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3048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邱榮舉(Rong-Geo Chiu) | |
dc.contributor.author | Fu-Jung Che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鄭富容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08T04:39:24Z | - |
dc.date.copyright | 2009-08-18 | |
dc.date.issued | 2009 | |
dc.date.submitted | 2009-08-14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中文文獻
中國五權憲法學會編輯,1984,《五權憲法之研究與討論》(五),台北:米爾書店。 尤 清等,1985,〈析論修憲後監察院的性質與職權〉,《中國論壇》,第20卷第4期,頁22-40。 王裕民,1994,〈我國現行監察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 論文。 仉桂美,1984,〈監察院在憲政體系中之防腐功能〉,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浤源主編,2002,《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 朱 諶,1995,《中華民國憲法理論與制度》,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朱武獻,1990,〈監察、考試兩權之檢討〉,收錄於《憲政時代》,第19卷第1期。 皮純協等編著,1991,《中外監察制度簡史》,北京:中州古籍出版社。 曲兆祥,1993,〈析論修憲後監察院的性質與職權〉,《政治評論》,第603期,頁12-14。 李文郎,2004,〈監察制度與監察使:一項國際性的分析〉,《白沙人文社會學報》,第3期,頁155-188。 李文郎,2005,〈我國與芬蘭監察制度之比較〉,《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13 卷第1期,頁125-177。 李文郎,2006,〈第三屆與第四屆監察委員被提名人之比較-兼論監察委員之提名原則〉,收錄於《我國考試權與監察權之發展與變革》,頁159-186。 李伸一,2004,《監察權之理論與實務》,台北:監察院。 李伸一,2006,〈監察院的困境與突破〉,收錄於《我國考試權與監察權之發展與變革》,台北:時英出版社,頁139-157。 李炳南,1998,《不確定的憲政-第三階段憲政改革之研究》,台北:揚智文化。 李炳南,2003,《二○○○台灣憲改》,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李炳南,2008,《二○○五台灣憲改》,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李惠宗,2007,〈憲法機關忠誠與立法不作為的違憲性-大法官釋字第六三二號解釋評析〉,《月旦法學教室》,第151期,頁156-168。 李惠宗,2008,《憲法要義》,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李鴻禧,1999,《李鴻禧憲法教室》,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李鴻禧等,2002,《台灣憲法之縱剖橫切》,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余政忠,2005,〈監察法制之研究-以我國法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秀怡,2002,〈修憲後監察院職權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景榮譯,雷恩(Jan-Erik Lane)、埃爾松(Svante Ersson)著,2003,《新制度主義政治學》,台北:韋伯文化。 林子儀,1993,《權力分立與憲政發展》,台北:月旦出版公司。 林子儀、許宗力、葉俊榮、張文貞著,2008,《憲法-權力分立》,台北: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紀東,1982,《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三)》修訂初版,台北:三民書局。 周世輔、周陽山,1992,《中山思想新詮-總論與民族主義》,台北:三民書局。 周育仁,2001,〈憲政體制何去何從?建構總統制與內閣制換軌機制〉,收錄於《憲政體制新走向》,頁7,頁20。台北: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 周陽山,2003,〈瑞典監察使制度-理念與實務的分析〉,立法院院聞月刊,第31卷第11期,頁50-57。 周陽山,1990,〈關於監察院的幾種修憲擬議〉,《民族與民主的當代詮釋》,台北:中華民國憲政改革學術論文研討會,頁155-168。 周陽山,1994,〈監察制度的基本職權與類型:一項國際性的初步比較〉,《理論與政策》冬季號,頁100-108。 周陽山,1995,〈各國監察權的制度與發展-兼論我國監察權改革之道〉,收錄於《政局的再出發》,頁392-395。 周陽山等,2001,《修憲後監察權行使之比較研究》,台北:監察院。 周陽山,2005,《憲政主義與憲政改革-七次修憲條文逐條分析》,台北:東大圖 書公司。 周陽山,2006,〈有關監察院與監察權的爭議-憲政與法制層面的探討〉,收錄於《我國考試權與監察權之發展與變革》,台北:時英出版社,頁89-138。 周陽山、李文郎,2007,〈憲政改革歷程與監察制度變遷,我國與芬蘭經驗的比較〉,《孫學研究》,第2期,頁1-45。 周陽山,2007,〈從「善治」看五權憲法〉,收錄於《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父紀念館,頁103-110。 邱榮舉,2000,〈孫中山與國家發展-析論中央政府體制〉,收錄於《第三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父紀念館,頁531-545。 邱榮舉,2002,《學術論文寫作研究》,台北:翰廬圖書公司。 姚立明,1992,〈修憲後之監察院〉,《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7卷第2期,頁49-62。 孫迺翊,1993a,〈國會監察使制度之介紹-兼談我國監察權之相關問題(上)〉,《律師通訊》,第160期,頁35-43。 孫迺翊,1993b,〈國會監察使制度之介紹-兼談我國監察權之相關問題(下)〉,《律師通訊》,第161期,頁44-50。 吳 平,1988,《現行監察制度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吳 庚,2003,《憲法的解釋與適用》,台北:三民書局。 吳秀玲,1994,〈從憲改過程析論我國監察權最近之變革〉,《中山學術論叢》,第12期,頁315-340。 吳秀玲,2006,〈論我國監察權的演變與未來發展方向〉,《國家發展研究》,第6卷第1期,頁29-66。 洪家殷,1994,〈從監察院之地位論監察權對司法權行使之界限-以彈劾權行使之原因為對象〉,《憲政時代》,第20卷第1期,頁20-40。 洪國興,2007,〈監察制度類型之探討〉,收錄於《政府審計季刊》第27卷第2期,頁100-106。 柯正鈞,1989,〈我國現行監察制度與歐美行政監察使制度之比較研究〉,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有守,2006,〈考試監察兩權未來的發展〉,收錄於《我國考試權與監察權之發 展與變革》,台北:時英出版社,頁23-50。 徐國鈞,1996,〈監察院改制後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曾淵,1970,《中國監察制度的理論、淵源及影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荊知仁、法治斌、張治安編,1991,《憲政改革芻議-修憲五大議題學術研討會實錄》,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 郝思麗,1999,〈改制後我國監察制度與瑞典國會監察使制度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永光,1998,〈沒有鍘刀的虎頭鍘?-論監察權中的彈劾、糾舉及糾正〉,《法律與你》,1998年4月號,頁173-180。 高永光主編,2006,《我國考試權與監察權之發展與變革》,台北:時英出版社。 莊大為,2003,〈監察院果然不敢打老虎-和平封院彈劾案監察委員為何不辦?〉,《財訊》,第261期,頁183-185。 張文貞,2004,〈新世紀台灣憲改的制度選擇-論監察院、考試院與國民大會的存廢〉,《月旦法學雜誌》,第115期,頁209-225。 張君勱,1947,《中華民國民主憲法十講》,上海:商務印書館。 張志韓,1974,《中國考試監察制度之演變與五權憲政》,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 員會。 張榮林,1969,《中國憲法上監察權之研究》,台北:嘉新水泥文化基金會。 張瑞濱,2000,〈五權憲法中監察院調查權之研究〉,《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第6卷,頁11-21。 張劍寒,1993,〈展望憲法修正後之新監察院〉,《憲政時代》,第19卷,頁3-10。 許志雄,1992,《憲法之理論基礎》,台北:稻香出版社。 許志雄,2000,《憲法秩序之變動》,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許志雄等著,2008,《現代憲法論》,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許宗力,1997,〈憲法與政治〉,收錄於《李鴻禧教授祝壽論文集》。 梁 琨,1995,〈北歐四國國會監察使制度比較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盛傑玉,1992,〈監察權獨立之探究〉,《共同學科期刊》,第2期,,頁19-40。 陳文仁,1967,〈各國監察制度〉,收錄於《中華民國監察院之研究》,上冊,頁269。 陳明通,2007,〈內閣制與中央政府:總統、國會、國務院關係〉,收錄於《審議式民主:中華民國第二共和憲法草案研討會》會議手冊,台北:財團法人台灣智庫、中華亞太菁英交流協會,頁43-83。 陳春生(臺灣大學),1996,《台灣憲政與民主發展》,台北:月旦出版公司。 陳春生(臺灣大學),1999,〈孫中山的權力分立理論〉,《國立台灣大學中山學術論叢》,17期,頁13。 陳春生(臺北大學),2003,〈從權力分立原則論我國監察權之行使與定位—以糾正權之行使為中心〉,收錄於《憲政危機與憲政轉機》,93-123。 陳淳文,2006,〈監察院變革方向芻議〉,收錄於《憲改方向盤》,頁138-169。 陳淳文,2007,〈監察院變革方向芻議〉,監察院2007年3月20日教育訓練講義。 陳慈陽,1996,〈從權力分立原則論修憲後監察委員之定位〉,《憲政時代》,第20卷第1期,頁3-45。 陳新民,2002,《1990年-2000年台灣修憲紀實:十年憲改發展之見證》,台北: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新民,2005,《憲法學釋論》,台北:自版。 陳新民,2007,〈監察院能否做為獨立的反貪腐機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95期,頁1-4。 陳德禹,2000,〈研究方法(三):社會科學領域〉,《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頁182。 郭明政,〈為監察院人事同意權案解套?-釋字632號評析與省思〉,《國會月刊》,第36卷第4期,頁94-118。 陶百川,1978,《比較監察制度》,台北:三民書局。 陶百川、陳少廷,1982,《中外監察制度之比較》,台北市:中央文物供應社。 傅啟學等,1967,《中華民國監察院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法學院。 彭錦珍,2005,〈從北歐監察使制度發展論我國監察權之獨立行使-以瑞典、芬蘭、丹麥三國為例之探討〉,《華岡社科學報》,第19期,頁61-92。 湯德宗,2000,《權力分立新論》,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湯德宗,2004,〈新世紀憲改藍圖-以行政、立法兩權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109期,頁74-99。 湯德宗,2005,《權力分立新論卷一》,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程全生,2001,《憲法與政府論》,台北:植根出版社。 曾建元,2001,〈論台灣修憲與選舉政治〉,《律師雜誌》,第二六八期,頁77-99。 黃越欽,1998,《各國監察制度之比較研究》,台北:翰廬出版公司。 雷 震,1953,〈監察院之將來(六)〉,《自由中國》,第8卷第5期,頁96-97。 楊乃光,2000,〈監察權與政治防腐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樹藩,1980,《考試、監察制度之史的演進》,台北:正中書局。 鄒文海,1994,《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三民書局 葉俊榮,2000,《珍惜憲法時刻》,台北:元照出版社 葉俊榮,2003,《民主轉型與憲法變遷》,台北:元照出版社。 監察院,2002,〈「監察權之內涵及歸屬」諮詢會議會議紀錄〉,台北:監察院。 監察院,2006,《行憲監察院實錄-第八編》,台北:監察院。 監察院,2008,《持續運轉與等待-監察院沒有監察委員期間工作輯要》,台北:監察院。 監察院人權保障委員會編輯,2005,《監察院人權保障工作匯整報告》,台北:監 察院。 監察院國際事務小組,2000,《瑞典國會監察使概要》,台北:監察院。 監察院國際事務小組,2001,《第七屆國際監察組織年會論文選輯》,台北:監察院。 監察院國際事務小組,2006,《瑞典國會監察使》,台北:監察院。 監察院國際事務小組,2008,《監察院國際事務工作紀要暨出國報告2005-2007》,台北:監察院。 齊光裕,1998,《中華民國的憲政發展》,台北:揚智文化。 鄭錫鍇,2005,〈組織再造與憲政改革-監察院的功成與轉型〉,《國家政策季刊》, 第4卷第2期,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頁173-296。 劉惠仁,1985,〈五權憲法中的監察院〉,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瑞華譯,道格拉斯.諾斯著,1994,《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盧建旭,2000,〈文獻評論〉,收錄於朱浤源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 謝政道,2001,《中華民國修憲史》,台北:揚智出版社。 蕭佩芸,2008,〈看我國監察委員提名之困境-以第四屆為例〉,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薩孟武,1953,《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 薩孟武,1990,《中華民國憲法新論》九版,台北:三民書局。 蘇永欽,2005,〈從監察院空轉看提名、同意權的行使〉,《法令月刊》,第56卷第3期,4-11頁。 蘇信琿,2007,〈監察權與肅貪機制:以中華民國監察院為例〉,中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中央社新聞,<http://www.cna.com.tw> 司法院大法官首頁,<http://www.judicial.gov.tw/constitutionalcourt/> 行政院主計處,<http://www.dgbas.gov.tw> 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 周陽山部落格,<http://blog.udn.com/youngshanchou/> 監察院網站,<http://www.cy.gov.tw/> 總統府網站,<http://www.president.gov.tw/> 二、外文文獻 Barber, Sotirios A. 1984. On What the Constitution Means.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Caiden, Gerald E. (ed.) 1983.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the Ombudsman :Evolution and Present Function,vol.1,Westport, Conn.: Greenwood Press. Holstad, Sigvard and Borjeson, Sven, 1987. “The Swedish Parliamentary Ombudsmen and Their Supervision of the Military”. The Ombudsmen Journal 6,pp. 3-21. Lijphart, Arend. 1999. Patterns of Democracy : Government Forms and Performances in Thirty-six Countries. 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Johnston, M. 1986. “The Political Consequences of corruption.” Comparative Politics. vol. 18, No. 4, July. M. J. C. Vile. 1969. Constitutionalism and the Separation of Powe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rch,J. G. and Olsen. J.P. 1984. “The New Institutionlism:Organizational Factorsin Political Lif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8,pp. 734-749. Nozari, Fariborrz. 1990.“The Swedish Institution of Justice Ombudsm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gal Information, vol. 8, No. 1 ,pp. 1-16. Sawer, Geoffrey. 1964. Ombudsman. Melbourne University Press.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3048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權力分立理論強調分權與制衡,孫中山的五權憲法論,將監察權獨立出來,使我國監察院獨立於行政、立法、司法、考試之外,且具有與之平起平坐之地位。
本論文主要研究目的,在於研究我國監察院之變革與發展(1945-2009),從介紹權力分立之理論及監察權的相關理念為始,其次,再就監察院的變革史,觀察縱向的動態發展,自監察院之源起肇始,進而探究監察院從1990至2005年間,經歷憲法多次修改,其憲法上定位、組織與職權如何變遷。依照我國憲法之相關規定,監察院的職掌範圍非常廣泛。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接下來藉由介紹西方監察制度之概況,及深入探究北歐瑞典國會監察使制度,採用比較分析法比較兩國的監察制度,進而瞭解我國監察院之不足與優勢。最後,也是本文最重要之處,乃為觀察監察院行使運作監察權時產生之問題及困境,計有制度面與實際操作面兩大方向的諸多問題,作者集結了既有的文獻與個人的創見,提出13項的改革方針、1個理想的變革方案與監察委員提名制度之檢討,描繪出監察院未來改革之藍圖。不久前監察院甫脫離空轉之命運,希望藉由本論文之研究,對監察院有一整體性的考察與觀照。 | zh_TW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08T04:39:24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8-R93341036-1.pdf: 11380577 bytes, checksum: 824040d05e4e9edb57ccc91fe3d43821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9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 次
口試委員審定書………………………………………………………… i 誌謝…………………………………………………………………… iii 摘要……………………………………………………………………… v Abstract …………………………………………………………… vii 目次 …………………………………………………………………… ix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研究目的及研究問題………………………………1 第二節 文獻回顧…………………………………………………………4 第三節 研究途徑、研究架構及研究方法…………………………… 14 第四節 論文結構重點說明…………………………………………… 18 第二章 監察權之相關理念與我國監察院之歷史發展……………… 21 第一節 監察權之相關理念…………………………………………… 22 第二節 監察制度之歷史發展………………………………………… 33 第三節 我國監察院之定位、組織與職權…………………………… 51 第三章 我國與外國監察制度之比較………………………………… 71 第一節 西方監察制度之介紹與類型………………………………… 72 第二節 北歐國會監察使制度之介紹與綜合分析-以瑞典為例…… 88 第三節 現階段我國監察院與瑞典國會監察使之比較………………107 第四章 現階段我國監察院之問題與對策……………………………117 第一節 現階段監察院相關問題及存廢爭議…………………………118 第二節 監察院之改革方針及變革方向………………………………139 第三節 監察委員提名制度困境與解套之道…………………………162 第五章 結論……………………………………………………………177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177 第二節 研究限制………………………………………………………181 第三節 建議……………………………………………………………182 參考文獻 185 附錄1:中華民國憲法本文……………………………………………199 附錄2: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202 附錄3:監察法…………………………………………………………203 附錄4:監察法施行細則………………………………………………208 附錄5:第四屆監察委員基本資料……………………………………217 表目次 表2-1:中國古代監察制度演進表…………………………………… 36 表2-2:七次修憲監察院基本組織與職權比較表…………………… 46 表4-1:監察院變革後職權歸屬表……………………………………160 圖目次 圖1 :論文研究架構圖……………………………………………… 16 圖2-1:監察院組織系統圖…………………………………………… 56 圖2-2:審計機關組織系統圖………………………………………… 58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我國監察院之變革與發展(1945-2009) | zh_TW |
dc.title |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ntrol Yua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1945-2009)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7-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陳春生,謝榮堂 | |
dc.subject.keyword | 監察院,權力分立,修憲,國會監察使,監察制度,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the Control Yuan,doctrine of separated powers,constitutional amendments,parliamentary ombudsman,control system, | en |
dc.relation.page | 223 | |
dc.rights.note | 未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09-08-14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國家發展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國家發展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8-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1.11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