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7050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陳弱水 | |
dc.contributor.author | Xin-Yi Hu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胡馨怡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07T23:54:41Z | - |
dc.date.copyright | 2013-09-25 | |
dc.date.issued | 2012 | |
dc.date.submitted | 2013-09-12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史料
(一)傳世文獻(依據成書年代排列) 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台北:鼎文,1980。 魏收,《魏書》,台北:鼎文,1980。 李百藥,《北齊書》,台北:鼎文,1980。 令狐德棻等撰,《周書》,台北:鼎文,1980。 魏徵等撰,《隋書》,台北:鼎文,1980。 李延壽,《北史》,台北:鼎文,1980。 吳競,《貞觀政要》,台北:黎明文化,1990。 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劉肅,《大唐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4。 張鷟撰;趙守儼點校,《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1979。 林寶撰,岑仲勉校記,《元和姓纂(附四校記)》,北京:中華書局,1994。 劉昫撰,《舊唐書》,台北:鼎文,1981。 王定保,《唐摭言》,西安:三秦,2011。 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 王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55。 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94。 歐陽修、宋祈,《新唐書》,台北:鼎文,1981。 司馬光編著;胡三省音註,《資治通鑑》,北京:古籍出版,1956。 王讜撰;周勛初校證,《唐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 王應麟,《玉海》(文淵閣四庫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7。 錢謙益,《杜詩錢注》,上海:上海古籍,2009。 徐松撰;李健超增訂,《增訂唐兩京城坊考》,西安:三秦,2006。 祝尚書,《盧照鄰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1994。 李雲逸,《盧照鄰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8。 (二)出土文獻(依據出版先後排列) 河北省博物館、河北省文物管理處,〈河北平山北齊崔昂墓調查報告〉,《文物》1973:11。 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第一輯)》,西安:三秦,1994。 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第二輯)》,西安:三秦,1995。 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第三輯)》,西安:三秦,1996。 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第五輯)》,西安:三秦,1998。 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第六輯)》,西安:三秦,1999。 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第七輯)》,西安:三秦,1999。 遼寧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藏碑誌精粹》,北京:文物,2000。 周紹良、趙超主編,《唐代墓誌彙編》,上海:上海古籍,2001。 周紹良、趙超主編,《唐代墓誌彙編續集》,上海:上海古籍,2001。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平山縣博物館,〈河北平山縣西嶽村隋唐崔氏墓〉,《考古》2001:2。 趙君平編《邙洛碑誌三百種》,北京:中華書局,2004。 羅新、葉煒,《新出魏晉南北朝墓誌疏證》,北京:北京大學,2005。 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第八輯)》,西安:三秦,2005。 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千唐誌齋新藏專輯)》,西安:三秦,2006。 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第九輯)》,西安:三秦,2007。 趙君平、趙文成編《河洛墓刻拾零》,北京:北京圖書館,2007。 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洛陽唐盧照己墓發掘簡報〉,《文物》2007:6,頁4-8。 中國文物研究所、千唐誌齋博物館編,《新中國出土墓誌(千唐誌齋卷)》,北京:文物,2008。 郭茂育、趙水森編,《洛陽出土鴛鴦誌輯錄》,北京:國家圖書館,2012。 二、專書 (一)中文 中國唐史學會編,《中國唐史學會論文集》,三秦,1989。 王力平,《中古杜氏家族的變遷》,北京:商務,2006。 王運熙,《中國文學批評通史(三)隋唐五代卷》,上海:上海古籍,2007。 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第六卷,上海:上海人民,1998。 皮錫瑞,《經學歷史》,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台北:聯經,1988。 李浩,《唐代關中士族與文學》,台北:文津,1999。 ,《唐代三大地域文學士族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 李松濤,《唐代前期政治文化研究》,台北:學生書局,2009。 杜正勝,《古代社會與國家》,台北:允晨文化,1992。 何啟民,《中古門第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8。 岑仲勉,《金石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04。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2010。 吳祖培,《李北海全書》,台北:藝文,1968。 卓遵宏,《唐代進士與政治》,台北:國立編譯館,1986。 胡可先,《出土文獻與唐代詩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2。 夏炎,《中古世家大族清河崔氏研究》,天津:天津古籍,2004。 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80。 郁賢皓,《唐刺史考全編》,合肥:安徽出版社,2000。 孫國棟,《唐宋史論叢》,香港:商務印書館,2002。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 唐長孺,《唐長孺文存》,上海:上海古籍,2006。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武漢:武漢大學,1993。 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校考》,陝西:陝西人民教育,1996。 曹道衡,《中古文史叢稿》,保定:河北大學,2003。 郭鋒,《唐代士族個案研究:以吳郡、清河、范陽、敦煌張氏為中心》,廈門:廈門大學,1999。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1998。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北京:三聯書店,2009。 ,《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三聯書店,2009。 ,《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三聯書局,2009。 陳弱水,《隱蔽的光景︰唐代的婦女文化與家庭生活》,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9。 ,《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9。 陳爽,《世家大族與北朝政治》,北京:社科文獻,1998。 寧欣,《唐代選官研究》,台北:文津,1995。 駱祥發,《初唐四傑研究》,北京:東方,1993。 賴瑞和,《唐代基層文官》,台北:聯經,2005。 饒宗頤,《敦煌吐魯番本文選》,北京:中華書局,2000。 (二)外文 守屋美都雄,《六朝門閥の一研究──太原王氏系譜考》,東京︰日本出版協同株式會社,1951。 仁井田陞,《中國法制史研究》,東京都:東京大學出版會,1962。 Ebrey, Patricia Buckley. The Aristocratic Families in Early Imperial China : a case study of the Po-Ling Ts'ui famil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范兆飛譯,《早期中華帝國的貴族家庭︰博陵崔氏個案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三、論文 (一)中文 王書才,〈曹憲生平及其文選學考述〉,《鄭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4期。 毛漢光,〈唐代蔭任之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5:3(1983):459-542。 ,〈中古大族著房婚姻之研究──北魏高祖至唐中宗神龍年間五姓著房之婚姻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6.4(1985):619-698。 ,〈隋唐政權中的吳郡陸氏〉,收入楊聯陞、全漢昇、劉廣京主編,《國史釋論:陶希聖先生九秩榮慶祝壽論文集》(台北:食貨出版社,1987),頁55-67。 ,〈隋唐政權中南朝舊族之仕進憑藉與途徑〉,收入《第一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唐代研究學者聯誼會,1989),頁797-827。 ,〈晚唐五姓著房之婚姻關係〉《臺大歷史學報》15(1990):135-157。 ,〈關隴集團婚姻圈之研究──以王室婚姻關係為中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1.1(1990):119-192。 ,〈關中郡姓婚姻關係之研究──隋至唐前半期〉,收於中國唐代學會編輯委員會編《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頁87-139。 甘懷真,〈唐代官人的宦遊生活──以經濟生活為重心〉,收入中國唐代學會編輯委員會編輯《第二屆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5),頁39-96。 向達,〈敦煌叢抄〉,《北平圖書館館刊》,6:6(1931)。 牟潤孫,〈敦煌唐寫本姓氏錄殘卷考〉,《台大文史哲學報》3(1951) 宋德熹,〈中國中古門第社會史研究在台灣──以研究課題取向為例(1949-1995)〉,《興大歷史學報》6(1992) ,〈獨孤氏興衰史論〉,《興大歷史學報》2(1992):13-40。 ,〈關隴集團政權中的河南竇氏〉,《興大文史學報》22(1992):105-144。 ,〈薛仁貴與薛元超:唐代河東薛氏門風的兩種典型〉,收入《史學:傳承與變遷紀念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1998)。 ,〈唐代河東薛氏門風再探〉,收入《第四屆唐代學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南:成功大學,1999)。 ,〈中古時期長孫氏家族盛衰及其政治動向〉,收入《第六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化大學,2003)。 ,〈試論唐代前期的代北外戚家族─以獨孤氏、竇氏及長孫氏為例〉,收入氏著《唐史識小:社會與文化的探索》(台北:稻鄉出版社,2009)。 李雲逸,〈關於盧照鄰生平的若干問題〉,《西北大學學報》1988:2。 李曼農,〈李邕年譜簡編〉,《武漢文博》1994:1。 邱添生,〈由世族盛衰看中國中世的社會變遷〉,《第一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唐代硏究學者聯誼會出版,1989。 吳培根,〈唐代書法家李邕鄉貫新考〉,《學習與實際》2,2010。 周一良,〈博陵崔氏個案研究評介〉,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唐耕耦,〈敦煌唐寫本天下姓望氏族譜殘卷的若干問題〉,收入《魏晉隋唐史論集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胡可先,〈新出土〈盧照己墓誌〉及其相關問題研究〉,《中國典籍與文化》2008:2。 胡雲薇,〈千里宦遊成底事,每年風景是他鄉──試論唐代的宦遊與家庭〉,《台大歷史學報》,41(2008),頁65-107。 ,〈初唐士族與文學關係初探:以李嶠為例〉,收於《身分、文化與權力︰士族研究新探》一書中之第八章,此書即將由台大出版中心出版。 張榮芳,〈試論隋唐的山東與關東〉,《食貨月刊》13:1/2。 黃正建,〈唐代齋郎與挽郎〉,《史學月刊》1989:1。 黃慧茹,〈毛漢光教授訪談回憶錄〉,《中正歷史學刊》10(2007)。 葛曉音,〈論開元詩壇〉,《唐研究(第三卷)》(北京:北京大學,1997),頁55-80。 陳弱水,〈現代中國史學史上的陳寅恪──歷史解釋及相關問題〉,收入《學術史與方法學的省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0),頁27-65。 韓昇,〈中國社會史研究的數理統計與士族問題──評毛漢光先生中國中古社會史論〉,《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5。 鄭雅如,〈「中央化」之後──唐代范陽盧氏大房寶素系的居住形態與遷移〉,《早期中國史研究》,2:2,2010。 蔡宗憲,〈中古明氏家族的遷徙與發展〉,於「中國歷史上的統治階級研討會」,2009年6月13日發表,即將出刊。 盧建榮,〈唐代彭城劉氏宗族團體之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3.3(1993):571-638。 趙振華,〈唐代崔偃、崔異、鄭恒墓誌與清河崔氏家傳文化〉(http://bmzy.lynu.edu.cn:88/hlwhweb/HLarcheology/2010-03-31-01.html) 劉鵬,〈盧照鄰與昭明文選〉,《雲夢學刊》第32卷5期,2011年9月。 饒宗頤,〈唐代文選學略述〉,《唐研究(第四卷)》(北京:北京大學,1998),頁47-66。 (二)外文 竹田龍兒,〈門閥としての弘農楊氏についての一考察〉,《史學》31:1-4(1958)。 矢野主稅,〈鄭氏研究〉,《社會科學論叢》8(1958)。 ,〈鄭氏研究二〉,《社會科學論叢》9(1959)。 ,〈韋氏研究〉,《社會科學論叢》11(1961)。 ,〈裴氏研究〉,《社會科學論叢》14(1965)。 池田溫,〈唐代の郡望表──九•十世紀の敦煌寫本を中心として〉,上下篇分別收於《東洋學報》42:3(1959)以及42:4(1960)。 ,〈唐朝氏族志的一點考察──圍繞所謂敦煌名族志殘卷〉,收入氏著《唐研究論文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9。 愛宕元,〈唐代范陽盧氏研究──婚姻關係を中心に〉,收入川勝義雄、礪波護編,《中國貴族制社會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87。 高橋徹,〈唐代樂安孫氏〉,《学習院史學》29(1991)。 翁育瑄,〈七世紀∼十世紀初の中國における上流階級の家族形態──墓誌を中心に〉,《お茶の水史學》44(2000.9),頁1-49。 Chen, Jo-shui. “Culture as Identity during the T'ang-Sung Transition: The Ch'ing-ho Ts'uis and Po-ling Ts'uis.” Asia Major 9.1/2 (1996; actual publication date: June 1998): 103-138. Johnson, David. “The last years of a great clan: The Li family of Chao chun in late Tang and Early Sung.”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 37, No. 1(1977): 5-102. 耿力群譯,〈世家大族的沒落──唐末宋初的趙郡李氏〉,收入陶晉生等譯《唐史論文選集》(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0)。 四、學位論文 毛漢光,《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1964。 毛漢光,《唐代統治階層社會變動:從官吏家庭背景看社會流動》,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1969。 楊俊峰,《南朝末年士人的處境及其北遷問題》,台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五、工具書 陳尚君,《全唐詩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 胡戟等主編,《二十世紀唐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徐松撰,孟二冬補正,《登科記考補正》,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 氣賀澤保規,《新版唐代墓誌所在總合目錄(增訂版)》,東京:明治大學東洋史石刻文物研究所,2009。 王洪軍,《登科記考再補正》,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陳尚君,《唐五代文作者索引》,北京:中華書局,2010。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7050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文主要探討作為北朝高門的山東士族,其入唐後之政治境遇與仕宦表現,當門第光環已落,這群舊日士族要如何轉型,憑藉新興的科舉制度,以擠身於唐政權之中,並逐漸佔有一席之地。本文使用的史料為近年來大量出土之石刻墓誌,以及新增補的唐代登科記考,試圖重建當時山東士族參與科舉活動的實際情形。對於隋唐之際普遍政治地位低落的山東士族成員而言,科舉是他們向上攀升的重要管道,隨著高宗以降科舉在唐政權中的重要性逐漸增加,藉由科舉入仕的山東士族,他們所擔任的官位品級也大幅提升,進而重新恢復其政治優勢地位,維繫門戶於不墜。
唐代由於文學風氣大盛,席捲整個知識階層,科舉的錄取標準亦受其深刻影響,其中地位最高的進士詞科特重詩賦文才,士子紛紛勤習於詩文寫作,因此山東士族於唐代前期大舉投身於科舉活動之現象,亦伴隨著對於文學知識與技巧的學習與涉獵,影響所及,進而改變山東士族以儒家經學為主的學術傳統。本文對於山東士族與文學關係之探討,採用個案研究之方式,以初唐著名的文人盧照鄰和崔融家族為觀察對象,討論山東士族對於文學風潮接受以及參與之現象,另外藉由崔沔家族的案例,考察山東士族以儒學為主的家學底蘊,在時代風氣與價值標準影響下,而面臨文學化轉型之情形。 | zh_TW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07T23:54:41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1-R96123019-1.pdf: 2579192 bytes, checksum: 7bd9c5649124c5aa5aaf399eb85d63da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2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 錄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中文摘要 ii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緣由與問題意識 1-2 第二節 文獻回顧 2-10 第三節 研究方法以及範圍概念的界定 10-11 第二章 唐代前期山東士族的科舉參與及其在政治地位上的影響 第一節 前言:隋唐之際山東士族概述 12-16 第二節 唐代前期山東士族利用門蔭及科舉入仕的情形 16-23 第三節 唐代前期山東士族參與科舉的數量統計與官品分析 23-24 第三章 唐代前期山東士族的文學化傾向:以盧照鄰家族和崔融家族為探討對象 第一節 從盧照己墓誌討論其家族世系及文學表現 36-40 第二節 盧照鄰的求學仕宦及文學活動 41-44 第三節 崔融及其家族的文學表現 44-48 第四章 唐代前期山東士族的家學文化及其轉變:博陵崔沔家族的個案研究 第一節 崔儼、崔暟父子的經學及其交往的經師大儒 50-56 第二節 崔沔的文學與儒業 56-63 第三節 博陵崔沔家族的家教門風 63-66 第五章 結論 71-72 徵引書目 81-86 圖表 表一、唐代前期山東士族五姓七家考取科舉人數統計表 25 表二、唐代前期山東士族科目考取人次數統計表 26 表三、山東士族各科入仕逐期曲線圖 26 表四、唐代前期山東士族由科舉入仕者官品統計 29 表五、唐代前期山東士族官品逐期數量圖 29 表六、唐代前期山東士族制舉官品統計表 31 表七、唐代前期山東士族進士、明經官品統計表31 表八、崔融家族世系表 45 表九、唐代前期山東士族登科表 73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唐代前期山東士族的科舉活動和文學參與 | zh_TW |
dc.title | Shan-tung Aristocracy in the First Half of Tang(618-741) : Participation in the Examination System and the Linkage with Literary Culture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1-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甘懷真,陳登武 | |
dc.subject.keyword | 山東士族,科舉,文學文化,盧照鄰,崔融,崔沔,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Shan-tung aristocracy/Shan-dong aristocracy,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examination system,literary culture,Lu Zhao-lin,Cui Rong,Cui Mian, | en |
dc.relation.page | 86 | |
dc.rights.note | 未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3-09-12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歷史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歷史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1-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2.52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