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8780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李碧涵(Bih-Hearn Virginia Lee) | |
dc.contributor.author | Yung-Jye Lee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李泳杰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3T00:22:23Z | - |
dc.date.available | 2008-07-30 | |
dc.date.copyright | 2007-07-30 | |
dc.date.issued | 2007 | |
dc.date.submitted | 2007-07-25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Bennett, Andy(2004)流行音樂的文化。孫憶南譯。臺北市:書林。
Bourdieu, Pierre(1984)Distinction :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Garretson, Robert L.(1993)Choral Music : history, style, and performance practice。New Jersey : Prentice-Hall。 Giddens, Anthony(2001)失控的世界:全球化與知識經濟時代的省思。陳其邁譯。臺北市:時報文化。 Gurevitch, Michael(1996)文化、社會與媒體:批判性觀點。唐維敏等譯。臺北市:遠流。 Lull, James(1992)Popular music and communication : An introduction.。Thousand Oaks, CA : Sage。 Stokowski, Patricia A.(2001)休閒社會學。吳英偉、陳慧玲譯。臺北市:五南。 文翰(1994)流行音樂啟示錄。陳筱其編輯。臺北市:萬象。 何穎怡(1997)女人在唱歌:部落與流行音樂裡的女性生命史。臺北市:萬象。 吳昊主編(2004)古裝․俠義․黃梅調。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呂鈺秀(2003)臺灣音樂史。臺北市:五南。 汪其楣(2007)歌未央。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周智芬(1994)解讀偶像崇拜的社會現象—以小虎隊為例。輔大大傳廣電組學士論文。 林正欣(1999)流行音樂文化在台灣。臺北市:揚智。 林怡伶(1995)臺灣流行音樂產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建宏(2001)社會階層與流行音樂消費關係探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芳怡(2005)上海1930-1950年代,一則參差的傳奇:周璇與其歌曲硏究。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硏究所碩士論文。 ———(2006)毛毛雨之後:老上海流行音樂文化中的異國情調。2007年5月28日,取自:http://www.cul-studies.com/Article/mediastudies/200604/3780.html 洪翠娥(1988)霍克海默與阿多諾對「文化工業」的批判。臺北市:唐山。 洪鎌德(1999)21世紀社會學。臺北市:揚智文化。 紅包場文化(無日期)。2005年11月14日,取自:http://www.shimen-walker.com/shimenv2/about/about_culture04.html 紀明程(1997)跨國公司與臺灣唱片產業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苗延威(1991)鄉愁四韻—中國現代民歌運動之社會學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所碩士論文。 孫秀蕙、馮建三(1995)廣告文化。臺北市:揚智文化。 翁嘉銘(1992)從羅大佑到崔健:當代流行音樂的軌跡。臺北市:時報。 ———(1996)迷迷之音—蛻變中的台灣流行歌曲。臺北市:萬象。 馬傑偉(1998)電視文化理論。臺北市:揚智文化。 高宣揚(2002)布爾迪厄。臺北市:生智文化。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2005年秋季社會心理學期末報告(2005)我要為你歌唱。2006年12月25日,取自:http://sllai.social.ntu.edu.tw/sllaidoc/syllabus/2005/soc_psy/2005_06.pdf 張永鐘編(1991)30年代國語老歌。台中市:立誼出版社。 張系國(無日期)紅包的故事。2007年1月20日,取自:http://www.cs.pitt.edu/~chang/scifi/cafe/red.html 張釗維(1994)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臺北市:時報文化。 張夢瑞(2003)金嗓金曲不了情。臺北市:聯經。 ———(2004)錦歌繁弦夢一場─「秀場文化」話滄桑。臺北市:光華雜誌。 許珮玲(2003)消費「離散鄉愁」:論紅包場文化的聲、色、藝。文化研究月報第二十三期。2007年3月5日,取自: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23/journal_23.htm 許嘉猷(1988)社會結構、生活風格與消費支出。中國社會學刊12:33-52。 郭義復(2007)台灣唱片與流行音樂年表。2007年6月15日,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mark-kuo/article?mid=365 陳坤宏(1998)消費文化理論。臺北市:揚智文化。 陳學明(1998)文化工業。臺北市:揚智文化。 陳學明,吳松,遠東(1998)社會水泥:阿多諾、馬爾庫塞、本杰明論大眾文化。昆明市:云南人民。 陳鋼(2002)上海老歌名典。臺北市:遠景。 曾少千(2002)藝術與社會學的交會:哈克與布赫迪厄的自由交流。歐美研究32卷1期:45-105。 曾慧佳(2000)從流行歌曲看台灣社會。臺北市:桂冠。 黃瑞祺(2001)批判社會學。臺北市:三民。 黃裕元(2000)戰後台語流行歌曲的發展(1945∼1971)。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葳威(1999)文化傳播。臺北市:正中。 楊芳枝(2000)評「從流行歌曲看台灣社會」。新聞學研究64期。2007年2月3日,取自:http://www.jour.nccu.edu.tw/mcr/0064/09.html 楊蕙菁(1998)從'小虎隊'到'四大天王'--台灣流行音樂偶像崇拜現象。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龍彥(2001)台灣唱片思想起1895-1999。臺北縣蘆洲市:博揚文化。 賈馨園(2002)戀戀紅包場。2006年7月23日,取自:http://www.cdn.com.tw/live/2002/06/27/text/910627g3.htm 趙亦紅,冬豔(2001)繁華過後的“紅包場”。華夏經緯網。2006年12月15日,取自:http://big5.huaxia.com/2003627/00017859.html 劉昌元(2001)西方美學導論。臺北市:聯經。 劉建宏(2003)拿紅包不靠應酬。中時電子報時報週刊1304期精選,2003年8月28日,取自:http://forums.chinatimes.com.tw/ctw/1304/1304a051.htm 蔡明璋(1992)台語流行歌曲的社會印象的分析。社會學與社會工作9:26-48。 鄭淑儀(1992)臺灣流行音樂與大眾文化。輔仁大學大傳所碩士論文。 錢乃榮(2004)上海流行歌曲的春秋。《上海文學》2004年第十期。2007年6月10日,取自:http://web.mac.com/cikuo/iWeb/5D6CE4D2-E89A-4539-9A6E-CD7F2133F8CF/6DEF7352-0906-44F7-BF45-EA5E7A716E57/EEFA9515-F799-4940-900E-6164EBB15C36.html 謝光萍(2006)誰在那裡聽自己的歌—台北live house樂迷與音樂場景。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奇任(2006)國際唱片工業研究—跨國唱片公司的全球化、本土化、數位化。臺北市:五南。 謝欣倩(1998)宣傳車:城市中的流浪者。中正大學電訊傳播所碩士論文。 簡妙如(2002)流行文化,美學,現代性:以八、九0年代台灣流行音樂的歷史重構為例。政治大學新聞所博士論文。 顏正文(1994)「出塞曲」究竟是誰唱的?臺灣流行音樂史與翻唱風初探。輔仁大學大傳系畢業論文。 顧忠華(1999)社會學理論與社會實踐。臺北市:允晨文化。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8780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國語流行歌曲經歷了半個世紀以來,透過時間的淬練,對於不同世代、不同族群的聽者各自產生了具有代表性意義的「經典」歌曲,現今市面上也不斷推出名為「經典」的唱片專輯,在一片復古與懷舊風潮中,對於往日時光的懷想成為新的時尚。本研究透過國語流行歌曲的發展簡史,歸納出「傳統流行美聲」與「新的流行美聲」兩種不同的詮釋風格,用以區別40、50年代源於上海香港的「老歌」,以及60年代源自臺灣本土音樂創作的「中古歌」,還有80年代以來商業流行歌曲等,這三類歌曲的「韻味」各有不同,也代表著國語流行歌曲不同時代對於歌曲詮釋的要求。紅包場自70年代出現以來,吸納了演唱早期老歌及中古歌的歌手,成為現今僅剩的老歌與中古歌曲的表演場合,再加上客人給予欣賞的歌手「紅包」這樣獨特的現象,發展出西門町紅包場獨特的紅包場文化。在紅包場內經年累月,每日大量被演唱的老歌、中古歌曲透過紅包場內歌手和樂師的實踐後,也有著經典曲目的產生。紅包場歌手因為能唱出老歌和中古歌的韻味而保留了歌曲的原汁原味,成為客人前來尋求回憶的最大動力。 | zh_TW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3T00:22:23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6-R89341033-1.pdf: 5437806 bytes, checksum: a3e58f18ea5125bb912460d721b8323d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7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1 第二節、研究目的........................................8 第三節、文獻探討.......................................13 第四節、研究架構與研究方法.............................22 第五節、章節安排.......................................25 第二章 1950年代迄今國語流行歌曲的發展...................27 第一節、上海香港時期:1950年代∼1960年代前期...........28 一、1949年以前的國語流行歌曲.........................28 二、1949以後的國語流行歌曲...........................30 第二節、流行音樂自製時期:1960年代後期∼1980年代.......31 一、傳統的國語流行歌曲...............................31 二、校園民歌時期的國語流行歌曲.......................33 第三節、商業流行歌曲時代:1980年代至今.................34 一、1980年代的國語流行歌曲...........................34 二、1990年代迄今的國語流行歌曲.......................37 第三章 以紅包場作為文化研究場域: 國語流行歌曲在紅包場實踐之樣態與變遷.............41 第一節、西門町歌廳的演變與紅包場的由來.................42 第二節、紅包場目前的真實情況...........................46 一、紅包場的硬體設施.................................46 二、紅包場的消費模式.................................51 第三節、紅包場的表演模式及變遷.........................53 一、紅包場的表演模式.................................54 二、紅包場外的國語流行歌曲風格對歌手曲目範圍的影響...56 第四章 國語流行歌曲在紅包場成為經典之過程...............60 第一節、歌手選擇歌曲的因素與演唱風格...................61 一、歌手選擇歌曲的因素...............................61 二、歌手本身的演唱風格...............................64 第二節、消費者點歌的要求與樂隊扮演的角色...............69 一、消費者點歌的要求.................................69 二、樂隊扮演的角色...................................73 第三節、國語流行歌曲在紅包場的詮釋風格.................77 一、國語老歌的詮釋風格...............................78 二、中古歌曲的詮釋風格...............................83 第五章 結論.............................................88 第一節、各章摘要與研究結果.............................88 第二節、紅包場的未來展望...............................96 參考文獻.................................................98 附錄....................................................102 【附錄一:深度訪談問卷大綱】............................102 【附錄二:經典歌曲參考選單】............................105 【附錄三:歌曲勾選記錄表】..............................108 【附錄四:紅包場老闆1訪談記錄】.........................113 【附錄五:紅包場老闆2訪談記錄】.........................117 【附錄六:女性歌手1訪談記錄】...........................122 【附錄七:女性歌手2訪談記錄】...........................131 【附錄八:女性歌手3訪談記錄】...........................136 【附錄九:樂隊老師訪談記錄】............................140 【附錄十:紅包場經典演唱曲目30首歌詞】..................144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國語流行歌曲成為經典之過程:以紅包場作為實踐場域 | zh_TW |
dc.title | The Process of Becoming the Classic of Mandarin Popular Songs: The Case of Red-Envelope Pub as Fields of Practice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5-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顧忠華,周桂田 | |
dc.subject.keyword | 經典,國語流行歌曲,紅包場,流行美聲,實踐場域,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classic,mandarin popular songs,Red-Envelope Pub,popular bel canto,fields of practice, | en |
dc.relation.page | 101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07-07-27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國家發展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國家發展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6-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5.31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