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9268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周婉窈(wan-yao Chou) | |
dc.contributor.author | Hsin-ying Lin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林欣穎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08T01:51:21Z | - |
dc.date.copyright | 2016-08-02 | |
dc.date.issued | 2016 | |
dc.date.submitted | 2016-07-26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徵引書目
一、官方資料 《大正9年公文備考》 大阪府警察部衛生課,《健康週間實施概況》(大阪:大阪府警察部衛生課,1939年)。 大阪府立泉尾高等女學校白百合會,《銃後女性美談》(大阪:大阪府立泉尾高等女學校白百合會,1938年)。 大日本青少年團青少年教育研究所,《戰時女子青年團錬成要綱草案》(大日本青少年團青少年教育研究所出版,1943年)。 千葉縣立東金高等女學校學友會,《創立三十年千葉県立東金高等女學校》(東京:千葉縣立東金高等女學校學友會,1939年)。 「母子保護法」(1937年) 《私立淡水中等學校、私立淡水高等女學校學則及諸規程、附學事關係法規》(1939年) 佐藤良,《自昭和十二年十一月十六日至昭和十三年三月三十一日 慰問部のはたらき第二輯》(臺北州立第一高等女學校出版,1938年5月4日)。 佐藤良,《自昭和十三年四月一日至昭和十四年一月三十一日 慰問部のはたらき第三輯》(臺北州立第一高等女學校出版,1939年3月20日)。 佐藤良,《自昭和十四年二月一日至昭和十五年一月三十一日 慰問部のはたらき第四輯》(臺北州立第一高等女學校出版,1940年3月11日)。 佐藤良,《自昭和十五年四月一日至昭和十六年一月三十一日 奉公班のはたらき第五輯》(臺北州立第一高等女學校出版,1941年3月7日)。 花蓮港廳立花蓮港高等女學校,《花蓮港廳立花蓮港高等女學校一覽表 昭和十三年六月三十日現在》(花蓮港廳立花蓮港高等女學校出版,1938年)。 《官報》 《府報》 作者不詳,《皇民奉公運動の實績》(臺北市: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1943年7月14日)。 作者不詳,《昭和十八年青年鍊成之情況》(出版地不詳,1943年)。 軍務局,《陸軍省大日記甲輯大正五年》(陸軍省,所蔵館-防衛省防衛研究所,1916年)。 厚生省,《明治神宮國民體育大會報告書第10回》(厚生省編,1940年)。 厚生省,《日本厚生大會報告書第1回》(日本厚生協會出版,1940年)。 厚生省,《第11回明治神宮國民體育大會演技部計畫書 紀元二千六百年奉祝》(厚生省編,1940年7月)。 厚生省,《國民戰技武道基本訓練要項》(厚生省出版,1944年)。 《校報創刊號》(臺中市:臺中家政學校校友會,1938年)。 海軍省,〈雑款(3)〉,《大正9年公文備考,巻126止,雑件3止》(海軍省,所蔵館-防衛省防衛研究所,1920年)。 陸軍省,《軍令陸第十六號:劍術教範》(陸軍省編,兵用圖書發行,1915年)。 陸軍省,《歩兵第29連隊史 明治29/11/16--大正14/10/22》(陸軍省,所蔵館-防衛省防衛研究所,1920年)。 陸軍省,《兵制五十年を回顧して》(陸軍省印刷,所蔵館-防衛省防衛研究所,1923年11月)。 陸軍省,〈國民皆兵七十周年記念「健民強兵市町村表彰」後援の件〉,《陸軍省日記-壹大日記》(所蔵館-防衛省防衛研究所,1942年11月)。 陸軍省,「陸亞普第四五二号 (甲)」,中央-軍事行政法令-272(所蔵館-防衛省防衛研究所,1944年4月7日)。 陸軍省,〈第11章女子の使用に就て〉,《支那事変.大東亞戰争間 動員概史(草稿)3/3昭12-20年》(所蔵館-防衛省防衛研究所,資料做成年份:1946年)。 堀内文治郎,〈緒言〉,《歩兵第29連隊史 明治29/11/16--大正14/10/22》(陸軍省,所蔵館-防衛省防衛研究所,1920年)。 「義勇兵役法」(1945年) 臺灣總督府國民精神總動員本部,《敎化印刷物十七 國民精神總動員と國民心身鍛鍊》(出版地不詳,臺灣總督府國民精神總動員本部出版,1938年8月8日)。 《臺北州立第三高女學籍簿》(1937年-1945年) 「臺灣高等女學校令施行規則中改正」(1936年) 「臺灣總督府師範學校規則中改正」(1936年) 臺北州立臺北第一高等女學校,《昭和十三年度 臺北州立臺北第一高等女學校一覽》(臺北州:臺北州立臺北第一高等女學校發行,1938年10月)。 臺中州立臺中高等女學校,《臺中州立臺中高等女學校一覽 昭和十三年度》(臺中州:臺中州立臺中高等女學校,1938年)。 臺北第一高等女學校,《部報》,第61期(1939年5月11日)。 臺北州立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昭和十四年度臺北州立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一覽 昭和十四年七月末現在》(臺北州立第三高等女學校出版,1939年)。 臺北州立第一高等女學校,《臺北州立第一高等女學校研究彙報》(臺北州立第一高等女學校出版,1940年2月11日)。 臺北州立第一高等女學校,《臺北州立第一高等女學校研究彙報》(臺北州立第一高等女學校出版,1940年2月11日)。 「臺灣公立高等女學校規則」(1943年) 徳島縣女子師範學校附属小學校,《教學刷新の精神に立つ教育の實際編》(出版地:德島,徳島縣女子師範學校附属小學校,1939年)。 《體力手帳》(1943年-1944年) 「體力章檢定實施綱要」(1940年) 二、報章雜誌 《向陽》 《社會事業の友》 《婦人の力》 《運動と趣味》 《新竹州時報》 《臺灣之專賣》 《臺灣婦人界》 《臺灣愛國婦人新報》 《臺灣刑務月刊》 《臺灣公論》 《臺灣日日新報》 《劍道同志會會誌》 三、日治時期時人著作 下村壽一,《聖戰完遂と女子教育》(東京:秀研社,1945年編,1984年12月25日第一刷)。 大谷武一,《學校體操の指導》(目黒書店,1934年)。 戸田貞三,《家の道:文部省戰時家庭教育指導要項解説》(東京:中文館,1942年)。 可兒徳、高野常政著,《女子體操遊戯理論實際》,(東京:中文館,1922)。 東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女子體育振興會,《女子弓道指針》(東京:目黒書店,1938年)。 高群逸枝,《女性二千六百年史》(東京:厚生閣出版,1940年)。 馬場豐二,《小學薙刀讀本》(大阪東京:田中宋榮堂出版,1940年)。 堀田捨次郎,《劍術教範》(自疆會發行,1912年)。 富山縣學校武道研究會,《學校劍道》(富山縣學校武道研究會,1938年)。 愛國婦人發行所編,《女徳論叢》(愛國婦人發行所,1908年6月)。 對馬伊佐美,《新劍術教範ノ精神的實際的研究》(東京:軍事學指針社,1916年)。 磯村英一,《厚生運動概說》(常磐書房,1939年1月28日)。 四、近人論著 山本禮子,《植民地台湾の高等女校》(東京:多賀出版社,1999年)。 上野千鶴子,《ナショナリズムとジェンダー》(東京:青土社,1998年)。 山田朗,〈現代日本における女性兵士=女性自衛官〉,《植民地と戰爭責任》(東京:吉川弘文館,2005年),頁194-205。 王泰升,《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修訂版)》(臺北:聯經出版,2014年9月3日)。 王佐榮,《帝國興亡下的日本•臺灣:1895-1945年精裝增訂寫真書》(臺北:蒼璧出版有限公司,2016年4月)。 王詩穎,〈國民革命軍與近代男性氣概的形塑(1924-194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王韶君,〈「唱和」皇國青少年之道:日治時期臺灣青少年團相關歌曲之探討〉,《臺灣文獻》,第62卷第2期(2011年),頁301-305。 呂芳上,〈「好女要當兵」: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女生隊的創設(1927)〉,載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第8集》(臺北:稻香出版社,2008年8月),頁311-338。 佐佐木陽子,《総力戦と女性兵士》(東京:青弓社ライブラリー,2001年10月)。 邱雅芳,〈聖戰與聖女—以皇民化文學作品的女性形象為中心(1937~1945)〉,(靜宜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0年)。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臺北:允晨,2002年)。 范耿鈞,〈日治時期台灣的防空〉,(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若桑みどり,《戦爭がつくる女性像》(東京:筑摩書房,2000年)。 林莊生,《懷樹又懷人:我的父親莊垂勝,他的朋友及那個時代》(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2年)。 荊子馨著,鄭力軒譯,《成為「日本人」:殖民地臺灣與認同政治》(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1月16日)。 洪郁如,《旗袍˙洋裝˙モンペ(燈籠褲):戰爭時期臺灣女性的服裝》,《中央研究院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十七期(2009年),頁50-60。 洪郁如,《日本の植民統治と「新女性」の誕生:近代台灣女性史》(東京:勁草書房出版, 2001年)。 春山明哲編,《台灣島內情報,本島人動向》(東京:不二出版社,1990年2月)。 宮本卓大,〈日治時期婦女團體角色與形象之研究—以愛國婦人會為主〉,(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高群逸枝,《女性二千六百年史》(東京:厚生閣出版,1940年)。 高原富保等編,《一億人の昭和史3》(東京:每日新聞社,1976)。 徐聖凱,〈二次大戰末期學徒兵:以臺北高等學校及一三八六部隊為例〉,《第二屆臺灣近代戰爭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市關懷臺籍老兵文化協會,高雄:春暉出版社,2013年),頁97-131。 陳柏棕,〈從恐懼海洋到海洋青年:皇民奉公會海洋訓練隊〉,《第三屆臺灣近代戰爭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市關懷臺籍老兵文化協會,高雄:春暉出版社,2013年),頁56-72。 陳義隆,〈日治時期臺灣武道活動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系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許佩賢,〈作為機關裝置的收音機體操與殖民地臺灣〉,《文化研究》,第12期(2011年),頁159-202。 許佩賢,〈戰爭時期臺灣健民運動的展開〉,《多元鑲嵌與創造轉化:臺灣公共衛生百年史》(臺北:遠流,2011年),頁211-238。 黃怡玲,〈日治時期女性身體國家化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游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女子教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87年)。 游鑑明,〈日治時期臺灣學校女子體育的發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3期(2000年6月),頁1-75。 楊雅慧,〈戰時體制下的臺灣婦女(1937-1945):日本殖民政府的教化與動員〉,(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劉紀蕙,〈從「不同」到「同一」:臺灣皇民主體之「心」的改造〉,(《臺灣文學學報》第五期,2004年),頁49 - 83。 廖詩文,〈三浦綾子文學的譯介在臺灣〉,《編譯論叢》,第7卷第1期(2014年3月),頁185-212。 鄭麗玲,〈戰時體制下的臺灣社會(1937-1945):治安、社會教化、軍事動員〉,(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鄭政誠,〈戰時體制下臺南師範學校學生的軍事訓練與動員(1937-1945)〉,《國史館館刊》,第41期(2014年9月),頁157-186。 謝仕淵,〈殖民主義與體育-日治前期(1895-1922)體育公學校體操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簡秀珍,〈太平洋戰爭後的新劇活動:以地方青年業餘演劇與中央指定演劇挺身隊為討論中心〉,《戲劇學刊》,第八期(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2008年),頁31-53。 蘇曉倩,〈身體與教育:以日治時期臺灣實業學校的身體規訓為例(1919-1945)〉,(國立暨南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五、訪談紀錄 林欣穎訪談,臺北州立第三高等女學校校友會會員,2013.05。 林欣穎訪談,臺北州立第三高等女學校校友會會員,2015.12。 六、日治時期日記 《呂赫若日記》(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日記知識庫)。 《林獻堂日記》(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日記知識庫)。 七、回憶錄 許雪姬訪問,《藍敏先生訪問記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年)。 臺北市立中山女高,《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創校百年誌:百年光輝》(臺北市立中山女高,1997年4月)。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建校百年特刊編輯委員會總策畫,《典藏北一女:百年特刊》(臺北:正中書局,2004年)。 八、網路資源 埔里影像故事館(埔里圖書館)。 「道は六百八拾里」網誌。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9268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女性向來扮演著賢妻良母的角色。女性在日治時期非徵兵對象,但日本政府卻在日本本土與臺灣實施女性的軍事訓練,本研究欲探其政策之原因、內容與實施狀況。本研究以歷史研究法為主,訪談為輔,蒐集史料並分析前因後果,客觀地解釋史料。本研究時間訂為1937-1945的戰爭時期,探究戰爭中女性與國家的關係,釐清臺灣女性軍事訓練的意義,並了解戰爭時期臺灣女性各種處境與女性在社會上可以發揮的空間。
日治時期女性的動員政策可分成三種,一是政府強調女性當母親的特質,二是女性要做防空演習,三是女性有軍事訓練。女性軍事訓練包含「軍事教練」與「武道」兩部分,實施對象有學生與一般婦女。 政策制定的原因在於日本素有「國民皆兵」理念,國民注重健康才能隨時面對戰爭。因此在戰爭時期,日本政府注重國民心身的鍛鍊與推行女性軍事訓練。女性軍事訓練有射擊、行軍、合宿、武術(薙刀、弓道、劍道)、木銃、銃劍術、馬術、竹槍。日本政府期盼女性藉由軍事訓練鍛鍊身心與體能,孕育健康的子女,也希望女性能由此增加軍事知識。由於日本的戰況趨劣,女性學習基本的軍事也能夠做鄉土防衛。最後,政府也希望女性也藉由軍事訓練以激發對士兵的感謝。對女性來說,無論是增強體能或是鄉土防衛,女性的身體終究是聽命於國家。 女性也因為軍事訓練,形象也有了轉變。女性武勇形象表現在女性對兵器的熟悉、愛國的熱情,以及勇敢的展現。但女性就算有了武勇的形象,卻也並未失去原本賢妻良母的原本職責,兩者並未衝突。日本政府藉著在報章雜誌刊登關於女性的軍事訓練報導,企圖藉此影響男性視聽,增加男性的報國意願。女性在軍事訓練的過程中,也獲得自我反思的契機,對軍國主義教育有了思考與反省。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Abstract
The role of women has traditionally been that of a good wife and a loving mother. While females were not generally conscripted, women in Japan and Taiwan sometimes received military training from programs implemented by the government. Following an historical approach,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factors, contents, effects, and causal links of such policy. This study also endeavors to ensure the objective interpretations of historical facts through collection of oral histories. The time period of this study covers the entire war-time era from 1937 to 1945, so 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males and the nation during wartime, clarifying the meaning of military training for Taiwanese women and understanding the various situations and potentials of Taiwanese females. The policy of mobilizing females during Japanese rule could be delineated into three dimensions. First, the emphasis of female’s role as a mother; second, their participation in air defense drills; and third, receipt of military training. Female military training in this case included “basic military training” and “budō,” particularly the use of naginata, kyudō, and kendō. Students and women in general were both included in the programs. The rationale of this policy for female participation in military training is derived from the concept of “the nation in arms” from Japan. According to this idea, citizens must maintain health-consciousness in order to be prepared to readily face any contingency during wartime. Therefore, during wars,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implemented the policies of “national mental and physical exercises” and “female military training.” The female military training included shooting, marching, room sharing, budō, spears, the crafting of bamboo spears and spear fencing, and equestrianism.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expected that through such military training, women could not only build a strong physique in order to maintain mental health and raise healthy children but also enhance their military knowledge. As the battlefield situation had gotten worse, females receiving military training would also serve to bolster domestic defenses as well. Eventually, through the training, the government also expected that females should rouse gratitude towards the soldiers. No matter training for own personal health or domestic defense, the females were dominated by the government. Military training also reshaped women’s role and image. The familiarity of weapons, patriotic and fearless acts exemplified the bravery of women. However, such images were not incompatible with their roles of being a good wife and loving mother.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utilized the news of female training to serve as an element of propaganda in order to inspire males’ jingoism. The military training granted females chances of introspection toward themselves and a re-examination of the education of militarism. Keywords:a good wife and a loving mother, wartime, basic military training, budō, the nation in arms, domestic defense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08T01:51:21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5-R00123011-1.pdf: 5772271 bytes, checksum: c0f84f4ad39f3ce2ef6bb94760fab171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6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錄
口試委員審定書 i 謝詞 ii 中文摘要 iv 英文摘要 v 目錄 - 1 - 圖片目錄 - 2 - 第一章 緒論 1 壹 研究背景 1 參 研究回顧 3 肆 論文架構 7 伍 研究方法暨運用史料 8 第二章 戰爭下的國民與政策 10 第一節 戰時體制心身政策之背景 10 第二節 女性的動員政策 15 第三章 戰爭下的女性軍事訓練 24 第一節 女性軍事訓練內容 24 第二節 女性軍事訓練與心身鍛鍊 41 第三節 女性軍事訓練與戰力 50 第四章 女性軍事訓練的影響 62 第一節 女性形象的變化 62 第二節 女性軍事訓練對男性的影響 70 第三節 女性的反思 77 第五章 結論 84 徵引書目 87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從賢妻良母到執銃敢鬥:戰爭期臺灣女性軍事訓練之研究(1937-1945) | zh_TW |
dc.title | From a Good Wife and a Loving Mother to a Fearless Warrior: A Study of Female Military Training in Wartime Taiwan,
1937-1945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4-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顏杏如(yen-hsin Ju),許佩賢(pei-xian Hsu) | |
dc.subject.keyword | 賢妻良母,戰爭時期,軍事教練,武道,國民皆兵論,鄉土防衛,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a good wife and a loving mother,wartime,basic military training,budo,the nation in arms,domestic defense, | en |
dc.relation.page | 94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1600844 | |
dc.rights.note | 未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6-07-26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歷史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歷史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5-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5.64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