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348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李碧涵 | |
dc.contributor.author | Kai-Ying Ko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柯凱瀛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5-13T06:39:20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7-09-01 | |
dc.date.available | 2021-05-13T06:39:20Z | - |
dc.date.copyright | 2017-08-24 | |
dc.date.issued | 2017 | |
dc.date.submitted | 2017-08-11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參考文獻
一、中文 王宏仁(2001)。〈社會階級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1:99-127。 王甫昌(1993)。〈省籍融合的本質:一個理論與經驗的探討〉,載於張茂桂、吳乃德、王甫昌、林忠正、 林鶴玲、陳茂泰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頁:53-100。台北:業強。 王甫昌(2002)。〈邁向台灣族群關係的在地研究與理論:「族群與社會」專題導論〉,《台灣社會學》4: 1-10。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 田晶瑩、王宏仁(2006)。〈男性氣魄與可「娶」的跨國婚姻:為何台灣男子要與越南女子結婚?〉,《台灣東南亞學刊》,3-1:3-36。 伊慶春、章英華(2006)。〈對娶外籍與大陸媳婦的態度:社會接觸的重要性〉,《臺灣社會學》12:191-232。 江亮演、陳燕禎、黃稚純(2004)。〈大陸與外籍配偶生活調適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5:66-89。 吳乃德(1993)。〈台灣族群政治理論的初探〉,載於張茂桂、吳乃德、王甫昌、林忠正、 林鶴玲、陳茂泰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頁:27-51。台北:業強。 吳莉君(譯),Hobsbawm, Eric J. 著(2008)。《霍布斯邦看21世紀》。台北:麥田。 呂維婷、黃寶儀、陳光儀(2011)。〈同化理論與台灣移民第二代經驗研究的對話: 從線性到邊界柔化>〉,台灣社會學年會發表論文。 李美華 等人(譯),Eral Babbie(著)(200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第九版。台北:湯姆生。 李政賢(譯),Marshall. C & Rossman. G(合著)(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研究撰寫》。台北:五南。 李國基(2008)。《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雙族裔認同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沙依仁(2011)。《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台北:五南。 周志宏(2008)。〈新移民及其子女在教育上的權利、義務與責任〉,陳榮傳(主編),《新移民.新未來》。頁:29-56。台北: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 林彩岫(2012)。《多元文化教育:新移民的原生文化與在地適應》。台北:五南。 林淑馨(2012)。《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台北:巨流。 邱炫元、何景榮 等(譯),雲昌耀 著(2012)。《當代印尼華人的認同:文化、政略與媒體》。台北:群學。 施正鋒(2005)。施正鋒(編)《台灣國家認同》頁iii-v。台北:國家展望基金會。 紀駿傑(2009)。〈族群關係〉,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第三版,頁:157-182。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范佐勤(2008)。《中壢客家的福佬化現象與客家認同之研究》。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曉鵑(2001)。 〈「外籍新娘」現象之媒體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3:157-196。 夏曉鵑(2002)。〈騷動流移的虛構商品:「勞工流移」專題導讀〉,《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8:1-13。 夏曉鵑(2005)。〈尋找光明-從「識字班」通往行政院的蜿蜒路〉,夏曉鵑(主編),《不要叫我外籍新娘》。頁:12-47。台北:左岸文化。 徐玉妃(2012)。《新移民子女的跨境連繫與境遇認同-一群偏鄉學童的異國鑿井夢》。苗栗:國立聯合大學資訊與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藹萱(2005)。〈跨國婚姻子女族群認同之初探〉,馬藹萱、楊蕙萱等(編著),(NSC93-2412-H-004-021-)。臺北:國家科學委員會。 張君玫(譯),Zygmunt Bauman著(2001)。《全球化》。台北:群學。 張茂桂(2003)。〈族群關係〉,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第二版,頁:216-245。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張琬涓(2013)。《新台灣之子雙文化認同的心理歷程研究》。新竹: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莫藜藜、賴珮玲(2004)。〈台灣社會「少子化」與外籍配偶子女的問題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05:55-65。 許維德(2013)。《族群與國族認同的形成:台灣客家、原住民與台美人的研究》。中壢:中央大學出版中心/台北:遠流出版社。 陳玉華、伊慶春(2015)。〈台灣民眾對於婚姻移民的社會態度》,「台港社會學與社會意向研討會」論文。台北:中央研究院。5月1-2日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五南。 陳美萍(2007),〈大馬華人與馬來人-族群邊界政策化的塑造〉,《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學刊》,10:1-17。 曾嬿芬(2008)。〈移住/居台灣-移民社會學〉,謝國雄(主編),《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初版,頁:523-552。台北:群學。 黃森泉、張雯雁(2003)。〈外籍新娘婚姻適應與子女教養問題之探討〉,《社會科學教育研究》,8:135-169。 黃明惇(譯),Judd, Charles M.、Smith Eliot R.、Kidder, Louise H. 著(2000)。《社會科學研究法 社會關係研究取向(上)》。台北:桂冠。 楊瑪利、楊艾俐 等著(2004)。《新台灣之子-未來百年台灣競爭力》。台北:天下雜誌。 葉顯宗(譯),Kivisto, Peter、Faist, Thomas 著(2013)。《跨越邊界:當代遷徙的因果》。台北:韋伯文化。 劉樹雯(2013)。《故鄕?他鄕?新臺灣之子對東南亞籍母親原鄕文化認同》。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雅雯(2012)。《新移民子女族群認同之敘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伯辰(譯),Isaacs, Harold R. 著(2004)。《族群》。台北:立緒文化。 賴澤涵、劉阿榮(2006)。〈多元文化與族群關係:台灣的抉擇〉,劉阿榮(主編),《多元文化與族群關係》。頁:1-27。台北:揚智文化。 薛承泰(2008)。〈新移民及其子女之權益與保障〉,陳榮傳(主編),《新移民.新未來》。頁:15-28。台北: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 鍾鳳嬌、趙善如 等著(2010)。《新移民家庭:服務與實踐》。台北:巨流。 藍佩嘉、吳嘉苓(2005)。〈變遷中的性別與家庭,弱勢與移民的女性照顧者〉,王振寰、章英華(主編),《凝聚台灣生命力》初版,頁:47-61。台北:巨流。 顏寧(譯),Merriam, Sharan B著(2013)。《質性研究-設計與施作指南》。台北:五南。 魏美惠(2009)。〈新台灣之子的能力較差嗎?從多元能力與生態系統理論剖析〉。《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5-4:47-57。 蘇碩斌、鄭陸霖(譯),片桐新自等(原著)(2008)。《基礎社會學》。台北:群學。 龔元鳳(2007)。《大陸與東南亞新移民女性子女族群認同之差異研究》。台南: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二、英文 Atkinson, D.R., Morten. G., & Sue, D. W. (1998). Counseling American Minorities.5thEd USA: McGraw-Hill. Barth, Fredrik. eds. (1998).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 Prospect Heights, Ill.: Waveland Press. Berry, J., Trimble, J., & Olmedo, E. (1986). “Assessment of acculturation.” In W. Lonner & J. Berry (eds). Field method in cross-cultural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 Sage. Berry, J.W. (1990). Psychology of acculturation. In Berman, John J. (Ed),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1989: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Current theory and research in motivation, Vol. 37., (pp. 201–234). Lincoln, NE, US: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Birman, D. (1994). “ Acculturation and Human Diversity i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In E. J. Trickett, R.J.Watts, and D. Birman (Eds.), Human Diversity: Perspectives of People in Context (pp. 261-284).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Bronfenbrenner, U.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ross, W. E. (1971). “The Negro to Black conversion experience: Toward a psychology of Black liberation.” Black World 20: 13-27. Erikson, E. (1963). Childhood and Society 2nd Ed. New York: Norton. Fearon, James D. (1999). “Why Ethnic Politics and ‘Pork’ Tend to Go Together.” Paper presented at a MacArthur Foundation-sponsored conference on Ethnic Politics and Democratic Stability held at Wilder House, University of Chicago, May 21-23. Hall, S., & Open University. (1997). 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London: Sage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Open University. Hutnik, N. (1991). Ethnic minority identity: 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ewin, K. (1951). F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 selected theoretical papers. In D. Cartwright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LaFramboise, T., Coleman, H. L. K., & Gerton, J. (1993).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biculturalism: Evidence and theory.”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4(3): 395412. Mead, G. H. (1934). Mind, self, and societ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social behaviorist. CHI: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hinney, J.S. (1990). “Ethnic identity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Review and research.” Psychology Bulletin 108(3): 499514. Phinney, J. S. & Devich- Navarro M. (1997). “Variations in Bicultural identification among African American and Mexican American adolescents.”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7(1): 3-32. Phinney, J. S., Ferguson, D. L., & Tate, J. D. (August 01, 1997). Intergroup Attitudes among Ethnic Minority Adolescents: A Causal Model. Child Development, 68, 5, 955-969. Phinney, J. S. & Ong, Anthony D. (2007).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Ethnic Identity: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4(3): 271–281. Poston, C. (1990). ”The biracial identity development model: A needed addition.”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69(2): 152155. Renn, K. A. (2004). Mixed race students in college: The ecology of race, identity, and community on campus.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Renn, K. A., & Shang, P. (2008). Biracial and multiracial student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Rockquemore, K., & Brunsma, D. L. (2002). Beyond Black: Biracial identity in America.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ockquemore, K., & Laszloffy, T. A. (2005). Raising biracial children. Lanham, MD: AltaMira Press. Simpson, George E. (1968). “Assimilation.” I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 pp. 438-444. New York: Macmillan and Free Press. Stephan, C. W., & Stephan, W. G. (1989). “After intermarriage: Ethnic identity among mixedheritage JapaneseAmericans and Hispanic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1: 507519. Tajfel, H. (1978).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minorities. London: Minority Rights Group. Tajfel, H. (1981). Introducing social psychology. Harmondsworth [etc.: Penguin books. Teramoto Pedrotti, Jennifer, Edwards, Lisa, & Lopez, Shane J. (2008). Working With Multiracial Clients in Therapy: Bridg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e-publications@Marquette. Turner, J. C. (1985). “Social categorization and the self- concept: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group behavior.” In E. J. Lawler (ed.), Advances in group processes Vol. 2, pp. 77-122. Greenwich, CT: JAI Press. Wardle, F. (1992). Biracial Identity: An Ecological and Developmental Model. 三、網路資料 中華民國內政部移民署(2016)。〈外籍配偶(含大陸、港澳地區人民)人數〉。https://www.immigration.gov.tw/ct.asp?xItem=1296419&ctNode=29699&mp=1 。2016/6/20檢索。 中華民國內政部移民署(2013)。〈我國外籍配偶弱勢情境分析之研究〉。 https://www.immigration.gov.tw/public/Data/51269314471.pdf。2016/5/30檢索。 中華民國內政部統計處〈內政部統計應用名詞定義-移民業務管理統計〉。 http://www.moi.gov.tw/stat/list.aspx。2015/07/12 檢索。 中華民國教育部(2015)。〈新移民子女就度國中小人數分布概況統計〉,《教育部編印》ISSN 2072-5485。2015/07/05檢索。 王彩鸝。〈新住民子女 入學不敢填媽媽國籍〉。《聯合新聞網》。http://ppt.cc/ZiQ49。2015/9/27 檢索。 胡治言。〈柯文哲「進口」外配說 新移民小孩:是事實〉。《蘋果即時》。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0309/570600/。2016/5/27 檢索 陳靖偉。〈【四方報】公視新住民節目《我在台灣你好嗎》9月26日首播 〉。《蘋果日報》。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0925/699268/。2015/9/30 檢索。 張鈺惠。〈印尼華僑媽媽與新二代的對話-關於我者和他者〉。《轉角國際udn globe》。http://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1504390。2016/6/10 檢索 婦女新知基金會新聞稿。〈為什麼說我是「外籍新娘」呢? 〉。 http://www.awakening.org.tw/chhtml/topics_dtl.asp?id=98。2015/07/15 檢索。 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17年後,25歲青年超過十分之一是新住民子女〉。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13995/。2015/07/08檢索。 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誰的馬來西亞?從華人移民史看大馬未曾間斷的族群衝〉。 http://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4989。2016/6/8 檢索。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348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研究旨在於了解成年新移民子女的族群認同狀況,筆者將新移民子女分為三個群體(母親為東南亞華僑、中國人、以及東南亞人)並透過深度訪談法了解受訪者的家庭背景與生活經驗之後,筆者認為母親對於傳遞自身文化的意願、受訪者與母親親屬的互動狀況、在母親國家的生活經驗、以及政治因素等四點皆對於新移民子女的族群認同狀態有所影響。
整體而言,筆者認為東南亞籍配偶的成年子女要建立雙族裔認同最為困難,而東南亞籍華僑以及中國籍配偶的子女則較容易建立起雙族裔認同。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new immigrants’ grown-up offsrings’ ethnic identity.
After separating iterviewees into three groups and finding out how interviewees’ families background and life experences affect one’s ethnic identity by in-depth interviewing, I realize that there are four main factors as follow probably affect their ethnic identity: Firstly, whether these offsrrings' mothers transit their own culture to their children. Secondly,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interviewees and their ralatives on mothe's side. Thirdly their daily life experences in their mother’s hometown. Finally, political factor also have strength on these offsprings' ethnic identity, especially whose mothers come from China. Generally speaking, I consider that it is hard for interviewees, whose mother are from South-Asia, to build bi-ethnic identity. On the contrary, it is easier for interviewees, whose mother are Chinese-Indonesian, Chinese-Malaysian or Chinese, to develop bi-ethnic identity.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13T06:39:20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6-R02341058-1.pdf: 2883990 bytes, checksum: b3b2eacdf6e8bc0c7d1d3872f2391623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7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錄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前言 1 第二節、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5 第三節、相關理論回顧與文獻探討 5 一、族群認同的相關概念 6 二、族群認同的相關理論 11 第四節、研究方法與分析架構 30 一、名詞釋義 30 二、研究方法 32 三、研究分析架構 33 第五節、論文結構與章節安排說明 38 第貳章、母親為東南亞籍華僑者的族群認同狀態 41 第一節、受訪者的背景資料簡介 41 第二節、族群認同狀態為雙族裔的大同與David 41 一、大同 41 二、David 45 三、小結 48 第三節、族群認同狀態為台灣人的Coe與Joseph 49 一、Coe 49 二、Joseph 53 三、小結 56 第四節、認同狀態為印尼華僑的AAA 59 一、AAA 59 第參章、母親為中國大陸籍者的族群認同狀態 64 第一節、受訪者的背景資料簡介 64 第二節、族群認同狀態為台灣人與中國人的Sophie與旋 64 一、Sophie 64 二、旋 66 三、小結 68 第三節、族群認同狀態為台灣人的Kevin、C、Y與水母 69 一、Kevin 69 二、C 71 三、Y 74 四、Jelly Fish 76 五、小結 79 第肆章、母親為東南亞籍者的族群認同狀態 81 第一節、受訪者的背景資料簡介 81 第二節、族群認同狀態為雙族裔者的小Q 81 一、小Q 81 第三節、族群認同狀態為台灣人者的I、翔、Q大與Miss N 85 一、I 85 二、翔 87 三、Q大 89 四、Miss N 91 五、小結 94 第伍章、結論 96 第一節、研究發現 96 一、新移民子女的族群認同狀態為雙族裔認同(5人)、台灣人認同(10人)和印尼華僑(1人)認同且和母親持有國籍有關 96 二、影響新移民子女雙族裔認同的主要因素有母親主導教養、母親主動傳遞文化、和母親家人密切接觸、在母國美好的生活經驗及在母國住過一段時間或常回母國;影響新移民子女台灣人認同的主要因素有父親主導教養、母親吳傳遞文化、和父母親家人接觸少、長時間在台灣生活及對政治自由的偏好;影響新移民子女印尼華僑認同的主要因素有與母親較親近、和母親家人密切接觸、在印尼美好的生活經驗及在母國住過一段時間與常回去母國 96 三、生活經驗會影響族群認同,但研究結果發現族群認同狀態也會反過來影響個人生活經驗 105 四、大部分受訪者的族群認同從小就已確立並延續至今,有的則在成長過程中有所變動,但變動過程與Poston的階段論不盡相同 107 五、本研究中受訪者母親(新移民)的婚姻管道和家庭地位與一般的外籍配偶並不完全一致 108 六、新移民母親對其子女價值觀的教導與一般台灣家庭無異,只是在生活經驗方面有較獨特的出國經驗(回到母親家)與飲食習慣的影響 109 七、大部分東南亞華僑認同自己為中國人,但其中國人認同並未影響到其子女 111 第二節、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112 參考文獻 113 一、中文 113 二、英文 116 三、網路資料 119 附錄 121 附錄一、大陸(含港澳)配偶及外籍配偶人數統計表(截至2016/4/30) 121 附錄二、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數-按學年區分(至103學年度) 121 附錄三、訪談大綱 122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台灣新移民成年子女族群認同之研究 | zh_TW |
dc.title | An Ethnic Identity Study of the New Immigrants’ Adult Offsprings in Taiwan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5-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周桂田,劉阿榮 | |
dc.subject.keyword | 新移民,新移民子女,族群認同,雙族裔認同,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new immigrants,new immigrants’ offspring,enthnic identity,bi-enthnic identity, | en |
dc.relation.page | 124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1703002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
dc.date.accepted | 2017-08-14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國家發展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國家發展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6-1.pdf | 2.82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