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JSPUI

DSpace preserves and enables easy and open access to all types of digital content including text, images, moving images, mpegs and data sets

Learn Mor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Browse
    •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 Publication Year
    • Author
    • Title
    • Subject
  • Search TDR
  • Rights Q&A
    • My Page
    • Receive email
      updates
    • Edit Profile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戲劇學系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0742
Full metadata record
???org.dspace.app.webui.jsptag.ItemTag.dc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dvisor邱坤良博士(Kun-Liang Chiu, Ph.D.),林鶴宜博士(Ho-Yi Lin, Ph.D.-Yi L)
dc.contributor.authorHui-Ling Chien
dc.contributor.author紀慧玲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3T02:14:10Z-
dc.date.available2007-06-01
dc.date.copyright2007-05-31
dc.date.issued2007
dc.date.submitted2007-05-22
dc.identifier.citation參考資料
(依姓名筆劃及年代順序排列)
一、專書
王安祈(2002),《當代戲曲》。台北:三民書局。
(2006),《為京劇表演體系發聲》。台北:國家出版社。
呂訴上(1961),《台灣電影戲劇史》。台北:銀華出版部。
邱坤良(1983),《現代社會的民俗曲藝》。台北:遠流出版社。
(1992),《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舊劇與新劇(1895-1945)》。台北:自立晚報社。
(1997),《台灣劇場與文化變遷》。台北:台原出版社。
(2001),《陳澄三與拱樂社──台灣戲劇史的一個研究個案》。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邱婷(1995),《明華園──台灣戲劇世家》。台北:獨家出版社。
林鶴宜(2000),《台灣歌仔戲》。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2003),《台灣戲劇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2007〉,《從田野出發:歷史視角下的台灣戲曲》。台北:稻鄉出版社。
林鶴宜、蔡欣欣輯著(2004):《光影.歷史.人物──歌仔戲老照片》。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林茂賢(2006),《歌仔戲表演型態研究》。台北:前衛出版社。
紀慧玲(1999),《凍水牡丹》。台北:時報出版社。
徐亞湘(2000),《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台灣》。台北:南天書局。
(2006),《日治時期臺灣戲曲史論──現代化作用下的劇種與劇場》。台北:南天書局。
陳耕、曾學文合著(1998),《百年坎坷歌仔戲》。台北:幼獅文化公司。
曾永義(1988),《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台北:聯經出版社。
焦桐(1990),《台灣戰後初期的戲劇》。台北:台原出版社。
蔡欣欣(2005),《台灣歌仔戲史論與演出評論》。台北:里仁書局。
蔡欣欣(2005),《台灣戲曲研究成果論述》。台北:國家出版社。
蘇桂枝(2003),《國家政策下京劇歌仔戲之發展》。台北;文哲出版社。
二、學位論文
吳孟芳(2002),《台灣歌仔戲坤生文化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秋惠(1998),《野台歌仔戲演員與觀眾的交流》。台北:文化大學藝研所碩士論文。
邱美慈(2003),《陳美雲演藝史及其演出本三種研究》。台北: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美(2003),《台中市「國光歌劇團」研究》。台中:中興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莊曙綺(2005),《從報紙廣告看戰後(1945-1949)台灣商業劇場的演劇生態》。台北:台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娟(1987),《台灣歌仔戲的演變歷程──一項人類學的研究》。台北:台大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燕(1991),《迷信與民間宗教信仰──一個言說現象的反省與批判》。新竹: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慧玲(2004),《外台歌仔戲藝人表演風格形塑之探討──以蔡美珠演藝歷程為例》。台北: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論文。
黃雅蓉(1995),《野台歌仔戲演出風格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藝研所碩士論文。
黃素貞(2004),《傳統藝術專業傳習之研究──以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為例》。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筱玫(2000),《台北地區外台歌仔戲「胡撇仔」劇目研究》。台北:台大戲劇所碩士論文。
三、單篇論文及專論
王振義(1987),〈從明華園的崛起經過,談知識分子對傳統文化的誤導〉。台北:《自立晚報》「自立副刊」,1987年3月7日。
王友輝(2005),〈現代劇場與傳統戲曲的碰觸──新編歌仔戲《范蠡與西施》創作紀實〉,發表於《范蠡與西施》台北市社教館城市舞台公演節目冊,2005年10月。
(2006),〈廟口確有好戲〉。《民生報》文化風信A10版「新藝見」,2006年7月19日。
王雲玉(2004),〈公資源的挹助對傳統劇團演出影響之觀察──以國藝會歌仔戲劇團獲補助案為例〉,未出版。
石光生(2006),〈2005台灣戲劇概述〉。《2005年台灣文學年鑑》。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
辛晚教(2001),〈三鳳宮前鑼鼓鬧,生旦競唱歌仔腔──評歌仔戲匯演曲調之運用〉。宜蘭:《傳統藝術》第15期,2001年10月,頁7-10。
林鶴宜(2000),〈追想另一半祖先〉。台北:《民生報》第5版「表演評論」,2000年2月28日。
(2001),〈文化重建的超人氣實驗──外台歌子戲南北大匯演活動回顧〉。宜蘭:《傳統藝術》雙月刊第11期,2001年2月),頁49-51。
(2002),〈從流金歲月中走來的台灣歌仔戲〉。《第2屆外台歌仔戲匯演精選導覽手冊》。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年,頁23。
林茂賢(2004),〈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評國光歌劇團《石門八陣圖》〉。台北:《表演藝術》第141期,2004年9月,頁92。
林蘭陽(1986),〈台灣省地方戲劇比賽紀實──北區決賽〉。台北:《民俗曲藝》第42期,1986年,頁116-122。
邱坤良(1991),〈近二十年來本土戲曲活動之評估與展望〉。《民國七十九年度中華民國文化發展之評估與展望》。台北:文建會,1991年,頁126。
邱昭文(1995),〈瞎子摸象乎?歌仔戲在現代舞台上過招〉。台北:《表演藝術》第27期,1995年1月,頁13。
是非(1986),〈台灣省地方戲劇比賽紀實──中區決賽〉。台北:《民俗曲藝》第42期,1986年,頁126。
柯銘峰(2003),〈台灣歌仔戲「音樂設計」與「編腔」概念〉。台北:《台灣戲專學刊》第6期,2003年3月,頁125。
施如芳(2003),〈為創作爭一席之地,孰能致之?〉。台北:《表演藝術》第126期,2003年6月,頁14-15。
紀慧玲(2002),〈遙望長安,情歸何處──評台灣歌仔戲班《長生殿》〉。台北:《表演藝術》第116期,2002年8月,頁21。
莊伯和(1984),〈為民間劇場打氣〉。台北:《民俗曲藝》第32期,1984年11月,頁44。
陳亞梅(1986),〈台灣省地方戲劇比賽紀實──南區決賽〉。台北:《民俗曲藝》第42期,1986年,頁130。
陳彬(1996),〈國樂加入歌仔戲音樂的伴奏〉上、下篇。台北:《表演藝術》第40期,1996年2月,頁94-96;台北:《表演藝術》第41期,1996年3月,頁85-87。
陳慶隆(2005),〈學院派的文雅駢麗vs.民間風的俚俗活潑〉。台北:《民生報》A12版「新藝見」,2005年7月6日。
黃秀錦(1987),〈現階段歌仔戲團結構與經營之比較分析〉。台北:《民俗曲藝》第50期,1987年11月,頁32。
游源鏗(1993),〈給我一個舞台〉。台北:《表演藝術》第七期,1993年5月,頁6-9。
楊美英(2005),〈雅俗雙贏的可能指標〉。台南:《台南有藝術》第30期,2005年9月,頁13-17。
廖瓊枝(2007),〈歌仔戲今非昔比──論成立國立歌仔戲劇團之爭〉。台北:《自由時報》第19版「自由廣場」,2007年1月26日。
廖珠岑(2004),〈尋找宜蘭「本地歌仔」藝術的生命內涵〉。佛光藝研所田野調查報告。未出版。
劉南芳(1998),〈台灣野台歌仔戲演出類型及其發展途徑〉。《台灣新加坡歌仔戲的發展與交流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1998年,頁107-108。
(1998),〈追求戲曲藝術的個性──台灣歌仔戲發展上的幾個基礎〉。台北:《當代》第131期,復刊第13期,〈戲曲藝術的意義與展望專輯〉,1998年7月1日,頁41。
(2001),〈攀上枝頭變「鳳凰」──外台戲步入劇場表演的轉型問題〉。台北:《表演藝術》第105期,2001年9月,頁55-57。
(2004),〈台灣內台歌仔戲定型劇本的發展與寫作特色〉。《2004兩岸戲曲編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戲劇學系,2004年,頁302-305。
(2004),〈歌仔戲唱詞寫作初探〉(一)、(二)、(三)。「歌仔戲資訊站」http://www.twopera.net「論壇」討論區.「歌仔戲編劇的交流討論」,2004年2月8日、3月6日及4月24日。
(2006),〈當今歌仔戲改編的挑戰──從即興到定本〉。台北: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戲劇學刊》第四期,2006年7月,頁125-129。
(2006),〈試論台灣歌仔戲唱詞中民間傳統的特徵〉。台南:《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3期,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10月,頁179-185。
蔡欣欣(2000),〈原漢牽手的文化角力〉。台北:《表演藝術》第88期,2000年4月,頁63。
四、報紙報導
不具撰者(1905),〈惡習二則.歌戲〉。《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2189號,1905年8月18日。
不具撰者(2000),傳藝中心「歌仔鬧戲台──好戲連連來」野台歌仔戲匯演新聞稿。2000年10月1日發布。
石靜文(1983),〈歌仔戲從草地走上地毯──明華園將在國父館接受考驗〉。台北:《民生報》,1983年9月11日,第11版。
李友煌(1996),〈聯演計畫再受質疑〉。台北:《民生報》第19版藝文新聞,1996年12月14日。
紀慧玲(1993),〈破天荒的名伶競嗓會〉。台北;《民生報》第14版文化新聞,1993年3月17日。
(2005),〈歌仔戲魅力震撼後山〉。台北:《民生報》A14版「文化風信」,2005年7月15日。
張必瑜(1983),〈明華園歌劇團試演,藝文界同聲喝采〉。台北:《中央日報》第9版,1983年6月21日。
陳水旺(1983),〈酬神活動,改放電影或演出歌舞,野台戲面臨存廢關鍵〉。基隆:《民眾日報》,1983年9月22日。
黃寤蘭(1983),〈歌仔戲踏上藝術殿堂〉。台北:《聯合報》,1983年9月15日,第9版。
五、田野訪談
呂忠明訪談,2007年1月2日,台中市。
呂瓊珷訪談,2007年1月2日,台中市。
李靜芳訪談,2006年12月31日,台中縣霧峰鄉。
孫富叡訪談,2006年11月16日,台北市
陳美雲訪談,2006年11月18日,台北市。
陳錦誠訪談,2006年9月26日,台北市。
陳文億訪談,2007年1月3日,台北縣三重市。
陳進興訪談,2006年12月12日,高雄縣湖內鄉。
陳勝在訪談,2005年7月3日,台南市關帝廟《鬼菩薩》演出現場。
張秀琴訪談,2006年12月11日,台南市。
郭春美訪談,2006年12月13日,高雄縣鳳山市。
楊杏枝訪談,2006年10月27日,台北市
劉南芳訪談,2006年10月28日,台北市。
劉文亮訪談,2007年1月4日,台北市。
六、網路資料
一心戲劇團官方網站
http://yi-sin.myweb.hinet.net
文建會
http://www.cca.gov.tw
公共電視紀錄片系列「書寫島嶼」第9集「唐山公與平埔媽」《刺桐花開》:楊杏枝的話
http://www.pts.org.tw/web01/islandbook/index.php
西田社
http://seden.e-lib.nctu.esu.tw/seden/index.html
民權歌劇團
http://www.minkuan.org.tw/index.html
明珠女子歌劇團
http://www.168a.com.tw/pearl/
秀琴歌劇團
http://shiukim.twopera.org/2005sp.htm
春美歌劇團
http://myweb.hinet.net/home10/
陳美雲歌劇團
http://f0002.cyberstage.com.tw/
雅歌劇坊
http:www.geocities.com/yagesos/poster.html
網路劇院「團隊大觀園」傳統戲曲http://www.cyberstage.com.tw/troupe/troupe.asp?DClass=傳統戲劇#
新櫻鳳歌劇團
http://myweb.hinet.net/home16/shin-ing-feng/begin1.html
國藝會
http://www.ncaf.tw/Grant/Index_Grant.asp?ID=Grant
國藝會「歌仔戲製作與發表專案」官方部落格「好戲開鑼」http://www.wretch.cc/blog/twoproject
國光歌劇團
http://f0038.cyberstage.com.tw/
劉南芳個人〈創作心得〉
http://twop.fhl.net/reflection/reflection6.html
歌仔戲藝術文化資訊站
http://www.twopera.net/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0742-
dc.description.abstract外台歌仔戲班是台灣歌仔戲目前最大數量的表演團體類型,指的是以酬神演出為主收入來源的民間職業歌仔戲班。1980年代以來,由於政府的文化政策開始重視本土文化,歌仔戲獲得官方不少支援,然而,為數最多的外台歌仔戲班獲得的補助仍少於公演性劇團──這些劇團以進入劇場演出為主,並不從事廟口演出的職業活動。1990年後期,由於政府著手辦理幾項針對外台歌仔戲班的演出活動與創作計畫,包括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外台歌仔戲匯演」、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歌仔戲製作與發表專案」,使得外台歌仔戲班的演出與創作活力受到關注,多年下來並累積了豐碩成果。
本文以1990年代後期迄今外台歌仔戲班的主要創作演出為研究重點,一方面勾勒外台歌仔戲班在20、21世紀交會前後的創作現象,再方面分析這些創作具有的藝術特色、劇團特點及對歌仔戲劇種藝術發展的意義。同時,本文也分析這波創作活動對外台歌仔戲班劇團營運的影響,以及歌仔戲整體生態變遷上的意義。本文雖以國家政策為題引,但並不著力分析國家政策與文化發展之關係、國家政策的指涉範圍、政策施政成效及其利害辯證,主要論述內容仍以創作表現為主。研究方法以演出觀察、田野調查及文獻參考為主。
全書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回顧、研究方法。第二章回顧歌仔戲發展歷程及其間主要政策,說明外台歌仔戲的重要性在於延續內台歌仔戲表演特質,以及1990年後期相關政策背景重點。第三章羅列台灣北、中、南部創作力較活躍的代表性外台戲班:陳美雲、一心、民權、新櫻鳳、國光、明珠女子、秀琴、春美、明華園天團等共計九團,介紹劇團特色及其主要創作內容。第四章分析1990年後期以來外台歌仔戲班在編劇、導演、表演及音樂設計上的創作特色以及劇團經營上的變化。第五章分析這些創作對整體歌仔戲劇種藝術、表演生態以及外台歌仔戲營運市場的意義。第六章為結論,總結政府鼓勵創作對外台歌仔戲發展的重要意義,以及試論外台歌仔戲班未來發展的幾個可能。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The Outdoor Taiwanese Opera Troupe is the largest genre of its kind so far in Taiwan, putting on a show in front of a temple demanded by customers to express their thanks to god as the main resource of its income. Since 1980s, Taiwanese Government has been focusing on local culture, giving Taiwanese Opera troupes subsidies and supports. But the lion’s share went to the indoor troupes rather than the outdoor troupes which are in the majority. Until late 1990s, Taiwanese Government began taking care of outdoor troupes carrying out several performances and artistic creation plans such as “Taiwanese Opera Collection” by National Center for Traditional Arts, “Grant Program for Taiwanese Opera Production and Publication” by National Culture and Arts Foundation, leading to the high profile of Outdoor Taiwanese Opera and its dynamic creation and the consequent harvest of many years of endeavor.
This research is focusing on the creative performances of Outdoor Taiwanese Opera from late 1990s until now, hoping to outline the performing appearance of Outdoor Taiwanese Opera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and analyze their artistic featu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rforming troupes and the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Opera. In the meantime, this research also tries to analyze the impact on the operation of outdoor troupes during this period and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special meaning to the changing ecology of Taiwanese Opera as a whole. Since the national policy of guidance is an introductory topic in the whole study, this research is not going to focus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national policy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the boundary of national policy, the outcome of the policy and its resulting effects. The main discourse of this study is focusing on the creative performances of Outdoor Taiwanese Opera Troupes. The research method of this study includes live show observation, field research and literature.
This study includes six chapters. Chapter one explains research motive, purpose,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method. Chapter two retraces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Opera under national policy of guidance, pointing out that Outdoor Taiwanese Opera Troupes are extending the distinguish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rformance of indoor troupes. Chapter Three enumerates representative Outdoor Taiwanese Opera Troupes in northern, central and southern Taiwan respectively and depicts their distinguishing feature and their main creations. These nine troupes are as follows:Chen Mei-yun( 陳美雲), Yi-shin(一心), Min Kuan(民權), Shin Yin Fong(新櫻鳳), Kuo Kwang(國光), The Pearl Girls(明珠女子), Shiukim(秀琴), Chun-Mei(春美), Ming Hwa Yuan “Tien Troupe”(明華園天團).
Chapter four analyzes the feature of these creations on scriptwriting, directing, performing, score-writing and the variations on their operation from late 1990s until now. Chapter five finds out the meanings of these creations for the Taiwanese Opera as a whole and the change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Outdoor Taiwanese Opera Troupes. Chapter six comes to conclusions. It deals with the important meaning of the encouragement from the government for the Outdoor Taiwanese Opera development. It also likes to paint a picture of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Outdoor Taiwanese Opera Troupes.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3T02:14:10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6-R90129012-1.pdf: 1195996 bytes, checksum: c03b7f70bbafd01203155a0de40fea58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7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目錄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ⅰ
授權書……………………………………………………………… ⅱ
誌謝…………………………………………………………………… ⅲ
中文摘要…………………………………………………………… ⅳ
英文摘要…………………………………………………………… ⅵ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文獻回顧----------------------------------------6
第四節 研究範圍、對象與方法----------------------------8
第二章 歌仔戲發展演進及政策回顧-----------------------11
第一節 日治時期---------------------------------------11
一、 劇種成形與「四句聯」的重要性-------------------12
二、 商業劇場興起與「連台本戲」演出特色-------------15
三、 「禁鼓樂」過程---------------------------------17
第二節 國民政府來台迄1980年代-------------------------18
一、 頒布管理規範---------------------------------- 18
二、 內台戲鼎盛與定型劇本的出現-------------------- 20
三、 一枝獨秀的「國劇」政策------------------------ 23
第三節 1980年解嚴前後迄1990年後-----------------------28
一、 以文化資產概念為核心的政策機制---------------- 30
二、 劇場歌仔戲與外台歌仔戲的差異發展-------------- 36
第四節 1990年後期迄今-------------------------------- 42
一、 外台戲班納入扶植與補助機制-------------------- 42
二、 外台匯演激起的熱潮---------------------------- 52
第三章 1990年代後期迄今外台歌仔戲班主要創作表現-------63
第一節 北部戲班-------------------------------------- 64
一、 陳美雲歌劇團---------------------------------- 65
(一) 劇團介紹-------------------------------------- 65
(二) 主要創作及特色:內台經驗領航------------------ 67
二、 一心戲劇團------------------------------------ 72
(一) 劇團介紹---------------------------------------72
(二) 主要創作及特色:武工戲優勢---------------------73
三、 民權歌劇團-------------------------------------76
(一) 劇團介紹---------------------------------------76
(二) 主要創作及特色:實驗前衛另闢蹊徑---------------77
四、 新櫻鳳歌劇團-----------------------------------80
(一) 劇團介紹---------------------------------------80
(二) 主要創作及特色:文人參與文本創作----------- ---81
第二節 中部戲班---------------------------------------84
一、 國光歌劇團-------------------------------------85
(一) 劇團介紹---------------------------------------85
(二) 主要創作及特色:「粗角」掛帥-------------------86
二、 明珠女子歌劇團---------------------------------89
(一) 劇團介紹---------------------------------------89
(二) 主要創作及特色:「旦角」當行-------------------90
第三節 南部戲班---------------------------------------93
一、 秀琴歌劇團-------------------------------------94
(一) 劇團介紹---------------------------------------94
(二) 主要創作及特色:悲情.文學.胡撇仔風-----------95
二、 春美歌劇團-------------------------------------99
(一) 劇團介紹---------------------------------------99
(二) 主要創作及特色:浪漫.創新.胡撇仔風----------100
三、 明華園天團------------------------------------103
(一) 劇團介紹--------------------------------------103
(二) 主要創作及特色:「連台本戲」風格再現----------105
第四章 1990年代後期迄今外台歌仔戲班整體創作特色及劇團經營變化---------------------------------------------------109
第一節 劇目----------------------------------------- 109
一、 定型劇本的進程--------------------------------109
二、 「古路戲」與「胡撇仔戲」的整理----------------113
三、 新編戲多元發展--------------------------------116
第二節 編、導、演人才--------------------------------119
一、 藝人編劇與作家編劇出列------------------------119
二、 跨劇種編、導人才加入--------------------------121
三、 固定班底的演員陣容----------------------------124
第三節 音樂------------------------------------------126
一、 曲調的發展:傳統、創新並行--------------------126
二、 「音樂設計」概念成形--------------------------129
三、 南北差異的音樂風格----------------------------131
第四節 劇團經營--------------------------------------132
一、 加強行政,爭取公資源--------------------------132
二、 開拓「新戲路」--------------------------------134
三、 網路與戲迷組織的力量--------------------------138
第五章 1990年代後期迄今外台歌仔戲班創作對歌仔戲整體發展的意義---------------------------------------------------141
第一節 對外台戲班自身的影響--------------------------141
一、 「民戲」戲路的影響----------------------------141
二、 劇團發展方向的影響----------------------------145
第二節 對歌仔戲劇種藝術的意義------------------------148
一、「外台價值」的思考-------------------------148
二、表演體系的整理-----------------------------153
第三節 對歌仔戲生態環境的意義---------------------156
一、 市場與觀眾的擴增------------------------------156
二、 南北競爭,品牌重洗----------------------------159
第六章 結論------------------------------------------163
參考資料-----------------------------------------------173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國家政策下的外台歌仔戲班──以1990年代後期迄今之創作演出為觀察重心zh_TW
dc.titleThe Style of Outdoor Taiwanese Opera Troupes in Taiwan---A Study of the Creative Performances after National Policy of Guidance from Late 1990s until Now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95-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徐亞湘,王友輝
dc.subject.keyword歌仔戲,外台歌仔戲班,劇目,導演,音樂設計,戲路,文化政策,zh_TW
dc.subject.keywordTaiwanese Opera,Outdoor Taiwanese Opera Troupe,Plays,Director,Score,Playbill,Cultural Policy,en
dc.relation.page181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07-05-22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戲劇學研究所zh_TW
dc.date.embargo-lift2300-01-01-
Appears in Collections:戲劇學系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ntu-96-1.pdf
  Restricted Access
1.17 MBAdobe PDF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