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6971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楊秀芳(Xiu-Fang Yang) | |
dc.contributor.author | Huei-Wen Zhe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鄭慧雯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2T17:53:00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3-04-01 | |
dc.date.copyright | 2008-04-01 | |
dc.date.issued | 2008 | |
dc.date.submitted | 2008-03-28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參考工具書與語料來源
宋.陳彭年等 2001 《新校宋本廣韻》,臺北:洪葉文化事業。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1981 《方言調查字表》,北京:商務印書館。 錢乃榮 1992 《杭州方言志》,東京都:好文出版株式會社。 李榮主編、鮑士杰編纂 1998 《杭州方言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侯精一主編、鮑士杰編寫 1998 《杭州話音檔》,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二、相關研究論著 丁邦新 1982 〈漢語方言區分的條件〉,《清華學報》新14卷,第1、2期合刊,頁257~272。又收錄於《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頁166~187。 1984 〈吳語聲調之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5本第4分:755~788。又收錄於《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頁257~297。 1998 《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啟龍 1999 〈杭州方言音系〉,《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1期,頁55~65。 中國社會科學院和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合編 1987 《中國語言地圖集》,香港:朗文出版社。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 2003 《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 史瑞明 1989 〈杭州方言裡兒尾的發音〉,《方言》,1989年第3期(1989年8月24日),頁180~181。 李方桂 2003 《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榮 1986 〈溫嶺話「鹹淡」倒過來聽還是「鹹淡」〉,《方言》1986年第2期,頁106。 何大安 1993 〈六朝吳語的層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4本第4分(1993年12月),頁867~875。 2000 〈語言史研究中的層次問題〉,《漢學研究》第18卷特刊(2000年12月),頁261~271。 杜佳倫 2006 《馬祖北竿方言音韻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楊秀芳先生指導。 吳瑞文 1995 《吳閩方言音韻比較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楊秀芳先生指導。 袁家驊等 2001 《漢語方言概要》(第二版),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年1月2刷)。 徐越 2002 〈杭州方言兒綴詞研究〉,《杭州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2002年3月),頁93~97。 2004 〈新杭州話韻母系統的演變〉,《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5期(2004年9月),頁98~101。 2005a 〈宋室南遷和杭州話的形成〉,《江西社會科學》,2005年第2期,頁126~130。 2005b 〈從宋室南遷看杭州方言的文白異讀〉,《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5期(2005年9月),頁107~111。 2006a 〈杭州方言兒綴的修辭功能〉,《修辭學習》,第134期(2006年第2期),頁65~67。 2006b 〈杭州方言兒綴詞的構造〉,《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2006年11月),頁109~111。 徐靜茜 1987 〈杭州方言的社會變體及雙語現象〉,《湖州師專學報》(人文科學版),第28期(1987年第4期),頁20~26、69。 浙江省第一測繪院編制 2004 《杭州市數字影像地圖集》,上海市:中華地圖學社。 張琨 1982 〈漢語方言中聲母韻母之間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3本第1分,頁57~77。 1983 〈漢語方言中鼻音韻尾的消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4本第1分,頁3~74。 曹劍芬 1987 〈論清濁與帶音不帶音的關係〉,《中國語文》(1987年2月),頁101~109。 傅國通、蔡勇飛、鮑士杰、方松熹、傅佐之、鄭張尚芳 1986 〈吳語的分區(稿)〉,《方言》1986年第1期,頁1~7。 楊秀芳 1982 《閩南語文白系統的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丁邦新先生指導。 1989 〈論漢語方言中全濁聲母的清化〉,《漢學研究》第7卷第2期(總號第14號),頁41~74。 1991 《臺灣閩南語語法稿》,臺北:大安出版社。 1993 〈論文白異讀〉,《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頁823~849。 趙元任 1928 《現代吳語的研究》,北京:清華學校研究院。 1930 “Transcribing Reserved English,” 譯〈聽寫倒英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本第2分,頁205~223。 慧子 1989 〈杭州方言的文化特色及其成因〉,《東南文化》,1989年第6期,頁55~58。 董同龢 2002 《漢語音韻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鮑士杰 1980 〈杭州方言略說〉,《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第2期,頁46~52。 錢乃榮 1992 《當代吳語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蔡勇飛 1987 〈杭州方言兒尾的作用〉,《杭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3期,頁19~28。 三、網路資源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http://skqsw.lib.ntu.edu.tw/scripts/skinet.dll?OnLoginPage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http://cnki50.csis.com.tw/kns50/Navigator.aspx?ID=CJFD 中華救助總會 http://www.cares.org.tw/ 杭州招聘網.杭州市區交通地圖 http://www.jobpin.com/map/hangzhoushiqu.htm 杭州統計信息網 http://www.hzstats.gov.cn 杭州網.杭州話 http://www.hangzhou.com.cn/hzhlm/index.htm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http://140.111.34.46/newDict/dict/index.html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http://140.111.1.40/main.htm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6971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杭州方言屬於吳語太湖片底下的杭州小片,在音韻、詞彙、句法方面,與其他太湖片吳語次方言具有許多共同特徵;然而,由於西元十二世紀初期北方戰亂,宋室南遷,大量北方移民南下,使得杭州方言逐漸受到官話影響,造成它與周邊地區的吳語有一些明顯的差異。本文旨在探討杭州方言的音韻現象,期能藉由本論文之研究,歸納出杭州方言的音韻特色,並指出其與北部吳語在音韻現象上的同異及其緣由所在。
本文探討杭州方言的音韻現象,分別從平面音韻系統、歷史音韻比較兩個方向入手,歸納杭州方言重要的音韻特點。在平面音韻系統方面,描述現今杭州方言的聲母系統、韻母系統、聲調系統、音節結構規則與限制,以及語流音變的現象。在歷史音韻的比較上,分別以中古三十六字母與十六韻攝為參考架構進行歷史音韻比較,分析杭州方言的歷史音韻層次以及從中古以來的內部變化,再針對杭州方言與其他北部吳語次方言進行比較研究。 在平面音韻系統中,除了對於特殊的音韻現象的分析之外,也對各家語料在音位規劃上的同異有所探討,加上全面性的歷史音韻比較,此即本文主要之研究成果。 | zh_TW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2T17:53:00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7-R93121002-1.pdf: 7754835 bytes, checksum: 56082cbdf125dbd95ebcd35e0921cc9a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8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碩士學位論文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致謝 摘要 目錄 i 第一章 序論 1 第一節 關於杭州 1 一、地理位置 1 二、歷史沿革 1 三、方言概況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材料與方法 6 一、杭州方言研究概況 6 二、研究目的 6 三、研究材料 7 四、研究方法 8 第二章 杭州方言音韻系統 11 第一節 聲母系統 11 一、基本聲母系統 11 (一)保留古全濁母一類 12 (二)清音濁流現象 12 (三) 、 與零聲母的問題 15 二、內部的分歧 16 三、總結 17 第二節 韻母系統 18 一、基本韻母系統 18 (一)介音 19 (二)韻尾 20 (三)主要元音 23 (四)特殊韻母 27 二、內部的分歧 27 (一)鼻化成分的失落 27 (二)入聲韻母的分合 28 (三)古遇攝三等韻的變化 29 (四)兒尾詞現象簡述及其語音變異 30 (五)韻母ei與 的變異 31 (六)小結 32 三、總結 33 第三節 聲調系統 34 一、基本聲調系統 34 二、內部的分歧 35 三、總結 35 第四節 音節結構與限制 36 一、音節結構 36 二、音節結構限制 38 (一)韻母內部的結構限制 38 (二)聲母與韻母的結合限制 39 三、聲、韻、調結合表 43 第五節 語流音變 53 一、聲調的語流音變 53 (一)雙音節連讀變調 53 (二)多音節連讀變調 58 二、古全濁聲母字的語流音變 60 三、前字輔音韻尾的語流音變 62 四、總結 63 第三章 杭州方言之歷史音韻比較 65 第一節 韻母之歷史音韻比較 65 一、陰聲韻攝 65 (一)果攝 65 (二)假攝 67 (三)遇攝 69 (四)止攝 72 (五)蟹攝 74 (六)效攝 78 (七)流攝 79 二、陽聲韻暨入聲韻攝 81 (一)山攝 81 (二)咸攝 84 (三)臻攝 85 (四)深攝 87 (五)宕攝 88 (六)江攝 89 (七)梗攝 91 (八)曾攝 93 (九)通攝 94 三、總結 96 第二節 聲母之歷史音韻比較 96 一、杭州方言聲母與中古聲母之比較表 96 二、規律音讀 98 (一)清音濁流現象與古濁母清化行為之意義 99 (二)知、精、莊、章系聲母之合流及其層次分別 100 (三)讀為濁擦音 的疑母、匣母、喻三和喻四 102 三、特殊音讀 104 (一)零星的文白異讀層次 104 (二)聲母與聲調搭配的規則與特殊現象 107 (三)喉擦音 與齒唇擦音v的互換 108 四、總結 109 第三節 聲調之歷史音韻比較 109 一、規律音讀 109 二、特殊音讀 110 三、總結 112 第四節 杭州方言與其他太湖片吳語次方言之比較 113 一、文白層次的比較 114 二、古咸、山兩攝的舒聲字 118 三、u介音的條件變體 118 第五節 杭州方言近代之歷時音韻變化 118 一、古咸、山兩攝的鼻化韻 118 二、古宕、江兩攝的鼻化韻 119 三、入聲韻母的分合 119 四、古遇攝三等韻的變化 120 五、古日母字的變化 120 六、小結 121 第四章 結論 123 第一節 杭州方言的音韻特點 123 一、聲母特點 123 二、韻母特點 123 三、聲調特點 124 四、總結 125 第二節 未來研究展望 125 參考文獻 127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杭州方言音韻研究 | zh_TW |
dc.title | A Study on the Phonology of Hangzhou Dialect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6-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江敏華,李存智 | |
dc.subject.keyword | 杭州,吳語,音韻,宋室南遷,文白異讀,老派音系,新派音系,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Hangzhou,Wu Dielect,Phonology,the Song Dynasty Moves South,Literary-Vernacular Variant,Old Syllabary,New Syllabary, | en |
dc.relation.page | 132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08-03-28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中國文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7-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7.57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