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9168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周志文 | |
dc.contributor.author | Miyuki Endo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遠藤美幸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3T00:44:15Z | - |
dc.date.available | 2007-08-01 | |
dc.date.copyright | 2007-08-01 | |
dc.date.issued | 2007 | |
dc.date.submitted | 2007-07-25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參考書目
(一) 日本原典 伊藤仁齋,《語孟字義》,收入吉川幸次郎、清水茂校注《日本思想大系•33》之《伊藤仁齋,伊藤東涯》,東京,岩波書店,1983。 ,《語孟字義》,收入《日本儒林叢書》第六冊,東京,鳳出版,1978。 ,《古學先生文集》,收入同上。 ,《論語古義》,收入關儀一郎編《日本名家四書註釋全書》第三卷,東京,鳳出版,1973。 ,《孟子古義》,收入 《同上》第九卷,同上。 ,《中庸發揮》,收入 《同上》第一卷,同上。 ,《大學定本》,收入 《同上》同上。 ,《童子問》,收入家永三郎、清水茂校注《日本古典大系•97》之《近世思想家文集》,東京,岩波書店,1976。 ,《古學先生詩文集》,收入三宅正彥編集《近世儒家文集集成》第一卷,東京,ぺりかん社,1985。 ,〈易經古義〉,收入《日本儒林叢書》第五冊,東京,鳳出版,1978。 ,〈大象解〉,收入《同上》,同上。 ,〈極論〉,收入《同上》,同上。 ,〈讀近思錄鈔〉,收入《同上》,同上。 伊藤東涯,〈古今學變〉,收入吉川幸次郎、清水茂校注《日本思想大系•33》之《伊藤仁齋,伊藤東涯》,東京,岩波書店,1983。 ,〈學問關鍵〉,收入木村英一編集《日本の思想•11》之《伊藤仁齋集》,東京,築摩書房,1974。 ,〈古學指要〉,收入《日本儒林叢書》第五冊,東京,鳳出版,1978。 ,〈太極圖說管見〉,收入《同上》,同上。 ,〈太極圖說十論〉,收入《同上》,同上。 ,〈通書管見〉,收入《同上》,同上。 木山楓溪,〈語孟字義辨〉,收入《同上》第六冊,同上。 富永滄浪,〈古學辨疑〉,收入《同上》第五冊,同上。 松宮觀山,〈學脈辨解〉,收入《同上》,同上。 大高阪芝山,〈南學傳〉,收入《同上》第三冊,同上。 稻葉默齋,〈先達遺事〉,收入《同上》,同上。 山鹿素行,《山鹿語類》,收入田原嗣郎著《日本思想大系•32》之《山鹿素行》,東京,岩波書店,1970。 荻生徂徠,《論語徵》,收入關儀一郎編《日本名家四書註釋全書》第七卷,東京,鳳出版,1973。 ,〈辨名〉,收入金谷治著《日本の思想•12》之《荻生徂徠集》東京,築摩書房,1970。 (二) 日本著作 石田一良,《伊藤仁齋》,東京,吉田弘文館,1973。 ,《思想史》,收入《體系日本史叢書•23》,東京,山川出版社,1984。 ,《藤原惺窩,林羅山》,收入《日本思想大系•28》,東京,岩波書店,1975。 貝塚茂樹,《伊藤仁齋》,東京,中央公論社,1983。 木村英一,《伊藤仁齋集》,東京,築摩書房,1974。 相良亨,《伊藤仁齋》,東京,ぺりかん社,1998。 ,《誠實と日本人》,同上。 ,《江戶時代の儒教》,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67。 ,《近世日本儒教運動の系譜》,東京,弘文堂,1955。 子安宣邦,《江戶思想史講義》,東京,岩波書店,1998。 ,《漢字論》,同上,2003。 ,《伊藤仁齋の世界》,東京,ぺりかん社,2004。 ,《方法としての江戶》,同上,2000。 ,《東亞儒學:批判與方法》(陳瑋芬譯),臺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3。 竹內整一等,《古學の思想》,同上,1994。 增澤淑,《伊藤仁齋と其教育》,東京,明治出版,1919。 加藤仁平,《伊藤仁齋の學問と教育》,東京,第一書房,1979。 三宅正彥,《京都町眾伊藤仁齋の思想形成》,京都,思文閣,1986。 西順藏,《山崎闇齋學派》,收入《日本思想大系•31》,東京,岩波書店,1980。植手通有,《日本近代思想の形成》,東京,岩波書店,1974。 丸山真男,《日本の思想》,同上,1997。 宮村治雄,《丸山真男「日本の思想」精讀》,同上,2003。 中村吉治,《武家の歷史》,同上,1999。 西田幾多郎,《思索と體驗》,同上,2003。 深谷克己,《江戶時代》,同上,2004。 衣笠安喜,《近世儒學史の研究》,東京,法政大學出版局,1987。 山本博文,《武士と世間》,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03。 野口武彥,《日本思想史入門》,東京,築摩書房,1993。 ,《荻生徂徠》,東京,中央公論社,1993。 源了圓,《近世初期實學思想の研究》,東京,創文社,1980。 ,《德川合理思想の系譜》,東京,中央公論社,1993。 佐藤仁,《朱子學の基本用語》,東京,研文出版,1996。 竹內照夫,《四書五經》,東京,平凡社,2005。 村上重良,《國家神道》,東京,岩波書店,2002。 中村雄二郎,《術語集》,同上,2005。 中村元,《日本思想史》,大阪,東方出版,1990。 池上正治,《氣の不思議》,東京,講談社,1998。 中澤新一,《人類最古の哲學》,同上,2002。 ,《對稱性人類學》,同上,2004。 岡田武彥,《山崎闇齋》(傅偉勳、韋政通主編),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 村瀨裕也,《戴震的哲學》(王守華等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5。 阿部吉雄,《日本儒學的特質》(許政雄譯註),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三) 中國原典 朱熹,《四書集注》,臺北,學海出版社,1990。 ,《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4。 ,《朱子語類》,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 ,《朱子語類》,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 ,《近思錄》,收入市川安司校注《新釋漢文大系•37》,東京,明治書院,1995。 陳淳,《北溪字義》,收入《百部叢書集成•886》之《惜陰軒叢書•6》,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 ,《北溪大全集》,收入《四庫全書•274》,臺北,商務印書館,1982。 王陽明,《傳習錄》,收入近藤康信校注《新釋漢文大系•13》,東京,明治書院,1996。 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61。 陳確,《瞽言》,收入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諸子集成續編•7》,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許衡,《魯齋全書》(日本寬文九年:1669和刻本影印),收入岡田武彥等主編《近世漢籍叢書•5》,東京,中文出版社。 ,《魯齋心法》(日本元祿四年:1691和刻本影印),收入《同上》,同上。 (四) 中國著作 謝冰瑩等,《新譯四書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89。 薑義華,《新譯禮記讀本》,同上,1997。 吳怡,《新譯老子解義》,同上,2001。 王忠林,《新譯荀子讀本》,同上,2003。 王孺松,《中庸章句補釋》,臺北,國立編譯館,1990。 朱謙之,《日本的古學及陽明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樊和平,《儒學與日本模式》,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5。 張豈之,《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出版社,1992。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96。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同上。 潘富恩,《中國理學》,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2。 朱建民,《張載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 熊琬,《宋代理學與佛學之探討》,同上,1991。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同上,1996。 陳榮捷,《近思錄詳註集評》,同上,1992。 ,《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同上。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 秦家懿,《王陽明》,同上,1997。 金春峰,《朱熹哲學思想》,同上,1998。 劉梅琴、王祥齡,《荻生徂徠》,同上,1999。 童長義,《神儒交涉》,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3。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宋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臺北,2002。 國立臺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系,《日本漢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2003。 (五) 外文譯著 Inazo Nitobe(新渡戶稻造),《武士道》(矢內原忠雄譯),東京,岩波書店,2003。 ,《同上》(吳容宸譯),臺北,先覺出版社,2003。 Aristoteles,《形而上學》(出隆譯),東京,岩波書店,2004。 Martin Heidegger,《形而上學入門》(川原榮峰譯),東京,平凡社,2005。 Wilhelm Windelband,《西洋哲學史》(羅達仁譯),臺北,商務印書館,1998。 Ruth Benedict(潘乃德),《菊花與劍 — 日本的民族文化模式》(黃道琳譯),臺北,華新出版,1974。 Tetsuo Najita,《懷德堂 — 18世紀日本の「德」の諸相》(子安宣邦譯),東京,岩波書店,1992。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9168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按目次之順序,首先,全盤觀察仁齋所處的時空背景與其生平、交遊、著作
以及其代表作品《語孟字義》之由來與其體制形式相關的問題。 再來,細心觀察仁齋思想之淵源與其獨自學問體系:「古義學」之形成過程, 甚至剖析《語孟字義》的思想內容之特色。 本論文所探討的重點在於「古義學」之形成過程與作為其「古義學」之完成 的作品即《語孟字義》之思想內容特色。 | zh_TW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3T00:44:15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6-R90121018-1.pdf: 3711723 bytes, checksum: 06482cea733c95c08b02c3a5a6a813be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7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緒 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論文架構┈┈┈┈┈┈┈┈┈┈┈┈┈┈┈┈┈┈┈┈┈┈1 第二節:時空背景之介紹 ┈┈┈┈┈┈┈┈┈┈┈┈┈┈┈┈┈┈┈┈┈┈┈1 第三節:《語孟字義》形成之由來 與其體制形式之特色┈┈┈┈┈┈┈┈┈┈┈3 第一章:仁齋之生平、交遊及著作 第一節:幼少年時期 ┈┈┈┈┈┈┈┈┈┈┈┈┈┈┈┈┈┈┈┈┈┈┈┈┈7 第二節:青壯年時期 ┈┈┈┈┈┈┈┈┈┈┈┈┈┈┈┈┈┈┈┈┈┈┈┈┈16 第三節:老年時期 ┈┈┈┈┈┈┈┈┈┈┈┈┈┈┈┈┈┈┈┈┈┈┈┈┈21 第二章:仁齋思想的淵源與「古義學」的形成 第一節:「古義學」的萌芽期 ┈┈┈┈┈┈┈┈┈┈┈┈┈┈┈┈┈┈┈┈┈29 第二節:「古義學」的發展期 ┈┈┈┈┈┈┈┈┈┈┈┈┈┈┈┈┈┈┈┈43 第三節:「古義學」的成熟期 ┈┈┈┈┈┈┈┈┈┈┈┈┈┈┈┈┈┈┈┈┈51 第三章:《語孟字義》的思想內容之特色(其一) 第一節:《語孟字義》之宇宙論 一 •「一元氣」論 ┈┈┈┈┈┈┈┈┈┈┈┈┈┈┈┈┈┈┈┈┈┈┈┈61 二 •「往來通行」之「道」 ┈┈┈┈┈┈┈┈┈┈┈┈┈┈┈┈┈┈┈┈66 三 •「人倫日用當行」之「人道」 ┈┈┈┈┈┈┈┈┈┈┈┈┈┈┈┈┈┈70 第二節:《語孟字義》之人性論 一 •「天命」論 ┈┈┈┈┈┈┈┈┈┈┈┈┈┈┈┈┈┈┈┈┈┈┈┈┈76 二 •「性」、「情」、「心」之異同 ┈┈┈┈┈┈┈┈┈┈┈┈┈┈┈┈┈┈81 三 •「性善」論 ┈┈┈┈┈┈┈┈┈┈┈┈┈┈┈┈┈┈┈┈┈┈┈┈┈85 第四章:《語孟字義》的思想內容之特色(其二) 第一節:《語孟字義》之道德論 一 •「道德」之涵義 ┈┈┈┈┈┈┈┈┈┈┈┈┈┈┈┈┈┈┈┈┈┈┈91 二 •「本體」與「修為」的關係 ┈┈┈┈┈┈┈┈┈┈┈┈┈┈┈┈┈┈98 三 •「本體」論 ┈┈┈┈┈┈┈┈┈┈┈┈┈┈┈┈┈┈┈┈┈┈┈┈┈108 第二節:《語孟字義》之修為論 一 •「忠信」 ┈┈┈┈┈┈┈┈┈┈┈┈┈┈┈┈┈┈┈┈┈┈┈┈┈┈116 二 •「忠恕」 ┈┈┈┈┈┈┈┈┈┈┈┈┈┈┈┈┈┈┈┈┈┈┈┈┈┈117 結 論:仁齋「古義學」之成就 ┈┈┈┈┈┈┈┈┈┈┈┈┈┈┈┈┈ 121 參考書目 ┈┈┈┈┈┈┈┈┈┈┈┈┈┈┈┈┈┈┈┈┈┈┈┈┈┈129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伊藤仁齋《語孟字義》之研究 | zh_TW |
dc.title | The research of Jinsai Ito's Meanings of Words in the Analects and the Mencius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5-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周彥文,何澤恆 | |
dc.subject.keyword | 伊藤仁齋,語孟字義,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Jinsai Ito,,Meanings of Words in the Analects and the Mencius, | en |
dc.relation.page | 133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07-07-25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中國文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6-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3.62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