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7631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徐聖心(Sheng-Xin Xu) | |
dc.contributor.author | Mei-Chi Hua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黃美琦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08T00:26:31Z | - |
dc.date.copyright | 2013-07-18 | |
dc.date.issued | 2013 | |
dc.date.submitted | 2013-07-14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古籍文獻
吳•韋昭注:《國語韋昭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宋•周敦頤:《周子全書》,台北:廣學社印書館,1975年。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7月。 宋•呂惠卿:《莊子義集校》,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宋•王雱:《南華真經新傳》,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宋•林希逸:《莊子鬳齋口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3月。 宋•朱熹:《朱子文集》,台北:德富古籍叢刊,1999年2月。 宋•朱熹:《四書集註》,台北:學海出版社,1988年。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一)》,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魏了翁:《鶴山集》(下),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01冊,台北:臺灣商務,1986年。 宋•羅勉道:《南華真經循本》,收入嚴靈峯輯:《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二)》,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明•陳治安:《南華真經本義》,收入嚴靈峯輯:《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二十六)》,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明•焦竑:《國史經籍志》,台北:廣文書局,1991年。 明•陸西星:《南華真經副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明•釋德清:《莊子內篇注》,北京:河北禪學研究所,2005年。 清•張廷玉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明史并附編六種•藝文三》,台北:鼎文書局,1980年。 清•宣穎:《南華經解》,收入嚴靈峰:《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二十三)》,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清•陳壽昌:《南華真經正義》,台北:新天地書局,1972年。 清•黃宗羲:《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黃宗炎:《圖學辨惑》,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1983-1986年。 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清•劉熙載:《藝概》,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重刋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雲觀長春眞人編纂:《正統道藏》,台北:新文豐,1985-1988年。 洪丕謨編:《道藏氣功要集》,上海市:上海書店出版社,1991年11月。 樓宇烈:《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1年。 徐兆仁主編:《東方修道文庫》,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 胡道靜、陳耀庭、林萬淸主編:《藏外道書》,成都市:巴蜀書社,1994年。 陳廖安主編:《珍藏古籍道書十種》,台北:新文豐,2001年。 張繼禹:《中華道藏》,北京:華夏,2004年。 楊伯峻編:《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10月。 二、出版專書(按照姓氏筆劃編排) 戈國龍:《道教內丹學探微》,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8月。 方勇:《莊子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方勇:《莊學史略》,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5月。 王邦雄:《中國哲學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王邦雄:《莊子道》,台北:漢藝色研出版,1993年。 王叔岷:《莊子校詮(上)》,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6月。 孔令宏:《宋代理學與道家道教(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年。 吳怡:《新譯莊子內篇解義》,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吳康:《老莊哲學》,台北:臺灣商務,2006年。 侯外廬主編:《宋明理學史(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胡孚琛:《丹道仙術入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11月。 唐君毅:《唐君毅全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 郝勤:《龍虎丹道─道教內丹術》,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94年。 張立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年。 張默生:《莊子新釋》,台北:樂天,1971年。 陳望道:《修辭學發凡》,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25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年12月。 陳德和:《從老莊思想詮詁莊書外雜篇的生命哲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陸欽:《莊周思想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五冊)》,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黃慶萱:《高級中學文法與修辭(上冊)》,台北:國立編譯館,1992年。 黃麗貞:《實用修辭學》,台北:國家出版社,2007年。 楊儒賓:《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1993年。 葉國慶:《莊子研究論集》,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熊鐵基主編:《中國莊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 劉見成:《修道成仙:道教的終極關懷》,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0年。 劉岱總主編:《中國文化新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 劉笑敢主編:《中國哲學與文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劉榮賢:《莊子外雜篇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4年。 蔡宗陽:《國文文法》,台北:萬卷樓,2008年1月。 蔣錫昌:《莊子哲學》,台北:環宇,出版年不詳。 錢穆:《莊子纂箋》,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鎮庭子:《金剛經本旨》,合肥:黃山書社,2005年。 關鋒:《莊子內篇譯解和批判》,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嚴靈峰:《老列莊三子見知書目》,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5年。 三、單篇論文(按照姓氏筆劃編排) 王志楣:〈朱熹理學與莊學〉,《輔仁國文學報》,第31期,2010年10月。 李波:〈清人劉鳳苞莊子散文藝術研究論略〉,《名作欣賞》,第4期,2009年8月。 李剛:〈道教哲學與中國哲學〉,《宗教哲學季刊》,第1卷第4期,1995年月。 李澤騭:〈陳摶《無極圖》思想探要〉,《宗教哲學季刊》,第1卷第4期,1995年月。 束景南:〈太易圖與太極圖──周敦頤太極圖淵源論〉,《東南文化》,第1期(總第101期),1994年月。 周雅清:〈〈齊物論〉詮釋及其疑義辨析〉,《中國學術年刊》,第27期,2005年9月。 馬森:〈莊子書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3號,1957年月。 舒詩玫:〈老子道德經中「常」一概念的淺析〉,《鵝湖月刊》,第130期,1986年4月。 詹石窗:〈陳摶「無極圖」釋義〉,《宗教哲學季刊》,第4卷第2期,1998年4月。 蒲彥光:〈傳統評點學試探〉,《中國海事商業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2月。 劉生良:〈論《莊子》散文的結構藝術〉,《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版)》,卷期,2010年4月。 謝明陽:〈〈齊物論〉「成心」舊注詮評〉,《東華漢學》,第3期,2005年5月。 鍾雲鶯:〈《莊子》之「化」思想研探〉,《孔孟學報》,第77期,1999年1月。 簡光明:〈羅勉道《南華真經循本》綜論〉,《中國學術年刊》,第18期,1997年3月。 簡光明:〈莊學注疏「回歸原典」的方法及其檢討〉,《屏東教育大學學報》(人文社會類),第32期,2009年3月。 顏國明:〈朱子闢老子平議-以「老子即楊墨」與「老子是權謀法術」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第14期,2001年9月。 四、碩博士論文 簡光明:《宋代莊學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7631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論文以「羅勉道《南華真經循本》研究」為題,探討宋代注解《莊子》的情形與特色。《南華真經循本》時常引用宋人說法,可知思想受到宋代很深的影響。其以循本為目的,主張追求莊子本意,批評歷來解莊的方法並非莊子本意,建立循本的方法,即重視古學與建立道家思想獨立性,體現《循本》強調真實與標舉道家的特色,進而探討循本的意義。並且羅氏受到宋代以來文學評莊的潮流影響,分析莊子為文情形,具體闡發寫作文章的作法與文章的結構。
思想上,從重要的主題來探討之。首先,討論逍遙者的問題,即大鵬是否逍遙,羅氏將大鵬視作比喻,認為莊子旨不在大鵬本身,逍遙以心為主體,藉形化隱喻心化,達到生命逍遙。進而羅勉道注解內篇有一套心的理論,以建構對內篇整體的理解。此外,也由於受到宋代理學的影響,重視客觀而普遍的理。最後,建立理想人格的形象,對〈逍遙遊〉中聖人、神人、至人進行分梳,又受到道教的影響,建立真人、仙人的形象。 第五章探討外雜篇的思想與特色,延伸內篇的內容,相同的有:以老子為宗的立場,並有世愈降的歷史觀。此章重點在比較與內篇的不同:其一,延伸理的內涵;其二加入性的相關說法;其三為宇宙論的建構,以成就脩道的目的;其四理想人格延伸「遺世獨立」形象,凸顯出外雜篇的特色。並且雜篇與外篇在思想上仍有不同,因此比較二者的差異。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is essay aims to discuss the content and feature of the annotation of Lou Mian-Dao’s Nan Hua Zhen Jing xun ben in Sung Dynasty.
Lou Mian-Dao, a Sung Dynasty person, often cites thoughts from the Sung Dynasty people, which indicates he was deeply affected by the Sung Dynasty. He aims to find the denotation of Zhuangzi. He criticized the annotation of ancient versions of Zhuangzi that they are unable to accurately interpret Zhuangzi. Therefore, in order to bridgs up the gap between the interpretations of Zhuangzi in pre-Qin and Sung Dynasty, he establishes a new systematic criterion by citing ancient information and the Taoism. Under the influence of literature critics from Sung Dynasty, he analyzes Zhuangzi’s literary wiriting styles and its structures. The fourth chapter chooses important themes to research the ideology in Zhuangzi. For instance, how to interpret the fable of huge Falcon?it can be a metaphor, that the change of body is not what Zhuangzi want to say, actually he indicates the change of heart. Therefore, Heart is the principal part and is artifice to the condition of free and unfettered. So he establishes a theory of Heart to comprehend Inner Chapter. And he finds an objective and universal logic in Inner chapter of Zhuangzi. Finally,he also classify the ideal personality, which also affected by the Taoism. The fifth cahpter compare character of Outer Chapter and Miscellaneous Chapter with the Inner chapter.There are same intension, for example, Laozi is the origin and the depravation philosophy. There are different intention,we can see from four significant diversities.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08T00:26:31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2-R98121009-1.pdf: 2287229 bytes, checksum: 7f09d3bfb5eca3e148ad3d2211ff3ea3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3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摘要 i
Abstract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之回顧 2 一、評介式 2 二、單篇論文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7 第四節 章節安排 8 第二章 成書時代與循本 11 第一節 羅勉道的時代 11 一、宋人說 11 二、明人說 13 三、小結 15 第二節 循本 16 一、循本的方法 17 二、循本的特色 21 三、循本的原因與意義 37 第三節 結語 37 第三章 以文評莊 41 第一節 為文之法 44 一、轉接語 44 二、藏頭法 45 三、綴字法 46 四、添字法 49 五、因上法 50 六、相應法 52 七、相對法 54 八、文字的變化與省略:變文與省文 56 第二節 文章結構 57 一、篇名統篇旨 58 二、鉤玄提要 62 三、對照性結構 67 四、段落與分節解析 70 五、篇末總評 76 第三節 結語 79 第四章 內篇思想內涵 81 第一節 逍遙義 81 一、大鵬隱喻逍遙者 81 二、逍遙的小大之別 85 三、變化的過程與主體 86 第二節 主體之心 87 一、成心的正面義 88 二、常心的普遍義與平常義 91 三、無心的工夫與修養 95 四、虛心的修養與境界 97 五、神的主體與作用 100 第三節 客觀而普遍之理 103 一、莊子內篇的「理」 104 二、理的內涵與發展 104 第四節 理想人格形象 111 一、聖人、神人、至人的分疏 111 二、真人 116 三、仙人 117 第五節 結語 119 第五章 外雜篇思想與特色 121 第一節 外雜篇的刪定與褒貶 121 第二節 外、雜篇思想特色 123 一、延伸內篇思想 123 二、內、外雜篇「理」的比較 125 三、德與性的關係 130 四、宇宙論的建立 131 五、內篇與外、雜篇得道者形象差異 137 六、世愈降的歷史觀 141 第三節 結語 143 第六章 結論 145 參考書目 149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羅勉道《南華真經循本》研究 | zh_TW |
dc.title | Research of Lou Mian-Dao’s Nan Hua Zhen Jing xun ben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1-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簡光明,盧桂珍 | |
dc.subject.keyword | 宋代,羅勉道,南華真經循本,以文評莊,心,理,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Sung Dynasty,Lou Mian-Dao,Nan Hua Zhen Jing xun ben,Literature critics on Zhuangzi,Heart,logic, | en |
dc.relation.page | 153 | |
dc.rights.note | 未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3-07-14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中國文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2-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2.23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