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1266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黃榮堅(Jung-chien Huang) | |
dc.contributor.author | Yi-nan Chen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陳貽男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3T02:39:24Z | - |
dc.date.available | 2007-01-22 | |
dc.date.copyright | 2007-01-22 | |
dc.date.issued | 2006 | |
dc.date.submitted | 2007-01-11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 中文部分:
王兆鵬,刑事被告的憲法權利,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8月初版2刷 王兆鵬,刑事訴訟講義第二冊,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4月。 王兆鵬,私人違法錄音、錄影、監聽之證據能力,搜索、扣押與刑事被告的憲法權利,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11月。 王兆鵬,當事人進行主義之刑事訴訟法,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10月初版1刷。 王兆鵬,當事人進行主義爭議之評議,載刑事法學雜誌,第43卷第4期。 王兆鵬,證據排除法則之性質與目的,收錄於:刑事證據法則之新發展-黃東熊七秩祝壽論文集,學林文化事業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6月。 王兆鵬,證據排除法則的相關問題,搜索、扣押與刑事被告的憲法權利,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11月。 王梅英,台灣士林地方法院實行「檢察官專責全程到庭實行公訴」法庭活動之研究,台灣士林地方法院九十年度發展項目研究報告。90年12月。 王梅英,刑事審判之集中審理,月旦法學,第55期,1999年12月。 古嘉諄,刑事訟訴法新修正後律師角色的調適,律師雜誌第286期,92年7月15日。 司法院,司法改革委員會會議實錄上輯,台北:司法院,1996年5月。 司法院印行,美國法庭交互詰問實務選譯,92年8月出版,第1版。 田口守一,基本論點刑事訴訟法,法學書院,1996年2月15日初版,第4刷。 田宮裕,刑事訟訴法,有斐閣,1999年12月30日,新版第9刷。 石丸俊彥,刑事訴訟法,成文堂,平成11年3月10日初版,第3刷。 全理其、何力譯,(日)野村稔著,刑法總論,法律出版社,2001年3月。 何賴傑,刑事法院依職權調查證據之範圍與限制,台灣本土法學,第2期,1999年6月。 何賴傑,新法之刑事法院職權調查證據,收錄於:刑事證據法則之新發展─黃東熊教授七秩祝壽論文集,學林文化事業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6月。 吳巡龍,交互結問制度下品格證據的提出方式,法學叢刊第49卷第1期,民國93年1月。 吳巡龍,我國協商程序實務問題的探討,月旦法學教室,第22期,2004年7月。 吳巡龍,我國應如何妥適運用緩起訴制度,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5期,2002年6月。 吳巡龍,我國應否擴大認罪協商制度以減輕司法負荷,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0期,2003年9月。 吳巡龍,私人不法取得證據應否證據排除,月旦法學,2004年5月。 吳巡龍,新刑事訴訟制度與證據法則,台北: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5月。 吳東都,落實檢察官蒞庭制度之研究,台灣基隆地方法院檢察署81年度研究發展報告。 吳從周,當事人進行主義訴訟制度下法庭活動之研究-以台灣板橋地方法院試行當事人進行主義精神之法庭活動為中心,台灣板橋地方法院88年度研究發展項目研究報告。 吳景芳,刑事法研究第一冊,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8月。 吳麗琪譯,Claus Roxin著,德國刑事訴訟法,三民書局,1998年11月初版。 宋耀明,檢察官準備好行使詰問權了嗎?,律師雜誌,第228期,1998年9月。 巫政松,交互詰問之研究-以台灣苗栗地方法院實施交互詰問之法庭活動為例,司法院印行,91年11月。 李建良,基本權利理論體系之構成及其思考層次,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9卷第1期,1997年3月。 李建良,基本權利與國家保護,收於氏著,憲法理論與實現(二),學林出版公司,2002年12月。 李建良,基本權利與國家保護義務,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2輯,2000年8月。 李惠宗,憲法要義,元照出版,2004年10月2版第2刷。 李震山,人性尊嚴之憲法意義,收錄於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元照出版公司,2000年。 李震山,論生命科技與生命尊嚴---以人工生殖為探討中心,收於氏著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元照出版公司,2002年2月。 李鴻禧譯,(日)蘆部信喜著,憲法,月旦出版社,1995年1月初版。 林山田,刑事程序法,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5月二版一刷。 林山田,刑法通論(下冊),作者發行,2002年2月增訂六版。 林正,我反對─美國第一律師丹諾在被告席上的自我辯護,宏道文化,2004年6月出版。 林俊益,刑事訴訟法概論, 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3月。 林俊益,刑事準備程序有關證據能力之調查,載月旦法學教室,第15期。 林俊益,我國刑事審判調查證據與訴訟指揮之現況與展望,刑事法學之理想與探索,甘添貴教授祝壽論文集。 林俊益,求刑與求刑協商之辨正-最高法院九十二年台上字第六四九O號判決析述,月旦法學雜誌,第109期,2004年6月。 林俊益,準備程序與審判程序,司法院編印,民刑事訴訟新制論文集,2003年1月。 林俊益,審前會議之研究,法官協會雜誌,第3卷第2期,2001年12月。 林鈺雄,論中間程序-法國起訴審查制的目的、運作及立法論,月旦法學雜誌,第88則,2002年9月。 林鈺雄,輪替詰問之法庭活動,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 林鈺雄,嚴格證明與刑事證據, 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9月。 林鐘沂,公共事務的設計與執行,台北:糼獅出版公司,民國80年。 林鐘沂,公共政策評估理論的重建,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76年。 林鐘沂,政策分析理論與實踐,瑞興圖書股份有限公司,83年9月初版。 林鐘沂譯,H.A.Simon 著,人類事務的理性,台北:森大圖書公司,民國76年。 松尾浩也,刑事訟訴法(上),弘文堂,平成8年3月15日,第4版,第1刷。 松尾浩也編,刑事訟訴法Ⅱ,有虔閣,平成4年11月30日,初版,第1刷。 法務部,法務部檢討暨改進當前刑事政策研究小組研究資料彙編, 台北:法務部,1999年8月。 俞叔平,刑事訴訟法爭議問題研究,中國法學編譯社印行,1956年10月修正版。 高田卓爾,刑事訴訟法,青林書院,1994年4月25日第2版,第3刷。 崛內國宏,日本刑事審判有罪率居高的相關因素, 台北:法學叢刊,第178期,2004年4月。 張麗卿,刑事訴訟法理論與運用,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修訂六版。 張麗卿,參審制度之研究,收錄於:如何建立一套適合我國國情之刑事訴訟制度,台北: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4月。 張麗卿,驗證刑訴改革脈動,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0月初版一刷。 曹俊漢,公共政策,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9年。 郭乃嘉譯,Brain Kennedy 原著,證人詢問的技巧,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5月初版第1刷。 陳志龍,刑事證據法則修正方向及其對策,刑事訴訟法改革對案,刑事程序法研討會系列(一),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10月初版一刷。 陳恒竟,交互結問功能意義與規則(上),司法周刊第1069期,91年2月6日,3版。 陳恒竟,交互詰問之證據法則,法官協會雜誌,第4卷第1期,91年6月。 陳貽男,論刑事審判程序審理集中化,台灣高等法院89年度研究發展項目研究報告,89年12月。 陳新民,論「社會基本權利」,收於氏著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上),1992年。 陳運財,刑事訴訟之舉證責任與推定,收錄於:刑事證據法則之新發展─黃東熊教授七秩祝壽論文集,學林文化事業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6月。 陳運財,刑事訴訟與正當之法律程序,月旦出版公司,1998年9月初版。 陳運財,傳閒法則之理論及其實務,月旦法學雜誌,第97期,2003年6月。 陳運財,緩起訴制度之研究,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5期,2002年6月。 陳樸生,交互詰問制,法令月刋,第30卷第10期,1968年。 陳樸生,交互詢問與交互詰問,刑事法雜誌,第8卷第4期,1964年。 陳樸生,刑事訴訟法爭議問題研究,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4年12月6刷。 最高法院學術研究會,「刑事訴訟起訴狀一本主義及配套制度」法條化研究 報告(下),2001年10月初版。 渥美東洋,刑事訴訟法,青林書院,1996年5月31日初版,第1刷。 黃東熊,刑事訴訟法論,三民書局,1999年3月,增訂初版。 黃東熊,刑事審判詢問證人之方式,刑事訴訟法研究,1981年。 黃東熊,刑事審判詢問證人之研究,刑事訴訟法研究,1982年。 黃朝義,交互詰問之本質與如何貫徹問題,收錄於:台灣刑事法學會編,交互詰問制度之理論與實踐,台北: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5月。 黃朝義,共犯或共同被告自白之相關問題-評最高法院八十八年度台上字第三八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71期,2001年4月。 黃朝義,刑事證據法研究,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4月二版一刷。 楊雲驊,刑事訴訟新增協商程序之探討(上),月旦法學教室,第20期,2004年6月。 楊雲驊,告訴人的陳述與傳聞法則,月旦法學教室,第15期,2004年1月。 楊雲驊,賠了夫人又折兵-私人違法取得證據在刑事訴訟法的證據能力處理,台灣本土法學雜誌,2002年11月。 鈴木茂嗣,刑事訴訟法,青林書院,1999年3月10日改訂版第8刷。 團藤重光,刑事訴訟法,創文社,昭和54年4月15日第7版,第20刷。 劉秉鈞,法院職權調查之範圍,收錄於:刑事證據法則之新發展─黃東熊教授七秩祝壽論文集,學林文化事業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6月。 劉迪、張凌、穆津等譯,(日)田口守一著,刑事訴訟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1月。 蔡兆誠,律師準備好行使詰問權了嗎?,律師雜誌,第222期,1998年3月,(收錄於氏著:最好與最壞的年代-當代司法與人權評論)。 蔡清遊,刑事訴訟協商程序實務探討(上)(下),司法周刊第1194期、第1195期。 蔡清遊,美、日刑事訴訟之證據開示,載刑事法學之理想與探索,(第3卷刑事程序編),2002年3月初版。 蔡墩銘,刑事訴訟法論,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1月三版一刷。 蔡墩銘,當今刑事司法新課題,台北:蔚理法律出版社,1989年10月。 顧立雄,挽救刑事審判,取得人民信賴唯一的出路─探討「起訴狀一本主義」之刑事訴訟制度,律師雜誌,第231期1月號。 顧立雄、許恒華,共同被告自白與供述證據,月旦法學教室,第3期,2003年1月。 二、英文部分 Abraham S. Goldstein, Converging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Guilty Pleas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49 SMU L. Rev. 567,567-568(1996)。 Alschuler, The Changing Plea Bargining Debate, 69 Cal. L. Rev. 652,652-656(1981)。 Alschuler, The Proseutor’s Role in Plea Bargaining, 36 U. Chi. L. Rev. 50(1968)。 Anne Bowen Poulin, Evidentiary Use of Silence and the Constitutional Privilege Against Self-Incrimination, 52 Geo. Wash. L. Rev. 191,233(1984)。 Ayer, The Fifth Amendment and the Inference of Guilt from Silence: Griffin v. California after Fifteen years, 78 Mich. L. Rev. 841,851(1980)。 Barbara D. Underwood, The Thumb on Scale of Justice: Burdens of Persuasion in Criminal Cases , 86 Yale L. J. 1299, 1309-1311(1977)。 Bradley, Griffin v. California: Still Viable After all These years, 79 Mich. L. Rev. 1290,1293~1296(1981)。 C. A. Bennett and A. A. Lumsdaine (eds.), Evaluation and Experiment: Some Critical Issues in Assessing Social Programs (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5) C. Weiss, Evaluation Research: Methods of Assesing Program Effectives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1972)。 Casper & Zeisel, Lay Judges In The German Criminal Courts, L. J. Legal Stud. 135,149-150(1972)。 Craig M. Bradley, Criminal Procedure in the “Land of Oz”: Lessons for America 81 J. of Crim. L. & Criminology 99. 104 n25(1990)。 Damasak, Structures of Authority and Comparative Criminal Procedure, 84 Yale L. J. 480,481(1975)。 Daniel H. Foote, The Benevolent Paternalism of Japan Criminal Justice , 80 Cal. L. Rev. 317,336-337(1992)。 David W. Neubauer, America’s Court and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at 28 (Brooks/ Cole 1992)。 David Dolinko, Is There a Rationale for The Privilege against self-Incrimination? 33 UCLA L. REV. 1063,1075(1986)。 Easterbrook, Criminal Procedure as a Market System, 12 J. Legal Stud. 289,316-317(1983)。 Ennio Amodio and Euqenio Selvaggi , An accusational system in a civil law country:the 1998 Italian Code of Criminal Procedure, 62 Temple Law Review 1211,1989。 R. F. Conner , D. Altman et al., “1984: A Brave New World for Evaluation?” in R. F. Conner et al. (eds), Evaluation Studies Review Annual. Vol. 9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84), p.16。 Frank R. Hermann and Brownlow M. Speer, Facing the Accuser: Ancient and Medieval Precursors of The Confrontation Clause, 34 Vir. J. of Int’l L. 481, 515-516(1994)。 V. G. Nielsen, “Why Evaluation Does Not Improve Program Effectiveness?” Policy Studies Journal, Vol. 3, No.4 (Summer, 1975) pp.385-390。 Gary Goodpaster, On the Theory of American Adversary Criminal Trial, 78 J. Crim. L. & Criminology 118,120-121(1987)。 Gary L. Well & Eric P. Seelau, Eyewitness Identification: Psychological Research and Legal Policy on Lineup, 1 Psychol., Pub. Pol’y and Law 765(1995)。 George W. Pugh, Administration of Criminal Justice in France: An Introductory Analysis, 23 La. L. Rev. 1,25(1962)。 Glanville William , The Right to Silence :A Review of the Current Debate , 53 Mod. L. Rev. 709, 725 (1990) Gordon Van kessel, Adversary Excess in The American Criminal Trial, 67 Notre Dame L. Rev. 403. 503(1992)。 Gregory W. O’Reilly, England Limits the Right to Silence and Moves Toward an Inquisitorial System of Justice, 85 J. Crim. L. & Criminology 402,409(1994)。 Gross, The American Advantage: The Value of Inefficient Litigation, 85, Mich. L. Rev. 734,752(1987)。 H. Kalven & H. Zeisel, The American Jury 127-128(1966)。 O. H. Rossi and W. Williams (eds.) Evaluating Social Programs (New York: Seminar Press 1972)。 H. W. Riecken and R. F. Bourch (eds.), Social Experimentation: A Method for planning and Evaluating Social Intervetio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4)。 Hans-Heinrich Jescheck, Principles of German Criminal Procedure in Comparison with American Law , 56 Va. L. Rev. 239,249(1970)。 Heinrich Reiter, Hearsay Evidence and Criminal Process in Germany and Criminal Process in Germany and Australia, 10 Monash U. L. Rev. 51 60(1984)。 Henry T. Terry, Constitutional Provisions Against Forcing self-Incrimination,15 Yale L. J. 127(1906)。 Hermine Herta Meyer, German Criminal Procedure: The Position of the Defendant in Court, 41 A. B. A. J. 592 666(1955)。 Hoffman ﹠ Brodley, Jurors on Trial, 170 Mo. L. Rev. 235, 243-245(1952)。 J. S. Wholey, Evaluation and Effective Public Management ( Boston: Little Brown, 1983)。 C. J. Young and J. Comtois, “ Increasing Congressional Utilization of Evaluation”, in F. M. Zweig (eds.), Evaluation in Legislation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1979),p.58。 Jay Sterling Silver, Equality of Arms and the Adversarial Process: A New Constitutional Right , 1990 Wis. L. Rev. 1007, 1014 (1990)。 Jogn H. Langbein, Land Without Plea Bargaining: How The Germans Do it, 78 Mich. L. Rev. 204, 208(1979)。 John H. Langbein, Comparative Criminal Procedure: Gemany, 72 (West Pubish),(1977)。 John H. Langbein, Torture and Plea Bargaining, 46 U. Chi. L. Rev. 3(1978)。 John Henry Merryman, The Civil Law Tradi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Legal system of Western Europe and Latin America 130,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nd. Edit. 1985) John Riley, A Near-Perfact Case, Newsday, Apr. 18, 1992. Jakson, Theories of Truth Finding in Criminal Procedure, 10 Cardozo L. Rev. 475,485 (1988)。 Joseph D. Grano, Confessions, Truth, and the Law 49-50 (U. of Mich, Press, 1973)。 P. Kahn-Freund, On Uses and Misuses of Comparative Law, 37 Modern L. Rev. 1,18(1974)。 Kamisar, Gates, “Probable Cause,” “Good Faith,” and Beyond, 69 Iowa L. Rev. 551,570(1984)。 Kenneth Graham, The Right of Confrontation and the Hearsay Rule: Sir Walter Raleigh loses Another One , 8 Crim. L. Bull. 99,, 129(1972)。 Kent Greenawalt, Silence as a moral and Constitutional Right, 23 Wm. & Mary L. Rev. 15,57(1981)。 R. Kent Greenawalt, Silence as a Moral and Constitutional Right,23 Wim. & Mary L. Rev. 15,44(1981)。 Kotz, Review: The Reform of the Adversary Process, 48 U. Chi. Rev. 478,486(1981)。 L. Rutman, Planning Useful Evaluation : Evaluability Assessment(London: Sage Publication, 1980), pp. 22-23。 Landsman, The Adversary System: A Description and Defense, at 45(1984)。 Leonard G. Ratner, Consequence of Exercising the Privilege against Self-Incrimination, 24 U. Chi. L. Rev. 472,492-493(1957)。 M. Q. Patton, Practical Evaluation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82) Margaret A. Berger, The Deco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Confrontation Clause : A Proposal for a Prosecutorial model, 76 Minn. L. Rev. 557,569-570 (1992)。 Marvin F. Hill, JR, Anthony V. Sinicropi, Evidence in arbitration,2ed,1990, p.84。 Marvin Schiller, On the Jurisprudence of the Fifth Amendment Right to Silence, 16 Am. Crim. L. Rev. 197,200-201(1979)。 Mirjan Damaska, Presentation of Evidence and factfinding Precision, 123 U. Pa. L. Rev. 1083,1089-1090(1975)。 Mirjan Damaska, Evidentiary Barriers to Conviction and Two Models of Criminal Procedure, 121 U. Pa. L. Rev. 506,527(1973)。 Powell, Jury Trial at Goal Delivery in the Late Middle Ages, in Twelve Good Men and True: the Criminal Trial Jury in England, 1200-1800,106(1988)。 Richard S. Frase, German Criminal Justice as a Guide to American Law Reform: Similar Problems, Better Solution?, 18. B. C. Int’l & Comp. L. Rev. 317,354(1995)。 Robert E. Scott & William J. Stuntz, Plea Bargaining as a Contract, 101 Yale L. J. 1909, 1909-1910(1992)。 Robert Popper,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ccused’s Right to Testify, 1962 Wash. U. L. Q. 454,463-464(1962)。 Robert S. Gerstein, The Self-Incrimination Debate in Great Britain, 27 Am. J. Comp. L. 81,105(1979)。 Robison, Massiah, Escobedo, and Rationales for the Exclusion of Confession, 56 J. Crim. Criminology & Police Sci. 412,413(1965)。 R. S. Malpass & P. G. Devine , Eyewitness Identification: Lineup Instructions and the Absence of the Offender, 66 J. Applied Psych. 482(1981)。 Schaefer, Police Interrogation and the Privilege against Self-Incrimination, 61 N.W. U. L. Rev. 506,520(1966)。 Stephen A. Saltzburg, Standards of Proof and Preliminary Questions of Facts, 27 Stan. L. Rev. 271,291(1975)。 Stephen Greer, The Right to Silence: A Review of the Current Debate, 53 Mod. L. Rev. 709,725(1900)。 Stephen J. Markman & Paul Marcus, Miranda Dicision Rivisited: Did It Give Criminals Too Many Rights ? , 57 U. M. K. C. L. Rev. 15,25 (1988)。 Stephen Schulhofer, Some Kind Words for the Privilege against self-Incrimination, 26 Val. U. L. Rev. 311,332(1991)。 Sward, Values, Ideology,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Adversary System, 64 Ind. L. J. 301,312 (1989)。 United States Sentencing Commission, Federal Sentencing Guidelines Manual,288-300,West Group,2000。 W. O’Reilly, England Limits the Right to Silence and Moves Toward an Inquisitorial System of Justice, 85 J. Crim. L. & Criminology 402,402 nl(1994)。 Weigend, Continental Cures for American Ailment: European Criminal Procedure as A Model for Law Reform, Crime and Justice: An Annual Review of Research 381,411(1980)。 Weinger, The Abolition of Plea Bargaining, 35 UCLA L. Rev. 265,266-267(1987)。 Welsh S. White, Evidentiary Privileges and The Defendant’s Constitutional Right Introduce Evidence, 80 J. Crim. L . ﹠ Criminology 377,396(1989)。 William J. Stuntz, Self-Incrimination and Excuse, 88 Colum. L. Rev. 1227,1234(1988)。 William T. Pizzi. Understanding Prosecutorial Discre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Limits of Comparative Criminal Procedure as an Instrument of Reform, 54 Ohio St. L. J. 1325, 1354-1355(1993)。 Yale Kamisar, Wayne R. Lafave, Jerold H. Israel,, and Nancy King,Modern Criminal Procedure, 936 ( West Group 9d. 1999)。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1266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司法體制之健全,係民主政治之基石,司法體制不健全,民主政治必失其根基而崩解。台灣自許為民主政治社會國家,為使民主政治步上正軌,自須重視司法體制。近年來,司法院提出之各種司法改革,即是重視司法體制之具體表現。司法改革、司法再造,建立健全司法體制,是為政府之目標,亦為司法院之目標。
司法院於民國83年10月19日邀集法律實務各界先進、學者、專家、民意代表,亦即審、檢、辯、學等各界,成立司法改革委員會。經由深入討論,規劃出司法改革工程藍圖,並擬定具體措施以貫徹執行。民國88年2月1日,司法院新任院長翁院長於就職典禮時,提出了實現司法為民之理念、建立權責相符之正確觀念、營造合理之審判環境、推動公平正義之訴訟制度、改造跨世紀之司法制度等。其中推動公平正義之訴訟制度及改造跨世紀之司法制度,即是本次刑事訴訟新制之濫觴。 司法改革千頭萬緒,內容繁雜多樣,惟吾人簡而言之,認可包括司法機關之組織與定位、審判獨立之維護、法官之自治自律、訴訟制度之改進、法學教育與司法人員之養成等。其中與民眾息息相關者,莫過於刑事訴訟制度之改革。刑事訴訟制度乃實現國家刑罰權之具體手段,國家應以正當程序實現其刑罰權。此之正當程序可落實於刑事訴訟制度,故若刑事訴訟制度不健全,則其在結構上即是人民基本權利之不當侵害。另實際運作刑事訴訟者,如司法警察、司法警察官、檢察官、法官,若對刑事訴訟制度誤解、甚且曲解,更是對社會秩序、公平正義構成重大傷害。故健全刑事訴訟制度,乃成為司法改革之重點。司法院提出司法改革目標,為實現司法為民之理念,在刑事訴訟制度中,增訂無罪推定原則,用以保障基本人權。另為落實當事人平等原則之精神,推動公平正義訴訟制度,於刑事訴訟法中加強檢察官之舉證責任,並採行「改良式當事人進行主義」。 民國86年12月12日立法院三讀通過修正之刑事訴訟法,於86年12月19日總統公布施行,當時修正之重點,係在於檢察官偵查中強制處分權有關羈押權部分為主要內容,對於法官審判中訴訟程序進行之基本架構尚未為任何修正。當時不論實務界或學術界,對法院審判程序,究應採改當事人進行主義或仍維持職權進行主義,爭論不休。最高法院甚至於其學術研究會中提出綜合之結論,認為司法之弊端,應可歸咎於我國刑事訴訟法採職權進行主義所致。當時最高法院學術研究會整理歸納,舉出司法實務之弊端有(1)法官之糾問化傾向,(2)審判構造之非訟化,(3)以自白筆錄為審判之重心,(4)自由心證之頹廢,(5)辯護功能之空洞化,(6)審理案件負擔之夢魘,且這些問題互為因果,惡性循環,造成刑事司法公信力低落。為解決司法沉痾,故主張應改採當事人進行主義。而刑事訴訟採當事人進行主義,最主要之差別,在於其訴訟主體,法官、檢察官、辯護人、被告,在訴訟過程中,角色定位不同,所能採取之攻擊防禦方式亦有差異。 法官審判過程中,法庭上審理活動之進行,是為得心證之重要來源。故審判過程中為求得更精確之心證,非重視法庭活動不可。在職權進行主義構造下之法庭活動,是以法官為主,由法官主導證據之調查,檢察官之蒞庭,易流於形式化,其與被告或辯護人間甚且無所謂攻擊、防禦情形,而其「如起訴書」,「請依法審判」乃被譏為檢察官法庭活動之九字真言。由於檢察官實行公訴之功能未能發揮,司法院為使檢察官實行公訴之功能有所發揮,賦予檢察官更多之責任,而於刑事訴訟法修正時,增加了許多有關檢察官角色定位之修正。而此之修正,係參考美國刑事訴訟制度所採之當事人進行主義而來。 刑事訴訟修正新制經立法院於91年1月14日三讀通過,總統於92年2月6日以總統華統一義字第09200019330號令公布,再依刑事訴訟法施行法第七條之二規定,刑事訴訟修正新制,其中92年1月14日修正之第117之1條、第118條、第121條、第175條、第182條、第183條、第189條、第193條、第195條、第198條、第200條、第201條、第205條、第224條、第236條之1、第258條之1、第271條之1、第303條、第307條是自總統公布日即92年2月6日施行,其餘92年1月14日立法院三讀通過之條文,總統雖於92年2月6日公布,惟依該法施行法第7條之2規定,係自92年9月1日施行。本文所討論之刑事訴訟新制係以92年9月1日施行之刑事訴訟法為主。 由於92年9月1日前之刑事訴訟法,一般認為係採職權進行主義,而92年9月1日後之刑事訴訟法,司法院係認為改採「改良式當事人進行主義」。此種由職權進行主義直接變動修正成幾乎完全不同之「改良式當事人進行主義」,此制度之變化,不可謂不大。本文企圖藉由刑事訴訟新制實施前後實際統計數據分析,提出刑事訴訟新制實務運作觀察所得,並分析之,另就觀察、分析之心得,提出刑事訴訟新制改進之意見。此為本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A good condition of judicial system is the foundation of democracy. If the judicial system is not good enough, the democracy of the state will be going down.
Taiwan, one of the democracy counties, should take more care of judicial system to have the democracy going up. In recent years, the Judicial Yua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presents a lot of reformation about the judicial system. Reformation of the judicial system to make a better government is our target. Judicial Yuan invited scholars, lawyers, prosecutors, and judges to take part in the reformation commission to discuss how to have a better judicial environment on October 19, 1994. Finally, they had a conclusion which is that the judicial system is for the people, of the people and by the people. There are many things to do about the judicial reformation. In all, it includes the status of Judicial Yuan, independent trial for judges, the self-discipline of judges, the revision of criminal procedure law and the education of law school students. Among them,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relating the most people is the reformation of the criminal procedure system. Criminal procedure system is the practical manner to enforce the penalty. It should have due process to prevent individuals from infringement of human rights. If the persons who practice the criminal procedure law, such as policemen, prosecutors and judges, misunderstood the law, they would destroy the justice. For the human rights and the justice, the reformation of the criminal procedure system includes innocence presumption, equal rights to adversary party and presenting evidence by prosecutors. This is different from the adversary system. The Judicial Yuan calls it improved adversary system. Judicial Yuan began implementing the improved adversary system on September 1, 2003. Three years past, we should know the effect of the improved adversary system. This is the aim of this thesis.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3T02:39:24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5-P91322005-1.pdf: 953812 bytes, checksum: eaa6138e40d4860c500c9f72e9cddb41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6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20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25 第三節 概念之釐清-----------------------------------------26 第四節 文獻回顧-------------------------------------------33 第二章 刑事訴訟新制重點項目-----------------------------------42 第一節 前言-----------------------------------------------42 第二節 保障人權與發現真實(公共利益)之相融與相斥-----------46 第三節 刑事訴訟新制修法重要項目檢視-----------------------61 第一款 確立檢察官之實質舉證責任-----------------------63 第二款 促進當事人實質平等-----------------------------67 第三款 嚴謹證據法則-----------------------------------68 第四款 落實及強化交互詰問之要求-----------------------76 第五款 限制訊問被告及調查被告自白時期-----------------81 第六款 除簡易案件外,第一審應採行合議制---------------82 第七款 推動刑事審判集中審理制-------------------------82 第八款 區分認定事實與量刑程序 ---------------------85 第九款 修正自訴制度,確定以公訴為主,自訴為輔之訴訟架構- 第十款 鑑定留置票,鑑定許可書之增訂-------------------88 第十一款 證據保全之增訂-------------------------------91 第四節 有關訴訟經濟方面之修正項目-------------------------94 第一款 簡易程序--------------------------------------95 第二款 簡式審判程序----------------------------------97 第三款 協商程序--------------------------------------101 第三章 政策評估之理論基礎------------------------------------106 第一節 前言----------------------------------------------106 第二節 政策評估之本質------------------------------------106 第一款 成果面向之政策評估----------------------------107 第二款 使用取向之政策評估----------------------------110 第一目 過程評估----------------------------------112 第二目 可評估性檢定------------------------------114 第三目 利害關係者之評估途徑----------------------115 第三款 批判面向之評估--------------------------------118 第一目 前言---------------------------------------118 第二目 意義---------------------------------------118 第三節 政策評估之基本考量--------------------------------120 第一款 公共行政之考量---------------------------------120 第二款 政策分析之考量---------------------------------123 第三款 政策評估之省察---------------------------------125 第四款 政策評估之驗證---------------------------------126 第一目 政策目標之技術印證-------------------------126 第二目 政策目標之情境確證-------------------------127 第三目 價值取向之系統驗證-------------------------128 第四目 理性社會之選擇-----------------------------129 第四章 從政策評估成果面向評估刑事訴訟新制成效-----------------131 第一節 前言-----------------------------------------------131 第二節 由台灣高等法院檢察署相關成果面向統計資料評估刑事訴訟新制成效 -------------------------------------------131 第一款 台灣各地方法院檢察署刑事案件收結統計資料之評估-132 第二款 台灣各地方法院檢察署偵查終結起訴案件統計資料之評估 第三款 台灣各地方法院檢察署偵結不起訴案件統計資料之評估135 第四款 台灣各地方法院檢察署偵結緩起訴案件統計資料之評估136 第五款 台灣各地方法院檢察署發查核退案件統計資料之評估136 第六款 台灣各地方法院檢察署向法院聲請羈押案件統計資料之評估 第七款 台灣各地方法院檢察署不起訴處分(含緩起訴)再議案件統計資料之評估--------------------------------------139 第八款 台灣各地方法院檢察署再議案件發回統計資料之評估--141 第九款 台灣各地方法院檢察署結案件數無罪率統計資料之評估142 第十款 台灣各地方法院檢察署每一檢察官每月結案件數統計資料估----------------------------------------143 第十一款 台灣各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終結一案件所需日數統計資料之評估 ----------------------------------144 第十二款 台灣各地方法院檢察署聲請搜索票統計資料之評估 145 第十三款 台灣各地方法院檢察署受理證據保全聲請案件統計資料之評估 --------------------------------------146 第三節 由台灣高等法院相關成果面向統計資料評估刑事訴訟新制成效---------------------------------------148 第一款 台灣各地方法院第一審新收刑事案件統計資料之評估148 第二款 高等法院(含分院)新收刑事案件統計資料之評估--149 第三款 台灣各地方法院第一審實施交互詰問案件統計資料之評估 第四款 高等法院(含分院)第二審實施交互詰問案件統計資料之評估 -------------------------------------------151 第五款 台灣各地方法院每位法官每月平均結案件數統計資料之評估 -------------------------------------------152 第六款 高等法院(含分院)每位法官每月平均結案件數統計資料之評估-----------------------------------------153 第七款 台灣各地方法院終結一案件所需平均日數統計資料之評估 第八款 高等法院(含分院)終結一案件所需平均日數統計資料之評估-------------------------------------------156 第九款 台灣各地方法院第一審「訴」、「易」、「自」字號案件結案數 統計資料之評估-------------------------------157 第十款 高等法院(含分院)第二審依通常程序終結件數統計資料之評估-----------------------------------------158 第十一款 台灣各地方法院第一審依簡式審判程序終結件數統計資料之評估-----------------------------------159 第十二款 高等法院(含分院)第二審依簡式審判程序終結件數統計資料之評估---------------------------------160 第十三款 台灣各地方法院第一審依簡易判決處刑終結案件件數統計資料之評估-------------------------------161 第十四款 台灣各地方法院事刑事案件第一審折服率統計資料之評估-----------------------------------------163 第十五款 高等法院(含分院)刑事案件折服率統計資料之評估 第十六款 台灣各地方法院刑事案件維持率統計資料之評估-165 第十七款 高等法院(含分院)刑事案件維持率統計資料之評估 第十八款 台灣各地方法院第一審公訴案件有辯護人案件統計資料之評估-------------------------------------168 第十九款 高等法院(含分院)第二審公訴案件有辯護人案件統計資料之評估-----------------------------------171 第二十款 台灣各地方法院自訴案件自訴人委任律師代理統計資料之評估-------------------------------------172 第二十一款 高等法院(含分院)自訴案件自訴人委任律師代理統計資料之評估-------------------------------174 第二十二款 台灣各地方法院受理偵查中聲請搜索票案件(事前)件數統計資料之評估-------------------------176 第二十三款 台灣各地方法院受理檢察官聲請協商判決案件件數統計資料之評估-----------------------------178 第四節 與其他相關統計資料比較評估刑事訴訟新制之成效-----180 第一款 與台灣板橋地方法院民國87年試驗時期比較------180 第二款 與台灣士林地方法院民國89年試辦時期比較------181 第三款 與台灣苗栗地方法院民國89年試辦時期比較------185 第四款 與學者張麗卿教授就士林、苗栗二地方法院試辦「檢察官專責全程到庭實行公訴」二週年研究成果比較-------187 第五節 小結--------------------------------------------19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97 第一節 結論---------------------------------------------197 第二節 建議---------------------------------------------201 參考文獻------------------------------------------------243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刑事訴訟新制實務運作之研究 | zh_TW |
dc.title | Researching Practical Effect About The New Criminal Procedure Law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5-1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黃錦堂(Jin-tan Hwang),張麗卿(Li-ching Chang) | |
dc.subject.keyword | 交互詰問,刑事訴訟,保障人權,政策評估,發現真實,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cross examination,human right,criminal procedure,exclusive rule, | en |
dc.relation.page | 252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07-01-11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政治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政治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5-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931.46 k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