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幫助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中國文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4815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曾永義
dc.contributor.authorHuey-Jen Chenen
dc.contributor.author陳慧珍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08T05:56:47Z-
dc.date.copyright2008-01-30
dc.date.issued2007
dc.date.submitted2008-01-24
dc.identifier.citation參 考 書 目
一、 專著
(一)劇本
〔明〕湯顯祖原著,徐朔方、楊笑梅校注《牡丹亭》,臺北:里仁書局,1986年
〔明〕湯顯祖原著,〔明〕臧懋循改編評點《還魂記》,明末吳郡書業堂刊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庫微卷
〔明〕湯顯祖原著,〔明〕馮夢龍改編評點《墨憨齋重定三會親風流夢》,收入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十三冊,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湯顯祖原著,〔明〕碩園刪定《牡丹亭》,收入毛晉汲古閣《六十種曲》,臺北:臺灣開明書店排印本,1970年
〔明〕碩園刪定,于鐵丘評注《碩園刪定本還魂記評注》,收入黃竹三、馮俊杰主編《六十種曲評注》第二十五冊,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明〕湯顯祖原著,〔明〕茅暎、臧懋循評點《牡丹亭》,《古本戲曲叢刊》初集據泰昌元年吳興閔氏朱墨套印本影印,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善本書室
〔明〕湯顯祖原著,〔清〕冰絲館重刻《清暉閣批點玉茗堂還魂記》,臺北:文光圖書公司排印本,1971年
〔明〕湯顯祖原著,〔明〕沈際飛評點《牡丹亭還魂記》,明獨深居點定本,(中國)國家圖書館善本閱覽室微卷
〔明〕湯顯祖原著,〔明〕徐肅穎刪潤、陳繼儒評點《玉茗堂丹青記》,明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善本閱覽室微卷
〔明〕湯顯祖原著,柳浪館批評《玉茗堂還魂記》,明末刊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微卷
〔明〕湯顯祖原著,〔清〕陳同、談則、錢宜評點《吳吳山三婦合評牡丹亭還魂記》,收入北京大學圖書館編輯《不登大雅文庫珍本戲曲叢刊》之六,學苑出版社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馬氏不登大雅文庫清夢園刻本影印,2003年
〔明〕湯顯祖原著,〔清〕吳震生、程瓊批評,華瑋、江巨榮點校《才子牡丹亭》,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明〕馮夢龍《墨憨齋重定西樓楚江情傳奇》,收入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十三冊,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馮夢龍《酒家傭》,收入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十二冊,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馮夢龍《夢磊記》,收入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十二冊,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馮夢龍《灑雪堂》,收入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十二冊,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孟稱舜評點《柳枝集.倩女離魂》,收入孟稱舜編著《古今名劇合選》,見《古本戲曲叢刊》四集第十三函第一冊,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58年
〔明〕孟稱舜《貞文記》,陳箴言、俞而介等評點,收入林侑蒔主編《全明傳奇》,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明〕孟稱舜《嬌紅記》,陳洪綬評點,收入林侑蒔主編《全明傳奇》,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二)古籍、曲譜、韻書
〔元〕周德清著,李殿魁校訂《校訂補正中原音韻及正語作詞起例》,臺北:學海出版社,1978年
〔明〕沈璟《增定南九宮曲譜》(即《南曲全譜》),收入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三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影印,1984年
〔明〕徐于室、鈕少雅《南曲九宮正始》,收入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三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影印,1984年
〔明〕沈自晉《南詞新譜》,北京:中國書店影印,1985年
〔明〕徐渭《南詞敘錄》,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三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明〕何良俊《曲論》,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四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明〕王驥德《曲律》,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四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明〕徐復祚《曲論》,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四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明〕凌濛初《譚曲雜劄》,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四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明〕張琦《衡曲麈談》,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四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明〕沈德符《顧曲雜言》,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四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明〕沈寵綏《度曲須知》,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五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明〕呂天成《曲品》,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六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明〕周之標編《珊珊集》,收入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二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影印,1984年
〔明〕凌虛子編《月露音》,收入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二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影印,1984年
〔明〕許宇編《詞林逸響》,收入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二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影印,1984年
〔明〕沖和居士編《怡春錦》,收入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二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影印,1984年
〔明〕止雲居士編《萬壑清音》,收入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四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影印,1987年
〔明〕鋤蘭忍人選輯,媚花香史批評《玄雪譜》,收入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四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影印,1987年
〔明〕青溪菰蘆釣叟編《醉怡情》,收入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四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影印,1987年
〔明〕潘之恒著,汪效倚輯注《潘之恒曲話》,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收入《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
〔明〕馮夢龍《情史》,收入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七冊,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馮夢龍編選《太霞新奏》,收入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十四冊,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馮夢龍《山歌》,收入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十八冊,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李開先《閑居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鈕少雅《按對大元九宮詞譜格正全本還魂記詞調》,民國八年暖紅室校刊本
〔清〕焦循《劇說》,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八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清〕李漁《閒情偶寄》,臺北:長安出版社排印本,1992年
〔清〕張潮輯《虞初新志》,收入史仲文主編《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二十四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清〕康熙四十五年敕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吳梅《南北詞簡譜》,臺北:學海出版社,1997年
(三)近代戲曲專著
王季烈《螾廬曲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王安祈《明代戲曲五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王永健《湯顯祖與明清傳奇研究》,臺北:志一出版社,1995年
王璦玲《明清傳奇名作人物刻劃之藝術性》,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
王璦玲《晚明清初戲曲之審美構思與其藝術呈現》,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
朱萬曙《明代戲曲評點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朱崇志《中國古代戲曲選本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吳梅《吳梅戲曲論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3年
吳梅《顧曲麈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余秋雨《戲劇理論史稿》,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
李曉《比較研究:古劇結構原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年
李昌集《中國古代曲學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李惠綿《元明清戲曲搬演論研究—以曲牌體戲曲為範疇》,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李惠綿《戲曲批評概念史考論》,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
沈惠如《從原創到改編—戲曲編劇的多重對話》,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
汪詩珮《乾嘉時期崑劇藝人在表演藝術上因應之探討》,臺北:學海出版社,2000年
周育德《湯顯祖論稿》,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年
周維培《曲譜研究》,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林鶴宜《規律與變異—明清戲曲學辨疑》,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胡忌、劉致中《崑劇發展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年
俞為民《明清傳奇考論》,臺北:華正書局,1993年
俞為民、孫蓉蓉《中國古代戲曲理論史通論》,臺北:華正書局,1998年
俞為民《曲體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徐朔方箋校《湯顯祖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徐朔方《論湯顯祖及其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徐朔方《元曲選家臧懋循》,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5年
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譜》,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徐朔方《湯顯祖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徐朔方《徐朔方說戲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徐朔方箋校《湯顯祖全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
徐朔方、周育德等《湯顯祖研究在遂昌—中國湯顯祖研究會首屆年會論文集》,中國文學藝術出版社 2002年
徐扶明《湯顯祖與牡丹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高宇《古典戲曲導演學論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5年
高禎臨《明傳奇戲劇情節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夏寫時《論中國戲劇批評》,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
夏寫時、陸潤棠編《比較戲劇論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8年
根ヶ山 徹《明清戲曲演劇史論序說—湯顯祖《牡丹亭還魂記》研究》,東京:創文社,2001年
張敬《明清傳奇導論》,臺北:臺灣東方書店,1961年
許之衡《曲律易知》,臺北:郁氏印獎會,1979年
陳多、葉長海選注《中國歷代劇論選注》,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年
郭英德《明清文人傳奇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郭英德《明清傳奇綜錄》,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陳竹《明清言情劇作學史稿》,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
陳竹《中國古代劇作學史》,武漢:武漢出版社,1999年
陸樹崙《馮夢龍散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許子漢《明傳奇排場三要素發展歷程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9年
陸萼庭《崑劇演出史稿》(修訂本),臺北:國家出版社,2002年
陸萼庭《清代戲曲與崑劇》,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
曾師永義《長生殿研究》,臺北:商務印書館,1980年
曾師永義《說戲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
曾師永義《詩歌與戲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
曾師永義《中國古典戲劇的認識與欣賞》,臺北:正中書局,1991年
曾師永義《論說戲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
曾師永義《從腔調說到崑劇》,臺北:國家出版社,2002年
曾師永義《戲曲本質與腔調新探》,臺北:國家出版社,2007年
傅謹《戲曲美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程華平《中國小說戲曲理論的近代轉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華瑋《明清婦女之戲曲創作與批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年
程芸《湯顯祖與晚明戲曲的嬗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董每戡《五大名劇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楊振良《牡丹亭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葉長海《中國戲劇學史》,板橋:駱駝出版社,1993年
葉長海《曲學與戲劇學》,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
鄒自振《湯顯祖綜論》,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鄒元江《湯顯祖新論》,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
潘群英《湯顯祖牡丹亭考述》,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研究論文,1969年
趙山林《歷代咏劇詩歌選注》,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趙山林《中國戲劇學通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趙山林《中國戲曲觀眾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
趙山林《牡丹亭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趙景深、張增元編《方志著錄元明清曲家傳略》,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寧宗一、陸林、田桂民《明代戲劇研究概述》,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
蔡鍾翔《中國古典劇論概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
鄧長風《明清戲曲家考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鄭培凱《湯顯祖與晚明文化》,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劉君王告《馮夢龍傳奇劇本改編藝術—《墨憨齋定本傳奇》之研究》,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6年
謝柏梁《中國分類戲曲學史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譚帆、陸煒《中國古典戲劇理論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羅麗容《清人戲曲序跋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
江西省文學藝術研究所編《湯顯祖研究論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年
(四)戲曲史
余從、周育德、金水著《中國戲曲史略》,北京:人民音樂社,1993年
青木正兒著,王吉廬譯《中國近世戲曲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周貽白《中國戲曲發展史綱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史》,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79年
廖奔、劉彥君《中國戲曲發展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盧前《明清戲曲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五)資料彙編與研究文獻目錄
毛效同編《湯顯祖研究資料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王美雪《湯顯祖研究文獻目錄》,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秦學人、侯作卿《中國古典編劇理論資料匯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年
徐扶明《牡丹亭研究資料考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隗芾、吳毓華編《古典戲曲美學資料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2年
蔡毅編著《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
(六)其他專著
宋莉華《明清時期的小說傳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林崗《明清之際小說評點學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夏咸淳《晚明士風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夏咸淳《情與理的碰撞:明代士林心史》,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
章培恒、王靖宇主編《中國文學評點研究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龍協濤《讀者反應理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譚帆《中國小說評點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
(七)學位論文
林書萍《湯顯祖《牡丹亭》及晚明時期改作與仿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侯雲舒《明清戲劇理論之結構概念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4年6月
侯雲舒《古典劇論中敘事理論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6月
郝福和《《納書楹牡丹亭全譜》成因及特點分析》,河北大學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0年6月
陳芳英《明代劇學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年6月
陳富容《馮夢龍戲劇理論研究—以其八部改編劇為例》,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陳凱莘《崑劇《牡丹亭》舞臺藝術演進之探討—以《牡丹亭》晚明文人改編本及折子戲為探討對象》,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鄺采芸《晚明戲曲理論之發展與轉型—以《牡丹亭》的流傳討論為線索》,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6月
藍玉琴《《牡丹亭》人物杜麗娘的女性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6月
鐘雪寧《所謂「湯沈之爭」的形成與發展》,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二、 單篇論著
人弋〈論馮夢龍的戲劇理論〉,《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5期,2000年9月,頁60-63。
人弋〈馮夢龍論戲曲情節〉,《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3期,2001年9月,頁55-58。
王漢民〈明清傳奇研究的世紀回顧〉,收入《中國小說戲曲初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頁190-200。
王漢民〈湯顯祖研究的世紀回顧〉,收入《中國小說戲曲初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頁201-211。
王璦玲〈論湯顯祖劇作與劇論中之情、理、勢〉,收入《湯顯祖與牡丹亭(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頁171-213。
王燕飛〈二十世紀《牡丹亭》研究綜述〉,《上海戲劇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頁33-43。
王育紅、呂斌〈《牡丹亭》「集唐詩」探析〉,《中國韻文學刊》第19卷第2期,2005年6月,頁71-76。
田根勝〈戲曲評點與明清文藝思潮〉,《藝術百家》2004年第3期,頁13-16。
田曉菲〈「田」與「園」之間的張力—關於《牡丹亭.勸農》〉,收入《湯顯祖與牡丹亭(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頁313-342。
江巨榮〈二十世紀《牡丹亭》研究概述〉,《上海戲劇》1999年第10期,頁28-31。
朱崇志〈論明代崑腔戲曲選本〉,《中華藝術論叢》第3輯,2004年7月,頁97-106。
朱恒夫、趙惠陽〈作品的缺陷與評論的缺陷—讀湯顯祖的《牡丹亭》及其評論〉,《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第2卷第4期,2004年12月,頁36-40。
朱恒夫〈論雕蟲館版臧懋循評改《牡丹亭》〉,《上海戲劇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頁40-48。
朱萬曙〈「場上之曲」的倡導者與實踐者—重評沈璟的戲曲理論及創作〉, 《戲曲研究》第27輯,1988年9月,頁185-207。
朱萬曙〈明人對《牡丹亭》的評點批評及其傳播功用〉,收入《湯顯祖與牡丹亭(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頁343-366。
朱萬曙〈論明代戲曲評點中的戲曲本體觀〉,《中華藝術論叢》第4輯,2005年8月,頁135-153。
李延賀〈遵古:馮夢龍曲律觀之淺析〉,《藝術百家》2000年第2期,頁43-48。
李雙華〈論馮夢龍之情教思想〉,《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1期,2003年1月,頁74-77。
李惠綿〈《審音鑑古錄.牡丹亭》折子戲的改編與表演〉,收入《湯顯祖與牡丹亭(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頁803-852。
杜愛英〈臨川四夢用韻考〉,《古漢語研究》2001年第1期,頁40-44。
沈惠如〈從歷代《牡丹亭》的改編演出看王仁杰縮編本的得失〉,《經國學報》第21期,2004年2月,頁55-75。
周育德〈明清曲論中的言情說〉,《戲曲研究》第17輯,1985年12月,頁227-245。
周育德〈湯顯祖研究若干問題之我見〉,收入華瑋、王璦玲主編《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465-484,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8月。
周維培〈試論明清傳奇的用韻〉,《中華戲曲》第4輯,1987年12月,頁226-242。
周立波〈馮夢龍戲曲改編理論初探〉,《陰山學刊》第12卷第1期,1999年3月,頁21-27。
周秦〈沈湯之爭的歷史觀照〉,收入《湯顯祖與牡丹亭(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頁781-802。
侯雲舒〈戲曲評點作品中的敘事觀〉,《民俗曲藝》139期,2003年3月,頁97-145。
侯雲舒〈戲曲評點作品中關於人物質素的幾點討論〉,《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五期,2003年12月,頁1-20。
洪惟助〈從撓喉捩嗓到歌稱繞梁的《牡丹亭》〉,收入《湯顯祖與牡丹亭(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頁737-780。
高宇〈我國導演學的拓荒人湯顯祖〉,《戲劇藝術》1979年第1期,頁47-63。
孫康宜著,王璦玲譯〈明傳奇的結構—《琵琶記》與《牡丹亭》析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994年3月,頁141-152。
徐朔方〈湯顯祖戲曲的腔調和他的時代〉,《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6卷第1期,1996年3月,頁1-10。
徐朔方〈答程芸博士對我湯顯祖研究的批評〉,《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年第3期,頁35-36。
孫秋克〈論戲曲評點的特點、歷史發展和理論建樹〉,《雲南藝術學院學報》2004年2期,頁58-62。
根ヶ山 徹〈徐肅穎刪潤《玉茗堂丹青記》新探〉,收入《湯顯祖與牡丹亭(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頁367-392。
張淑香〈杜麗娘在花園—一個時間的地點〉,收入《湯顯祖與牡丹亭(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頁259-288。
陸林〈近年「湯沈之爭」研究綜述〉,《文史知識》1989年7月,頁123-127。
陸樹崙〈戲曲必須案頭、場上兩擅其美—馮夢龍的戲曲主張〉,收入氏著《馮夢龍散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頁23-46。
康保成、黃仕忠、董上德〈戲曲研究:徜徉於文學與藝術之間—關於古代戲曲文學研究百年回顧與前景展望的談話〉,收入黃天驥主編《中國古代戲曲與古代文學研究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陳萬益〈馮夢龍「情教說」試論〉,《漢學研究》第6卷第1期,1988年6月,頁297-307。
陳富容〈臧懋循批改本《還魂記》之評析〉,《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4期,2002年5月,頁99-118。
陳富容〈臧懋循之臨川論〉,《興大中文學報》第15期,2003年6月,頁224-249。
陳富容〈馮夢龍改編劇語言之當行本色論〉,《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7期,2003年11月,頁65-88。
陳曉雲〈論明中葉戲曲觀念的嬗變〉,《戲曲研究》第67輯,2005年4月,頁169-178。
陳偉娜、劉水雲〈重論湯顯祖《牡丹亭》之音律及「湯沈之爭」的曲學背景〉,《溫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4期,2005年8月,頁34-41。
黃天驥〈戲曲史上的湯沈之爭〉,《學術研究》1980年第5期頁82-86、第6期頁99-103。
黃振林〈湯顯祖劇作的腔調問題研究述評〉,《東華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頁4-8。
傅雪漪〈意、趣、神、色—整理《牡丹亭》淺識,兼談臧晉叔改本〉,《戲劇學習》1982年第2期,總24期,頁19-23。
曾師永義〈論說「拗折天下人嗓子」〉,收入《論說戲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頁161-198。
曾師永義〈再說「拗折天下人嗓子」〉,收入《湯顯祖與牡丹亭(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頁1-70。
華瑋〈世間只有情難訴—試論湯顯祖的情觀與他劇作的關係〉,《大陸雜誌》第86卷第6期,1993年6月,頁32-40。
華瑋〈情的堅持—談青春版《牡丹亭》的整編〉,收入《「戲話粉墨」:2005戲曲藝術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5月,頁235-256。
華瑋〈從《續牡丹亭》看清初對《牡丹亭》的接受〉,收入《湯顯祖與牡丹亭(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頁591-631。
程芸〈論湯顯祖「師講性,某講情」傳聞之不可信〉,《殷都學刊》1999年第1期,頁80-83。
程芸〈有無之際—「湯沈之爭」與晚明戲曲主潮芻議〉,《戲劇》2001年第4期,頁79-85。
程芸〈20世紀後半葉湯顯祖、沈璟研究述評〉,《戲曲研究》第58輯,2002年4月,頁41-58。
程華平〈明清《牡丹亭》曲律研究述論〉,《戲劇藝術》1993年第4期,頁99-108。
程華平〈新詞催淚落情場 情種傳來《牡丹亭》—明、清對杜麗娘之「情」的闡釋與評價〉,《撫州師專學報》1998年第3期,頁33-37。
詹慕陶〈關於湯顯祖的導演活動和劇作腔調—與高宇同志商榷〉,《戲劇藝術》1980年第1期,頁114-123。
詹丹〈馮夢龍的情學觀—馮夢龍啟蒙主義思想片論之一〉,《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94年第2期,頁78-82。
葉長海〈沈璟曲學辯爭錄〉,收入徐朔方、孫秋克編《南戲與傳奇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頁241-267。
趙景深〈讀湯顯祖劇隨筆〉,收入氏著《戲曲筆談》,上海:中華書局,1963年。頁114-134。
趙天為〈論臧懋循改本《還魂記》〉,《藝術百家》2002年第3期,頁57-62。
趙山林〈《牡丹亭》的評點〉,《藝術百家》1998年第4期,頁58-67。
潘麗珠〈明代曲論中的情論探索〉,《國文學報》第23期,1994年6月,頁125-134。
鄧瑞瓊、吳敢〈論臧晉叔對《牡丹亭》的改編〉,《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社,複印報刊資料。1984年第10期,頁78-82。
鄧紹基〈臧懋循「筆削」元劇小議—元雜劇校讀記之一〉,《陰山學刊(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頁22-26。
謝裕琳〈從序跋看前人對《牡丹亭》的評論〉,《臺灣戲專學刊》第3期,2001年5月,頁150-177。
羅麗容〈馮夢龍之戲劇美學思想及其實踐〉,《東吳中文學報》1997年5月,頁253-270。
譚帆〈論《牡丹亭》的女性批評〉,收入《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頁295-309。
(依作者姓氏筆畫為序)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4815-
dc.description.abstract摘 要
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在明萬曆年間創作了《牡丹亭》,此劇甫一問世即廣受歡迎,爭相傳誦,主要原因是此劇不論在戲劇語言、思想內涵、藝術技巧等各方面均極妥貼高妙,尤其在思想內涵上,其「主情論」之創作主旨影響明清戲曲創作甚鉅。正因此劇深受囑目,故在劇作問世之始,各方的迴響已紛至沓來。有曲論家針對劇作進行評論;有改編者根據特定目的加以改編;而初興盛的評點也加入了討論的陣容,與諸評論家、改編者等共同匯聚形成《牡丹亭》的研究熱潮。《牡丹亭》引發的迴響廣泛且多元,其中最具研究意義的應屬批評(包括曲論、評點等)與改編,本論文即以此為主軸,透過分析、闡釋與劇作之實際比較,將研究焦點放在明代,探討明代《牡丹亭》批評與改編之內在意義與價值。本論文除了緒論與結論外,共分五章加以探討:
第一章:明代戲曲品評、序跋、筆記中之《牡丹亭》批評。此類批評主要關注重點落在《牡丹亭》敘事層面的探討以及戲曲音律的討論上。在敘事層面,曲評家們考索劇作本事來源、指出故事情節的奇特性,並致力於《牡丹亭》情觀的發揚。此外,引發明代曲評家最多批評的就是《牡丹亭》的音律,他們以為湯顯祖未能瞭解吳中音律,因此律拗韻雜,登之於場上難免拗嗓之弊。整體而言,明代戲曲品評、序跋、筆記等批評文字中對《牡丹亭》音律的高度關注,正反映出在晚明崑腔聲勢日益壯大的時代氛圍中,曲壇對於音律的重視以及以崑腔為正聲的要求標準;而對於《牡丹亭》敘事層面的探討雖已及於題材、主旨語言等問題的討論,但是其缺點是在情節結構與人物塑造方面之評論仍少,未能周全。
第二章:明代《牡丹亭》評點中呈現之批評觀。其關注重點主要在三方面,一是關於《牡丹亭》「情觀」的詮釋,指出劇中人物情深、情痴、情正的特質,探討《牡丹亭》複雜而深邃的「情至」主題;二是關於《牡丹亭》情節結構的分析,提醒讀者注意劇中梅、柳意象貫串全劇、緊密聯繫情節線索的功能,以及「針線」、「埋伏」、「照應」等結構概念;三是人物塑造方面的批評,強調《牡丹亭》劇中人物的個性化描寫與人物性格中包涵的複雜特質。基本上,明代《牡丹亭》評點因受形式影響,仍停留在敘事文學的論述範疇,對於與戲劇本質相關的問題如排場設計、關目設置之冷熱穿插等問題並未充分討論。
第三章:明代《牡丹亭》改編本之改編特色與得失。明代《牡丹亭》純粹改編本目前確實可知的有沈璟的《同夢記》與徐日曦《碩園刪定牡丹亭》,傳說中的「呂家改本」是否曾經存在則尚有疑義。沈璟改本以音律整飭為其修改目標;徐日曦《碩園刪定牡丹亭》對於原作文辭則幾乎沒有更動,只是單純地刪削齣目、調整情節次序,俾使劇作「縮長為短」,使冗長的劇作刪減為較適合演出的演出本。此外,明代已經出現的折子戲演出方式,也是改編形式的一種,在《牡丹亭》選齣中,改編現象較明顯的是《醉怡情》中收錄之散齣,此書所收四個《牡丹亭》散齣之所有改編作為均以情節集中、減少用曲數及加強舞臺效果為目標,強烈突顯戲曲之場上特質。
第四章:明代《牡丹亭》改評本之一:臧懋循《還魂記》之改編與批評。其關注點主要有二點,一是音律,其改編之音律標準雖然極大部分與沈璟《南曲全譜》相合,但是也有部分採用當時的時調新曲與南曲戲文的曲律習慣,表現出以當時吳中曲唱實際狀況為依歸的靈活態度;二是情節結構,臧懋循認為原作頭緒太多,情節之主題表現受到干擾,改編時須更動原作枝蔓鬆懈之處,他並且強調埋伏照應與情節合理性的重要,在批語中多次評論原作組織嚴密與否的問題。整體而言,臧懋循之改編與批評多以舞臺演出實際為考量。
第五章:明代《牡丹亭》改評本之二:馮夢龍《風流夢》之改編與批評。馮夢龍改評本不僅大刀闊斧刪改情節與曲文、調整劇本結構,並且多處以自己新作之曲文置換原作,使得劇作面目與原作有極大的不同。在音律方面,馮夢龍對戲曲音律重視的程度,比起臧懋循來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情節結構方面,馮夢龍與臧懋循同樣要求劇作須前後照應、針線細密、減頭緒、講求情節的合理性,故馮夢龍改本針對原作劇本的缺陷大幅度整編,使結構更合理簡練、更適於場上。馮夢龍的貢獻是充分認識戲曲作品的場上本質,將演出作為創作之最終目的,因此,在批語中可以看到其對於演出的提示,也可以看到有關場景的處理、服裝、佈景、砌末等方面的說明,可以說已經觸及了導演學的範疇。
在全面研究明代《牡丹亭》批評與改編之內涵意義與成就後,發現若將其研究成果置於戲曲理論發展史中審視,也具有特殊意義。綜觀明代《牡丹亭》相關之研究,不論是理論的批評或具體的改編,其內含之戲曲觀念從整體上看卻朝向同一個趨向發展,即更全面性地認識戲曲之藝術構成要素,認識戲曲本質特徵,其主要表現則為注重戲曲搬演的舞臺特徵與強調戲曲文學的敘事性。
明代有關《牡丹亭》之批評與改編,讓《牡丹亭》之藝術成就更為世人所了解,也為《牡丹亭》「經典」地位的建立貢獻了力量。今日《牡丹亭》的研究正蔚為風氣,承續著明代以來的討論熱潮,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從歷史的眼光來看,許多課題的研究在明代開創,延續到清代、現代,有些仍然難以有一致的共識,有些則已獲得了解決,而明代《牡丹亭》的批評與改編,正是對於這部經典的研究的開端。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Abstract
In Ming Dynasty the dramatist Tang Hsien-tsu created The Peony Pavilion, which was extremely popular as soon as it was released. It was because its excellent drama language, contents and art skills. Within which, the content whose focus was on affection had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omposing of the Ming and Ching dramas. Because it was well-loved, it received reviews from everywhere. Some drama critics criticized the play, some adaptors adapted it and the first budding drama criticism also joined the discussion. The Peony Pavilion arose great and multiple reviews, in which the criticism and adaptation are the ones which were worth studying. This dissertation is based on the criticisms and adaptation of The Peony Pavilion, and discusses the inner meaning of the criticisms and adaptations by analyzing, explaining and comparing. 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is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Chapter 1 : The criticism of The Peony Pavilion in Ming dramas. The criticism of this kind focu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narrative and the dramatic rhythm. In the narrative level, critics explored the origin of the play, pointed out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plot in The Peony Pavilion. Besides, the rhythm of The Peony Pavilion is the most criticized. The critics considered that Tang, Hsien-tsu failed to understand the rhythm. All in all, although the discussion of the narrative level had touched the materials topic ,and the language, there was few discussion of the plot and the portray of the characters.
Chapter 2:The critical concepts presented in the criticism of The Peony Pavilion. First: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love concepts in The Peony Pavilion. Second: the analysis of the plot and structure. Third: the criticism of the creation of the characters. Basically, the criticism of The Peony Pavilion in Ming Dynasty was still restrained by its form. It was still within the field of narrative literature but the essence of drama was not fully discussed.
Chapter 3: The adaptation features and flaws of the adaptation. The merits and flaws of the adaptations of the The Peony Pavilion. Shen, Jing’s Ton Mong Ji and Xu ,Ri Xie’s Shuo Yuan Shan Ting Mu Tan Ting, while the existence of Lu Shih kai Peng is doubted. Shen Jing’s adaptation modified the rhyme and rhythm; Xu Ri-Xie’s adaptation had little change in the words but just shorten the length. Besides, The Fragmented highlight, which was also a form of adaptation, had already been performed in Ming Dynasty. Its goal is to simplify the plot, reduce the repertoire, and enhance the stage effect.
Chapter 4: The adaptation and criticism of Tsang Mao-Hsun’s Hwan Hwen Ji. The focus of this adaptation are on the rhythm and the plot. Tsang,Mao-Hsun adapted The Peony Pavilion for the sake of the stage performance.
Chapter 5: the adaptation and criticism of Feng,Menglong’s Romantic Dream not only revised and changed the plot and repertoire but replaced with his own verses, which made his adaptation different from the original. His adaptation was also focused on rhythm and plot structure. Feng,Menglong’s contribution is to fully recognize the of stage effect drama and to view stage performance as final destination. Therefore, his hints for performance had been seen in the criticism, and stage decoration and costumes are also mentioned, which had reached the field of directing.
The criticism and the adaptation of The Peony Pavilion played an significant part in the development of drama theory history. Related studies about The Peony Pavilion all held similar perspectives, which was to thoroughly understand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dramatic play, to reveal the importance of stage performance and the emphasis on the narration of the dramatic play. All in all, the criticism and the adaptation of The Peony Pavilion made people know more about its art achieve and contributed to its classic position in Chinese drama literature.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08T05:56:47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6-D90121003-1.pdf: 15199528 bytes, checksum: 01590806ce7be02193b88a16f26635bb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7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目 錄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範圍與方法--------------------------------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述略------------------------------------ 4
第三節 明代《牡丹亭》批評與改編形式說明-------------------- 12
第一章 明代戲曲品評、序跋、筆記中之《牡丹亭》批評------ 19
第一節 戲曲故事題材與敘事層面的批評----------------------- 19
一、故事題材來源的探求—本事的考索與影射說---------- 20
二、敘事技法與題材運用的討論------------------------ 25
三、主旨的挖掘—「情至說」的迴響-------------------- 35
第二節 戲曲語言與音律層面的批評---------------------------- 43
一、戲曲語言風格的鑒賞與批評------------------------ 44
二、所謂「湯沈之爭」—與語言、音律有關的爭論-------- 48
三、明代曲論中對《牡丹亭》音律的批評---------------- 51
第三節 比較批評------------------------------------------- 64
一、《牡丹亭》與《西廂記》之比較--------------------- 64
二、《牡丹亭》在《臨川四夢》中的地位----------------- 68
小結 ---------------------------------------------------- 74

第二章 明代《牡丹亭》評點中呈現之批評觀----------------- 77
第一節 明代《牡丹亭》評點本概述---------------------------- 77
一、明代《牡丹亭》評點本介紹------------------------ 78
二、明代《牡丹亭》評點本間批語之因襲關係------------ 82
第二節 「情文飄動,人自軟心」—明代《牡丹亭》評點對「情觀」之理解與詮釋---------------------------------------
88
一、對「情」的內涵的深入探討----------------------- 89
二、「夢」及「死生」與「情至」主旨的關係------------ 99
第三節 「梅柳二字,一靈咬住」—明代《牡丹亭》評點對情節結構的分析---------------------------------------------
105
一、以「梅」、「柳」為貫串全劇之線索------------------ 106
二、關於劇作主次結構穿插與情節埋伏照應的探討-------- 111
第四節 「如見其人,如聞其語」—明代《牡丹亭》評點在人物塑造方面的批評------------------------------------------
117
一、有關人物塑造「典型化」的論述-------------------- 118
二、人物主體性格與客體情境之間關係的探討------------ 122
三、主要人物形象的具體分析-------------------------- 126
小結 ---------------------------------------------------- 130

第三章 明代《牡丹亭》改編本之改編特色與得失------------- 135
第一節 沈璟改本《同夢記》與所謂「呂家改本」---------------- 135
一、「沈璟改本」與「呂家改本」間的糾葛--------------- 136
二、沈璟改本《同夢記》殘曲分析---------------------- 141
第二節 徐日曦《碩園刪定牡丹亭》---------------------------- 147
一、情節結構之更動及得失---------------------------- 148
二、《碩園刪定牡丹亭》曲牌、曲文之處理方式與得失----- 153
第三節 明代戲曲選集中呈現的《牡丹亭》改編狀況-------------- 160
一、明代戲曲選集中收錄《牡丹亭》散齣或曲文概況------ 160
二、明代戲曲選集中《牡丹亭》散齣或曲文之改編特色---- 161
小結 ---------------------------------------------------- 172

第四章 明代《牡丹亭》改評本之一:臧懋循《還魂記》之改編與批評------------------------------------------------
175
第一節 臧懋循之戲曲觀-------------------------------------- 176
一、對元曲的高度推崇-------------------------------- 177
二、「名家」、「行家」論------------------------------- 178
三、從語言、關目、音律三方面論「當行」之義---------- 179
第二節 從戲曲音律角度論臧懋循對《牡丹亭》之改編與批評------ 182
一、臧懋循改本對原作曲牌音樂之處理方式-------------- 182
二、臧懋循改本對原作曲文之改作方式------------------ 192
三、臧懋循改定原作音樂與曲文之得失與代表意義-------- 204
第三節 從敘事角度論臧懋循對《牡丹亭》之改編與批評---------- 208
一、對《牡丹亭》情節結構的更動---------------------- 208
二、對《牡丹亭》語言風格的批評---------------------- 227
三、對《牡丹亭》劇作思想意涵與人物塑造之批評-------- 234
小結 ---------------------------------------------------- 239

第五章 明代《牡丹亭》改評本之二:馮夢龍《風流夢》之改編與批評------------------------------------------------
243
第一節 馮夢龍之戲曲觀-------------------------------------- 244
一、馮夢龍的戲曲音律觀------------------------------ 244
二、馮夢龍的戲曲敘事觀------------------------------ 249
三、馮夢龍的戲曲搬演觀------------------------------ 251
第二節 從戲曲音律角度論馮夢龍對《牡丹亭》之改編與批評------ 255
一、馮夢龍更動《牡丹亭》曲文的幾種方式-------------- 255
二、馮夢龍改作曲文之標準與內在涵義------------------ 257
第三節 從敘事角度與舞臺搬演角度論馮夢龍對《牡丹亭》之改編與批評------------------------------------------------
276
一、情節結構的改變---------------------------------- 276
二、劇作主旨的細微變化與偏移------------------------ 287
三、人物形象的重塑---------------------------------- 291
四、馮夢龍對《牡丹亭》文辭的改造-------------------- 294
五、馮夢龍《風流夢》在舞臺搬演方面的安排與提示------ 296
小結 ---------------------------------------------------- 301

結論 ---------------------------------------------------------- 305
一、明代《牡丹亭》批評與改編之內涵與成就------------ 305
二、明代《牡丹亭》批評與改編在戲曲理論發展史上的意義------------------------------------------------
309

參考書目-------------------------------------------------------- 317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明代《牡丹亭》批評與改編之研究zh_TW
dc.titleA Study of the Criticism and Adaptation of 'The Peony Pavilion' in Ming Dynasty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96-1
dc.description.degree博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李惠綿,王璦玲,王安祈,陳芳
dc.subject.keyword明代,湯顯祖,牡丹亭,批評,改編,zh_TW
dc.subject.keywordMing Dynasty,Tang Hsien-tsy,Peony Pavilion,Criticism,Adaptation,en
dc.relation.page330
dc.rights.note未授權
dc.date.accepted2008-01-24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中國文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96-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14.84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