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0403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方介(Chieh Fang) | |
dc.contributor.author | Ye-Ching Wo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黃憶晴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08T02:47:35Z | - |
dc.date.copyright | 2017-08-24 | |
dc.date.issued | 2017 | |
dc.date.submitted | 2017-08-20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壹、傳統古籍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浦衛忠等整理,楊向奎審定:《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年12月)。 周•晏子著,吳則虞集釋:《晏子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1月)。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龔抗雲等整理、劉家和審定:《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11月)。 漢•劉向撰,清•梁端校注:《列女傳》(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年)。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6月)。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朱漢民整理,張豈之審定:《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年12月)。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盧光明、李申整理,呂紹綱審定:《周易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魏•嵇康著,戴明揚校注:《嵇康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7月)。 魏•阮籍,陳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0月)。 晉•葛洪著,楊明照校箋:《抱朴子外篇校箋》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 南朝宋•范曄著,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5月)。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 北齊•魏收:《魏書》 (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6月)。 北齊•顏之推著,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2月)。 唐•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5月)。 唐•令狐德棻等:《周書》(北京:中華書局,1971年11月)。 唐•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0月)。 唐•武則天:《臣軌》(合肥:黃山書社,1997年)。 唐•駱賓王著,清•陳熙晉箋注:《駱臨海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 唐•陳子昂著,彭慶生校注:《陳子昂集校注》(合肥:黃山書社,2015年3月)。 唐•吳兢撰,謝保成集校:《貞觀政要集校》(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1月)。 唐•王維著,陳鐵民校注:《王維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8月)。 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詩集注》(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唐•李白著,詹鍈主編:《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年12月)。 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0月)。 唐•高適著,孫欽善校注:《高適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9月)。 唐•岑參著,陳鐵民、侯忠義校注:《岑參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8月)。 唐•元結著,孫望編校:《新校元次山集》(臺北:世界書局,1984年10月)。 唐•獨孤及著,劉鵬、李桃校注:《毘陵集校注》(沈陽:遼海出版社,2006年12月)。 唐•陸贄著,王素點校:《陸贄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2月)。 唐•韓愈著,錢仲聯集釋:《韓昌黎詩繫年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8月)。 唐•韓愈著,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臺北:世界書局,2002年1月)。 唐•韓愈著:《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清乾隆盧見曾雅雨堂刻本)。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9月)。 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校:《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 唐•白居易著,謝思煒校注:《白居易詩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7月)。 唐•白居易著,謝思煒校注:《白居易文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月)。 唐•元稹著,周相錄校注:《元稹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 唐•李商隱著,劉學鍇、余恕誠集解:《李商隱詩歌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1月)。 唐•杜牧著,吳在慶校注:《杜牧集繫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0月)。 唐•皮日休著,蕭滌非、鄭慶篤整理:《皮子文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1月)。 唐•羅隱著,李定廣繫年校箋:《羅隱集繫年校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6月)。 唐•司空圖著,祖保泉、陶禮天箋校:《司空表聖詩文集箋校》(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後晉•劉昫等:《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5月)。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2月)。 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6月)。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0月)。 宋•朱熹:《楚辭後語》,附於《楚辭集注》,收入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1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宋•黄震:《黄氏日鈔》(合肥市:黃山書社,2008年)。 宋•李耆卿:《文章精義》(合肥市:黃山書社,2008)。 清•尤侗:《西堂雜組》(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清康熙刻本)。 清•王夫之著,舒士彥點校:《讀通鑑論》(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7月)。 清•何焯著,崔高維點校:《義門讀書記》(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6月)。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1月)。 清•趙翼著,欒保群、呂宗力校點:《陔餘叢考》(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11月)。 清•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9月)。 清•蘇輿著,鍾哲點校:《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12月)。 貳、近人論著 方介:《韓柳新論》(臺北:臺灣學生,1999年3月)。 王素:《陸贄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5月)。 呂思勉:《隋唐五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1月)。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8月)。 周紹良主編:《全唐文新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 周勛初:《高適年譜》,《周勛初文集》第4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4月)。 高明士:《中國中古政治的探索》(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6年10月)。 高明士等:《隋唐五代史》(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7月)。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9月)。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9月)。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9月)。 陳貽焮主編:《增訂注釋全唐詩》(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5月)。 陳弱水:《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 陶希聖:《中國政治思想史》(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年)。 張蓓蓓:《中古學術論略》(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5月)。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9月)。 童書業著,童教英校訂:《春秋左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8月)。 楊幼炯:《中國政治思想史》(上海:上海書店,1984年3月)。 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6月)。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二)》,《錢賓四先生全集》第19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5月)。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錢賓四先生全集》第19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5月)。 錢穆:《論語要略》,《四書釋義》,《錢賓四先生全集》第2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5月)。 錢穆:《國史新論》,《錢賓四先生全集》第30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5月)。 錢穆:《國史大綱》上冊,《錢賓四先生全集》第27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5月)。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叁、期刊論文 呂春盛:〈「寒人掌機要」的實情與南朝政治的特質─以中書舍人為中心之考察〉,《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44 期(2010 年12月),頁1-36。 杜曉勤:〈從家學淵源看陳子昂的人格精神和詩歌創作〉,《文學遺產》第6期(1996年),頁51-60。 李德輝:〈論唐代文人的反叛朝廷傾向〉,《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8卷第3期(2005年5月),頁93-98。 胡寶華:〈從「君臣之義」到「君臣道合」——論唐宋時期君臣觀念的發展〉,《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8年),頁26-34。 陳弱水,〈中晚唐文人與經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6本第3分(2015年9月),頁553-606。 楊承祖:〈由天寶之亂論文人的運遇操持〉,收入成大中文系主編:《慶祝蘇雪林教授九秩晉五華誕學術研討會論文暨詩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3月),頁359-369。 楊承祖:〈由〈質文論〉與〈先賢讃〉論李華〉,收入中國唐代學會編委會:《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頁1-9。 楊承祖:〈李華江南服官考〉,收入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3年5月),頁557-570。 鄭曉江:〈「忠」之精神探源〉,《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4期(1991年),頁94-101。 閻鴻中:〈唐代以前「三綱」意義的演變——以君臣關係為主的考察〉,《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第7期(1999年12月),頁56-75。 閻鴻中:〈職分與制度——錢賓四與中國政治史研究〉,《臺大歷史學報》第38期(2006年12月),頁105-158。 肆、碩博論文 方介:《韓柳比較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羅聯添先生指導,1990年)。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0403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清人趙翼嘗謂唐人君臣大義不明,「至宋以後,始知以忠義為重」。本論文對此存疑,故先擇要陳述先秦與六朝對君臣倫理的看法,接著從初、盛、中、晚四個階段的文人書寫,觀察他們在不同時代背景下,對於君臣職分、君臣互動提出何種規範與要求。發現唐代文人基本上延續了儒家君臣倫理重視互動與和合的精神。首先,貞觀君臣建構了君臣一體、共治天下的相處模式,改善了六朝時期相對薄弱的君臣倫理,成為唐人再三借鑒、取法的典範。其次,安史之亂後,唐代文人對君臣倫理的要求更嚴。盛唐文人雖認可接受安史偽職者「虛死不如立節」的抉擇,但亦提出人臣當報君恩、正身守位,以死全節的主張。中唐文人則批判不死的抉擇,轉而彰顯「義重於死」、「有死無二」的價值,對臣節的要求更為嚴格。面對藩鎮割據,中唐文人強調「君臣定位不可易」,反對僭越犯上的行徑。到了晚唐,藩鎮勢凌天子,文人反對朝廷姑息之策,更強烈批判僭越犯上的行為,並提出「不為下國傾天子」而忠於唐室的主張。及至唐末,民不聊生,文人又憤而提出「扼其吭,捽其首」,推翻無道君主的革命主張,批判更為激烈!可見,唐人回歸儒家傳統,重建君臣倫理的意圖很強,並非不知忠義。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Zhao Yi (1727-1814) suggested that people in Tang China failed to understand the essential meanings of ruler-minister relationship, while loyalism was highly valued in dynasties after the Song. To challenge Zhao’s viewpoint,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ruler-minister ethics in pre-Qin period and Six Dynasties, then analyzes relating literati writings during Early, High, Mid, and Late Tang, thereby indicating what kind of norms and demands regarding ruler-minister political responsibilities and interactions were proposed in different periods. Through examination, this study argues that Tang literati inherited the spirit of Confucian ruler-minister ethics that emphasized on interaction and harmony.
First, ruler and ministers in the Zhenguan period developed an ideal interaction mode of unity and joint governance, by which altered the relatively weak ruler-minister ethics in Six Dynasties and established a paradigm for political elites throughout the Tang dynasty. Secondly, after the An-Shi Rebellion, there were increasing stringent demands on ruler-minister ethics. Although High Tang literati could agree with the idea of “to accomplish meritorious action rather than to die gratuitously” stated by ministers who were forced to serve in the An-Shi administration, they also claimed that ministers should repay the ruler’s kindness, stand firmly in his position, or reach martyrdom. In contrast, Mid Tang literati criticized those who rejected to die and highlighted the value of “righteousness is more important than death”. It shows that they demanded more rigorously on ministers’ morality. As the court failed in suppressing its powerful military districts, Mid Tang literati emphasized that the positions of ruler and minister are unchangeable and opposed against the usurpations of ruler's authority. In the Late Tang, Literati saw the autonomous provinces as reproachable, for they challenged the power of the emperor; thus, they were against the appeasement policy taken by the court. Furthermore, they held sharper criticism against the usurpation of ruler’s power and argued that one should be loyal to imperial court rather than assist the lower provinces to topple the emperor. In the last days of the Tang, during which people suffered from privation, literati indignantly advocated the suggestion of overthrowing the tyrannical emperor. This fact shows that their critics are much more intense comparing to previous periods. Overall, this study contends that the Tang literati had a strong intention to return to the Confucianism tradition and to rebuild the ruler-minister ethics. They were not as unaware of the loyalism as scholars declared.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08T02:47:35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6-R00121021-1.pdf: 3373478 bytes, checksum: 3b371b51493ac2f1e29ae0dfb322f197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7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6 第三節 章節安排 12 第二章 先秦儒家與六朝君臣倫理思想 15 第一節 先秦儒家君臣倫理思想 15 第二節 六朝時期君臣倫理的動搖 28 第三章 初唐文人對君臣倫理的省思與書寫 36 第一節 貞觀君臣一體、共治天下的典範 36 第二節 武周政權下的君臣倫理 49 第四章 盛唐文人對君臣倫理的省思與書寫 60 第一節 君弱臣強:對宰相專權、安史叛亂的批判 61 第二節 虛死不如立節:接受安史偽職者的抉擇 75 第三節 君恩與臣節:人臣當報君恩的思維 91 第四節 正身守位,以死全節:臣節的最高表現 99 第五章 中唐文人對君臣倫理的省思與書寫 106 第一節 推誠相待:以貞觀君臣為中興典範 107 第二節 君臣定位不可易:尊君意識的強化 122 第三節 義重於死,有死無二:人臣氣節的強化 144 第六章 晚唐文人對君臣倫理的省思與書寫 157 第一節 以敬待臣:對君主暴慢的針砭 157 第二節 不為下國傾天子:對藩鎮勢凌天子的批判 169 第三節 扼其吭,捽其首:推翻無道君主的革命思想 184 第七章 結論 191 引用書目 194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唐代文人對君臣倫理的省思與書寫 | zh_TW |
dc.title | Literati Introspections and Writings on Ruler-minister Ethics in Tang Dynasty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5-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張蓓蓓(Pei-Pei Chang),閻鴻中(Hung-Chung Yen) | |
dc.subject.keyword | 唐代文人,君臣倫理,安史之亂,藩鎮割據,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Tang literati,ruler-minister ethics,An-Shi rebellion,powerful military districts, | en |
dc.relation.page | 200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1704115 | |
dc.rights.note | 未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7-08-20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中國文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6-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3.29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