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臺灣文學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9335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柯慶明(Ching-Ming Ko)
dc.contributor.authorPin-Yi Wuen
dc.contributor.author吳品誼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3T01:04:47Z-
dc.date.available2008-07-26
dc.date.copyright2007-07-26
dc.date.issued2007
dc.date.submitted2007-07-22
dc.identifier.citation一. 專書
鍾文音《女島紀行》,台北:探索文庫,1999年
── 《昨日重現-物件和影像的家族史》,台北:大田出版社,2001年
── 《在河左岸》,台北:大田出版社,2003年
── 《過去:關於時間流逝的故事》,台北:大田出版社,2001年
── 《中途情書》,台北:大田出版社,2005年
郝譽翔《逆旅》,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
── 《洗》,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 《衣櫃裡的秘密旅行》,台北:天培文化,2000年
── 《情慾世紀末-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2002年
── 《一瞬之夢》,台北:高寶國際,2007年
陳雪 《橋上的孩子》,台北:印刻出版社,2004年
── 《陳春天》,台北:印刻出版社,2005年
── 《只愛陌生人》,台北:印刻出版社,2003年
── 《無人知曉的我》,台北:印刻出版社,2006年
簡媜 《女兒紅》,台北:洪範書局,1996年
── 《紅嬰仔》,台北:聯合文學,1999年
── 《天涯海角-福爾摩沙抒情誌》,台北:聯合文學,2002年
廖輝英《油麻菜籽》,台北:皇冠出版社,1986年
駱以軍《遠方》,台北:印刻出版公司,2003年
── 《月球姓氏》,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
王安憶《紀實與虛構》,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歐陽子《秋葉》,台北:爾雅出版社,1980年
陳文玲《多桑與紅玫瑰》,台北:大塊文化,2000年
簡媜 《天涯海角-福爾摩沙抒情誌》,台北:聯合文學,2002年
利格拉樂•阿女烏《誰來穿我織的美麗衣裳》,台北:晨星出版社,1996年
──      《穆莉淡》,台北:女書文化,1998年
達爾文等著《五年級同學會》,台北:圓神出版社,2001年
Mimiko《五年級青春紀念冊》,台北:圓神出版社,2002年
林志謙《五年級發光的童年往事》,台北:宇河文化,2004年
何榮幸《學運世代:眾聲喧嘩的十年》,台北:時報文化出版,2001年
陳玉玲《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女性自傳的主體性研究》,嘉義:南華管理學  
院,1998年
── 《台灣文學的國度:女性•本土•反殖民論述》,台北:博揚文化,2000
   年
陳芳明《危樓夜讀》,台北:聯合文學,1996年
── 《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楊照 《夢與灰燼》,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張小虹《慾望新地圖》,台北:聯合文學,1996年
── 《性�別研究讀本》,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 《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 《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台北:時報文化,1993年
呂秀蓮《新女性主義》,高雄:敦理出版社,1986年
顧燕翎主編《女性知識份子與台灣發展》,台北: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1989年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1996年
伍寶珠《從反思到反叛-八、九0年代台灣女性主義小說探索》,台北:大安出
版社,2003年
范銘如《眾裡尋他-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 《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台北: 印刻出版社,2005年
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台北:元尊文化,1997年
── 《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 《(不)同國女人聒噪-訪談當代台灣女作家》,台北:元尊文化,1998
年
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城邦文化,2000年
──  《性別,還是家國?五0與八、九0年代台灣小說論》,台北:麥田出
版社,2004年
劉亮雅《慾望更衣室:情色小說的政治與美學》,台北:元尊文化,1998年
── 《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台北:九歌出版社,2001年
張誦聖《台灣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
任一鳴《中國女性文學的現代衍進》,香港:青文書屋,1997年
廖炳惠《台灣與世界文學的匯流》,台北:聯合文學,2006年
── 《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
年
樊洛平《當代台灣女性小說史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蘇偉貞《私閱讀》,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
黃毓秀《XY之間》,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年
李仕芬《女性觀照下的男性-女作家小說析論》,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
高希均、李誠主編《台灣經濟四十年》,台北:天下文化,1991年
王甫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出版公司,2003年12月
王德威、黃錦樹編《原鄉人:族群的故事》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王德威編《跨世紀風華 當代小說二十家》,台北:城邦文化,2002年
陳少廷《台灣新文學運動簡史》,台北:聯經出版,1977年
鄭明娳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3年
文崇一《台灣社會的變遷與秩序》,台北:東大出版社,1989年
席汝楫《台灣的社會發展》,台北:東大出版社,1989年
古鴻廷等編《台灣社會與文化》,台北:稻鄉出版社,2005年
魏聰洲、陳亦齊、廖沛怡著《移民苦力落腳處》,高雄:高雄市政府勞工局,2005
年
伊慶春、朱瑞玲主編《臺灣社會現象的分析》,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
所,1989年
丁庭宇、馬康莊主編《台灣社會變遷的經驗:一個新興的工業社會》,台北:巨
流圖書,1986年
徐正光、宋文里合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出版,1989年
沈清松《台灣經驗(二)-社會文化篇》,台北:東大圖書,1994年
江武昌《台灣布袋戲概說》,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1993年
彭瑞金 <文學家的回憶錄語文學回憶錄>,收錄於《台灣史料研究第十一冊》,
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叢刊,1998年
林鎮山《台灣小說與敘事學》,台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
楊國樞、黃光國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台北:桂冠出版社,1989年
陳碧月《大陸女性婚戀小說-五四時期與新時期的女性意識書寫》,台北:秀威     
資訊,2003年
楊伯漵《全球化:起源、發展和影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簡瑛瑛主編《何處是女兒家-女性主義與中西比較文學�文化研究》,台北:聯
合文學,1998年
── 主編《當代文化論述-認同•差異•主體性》,台北:立緒文化,1997年
── 主編《女性心�靈之旅-女族傷痕與邊界書寫》,台北:女書文化,2003            
年
李奭學《書話台灣》,台北:九歌,2004年
王雅各《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台北:巨流出版,1999年
楊佳嫻編《台灣成長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2004年
蘇偉貞編《台灣眷村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2004年
柳書琴、邱貴芬主編《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考:台灣文學場域》,台南:國家
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
蕭新煌、黃世明、翁仕杰,<百年來台灣社會力的沉浮與轉型>,收錄於台灣研
究基金會編輯部,《百年來的台灣》,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楊心德《中年人生困惑與超越》,中國:寧波出版社,2000年
松擇明《中年危機之旅》,台北:聯合文學,2004年
李文朗《臺灣人口與社會發展》,台北:東大出版社,1992年
二. 翻譯論著
Georg Szegedy von Lukacs盧卡奇《小說理論》,台北:唐山出版社,1997年
Italo Calvino卡爾維諾《為什麼讀經典》,台北:時報文化出版,2005年
David Brooks大衛•布魯克斯著,徐子超譯《BOBO族-新社會菁英的興起》,  
台北:遠流出版,2001年
Michel Foucault傅柯著,劉北成、楊遠嬰譯《瘋癲與文明》,台北:桂冠圖書,
1992年
Michel Foucault傅柯著,林志明譯《古典時代瘋狂史》,台北:時報,1998年
Rostow羅斯托著,楊志希譯《經濟起飛論》台北:台灣聯合書局,1961年
Simone de Beauvoir,西蒙•波娃著,陶鐵柱譯《第二性》,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1999年
廿一世紀研究會著,張佩茹譯《人名的世界地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2002年
C.S.霍爾、V.J.諾爾貝著,馮川譯《榮格心理學入門》,北京:三聯書店,1987年
Sigmund Freud佛洛伊德著,汪鳳炎、郭本禹譯《精神分析新論》,台北:米娜貝
爾出版公司,2000年
── ,彭舜譯《精神分析引論》,台北:貓頭鷹,2001年
Elizabeth Wright伊麗莎白•萊特著,楊久穎譯《拉岡與後女性主義》,台北:果  
實出版社,2002年
Margrate Mead瑪格麗特•米德著,勝利•結構群譯《代溝》,台北:結構群,1989     
年
Gayle Greene and Coeeplia Kahn編,陳引馳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台北:駱
駝出版社,1995年
Harold R Isaacs哈羅德•伊薩克著,鄧伯宸譯《族群》,台北:立緒文化有限公 
司,2004年
Michele Lsle.Crossley著,朱儀羚、吳芝儀等譯,《敘事心理與研究》,嘉義:濤
石文化有限公司,2004年
Virginia Woolf維金尼亞•吳爾芙著,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台北,天培文
化,2000年
── <女性作家的困境>,收錄於簡瑛瑛編《何處是女兒家:女性主義與中西
比較文學�文化研究》,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Clare Cooper Marcus克蕾兒•馬克斯著,徐詩思譯《家屋,自我的另一面鏡子》,
台北:張老師文化有限公司,2000年
S.Hall斯圖亞特•霍爾著,陶東風譯<文化研究:兩種範式>,收入陶東風、
金元浦、高丙中主編,《文化研究,第一輯》,天津: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0年7月
Robert Escarpit羅•埃斯皮卡著,羅美婷譯《文學社會學》,台北:南方出版社,
1988年
Jim&Sally Conway康維夫婦著,俞一蓁譯《中年婦女的危機》,台北:雅歌出版
社,1992年
三. 報紙期刊(含網路)論文
梁一萍<台北上河圖-鍾文音的家族三部曲>,《聯合報》讀書人版,2003年4月6日
Turtle<有人問我五年級的「懷舊」與「反對」>,《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2年6月3日
劉維公<世代的消費,消費的世代>,《誠品好讀》三十七期,頁44至45,2003年10月
劉梓潔<郝譽翔VS蔡逸君:安靜,沉潛,並且好好活著>,《誠品好讀》第56期,2005年7月
陳文瀾<好孩子的懷舊株式會社-評所謂的「五年級」現象>,《自由時報》,第39版,2002年8月23日
顏艾琳<哀矜勿喜,五年級生>,《聯合報》,2006年2月16日
何榮幸<五年級同學會-向學運世代或網路世界傾斜?>,《中國時報》,2001年12月5日
成英姝<五年級同學會-向學運世代或網路世界傾斜?>,《中國時報》,2001年11月9日
Turtle<有人問我關於五年級同學會>「明日報新聞台-記者偏見之斷簡殘編二台」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turtle2022/
楊照<五年級同學會-特別的造作,特殊的懷舊>,《中國時報》,2001年12月6日
鄭亘良<年級論>,《RESET》http://reset.dynalias.org/blog/
賴香吟<史前生活〉,《自由時報》,副刊版,2006年6月15日
邱垂達記錄<駱以軍與柯裕棻,記憶消逝的時光-從懷舊情懷看文學書寫>《野葡萄》第37期2006年9月號
誠品好讀企劃�編輯室<五年級創作筆記-成英姝VS駱以軍>,《誠品好讀》,2002年11月第27期、
陳雪與紀大偉<在文學裡創造新世界>,《印刻文學》,第参卷第貳期,2006年10月
胡志強<推薦序>,收錄於林志謙《五年級發光的童年往事》,台北:宇河文化,2004年
楊翠<父族.母系:五年級女性家族史書寫的幾個向度-以鍾文音、郝譽翔、利格拉樂.阿女烏為討論對象>發表於「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考: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主辦,2005年11月19、20日
劉維公,2003年十月,<世代的消費,消費的世代>,《誠品好讀》三十七期
陳彥琳<揭開小說家神秘面紗-陳雪分享虛構與現實的魔幻生活>,《華夏導報》,參考網址http://epaper.pccu.edu.tw/
邱貴芬<女性越界書寫>,《台灣日報》副刊,1996年12月14日
陳嬿文<伊能靜VS鍾文音-百變精靈�不斷像昨日告別的女人>,《聯合文學》,第220期,2003年2月
張瑞芬<光陰的故事-林正盛《未來,一直來一直來》、Mimiko《五年級同學會》、鍾文音《過去-關於時間流逝的故事》三書評論>,《明道文藝》,第306期,2001年9月,(網址:http://knight.fcu.edu.tw)
── <流年暗中偷換-沈君山《浮生三記》、鍾文音《昨日重現》、桑品載《岸與岸》三書評介>,《明道文藝》,301期,2001年4月
── <國族•家族•女性-陳玉慧、施叔青、鍾文音近期文本中的國族�家族寓意>,《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0期,2005年6月
── <彷彿在君父的城邦-郝譽翔《逆旅》、駱以軍《月球姓氏》、朱天心《漫遊者》三書評介>,《明道文藝》,第299期,2001年2月
何榮幸<五年級要幹什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2年6月2日
陳文瀾<好孩子的懷舊株式會社-評所謂的「五年級」現象>,《自由時報》,第39版,2002年8月23日
羅如蘭<美麗島迴盪>,《中國時報》,2006年9月14日
薛承泰<一九九0年代台灣地區單人戶的特性-兼論老人單人戶之貧窮>,《人口學刊》,第25期,2002年
章英華、齊力<台灣家戶型態的變遷>,《思與言》第29期,1991年
畢恆達<家,自我之象徵>,《誠品好讀》2002年11月第27期
孫瑞穗<想要有個「家」,一個沒有「壓迫」的地方-從「家變」到城市另類家庭>,《誠品閱讀》,第21期,1995年
張靜文<女性的母職:社會學觀點的批判分析>,《社教雙月刊》,第77期,1997年
胡幼慧<性別、社會角色與憂鬱症狀>,《婦女與兩性學刊》,第2期,1990年1月
張誦聖<評蘇偉貞<倒影小維>-兼及前作《沉默之島》>,《中外文學》第299期,1997年4月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編印,<中華民國台灣地區經濟現代化的歷程>,1987年8月
楊照<從「鄉土寫實」到「超越寫實」-八0年代的台灣小說>,收錄於《台灣文學發展現象:五0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二》,台北:行政院文建會出版
林秀玲<亦父、亦師、亦友-張大春的《聆聽父親》>,《文訊雜誌》216期,2003年10月
劉阿榮<傳承與斷裂:台灣族國認同的轉化>《中大社會文化學報》第18期,2003年6月
楊佳嫻<在歷史的裂隙中-駱以軍《月球姓氏》的記憶書寫>,《中外文學》第32卷第1期,2003年6月
劉亮雅<世紀末台灣小說裡的性別跨界與頹廢:以李昂、朱天文、邱妙津、成英姝為例>,《中外文學》,28卷6期
李筱峰<風蕭蕭兮易水寒-四二四刺蔣案的歷史意義>,《自由時報》,第15版,2000年4月24日
孫大川<夾縫中的族群建構-泛原住民意識與台灣族群問題的互動>,《山海》,第12期,1996年
劉阿榮<傳承與斷裂:台灣族國認同的轉化>《中大社會文化學報》,第18期,2003年6月
江宜樺<自由民主體制下的國家認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5期,1997年3月
林怡君記錄<異鄉、故鄉、文學、文化:高行健、龍應台電視對談>,《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1年2月10日
張貝雯採訪<簡媜-《天涯海角》溯身世>,《誠品好讀》,第21期,2002年5月
誠品好讀企劃�編輯室:<鍾文音VS郝譽翔三十女子的家族溯源>,《誠品好讀》第30期,2003年3月
周桂田<全球化與在地化-現代的弔詭>,《中央日報》,2001年2月28日
駱以軍<我們關心的事�五年級篇:「絲帶露」還是「俗辣」>,《印刻》創刊號第1期,2003年9月
李筱峰<從被出賣的台灣到自我出賣的台灣>《自立晚報 》1995年4月16日
駱明慶<教育成舊的省籍與性別差異>《經濟論文叢刊》第29期,2001年6月,台北:國立台灣大學,2002年12月
溫小平<藏寶圖>《自由時報》副刊版,2003年5月6日
莊宜文<陳雪:赤裸也是一種隱藏>〉,《文訊雜誌》,第34卷,1997年3月
鍾文音<一種述說無盡的氣味>,《文訊》,第211期,1993年5月
柯品文<屬於那些重生的家族記憶>,《文訊》,第188期,2001年6月
紫蘇<貼近生活,擊掌長吟>,《文訊》,第157期,1998年11月
羅葉<生命宛如幽靜的長河-我看鍾文音《過去》>,《文訊》,第199期,2002年5月
李癸雲<台灣當代女性詩作中母女關係的詮釋>,《婦研縱橫》,第78期,2006年4月
鹿憶鹿<女人大步向前走-女作家性別意識的體認與觀察>,《婦研縱橫》,第78期,2006年4月
楊雅婷<寂寞文人心中事-用寫作抗拒主流塑造價值>,《統領雜誌》,182期,1990年11月
四. 學位論文
李圭嬉《「五四」小說中所反映的女性意識》,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陳惠菁《新國民浮世繪-以駱以軍為中心的台灣新世代小說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張佩珍《台灣當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關係探討》,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陳明成《陳芳明現象及其國族認同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林宛青《從混沌到豐饒-論鍾文音文本中的女性主體》,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廖瑋琳《漂泊與釘根-論鍾文音的履行與家族書寫》,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李淑君《身體•權力•認同-論陳雪女同志小說中的身體政治》,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鄭美君《台灣當代女性作家「母職角色」主題研究》,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楊佳嫻《戰後台灣外省小說家作品中的「臺北�人」》,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王順平《台灣新世代女作家小說中性別跨界與情愛書寫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郭伊貞《影像繪畫書寫的幾種化身-鍾文音及其作品》,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張瑛姿《驛動的後現代女性書寫-陳雪小說論》,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黃宗潔《當代台灣文學的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楊心怡《論台灣九0年代之後女性小說的家族史書寫》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連培妏《九0年代以降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張乃云《廖輝英的「外遇」小說研究-兼論八0年代以降台灣女性小說家的情慾書寫》,台南:台南大學語文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林唯莉《女遊與女性自傳式書寫的家國語藝-以《逆旅》、《漫遊者》、《海神家族》為分析對象》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9335-
dc.description.abstract台灣自九0年代以來,女性作家書寫身世系譜題材的作品漸而增多,這些作品多半牽涉到女性史與記憶的改寫工程,一方面重新追溯生命的成長歷程,一方面加以省思自我的定位所在,並有許多作品以帶有自傳式色彩的書寫方式加以呈現。而本論文擬以「世代」的觀察來作為研究角度,其意在突顯創作者生長歷程中所共同經歷的時代背景、氛圍及其影響,加以統籌規範其世代特色所反映在作品中的特殊樣貌。研究範疇的界定上,以台灣「五年級」世代作為切片觀察,他們成長的階段歷經台灣高度工業化、城市化的年代,不論在社會制度、家庭結構、政治變革、文化風氣、城鄉變遷上皆共同經歷時代內在「質變」的時期,其特殊的過度性位置與年代,使得他們成為一群標誌鮮明的社群,反映在文學創作上,則提供了研究者一個切入與思考的視角;而在文本選擇上,則以女性小說家作品中,具有自傳性色彩、描寫成長經歷與含有家族書寫特性的「身世書寫」為研究焦點,探討文本中人物由叛逆走向和解、由離家到重返家園的種種成長生命歷程,及其內心展演與詮釋,在文本背後所召喚的某種潛在創作意識。
  本論文由性別意識與感官書寫的討論為起點,擴及家族內部的成員互動、父系母族的糾葛與認同,再延伸至時代背景與身分認同等面向的探討,由內往外漸次發展論述的焦點,從中探尋女性小說在身世書寫題材中,以各式姿態來處理面對成長書寫中的掙扎與困境時,所呈現出的身世足跡。第一章為緒論,共分為「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文獻探討與研究回顧」與「研究方法與篇章架構」共四節,以闡明本論文的論述基點。第二章「女性身世書寫之性別意識與感官記憶」,以本論文所討論的作品,透過特殊的感官經驗與身體記憶,來展演流動的自我意識主題,以及對上一代女性命運觀的反思和自我察覺。第三章「女性身世書寫之父族、母系版圖」,主要關注的主題在於女性身世書寫中父族以及母系兩大支線所呈現的微妙、複雜面向。第四章主要探討文本中所呈現的時代背景與身分認同。第五章結論,則先將各章統一彙整,以求對於文本作品的全面觀照,並從文學外部的社會脈絡系統,加以觀察世代特色的涵蓋下,來探究「身世書寫」密集出現的背後線索,與作家本身可容追溯的各種書寫意圖。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Since 1990 in Taiwan, the women writer writes the works of the autobiographical novels increases gradually, these works involve women's history and rewrite project of memory mostly. On one hand, the works trace back to the growth course of the life again. On the other hand, they make the authors ponder over their self- localization. The thesis is base on the “generation” as studying,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show the character of era background how to effect the authors’ works .The selection of texts, is regard to the generation of Taiwan’s women novelists born in 1960’s.The stage that they grow up goes through the high industrialization of Taiwan, no matter in social system, family's structure, politics, culture atmosphere, all in the period of the qualitative change.Its special excessive position, make them become agroup with distinct sign, reflected by literary creation, has offered a direction of study.The autobiographical novels, contain family characteristic of writing and life experience.The text personages are from rebel against move towards conciliating, growing up the life course from all sorts of leaving home to returning to one's homeland.To disscuss the probable meanings behind text.
  The discussion of the thesis begins in gender consciousness and organ writing, expand to the affection of the family members, finally discuss the era background and identity.Chapter one is the introduction, divide into ”research motive and purpose “, “ research range “, “ document probe “and “ the study approach and chapter structure “. Chapter two ”gender consciousness and organ memory “. With the women novelists born in 1960’s, , the novel creates special organ experience and body memory,to perform the self- consciousness. Chapter three '”the writing about family “, pay attention to the daughter how to describe her father and mother.Chapter four is “era background and identity “, probe into the era background in text and character’s identity. Chapter five is the conclusion, To unite every chapter first, in order to take a consideration in an all-round way, from literary external social observation of thought system, observe generation under characteristic containing, to find the clue about “life experience write,” and all kinds of authors’ writing purpose.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3T01:04:47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6-R93145010-1.pdf: 1229617 bytes, checksum: e6f77a49551f92985c42a5395cbbfb9e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7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誌謝辭…………………………………………………………………… Ⅳ中文摘要…………………………………………………………………… v
英文摘要……………………………………………………………………. Ⅵ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3
  一、台灣「五年級生」的世代觀察--------------------------- 3
二、 「身世書寫」的範疇--------------------------------- 8
第三節 文獻探討與研究回顧------------------------------- 10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篇章架構-------------------------------15
第二章 女性身世書寫之性別意識與感官記憶---------------------------19
第一節 女性意識的緣起與發展-----------------------------19
第二節 自己的天空:女性自主的發聲------------------------23
  一、女性命運的新體認:鍾文音「家族三部曲」 -------------24
二、體內革命的血液:郝譽翔《逆旅》 ---------------------28
  三、人格面具的拉扯:陳雪《橋上的孩子》、《陳春天》---------30
第三節 感官記憶的重現------------------------------------ 35
一、島嶼記憶的追尋:鍾文音「家族三部曲」----------------35
二、家庭情感的探勘:郝譽翔《逆旅》----------------------37
三、童年經驗的再現:陳雪《橋上的孩子》、《陳春天》------- 39
第四節 結語-----------------------------------------------40
第三章 女性身世書寫之父族、母系版圖------------------------42
第一節 「家變」的預言:家庭結構的改變-----------------------42
第二節 頹敗女人國,廢墟裡的肉身---------------------------44
一、背對背的母女關係:鍾文音「家族三部曲」---------------44
二、被遺忘的母性:郝譽翔《逆旅》-------------------------51
三、風塵裡的野花:陳雪《橋上的孩子》、《陳春天》--------53
第三節 以父之名,和解的可能-------------------------------55
一、家庭的「背離者」:鍾文音「家族三部曲」---------------55
二、錯認、與父親的流亡史:郝譽翔《逆旅》 ----------------60
三、無法直視父親的臉:陳雪《橋上的孩子》、《陳春天》--------63
第四節 結語----------------------------------------------66
第四章 身世書寫中的時代背景與身分認同----------------------- 70
第一節 遷徙的南方族群:鍾文音「家族三部曲」------------------71
  一、百廢待舉的年代--------------------------------------71
  二、移民、新台北人、異鄉人------------------------------72
  三、落地生新根:「新台北人」的姿態----------------------76
第二節 「祖國神話」的瓦解:郝譽翔《逆旅》---------------------80
  一、封鎖的故土記憶--------------------------------------80
  二、島與島:漫長的返鄉之旅-------------------------------81
第三節 被遺棄的「肖仔家庭」:陳雪《橋上的孩子》、《陳春天》-------86
  一、經濟起飛的背景------------------------------------- 86
二、流放與鄉愁------------------------------------------88
  三、返家、和解之路--------------------------------------90
第四節 結語---------------------------------------------- 93
第五章 結論------------------------------------------------- 96
一、失落與追尋-召喚集體記憶的身世書寫-----------------96
  二、世代的焦慮,焦慮的世代-----------------------------99
   (一)破壞與建設的時代------------------------------100
(二)創作者的內在焦慮------------------------------103
  三、後續之研究方向-------------------------------------107

參考文獻-----------------------------------------------------109
附錄:年表1961年-2005年-------------------------------------119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臺灣五年級女性小說家身世書寫之研究zh_TW
dc.titleA Study on the Autobigraphical Novels Written by
Three Taiwanese Women Writers born in 1960’s
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95-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許俊雅(Chun-Ya Hsu),洪淑苓(Shu-Ling Horng)
dc.subject.keyword世代,五年級生,女性小說家,身世書寫,身分認同,zh_TW
dc.subject.keywordGeneration,women novelist,autobiographical novel,identity,en
dc.relation.page118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07-07-24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台灣文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臺灣文學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96-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1.2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