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公共衛生學院
  3. 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5196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鄭雅文
dc.contributor.authorChia-Chi Wangen
dc.contributor.author王嘉琪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08T06:04:55Z-
dc.date.copyright2007-08-08
dc.date.issued2007
dc.date.submitted2007-07-23
dc.identifier.citation英文文獻:
Dembe A.E. (1996). Occupationa and Disease.-How Social Factors Affect the Conception of Work-Related Disorders.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Dembe A.E. (2001). The Social Consequences of Occupational Injuries and Illnesses. American Journal of Industrial Medicine, 40, 403-417.
Levy B.S., & Wegman D.H. (1983). Occupational Health (1st ed.). Boston and Toronto: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Bernardino Ramazzini.(translated by Wilmer Cave Wright, 2001). VOICES FROM THE PAST-De Morbis Artificum Diatriba [Diseases of Workers].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1(9), 1380-1382.
Chen M.S. (2001). It’s time we became more political as a profess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1(3), 467.
Coggon D. (2005). Occupational medicine at a turning point.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62, 281-283.
Gordon M.S. (1990). Social Security Policy in Industrial Countries, New York: Cambridge.
Hepple B.H. (1986). The Making of Labour Law in Europe, 143. 轉引自賴崇全,我國勞工職業災害補償制度之研究,頁28-29,1996年1月。
Hood J.B., & Benjamin A. (1984). Workers’ Compensation and Employee Protection Laws in a Nutshell, ST. Minnesota: West Publishing Co.
Stein M.A., 'Priestley v. Fowler (1837) and the Emerging Tort of Negligence' . Boston College Law Review, Forthcoming Available at SSRN: http://ssrn.com/abstract=337723
Weeks J.L., & Wagner G.R. (1986). Compensation for Occupational Disease with Multiple Causes: The Case of Coal Miners’ Respiratory Diseases.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76(1), 58-61.
Munkman J.H. (1985). Employer’s Liability at common law (10th Edition). London: Butterworths.
Kohler P.A., & Zacher H.F. (1982).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Insurance 1881-1981. London: Frances Pinter Publishers.
Krieger N. (1999). Sticky webs, hungry spiders, buzzing flies, and fractal metaphors: on the misleading juxtaposition of risk factor versus social epidemiology. Journal of 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 53, 678-80.
Kingdon J.W. (1984). Agendas, Alternatives, and Public Policy.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Markowitz G.E., & Rosner D. (1989). The illusion of medical certainty: silicosis and the politics of industrial disability, 1930-1960. Milbank Quarterly, 67 Suppl 2 Pt 1, 228-53.
Kogevinas M. (2005).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factors in the recognition of occupational disease. Occup. Environ. Med, 62, 286.
Neonila S.D., & Wilczynska U. (2006). Occupational Diseases in the Period of Socioeconomic Transition in Polan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Medicine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19(2), 99-106.
Weindling P. (1985). Linking self help and medical science: The Social Histroy of Occupational Health. The Social History of Occupational Health, London: Croom Helm.
Bartrip P. (1985).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workmen’s compensation. The Social History of Occupational Health, London: Croom Helm.
Popay J, & Williams G. (1996). Public health research and lay knowledge. Soc Sci Med, 42, 759-68.
Smith B.E. (1981). Black lung: the social production of disease. Int J Health Serv, 11, 343-359.
Sommer A, & Akhter MN. (2000). It’s time we became a profession. Am J Public Health, 90, 845-6.
Waitzkin H, Iriart C, Estrada A, & Lamadrid S. (2001). Social Medicine then and now: Lessons from Latin America. Am J Public Health, 91, 1592-1601.

中文文獻:
丁庭宇,馬康莊主編(1986)。台灣社會變遷的經驗,一個新興的工業社會。台北:巨流。
于宗先、劉克智主編(1981)。台灣的工業發展。台北:聯經。
王文益(2000)。企業關廠歇業勞資爭議中勞工行政主管機關角色功能之研究。國立台灣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佳煌(1998)。國家發展。台北:台灣書店。
王能君(2002)。台灣勞動法制的形成與展開過程初探。思與言,40(1),頁5。
王振寰(1993)。「台灣新政商關係的形成與政治轉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4,頁123-163。
王榮德(2003年4月25日)。職業傷病雇主、勞工、政府多贏之策略。自由時報,第15版。
王振寰(1993)。勞工資本與國家機器。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
丘昌泰(1999)。公共政策:當代政策科學理論之研究。台北:巨流。
丘昌泰(2002)。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巨流。
史尚寬(1970)。二十年來之勞工立法。法令月刊,21卷10期,頁180-181。
朱宏志(1995)。公共政策。台北:三民。
朱柔若(1998)。社會變遷中的勞工問題。台北:揚智。
江鴻(1976)。歐洲各國工業化之起步與長成。台北:中華書局。
李允傑(1999)。台灣工會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商鼎。
吳育仁(2000)。政權交替對台灣勞資關係的衝擊」。勞資關係月刊,19卷2期,頁44-56。
沈宗瑞(1992)。國家統合主義與台灣勞工的政治權利。國立台灣大學中山學術論叢,10期,109-122。
沈宗瑞(1994)。台灣工會的角色與發展-國家組合主義角度的分析。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何啟功(2004年6月5日)。染煞醫事人員未獲勞保職災給付。自由時報,生活新聞。
何雪影著,鄭村祺、舒詩偉、何燕堂、王芳萍、高清崧譯(1992年)。台灣自主工會運動史1987-1989。台北:唐山。
林大鈞(1996)。我國勞動條件檢查之理想與實際。政大勞動學報,第5期,75頁。
林江風(1990)。繼往開來精益求精勞工保險-創辦40週年之回顧與前瞻。勞工保險創辦40週年紀念專輯,46-52頁。
林更盛(2002)。勞基法上職業災害因果關係的判斷-評台灣高等法院八七年勞上字第五號判決。台灣本土法學,40期,頁23-42。
林洛秀(2002)。由職業病案例分析探討勞工安全衛生及檢查策略。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
林萬億(1994)。福利國家-歷史比較的分析。台北:巨流。
林豐賓(1997)。勞動基準法論。台北:三民。
林宜平(2004)。煤礦工塵肺症的地方知識、科學研究與健康照護:公共衛生的視角。國立台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周賢平(2004)。我國大量解僱保護政策形成過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邱駿彥(1998)。我國職業災害補償制度。輔仁法學,第17期,頁205-220。
柯木興(2001)。社會保險。台北:三民書局。
哈里.布雷弗曼(1974)。勞動與壟斷資本。(谷風出版社編輯部編譯)。台北:谷風。
徐正光(1987)。統合政策下的台灣勞工。勞資關係月刊,6卷9期,頁48。
段承璞(1994)。台灣戰後經濟。台北:人間出版社。
翁興利(1996)。立院新結構與議程設定。中國行政評論,5卷2期,頁73-88。
徐婉寧(2005)。過勞死之職業災害認定-台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九O年重勞上字第一號民事判決評釋。台灣本土法學,76期,頁247。
高得潤(1996)。通勤職災之問題研究。東海法學研究,11期,199頁。
馬凱主編(1994)。台灣工業發展論文集。台北:聯經。
翁裕峰(1995)。官僚制度下職業災害致殘者災後生活之研究:以嘉義地區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文生(1981)。現代工業意外災害之起因。台北:文笙書局。
郭育良等(2002)。職業病概論。台北:華杏出版。
郭建位(2001)。台灣關廠歇業中勞資衝突行動之研究-恆隆公司關場個案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茂桂(1989)。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台北:國策研究院。
陳文育(2006)。發展主義國家、勞動安全與環境保護-以電子業在台灣的發展為例。東海大學社會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玉芳(2000)。我國與美國職業災害統計制度之比較(上、下)。勞工行政,152期。
陳永煌、劉紹興、蘇文麟、楊冠洋等(2001)。我國礦工肺症補償之探討。中華職業醫學雜誌,7卷1期,頁7-11。
陳永煌(1999)。各國職業疾病鑑定制度比較分析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
陳金泉(2002)。職業災害補償實務爭議案例解析。政大勞動學報,12期,頁425頁。
陳秋蓉(2002)。世界主要國家職業災害統計分析(三)。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
陳秋蓉、鄭雅文、胡佩怡(2005)。國內勞工工作相關過勞與心理社會因子之認知調查。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
陳淑美(1995)。職災致殘者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東海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國鈞(1992)。勞工問題。台北:三民。
陳淳斌(1994)。國家角色、勞動支配體制及勞工運動。嘉義農專學報,38期,頁107-127。
陳聰富(2000)。損害賠償補償制度三層結構與職業災害補償。勞工行政,148期,頁26-36。
黃百燦(2001)。合理的懷疑:淺論職業病診斷的若干疑惑。中華職業醫學雜誌,第8卷第3期,頁115-120。
黃宏儒(2005)。勞工保險專業代理人功能與角色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勞動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虹霞(2002)。職業災害補償相關法律問題。萬國法律,第126期,頁63-72。
黃程貫(1997)。勞動法。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黃程貫主編(2006)。勞動法。台北:新學林出版社。
黃越欽(2000)。勞動法新論。台北:翰盧。
黃越欽等(1995)。職災補償論-中英美德日五國之比較。台北:五南。
博蘭尼(1957)。鉅變:當代政治、經濟的起源(黃樹民等譯)。台北:新橋譯叢。
彭懷恩(2003)。台灣政治發展。台北:風雲論壇。
梁國樹編(1994)。台灣經濟發展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
詹火生(1992)。主要國家勞工福利制度之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楊志良、吳凱勲、連子慧、詹佩玲、施明倩、簡美楓等(1996)。職業災害保險給付制度之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楊思標(1952)。塵肺症-在台灣最初的6例臨床報告。台灣醫誌,51期,頁325- 31。
楊瑞鍾(1998)。世界主要國家職業災害統計分析(二)。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
Anderson JE. (1979).公共政策制定(湯絢章編譯)。台北:幼獅。
蔡宏昭(1989)。勞工福利政策。台北:桂冠。
蔡奉真(2006)職業病與台灣經濟變遷。取自:http://blog.yam.com/healthy_taiwan/article/5599470
趙剛(2001)。為何反全球化?如何反?-關於全球化的一些問題的思考與對話。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4期,頁49-147。
鄭津津(2000)。勞動法裁判選輯(三)。台北:元照。
鄭尊仁(2004)。工作型態與心血管疾病交互作用之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
劉志鵬(2000)。新時代裡的舊法制-台灣勞動法治的困境。台灣法學會報,第21輯,頁144。
劉益宏、王榮德(1992)。民國74-79年各種職災累積死亡率與潛在生命年數損失之分析。中華衛誌,第11期,頁89-101。
劉益宏、王榮德(1993)。1985-1990年職災殘廢累積發生率及原因之分析。中華衛誌,第12期,頁354-67。
劉脩如(1988)。社會政策與社會行政上冊。台北:五南圖書。
劉紹興(1994),台灣職業病面面觀與職業醫學之發展。中華職業醫學雜誌,1卷2期,頁16-20。
劉紹興(1997)。職業醫學醫師的角色。中華職業醫學雜誌,4卷2期。
劉進慶(1992)。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
賴佩芬(2002)。推估可歸因於職業病之醫療成本。中國醫藥學院碩士論文。
邁可布若威(1979)。製造甘願(林宗弘等譯,2005)。台北:群學。
謝國雄(1999)。純勞動:臺灣勞動體制諸論。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
魏鏞(1982)。行政研究方法論文集。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顏永杰、鄭夙芬、楊明仁、何啟功、張明永等(2000)。某一工業災難救難人員的團體處遇經驗。台灣精神醫學,14期,頁41-50。
蕭全政(2002)。政治經濟的整合:政治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台北:桂冠。
簡坤港(2005)。我國職業災害補償相關問題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桂美(2002),「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之跨步與未竟。取自:http://www.bamboo.hc.edu.tw/workshop/session10/visit/wastewater/rca-appendix.html
民國九十一年台灣勞動人權年度評估報告。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2003)。
台灣勞工陣線資料室:台灣勞工運動簡史1920-1999。取自:http://labor.ngo.tw/history-tw-labor.htm
司法週刊雜誌社編印,司法院第一廳:民事法律專題研究(六),1996年初版。
敬仁勞工安全衛生服務中心(2002)。礦業滄桑幾十載-老礦工口述歷史:台灣煤礦歷史、資本與勞動的考察。財團法人國家文藝基金會2000年度補助案。
行政院勞委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編印,職業災害預防之經濟誘因研究,1993年6月。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保險局(2005)。軌跡-走過勞工保險55年。台北:商周。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5196-
dc.description.abstract「職業災害」包含「職業災害事故」與「職業病」。根據勞保資料,台灣每年有高達5萬多人次請領「職業災害」給付,其中包括8百多起死亡職災。本研究旨在瞭解在目前的勞保制度之下,職災受害者求醫、尋求補償救濟、與復健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
我們首先回顧職災補償制度的歷史緣起,並整理分析台灣目前職災補償體系相關法規與文獻,以瞭解制度現況與運作流程,接著我們在2006年7月至2007年6月期間,對17位職災受害者進行深入訪談,探討他們在此過程中的經驗,其中包括3位因職災經驗而投入民間倡議團體的人士。我們也輔以政府統計資料以及職業病科醫事人員的實務經驗,作為本文討論的參考。
本研究依據事件發生之過程,歸納5個分析主軸,包括事件發生經過、就醫過程、申請補償救濟過程、補償救濟的結果、以及災後復健復工狀況。結果發現,目前職災補償體系存有許多缺失,導致職業傷病患者面對許多困境,包括就醫經驗不佳、職業傷病認定不易、申請流程繁瑣冗長、缺乏單一窗口、工作者的資訊與社會資源非常不足、勞雇關係全面破裂、給付內容有問題、不足以維持災後生活、復工困難等等;造成弱勢勞工往往必須獨力承擔職災後果、將風險個人化,不符合社會正義。尤其在牽涉多元病因的慢性病之因果認定上,由於暴露資料難以取得,制度配套不足,造成醫師缺乏意願或誘因開立職業病診斷,也使得台灣的職業病個案數遠低於其他先進國家。
在貧富差距日益惡化、勞動條件惡化的社會脈絡之下,職災受害者除了身心與社會功能受創,往往陷入經濟困境之外,也對其家庭與整體社會帶來傷害。目前的職業傷病補償體系問題重重,造成許多職災傷者必須獨力承擔職災後果,不符社會正義,實有重新檢討、大幅改革之必要。
我們建議,在法律制度上,盡快建立職災補償的單一法律制度;在給付內容上,檢討目前的給付內容與標準,並建議改以年金制以確保受災者後續的生活保障;在勞工教育上,加強安全衛生教育與勞動權益教育,建立單一的詢問窗口或服務專線;在勞工行政體系上,應提升勞保局、勞工局與勞動檢查所之人員素質;在醫療體系上,應整合相關的專業人力資源,建立合理的通報轉介與鑑定機制,以利個案追蹤,並加強職業醫學教育、建立職醫專科入廠機制與誘因等。此外,也要重新思考職業傷病的意義、盡速將心理或精神相關的職業病診斷基準納入職業病診斷,以及將職業病鑑定委員會獨立出來、擴大民間的參與等。
zh_TW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08T06:04:55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6-R93845105-1.pdf: 1071984 bytes, checksum: 0202727085776a85cdd51e2fd4e27b01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7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摘要…………………………………………………………………..………………4
第一章 緒論…………………………………………………………………………6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6
第二節 研究目的…………………………………………………………..8
第三節 研究重要性………………………………………………………..8
第二章 職業傷病補償制度的歷史沿革………………………………………..…10
第一節 國外職業災害補償制度的沿革…………………………..……10
一、民事損害賠償階段……………………………………….……11
二、過失主義雇主責任法階段……………………………………14
三、職業災害補償與社會保險階段………………………………14
第二節 台灣職業災害補償制度的發展………………………………..18
一、 民事損害賠償…………………………………………………18
二、 職業災害保險…………………………………………………18
三、 職業災害補償…………………………………………………19
四、 其他相關法令…………………………………………………20
第三章 台灣勞保職災制度之現況………………………………………………..22
第一節 職業災害之定義………………………………………………..22
第二節 我國職災之救濟制度…………………………………………..25
一、勞工保險條例…………………………………………………26
二、勞動基準法……………………………………………………27
三、民法……………………………………………………………28
四、職業災害保護法………………………………………………29
第三節 現行勞保制度下職災勞工傷後求醫之流程與問題…………..33
1. 如何以勞保身分就醫?如何取得職業傷病醫療書單?……...33
2. 如何取得職業病門診單?……………………………………...34
3. 如何申請勞保職災傷病給付?如何被認定為職災?………...34
第四節 勞保的投保給付情形概況……………………………………..37
一、 投保情形………………………………………………………37
二、 總給付金額……………………………………………………39
三、 職業災害給付件數……………………………………………39
四、 職業災害平均每件給付金額…………………………………41
五、 勞保相關行政訴訟案件分析…………………………………41
第四章 研究方法…………………………………………………………………..43
第一節 研究設計…………………………………………………………43
第二節 訪談架構…………………………………………………………44
第三節 資料分析方法……………………………………………………46
第五章 研究結果…………………………………………………………………..49
第一節 受訪者之來源與特性……………………………………………49
第二節 研究資料分析……………………………………………………55
一、 工作內容與傷病經過………………………………………55
二、 求醫過程……………………………………………………59
1. 多重的就醫經驗……………………………………..……59
2. 從一般求醫到職業傷災的認定……………………..……60
三、 進入補償救濟的階段………………………………………63
1. 受災勞工申請補償之情形…………………………..……63
2. 取得資訊、知識與社會資源的管道…………………..…64
3. 勞雇關係的破裂:來自雇主的刁難………………..……65
4. 政策、制度設計的問題……………………………..……69
四、 補償救濟的結果……………………………………………71
1. 取得的給付內容和金額……………………………..……71
2. 對醫療院所的觀感和態度………………………..………73
3. 對政府相關行政單位的觀感和態度……………..………74
4. 補償不公的問題…………………………………..………77
五、 災後復工的情形:社會面向的衝擊程度…………………78
第六章 討論………………………………………………………………………..81
第一節 勞工整體的弱勢處境……………………………………………81
一、勞雇關係地位的不對等、疲弱的工會團體………………81
二、國家政府的消極態度………………………………………86
第二節 制度設計的問題…………………………………………………88
一、混亂的職災救濟制度………………………………………88
二、資訊提供不足………………………………………………89
三、流程不利於勞工……………………………………………90
四、給付方式、項目與金額不合理……………………………91
五、對職業病鑑定委員會的疑義………………………………92
六、專業資源未整合……………………………………………92
第三節 職業病科醫師的角色……………………………………………94
第四節 職業傷病意義的再省……………………………………………97
第五節 健康不平等的加劇…………………………………..…………101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102
第一節 研究結論………………………………………………………102
第二節 研究限制………………………………………………………103
第三節 未來建議………………………………………………………103
後記………………………………………………………………………………..105
附錄………………………………………………………………………………..107
參考文獻…………………………………………………………………………..111
圖表目錄
圖一、職災救濟制度補償範圍關係圖……………………………………………25
圖二、職災勞工就醫程序…………………………………………………………36
圖三、職業病認定與申請補償流程………………………………………………36
圖四、勞保投保人口比例-按投保類別分………………………………………38
圖五、勞保現金給付比例…………………………………………………………39
圖六、勞保局職業災害給付人次…………………………………………………39
圖七、勞保局職業病給付人次……………………………………………………40
圖八、職災者之社會困境…………………………………………………………44
表一、歐美工業先進國家職業災害補償制度之沿革……………………………17
表二、我國職災救濟制度………………………………………………………….32
表三、職業災害平均每件給付金額………………………………………………41
表四、本研究之訪談大綱:針對受災勞工………………………………………47
表五、本研究之訪談大綱:針對民間團體理事長………………………………48
表六、受訪者之基本資料與訪談內容……………………………………………50
表七、歷年工會數目概況…………………………………………………………85
表八、台灣就業人口-按行業分…………………………………………………100
附錄一、勞動法令制定的時間與社經歷史背景…………………………………107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勞保制度下職災勞工傷後面臨之困境研究zh_TW
dc.titleHardships experienced by workers with occupational injuries of illnesses under the Labor Insurance Act.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95-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郭育良,王榮德,邱文聰
dc.subject.keyword職災勞工,困境,職業災害,職業病,職業醫學,職業災害補償制度,勞工保險條例,zh_TW
dc.subject.keywordinjured worker,harship,occupational injury,occupational disease,occupational medicine,Labor Insurance Act,en
dc.relation.page120
dc.rights.note未授權
dc.date.accepted2007-07-24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公共衛生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96-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1.05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