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8301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郭玉雯(Yuh-Wen Kuo) | |
dc.contributor.author | Tien-Yin Li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李湉茵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3T00:04:42Z | - |
dc.date.available | 2007-07-31 | |
dc.date.copyright | 2007-07-31 | |
dc.date.issued | 2007 | |
dc.date.submitted | 2007-07-28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壹、 古籍文獻
一、 紅樓夢 曹雪芹原著 馮其庸校注 《紅樓夢校注》 臺北:里仁書局92年2月28日初版七刷 ----- 《乾隆甲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年4月一版一刷 ----- 《已卯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臺北:里仁書局 69年12月1日出版 【清】王雪香《紅樓夢評贊》 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69年2月出版 【清】秦子忱撰 樂天標點《續紅樓夢》 臺北:建宏出版社 1995年7月初版一刷 馮其庸纂校訂定 陳其欣助纂《八家評批紅樓夢》 南昌:江西教育2000年8月一版一刷 陳慶浩 《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68年10月出版 二、 戲曲與散曲 【元】王實甫原著 王季思校注《西廂記》 臺北:里仁書局 89年9月30日初版三刷 【元】王實甫撰 【清】金人瑞批點《貫華堂原本繪像第六才子書西廂記》 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第一版 【明】毛晉《六十種曲》 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5月新1版三刷 【明】高明原著 錢南揚校注 李殿魁補校注《琵琶記》 臺北:里仁書局 87年1月15日初版 【明】梁辰魚撰 張忱石等校注《浣紗記校注》 北京:中華書局 1994年2月一版一刷 【明】湯顯祖原著 徐朔方、楊笑梅校注《牡丹亭》 臺北:里仁書局 88年10月31日初版三刷 【明】湯顯祖著 徐朔方 箋校《湯顯祖詩文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6月一版一刷 【明】趙元度《孤本元明雜劇》 臺南:平平出版社 63年12月初版 【清】孔尚任原著 王季思、蘇寰中、楊德平校注《桃花扇》 臺北:里仁書局85年初版 【清】王季烈《螾廬曲談》 上海:商務印書館 民國十七年石印本 【清】李玉著《李玉戲曲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第1版 【清】李漁《李漁全集》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8年6月一版三刷 【清】洪昇原著 徐朔方校注《長生殿》 臺北:里仁書局 89年8月29日初版二刷 【清】焦循《劇說》 臺北:廣文書局 59年初版 【清】錢德蒼編選 汪協如點校《綴白裘》,北京:中華書局 2005年第1版 王季思主編《全元戲曲》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9年2月一版一刷 傅惜華編 《古典戲曲聲樂論著叢編》 臺北:學海 60年出版 隋樹森編《全元散曲》 北京:中華書局 2000年9月一版七刷 《古本戲曲叢刊》第一輯 臺北:商務印書館 影印大興傅氏藏舊抄本 《古本戲曲叢刊》五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 據成都李氏藏清乾隆鈔本影印 三、 其他 【漢】司馬遷著(日)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 臺北:洪氏出版社 75年9月出版 【後晉】劉昫等奉敕撰《新校本舊唐書》 臺北:鼎文書局 65年10月初版 【宋】俞鼎等編著《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 臺北:藝文印書館 54年出版 【宋】釋普濟著 蘇淵雷點校《五燈會元》 北京:中華書局 1984出版 【明】沈德符撰 楊萬里校點《萬曆野獲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第1版 【明】徐樹丕《識小錄》 臺北:新興書局 74年出版 【明】張岱著 屠友祥校注《陶庵夢憶》 上海:遠東出版社 1996年11月一版一刷 【明】曹臣撰 陸林校點《舌華錄》 合肥:黃山書社 1999年1月一版一刷 【明】馮夢龍編 顧學頡校注《醒世恆言》 臺北:里仁書局 80年初版 【明】 -----《情史類略》 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 71年8月初版 【清】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74年四版 【清】不著撰人《聖祖五幸江南恭錄》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78年7月臺一版 【清】王國維著 滕咸惠校注《人間詞話》 臺北:里仁書局 76年出版 【清】李銘皖等修、馬桂芬等纂《江蘇省蘇州府志》 臺北:成文出版社 59年5月臺一版 【清】李煦《李煦奏摺》 臺北:里仁書局 74年8月30日 【清】沈德潛《清詩別裁》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4年11月臺一版 【清】吳振棫 王濤點校《養吉齋叢錄》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5第1版 【清】吳偉業 李學穎集評標校《吳梅村全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一版一刷 【清】金埴著 王湜華點校《巾箱說》 北京:中華書局 1982第1版 【清】俞樾著 方霏點校《春在堂隨筆》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0年1月一版一刷 【清】梁章鉅《浪跡續談》 清道光戊申亦東園刊本 【清】崑岡等奉敕著《欽定大清會典事例》 臺北:啟文出版社 52年據清光緖二十五年刻本影印本 【清】嵇璜等奉敕撰《欽定皇朝文獻通考》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2初版 【清】潘榮陛著《帝京歲時紀勝》(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1年第一版) 【清】劉廷璣著 張守謙點校《在園雜志》 北京:中華書局 2005第1版 【清】蔣廷錫等奉敕纂《古今圖書集成》 臺北:文星書店 53年出版 【清】蔣良騏撰 林樹惠、傅貴九點校《東華錄》 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4月一版一刷 王芷章編《清昇平署志略》 上海:上海書店 1991年第一版 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四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2年出版 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關於江寧織造曹家檔案史料》 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1975年3月一版一刷 楊家駱主編《歷代詩史長編二輯》 臺北:鼎文書局 63年出版 嚴一萍輯《求恕齋叢書》 臺北:藝文印書館 59年出版 -----《百部叢書集成》 臺北:藝文印書館 56出版 《清實錄》 北京:中華書局 1986-1987第一版 《續修四庫全書》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第一版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 1997初版 《筆記小說大觀》 臺北:新興書局63年5月出版 貳、 今人著作 一、 專書 一粟編《紅樓夢卷》 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78年10月臺一版 王乃驥《金瓶梅與紅樓夢》 臺北:里仁書局 90年初版 王國維等《紅樓夢藝術論》 臺北:里仁出版社 83年12月30日初版五刷 白先勇《第六隻手指》 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 84年11月1日初版 皮述民《紅樓夢考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73年6月初版 朱淡文《紅樓夢研究》 臺北:貫雅文化出版社 80年初版 李亦園《宗教與神話論集》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93年10月初版二刷 吳存存《明清社會性愛風氣》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0出版 吳世昌著 吳令華編《紅樓探源》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0年10月一版一刷 余國藩著 李奭學譯《重讀石頭記:《紅樓夢》裡的情欲與虛構》 臺北:麥田出版事業 93年3月1日初版一刷 余英時《紅樓夢的兩個世界》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2年1月一版 余英時等《曹雪芹與紅樓夢》 臺北:里仁書局 74年1月15日出版 林景蘇《不離情色道真如--賈寶玉的情慾與悟道》 臺北:大安出版社 94年5月一版一刷 林依璇《無才可補天--紅樓夢續書研究》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9初版 金元浦著《接受反應文論》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8年10月一版一刷 周汝昌《紅樓夢新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年4月一版一刷 -----《紅樓無限情--周汝昌自傳》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2005第1版 周策縱《紅樓夢案-棄園紅學論文集》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0年出版 阿英著 柯靈主編《阿英全集》 合肥:安徽敎育出版社 2003年7月一版一刷 胡適 《胡適紅樓夢研究論述全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第1版 范毅軍《傳統市鎮與區域發展:明清太湖以東地區為例1551-1861》 臺北:中央研究院 2005初版 俞平伯《俞平伯論紅樓夢》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年3月一版一刷 俞大綱《戲劇縱橫談》 臺北:文星書店 56年11月25日初版 徐扶明《紅樓夢與戲曲比較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12月一版一刷 -----《牡丹亭研究資料考釋》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第1版 徐珂編撰《清稗類鈔》 北京:中華書局 2003年8月一版三刷 許進雄《中國古代社會--文字與人類學的透視》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5年2月修訂版一刷 梅新林《紅樓夢哲學精神--石頭的生命循環與悲劇指歸》 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一版二刷 梁歸智《石頭記探佚:紅樓夢探佚學初階》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5第1版 陸萼庭《崑劇演出史稿》 臺北:國家出版社 91年12月初版一刷 郭玉雯《紅樓夢人物研究》 臺北:里仁書局 90年10月15日初版第二次修訂 張曼濤編《淨土宗概論》 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68年出版 張錦池《紅樓十二論》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1982年第1版 張淑香《元雜劇中的愛情與社會》 臺北:長安出版社 69年4月出版 張愛玲《紅樓夢魘》 臺北:皇冠出版社 80年典藏版初版 陳多《戲曲美學》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年9月一版一刷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 香港:商務印書館 51年出版 馮其庸《曹雪芹家世新考增訂本》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1997年8月一版一刷 童元方《一樣花開--哈佛十年散記》 臺北:爾雅出版社 85年6月10日初版 黃石《端午禮俗史》 臺北:鼎文書局 68年5月初版 曾永義《說俗文學》 臺北:聯經圖書公司 69年初版 -----《中國古典戲劇的認識與欣賞》 臺北:正中書局 80年臺初版 -----《俗文學概論》 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92年6月初版一刷 路工《清代北京竹枝詞》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2年1月出版 鄒自振《湯顯祖綜論》 成都:巴蜀書社 2001年4月一版一刷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 臺北:里仁書局 76年6月10日出版 楊家駱主編《歷代詩史長編》 臺北:中國學典館復館籌備處 63年2月初版 廖奔《中國古代劇場史》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7年5月一版一刷 -----《中國戲曲聲腔源流史》 臺北:貫雅文化出版社 81年出版 -----《中國戲曲發展史》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0年初版 熊秉真、張壽安合編《情欲明清─達情篇》 臺北:麥田出版社 93年9月初版一刷 趙岡、陳鍾毅《紅樓夢研究新編》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73年9月初版三刷 鄭騫《北曲新譜》 臺北:藝文印書館 62年初版 鄭振鐸《鄭振鐸說俗文學》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第1版 劉正浩《左海鉤沉》 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86年初版 魯達《中國歷代婚禮》 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1998年9月一版一刷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 濟南:齊魯書社 2002年4月一版二刷 蔡敦勇《金瓶梅劇曲品探》 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 1989年6月一版一刷 蔣星煜《西廂記研究與欣賞》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4年10月一版一刷 蔡守湘《唐人小說選注》 臺北:里仁書局 91年初版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 臺北:大安出版社 93年11月一版一刷 樂蘅軍《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 臺北:大安出版社 92年5月一版二刷 錢南揚《戲文概論》 臺北:里仁書局 89年初版 蘇慧《中國名菜傳奇》 台北:可筑書房 82年二版 Payne, Michael著 李奭學譯 《閱讀理論:拉康、德希達與克麗絲蒂娃導讀》臺北:書林出版公司 85年9月一版 Merchant, Moelwyn(麥金特)撰 高天安譯《論喜劇》 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62年8月出版 Samovault, Tiphaine(蒂費納•薩莫瓦約)著 邵煒譯《互文性研究》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一版 Spence, Jonathan D.(史景遷)著 陳引馳等譯《曹寅與康熙--一個皇室寵臣的生涯揭秘》 上海:上海遠東 Jauss, Hans Robert(姚斯)著 顧建光等譯《審美經驗與文學解釋學》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1997年11月1日一版一刷 -----、Holub, Robert C.(霍拉勃)著 周寧、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 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一版一刷 Joseph Campbell著 朱侃如譯《神話》 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85年10月二版一刷 -----《千面英雄》 臺北:立緖文化出版公司 86年7月初版一刷 Bac, JieB. K(瓦西列夫)著 趙永穆、陳行慧譯 陳曉林校定《愛情論》 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79年4月1日二版 二、 學位論文 潘玉薇《人物•情•花園:從「才子佳人」到《紅樓夢》》,民國94年台大中文所碩論 三、 期刊論文 王湜華〈論紅樓夢與崑曲〉,《紅樓夢學刊》1994年02期4 王三慶〈「紅樓夢」中的幾齣戲劇及其代表意義〉,《古今藝文》17卷4期 王璦玲〈論湯顯祖劇中的情理勢〉,《湯顯祖與牡丹亭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王燕平著〈論齡薔之戀的價值與作用〉,收於《紅樓夢學刊》1993年第3輯 朱建明〈從賈府演出《荊釵記》看賈寶玉的叛逆性格〉,收於《紅樓夢學刊》1981年第4輯6 李夢生〈「紗窗也沒有紅娘報」非雪芹改筆〉,《紅樓夢學刊》1986年第4輯7 李殿魁〈紅樓夢與戲曲〉,《古今藝文》14卷2期 李紀祥〈趙氏孤兒的「史」與「劇」:文述與演述〉,《漢學研究》第18卷第1期 吳書蔭〈也談劉二當衣〉,《紅樓夢學刊》1980年第3輯7 吳新雷〈劉二當衣是一齣什麼樣的戲〉,《紅樓夢學刊》1979年第1期 吳新雷〈黃伯央大擺陰魂陣的出處和內容〉,《紅樓夢學刊》1979年第1期 林冠夫〈辨「虎兔相逢」〉,《紅樓夢研究集刊》第十輯8 段振離〈從林黛玉的肺癆談起-肺結核今昔〉,《健康世界》新134期9 胡元翎〈漫說李紈〉,收於《紅樓夢學刊》 1997年第4輯9 高彥頤〈「空間」與「家」--論明末清初婦女的生活空間〉,《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三期10 徐扶明〈比較《金瓶梅》與《紅樓夢》的戲曲描寫〉,《紅樓夢學刊》1989年第3輯10 許志綺〈公府家宴譚家菜〉,《北京工商》2003年第7期11 張壽安〈明清情欲論述與禮教重省〉,《漢學研究通訊》78期11 張淑香〈杜麗娘在花園-一個時間的地點〉,《湯顯祖與牡丹亭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張維娟〈虎兔相逢大夢歸—論元春之死〉,《南都學壇》2003年第4期 郭玉雯先生〈紅樓夢與女媧神話〉,《婦女與兩性學刊》第十二期11 郭玉雯先生〈紅樓夢與女神神話傳說--林黛玉篇〉,《清華學報》新三十一卷第一二期合刊 郭玉雯先生〈金瓶梅與紅樓夢〉,《台大中文學報》第十期 康韻梅〈鶯鶯傳的情愛世界及其構設〉,《文史哲學報》45期11 陳妙香等〈「儒林外史」所反映的「讀書人」形象〉,《史繹》第十七期11 陳芳英〈《邯鄲記》的喜劇情調〉,《中外文學》十三卷一期 陳雲發〈曹雪芹:讀不通的西廂記--關於紅樓夢中「讀西廂」情節漫談〉,《上海戲劇》1996年5期 傅雪漪〈劉二當衣考〉,《紅樓夢學刊》1980年第2期12 傅述先〈談水滸傳的兩個和尚〉,《中外文學》二卷三期 廖咸浩〈說淫:《紅樓夢》「悲劇」的後現代沉思〉,《中外文學》22卷2期14 劉永良〈中國古典戲曲與紅樓夢人物刻畫〉,《紅樓夢學刊》1998年04期15 歐麗娟〈紅樓夢中的「石榴花」-賈元春新論〉,《台大文史哲學報》第六十期16 謝欣儒〈紅樓夢中的戲曲活動與人物〉,《中國語文》總第549期17 鍾慧玲〈為郎憔悴卻羞郎-論鶯鶯傳中的人物造型及元稹的愛情觀〉,《東海中文學報》11期17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8301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論文由《紅樓夢》本文及脂評著手,找出《紅樓夢》明說或暗用的戲曲情節,並深入比較戲曲再上下文中擔負的功用及與《紅樓夢》主旨精神的內在相通處。共分為六部份。
第一部分是緒論,包括寫作動機,前人相關論述,以及把《紅樓夢》引用戲曲的主要功能概略介紹。 第二部分討論戲曲在寶黛修成「情」果之路上擔負的功用。曹氏不論是描寫寶黛戀愛的種種樣態,或是寶玉「情不情」以及黛玉「情情」生命,每每從戲曲裡汲取養分。《西廂記》崔張二人一見鍾情的狂喜與傾慕,《牡丹亭》杜麗娘因為愛情的渴望與失落而產生的快樂苦痛,對寶黛來說不僅是新鮮的體驗,也讓他們找到了一個表達情感的密道。 第三部分探討以戲曲反映賈氏宗族盛衰,以及人物命運感的功能及意義。戲曲同時兼有文學與表演藝術的特性,能把漫長的人生凝聚、立體化。賈府從篳路藍縷的「過去」、冠蓋雲集的「現在」到大限來時各自飛的「未來」,恰好分別由《白蛇記》、《滿床笏》、《南柯記》組合成命運三部曲。彰顯人類逃不出天地鐵律的無奈感,也同時譴責賈府中人的「居安不思危」。賈府中的女性人物的一生更是意志與命運不停的鬥爭。儘管她們都想爭取美滿的生活,命運之手卻讓她們努力爭來的「好命」成了一種諷刺。 第四部份討論戲曲與男主角寶玉禪悟出家的關聯。《邯鄲記》與《南柯記》說明人的功名與色情執之難破。但功名渴望本全由外爍可以在一瞬間拋的一乾二淨;色情的渴望卻包含人性之內可能永遠跟隨。因此寶玉回到青埂峰下回復成頑石身上卻仍刻滿紅塵經歷。寶玉重要的禪悟經由〈山門〉引發,因為魯智深的基本特質是寶玉性格中原有,不過魯智深類似「自色悟空」,寶玉是由情轉空。頑石在回歸大荒山實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第五部分關注在世族日常生活中的戲曲活動。賈府無戲不歡的生活樣貌正是明末清初世家大族的共通特色。比如與曹雪芹處身同樣戲曲大環境下,一樣出身世家的張岱,在《陶庵夢憶》裡就紀錄了許多與《紅樓夢》相通的世家大族戲曲生活。雖然《紅樓夢》出現的大部分戲曲生活面向,都可以在其他文學作品裡發現,可是《紅樓夢》詳細描寫戲曲滲透入女性生活成為不可分離的元素則較為罕見。第六部分是結論。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the main text of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 Trying to find out the plots of the dramas used apparently or secretly and comparing the fun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operas in the text with the substance or inner spirit in this book. It can be divided into six parts.
The first part of the thesis is the prologue and introduction of this thesis, including the motive of writing, the concerning comments of the early scholars, and the main functions of the quota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operas. The second part focuses on the role the traditional operas play during the process . Caosyuecin describes whether the love affairs of Baoyu and Daiyu or their lives of Baoyu’s 寶玉cingcing and Daiyu’s黛玉 cinbucing, he always derived lots of elements and inspira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operas. In XiXiangji 西廂記, the chief characters fell in love with each other at the first sight. And in Mudating牡丹亭, because of the desire and loss of love , Du Li-Niang 杜麗娘was also indulged in the grief and joy coming along with love affair. For Baoyu and Daiyu, that is not only a totally fresh experience, but also a secret tunnel for them to express their slightest feelings. The third part is concerned with the meaning of the traditional operas shows, including the ups and downs of Jia and every characters’ fortun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s contains the properties of literature and performing. They show the epitome of real life. The author picks up three traditional operas as the presages of Jia’s family, and compares Baisheji白蛇記 to the past, Manchuanghu滿床笏 to the present and Nankeji南柯記 to the future. It reveals the sense of helpless of human beings, who cannot escape from the regulations made by the unknown dominator and criticize the Jia’s family who never think of being prepared for danger in times of peace. All those female characters’ life in Jiafu賈府 is the struggle between will and fate. Even though they try their best to compete for a better life, the destined fate make their efforts become sarcasms. The forth part tries to fi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operas and the reason why male character choose“chujia”出家as his final choice. Handanji邯鄲記 and nankeji mean that it is hard for human to give up pursuing prestige and voluptuousness. Even we can abandon the desire of fame and wealth lightly, the desire of voluptuousness is rooted deeply in human’s nature and impossible to get rid of it. Therefore, after Bayou go back to QingGengFong青埂峰 and turn back to the stone with those experience in the human world inscribed on it. Baoyu’s significant“chanwu”禪悟 was inspired by Shanmen山門, because of the similarity in nature between and Baoyu. Lu Zhi-Shen魯智深 is“zisewukong”自色悟空;however, Baoyu is “youqingzhuankong.”由情轉空Actually, going back to Mt. DaHuang大荒山 is the last choice for the stone. The fifth part focuses on the role played by the dramas in the clan’s family. Appreciating traditional dramas is a crucial part of their daily life in Jia’s family, and it is also the common feature among the clan’s family during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Ching dynasty. Just as Zhang Dai張岱 , a man who had similar background with Cao Xue-qin曹雪芹 , recorded the same plots which is interlinked with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in the book, Tao-An Meng Yi陶庵夢憶 . Although most of the traditional operas we can also find in other literary works, the book depicts in detail how the traditional operas become a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ir lives, such as their daily conversation or the literary creations the made. This distinguishing feature is merely seen in other novels, and also a unique part worth studying. The sixth part is the conclusion of the thesis.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3T00:04:42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6-R91121015-1.pdf: 2867241 bytes, checksum: 2ac2fd5ab332b93658a54c1f4bc4039d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7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紅樓夢》中引用戲曲之研究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iv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3 第三節 紅樓夢戲曲作用與分類準則及分章關係………………………...5 第一章 戲曲與寶黛戀情………………………………...9 第一節 戲曲在寶黛戀情裡的作用…………………………………...10 第二節 戲曲與寶玉的「情不情」…………………………………………24 第三節 戲曲與黛玉的「情情」……………………………………………29 第二章 戲曲與命運……………………………………42 第一節 賈府今昔之對照 …………………………………………...43 第二節 賈府整體未來的命運 …………………………………51 第三節 重要女性人物未來的命運……………………………..55 第三章 戲曲與寶玉思想………………………………66 第一節 前代戲曲作品中讀書人形象對寶玉的影響 ……….68 第二節 前代戲曲中的「欲情」描寫與寶玉情色執著…………74 第三節 寶玉的悟道型態…………………………….84 第四章 戲曲與賈府的日常生活………………………94 第一節 《紅樓夢》的世家戲曲文化……………….94 第二節 戲曲與女性生活…………………………108 結論………………………………………………………120 參考文獻…………………………………………………126 附錄(《紅樓夢》引用戲曲對照表)…………………135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紅樓夢》中引用戲曲之研究 | zh_TW |
dc.title | The Stud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in“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5-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陳芳英(Fang-Ying Chen),李惠綿(Huei-Mian Li) | |
dc.subject.keyword | 紅樓夢,戲曲,戀情,命運,悟,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s,love affairs,fate,“Wu”, | en |
dc.relation.page | 134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07-07-30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中國文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6-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2.8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