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2837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楊培珊 | |
dc.contributor.author | I-Chun Chu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楚怡鈞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08T04:30:08Z | - |
dc.date.copyright | 2010-02-04 | |
dc.date.issued | 2009 | |
dc.date.submitted | 2010-01-11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Ashworth,P. (2004)質性心理學的起源,收錄於;Smith A. J.主編,丁興祥譯(2004)
質性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實務指南,台北:遠流。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M(2000)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 事,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台北:心理。 Corey,G.(2002)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鄭玄藏等譯。台北:雙葉書廊。 Denzin, K.N.著,張君玫譯(1999)解釋性互動論,台北:弘智出版。 Fromm,F.(1976)To have or to be;中譯本:生命的展現-人類生存情態的分析,孟祥森譯(1994),台北:遠流出版。 Fromm,F.(1947)自我的追尋,孫石譯,台北:志文出版社。 Maslow,A. 劉千美譯(1968/1988)自我實現與人格成熟。台北:光啟出版社。 Murry,M. (2004)敘說心理學,收錄於;Smith A. J.主編,丁興祥譯(2004)質 性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實務指南,台北:遠流。 Polanyi,M.(1958)個人知識-邁向後批判哲學,許澤民譯(2004),台北:商周。 Palmer ,R.E.(1969)著:詮釋學,嚴平譯(1992),台北:桂冠圖書。 王浩威(1998)台灣查甫人。台北:聯合文學。 王臨風(2003)放下專業,立地成人~一個困知勉行的專業實踐歷程,輔仁大學 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增勇(2005):導讀:傅科與社會工作的對話。見王增勇、范燕燕、官晨怡、 廖瑞華、簡憶鈴(譯):傅科與社會工作。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增勇、陶蕃瀛(2006)專業化=證照化=專業自主?應用心理研究第30期。 邱天助(2007)社會老年學,台北:正中書局。 李澤厚(1996)我的哲學提綱,台北,三民書局。 李英明(2007)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新論:模型、實踐與故事,台北:三民書局。 牟宗三(1983)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書局。 林志明等譯(2000),侯孝賢,國家電影資料館。 余德慧(2004)詮釋現象心理學,台北,心靈工坊。 何粵東(2005)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第25期。 沈清松(2000)呂格爾,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於慰慈(2003)從駱駝到野薑花:一個老社工的重生,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研 究所碩士論文。 徐震、李明政、莊秀美(2000),社會問題,台北:學富文化事業。 唐君毅(1996)人生之體驗續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夏林清(1996)實踐取向的研究方法 收錄於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 理論、 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夏林清(2004):一盞夠用的燈:辨識發現的路徑,應用心理研究23期,131-156。 梅陳玉嬋、楊培珊(2005)台灣老人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台北:雙葉書廊。 滕守堯(1996)海德格,台北:生智出版社。 鄧明宇(2000):獻身與沉淪:一個男性的自我生成與發展。輔仁大學應用心理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陶蕃瀛(2004)行動研究:一種增強權能的助人工作方法,應用心理研究第23期。 歐文亞隆著,易之新譯(2003),存在心理治療(下),台北,張老師文化。 賀玉英、阮新邦(2004)主編 詮釋取向的社會工作實踐,新澤西:八方。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 收錄於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 理論、 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翁開誠(2002)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應用心理研究,16期,頁(19-69)。 翁開誠(2004)當Carl Rogers遇上王陽明—心學對人文心理與治療知行合一的 啟發。應用心理研究,23期,(頁157-200)。 翁開誠(2006) 若絕若續之「輔『仁』」心理學,應用心理研究,31期,頁(161-193)。 翁開誠(2008)成人之美的在地實踐:教學、助人與研究的一體之道,輔仁大學 應用心理學系,敘說與實踐課程教材。 嚴平(1997)高達美,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2837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研究中作者透過敘說與書寫,進行自我詮釋及理解,同時反思生命,放下工具理性的方法,用開放、真實的態度看待切身的環境與生命經驗,開始了我說、我是、我感、我在的歷程,產生了獨具意義的個人知識。
故事中,一個異議者從教育及體制中的困與鬥、荒唐、邊緣與挫折中長大成年,到進入老人服務工作的現場經驗,有所感動、有所確立,成為了一個社工,往後卻在面臨知識權力、考試、現實壓力、社會期待時逐漸迷失與受限,苦悶中開始想著如何從限制中找到自由與突破。 開始學著說故事後逐漸甦醒,理解到生活經驗即知識,也似乎發現生命的源頭活水。深嚐了挫折、孤獨與苦悶的意義,產生對抗異化的決心;從自己的故事中獲得的感動使得主體性與情感終得復癒與釋放。在敘說過程中發現了自我的「已是」、「正是」、「能是」,原來獨特生命歷程裡的活生生體驗都是精彩的冒險,自己其實有能力成長與轉化為更理想的自己,學習遊戲、歡笑與愛,生活的收穫是生活本身,它可以是自我實現、是藝術創作、是自由的存在。 | zh_TW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08T04:30:08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8-R96330007-1.pdf: 1172274 bytes, checksum: 07ec278a0b77c569dcf4194ef153b385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9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中文摘要 4
第一章 舊衣新衣 5 第二章 我 7 第三章 我要說故事 14 第四章 童年往事 27 第五章 年少 36 第六章 憂鬱的十七歲 45 第七章 好時光 58 第八章 爬上了聖誕樹 77 第九章 小楚還是楚先生 87 第十章 鹹魚翻身 100 第十一章 再談談父親母親 116 第十二章 再看自己的生命 127 第十三章 回到現在的我 135 參考書目 141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我說、我是、我感、我在~一位社工員自我的生命冒險與轉化 | zh_TW |
dc.title | A story about the adventures and transformations of a social worker.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8-1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王增勇,翁開誠 | |
dc.subject.keyword | 生命故事,敘說,詮釋,主體性,社工,知識,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life story,narritive,hermeneutics,subjectivity,social work,knowledge, | en |
dc.relation.page | 143 | |
dc.rights.note | 未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0-01-12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社會工作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8-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14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