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社會科學院
  3. 國家發展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0457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施世駿(Shih-Jiunn Shi)
dc.contributor.authorYu-Tzu Hsiaoen
dc.contributor.author蕭玉資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08T02:49:22Z-
dc.date.copyright2017-08-24
dc.date.issued2017
dc.date.submitted2017-08-17
dc.identifier.citation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2011)。《日間照顧中心空間規劃設計手冊》。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2011)。《我國長期照顧十年計畫-大溫暖社會福利套案之旗艦計畫》。台北:行政院。
王仕圖(2004)。〈地方政府與NPO的資源網絡之研究─以嘉義市為例〉,「公共服務改革與民營化的現代課題研討會」論文。台中: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5月11日。
王仕圖(2013)。〈NPO在社區照顧服務的協調合作:以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為例〉,《臺大社工學刊》27:185-228。
王雲東(2016)。《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性取向及其應用》。台北:揚智。
古允文(譯),Esping-Andersen, G.(原著)(1999)。《福利資本主義的三個世界》。台北:巨流。
白宛靈(2013)。《公私協力對於新北市庇護性就業服務之影響》。台北: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曲同光、崔道華、彭美琪、陳信婷(2015)。〈我國長期照顧保險制度規劃概述〉,《長庚科技學刊》23:1-14。
江明修(2002)。《非營利管理》。臺北:智勝。
江明修、梅高文(1999)。〈NPO與公共政策〉,《社區發展季刊》85:6-12。
江明修、曾冠球(2009)。〈政府再造:跨部門治理的觀點〉,《國家菁英季刊》5(1):97-122。
吳玉琴(2013)。〈照顧服務人力的培育與留任〉,《社區發展季刊》141:113-130。
吳肖琪(2008)。〈長期照護專業人力培育及配置策略〉。《研考雙月刊》32(6):34-43。
吳英明(1996)。《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公私部門聯合開發與都市發展》。高雄:麗文。
吳淑瓊、王正、呂寶靜、莊坤洋、張媚、戴玉慈(2003)。《建構長期照護體系先導計畫:行政院社會福利推動委員會長期照護專案小組》。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吳淑瓊、戴玉慈、莊坤洋、張媚、呂寶靜、曹愛蘭、王正、陳正芬(2004)。〈建構長期照護體系先導計畫─理念與實踐〉,《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3(3):249-258。
呂以榮、林鴻玲、張琪芳、簡姿瑜(2006)。〈社區老人對日間照顧服務之認知與使用意願調查〉,《臺灣老人保健學刊》2(2):18-32。
呂彥萱、陳心怡、唐宜楨、童伊迪(2014)。〈老人因病致障於社區照顧介入其生活影響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4(1):41-82。
呂朝賢(2001)。〈非營利組織與政府的關係-以九二一震災為例〉。《臺灣社會福利學刊》2:39-77。
呂朝賢、郭俊巖(2003)。〈地方政府與福利型非營利組織之關係:以嘉義地區為例〉。《社會科學學報》11:139-187。
呂寶靜(1999)。〈老人使用日間照護服務的決定過程:誰的需求?誰的決定?〉,《臺大社會工作學刊》1:181-229。
呂寶靜(2001)。《老人照顧:老人、家庭、正式服務》。台北:五南。
呂寶靜(2005)。〈支持家庭照顧者的長期照護政策之構思〉,《國家政策季刊》4(4):25-40。
呂寶靜(2013)。〈長期照顧社會工作人力資源發展之展望〉,《社區發展季刊》141:86-100。
呂寶靜、李佳儒、趙曉芳(2012)。《活力老化社區服務模式建構之研究—由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出發》。台北:內政部。
呂寶靜、李佳儒、趙曉芳(2014)。〈臺灣老人日間照顧服務之初探:兩種服務模式之比較分析。〉,《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7:87-109。
李宗洋(2015)。《非營利組織在公私協力關係中的角色之研究:以台中市愛心食物銀行為例》。台中: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李宗勳(2004)。〈公私協力與委外化的效應與價值:一項進行中的治理改造工程〉,《公共行政學報》12:41-77。
李柏諭(2011)。〈跨部門治理的理論與實踐:以蓮潭國際文教會館的委外經驗為例〉,《公共行政學報》40:41-76。
周怡君、莊秀美(2014)。〈德國照護保險中的國家監督管理〉,《臺大社工學刊》29:199-242。
林子強(2007)。《政府與社會福利性NPO夥伴關係建構之研究-以家扶中心為例》。花蓮: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秀雲(譯),Babbie, Earl(原著)(2016)。《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雙葉。
林明禛(2011)。〈「合作式競合」抑或「衝突性競合」-從日間照顧推動困境評析「長期照顧十年計畫」照顧服務〉,《台灣健康照顧研究學刊》10:17-35。
林明禛(2013)。〈社會服務品質的建構與提升—以老人日間照顧為例〉,《台灣健康照顧研究學刊》11:23-44。
林信廷、王舒芸(2015)。〈公私協力托嬰中心的成就與限制:兒童照顧政策理念的檢視〉,《臺灣社會福利學刊》12(2):15-55。
林美華(2002)。《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夥伴關係之研究─以中部三縣市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例》。南投: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馨(2013)。《檢證:民營化、公私協力與PFI》。台北:巨流。
姚蘊慧(2004)。〈社會福利民營化的再省思〉,《通識研究季刊》5:39-52。
施孟涵、張雅琦、吳明根(2011)。〈臺灣地區長期照顧服務政策現階段推動方向之研究〉,《臺灣老人保健學刊》7(1):72-83。
孫本初、鍾京佑(2005)。〈治理理論之初探:政府、市場與社會治理架構〉,《公共行政學報》16:107-135。
孫健忠(1991)。〈私有化與社會服務:執行面的理念探討〉,《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4(1):197-230。
張力山、李淑貞、蘇聖文、王順治(2014)。〈老人日間照顧中心選址及建物與空間規劃設計基準探討〉,《健康與建築雜誌》1(3):15-19。
張建威、曾冠球(2013)。〈協力治理觀點下影響臺北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組織運作之因素〉,《法政學報》25:119-149。
張菀珍、蘇慧芬(2009)。〈嘉義縣塗溝社區日間照顧中心對高齡者在地老化功能之研究〉,《明新學報》35(2):155-173。
莊秀美(2010)。〈從老人福利政策發展趨勢論社工人力需求與培育規劃之方向〉,《社區發展季刊》129:215-230。
莊坤洋、紀文宙(2008)。〈長期照顧資訊系統之規劃〉,《研考雙月刊》32(6):12-21。
莫永榮(2003)。〈政府服務委託外包的理論與實務:臺灣經驗〉,《行政暨政策學報》39:75-104。
郭俊巖(2006)。〈論福利國家的內在危機:從Offe與Hayek觀點的探討〉,《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4:125-155。
陳正芬(2002)。〈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在未立案養護機構法制化過程中的倡導角色之分析〉,《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6(2):223-267。
陳正芬、王正(2007)。〈台北市居家服務方案論時計酬適切性之研究〉,《臺灣社會福利學刊》6(1):93-129。
陳正芬、官有垣(2011)。〈臺灣機構式長期照顧服務組織屬性與政府相關政策演變之探討〉,《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5(1):91-135。
陳正芬、官有垣(2015)。〈可望而不可及的服務:臺北市長期照顧機構組織屬性與公費安置老人服務量之研究〉,《臺大社工學刊》32:33-78。
陳定銘(2004)。〈第三部門與國家發展—以全國性社會團體為例〉,《社會文化學報》18:85-119。
陳怡如(2015)。〈日照中心員工知識學習、工作價值與工作士氣之關聯性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台灣醫學人文學刊》15&16:85-111。
陳姿瑾(2006)。《公私協力關係推動地方文化產業之研究:以陽明山竹子湖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巿政暨環境規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政智、張江清(2007)。〈高雄市老人日間照顧中心服務及經營模式之研究〉,《社區發展季刊》119:313-327。
陳柏宗(2014)。〈日間照顧中心在台灣推展之初探〉,「台灣老年學論壇」論文,第22期5月。
陳師孟等(1997)。《解構黨國資本主義》。台北:翰蘆。
陳敦源、張世杰(2010)。〈公私協力夥伴關係的弔詭〉,《文官制度季刊》2(3):17-71。
彭錦鵬、江瑞祥、許耿銘(2011)。〈NPO績效評量指標之建構〉,《政治科學論叢》49:125-160。
曾冠球(2010)。〈「問題廠商」還是「問題政府」?電子化政府公司合夥協力困境之個案研究〉,《公共行政學報》34:77-121。
曾思君(2006)。《公設民營合作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立愛心家園為例》。台中: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思瑜(2010)。〈日間照顧中心中高齡者行為特徵與活動規模之研究—「混合收托型」日照中心空間規劃與設計之探討〉,《建築學報》72:45-64。
馮俊傑(2004)。《以非營利組織之觀點探討其與政府間互動關係-以社會福利財團法人為例》。台中: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志忠(2014)。〈居家服務使用對老人家庭照顧者照顧負荷之衝擊性影響研究〉,《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8:1-43。
黃玟娟、謝彩雲(2015)。〈空間對日間照顧中心行動者的影響與意義〉,《台灣高齡服務管理學刊》2(2):76-104。
黃源協(2000)。《社區照顧:臺灣與英國經驗的檢視》。台北:揚智。
黃源協(2001)。〈臺灣社區照顧的實施與衝擊-福利多元主義的觀點〉,《臺大社會工作學刊》5:53-101。
黃源協(2007)。〈長期照顧管理中心的團隊運作〉,《長期照護雜誌》11(1):20-26。
黃源協、吳書昀、陳正益(2011)。〈政府推動長期照顧服務機制之評估研析〉,《研考雙月刊》35(3):56-70。
經濟建設委員會(2008)。《中華民國臺灣地區民國97至145年人口推計》。台北:行政院。
劉育欣、鄭勝分(2014)。〈NPO商業化到社會企業化:身心障礙者就業模式的轉化〉,《身心障礙研究》12(1):54-66。
劉昱慶、陳正芬(2016)。〈社會福利界的游牧民族?非營利組織承接臺北市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之選擇性策略〉,《臺大社會工作學刊》33:43-87。
劉淑瓊(1997)。〈依賴與對抗─論社會服務契約委託下政府與民間受託 單位間的關係〉,《社區發展季刊》80:113-129。
劉曉雲(2012)。〈社區老人長期照護之文獻探討〉,《中華職業醫學雜誌》19(2):185-233。
劉麗雯(2004)。《非營利組織:協調合作的社會福利服務》。臺北:雙葉。
蔡秀卿(2005)。〈從行政之公共性檢討行政組織及行政活動之變遷〉,《月旦法學》120:19-36。
蔡啟源(2010)。〈我國長期照顧服務之檢視〉,《社區發展季刊》129:410-425。
蔡惠雅、張玉龍、詹火生(2015)。〈視角的轉變-從服務使用者觀點看我國老人日間照顧服務品質〉,《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5(2):1-48。
蔡誾誾、林麗嬋、李玉春(2008)。〈長期照護十年計劃:護理觀點〉,《長庚科技學刊》14:25-31。
衛生福利部(2015)。《104年-107年長期照顧服務量能提升計畫》。台北:行政院。
鄭文輝、鄭清霞(2008)。〈長期照顧保險制度之規劃〉,《研考雙月刊》32(6):3-11。
鄭文輝、藍忠孚、朱澤民、朱僑麗、李美玲、沈茂庭(2005)。《我國長期照顧財務規劃研究》。台北:內政部。
黎世宏、陳阮玲(2017)。〈嘉義縣社區整體照顧ABC模式-民雄、溪口〉,《長期照護雜誌》21(1):9-14。
蕭文高(2013)。〈南投縣日間照顧中心老人生活品質影響因素之研究〉。《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7(1):89-130。
蕭新煌、官有垣、陸宛蘋(2017)。《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台北:巨流。
謝美娥(2005)。〈失智症日間照顧服務使用狀況與其評估—以嘉義聖馬爾定與三鶯地區健順失智症日間照顧中心為例〉,《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8(3):39-69。
簡莉莎(2003)。《以公私合作模式推動工業區再生可行方式之研究》。台北: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慧娟(2015)。〈社區整體照顧—多元照顧中心(小規模多機能)服務〉,《長庚科技學刊》23:15-22。
顏琬容(2012)。《臺北市市民運動中心公私協力關係之研究》。台北: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羅秀華(2010)。〈社區關懷據點的使用空間分析〉。《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2:51-87。
羅盛國(2007)。《從公私協力觀點探討地方產業推動之研究-以桃園蓮花季為例》。桃園: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嚴秀雯(2001)。《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夥伴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獨居老人照顧為例》。台北: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顧忠華(1998)。《非營利組織與社會--非營利組織社會文化基礎之研究》。台北:國家科學委員會。
顧忠華(2000)。〈台灣NPO的公共性與自主性〉,《台灣社會學研究》4:145-189。
Bailey, R. W. (1987). Uses and Misuses of Privatization. New York: The Academy of Political Science.
Baldock, J. (2003). “On being a welfare consumer in a consumer society.” Social Policy and Society 2(1): 65-71.
Balloch S. and Taylor M. (2001). Partnership Working: Policy and Practice. Bristol: The Policy Press.
Barzelay, M. (2001).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Berk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ode, I. (2008). The Culture of Welfare Markets: The International Recasting of Pension and Care Systems. New York: Routledge.
Bonoli, G., & Shinkawa, T. (2005). Ageing and Pension Reform around the World: Evidence from Eleven Countries. United Kingdom: Edward Elgar.
Brandsen T, Pestoff V, Verschuere B (2012). New Public Governance, the Third Sector and Co-Production. New York: Routledge.
Brinkerhoff,J. M. (2002). “Public-nonprofit partnership: A defining framework.”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22(1): 19-30.
Delmon, Jeffrey. (2011).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Projects in Infrastructu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enhardt J. V. and Denhardt R. B. (2011). The New Public Service: Serving, not Steering, New York: M.E. Sharpe, Inc.
DoH. (1998). Partnership in Action. London: Department of Health.
Glendinning C., Powell M. A., Rummery K.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United Kingdom: Policy Press.
Grand, J., & Bartlett, W. (1993). Quasi-Markets and Social Policy. Basingstoke, United Kingdom: Macmillan Press.
IMF. (2004).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Washington DC: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2006).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Government Guarantees, and Fiscal Risk. Washington DC: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Johnson, N. (1987). The Welfare State in Transiti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Welfare Pluralism. Boston: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Kent, C. A. (1987).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Privatizing of Government. New York: Quorum Books.
Kettl, D. F. (2005). The Global Public Management Revolution.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Kettl, D. F. and Milward, H. B., eds.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OECD. (2008).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in Pursuit of Risk Sharing and Value for Money. OECE publishing.
Osborne D. and Plastrik P. (1997). Banishing Bureaucracy. Boston: Addison-Wesley.
Osborne, D. and Gaebler T. (1992). Reinventing Government: How th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Is Transforming the Public Sector. Boston: Addison-Wesley.
Perrie G., & Kendall, J. (1997). The Contract Culture in Public Service: Studies from Britain, Europe and the USA. United Kingdom: Ashgate.
Pollitt C. and Bouckaert G. (2000). Public Management Refor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ollitt C. and Talbot C. (2004). Unbundled Government: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Global Trend to Agencies, Quangos and Contractualis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avas, E. S. (2000). Privatization and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New York: Seven Bridges Press, LLC.
Taylor-Gooby, P. (1999). “Markets and motives: trust and egoism in welfare markets.” Journal of Social Policy 28(1): 97-114.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0457-
dc.description.abstract為瞭解現今台灣長期照顧政策下的日間照顧,NPO(Non-profit Organizations,以下簡稱NPO)與公部門公私協力運作挑戰。從合作互動面,公私協力互動關係出發,再到執行運作面,深入公私協力運作下的財務及評鑑監督的角色互動,進而分析失智老人於日間照顧的照顧人力問題。主要針對人力與服務輸送困境,最後,自長照十年至今邁向長照2.0的社區照顧,針對NPO與公部門共同福利服務輸送,所面臨的執行困境與建議改善方向。
本研究深入分析NPO於長期照顧政策與公部門長期合作,NPO作為社區服務的組織行動者,依循政策的脈絡下提供失智老人日間照顧服務,首先分析NPO與公部門的互動關係為何,其次透過與公部門「財務」與「監督」兩個層面,從兩個面向分析協力過程NPO與公部門的角色如何定位,透過公部門給予場地設施及經費補助,對NPO進行評鑑監督管制,這樣合作夥伴關係是否影響服務推行,進而了解給予財務及評鑑的監督方式是否合理並且有效率促進政策施行,兩項指標影響服務輸送並試著了解失智老人於日間照顧中心NPO所遇到的問題與挑戰,這些難題能否透過NPO內部解決,抑或需要重新調整公私協力角色分配進而提高效率,NPO作為組織行動者,能做好在地服務者的角色,然而更多不同層面上(如失智教育宣導)的協助,更有賴政府推行強化支持服務再造的可能,政策推動不僅止於公私協力合作,必須全民監督共同推動,有效減輕照顧負擔,為家庭照顧者推行盡善完整便民的服務。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This thesis aims to understand how the daycare of long-term care policy,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NPO) and public departments can efficiently work together to promote welfare services in Taiwan. We adopt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to underst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ublic and private partnerships in terms of the financial responsi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 of care provision. The analysis deals with the day care for dementia elderly, with a special focus on the dilemma and difficulties of implementation for the NPOs and public sector in service delivery amid the transition of the long-term care policy over the decades. Based on this analysis, the thesis offers some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overall situations.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the present study provid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NPOs’ role in the long-term care policy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the public sector, in the sense that NPOs serve as an organization provider of community services, offering daycare services to the elderly in need. This is then followed by a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NPOs and the public sector. From the angles of 'financial responsi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 – two important aspects in care provision –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whether the partnerships affe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ervice provision; and if so, whether the financial responsibilities and evaluation procedures are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in promoting policy implementation. The analysis also touches upon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by the elderly in the daycare centers as well as the challenges confronting theNPOs. To fulfill the role of a local service provider (such as dementia education advocacy), NPOs actually depend on the government to support and promote services with financial subsidies and institutional infrastructures. With joint co-operation and supervision between public sector and NPOs, this will effectively reduce the caring burden for 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offer convenient and good services conducive to the family caregivers.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08T02:49:22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6-R02341012-1.pdf: 2731192 bytes, checksum: 084f59848fe783dfa1e62b062063ad4a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7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目錄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Abstract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壹、 研究背景 1
貳、 研究動機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11
壹、 研究目的 11
貳、 研究問題 12
參、 章節安排 14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分析 15
第一節 公私協力運作 15
壹、 福利國家擴張 15
貳、 民營化過程 16
參、 公私協力興起 18
肆、 有效分配及管理追蹤 30
第二節 長期照顧下的日間照顧 34
壹、 政策定位 34
貳、 社區照顧模式 34
第三節 NPO為組織行動者 39
壹、 公私協力與NPO合作 41
貳、 長期照顧政策下的公私協力 41
參、 仰賴公部門財務補助 42
肆、 契約關係讓服務受限 43
第四節 研究架構及方法 45
壹、 研究架構 45
貳、 研究方法 46
參、 研究範圍 50
肆、 研究對象 51
伍、 樣本分類與質性編碼 51
第三章 政策脈絡與研究分析 53
第一節 政策架構 53
壹、 日間照顧的脈絡 54
第二節 日間照顧的公私協力現況 57
第三節 公私協力與財務分配 60
壹、 夥伴,還是從屬? 60
貳、 財務影響服務品質 63
第四節 品質管理與課責機制 72
壹、 評鑑未建立追蹤機制 73
貳、 組織合作的歧異 76
第五節 小結:第三方監督 78
第四章 服務輸送與失智缺口 80
第一節 日間照顧拓展的隱憂 80
壹、 服務使用差異 80
貳、 失智的潛在缺口 87
第二節 長照2.0後的日間照顧 94
壹、 發展初階段,加重行政流程 95
貳、 至今未明的社區藍圖 96
參、 根基不穩的2.0服務 100
第三節 小結:多元光譜的照顧 101
第五章 結論:捉襟見肘的長照工程 103
第一節 我國日間照顧協力困境 106
第二節 看得見的失智議題 111
第三節 突破框架,再造服務 113
參考文獻 115
附錄 125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失智老人日間照顧與非營利組織面臨之挑戰─以台北市及新北市日照中心為例zh_TW
dc.titleChallenges for the Dementia Elderly Daycare and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The Case of Daycare Centers in Taipei and New Taipei City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5-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李碧涵(Bih-Hearn Lee),傅從喜(Tsung-Hsi Fu)
dc.subject.keyword日間照顧,失智老人,長期照顧,NPO,公私協力,zh_TW
dc.subject.keywordDaycare,dementia elderly,long-term care,NPO,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en
dc.relation.page137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1703417
dc.rights.note未授權
dc.date.accepted2017-08-17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社會科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國家發展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國家發展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6-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2.67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