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3540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鍾彩鈞(Tsai-chun Chung) | |
dc.contributor.author | Chung-Da Lee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李忠達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08T05:03:43Z | - |
dc.date.copyright | 2011-02-25 | |
dc.date.issued | 2011 | |
dc.date.submitted | 2011-02-23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參考書目
一、方以智著作 方以智《浮山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13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方以智《方子流寓草》,《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50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方以智《物理小識》,台北:台灣商務,1978年。 方以智《膝寓信筆》,《桐城方氏七代遺書》,日本東洋文庫本。 方以智《通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方以智《藥地炮莊》,台北:廣文書局,1975年。 方以智著,龐樸注釋《東西均注釋》,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方以智《青原愚者智禪師語錄》,《明版嘉興大藏經》第34冊,台北,新文豐,1987年。 方孔炤、方以智編著《周易時論合編》,台北:文鏡,1983年。 二、方氏家族著作 方學漸《庸言》,《桐城方氏七代遺書》,日本東洋文庫本。 方學漸《東遊記》,《桐城方氏七代遺書》,日本東洋文庫本。 方學漸《性善繹》,《桐城方氏七代遺書》,日本東洋文庫本。 方學漸《桐彝》,《中國古代地方人物傳記匯編》74冊,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 方學漸輯,方中通續編《心學宗》,《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5年。 方大鎮《田居乙記》,《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雜家類,第134冊。 方大鎮《荷新義》,《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74冊,山東:齊魯書社,2001年。 方大鎮《荷新韻》,《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74冊,山東:齊魯書社,2001年。 方大鎮《寧澹語》,《桐城方氏七代遺書》,日本東洋文庫本。 方中通《陪集》,微卷資料,[Cambridge, Mass.] :哈佛燕京圖書館(Harvard Yenching Library),2007年。 三、古籍文獻 〔戰國〕荀子著,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漢〕鄭玄《毛詩鄭箋》,台北,學海,民90年。 〔晉〕阮籍著,陳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劉宋〕范曄撰,李賢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劉宋〕劉義慶編,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民80年。 〔梁〕蕭子顯撰《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姚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乾隆大藏經》第25冊,台北縣中和市:世樺國際公司,2003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韓愈著、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上海:上海古籍,1987年。 〔宋〕大慧宗杲述,雪峰蘊聞編《大慧普覺禪師語錄》,《佛光大藏經》禪藏第12冊,高雄:佛光山寺,1994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 〔宋〕朱熹《周易本義》,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宋〕惠洪《冷齋夜話》,《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 〔宋〕普濟《五燈會元》,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宋〕賾藏主編集《古尊宿語錄》,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台北:里仁書局,民74年。 〔元〕鄭枃述,劉有定釋《衍極》,《叢書集成初編》1631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明〕王陽明著,吳光等編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明〕王畿《王畿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朱元璋《明太祖集》,合肥:黃山書社,1991年。 〔明〕林兆恩《林子全集》,《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子部雜家類第63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明〕笑峰大然、施愚山輯《青原志略》,白化文、張智主編《中國佛寺志叢刊》18,揚州:廣陵書社,2006年。 〔明〕陳子龍《陳子龍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明〕焦竑《澹園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明〕錢德洪等編,陳榮捷集評《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台北,學生書局,民81年。 〔明〕憨山德清《莊子內篇注》,《憨山大師全集》17冊,北京:河北禪學硏究所,2005年 〔明〕羅汝芳《羅汝芳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覺浪道盛《天界覺浪盛禪師全錄》,《明版嘉興大藏經》第34冊,台北,新文豐,1987年。 〔明〕无異元來《博山和尚參禪警語》,《卍續藏經》112冊,台北:中國佛教會影印卍續藏經委員會,1968年。 〔清〕丁福保《六祖壇經箋註》,台北:文津,1990年。 〔清〕王夫之《船山全書》,長沙:嶽麓書社,1992年。 〔清〕吳偉業《吳梅村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清〕吳道新纂集,陳焯修訂《浮山志》,合肥,黃山書社,2007年。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民90年。 〔清〕河墅先生《龍眠風雅小傳》,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 〔清〕施閏章《施愚山集》,合肥:黃山書社,1992年。 〔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洪葉文化,1999年。 〔清〕徐芳《懸榻編》,《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86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清〕馬其昶《桐城耆舊傳》,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 〔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民86年。 〔清〕黃生《黃生全集》,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年。 〔清〕黃宗羲著,沈善洪、吳光主編《黃宗羲全集》,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清〕錢謙益著,錢曾箋注《錢牧齋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清〕顏元《四存篇》,台北:廣文書局,1975年。 〔清〕顧炎武著,陳垣校注《日知錄校注》,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 四、近人論著 方豪著,李東華編著:《方豪晚年論文輯》,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2010年。 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講稿》,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任道斌《方以智年譜》,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6月。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台北:藍燈文化,1990年9月。 余英時《方以智晚節考(增定擴大版)》,台北:允晨文化,1986年。 林慶彰《明代考據學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6年。 侯外廬、邱漢生、張岂之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容肇祖《容肇祖集》,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 徐聖心《青天無處不同霞──明末清初三教會通管窺》,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0年2月。 張亨《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台北,允晨,民86年。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彭迎喜《方以智與周易時論合編考》,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年6月。 愛蓮心《嚮往心靈轉化的莊子》,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葛榮晉等主編《明清實學思潮史》,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 劉君燦《方以智》,台北:東大出版社,1988年。 蔣國保《方以智哲學思想研究》,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 蔣國保《方以智與明清哲學》,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10月。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七》,台北:蘭臺出版社,民國89年。 錢穆《國學概論》,台北,台灣商務,1995年。 謝明陽《明遺民的「怨」「群」的詩學精神──從覺浪道盛到方以智、錢澄之》,台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謝國楨《明末清初的學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 鍾彩鈞、楊晉龍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的主體性與社會—學術思想篇》,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12月。 羅熾《方以智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五、學位論文 王煌文《方以智的家學與際遇對其西學之影響》,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國93年6月。 李素娓《方以智「藥地炮莊」中的儒道思想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民67年。 沈信甫《方以智易學形上思想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邢益海《方以智的莊學研究──《藥地炮莊》初探》,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6月。 張永堂《方以智的生平與思想》,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66年。 張永堂《方以智研究初編》,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近代史組碩士論文,民62年。 彭俊豪《方以智三教合一思想研究》,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2年。 劉浩洋《方以智東西均思想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民86年。 劉浩洋《從明清之際的靑原學風論藥地愚者方以智的遺民心志》,台北:政治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4年。 謝仁真《方以智哲學方法學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84年。 六、期刊論文 方竑〈方密之先生之科學精神及其物理小識〉,《文藝叢刊》第一卷第一期,1934年。 冒懷辛撰〈方以智死難事蹟續考〉,收於《江淮論壇》1981年第3期。 楊儒賓〈讀《東西均注釋》札記〉,《古今論衡》,第10期,頁49∼59,2003年12月。 廖肇亨〈藥地愚者詩學源流與旨要論考〉,《台大佛學中心學報》第7期,2002年7月,頁257-293。 廖肇亨〈藥地愚者禪學思想研究:從「眾藝五明」到「俱融一味」〉,《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3 期,2008年9月,頁173-203。 儀真、冒懷辛〈方以智死難事蹟考〉,《江淮學刊》,1962年第2期。 蔡振豐〈方以智三教道一論的特色及其體知意義〉,《台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7卷第1期(總第13期),2010年6月。 羅常培〈耶穌會士在音韻學上的貢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一本第三分冊,1930年。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3540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文研究的對象,是明末清初思想家方以智治學的歷程,以及他對讀書、學道的相關看法。第一章「方以智的家學背景及學問使命感」,從明代王陽明學說的傳播狀態、桐城方氏家學的崇實特徵,與三教合一的思想環境,來觀察方以智思想形成的背景。其次,是觀察方以智對讀書的熱愛,以及他如何在明末天崩地解的動亂中,承擔傳揚家學的責任。第二章「讀書──學道者與悟道者的共同工夫」,探討方以智尊經復古、博學泛覽、提升火候的幾點主張,並從學問即茶飯的比喻中,觀察他對讀書與悟道的關係有何意見。第三章「道術──三教學術異同論」,則分析方以智如何談論道術,出入三教門戶之間,辨析彼此異同。並以方以智對莊子的詮釋為例,討論他如何在莊子學中,融合三教的思想,寄托其心中的道術。第四章「天人合一──極物而止的天地之道與人生職分」,討論方以智如何向天學習,在「天地一物也」的世界中,實踐人生應盡的職分,冥合天人之際。第五章「結論」,則是綜合以上討論,釐清方以智的求道意識,如何決定其讀書觀念;身為讀書人,他又如何透過學問實踐天道,完成其人生職分。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present the progress of Fang Yi Zhi’s studies and opinions of reading and Tao-cultivation. In the first chapter, it aims to describe how Fang and his family’s thought were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Wang Yang-ming school and synthesis of the Three-Teachings during the period of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 We will elaborate on how Fang Yi Zhi shoulders the responsibility of carrying down his family’s academic works in this restless time through his passion in study. In the second chapter, we take deeper look at several important ideas of Fang Yi Zhi’s main philosophical concepts: his particular emphasis on studying the Thirteen Classics, restoring the ancient ways, wide exposure to mass scholar works and mind-training. Tea and rice, the well-known metaphor Fang used to describe Tao-cultivation, will be discussed in the last part of chapter 2. What comes after in chapter 3, we will clarify Fang Yi Zhi ‘s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ree Teachings. In Fang’s understanding, Zhuang Zhi, who integrates different characters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sets the cornerstone of Fang’s synthesis of the Three Teachings. The fourth chapter presents Fang Yi Zhi’s view of learning from Heaven and Earth. We attempt to determine his concepts on the duty of human’s life and the ultimate goal of reaching the Combination of human and Heaven. After all these discussions, we can reach a conclusion that Fang's concern about Tao greatly determined his attitude on academic works. Through hiseveryday and Tao-cultivation, Fang touched the reality of the university and human life.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08T05:03:43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0-R96121005-1.pdf: 4260980 bytes, checksum: e7f0f79c282573f59febd067b1889098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1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致謝辭
摘要 I Abstract II 緒論 1 第一節、方以智研究概況 1 第二節、論題的選擇與研究方法 9 第一章、方以智的家學背景及學問使命感 15 第一節:明季學風與方氏家學的影響 15 (一)對王學末流的反省批判 15 (二)崇實抑虛的學術觀念 22 (三)三教合一的思想環境 29 第二節:方以智的治學使命感 36 (一)「生平雅志在經史」的讀書志願 36 (二)鼎革之際的人生憂患意識 43 (三)家學、師命的承擔與發揚 48 第二章、讀書──學道者與悟道者的共同工夫 55 第一節、讀書之法度 56 (一)復古尊經 56 (二)以小學為基礎 61 (三)入乎法度,超乎法度 65 第二節、讀書之規模 68 (一)〈讀書類略提語〉的四個重點 68 (二)博學泛覽以擴信 73 第三節、讀書之火候 78 第四節、讀書與悟道 84 (一)「會心開眼」與「藏悟於學」 84 (二)學問即茶飯 90 第三章、道術──三教學術異同論 101 第一節:三教學術之同 103 (一)三教道一而教殊 103 (二)由學問之迹求道術之神 109 第二節:三教學術之異 113 (一)是非邪正之辨 114 (二)偏勝與相捄 119 (三)變通與進步 124 第三節:莊子定位的多層詮釋 129 (一)莊子化迹說 134 (二)藉惠施之口批判莊子 137 (三)重釋郭象竊向秀《莊子》注公案 141 (四)莊子、荀子一致論 146 (五)孟子、莊子、屈原以「怨怒致中和」說 148 第四章、天人合一──極物而止的天地之道與人生職分 153 第一節:本無差別、三極一貫之天 155 第二節、萬象森然、物則歷然之天 161 (一)天地一物也 161 (二)格物、歷物、體物、極物 165 第三節、洪爐生死、冰霜淬煉之天 170 第五章、結論 177 參考書目 185 附錄、方以智年譜長編 193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以學問為茶飯─方以智的讀書與學道研究 | zh_TW |
dc.title | Compare knowledge to Tea and Rice—A study of Fang Yi Zhi’s reading and Tao-cultivation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9-1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廖肇亨(CHao-Heng Liao),蔡振豐(Chen-feng Tsai) | |
dc.subject.keyword | 方以智,桐城方氏,明末清初,遺民,讀書,三教,天人合一,通雅,藥地炮莊,東西均,周易時論,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Fang Yi Zhi,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synthesis of the Three-Teachings, | en |
dc.relation.page | 293 | |
dc.rights.note | 未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1-02-23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中國文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0-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4.16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