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歷史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7720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甘懷真
dc.contributor.authorJheng-Jhe Wuen
dc.contributor.author吳政哲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2T18:17:11Z-
dc.date.available2007-09-03
dc.date.copyright2007-09-03
dc.date.issued2007
dc.date.submitted2007-08-29
dc.identifier.citation徵引文獻
一 傳統資料
《唐宋注疏十三經》,北京:中華書局《四部備要》版,1998年。

司馬遷,《史記》 北京:中華書局1997

班固,《漢書》 北京:中華書局1997
范瞱,《後漢書》 北京:中華書局1997
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72年
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75年
沈约,《宋書》,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74年。
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74年。
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74年。
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75年
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75年
魏徵,《隋書》,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73年。
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76年
劉珍,《東觀漢紀》,臺北:臺灣商務館,民64年。
《八家後漢書輯注》,上海:上海古籍社出版,1986年。
何寧,《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釋道宣,《廣弘明集》,臺北:臺灣商務,民國54。
蕭統,《昭明文選》,台北:文化圖書,民66年。
李林甫等撰,陳仲夫典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歐陽修,《歐陽修全集》,台北:河洛,民國64年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世界書局,民國69年。
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河北:河北人民,2000年。

陳立,《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黃暉《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黃叔琳,《文心雕龍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呂宗力、欒保群譯,《緯書集成》,河北:人民出版,1994年
二、研究專著
王國維著、彭林整理,《觀堂集林》,河北:河北教育,2001年。
皮錫瑞著、周予同注釋,《經學歷史》,臺北:漢京文化,民72年。
姜忠奎著、黃曙輝點校,《緯史論微》,上海:上海書店,2005年。

傅斯年,《性命古訓辨正》,台北:新文豐,民國74年。

陳槃,《古讖緯研討及其書錄題解》,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80年。

黃彰健,《經今古文學問題新論》,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專刊,民國71年
周予同,《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上海:上海人民,1997增訂版。

王葆玹,《西漢經學源流》,台北:東大,民國83年。
顧頡剛,《秦漢的方士與儒生》,上海:上海古籍,1998年。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課堂講錄──視野角度與方法》,北京:三聯,2005年。
孫廣德,《先秦兩漢陰陽五行說的政治思想》,臺北:嘉新水泥文化基金會,民國58年。
呂凱,《鄭玄的讖緯學》,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71年。

王令樾,《緯學探原》,台北:幼獅文化,民國73年。
黃復山,《東漢讖緯學新探》,台北:臺灣學生,2000年。
黃復山,《漢代「尚書」讖緯學述》,台北:花木蘭文化,2007年。
鍾肇鵬,《讖緯略論》,瀋陽:遼寧教育,1995年。
鄭均,《讖緯考述》,台北:文史哲,民國89年。
劉汝霖,《漢晉學術編年》,台北:長安,民國68年。
劉汝霖,《東晉南北朝學術編年》,台北:長安,民國68年。
蕭登福,《讖緯與道教》,台北:文津,2000年。
張善文,《象數與義理》,台北:洪葉,1997年。
甘懷貞,《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台北:台大出版中心,民國93 年。
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昌彼得、潘美月,《中國目錄學》,台北:文史哲,民國75年。
萬國鼎編,《中國歷史紀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
張政烺,《揖芬集: 張政烺先生九十華誕紀念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2002。
江曉原,《12宮與28宿:世界歷史上的星占學》(瀋陽:遼寧教育,2004)
安居香山著、田人隆譯,《緯書與中國神秘思想》(河北:河北人民,1991)
安居香山,《讖緯思想の綜合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昭和59年。

日原利國,《漢代思想の研究》,東京:研文出版,1986年。
板野長八,《儒教成立史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95年。

殷善培,《讖緯思想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民國85年博士論文。

洪春音,《緯書與兩漢經學關係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民國91年博士論文。

李梅訓,《讖緯文獻史略》,山東:山東大學,2003年博士論文。
鄭雯馨,《王莽的經學與政治》,台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民國94年碩士論文。
三、中文論文

陳槃,〈讖緯釋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1本3分,1947年。
黃復山,〈讖緯文獻學方法論〉,《文獻學的回顧與展望:第二屆中國文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臺灣學生,2002年。
黃復山,〈蕭吉《五行大義》與讖緯關係探討〉,《書目季刊》,38卷2期,民國93年。
黃復山,〈六朝讖緯探實〉,台北:國科會89年度專題研究計畫。
呂宗力,〈兩晉南北朝至隋禁絕圖讖的歷史真相〉,《中村璋八古稀紀念東洋學論集》,東京:汲古書院,1996年。
呂宗力,〈兩晉南北朝之緯學─經學界的通緯風氣〉,《揖芬集: 張政烺先生九十华诞纪念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2002年。
金發根,〈讖緯思想下的東漢政治和經學〉,《沈剛伯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台北市:聯經,民65年。
安居香山著,楊曾文譯,〈道教的形成和讖緯思想〉,《世界宗教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3期,1987年。
沈薇薇,〈試析《毛詩傳箋》引讖緯釋《詩》〉,《古籍整理研究學刊》,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硏究所,第五期,2005年
史應勇,〈鄭玄經學三論〉,《四川大學學報》,成都:四川大學,第三期,2004年
任蜜林,〈百年來中國讖緯學的研究與反思〉,《雲夢學刊》,岳阳:雲夢学刊編輯部,27卷2期,2006年

孫蓉蓉,〈《正緯》與讖緯─《文心雕龍•正緯》篇辨正〉,《南京大學學報》,南京:南京大學,2004年4期。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7720-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論文旨在研究讖緯觀念興起、大盛到逐漸瀰散的過程,時代界定自東漢開始,下限於唐高宗時期《隋書》的完成。筆者採用從後向前逆向追索的方式,先分析《隋書•經籍志》作者們(即唐代官員)所呈現的讖緯觀念,再進一步追問:從東漢到魏晉南北朝期間,讖緯觀念發生了什麼變化,從而影響、形塑隋唐時期官員、學者的認識。
筆者認為,「觀念的轉變」呈現在文本記載以及詞彙的使用之中,觀念的轉變也影響著歷史時空中主體的行動。因此,若欲研究讖緯觀念的轉變,便需透過文本,以及「讖」「緯」字詞的使用脈絡方能得知。其次,筆者設定兩種時空主體:官方統治者、學者士人,以考察觀念、行動間的相互介入。
「讖」的原始意涵是預言,「緯」則是觀星象用語。戰國、秦漢時期,「讖」因為預言的神秘性而成為統治者建立「天命授受」等統治正當性的重要工具。同時期,民間也出現「日書」、「讖書」等預決吉凶的文本。「緯」則在星象用語的脈絡外,逐漸出現形容織布之縱、橫絲線的「經緯」用法。
王莽與東漢光武帝是統治者運用政治性預言的代表,因此筆者以「符命革命」、「圖讖革命」來考察讖言在二者建政過程中的關鍵地位。其次,東漢光武帝即位後,開始將眾多讖言蒐集、修訂為官方版本,並藉封禪禮之時頒行天下。學者稱東漢光武帝所蒐訂者為東漢「官訂圖讖」,也是今日讖緯輯本之主體。「官定圖讖」對東漢朝政具有相當影響力,如明帝、章帝時的禮制改革,安帝、順帝以降的曆法興替。再者,東漢政府頒行「官定圖讖」後,著重將之與知識領域的主流──經學結合,透過知識權威使「官定圖讖」地位更加崇重,也影響到名稱上出現「經讖」的用法。章帝朝白虎觀經學會議召開過程中,「官定圖讖」即成為經學家發為議論的重要基礎。
後世學者常因「讖」、「緯」連用認為兩者並無差別,實則「緯」由星象、星圖的原始意涵進一步轉變為「解式經書的緯書」是東漢中後期方出現的用法,尤其是「緯書」、「緯術」等稱呼之出現。對照「緯書」一詞所指涉的文本可知與「經讖」高度重合,因此筆者推測:當「官定圖讖」與經學義理結合為「經讖」後,「讖」逐漸喪失預言功能而增加解經性質,東漢經學家因此將之改變名稱而為「緯書」,遂使「讖緯」成為一固定、通用語詞。
魏晉南北朝時期「讖」、「緯」受到官方統治者、學者士人間的不同對待。自官方立場而論,圖讖、讖言若可支持其統治正當性則可加以運用無妨;但圖讖、讖言具有模糊空間而削弱己身統治正當性時,則必須加以搜查、禁毀。另一方面,自西晉以降統治者愈發重視國家禮制的建立,試圖以理性化的國家禮典、法律取代神秘的圖讖預言、祥瑞符命,因此減低統治者對於圖讖的運用。自學者士人立場分析,東漢「官定圖讖」託言為孔子聖人所作,加上內含眾多經學議論,是以魏晉南北朝學者將文本中分別出「七經緯」、「河圖」、「雒書」,一方面推崇「七經緯」源自聖人,同時將「河圖」、「雒書」與南北朝時期不斷出現的各式雜讖、佛道讖言貶抑為方士之言,逐步置於知識體系的邊陲。
魏晉南北朝的統治者、學者士人依其不同立場、知識背景,卻對讖緯文本採取分別「讖」、「緯」,崇「緯」、抑「讖」的共同做法,影響《隋書•經籍志》作者們對於讖緯文本的認識。隋唐時期可視為「崇緯抑讖」觀念的完成,筆者將觀察唐初經學、史學、集部等不同知識領域中「崇緯抑讖」所產生的影響。最後,筆者將討論「統治者的禁制與運用」、「學者士人的接受與非議」如何對「知識的主流與邊陲」位置產生相互的影響。
zh_TW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2T18:17:11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6-R89123012-1.pdf: 919497 bytes, checksum: 7834c71b6fd369803cf77cb06d11175b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7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崇緯抑讖:東漢到唐初讖緯觀念的轉變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之發生 1
第二節 讖緯文本的輯佚與研究成果 8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 22

第二章 東漢時期官定圖讖的編作與知識群體的反應 26
第一節 「符命革命」與「圖讖革命」:
以統治正當性的建立為中心之討論 28

一、 王莽的符命革命 30
二、 東漢光武帝的「圖讖」革命 34
三、 「官定圖讖」的制定:知識角力 39
四、 「官定圖讖」的頒行及其「經讖」化 41
五、 東漢「官定圖讖」中主題討論 44
第二節 「官定圖讖」對東漢朝政之影響 48
一、 明、章帝時期「官定圖讖」與經學、國家制度的結合 48
二、 東漢中後期政治場域中「官定圖讖」之作用 51

第三節 「官定圖讖」的轉型 56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讖緯之學的禁制與轉變 60

第一節 曹魏與兩晉的比較:從運用「圖讖」到「禮制國家」 62
一、 漢魏禪讓與曹魏制禮 62
二、 兩晉時期禁制讖緯 66
第二節 南朝地區讖緯觀念的轉變 72

一、 南朝政權對於讖緯學術之態度 72
二、 南朝時期讖緯圖書的研習、流傳 75

第三節 北朝地區讖緯觀念之轉變 81
一、 官方統治者之態度 81
二、 北方地區讖緯學術的轉變 84
第四章 隋唐時期「崇緯抑讖」觀的完成 86
第一節 隋朝:徘徊於禁與用之間 87

一、隋文帝時期 87
二、隋朝禁毀讖緯文字之行動 88
第二節 唐朝初期各知識領域中的「崇緯抑讖」觀 90
一、經學著作中的讖緯觀念 91
二、史學著作中的讖緯觀念 91
三、國家法律制度中的讖緯觀 93
第五章 結論 95

徵引文獻 98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崇緯抑讖:東漢到唐初讖緯觀念的轉變zh_TW
dc.titleThe transition of Ch'en-wei from Eastern Han Dynasty to early Tang Dynasty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95-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黃復山,閻鴻中
dc.subject.keyword讖緯觀念,崇緯抑讖,官定圖讖,緯書,讖緯,知識體系,統治正當性,zh_TW
dc.subject.keywordEastern Han Dynasty to early Tang Dynasty,en
dc.relation.page102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07-08-29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歷史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歷史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96-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897.95 k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