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生物資源暨農學院
  3. 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4137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盧道杰
dc.contributor.authorJun-I Linen
dc.contributor.author林潤宜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08T05:16:47Z-
dc.date.copyright2006-02-09
dc.date.issued2006
dc.date.submitted2006-01-24
dc.identifier.citation書籍
文崇一、蕭新煌(1990)。烏來鄉志。台北縣:台北縣烏來鄉公所。
王仕圖、吳惠敏(2003)。深度訪談與案例演練。收錄於《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pp.95-113,齊力、林本炫編。嘉義縣:南華大學教社所。
王立志(2002)烏來事業區植物彩色圖鑑。新竹市:行政院農業員會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
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參與觀察法。台北市:弘智文化。譯自Danny L.Jorgensen (1989)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 methodology for human studies.
王嵩山(2001)。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多奧•尤給海、阿棟•尤帕斯(1991)。泰雅爾語讀本。新竹縣:泰雅爾中會母語推行委員會。
朱柔若譯,W. Lawrence Neuman 原著(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
吳芝儀、廖梅花譯(2001)。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法。嘉義市:濤石文化。譯自Anselm Strauss& Juliet Corbin(1998)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李亦園、徐人仁、宋龍生、吳燕和編著(1963)。南澳的泰雅人~民族學田野調查與研究。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李嘉鑫(1988)。玉山的動物。南投縣:內政部營建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沈明仁(1998)。崇信祖靈的民族~賽德克人。台北市:海翁出版社。
阮昌銳、馬騰嶽、吳佰祿、李子寧(1999)。文面.馘首.泰雅文化。台北市:國立台灣博物館。
林本炫(2003)。紮根理論研究法評介。收錄於《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pp.171-200,齊力、林本炫編。嘉義縣:南華大學教社所。
林為道、尤瑪•達陸(2002)。泰雅族北勢群的農事祭儀,苗栗縣:苗栗縣文化局。
徐宗國(1996)。紮根理論研究法:淵源、原則、技術與涵義。收錄於《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pp.47-73,胡幼慧主編。台北市:巨流出版社。
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市:巨流。譯自Anselm Strauss and Juliet Corbin(1990)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張致遠(1983)。泰雅族風情。台北市:星光出版社。
郭淑貞(1999)。尋找消失中的泰雅文化。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介英(2003)。深度訪談在經驗研究地位的反思。見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pp.115-125。嘉義縣:南華大學教社所。
陳向明,2000。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陳盈卉(1999)。烏來、坪林。台北市:小知堂出版社。
陳茂泰、吳玉珠、陳勝榮(2001)。台北縣烏來鄉泰雅族耆老口述歷史。台北縣:台北縣文化局。
陳瑛譯(2003)。口述歷史。台北市:播種者文化有限公司。譯自Ken Howarth。
曾華璧(2001)。人與環境。台北市:正中書局。
曾瑞琳(1997)。泰雅族賽德克族人食物及其典故(一)。台北市:唐山出版社。
黃智慧(1996)。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黃煌雄、黃勤政(2004)。原住民地方文化產業總體檢。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黃應貴主編(1986)。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黑帶•巴彥(2002)。泰雅人的生活型態探源。新竹縣:新竹縣文化局。
達西烏拉彎•畢馬(2001)。台灣的原住民-泰雅族。台北市:臺原出版社。
廖守臣(1984)。泰雅族的文化-部落遷徙與拓展,台北市:世界新聞專科學校。
廖守臣(1998)。泰雅族的社會組織。花蓮:私立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
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類學研究室(1988)。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的研究第二冊資料篇(二版)。日本東京:刀江書院。
齊力(2003)。質性研究方法概論。收錄於《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pp.1-18,齊力、林本炫編。嘉義縣:南華大學教社所。
劉仲冬(1996)。民族誌研究法及實例。見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pp.173-193。台北市: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劉棠瑞(1962)。台灣木本植物圖誌。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農學院。
劉業經、呂福原、歐辰雄(1994)。台灣樹木誌。台中市:國立中興大學農學院。
衛惠林、余錦泉、林衡立編著(1972)。臺灣省通志卷八同胄志泰雅族篇。台中市:臺灣省文獻會。
衛惠林、余錦泉、林衡立編著(1972)。臺灣省通志卷八同胄志族群分類分佈篇。台中市:臺灣省文獻會。
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收錄於《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胡幼慧主編。台北市: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期刊文獻
王春源、黃森泉(1997)。論泰雅族祖靈Rutux之經濟倫理涵義。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5:1,61~68。
王穎、王佳琪(2000)。丹大地區野生動物資源及狩獵現況。野生動物保育彙報及通訊,9~3,5。
江桂珍(1998)。試論泰雅族之身體紋飾。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9,113~134。
江桂珍(2004)。概述烏來泰雅族。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14,38-50
余光弘(1996)。泰雅族黥面的社會文化意義。歷史月刊,107,4~8。
余光弘(1997)。獵頭與泰雅文化。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北縣文化,54,16~21。
沈明仁(1999)。從狩獵文化中的GAGA談泰雅族人的生活。原住民教育研究,2,181~196。
林文蘭(2005)。當狩獵「原住民文化」成為市場商品。台灣動物之聲,38:10。
林耀松(1997)。保育史,環境教育季刊,(34):16-39。 
許家華(2002)。福山部落經濟、文化觀察。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北縣文化,74,66~75。
陳興一(2003)。運動觀光--烏來夢幻之旅。國民體育季刊,32:3,48~53。
傅君(1997)。臺灣原住民「生態智慧」與野生動物保育。山海文化雙月刊。 17:42-51。
程健教、黃森泉(1997)。泰雅族的Ga-Ga及其社會規範功能。臺中師院學報。11,291~315。
黃長興(1998)。太魯閣族的狩獵文化 (上) 。山海文化雙月刊。19,124~134。
黃長興(2000)。東賽德克群的狩獵文化。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1,15~104。
黑帶•巴彥(2000)。泰雅族的GAGA。新竹文獻,3,65~68。
黑帶•巴彥(2000)。泰雅族的遷徙形態。新竹文獻,1,91~92。
黑帶•巴彥(2001)。泰雅族的主要食物。新竹文獻,6,103~116。
黑帶•巴彥(2002)。泰雅族的狩獵文化。新竹文獻,8,88~105。
黑帶•巴彥(2002)。泰雅族與山地酒。新竹文獻,11,67~76。
楊南郡(1997a)。泰雅族烏來屈尺群-淺談其來歷、遷徙與定居。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北縣文化,54,22~28。
楊南郡(1997b)。山.雲.泰雅人。宜蘭文獻雜誌,28,26~47。
楊秋霖(1996)。從取締非法狩獵致林務局丹大工作站被攻擊談林業與地方社區。臺灣林業,22:5,8~11。
溫振華(1997a)。清代擺接平原一帶的族群關係。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北縣文化,52,23~24。
溫振華(1997b)。烏來泰雅族社會經濟變遷(約1730-1945)。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北縣文化,54,4~15。
裴家騏(2003)。發展原住民地區--邀請原住民族共同管理臺灣的自然資源。農業經營管理會訊~原住民地區生態旅遊專題,35:26~27。
裴家騏、羅方明(1996)。魯凱族的永續狩獵制度。野生動物保育彙報及通訊,4:4,5~10。
博碩士論文
王阿勉(2002)台灣烏來泰雅族口傳文學研究。私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梅霞(1989)規範、信仰與實踐:一個泰雅族聚落的研究。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吳玉珠(1996)烏來地區泰雅族少年偏差行為之成因分析~HIRSCHI社會鍵理論在少數民族社會之驗證。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折井博子(1980)泰雅族噶噶的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秀美(1995)學校教育與文化傳承之探討~以烏來地區之教育民族誌研究為例。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世怡(1988)烏來觀光旅遊空間的社會歷史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宜珍(2002)日治時期烏來地區經濟社會的變遷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歷史學系,未出版,台北市。
張建中(1998)歧視、教育與原住民的貧窮~對烏來地區原住民低收入戶的實際觀察。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勝榮(2001)原住民族語言教學成效與推展模式之相關研究~以烏來鄉泰雅語教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喬宗忞(1990)魯凱族的經濟變遷與社會階級制度~以霧台鄉大武村為例。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令羚(2005)原住民族植物資源永續利用機制之研究~以台東達魯瑪克部落為例。國立台灣大學森林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鵬仁(1996)族群性別的政治經濟學考察~一個北部泰雅女性的生命史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翼如(2002)社會資本、地方發展網絡與空間組織之研究~以烏來鄉為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鄧松亭(2004)社區組織、在地知識與部落發展~以新竹縣尖石鄉新樂村上水田部落為例。國立台灣大學森林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戴彩霞(1996)烏來地區觀光遊憩地理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顏俊雄(1996)北部泰雅人狩獵活動之探討。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研究/技術報告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4)。台北縣烏來鄉泰雅文化村規劃台北:台北縣:台北縣政府。
中國農業經營管理學會(1999)。台北縣烏來鄕福山部落~原住民地區農業綜合發展計畫~富麗農村。台北市: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2003)。台北縣烏來鄉福山部落發展生態旅遊輔導計畫期末報告。台北市: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財團法人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2003)。烏來鄉整體發展建設規劃。台北縣:台北縣烏來鄉公所。
張瑞禎、陳勝榮(1989)。泰雅文化在烏來。臺北縣78年度研究與發展專項目~社會科鄉土文化教材蒐集與整理。台北縣:台北縣政府。
陳澤裕(1988)。台灣狩獵文化與技術之調查研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研究計畫(計畫編號77農建-11.2-林-17(22))。台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曾聖元、范佩玲(1987)。美哉烏來。台北縣:台北縣烏來鄉福山國民小學。
盧道杰(2003b)。社區林業與原住民關係之研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委辦研究計畫(計畫編號92-00-2-02)報告。台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網站資料
台北縣烏來鄉戶政事務所,http://www.wulia.ris.tpc.gov.tw。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2/C0212800037/life/life_05/life_05.htm。
益思科技法律事務所,http://www.is-law.com/news/Home001.htm。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4137-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研究係採質性研究方式進行,以民族誌的方法收集資料,從日據時期到今日,部落的生活及社會意涵之改變,並根據部落產業、生計等狀況,說明與討論烏來福山部落泰雅族人狩獵行為之變遷。
「狩獵」是泰雅族人在過去認可、判別一個男子是否成熟足以照顧家庭的一項重要指標,歷經了時空交替轉換,對福山部落泰雅族人而言,狩獵行為仍是其生活中相當重要的一部份,根據訪談結果可以將狩獵行為發生的原因分為:傳統慣習、食用、動物破壞農作生長、經濟收入、養身保健、休閒運動。
通常因為季節的不同,狩獵的方式也有所差異,大多數的獵人表示秋冬主要以擺放陷阱為主,而春天則以帶獵狗打獵為主,擺放陷阱為輔,而隨著時代的轉變狩獵的方式與獵物的處理也有所改變。
在日據時期部落的獵人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當時被視為獵人的泰雅男子是為一種榮耀。光復後部落狩獵的風氣盛行,狩獵不再是單純的為了食用、祭典,1972年政府公告禁獵令後,狩獵的狀況並無減少。1985年獵物販售的風氣盛行,狩獵成了部落居民重要的經濟來源,由於禁獵的相關法規、罰則無法與販賣山產所得之利潤相抗衡,因此狩獵行為並沒有因法規的限制而完全停止。直到近年來高額的罰金與刑責,開始讓獵人們感到戒慎恐懼,部落僅剩幾位倚賴狩獵維生的獵人,部落居民不再倚賴獵物獲取蛋白質。
部落裡的「獵人」多是父親帶領、教導兒子,或是具有血緣、親屬、婚姻關係的後輩進行傳承與學習。老獵人多是在農作結束或閒暇之時才去打獵,打回來大多是大家共同享用。年輕獵人大都希望可以打到越多獵物,就可以賺越多的錢。雖然現在老獵人們幾乎都已經不打獵,但仍然受到年輕獵人尊敬。
福山部落無所謂傳統的固定獵區,只要可以到的地方都可以去打獵,全憑獵人個人的意願與想法,整個部落的自然資源都是屬於部落居民所共有、共享的,不屬於任何人。
隨著時代、社會環境的變遷,狩獵的工具和物種,也越來越進步、越來越多樣化。工具的進步使獵物較容易捕捉,獵物的多樣化也滿足了更多外來的需求。現前山產市場仍然存在,部落內傳統的獵物分享猶存。對於福山部落居民而言,隨著時代的改變,狩獵不再只是生存的方式,更肩負著經濟收入、養身保健、休閒運動等功能,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Adopting a qualitative approach and based mainly on ethnography, this study explores and discusses the hunting behavior of Tayals in the Fu-Shan Tribe of Wulai based on its organization, livelihoods and industry since the Japanese Colonial Time
The result reveals that hunting used to be an important index to recognize the maturity and ability of a man to take care of his family. Nowadays, hunting still is one of important elements of Tayal’s lives. Based on field records, there can be several reasons for the Tayal to hunt in Fushan, such as, tradition, food, pest control, income, nutrients and leisure activities.
The Tayals hunted by different methods in different seasons at Fu-Shan. Trap was the major way to hunt during autumn and winter. In spring, hunters primarily employ hounds with trap setting as a supplement. It changed by time for the methods of hunting and the treatments of prey in the tribe.
At the Japanese Colonial Time, hunters were respectable and regarded as an honor by the Tayal men.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as it became popular for hunting in the tribes, the Tayal no more hunted simply for food or rituals. Although there was a total ban for hunting in 1972, the Tayal kept hunting without any change. By 1985, the trade of game meats became one of major incomes for Tayals in the tribes for its profits were much more than the penalty imposed. Until very recently, the serious fine and punishment of the new laws frightened and stopped the Tayal hunters. As a result, there only were few persons still living on hunting in Fu-Shan.
Mostly, it was Father to teach and train his son, or young relatives to hunt. The senior hunters usually went hunting after the farming or as he was free. They always shared game meats with everybody in the tribe. The young hunters all liked to collect preys as much as possible in order to gain more money. The young hunters still respect senior hunters, although almost the latter ones haven’t hunted any more.
There were no rigid hunting fields for the Tayal at Fushan. The hunter can hunt anywhere he can reach as he likes. All natural resources belong to the whole tribe which should be shared with all people.
As the tribe and its social environment changed since the Japanese Colonial Time, it changed and became more diversified for the hunting tools and game species. The innovation of tools made it easier to hunt. The demands of market made the game species diversified. Up to now, while it does not decrease for the market demand, people keep share preys in Fushan. For the Tayal in Fushan, hunting is no more only part of their survival. It has functions of income, nutrients and leisure activities, and is part of their livelihoods which cannot be separated.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08T05:16:47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5-R92625022-1.pdf: 2671890 bytes, checksum: fd45c32ac9e03fb1c7e5c84753de9e9b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6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論 ………..…………………………………………... 01
第一節 前言 …….…………………………………………………….. 0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 0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03
一、民族誌 …………………………………………………………04
二、紮根理論 …………………………………………………..…..05
三、研究流程 ………………………………………………………06
第二章 田野背景-烏來泰雅族福山部落概述 ………..…….… 12
第一節 泰雅族概述 ……………………………………………………12
一、泰雅族源流與分群 ……………………………………………12
二、泰雅族的社會組織 ……………………………………………13
三、泰雅族的文化特質 ……………………………………………14
第二節 部落的歷史 ……………………………………………………16
一、部落歷史 ………………………………………………………16
二、部落遷移路線 …………………………………………………18
三、部落位置與交通 ………………………………………………21
第三節 部落現況 ………………………………………………………24
一、人口現況 ………………………………………………………24
二、部落組織 ………………………………………………………25
三、宗教信仰 ………………………………………………………29
四、部落生活 ………………………………………………………29
五、部落產業 ………………………………………………………35
第三章 福山部落的狩獵行為 ..…………………………………. 40
第一節 獵人與狩獵行為的發生 ………………………………………40
一、狩獵行為發生的原因 …………………………………………40
二、部落的獵人 ……………………………………………………44
第二節 狩獵時節與方式 ………………………………………………47
一、狩獵時節 ………………………………………………………47
二、狩獵方式 ………………………………………………………49
第三節 獵物的種類與處理 ……………………………………………51
一、台灣黑熊 ………………………………………………………53
二、水鹿 ……………………………………………………………54
三、山羌 ……………………………………………………………55
四、台灣長鬃山羊 …………………………………………………56
五、台灣野豬 ………………………………………………………57
六、台灣獼猴 ………………………………………………………58
七、穿山甲 …………………………………………………………59
八、白鼻心 …………………………………………………………60
九、麝香貓 …………………………………………………………60
十、棕簑貓 …………………………………………………………60
十一、黃鼠狼 ………………………………………………………61
十二、鼬獾 …………………………………………………………62
十三、赤腹松鼠 ……………………………………………………63
十四、大赤鼯鼠 ……………………………………………………64
十五、白面鼯鼠 ……………………………………………………65
第四章 狩獵行為在部落之意涵..…………………………………67
第一節 部落居民眼中的狩獵行為 ….……………………………… ..67
一、部落居民談狩獵 …………….……………………………..… 67
二、談狩獵禁忌 ………………….……………………………..… 68
第二節 從狩獵行為看部落的改變 ….……………………………….. 71
一、日據時期(1895~1945) …..…………………………………71
二、光復後至禁獵前(1945~1972)………………………………73
三、禁獵後至今(1972~2005)……………………………………76
第五章 結論 ………………………………………………………81
第一節 日漸改變的狩獵行為 …………………………………………81
第二節 從福山部落看台灣的狩獵 ……………………………………82
第三節 獵人地位與狩獵目的之改變………………..…………………83
第四節 我在福山部落看到的獵人…………………………..…………84

參考文獻 ………………………………………………………… 88
附錄一、福山部落大事一覽表 ………………………………………………94
附錄二、民族植物名錄 …………………………………………….………..100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福山部落泰雅族人之狩獵行為zh_TW
dc.titleThe Hunting Behavior of the Tayals in Fu-Shan Tribe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94-1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王梅霞,闕河嘉,黃世輝,吳英陵
dc.subject.keyword狩獵,部落變遷,福山,泰雅族,zh_TW
dc.subject.keywordHunting,Tribe transformation,FuShan,Tayal,en
dc.relation.page105
dc.rights.note未授權
dc.date.accepted2006-01-24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生物資源暨農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95-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2.61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