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藝術史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8721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顏娟英
dc.contributor.authorChia-Chiu Tsaien
dc.contributor.author蔡家丘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3T00:19:21Z-
dc.date.available2007-07-31
dc.date.copyright2007-07-31
dc.date.issued2007
dc.date.submitted2007-07-27
dc.identifier.citation參考書目

一、戰前資料
(一)專書
志賀重昂,《日本風景論》,東京市:文武堂,1903
岡倉天心著,富原芳彰譯,《東洋の理想》(1903),東京,ぺりかん社,1980
小杉未醒編,《瀨戶內海写生一週》,東京:興文社,1911年8月
牧野克次,《天平堂画集》,京都:便利堂,1915年11月
福田周太郎,《支那大觀》,東京:タイムス社,1916
內藤虎次郎著,儲元熹等譯,《日本文化史研究》(1924),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新井洞巖,《南画の描き方》,東京:中央美術社,1926版3
石川欽一郎,《山紫水明集》,台北:秋田洋畫材料店,1932
斎田元次郎編,《旅绘と隨筆》,東京:塔影社,1932
菰田萬一郎,《建國、明治、大正、昭和敕語詔書精義》,東京:東洋圖書,1938
青木富太郎,《東洋學の成立とその發展》,東京:螢雪書院,1940
橋本関雪,《南船集》,京都:橋本貫一(關雪),1915年4月
橋本関雪,《南画への道程》,東京:タイムス社,1925年9月版6
橋本関雪,《支那山水隨緣》,大阪:文友堂,1940
富田裕子編,《溪仙遺墨集》,京都:芸草堂,1937年7月
(二)台灣相關
《台灣日日新報》
《台灣時報》
《台灣教育》
《台灣慣習記事》,台灣總督府台灣慣習研究會
《台灣鐵道案內》,台北 : 台灣總督府鐵道部
《申報》
佐倉孫三,《臺風雜記》,1903。收入《台灣文獻叢刊》107,台北:台灣銀行,1961
田中善立,《台灣と南方支那》,東京:新修養社,1913
《共進會記念台灣寫真帖》,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1916
羽賀銀松編,《高砂文雅集》,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1917
後藤朝太郎編,《現在の臺灣》,東京:白水社,1920。收入《中國方志叢書 台灣地區》140
片岡嚴,《台灣風俗誌》,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1921
中村茂夫編,《在臺の信州人》,台北:日本公論社臺灣支局,1925
林熊光編,《三先生遺墨》,東京:林熊光,1926
加藤駿,《常夏之台灣》,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1928。
林錫慶編,《東寧墨蹟》,台北:東寧墨蹟編纂會,1933
石川欽一郎,〈麗島餘錄〉,《台灣時報》,1926年7月號,,頁72-74
〈廈門と汕頭〉,《台灣時報》,1927年2月號,頁58-64
〈思出の記〉,《台灣時報》,1929年4月號,頁66-70
〈凧の唸り〉,《台灣時報》,1931年1月號,頁84-87
〈繪を描く人へ〉,《台灣教育》332,1930年3月號,頁73-84
不著撰人,〈後藤學士の硯の話=ライオンの洗硯會で=〉,《台灣時報》,1919年10月號,頁130-131
讀畫書樓主人,〈台灣に於ける書家と画家〉,《台灣時報》,1923年2月號,頁68-70
正木直彦,〈異國趣味と母國の文化〉,《台灣時報》,1925年2月號,頁8-17

二、戰後中文資料
(一)專書及文章
郭水潭,〈日僑與漢詩〉,《台北文物》4:4,1956年1月,頁97-110
許丙丁,〈台南教坊記〉,《台南文化》3:4,1954年4月,頁19-32
吳瀛濤,〈江山樓•台灣菜•藝妲〉,《台北文物》7:2,1958年8月,頁88-92
蘇振申,〈戰後日本東洋史研究發展之概況〉,《史學彙刊》,台北: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1968
,臺大圖書館影印本。
李永熾,《日本史》,台北:牧童,1972
謝里法,〈日本畫家筆下的中國〉,《雄獅美術》67,1976年9月,頁10-18;(中),68,1976年10月,頁91-97;(三),69,1976年11月,頁74-80
謝里法,《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台北:藝術家,1998年11月5版
實藤惠秀著,談汝謙、林啟彥譯,《中國人留學日本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82
劉奇俊,《竹內栖鳳》,台北:藝術圖書,1983
信夫清三郎著,周啟乾譯,《日本近代政治史》,冊四,台北:桂冠,1990
賴明珠,〈日據時期台灣東洋畫的啟蒙師—鄉原古統〉,《現代美術》53,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1994,頁56-65
賴明珠,〈近代日本關西畫壇與台灣美術家—一九一○至四○年代〉,《藝術家》,2001年5月,頁272-285
立花義彰文,柳悅孝譯,〈台灣早期美術運動的啟蒙者—石川欽一郎〉,《雄獅美術》,1991年10
月,頁232-245
立花義彰文,廖瑾瑗譯,〈從一八六○年代到一九三○年代來臺畫家筆下的臺灣〉,《何謂台灣?
近代台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年2月,頁6-14
石守謙,《臺灣美術全集 陳進》,台北:藝術家,1992
顏娟英,〈殿堂中的美術:臺灣早期現代美術與文化啟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64:2,1993年6月,頁469-610
顏娟英,《台灣近代美術大事年表》,台北:雄獅,1998年10月
顏娟英,〈近代臺灣風景觀的建構〉,《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9 ,2000年9月,頁
179-206+240
顏娟英譯著,《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台北:雄獅,2001年3月
顏娟英,〈官方美術文化空間的比較—1927年台灣美術展覽會與1929年上海全國美術展覽會〉,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3,2002年12月,頁625-683
顏娟英,,〈日治時期地方色彩與台灣意識問題—林玉山從「水牛」到「家園」系列作品〉,《新史
學》,2004年6月,頁115-143。
顏娟英,〈一九一〇年代、台湾の美術活動―植民地官方品味の変遷―〉(日文),《大正期美術
展覧会の研究》,東京:東京国立文化財研究所,2005,頁413-431
顏娟英,《水彩•紫瀾•石川欽一郎》,台北:雄獅,2005
李進發,《日據時期台灣東洋畫發展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3年7月
李進發,〈日據時期官辦美展下台灣繪畫發展中的鄉土意識〉,《現代美術》61,1995,頁55-69
李欽賢,〈明治日本画的中國歷史題材〉,《日本美術的近代光譜》,台北:雄獅,1993
林柏亭,〈台灣東洋畫的興起與台、府展〉,《藝術學》3,1989年3月。
林柏亭,《嘉義地區繪畫之研究》,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5
林如薇,〈石川欽一郎第一次在臺灣的活動〉,《藝術家》241,1995年6月,頁350-360
林如薇,〈石川欽一郎第二次在臺灣的活動--一九二四年二月至一九三二年三月〉,《藝術家》41:2,
1995年8月,頁326-335
陳逸雄,〈內藤湖南的台灣論說四〉,《台灣風物》,第46卷第1期,1996年3月,頁107
方林,〈帝展時期的台灣意象〉,《藝術家》,1996年4月,頁371-375
傅立萃,〈謝時臣的名勝四景圖--兼談明代中期的壯遊〉,《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4,1997,頁185-222
王曉秋,《近代中日関係史研究》,北京:中国社會科学出版社,1997年3月
吳密查,〈「歷史」的出現〉,收入黃富三等編,《臺灣史研究一百年 : 回顧與研究》,臺北:中研
院臺史所籌備處,1997,頁1-21
吳文星,〈東京帝國大學與台灣「學術探險」之展開〉,收入黃富三等編,《臺灣史研究一百年 : 回
顧與研究》,頁23-40
藤井志津枝,《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理蕃政策》,台北:文英堂,1997
廖瑾瑗,《台湾における近代日本画の研究》,廣島大學國際社會論博士論文,1997
廖瑾瑗,〈木下靜涯與臺灣近代畫壇--以臺展、府展的東洋畫部為中心〉,收入《膠彩畫之淵源、
傳承及其影響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紀錄》,台中:台灣省立美術館,1996,43-63
廖瑾瑗,〈畫家鄉原古統--栴檀社〉,《藝術家》50:4,2000年4月,頁388-400
廖瑾瑗,《背離的視線—台灣美術史的展望》,台北:雄獅,2005
邱旭伶,《台灣藝妲風華》,台北:玉山社,1999
陳繼春,〈二十世紀初外國畫人筆下的中國〉,《澳門雜誌》19,2000年11月,頁83-93
陳穎川,〈二十世紀上半葉外國畫家筆下的中國(一)〉,《澳門雜誌》20,2001年2月,頁79-86;
〈二十世紀上半葉外國畫家筆下的中國(二)〉,《澳門雜誌》21,2001年4月,頁77-87
劉曉路,〈國內現存日本畫的收藏價值〉,《收藏家》8,1994年12月,頁17-20
劉曉路,〈雪之純淨 舟之恒動—雪舟與中國文化〉,收入浙江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編,《中日關
係史考》,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7月,頁61-84。
佐藤春夫著,邱若山譯,《佐藤春夫:殖民地之旅》,台北:草根,2002
傅申,〈董其昌書畫船:水上行旅與鑑賞、創作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15,
2003年9月,頁205-297
南博著,邱琡雯譯,《日本人論:從明治維新到現代》,台北:立緒,2003
劉建輝著,甘慧杰譯,《魔都上海—日本知識人的「近代」體驗》,上海:上海古籍,2003
蕭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臺北:藝術家,2003
石守謙編,《福爾摩沙—十七世紀的台灣、荷蘭與東亞》,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3
賴毓芝,〈伏流潛借:1870年代上海的日本網絡與任伯年作品中的日本養分〉,《國立臺灣大學美
術史研究集刊》14,2003年3月,頁159-242
陳慈玉,〈案牘研究與田野調查:日本東洋史學方法之一面向〉,《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42,2003年12月,頁1-45
茂呂美耶,《江戶日本》,台北:遠流,2003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台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台北:麥田,2004
《中國與日本的他者認識—中日學者的共同探討》,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3月
許佩賢,《殖民地台灣的近代學校》,台北:遠流,2005
西原大輔著,趙怡譯,《谷崎潤一郎與東方主義—大正日本的中國幻想》(2003),北京:中華書局,2005
Gail Hershatter,韓敏中、盛寧譯,《危險的逸樂—二十世紀上海的娼妓與現代性》,台北:時英,
2005年1月
芥川龍之介著,陈生保等譯,《中国遊記》,北京:北京十月文艺,2005
蘇碩斌,《看不見與看得見的台北—清末至日治時期臺北空間與權力模式的轉變》,台北:左岸文
化,2005
林玫君,《從探險到休閒—日治時期台灣登山活動之歷史圖像》,台北:博揚,2006
王淑津,《南國虹霓—鹽月桃甫藝術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王淑津,〈高砂圖像—鹽月桃甫的台灣原住民題材畫作〉,《何謂台灣?近代台灣美術與文化認同
論文集》,台北:文建會,1997,頁116-144
邱函妮,《街道上的寫生者—日治時期的台北圖像與城市空間》,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0
林麗云,《山的脈動—台灣山岳畫與山岳畫家呂基正》,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徐千惠,《日治時期台人旅外遊記析論—李春生、連橫、林獻堂、吳濁流遊記為分析場域》,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宋南萱,《「台灣八景」從清代到日據時期的轉變》,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二)傳統書畫相關
林柏亭,〈清朝台灣畫人輯略〉,收入任伯璋等編,《中原文化與台灣》,台北:台北市文獻會,1971,
頁531-539
林柏亭,〈「寫生」在畫史上之轉變〉,《台灣美術》4:1,1991年7月,頁51-58
陳振濂,〈東瀛書論—中日書法史發展特徵比較〉,《日本書法通鑒》,河南:河南美術,1989頁39-71
王耀庭,〈從閩習到寫生—台灣水墨繪畫發展的一段審美認知〉,《東方美學與現代美術研討會論
文集》,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2,頁123-153
廖新田,《清代碑學書法研究》,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3
杉村邦彥,〈楊守敬與日下部鳴鶴—近代中日交流史之發軔〉,《中日書法史論研討會》,北京:文
物,1994,頁256-270
王國璠,〈台灣開拓過程中的書畫藝術〉,國學文獻館編《台灣地區開闢史料學術論文集》,台北:
聯經,1996,頁321-348。
麥鳳秋,《臺灣地區三百年來書法風格之遞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麥鳳秋,〈日據時期台灣出版的書家墨蹟資料研究〉,《一九九七年書法論文選集》,台北:蕙風堂,
1998
李郁周,《台灣書事書家論集》,台北:蕙風堂,2002
李郁周,《書禪 厚實 曹秋圃》,台北:雄獅,2002
葉碧苓,〈日治時期中等學校書法科教師檢定考試之研究〉,《台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21,2002年5月,頁2-8
楊永彬,《台灣紳商與早期日本殖民政權的關係:1895-1905年》,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1996
楊永彬,〈日本領台初期日台官紳詩文唱和〉,收入若林正丈,吳密察編《台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
台北:撥種者文化,2000,頁105-181
香取潤哉,《「昭和書豪」山本竟山—日本治台時期旅臺書家研究》,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中國書畫組碩士論文,2006
《明清時代台灣書畫》,台北:行政院文建會,1984年5月
《洪敦光東洋書畫收藏展專集》,新竹縣:洪敦光,1995
《台灣早期書畫專輯》,南投市:台灣文獻館,2003
《丹青憶舊—台灣早期先賢書畫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3
《翰墨珠林—台灣書法傳承作品集》,台北縣:淡江大學文錙藝術中心,2004
《日治時期台灣美術的「地域色彩」》,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4
《振金鏘玉—台灣早期書畫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5
(三)交通旅遊相關
沼井鐵太郎著,吳永華譯,《台灣登山小史》,台中:晨星,1997
王冠倬,《中国古船图譜》,北京:三聯書店,2001
戴寶村,《近代台灣海運發展 : 戎克船到長榮巨舶》,台北:玉山社:2000
王溪清,〈內台航路〉,《台南文化》51,2001年9月,頁47-56
蔡龍保,〈日治時期台灣鐵路與觀光事業的發展〉,《台北文獻直字》142,2002年12月,頁69-86
廖炳惠,〈旅行、記憶與認同〉,《當代》175,2002年3月,頁84-105
葉龍彥,〈日治時期台灣觀光行程之研究〉,《台北文獻直字》145,2003年9月,頁83-110
松浦章,《日治時期台灣海運發展史》,台北:博揚,2004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台北: 遠流,1998
呂紹理,《展示台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台北:麥田,2005
蘇碩斌,《看不見與看得見的台北—清末至日治時期臺北空間與權力模式的轉變》(台北:左岸文化,2005
陳國棟,《東亞海域一千年》,台北:遠流,2005年11月
鄭政誠,《認識他者的天空—日治時期原住民觀光行旅》,台北:博揚,2005年12月

三、戰後日文資料
(一)東洋史相關
岡倉天心,《岡倉天心全集》3、5、6、7,東京:平凡社,1995版3
竹內實,《日本人にとっての中国像》,東京:春秋社,1966
小倉芳彥,〈日本における東洋史学の発達〉,收入《岩波講座 世界歷史 現代歷史学の課題》
30,東京:岩波,1971年11月,頁478-495
中村孝志編,《日本の南方関与と台湾》,奈良;天理教道友社,1988
芦谷信和等編,《作家のアジア体験-近代日本文学の陰画-》,京都,世界思想社,1992
川村湊,〈大眾オリエンタリズムとアジア認識〉,《近代日本と殖民地 7 文化のなかの殖民地》,
東京:岩波書店,1993
吳密察撰,帆刈浩之譯,〈台湾史の成立とその課題〉,收入《アジアから考える 3 周緣から
の歴史》,東京:東京大学出版社,1994
矢內原忠雄著,若林正丈編,《矢內原忠雄「帝国主義下の台湾」精読》,東京:岩波,2001年
8月
(二)美術史相關
河北倫明,《近代日本美術の研究》,東京:社會思想社,1969
榊莫山,《書の歴史 中国と日本》,大阪:創元社,1970
齋藤隆三,《日本美術院史》,東京:中央公論,1979
小松茂美編,《日本絵卷大成25 能惠法師絵詞 福富草紙 百鬼夜行絵卷》,東京:中央公論社,1979
中田勇次郎,〈明治時代の書における伝統と革新〉,《中田勇次郎著作集》,卷六,東京:二玄
社,1985年10月,頁280-298
中田勇次郎,〈日本印章概說〉,《中田勇次郎著作集》,卷十,東京:二玄社,1987年4月,頁375-783
岡谷公二,《南海漂泊—土方久公の生涯—》,東京:河出書房,1990
赤井達郎,《京都の美術史》,京都:思文閣,1990年2版
近藤高史,《明治書道史夜話》,東京:藝術新聞社,1991
近藤高史,〈現代書の源流 幕末の三筆と近代書道〉,《圖說 日本書道史》12,東京:藝術新
聞社,1992年7月
吉田千鶴子,〈大村西崖と中国〉,《東京芸術大学美術学部紀要》29,1994年3月,頁1-36
木下直之,《写真画論 写真と絵画の結婚》,收入《岩波 近代日本の美術 4》,東京:岩波,1996
佐藤道信,《〈日本美術〉誕生》,東京:講談社,1996
佐藤道信,《明治国家と近代美術》,東京:吉川弘文館,1999。
金澤弘等,《近代国家における文化的アイデンテイティティとしての芸術》,平成8年度—平
成10年度科学研究費補助金研究成果報告書,1999年8月
岡田健,〈龍門石窟への足跡—岡倉天心と大村西崖〉,《今,日本の美術史学をふりかえる》,
東京:東京国立文化財研究所,1999,頁128-139
宮崎法子,〈日本近代のなかの中国絵画史研究〉,《今,日本の美術史学をふりかえる》,頁140-153
山梨绘美子,〈日本近代洋畫におけるオリエンタリズム〉,《今,日本の美術史学をふりかえる》,頁81-94
山梨絵美子,〈大正後期の洋画壇における東洋的傾向についての一考察〉,《日本における美
術史学的成立と展開》,東京:東京国立文化財研究所,2001,頁323-334
筒井茂徳,〈書はいかなる藝術か〉,《日本における美術史学的成立と展開》,頁124-133
宮島新一,〈美術史の成立と日本画の成立〉,《日本における美術史学的成立と展開》,頁283-295
吉川健一,〈陳師曾と大村西崖〉,《アジア遊学 特集 アジアの美術—二十一世紀への視奌を探る》15,東京:誠勉,2000年4月,頁100-113
佐藤志乃,〈岡倉天心の思想が導いたアジア文化交流—勝田蕉琴と桐谷洗麟のインド滞在記—〉,《アジア遊学 特集 遊行記を読む》32,東京:誠勉,2001年10月,頁18-31
小松和彥,〈幽霊 解說〉,收入小松和彥編,《怪異の民俗學 幽霊》6,東京:河出書房新社,2001
河野元昭,〈応挙の幽霊—円山四条派を含めて—〉,收入小松和彥編,《怪異の民俗學 幽霊》6
冨田昇,《流転 清朝秘宝》,東京:東京放送出版協會,2002
鈴木廣之,《好古家たちの19世紀》,東京:吉川弘文館,2003
島田武彥,〈維新前に於ける京都の書画會〉,《風俗研究》17,1918,收入瀨木慎一、桂木紫
穗編,《日本美術の社会史—繩文期から近代の市場へ—》,東京:里文,2003
泰井良,〈道路山水と風景画について〉,《もうひとつの明治美術会から太平洋画会へ展》,明
治美術展實行委員會,2003,頁20-23
廣瀨就久,〈滿谷国四郎小考—第2次渡欧と中国旅行をめぐって〉,《もうひとつの明治美術
会から太平洋画会へ展》,頁28-31
洪再新,〈ストックホムから東京へ〉,《うごく モノ—時間•空間•コンテクスト—》,東京:
東京国立文化財研究所,2004
兒島薰,〈中国服の女性像にみる近代日本のアイデンディディ形成〉,《実践女子大学文学部紀
要》44,2002年3月20日,頁17-37
池田忍,〈「支那服の女」という誘惑—帝国主義とモダニズム—〉,《歴史學研究》,2005年8
月,頁1-14;37
佐藤康邦,〈すれ違ってしまった二つの青春—明治十年代の美術思想の観点から見た浅井忠と
フェノロサ—〉,收入西村清和、高橋文博編,《近代日本の成立—西洋経験と伝統—》,
京都:ナカンシヤ,2005
(三)交通旅遊相關
平出鏗二郎,《東京風俗志》下,東京:冨山房,1902年8月,頁216,收入明治文化資料叢書
刊行會編,《明治文化資料叢書》,卷十一,東京:風間書房,1960
北見俊夫,《旅と交通の民俗》,東京:岩崎美術社,1995新版
赤井達郎、森谷尅久、吉田光邦、小木新造等,〈遊びの系譜〉,收入西山松之助等編《歴史の
視点》中卷,東京:日本放送出版協會,1975,頁372-403
加藤秀俊,〈旅行〉,收入伊東俊太郎等編《講座•比較文化•日本人の生活》,卷四,東京:研究社,1980,頁157-181
樋口清之,《日本人の歴史 旅と日本人》,卷七,東京:講談社,1980
佐佐木賢,〈旅行〉,收入南博、社會心理研究所編,《日本人の生活文化事典》,東京:勁草書房,1983,頁402-408
笹間良彥,《生活史叢書17 下級武士足軽の生活》,東京:雄山閣,1991
南出真助,〈中世紀旅行記にみる東海道の渡河〉,東洋文化研究会編《旅の文化史》,東京:追
手門学院大学,1993,頁239-255
高成鳳,《植民地鉄道と民眾生活》,東京:法政大學,1999
有山輝雄,《海外觀光旅行の誕生》,東京:吉川弘文館,2002
曾山毅,《植民地台湾と近代ツーリズム》,東京:青弓社,2004版2
神崎宣武,《江戶の旅文化》,東京:岩波,2004

四、圖錄、其他
《アジア近代絵画の夜明け展》,東京:每日新聞社,1985
《石川欽一郎 明治水彩畫の先達•台湾洋画の父》,靜岡縣:靜岡縣立美術館,1992
《橋本関雪展》,東京:昭日新聞社,1994
《交差するまなざし—ヨーロッパと近代日本の美術》,東京:東京国立近代美術館,1996
《異文化へのまなざし—大英博物館コレクションにさぐる》,国立民族学博物館等編,1997
《近代日本美術の軌跡》,東京:東京国立博物館,1998
《雪舟—沒後500年特別展》,東京:東京国立東京博物館,2002
《石川寅治展》,高知縣:高知縣立美術館,2002
《旅と画家--近現代日本画家のみたもの》,群馬県立近代美術館,2003
《再考:近代日本の绘画—美意識の形成と展開》,東京:東京藝術大學,2004
《日本美術年鑑》,東京:画報社
《日展史》,東京:日展史編纂委員會
Modern Boy, Modern Girl : modernity in Japanese art 1910-1935, Art Gallery of New South Wales, 1998
Japan&Paris-Impressionism, Postimpressionism, and the Modern Era, Honolulu Academy of Arts,2004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8721-
dc.description.abstract在台灣日治前期的美術活動中,從報紙的報導與相關年表等的整理,均可以發現自日本來台書畫家的報導。無論知不知名,他們人數頗多,次數頻繁,引人注目。若說1927年台灣美術展覽會開辦之前,這些書畫家是美術新聞報導的重點之一,亦不為過。他們來台的期間並不長,卻舉辦拍賣會,足跡遍佈台灣各地旅遊寫生。台灣為他們旅遊中國、南洋等地途經的一站。他們為何喜好至台灣遊歷與創作?成為頗值得探討的問題。為何形成這樣的現象?他們留下什麼樣的作品?
本論文研究日治前期,來台書畫家創作和遊歷的關係。他們如過江之鯽般來往於日台等東亞地域間,看似一股潮流,又各自不同。可知這股潮流孕育自日本深遠的旅遊傳統,到了近代直接沖襲台灣,帶來影響。透過本研究,可對日治前期的台灣美術史,有更清晰的認識,彌補過去研究之不足。本文說明日方接納傳統書畫,與日本畫、洋畫互有消長的過程。同時,論文從遊歷的角度,不同於過去總以異國情調的單一論述,說明他們的創作。並且,他們也刺激台灣美術風格史,在此時產生顯著的變化。
zh_TW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3T00:19:21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6-R92141008-1.pdf: 5184742 bytes, checksum: 3aef1cfe06db3b0d8bcf64d5a9436f00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7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目 次
緒 論……………………………………………………..……..1 - 9
第一章 近代日本美術的發展與旅遊……………………..10 - 22
第一節 近代日本美術中的「東洋」觀…………………………10
第二節 旅遊的傳統………………………………………………12
第三節 日本書畫與海外旅遊……………………………………14
第四節 日本西洋畫與海外旅遊…………………………………18
第二章 來台書畫家的遊歷活動…………………………...23 - 45
第一節 日治初期台灣社會文化與交通…………………………23
第二節 書畫家的遊歷活動………………………………………32
第三章 傳統與山水………………………………………...46 - 62
第一節 傳統風格的運用…………………………………………46
第二節 山岳畫……………………………………………………49
第三節 道路與水路風景…………………………………………52
第四章 台灣新畫題………………………………………...63 - 75
第一節 戎克船……………………………………………………63
第二節 藝妲形象…………………………………………………66
第三節 原住民等人物畫…………………………………………71
結 論……………………………………………………………76 - 81
附表一 來台遊歷書畫家列表………………………………………82
附表二 來台遊歷書畫家作品列表…………………………………98
譯文參照…………………………………………………………...109
參考書目…………………………………………………………….121
圖版來源、圖版…………………………………………………...129
後 記…………………………………………………………………163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草 枕: 日治前期日本來台書畫家
的創作與遊歷(1908-1927)
zh_TW
dc.titleKusaMakura:The Travel and Create of Japanese artists in Taiwan under the first half period of Japanese Rule(1908-1927)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95-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陳芳妹,吳方正
dc.subject.keyword日治時代,書畫家,創作,遊歷,zh_TW
dc.subject.keywordTravel,Create,Japanese artists,Japanese Rule,en
dc.relation.page163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07-07-27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藝術史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藝術史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96-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5.06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