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歷史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672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王遠義(Yuan-Yi Wang)
dc.contributor.authorKuan-Chung Lien
dc.contributor.author黎冠忠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5-13T06:48:34Z-
dc.date.available2017-02-16
dc.date.available2021-05-13T06:48:34Z-
dc.date.copyright2017-02-16
dc.date.issued2017
dc.date.submitted2017-02-04
dc.identifier.citation一、史料:
丁文江、趙豐田編,歐陽哲生整理,《梁任公先生年譜長篇(初稿)》,北京:中華書局:2010。
冬青出版社編,《世界國家主義運動史》,臺北:冬青出版社,1975。
冬青出版社編,《國家主義論叢(第一集)》,臺北:冬青出版社,1973。
冬青出版社編,《國家主義論叢(第二集)》,臺北:冬青出版社,1973。
列寧,〈民族和殖民地問題初稿〉,《列寧選集 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頁215-222。
余家菊,《國家主義教育學》,上海:中華書局,1925。
余家菊,《國家主義概論》,北京:新國家雜誌社,1927。
李大釗,〈在少年中國學會北京茶會上的講話〉,收於姚維斗、楊芹編注,《李大釗遺文補編》(哈爾濱:黑龍江省新華書店印行,1989),頁3。
李璜,《學鈍室回憶錄.上卷》,臺北:傳記文學,1973。
李璜、余家菊合著,《國家主義的教育》,上海:中華書局,1923。
張允侯等編,〈少年中國學會〉《五四時期的社團(一)》(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9),頁211-572。
章進編,《聯俄與仇俄問題討論集》,新北市:文海,1982。
陳正茂、黃欣周、梅漸濃編,《曾琦先生文集(卷一)》,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
陳正茂、黃欣周、梅漸濃編,《曾琦先生文集(卷二)》,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
陳正茂、黃欣周、梅漸濃編,《曾琦先生文集(卷三)》,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
陳正茂編,《醒獅週報》,臺北市:國史館,1993。
陳啟天,《寄園回憶錄》,臺北市:臺灣商務,1965。
斯大林,〈不要忘記東方〉,《斯大林全集 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頁152-154。
薛銜天等編,《中蘇國家關係史資料彙編:1917-1924》(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頁55-61。
二、中文專著
吳小龍,《少年中國學會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
呂芳上,《從學生運動到運動學生,民國八年至十八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周淑真,《中國青年黨在大陸和臺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
周策縱著,周子平等譯,《五四運動:現代中國的思想革命》,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易勞逸(Lloyd E. Eastman)著,陳謙平等譯,《流產的革命:1927-1937年國民黨統治下的中國》(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2)
柯博文(Parks M. Coble)著,馬俊亞譯,《走向最後關頭?:中國民族國家構建中的日本因素(1931-1937)》,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胡秋原,《一百三十年來中國思想史綱》,臺北:學術出版社,1983年第五版。
唐寶林,《陳獨秀大傳》,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1。
康之國,《曾琦國家主義思想研究》,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8。
張太原,《「獨立評論」與20世紀30年代的政治思潮》,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郭正昭、林瑞明合著,《王光祈的一生與少年中國學會》,臺北:百傑出版社,1978。
陳正茂,《理想與現實的衝突:「少年中國學會」史》,臺北:秀威,2011。
馮兆基著,劉悅斌、徐磑譯,《尋求中國民主》,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馮啟宏,《法西斯主義與三ま年代中國政治》,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1998。
羅伯特.艾倫(Robert C. Allen)著,陸贇譯,《全球經濟史》,南京:譯林出版社,2015。
三、中文論文
王奇生,〈“革命?與“反革命?:三大政黨的黨際互動〉,收於氏著《革命與反革命:社會文化視野下的民國政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頁66-101。
王奇生,〈個人、社會、群眾、黨:五四前後的關聯與演進〉,收於氏著《革命與反革命:社會文化視野下的民國政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頁39-65。
王柯,〈「民族」,一個來自日本的誤會──民族國家思想進入中國的歷史考察〉,收於氏著《民族主義與近代中日關係》(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5),頁45-74。
王遠義,〈李大釗到馬克思主義之路〉,《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3卷第4期(臺北:2001),頁477-513。
王遠義,〈現代中國思想變遷中的歷史主義〉,收於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主編,《中國文學歷史與思想中的觀念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2005),頁375-416。
丘為君,〈革命與國家的想像——《甲寅雜誌》、《新青年》與五四啟蒙運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91期(臺北:2016),頁1-46。
李金強,〈曾琦與其《國體與青年》〉,收於金觀濤等編《民族主義與中國現代化》(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2),頁493-506。
李義彬,〈國家主義派的形成及其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的反動活動〉,《歷史研究》第5期(北京,1965),頁33-46。
李澤厚,〈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收於氏著《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出版者不詳,年份不詳),頁7-57。
沈松僑,〈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發展:兼論民族主義的兩個問題〉,《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3期(臺北,2002),頁49-119。
沈雲龍,〈兩位反共的先驅:梁啟超與曾慕韓〉,收於氏著《民國史事與人物論叢》(臺北:傳記文學,1981),頁167-180。
肖海艷,〈“新國家主義”與九一八事變后陳啟天的抗日救國主張〉,《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4卷第15期(長春,2013),頁116-121。
肖海艷,〈陳啟天的「新法家」與中國青年黨的國家主義〉,《二十一世紀》第136期(香港,2013),頁44-56。
肖海艷,〈陳啟天的國家主義教育思想探析〉,《社會科學戰線》第6期(長春,2010),頁246-249。
肖海艷,〈陳啟天與20年代中期收回教育權運動——兼談國家主義教育思潮〉,《歷史教學(高校版)》第2期(天津,2009),頁44-56。
林毓生,〈二十世紀中國激進化反傳統思潮、中式馬列主義與毛澤東的烏托邦主義〉,收於《公民社會基本觀念(下冊)》,頁785-863。
段煉,〈臨城劫車案與中國青年黨的成立〉,《歷史教學問題》5期(上海,2009),頁60、66-69。
孫承希,〈析國家主義派的“新法家主義”與“生物史觀”〉,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3期(上海,2003),頁109-116。
孫承希,〈醒獅派之集體意識與道德社會的追求〉,《史林》2期(上海,2003),頁98-105。
張少鵬,〈常燕生東西文化觀的激進化及其演變〉,《史學月刊》6期(開封,2013),頁77-86。
張灝,〈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轉型時代〉,收於氏著《時代的探索》(臺北:聯經,2004),頁37-60
張灝,〈重訪五四:論五四思想的兩歧性〉,收於《時代的探索》(臺北:聯經,2004),頁105-140。
張灝,〈關於中國近代史上民族主義的幾點省思〉,收於氏著《時代的探索》(臺北:聯經,2004),頁75-91。
敖光旭,〈1920—1930年代國家主義派之內在文化理路〉,《近代史研究》2期(廣州,2006),頁90-109。
敖光旭,〈失衡的外交-國民黨與中俄交涉(1922-1924)〉,《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8期(臺北,2007),頁141-192。
敖光旭,〈革命、外交之變奏——中俄交涉中知識界對俄態度之演變(1919-1924)〉,《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5期(臺北,2007),頁47-97。
敖光旭,〈國家主義與“聯俄與仇俄”之爭——五卅運動中北方知識界對俄態度之解析(上)〉,《社會科學研究》6期(成都,2007),頁139-149。
敖光旭,〈國家主義與“聯俄與仇俄”之爭——五卅運動中北方知識界對俄態度之解析(下)〉,《社會科學研究》1期(成都,2008),頁140-152。
陳三井,〈勤工儉學運動初探〉,收於氏著《勤工儉學的發展》(臺北:三民,1988),頁1-20。
陳正茂,〈「大江會」的國家主義運動——以梁實秋、聞一多為探討對象〉,收於《中國青年黨研究論集》(臺北:秀威,2008),頁43-80
陳正茂,〈中國青年黨史料研究---以期刊為研究場域〉,收於《敝帚自珍──陳正茂教授論文自選集》(臺北:秀威,2009),頁251-330。
陳正茂,〈李璜的政治初航(1919-1923)〉,收於《中國青年黨研究論集》(臺北:秀威,2008),頁229-259。
陳正茂,〈曾琦與民國政治〉,收於《中國青年黨研究論集》(臺北:秀威,2008),頁173-228。
馮筱才,〈江浙戰爭與民初國內政局之轉化〉,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期(杭州,2004),頁54-62。
黃金麟,〈革命與反革命—「清黨」再思考〉,《新史學》11卷1期(臺北,2000),頁99-147。
羅志田,〈救國抑救民?“二十一條”時期的反日運動與辛亥五四期間的社會思潮〉,收於氏著《亂世潛流:民族主義與民國政治》(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頁55-95。
四、西文論文
Chan Lau, Kit-ching(陳劉潔貞), “The Chinese Youth Party, 1923-1945?.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72.
Marilyn A. Levine(林如蓮), “Zeng Qi and the Frozen Revolution.” in Roads not taken: the struggle of opposition parties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edited by Roger B. Jeans. Boulder, Colo. : Westview Press, 1992, pp.225-240.

五、學位論文
陳雲卿,〈中國青年黨的創建與初期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吳國樑,〈國共以外的選擇:中國靑年黨之研究(1923-1949)〉,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院歷史學部哲學碩士論文,1998。
孫承希,〈醒獅派的國家主義思想之演變〉,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玉永珠,〈聯俄與仇俄:1920年代中國知識界對蘇俄態度的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張少鵬,〈民初的國家主義派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
曾輝,〈中國青年黨研究(1923-1945)〉,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672-
dc.description.abstract過往對中國近現代史的歷史解釋長期為國共兩黨所壟斷,因此中國近現代史往往變為國共兩黨的歷史。事實上,活躍於這段期間的行動者比比皆是,特別是在1920年代,是思想最百花齊放、相互競逐與辯論的一個時代,也是中國、世界的各個政治勢力在中國相互爭鬥,意圖奪取政治權力的時代。本文所關注的對象,正是這個時代中,曾經與國共兩黨在政治上、意識形態上鼎足而立、互相競爭的政黨「中國青年黨」,旨在說明他們為何組黨?如何誕生?採取了哪些政治行動?政黨的宗旨與意識形態為何?
本文第一章,我說明本文的問題意識、過往青年黨相關研究之不足以及論文架構。第二章梳理青年黨誕生的歷史情境、原因與過程,以及1923年成立後所採取的政治行動,是如何在國共北伐前得到了為數不少的信仰者與支持者,並成為第三大黨。第三章解釋青年黨的意識形態內涵,「國家主義」是青年黨所信奉的意識形態,青年黨對此做出清楚的解釋,並依照中國歷史情境將其中國化,提出一套以教育學、經濟學和政治論三種構想所組成的解決方案,並把這些要素組成青年黨信奉、宣揚的意識形態。第四章總結上述討論,指出青年黨的意識形態,恰好符合了「意識形態真空」的中國的需求。
本論文指出,過往研究者忽視中國在1920年代思想的混亂性,以及中國人與對俄國理解的變化,以致無法分析清楚青年黨之所以能夠崛起的過程,進而導致無法認清國家主義為何具有吸引力,其具體的內容為何。因此,本文將著重強調過往的歷史背景之影響以及國家主義的內涵。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has been monopolized by Kuomintang and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so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is the history of Kuomintang (KMT) and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In fact, there were many activists and flourishing thoughts at that time, especially in the 1920s. And many political forces (Chinese or foreigners) were struggling in China at the same time. So I focus on The Young China Party (YCP) which was fighting with KMT and CCP, and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present the historical condition of China from 1919 to 1928, to show the birth of YCP and their political actions from 1924 to 1928, and to explain the ideology of YCP: Nationalism.
In Chapter 1, I will explain the problematic of this thesis,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other studies of YCP, and the structure of this thesis. Chapter 2 will show the historical condition of China from 1924 to 1928, the birth of YCP, and what actions they took after they established their party in 1923. And Chapter 3 will analyze the content of ideology of YCP: Nationalism. Finally, Chapter 4 will summarize the key point in this thesis.
From this perspective, I emphasize that other studies have ignor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Soviet Union in the thoughts of China in the 1920s, so they fail to explain why YCP was established, became stronger and fought with KMT and CCP. At the same time, they cannot understand the content of Nationalism and why Nationalism became popular. This thesis will try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13T06:48:34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6-R01123018-1.pdf: 2933920 bytes, checksum: 15280b5461108ff19a01cd88bb249ec6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7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摘要………………………………………………………………………………...…i
謝辭..……………………………………………………………………………...…iii
目錄.……………………………………………………………………………...…v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1
第二節 文獻回顧………………………………...……………………………2
第三節 論文架構……………………...……………………………………..18
第二章 中國青年黨的誕生…………………………………………………….......19
第一節 何以創立?創黨前後的歷史情境………………………...………..20
第二節 少年中國學會與勤工儉學………………………………...………. 26
第三節 中國青年黨的創立與活動……………………………...……….… 31
小 結…………………………………………………………...……………. 42
第三章 青年黨二零年代的國家主義………………………………………..….. 45
第一節 國家主義的內涵……………………………………...……….…… 47
第二節 中國國家主義如何實踐?…………………...…………….……… 64
小 結………………………………………………………...………….…… 87
第四章 結論……………………………………………………………………… 91
參考文獻…………………………………………………………………….……... 97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中國青年黨的意識形態(1924-1928)zh_TW
dc.titleThe Ideology of The Young China Party, 1924-1928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5-1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吳展良,丘為君
dc.subject.keyword中國青年黨,國家主義,意識形態,zh_TW
dc.subject.keywordThe Young China Party,Nationalism,Ideology,en
dc.relation.page102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1700333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dc.date.accepted2017-02-04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歷史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歷史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6-1.pdf2.87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