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1271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蔡墩銘 | |
dc.contributor.author | Ching-Lung Li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李慶隆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3T02:39:42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2-02-02 | |
dc.date.copyright | 2007-02-02 | |
dc.date.issued | 2006 | |
dc.date.submitted | 2007-01-09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書籍(依作者姓氏筆劃順序): 1.土本武司著,董璠與.宋英輝譯,《日本刑事訴訟法要義》,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5月。 2.王兆鵬,《刑事被告的憲法權利》,台北:翰蘆圍書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3.王兆鵬,《搜索扣押與刑事被告的憲法權利》,台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9月。 4.朱朝亮等,《從公訴權之本質論公訴權濫用》,收錄於刑事訴訟之運作,黃東熊教授六秩晉五華誕祝壽論文集,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年11月。 5.何賴傑、林鈺雄、陳運財、黃朝義等四人合著,《刑事訴訟法實例研習》,台北: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6月。 6.何賴傑,《刑事法學之理想與探索(3)─甘添貴教授六秩祝壽論文集》,台北: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3月。 7.何賴傑等著,《當代刑事法學之理論與發展─蔡墩銘教授榮退感念專輯》,台北: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9月。 8.吳麗琪譯,ClausRoXin著,《德國刑事訴訟法》,台北:三民書局,1998年11月。 9.李惠宗,《憲法要義》,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7月。 10.李鴻禧,《憲法與人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學叢書(39),1989年10月。 11.李建良、劉孔中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叢書(44),1998年6月。 12.林山田,《刑事程序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1 年9月4版。 13.林山田等,《刑事程序法研討會系列(1)─刑事訴訟法改革對案》,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0年10月。 14.林山田、甘添貴主持,《刑事法系列研討會(1)如何建立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刑事訴訟制度》,台北: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4月。 15.林俊益,《刑事訴訟法概論》,台北: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2月。 16.林俊益,《程序正義與訴訟經濟》,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2月。 17.林國賢、李春福合著,《刑事訴訟法》,台北:三民書局,2002年5月。 18.林國賢,《自訴制度》,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9月修訂版。 19.林鈺雄,《刑事法理論與實踐》,台北: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6月。 20.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冊),台北:作者自版,2000年12月。 21.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下冊),台北:作者自版,2005年9月。 22.林鈺雄,《法庭詰問活動(刑事程序法研討會系列(2))》,台北: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9月。 23.林鈺雄,《檢察官論》,台北: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5月。 24.洪根樹翻譯,《日本刑事訴訟規則》,台北:司法院刑事廳編輯,2002年12月。 25.翁玉榮,《實用刑事訴訟法》,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12月。 26.翁岳生主編,《行政訴訟法逐條釋義》,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27.張世賢編,《各國憲法條文彙編》,台北:瑞興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28.張麗卿,《刑事訴訟制度與刑事證據》,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5月。 29.張麗卿,《刑事訴訟法理論與運用》,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10月。 30.張麗卿,《司法精神醫學》,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9月。 31.張麗卿《驗證刑訴改革脈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9月。 32.許宗力,《法與國家權力》,台北:月旦出版社,1994年10月。 33.許澤天,《刑事訴訟法論(1)》,台北:神州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7月。 34.郭明政、劉秉鈞,《犯罪被害人研討會實錄》,台北:法務部編印,1995年5月。 35.陳志龍,《人性尊嚴與刑法體系入門》,台北: 作者自版,1998年修訂5版。 36.陳運財,《刑事訴訟與正當之法律程序》,台北:元照出版公司,1998年9月。 37.陳運財等合著,《刑事訴訟之運作─黃東熊教授六秩晉五華誕祝壽論文集》,台北: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11月。 38.陳樸生,《刑事訴訟法實務》,台北:作者自版,1999年10月。 39.陳樸生,《刑事訴訟法專題研究》,台北:作者自版,2001年9月。 40.黃東熊、吳景芳,《刑事訴訟法論》,台北:三民書局,2002年修訂5版1刷。 41.黃東熊,《刑事訴訟法研究》,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10月。 42.黃朝義,《刑事訴訟法(制度篇)》,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8月。 43.黃朝義,《無罪推定─論刑事訴訟程序之運作》,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12月。 44.褚劍鴻,《刑事訴訟論(上冊)》,台北:作者自版,1998年9月。 45.褚劍鴻,《刑事訴訟論(下冊)》,台北:作者自版,2003年10月。 46.蔡墩銘,《刑事訴訟例題演習》,台北:作者自版,2005年。 47.蔡墩銘,《刑事證據法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5月。 48.蔡墩銘,《刑事證據法裁判百選》,台北:月旦法學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9月。 49.蔡墩銘,《刑事訴訟法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10月。 50.蔡墩銘,《刑事訴訟法裁判百選》,台北:月旦出版社,1992年11月。 51.蔡墩銘譯,《德日刑事訴訟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7月。 52.藍傳貴,《起訴便宜主義之研究》,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12月。 53.台灣刑事法學會編著,《刑事訴訟法之最新增修與實踐》,台北: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9月。 54.《全國司法改革會議實錄上、下冊》,台北:司法院編印,1999年11月。 55.邱榮舉,《學術論文寫作研究》,台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2月。 56.《司法院刑事訴訟法研究修正資料彙編(13)》,台北:司法院編印,2001年11月。 57.《司法院刑事訴訟法研究修正資料彙編(14)》,台北:司法院編印,2002年12月。 58.《司法院刑事訴訟法研究修正資料彙編(15)》,台北:司法院編印,2004年10月。 二、中文期刊及學術研討會專論(依作者姓氏筆劃順序) 1.W.Hassemer著、陳志龍譯,〈刑事程序中的法定性與便宜性〉,台北:刑事法學雜誌,第40卷第3期。 2.Brian L.Kennedy著,熊誦梅校訂,〈台灣的刑事司法制度改革:文化衝突的觀點〉,台北: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3期,2003年12月。 3.丹尼爾.傅特等,〈「德、日、美比較刑事訴訟制度研討會」專題演講暨座談紀錄(上)(下)〉,台北:法學叢刊,第177、178期,2000年1月、4月。 4.井上正仁主講,陳運財翻譯,〈日本之檢察官及起訴裁量權〉,台北:法學叢刊,第174期(第44卷第2期),1999年4月。 5.王世華,〈交付審判實務之探討〉,台中:中律會訊,2003年4月。 6.王梅英,〈告訴人在證據法上的地位〉,台北:司法周刊第943期,1998年8月。 7.王梅英,〈閱卷權之限制〉,台北: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8期,2003年7月。 8.石明江,〈日本檢察官之素養〉,台北:法務通訊,1152期,1984年3月2日。 9.古嘉諄、顧立雄,〈刑事訴訟法新修正後律師角色的調適〉,台北:律師雜誌,2003年7月。 10.古嘉諄,〈法律工作者的法律倫理〉,台北: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8期,2005年10月。 11.朱石炎,〈改進再議程序芻議〉,台北:法令月刊,第25卷第8期。 12.朱石炎,〈檢察官裁量不起訴之研究〉,台北:法令月刊,第42卷第5期,1999年5月。 13.朱朝亮,〈如何妥適運用檢察官起訴裁量權限〉,台北,月旦法學雜誌.第16期,1996年9月。 14.朱朝亮,〈檢察官起訴裁量權之各國比較(下)〉,台北:月旦法學雜誌,第20期,1997年1月。 15.朱朝亮〈檢察官起訴裁量之各國比較(上)〉,台北:月旦法學雜誌,第19期,1996年12月。 L6.朱朝亮,〈檢察權之制衡〉,台北:律師雜誌,第236期,1999年5月15日。 17.李太正,〈偵查中辯護制度及對於檢察官起訴、不起訴裁量之監督─德國、瑞士、奧地利三國考察紀要(上)(中)(下)〉,台北:司法周刊,第1037期至1039期,2001年7月。 18.何尚先,〈漫談不起訴處分〉,台北:刑事法雜誌,第37卷第1期,1993年2月。 19.何賴傑,〈正當法律程序原則─刑事訴訟法上一個新的法律原則?「正當法律程序原則之內涵與落實」〉,學術研討會(下),台北:憲政時代,第25卷第4期,2000年4月。 20.何賴傑,〈刑事法院依職權調查證據之範圍與限制〉,台北: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2期,1999年6月。 21.何賴傑,〈緩起訴處分之要件與撤銷〉,台北:法學講座:第5期,2002年5月。 22.何賴傑,〈論刑事告訴之法律性質與適用〉,收錄於當代刑事法學之理論與發展(蔡墩銘教授榮退感念專輯),台北: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9月。 23.何賴傑,〈檢察官不起訴職權修法之總檢討─緩起訴處分〉,台北:法學講座,第6期,2002年6月。 24.何賴傑,〈檢察官不起訴職權修法之總檢討─交付審判制度〉,台北: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7期,2002年8月。 25.吳巡龍,〈我國應如何妥適運用緩起訴制度〉,台北: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5期,2002年6月。 26.吳巡龍,〈檢察獨立與檢察一體〉,台北:月旦法學雜誌,200530.年6月。 27.吳巡龍,〈由義大利改革刑事訴訟制度之經驗檢討對我國修法方向〉,台北: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9期,2002年10月。 28.吳東都等〈「從新刑事訴訟法談緩起訴制度」研討會─議題討論〉,台北: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5期,2002年6月。 29.吳東都,〈檢察體系之危機與轉機〉,台北:月旦法學雜誌,第54期,1999年10月15日。 30.吳東都,〈「檢察一體」之死角〉,台北:全國律師,第2卷第9期,1998年9月15日。 31.吳啟賓,〈律己正人,從立志持志做起〉,台北:台灣本土法學雜誌,2005年10月。 32.吳傑人,〈「檢察一體」之獨白〉,台北:全國律師,第3卷第5期,1999年5月15日。 33.呂丁旺,〈高等法院檢察署駁回聲請再議處分書類名稱之商權〉,台北:法務通訊第2020期,2001年2月15月。 34.林朝榮,〈主義變遷中之我刑事訴訟法(上)(下)〉,台北: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9期、50期、2003年8月、9月。 35.林俊益,〈公訴優先原則〉,台北:月旦法學雜誌第59期,2000年4月。 36.林俊益,〈偵查密行原則〉,台北:月旦法學雜誌第65期,2000年10月。 37.林俊益,〈實質正當之法律程序〉,台北:月旦法學雜誌,第50期.1999年7月。 38.林俊益,〈檢察官之舉證與法院之起訴審查〉,台北: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9期,2002年9月。 39.林俊益,〈檢察官函請併辨之起訴審查〉,台北:月旦法學雜誌,第88期,2002年9月。 40.林俊益,〈聲請法院交付審判〉,台北:月旦法學雜誌,第87期,2002年8月。 41.林順昌,〈借鏡日本實況論我國緩起訴制度〉,台北:月旦法學雜誌,2005年3月。 42.林鈺雄,〈交付審判之相關撤回問題〉,台北:收錄於「黃宗樂教授六秩祝賀論文集一公法學篇(2)」,2002年5月。 43.林鈺雄,〈交付審判之起訴審查與撤回公訴〉,台北: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4期,2002年5月。 44.林鈺雄,〈淺介德國法制檢察官的訴訟監督模式〉,台北:收錄於檢察官論,2000年5月。 45.林鈺雄,〈鳥瞰2002年1月刑事訴訟之修法〉,台北: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3期,2002年5月。 46.林鈺雄,(評檢改會檢察一體陽光草案),台北:收錄於檢察官論,2000年5月。 47.林鈺雄,〈談檢察官之監督與制衡─兼論檢察一體之目的〉,台北;收錄於檢察官論,2000年5月。 48.林鈺雄,〈談檢察官之雙重定位─行政官?(司)法官?〉,台北:收錄於檢察官論,2000年5月。 49.林鈺雄,〈論中間程序─德國起訴審查制的目的、運作及立法論〉,台北:月旦法學,第88期,2002年9月。 50.林鈺雄,〈起訴審查與法院新證據〉,台北:法學講座第4期,2002年4月。 51.林鈺雄,〈體檢檢察官之法律地位─以上命下從及其界限問題之探討為中心〉,台北:月旦法學雜誌,第39期,1998年8月。 52.林鈺雄,〈論刑事訴訟之目的〉,台北:政大法學評論,第61期,1999年6月。 53.林鈺雄,〈檢察官在訴訟法上之任務與義務〉,台北:收錄於檢察官論,2000年5月。 54.林山田,〈論正當法律程序原則〉,台北:軍法專刊.第45卷第4期,1999年4月。 55.林麗瑩,〈檢察一體與檢察官獨立性之分際〉,台北:月旦法學雜誌,2005年9月。 56.林永謀,〈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384號解釋協同意見書〉,台北:司法院大法官解釋續編(九)。 57.林聰賢,〈論刑事訴訟之目的〉,台北:月旦法學雜誌,2005年3月。 58.施俊堯,〈日本檢察審查會簡介〉,台北:法務通訊,第2102期,2002年9月19日。 59.梁淑美,〈大陸刑事程序不起訴制度之概述〉,台北:刑事法雜誌,47卷第4期,2003年8月。 60.高榮宏、施柏宏,〈緩起訴之研究〉,台北:司法研究年報第21輯第5篇,2001年11月出版。 61.張麗卿,〈緩起訴處分之決定與效力〉,台北:月旦法學,第85期,2002年6月。 62.張麗卿,〈憲法解決與訴訟權之保障─以釋字第569號為中心〉,台中:私立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24期,2006年6月。 63.許迺曼著,許玉秀譯,〈美國刑事訴訟法在世界上的優勢地位〉,台北:刑事法雜誌第36卷第3期,1992年6月。 64.章瑞卿,〈探討日本檢察制度成功的原因〉,台北:律師雜誌,284期,2003年5月。 65.柯爾納、鄭昆山、盧映潔,〈德國如何在刑事訴訟法程序中改善被害人的地位─以「行為人與被害人調解制度」為討論重點〉、台北:軍法專刊,第9卷,第4期,2003年4月。 66.陳貞卉等,〈我國交付審判制度之檢討〉,台北:刑事法雜誌,第48卷第1期,2004年2月。 67.陳志龍,〈法治國檢察官之偵查與檢察制度〉,台北:台大法學論叢,第27卷第3期,1998年4月。 68.陳志龍,〈跨世紀刑事司法改革的專業認知盲點〉,台北:法學叢刊,第177期,2000年1月。 69.陳宗賢,〈檢察官起訴裁量權之研究〉,台北:刑事法雜誌,第36卷第5期,1992年10月。 70.陳運財,〈檢察獨立與檢察一體之分際〉,台北:月旦法學雜誌,2005年9月。 71.陳運財,〈釋字第392號解釋與刑事訴訟制度的變革〉,台北:刑事法雜誌,第41卷第1期,1997年2月。 72.陳運財,〈緩起訴制度之研究〉,台北: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5期,2002年6月。 73.陳運財,〈檢察官之起訴裁量〉,台北: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0期,2000年5月。 74.陳運財,〈刑事訴訟制度之改革及其課題〉,台北:月旦法學雜誌,100期,2003年9月。 75.彭國能,〈論刑事訴訟之檢閱抄錄權〉,台北:律師雜誌,286期,2003年7月。 76.黃翰義,〈簡析交付審判制度〉,台北:全國律師月刊雜誌,2006年3月。 77.黃朝義,〈起訴裁量之刑事政策意義〉,載於「刑事訴訟法之最新增修與實踐」,台北: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9月。 78.黃東熊,〈日本刑事制度〉,收錄刑刑事訴訟法研究(第1冊),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10月。 79.黃東熊,〈美、德、法檢察制度之比較觀察〉,收錄於刑事訴訟法研究(第1冊),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10月。 80黃東熊,〈美國刑事訴訟制度〉,收錄於刑事訴訟法研究(第1冊),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10月。 81.黃東熊,〈起訴裁量權之研究〉,收錄於刑事訴訟法研究(第1冊),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10月。 82.黃東熊,〈檢察官之起訴裁量權〉,台北:律師通訊,第180期,1994年9月。 83.曾淑瑜,〈日本刑事訴訟法第二審之構造及其上訴理由〉,台北:法學叢刊,第74卷第2期,2002年4月。 84.楊雲驊,〈交付審判程序時法院的調查範圍與裁定的起訴效力〉,台北:法學講座,第10期,2002年10月。 85.楊雲驊,〈德國刑事訴訟「中間程序(Daszwischenverfahr en)」簡介〉,台北:法學講座,第3期,2002年3月。 86.楊雲驊,〈閱卷權的突破─以歐洲人權法院近年來數個判決為例〉,台北: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0期,2005年5月。 87.裴龍在,〈論日本刑事訴訟法之準起訴程序〉,台北:刑事法雜誌,第35卷第4期,1991年8月。 88.褚劍鴻,〈論不起訴處分之確定力與不當處分之救濟(下)〉,台北:法令月刊,第49卷第9期,1998年9月。 89.褚劍鴻,〈論不起訴處分之確定力與不當處分之救濟(上)〉,台北:法令月刊,第49卷第8期,1998年8月。 90.劉勤章,〈犯罪被害人訴訟權利之研究〉,台北:警察大學法學論集,第8期,2003年8月。 91.劉邦繡,〈再議與交付審判之適用與疑義(1)(2)(3)〉,台北:法務通訊,第2099期、2100期、2101期。 92.蔡墩銘,〈辯護人之閱卷權〉,台北:月旦法學教室雜誌,創刊號,2002年11月。 93.蔡志方,〈公益代表人制度之比較研究〉,台南:成功大學學報,第32期,1997年。 94.鄭文龍,〈法律扶助之現況與展望〉,台北:全國律師,1999年6月。 95.鄭昆山,〈日本起訴猶豫制度詳析─兼論我國起訴裁量權之檢討〉,台北:軍法專刊,第32卷第6期。 96.盧映潔,〈刑事訴訟之訴訟參加制度談被害者權的保障─德、奧刑事訴訟法之訴訟參加制度之簡介與我國刑事訴訟法對被害者保護不周之檢討〉,台北:刑事法雜誌,第36卷第3期,1992年6月。 97.鍾鳳玲,〈檢察官不起訴處分監督及審查制度之比較研究〉,台北:法學叢刊,第185期,2002年1月。 98.康順興,〈淺析不起訴處分之正當法律程序─兼評興票案之司法審查〉,台北:法律評論第68卷第4期,2002年6月。 99.康順興,〈刑事訴訟適用正當法律程序原則之探討〉,台北:刑事法雜誌,第43卷第4期。 100.湯德宗,〈論憲法上的正當程序保障,「正當法律程序原則之內涵與落實」學術研討會(下)〉,台北:憲政時代,第25卷第4期。 101.湯瑪斯.魏根德教授之〈「德國刑事訴訟程序概觀─以檢察官的角色為中心」專題演講〉,台北:法學叢刊,第177期,2000年1月。 102.羅明通,〈憲法上「正當法律程序」之判斷基準─由釋字第384號解釋談起〉,台北:司法週刊,第752期,1995年11月29日。 103.劉宗德,〈憲法解釋與訴訟權之保障─以行政訴訟為中心〉,台北:司法院大法官93年度學術研討大會手冊(下冊),2004年12月4日。 104.藍傳貴,〈起訴便宜主義之研究─兼論檢察官之起訴裁量權(上)、(中)、(下)〉,台北:軍法專刊,第47卷第3、4、5期。 105.顧立雄、范曉玲,〈檢察體系改革刻不容緩〉,台北:律師雜誌,第236期,1999年。 106.法務部編印,〈刑事訴訟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總說明及修正條文之對照表〉,2000年1月草案,第289期,2002年10月16日。 107.法務部檢察司,〈法務部刑事訴訟制度研究諮詢委員會「檢察官不起訴處分,如何建立制衡機制」〉會議資料,1999年。 108.刑事程序法第14次研討會─〈檢察官不起訴職權修法之總檢討─交付審判制度〉研討會議題討論紀錄,有關何賴傑教授、林鈺雄教授、楊雲驊教授及學者吳東都等人之發言部分,台北: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7期,2002年8月。 109.司法院刑事廳,〈全國司法改革會議中有關刑事訴訟制度改革之議題〉,台北:律師雜誌第238期,1999年7月。 110.司法院編印,〈全國司法改革會議結論具體措施暨時間表〉,台北:1999年。 111.立法院公報,第91卷,第10期。 三、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順序) 1.王參和,〈日本刑事控訴構造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2.王世華,〈交付審判制度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3.李嘉慧,〈審檢人員國家賠償責任之研究─以國家賠償法第13條為中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4.李松翔,〈交付審判制度之研究〉,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5.林朝榮,〈檢察制度民主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6月。 6.林鈺雄,〈我國檢察官之法律地位─以指令權及其限制之探討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6月。 7.林炤宏,〈刑事司法制度變遷之法律經濟分析─以緩起訴制度為例〉,國立台北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8.吳冠霆,〈檢察官起訴裁量權之研究〉,東海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9.吳偉豪,〈影響緩起訴裁量因素之研究─兼論起訴裁量監控機制〉,東海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10.周誠南,〈建構「檢察官不起訴處理外部審查機制」最適方案評選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11.施一帆,〈犯罪被害人之刑事訴地位與補償法制〉,國立成功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12.施冠君,〈論起訴之審查─以起訴必要性為中心〉,銘傳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12月。 13.徐文亮,〈職權不起訴處分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6月。 14.陳思成,〈論檢察官在國家權力體系與刑事訴訟程序上之地位〉,國立中興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7月。 15.陳玉萍,〈我國緩起訴制度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16.陳柏廷,〈我國刑事訴訟程序中犯罪被害人權能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7月。 17.許啟義,〈犯罪被害人之權利〉,中央警官學校犯罪防制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6月。 18.張永宏,〈論檢察官起訴裁量權的司法審查─以公訴權濫用論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19.黃于玉,〈犯罪被害人之訴訟程序權─以美國法為中心,兼論我國刑事訴訟法之規定〉,國立中興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7月。 20.郭福三,〈訴訟監督機制之比較研究─以起訴審查為中心〉,中國文化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21.黃翎芳,〈緩起訴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7月。 22.陶秋菊,〈緩起訴處分之理論基礎及決定因素〉,國立台北大學犯罪防制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23.彭國書,〈起訴監督制度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24.楊唯宏,〈從被害人追訴權之本質論自訴制度之修正〉,東海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5月。 25.顏基典,〈刑事辯護制度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26.蘇帥安,〈起訴審查制度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27.賴哲雄,〈論不起訴處分與我國刑事訴訟法之起訴便宜主義〉,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6月。 28.劉秉鈞,〈自訴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29.簡志祥,〈緩起訴制度之研究〉,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30.謝協昌,〈犯罪被害補償制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 貳、外文部分 1.Wayne R. LaFave,Jerold H. Israel,Cri minal Procedure ,2nd.Edition。 2.大谷實,《刑事政策講義》,弘文堂,平成5年1月25日第2版。 3.土本武司,《刑事訴訟法要義》,有斐閣,平成10年5月30日初版第2刷。 4.田宮裕,《刑事訴訟法》,有斐閣,1999年6月30日新版第8刷。 5.庭山英雄、岡部泰昌編,《刑事訴訟法》,青林書院,1995年11月10日初版。 6.渥美東洋,《刑事訴訟法》,有斐閣,1991年11月30日新版第4刷。 7.森下忠,《刑事政策大綱》,成文堂,1996年7月20日新版第2版第1刷。 8.小山雅龜,《付審判請求的審理方式》,刑事訴訟法的爭點(新版),1991年。 9.白取祐司,《刑事訴訟法》,日本評論社,2004年10月30日第3版第1刷。 10.三井誠,《刑事手續法Ⅱ》,有斐閣,2003年7月30日初版第1刷。 11.石丸俊彥,《刑事訴法》,成文堂,平成11年3月10日初版第3刷。 12.團藤重光,《刑事訴訟法綱要》,昭和55年4月15日第7版第20刷。 13.福井厚,《刑事訴訟法講義》,法律文化社,2004年3月10日第2版第2刷。 參、網站 1.立法院國會圖書館網站 http://nplly.gov.tw/iudex.jsp 2.司法院網站 http://www.judicial.gov.tw 3.法務部網站 http://www.moj.gov.tw 4.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網站 http://www.twba.org.tw 5.財團法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網站 http://www.jrf.org.tw 6.國家圖書館網站 http://www.ncl.edu.tw 7.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站 http://www.etds.ncl.edu.tw/theabs/site/sh/detail_result.jsp 8.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網站 http://www.jirs.judicial.gov.tw/Index.htm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1271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中文摘要
本論文乃因筆者所經辦的數聲請交付審判之案件均遭駁回,然當事人卻仍然深表不服之情況下,始引起筆者想要探討此制度之堂奧所在,包括此制度之立法經過、外國立法例及實務運作,我國實務之運作成效等等,經研究結果讓筆者對當事人前揭不服已獲釋然,證實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本論文共分八章,第一章主要在闡明本論文之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途徑、研究方法、範圍等作一概略之介紹。於第二章係以交付審判制度之意義、理論基礎及程序功能為論述之重點。除說明交付審判之基本概念外,並就交付審判制度之法律性質,提出綜合德、日及我國學說上之爭論,另從憲法上訴訟權保障暨基於人性尊嚴之原則等觀點,探討交付審判制度之理論基礎何在。最後再探究交付審判制度之程序功能,期對交付審判制度有初步之認識。其次在第三章係論述我國交付審判制度立法之經過,包含當初之立法背景,乃因社會上普遍對司法之信任度長期不彰,民間要求司法改革之呼聲不斷,始有全國司法改革會議之召開,尤其就檢察官濫用或誤用不起訴職權之外部監督機制,本來建議引進日本檢察審查會制度,詎在全國司法改革會議上作最後之表決時竟未達成共識,嗣法務部改提出引進德、日之法院審查制,立法院也在不久三讀通過,改採用日本準起訴及德國強制起訴制度之立法例,通過設立交付審判制度,在本章有介紹當初整個立法過程之始末。另外於第四章係基於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之信念,由於我國乃折衷德、日立法例,以比較法之觀點,對我國交付審判制度所師法之德、日之相關法制加以介紹,並介紹美國大陪審團制度及日本檢察審查會制度,經研究結果發現我國的確選擇適合我國國情而折衷德、日之法制。在第五章係論述我國交付審判制度之實務運作體系。因交付審判制度係我國新設之制度,有必要對實務如何運作加以介紹。在介紹過程即可發現現行實務運作所衍生之問題何在,而目前我國實務之運作均以司法院九十一年二月七日所召開之全國各級法院首長司法業務座談會之決議及九十一年四月二十五日台灣高等法院刑事庭長會議之決議,暨法務部九十一年三月七日九十一年度法檢字第九一0八00九四九號函之附件「檢察機關因應刑事訴訟法部分條文修正辦理事項參考原則」之內容為依據,目前整個聲請交付審判制度之運作尚稱正常順利。最重要者乃第六章,從實務面之角度切入,蒐集全國二十一個地方法院之交付審判裁定,探究其具體運作之結果,全面作綜合統計分析,結果在全國三0五二件聲請案中共有十九件裁准交付審判,佔0.62%,然與德國、日本之實務上之運作成效作比較,德、日實務運作核准率亦不高。再於第七章乃闡明我國現行交付審判制度規定學理上之缺失及實務運作上之困境,共提出十五個亟待檢討之問題,並與德、日立法例作比較法上之觀察。最後第八章乃歸納有關交付審判制度運作之利弊所在,並試圖提出未來修法時之可能對策,讓被害人之尊嚴及權益得以在刑事訴訟程序中獲得充分之尊重及保護,並藉此制度提昇我國被害人於刑事訴訟上之地位,也可以透過此制度使犯罪者無從僥倖,讓國家能公正的行使刑罰權,確實懲罰破壞社會秩序者。 關鍵詞: 法院審查制、強制起訴、準起訴、大陪審團、檢察審查會、人性尊嚴、假性財產犯罪。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English Summary
The motivation of writing this thesis is because many appealing cases for setting for trial managed by the writer are rejected. However, the persons involved are not convinced. This arouses the writer to probe into the depths of this system, including the process of its legislation, and the law-making and practical operation in foreign cases and the effect of domestic operation. As the research turns out, the persons who are not convinced have accepted it utterly. This proves that “The stones of those hills may be used to polish gems”.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eight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elucidates and summarizes the motive, goal, ways, method and range of the thesis’ research. In Chapter Two, the focus is put on the significance of setting for trial, theoretical basis, and function of procedures. Besides explaining the basic concept of setting for trial, an argument integrated by Germany, Japan and our theory is brought forth based on the legal trait for the system of setting for trial. In addition, a lawsuit in terms of constitution to defend the dignity of humanity serves as a perspective to explore the ground of theory of setting for trial. Then it further discusses the function of procedures of setting for trial in the hope to familiarize us with it. Next in Chapter Three, it discusses the legislative process of our nation’s setting for trial, including the legislative background at an initial stage—that is, our society does not have a long-term trust for justice in general; a civil call for reform in justice is continuous, resulting in the convention of a national meeting for reforming justice. This especially refers to the prosecutors’ abuse of uncharged staff’s rights to outer supervisory mechanism. Originally, it is suggested that Japan’s Examining Committee be introduced. However, the consensus fails to be reached in the final decision of National conference for reforming justice, followed by the Ministry of Justice’s offering to usher in the examining system from the courts of Germany and Japan. The Legislative Yuan passes it by Three Reading shortly after it, and changes to adopt Japan’s quasi-institution of a public action as well as Germany’s compulsory prosecution system. It also passes establishing a system for setting for trial. In the chapter, there is an introduction for the initial and final stage of the whole legislative process at that time. Moreover, in Chapter Four, which is based on the belief “The stones of those hills may be used to polish gems”, a further introduction is made from a comparison perspective regarding our emulation of Japan and Germany’s setting for trial. And it also introduces U.S. Grand Jury and Japan’s Examining Committee. As the research turns out, our nation indeed adopts a system that is appropriate to our country. Chapter Five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working of this system in our nation. Because setting for trial is our new 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introduce its operation further. During our discussion, we may find out the problem of its operation. Currently, our nation’s operation is based on Judicial Yuan’s Meeting on February 7 , 2002 for the nationwide court’s chief and Forum on judicial business, as well as Taiwan’s Superior Court’s criminal chief judge’s decision on April 25, 2002, and also Ministry of Justice’s No. 910800949 attached letter of March 7, 2002—A reference principle for prosecutors’ institution to manage affairs corresponding to the modification of partial criminal litigation act. Currently, the entire operation of setting for trial goes smoothly.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is Chapter Six, whose point of view is from the aspect of practical operation. And it amasses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decision of setting for trial from twenty-one local courts nationwide. This chapter will explore the effect of its concrete operation and analyze it synthetically with statistics. The analysis turns out that there are 19 cases out of 3052 appealing cases nationwide that are allowed for setting for trial, which takes up 0.62 percentage. However, compared to the effect of Germany and Japan’s practical operation, they do not have a high ratifying rate in practical operation. Furthermore, in Chapter Seven, the thesis elaborates on the theoretical deficiency in our current system of setting for trial and our nation’s predicament in practical operation. There are fifteen questions raised in total that are desperate to be examin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instances of lawmaking in Germany and Japan for comparative observation. Finally, Chpater Eight summari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bout the system of setting for trial. It attempts to offer a possible strategy for modifying law in the future, allowing the victims’ dignity and benefits to be fully respected and protected during a criminal litigation as well as enhancing their status in criminal lawsuit. This may prevent those perpetrators from escaping luckily and allow the country to fairly execute its penal rights by punishing those who break our social order. Key Words: Court’s Examining System, Compulsory Prosecution, Quasi-institution of a public action, Grand Jury, Examination Committee, Human Dignity, Fake Property Crime.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3T02:39:42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5-P93341020-1.pdf: 3742361 bytes, checksum: 36d18ab842a4b68b50c08c8ee74a1e42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6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 錄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i 誌謝......................................................ii 中文摘要..................................................iv 英文摘要..................................................v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範圍、目的與架構...........................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限制............................17 第四節 本文結構......................................19 第二章 交付審判制度之概說................................23 第一節 交付審判制度之意義............................23 第二節 交付審判制度之法律性質........................24 第三節 交付審判制度之理論基礎........................28 第一項 基於犯罪被害人權益之保護..................28 第二項 憲法上之依據..............................30 第三項 基於正當法律程序之要求....................36 第四項 基於人性尊嚴之原則........................38 第四節 交付審判制度程序上之功能......................41 第一項 檢察官不起訴職權有效監督之必要性..........41 第二項 確保被害人之程序利益......................43 第三項 增進百姓對檢察官處分之信賴度..............43 第三章 我國交付審判制度立法經過之梗概....................47 第一節 交付審判制度之立法背景........................47 第二節 對於檢察官不起訴處分外部監督機制之爭論........50 第三節 全國司法改革會議之決議........................55 第四章 交付審判制度之立法例..............................57 第一節 前言..........................................57 第二節 德國立法例─強制起訴制度......................57 第一項 立法理由及目的............................58 第二項 運作之程序................................59 第一款 再議之制度............................59 第二款 強制起訴制度..........................60 第一目 聲請人............................61 第二目 聲請之程序........................61 第三目 管轄法院..........................63 第四目 法院審查之程序....................63 第五目 法院審查之結果....................64 第六目 強制起訴之撤回....................67 第七目 救濟之途徑........................67 第八目 訴訟費用之規定....................68 第三節 日本立法例─準起訴制度........................68 第一項 立法理由及目的............................69 第二項 運作之程序................................70 第一款 再議之制度............................70 第二款 準起訴制度............................71 第一目 聲請人............................71 第二目 聲請之程序........................71 第三目 管轄法院..........................72 第四目 法院審查之程序....................72 第五目 法院審查之結果....................73 第六目 準起訴之撤回......................76 第七目 救濟之途徑........................77 第八目 訴訟費用之規定....................77 第四節 日本檢察審查會................................78 第一項 制度設立之緣由............................78 第二項 制度設立之目的............................79 第三項 檢察審查會之設置、審查程序及決議之效力....79 第一款 檢察審查會之設置......................80 第二款 檢察審查會之審查程序..................80 第三款 檢察審查會之決議之效力................81 第五節 美國大陪審團制度..............................81 第一項 制度設立之緣由............................81 第二項 制度設立之法理基礎........................82 第三項 程序之功能................................83 第四項 運作之程序................................83 第五項 運作之績效................................84 第五章 我國交付審判制度之體系............................85 第一節 前言..........................................85 第二節 運作之程序....................................85 第一項 聲請人....................................85 第二項 聲請之程序................................86 第一款 再議前置程序..........................86 第二款 理由要式性............................86 第三款 律師強制代理主義......................87 第三項 管轄法院..................................87 第三節 法院之審查程序................................88 第一項 審查之程序與標準..........................88 第一款 法院之組織............................89 第二款 法院之審查程序........................90 第一目 調查證據之範圍....................91 第二目 應如何調查證據....................93 第三款 合法性之審查..........................96 第四款 有無理由之審查........................97 第一目 審查之範圍........................97 第二目 審查之標準........................98 第四節 交付審判之撤回................................98 第一項 聲請後裁定前之撤回........................99 第一款 告訴人之撤回告訴......................99 第一目 告訴人與聲請人非同一人............99 第二目 告訴人與聲請人為同一人...........100 第二款 聲請人之撤回聲請.....................100 第二項 裁定交付審判後第一審辯論終結前之撤回.....102 第一款 告訴人之撤回告訴.....................102 第二款 檢察官之撤回公訴.....................102 第三款 聲請人之撤回聲請.....................105 第五節 交付審判法院裁定准許之效力...................106 第一項 視為提起公訴.............................106 第一款 交付審判法院裁定准許之法律效力.......107 第二款 交付審判與起訴審查程序之關係.........108 第二項 審判章節規定之適用.......................109 第三項 檢察官於審判中之角色.....................110 第六節 交付審判法院裁定駁回之效力...................112 第七節 救濟之途徑...................................113 第一項 駁回後之救濟.............................113 第二項 裁定交付審判後之救濟.....................114 第六章 我國交付審判制度實務運作成效之分析...............117 第一節 我國二十一個地方法院終結情形之分析...........117 第二節 城鄉法院差異之分析...........................120 第三節 案件罪名之分析...............................122 第四節 經裁定駁回原因之分析.........................137 第五節 經裁定駁回案例之分析.........................145 第一項 法院辦理刑事訴訟案件應行注意事項.........145 第二項 案例之分析...............................146 第三項 小結.....................................159 第六節 經裁定准許案例之分析.........................160 第一項 裁准件數及罪名之統計分析.................160 第二項 案例之分析...............................164 第三項 小結.....................................185 第七節 我國與德、日實務運作成效之比較分析...........185 第一項 德國實務運作之成效.......................185 第二項 日本實務運作之成效.......................186 第三項 我國實務運作之成效.......................187 第七章 我國交付審判制度之缺失與因應.....................189 第一節 我國交付審判制度之缺失.......................189 第一項 無犯罪被害人之案件無法監督...............189 第二項 違背控訴原則之法理.......................190 第三項 假性財產犯罪案件浪費司法資源.............191 第二節 交付審判制度缺失之因應.......................191 第一項 緩起訴處分適用上應限制...................191 第二項 課以訴訟費用擔保之考量...................193 第三項 兩級再議制度之修正.......................194 第四項 律師強制代理制度之檢討...................195 第五項 管轄法院規定之修正.......................196 第六項 增訂訴訟參加制度之可能性.................197 第七項 視為已提起公訴之再思考...................198 第八項 被告聽審請求權之保障.....................199 第九項 裁定交付審判後撤回規定之修正.............200 第十項 救濟規定之修正...........................202 第十一項 適用審判章節規定之疑義.................203 第十二項 裁定交付審判後由自訴制度接軌之考量.....203 第八章 結論.............................................207 第一節 研究結論.....................................208 第二節 研究建議.....................................216 參考文獻.................................................219 表目錄 表6-1 全國法院聲請交付審判案件統計表..................119 表6-2 全國法院聲請交付審判案件城鄉差異區分表..........121 表6-3 基隆地院聲請交付審判案件經駁回罪名區分表........122 表6-4 台北地院聲請交付審判案件經駁回罪名區分表........123 表6-5 士林地院聲請交付審判案件經駁回罪名區分表........124 表6-6 板橋地院聲請交付審判案件經駁回罪名區分表........125 表6-7 桃園地院聲請交付審判案件經駁回罪名區分表........126 表6-8 新竹地院聲請交付審判案件經駁回罪名區分表........127 表6-9 苗栗地院聲請交付審判案件經駁回罪名區分表........128 表6-10 台中地院聲請交付審判案件經駁回罪名區分表.......129 表6-11 彰化法院聲請交付審判案件經駁回罪名區分表.......130 表6-12 南投地院聲請交付審判案件經駁回罪名區分表.......131 表6-13 雲林地院聲請交付審判案件經駁回罪名區分表.......131 表6-14 台南地院聲請交付審判案件經駁回罪名區分表.......132 表6-15 高雄地院聲請交付審判案件經駁回罪名區分表.......133 表6-16 澎湖地院聲請交付審判案件經駁回罪名區分表.......134 表6-17 屏東地院聲請交付審判案件經駁回罪名區分表.......134 表6-18 花蓮地院聲請交付審判案件經駁回罪名區分表.......135 表6-19 宜蘭地院聲請交付審判案件經駁回罪名區分表.......135 表6-20 金門地院聲請交付審判案件經駁回罪名區分表.......136 表6-21 全國法院聲請交付審判經駁回罪名統計表...........136 表6-22 基隆地院聲請案件經駁回原因統計表...............137 表6-23 台北地院聲請案件經駁回原因統計表...............138 表6-24 士林地院聲請案件經駁回原因統計表...............138 表6-25 板橋地院聲請案件經駁回原因統計表...............139 表6-26 桃園地院聲請案件經駁回原因統計表...............139 表6-27 新竹地院聲請案件經駁回原因統計表...............139 表6-28 苗栗地院聲請案件經駁回原因統計表...............140 表6-29 台中地院聲請案件經駁回原因統計表...............140 表6-30 南投地院聲請案件經駁回原因統計表...............140 表6-31 彰化地院聲請案件經駁回原因統計表...............141 表6-32 雲林地院聲請案件經駁回原因統計表...............141 表6-33 台南地院聲請案件經駁回原因統計表...............141 表6-34 澎湖地院聲請案件經駁回原因統計表...............142 表6-35 高雄地院聲請案件經駁回原因統計表...............142 表6-36 屏東地院聲請案件經駁回原因統計表...............142 表6-37 花蓮地院聲請案件經駁回原因統計表...............143 表6-38 宜蘭地院聲請案件經駁回原因統計表...............143 表6-39 金門地院聲請案件經駁回原因統計表...............143 表6-40 我國法院聲請交付審判案件經裁准或駁回原因統計表.144 表6-41 我國聲請交付審判案件裁准件數統計表.............162 表6-42 我國聲請交付審判案件裁准罪名統計表.............163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我國交付審判制度之研究 | zh_TW |
dc.title | The Research on the System of Setting for Trial in Our Nation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5-1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coadvisor | 曾淑瑜,張麗卿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VALUE! | |
dc.subject.keyword | 法院審查制、強制起訴、準起訴、大陪審團、檢察審查會、人性尊嚴、假性財產犯罪。,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Court’s Examining System, Compulsory Prosecution, Quasi-institution of a public action, Grand Jury, Examination Committee, Human Dignity, Fake Property Crime., | en |
dc.relation.page | 238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07-01-11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國家發展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國家發展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5-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3.65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