tw/wrweb/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1550-
dc.description.abstract隨著國內經濟結構發展的轉變,水資源的需求量大幅攀升,卻因降雨分配不均、水庫庫容因淤沙問題日益減少,及河川污染嚴重而使水資源供需失衡,許多民眾遂以地下水來補其不足,長期超抽的結果,沿海地區之地下含水層多已遭受海水入侵之情事,雲嘉南地區及屏東平原即為典型海水入侵的代表。
本研究以屏東平原為範圍,根據經濟部推動「地下水觀測網整體計畫」之調查資料為基礎,透過美國地質調查所研發之地下水模式-PMWIN,進行平原地區地下含水層氯鹽分佈範圍之模擬,模擬結果顯示,研究區域南端近海岸地區之地下含水層氯鹽濃度較高,接近海水之氯鹽含量,顯示確有海水入侵現象,若能減少地下水抽取量,將有助於減緩地下水鹽化情形。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Along with domestic economic structure development change, the water resources demand climbs largely. Actually due to the distribution of rainfalls to be unevenly; the storage capacity of reservoir has been reduced because of the silt deposit question and the river pollution seriously causes the water resources supply and demand to be unbalanced. Many populace then make up theirs insufficiency by the ground water. The aquifer along the coastal area are suffered the seawater intrusion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long-term ultra pumps out result. Yunlin, Chiayi, Tainan area and Pingtung plain are namely for typical sea water intrusion representative.
This research take the Pingtung plain as a scope, According to the 'Plane of the groundwater monitoring network' impetus by Ministry Economy Affairs the released investigation material is a foundation. Furthermore, throughout the model of groundwater software-PMWIN (Processing Modflow for Windows) developed by the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to carry on simulation of the Cl- distribution scope of the aquifer under plain area. The simulation result demonstrating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studied region which close to offshore area, the concentration of Cl- in the aquifer are higher, this indicating the region where approaching the Cl- quantity contained in seawater. Seawater intrusion phenomenon is likely proven to be true. If the extracting volume of the groundwater can be reduced dramatically, this will be helpful to relief the worsen situation of the salinization of groundwater.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3T03:14:39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5-P93541202-1.pdf: 1895093 bytes, checksum: 6f1bf1dea3b02503e01c1cfef56a791f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6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誌 謝 I
摘 要 II
ABSTRACT III
第一章 導論 1
1.1 緣起 1
1.2 研究目的 2
第二章 文獻回顧 4
2.1 地下水鹽化 4
2.2 地下水模式軟體應用 8
2.2.1 MODFLOW 9
2.2.2 MT3D 1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6
3.1 研究區域概述 17
3.1.1 氣候 17
3.1.2 地下水文概況 18
3.1.3 區域地質 21
3.1.4 水文地質概念分層 40
3.1.5 海水入侵現況 42
3.2 模式設定 47
3.2.1 MODFLOW模式設定 47
3.2.2 MT3D模式設定 55
3.3 模式率定與驗證 56
3.4 敏感度分析 57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59
4.1 淡鹹水劃分基準 59
4.2 模式率定結果 61
4.3 敏感度分析結果 65
4.3 敏感度分析結果 66
4.4 模式模擬結果 73
4.5 溶質傳輸結果 79
4.6 結果討論 9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1
5.1 結論 91
5.2 建議 92
參考文獻 94
附錄一 地下水測站資料 99
附錄二 模式參數率定結果 105

表 目 錄
表3.1 屏東平原各分層水文地質厚度劃分表 41
表3.2 屏東平原含水層特性分區分布 51
表3.3 屏東平原各觀測井比蓄水係數與比出水率 52
表3.4 屏東平原補注量推估結果 53
表3.5 民國85年屏東平原各鄉鎮地下水抽用量 54
表4.1 淡鹹水劃分標準 60
表4.2 地下水中鹽類標準比較 60
表4.3 屏東平原地下水分層觀測井水位值與模擬值之比較 62
附表1.1 地下水觀測網建置統計 99
附表1.2 地下水鑽探井位置與高程 100
附表1.3 屏東平原地下水水質監測站(環保署監測) 102
附表2.1 屏東平原各分層觀測井水力傳導係數率定結果 105
附表2.2 屏東平原各分層觀測井抽水量率定結果 106
附表2.3 屏東平原各分層觀測井導水係數率定結果 107
附表2.4 屏東平原有效孔隙率及延散度率定結果 109

圖 目 錄
圖1.1 台灣地區地下水區劃分圖 3
圖3.1 研究流程圖 16
圖3.2 屏東平原沖積扇分布圖 20
圖3.3 屏東平原地質鑽探孔位及水文地質剖面位置圖 25
圖3.4 屏東平原水文地質剖面圖一 26
圖3.5 屏東平原水文地質剖面圖二 27
圖3.6 屏東平原水文地質剖面圖三 28
圖3.7 屏東平原水文地質剖面圖四 29
圖3.8 屏東平原水文地質剖面圖五 30
圖3.9 屏東平原水文地質剖面圖六 31
圖3.10 屏東平原水文地質剖面圖七 32
圖3.11 屏東平原水文地質剖面圖八 33
圖3.12 屏東平原水文地質剖面圖九 34
圖3.13 屏東平原水文地質剖面圖十 35
圖3.14 屏東平原水文地質剖面圖十一 36
圖3.15 屏東平原水文地質剖面圖十二 37
圖3.16 屏東平原水文地質剖面圖十三 38
圖3.17 屏東平原阻水層分布圖 39
圖3.18 地下水概念模式分層示意圖 40
圖3.19 水文地質剖面向海溝延展示意圖 43
圖3.20 屏東平原各含水層TDS等值線圖 44
圖3.21 屏東平原各含水層近期受海水入侵範圍示意圖 46
圖3.22 屏東平原模擬邊界圖 49
圖4.1 屏東平原觀測水位與模式率定水位之等水位線圖 65
圖4.2 崎峰站地下水流模式各參數敏感度分析圖 67
圖4.3 瑪家站地下水流模式各參數敏感度分析圖 67
圖4.4 大湖站地下水流模式各參數敏感度分析圖 68
圖4.5 東港站地下水流模式各參數敏感度分析圖 68
圖4.6 大樹站地下水流模式各參數敏感度分析圖 69
圖4.7 崎峰站溶質傳輸模式參數敏感度分析圖 70
圖4.8 東港站溶質傳輸模式參數敏感度分析圖 70
圖4.9 德興站溶質傳輸模式參數敏感度分析圖 71
圖4.10 新園站溶質傳輸模式參數敏感度分析圖 71
圖4.11 港東站溶質傳輸模式參數敏感度分析圖 72
圖4.12 屏東平原含水層一地下水流模擬結果 74
圖4.13 屏東平原含水層二地下水流模擬結果 75
圖4.14 屏東平原含水層三之一地下水流模擬結果 76
圖4.15 屏東平原含水層三之二地下水流模擬結果 77
圖4.16 屏東平原地區十年後地下水流動模擬結果 78
圖4.17 屏東平原含水層一氯鹽分布情形 80
圖4.18 屏東平原含水層二氯鹽分布情形 81
圖4.19 屏東平原含水層三之一氯鹽分布情形 83
圖4.20 屏東平原含水層三之二氯鹽分布情形 84
圖4.21 含水層一氯鹽濃度超過250ppm之分布範圍 85
圖4.22 含水層二氯鹽濃度超過250ppm之分布範圍 85
圖4.23 含水層三之一氯鹽濃度超過250ppm之分布範圍 86
圖4.24 含水層三之二氯鹽濃度超過250ppm之分布範圍 86
圖4.25 含水層一不同抽水量之濃度變化 88
圖4.26 含水層二不同抽水量之濃度變化 88
圖4.27 含水層三之一不同抽水量之濃度變化 89
圖4.28 含水層三之二不同抽水量之濃度變化 89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屏東平原地下水鹽化情形探討zh_TW
dc.titleA Study of Aquifer Salinization in Ping-Tung Plain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94-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李公哲,吳先琪
dc.subject.keyword屏東平原,海水入侵,地下水鹽化,zh_TW
dc.subject.keywordPingtung Plain,Seawater intrusion,Salinization of groundwater,en
dc.relation.page109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06-08-01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工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環境工程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環境工程學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95-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1.85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