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法律學院
  3. 法律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5878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陳自強
dc.contributor.authorYu-Ting Anen
dc.contributor.author安玉婷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07T17:54:20Z-
dc.date.copyright2012-08-22
dc.date.issued2012
dc.date.submitted2012-08-16
dc.identifier.citation一、中文文獻
1. 尹田,法國現代契約法,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2. 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1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
3. 王昌碩,合同法原理與合同糾紛處理,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6年。
4. 王軍,美國合同法,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1年。
5. 王軍,美國合同法中之顯失公平制度,比較法研究,1994年。
6. 王澤鑑,台灣的民法與市場經濟,收於氏著,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七),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7. 王澤鑑,民法實例研習-債編總論,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8. 王澤鑑,民法總則,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9. 史尚寬,民法總論,作者自版,1990年。
10. 四宫和夫,日本民法總則,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5年。
11. 江平、張禮洪,市場經濟和意思自治,法學研究第6期,1993年
12. 朱宏亮、謝娜,顯失公平規則在中國大陸建設工程領域的適用性探討,月旦民商法雜誌第20期,2008年。
13. 朱柏松,民法定型化契約規範之適用與解釋,月旦法學雜誌第54期,1999年。
14. 佟柔,中國民法學民法總則,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0年。
15. 何寶玉,英國和同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
16. 李永軍,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
17. 李彤,19世紀英美契約法之發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18. 林世宗,中美買賣法商品瑕疵擔保責任之比較,東吳法律學報五卷,2003年。
19. 林益山,商品責任及保險與消費者保護,六國出版社,1988年。
20. 林誠二,民法理論與問題研究,瑞興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21. 林誠二,債權契約法之經濟方法論,中興法學第18期,1982年。
22. 邱聰智,民法總則(上),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23. 施怡君,從國際買賣法觀點論大陸合同法之法源,私立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24. 施啟揚,民法總則,作者自版,2009年。
25. 胡華泰,消費定型化契約條款之行政規制,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年。
26. 唐仲慶,作為免責是由之給付不能,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27. 孫新強譯,ALI(美國法學會)、NCCUSL(美國統一州法委員會)著,美國<統一商法典>及其正式評述,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
28. 徐慧怡,定型化契約條款解釋之研究,中興法學第22期,1986年。
29. 馬原,中國民法教程,人民法院出版社,1898年。
30. 馬特、李昊著,美英美契約法導論,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9年。
31. 張俊浩,民法學原理,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1年。
32. 崔建遠,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
33. 崔建遠,新合同法原理與案例評議,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
34. 梅仲協,民法要義,三民書局,1966年。
35. 梁惠星,關於中國統一合同法草案<第三稿>,民商法論叢第7卷。
36. 梁惠星譯,Bonell, M.J.著,國際商事合同通則與歐洲合同法原則之關係,民商法論叢第13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
37. 許忠信,法源,收錄於英美法導論,王澤鑑主編,元照出版公司,2010年。
38. 陳自強,契約之成立與生效,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
39. 陳自強,整合中之歐盟契約法,月旦法學雜誌第181期,2010年。
40. 陳信至,網路交易定型化契約-消費者保護相關議題探討(上),萬國法律第135期,2004年。
41. 陳洸岳,有關消費者信用中之抗辯權接續及價金返還請求權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2000年。
42. 陳肇鴻,契約法,收錄於英美法導論,王澤鑑主編,元照出版公司,2010年。
43. 陳聰富,契約自由與定型化契約的管制,月旦法學雜誌第91期,2002年12月。
44. 郭玲惠,合建契約與給付標的,月旦法學教室第20期,2004年。
45. 彭心儀、周慧蓮,美國契約法下之消費者保護問題初探:以「不實表示法理」與「非良心法理」為主軸,消費者保護法論文集,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編印,2004年。
46. 彭韻婷,英美法契約頓挫理論之研究,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47. 傅崐成,美國契約法精義,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48. 黃文志,定型化契約條款之解釋-以實務見解之演繹為中心,國立高雄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49. 黃立,民法總則,2005年修訂四版。
50. 黃郁婷,電子商務交易下契約正義之實現-論網路定型化契約,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51. 楊宏暉,締約前資訊義務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52. 楊淑文,消費訴訟,收於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98年度消費者保護法研習會講義,2009年。
53. 楊楨,英美契約法,東吳大學法學叢書,2006年。
54. 葉秋明,從美國統一商法典(U.C.C.)論商品瑕疵擔保之內容與效力,第八屆國防管理學術暨實務研討會論文集,2000年。
55. 葉啟洲,論保險契約之內容控制,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56. 詹森林,民事法理與判決研究(三),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57. 詹森林,最高法院與定型化契約之發展-民法第247條之1裁判之研究,民法研究會第四十三次學術研討會記錄,法學叢刊第204期,2006年。
58. 蓋斯特,契約合同法與案例,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
59. 劉宗榮,台灣地區定型化契約條款之研究,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論文,1975年。
60. 劉宗榮,定型化契約論文專輯,三民書局,1988年。
61. 劉承韙,美國和同法重述-排迴於法典法與判例法之間,民商法論叢2006年第36卷。
62. 劉春堂,民法債編通則(一),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63. 廖家慧,定型化契約之研究-以我國消費者保護法相關規範為主,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班,2008年。
64. 潘修平、楊學波、鄧曉光、徐穎,債權法原理、規則、案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
65. 潘維大,英美法導讀講義,瑞興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66. 蔣兆康譯,Richard A. Posner「Economic Analysis of Law」,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年。
67. 鄭雲端,西方契約理論的起源,比較法研究第3期,1997年。
68. 隨彭生,合同法論,法律出版社,1997年。
二、西文文獻
1. A. A. Leff , Unconsionability and the Code-The Emperor’s new clause, 115 Univ. of Pennsylvania L.Rew.1967, no.4.
2. Allen R. Kamp, Uptown Act:A History of the Uniform Commercial Code:1940-49, 51 SUM L. Rev. 275, 309, 1998.
3. American Bar Association, The American Bar Association Guide to Consumer Law, Three Rivers Press, 1997.
4. Bonell M.J.,A new Approach to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Contracts:The UNIDROIT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Contracts, The British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UKNCCI, 2001.
5. Braucher, Freedom of contract and the second Restatement, 78 Yale L.J. 598, 1969.
6. Bryan A. Garner: Black’s Law Dictionary, St. Paul, Minn.: West Group, 7th edition, 1999.
7. D.A. Aake, G.S.Day,Consumerism, 2nd edition, 1974.
8. D.B. Cellini, B.L.Wertz, Unconscionable contract Provisions:A History of unenforceability from Roman law to the UCC, 42 Tulane L. Rev., 1967.
9. E.Allan Farnsworth, Contract, 4th edition, Aspen Law Business, 2004.
10. Eisenberg, The Bargain Principle and Its Limits, 95 Harv L. Rev. 741, 1982.
11. Evelyn L. Brown, The unconscionability of UCC Section 2-302:Why Unconscionability Has Becomes a Relic, 105 Com. L.J. 287, 2000.
12. Ewan Mckendrick, Contract Law, 4th edition, Law Press, 2003.
13. F. Kessler, Contracts of adhesion-same thought about freedom of contract, 43 Columbia L.Rev., 1943.
14. Fred H. Miller, Consumers and Code:The Search for the Proper Fomala, 75 Wash. U.L.Q. 187-90, 1997.
15. Gerald T. McLaughlin, Unconscionability and Impracticability:Reflections on Two UCC Indeterminacy Principles, 14 Loy. L.A. Int’l & Comp. L.J. 439,441, 1992.
16. Harry G. Prince, Unconscionability in California: A Need for Restraint and Consistency, 46 Hastings L.J., 1995.
17. Issacs, The standardizing of contracts, 27 Yale L.J., 1917.
18. J. Pomeroy, Equity Jurisprudence,5th editon, 1405a, 1941.
19. J.B. Thayer, Laesio Enormis, 25 Kentucky L.J. 1937.
20. J.P.Dawson, Economic duress and the fair exchange in French and Gerrnan law, 11 Tulane L.Rev., 1937.
21. Jane P. Mallor, Unconscionability in contracts Between Merchants, 40 Sw. L.J.1065, 1986.
22. John D. Calamari, Joseph M, Perillo, Contracts, 3rd edition, 2004.
23. John Edward Murray, Jr., The Standardized Agreement Phenomena in the Restatemant (second) of Contracts, 67 Cornell L. Rev. 735, 779, 1982.
24. John Edward Murray, Jr., Murray on Contract, 3rd edtion, Michie Co., 1990.
25. James J. White & Robbert S. Summers, Uniform Commercial Code,4th edtion, 1995.
26. Karl.N. Llewellyn, Book Reviews, 52 Harvard L.Rev.,1939.
27. Karl N. Llewellyn, The Common Law Tradition, 1960.
28. Karl.N.Llewellyn, What price contract?-an Essay in perspective, 40 Yale L.J., 1931.
29. Kevin M. Teeven, A History of the Anglo-American Common Law of Contract, Greenwood Press, 1990.
30. M.P. Ellinghaus, In Defense of Unconscionability, 78 YALE L.J.757, 1969.
31. M.T.Trebilcick, The Doctrine of Inequality of Bargaining Power:Post Benthamite Economics in the House of Lords, 26 University of Toronto Law Journal 359, 1976.
32. Notes, Section 2-302 of the Uniform Commercial Code:The consequences of Unconscionability in Sales Contract, 63 Yale L.J., 1954.
33. Notes, Unconscionability-The Code, the Court and the Consumer, 14 Boston College Ⅰ& C.L.Rev., 1968.
34. P.S.Atiyah, the Rise and Fall of Freedom of Contract, Clarendon Press, 1979.
35. Paul Bennett Marrow, Squeezing Subjective From the Doctrine of Unconscionability, Cleveland State Law Review, Vol.53., 2005.
36. Pound, Liberty of contract, 18 Yale L.J., 1909.
37. Richard A. Epstein, Unconsionability: A Critical Reappraisal, 18 J.L.& Econ.293, 1975.
38. Richard A. Posner, the Economics Analysis of Contract Law, 1972.
39. Richard J. Hunter, J, Unconscionability Revisited:A Comoparative Approach, 68N.D.L.Rev.145,147, 1992.
40. Robert Hillman, Debunking some Myths about Unconscionability:A New Framework For U.C.C. Secion 2-302, 67 Cornell L.Rev,1, 1981.
41. Roger Brownsword,Contract Law:Theme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Butterworths, 2000.
42. Ronald H. Coase, Law and Economic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School, 1974.
43. Sierra David Sterkin, Comment, Challenging Adhesion Contracts in California: A Consumer’s Guide, 34 GOLDEN GATE U.L. Rev.285,289, 2009.
44. Sir Guenter Treitel, Some Landmarks of Twentieth Century Contract Law, Clarendon Press, 2002.
45. W.B. Davenport, Unconsiconability and the Uniform Commercail Code, 22 Univ. of Miami L.Rew. 1967.
46. W.David Slawson, Binding Promises: the late 20th-Century Reformation of Contract Law 57, 1996.
三、日文文獻
1. 谷原修身,Unconsiconabilityの法理-歷史的考察,アカデミア経済経営學編,南山大學出版,昭和50年。
2. 船田享二,ロ-マ法第三卷,岩波書店,昭和45年第一版。
3. 家本真實,アメリカ契約法における非良心性法理:雇用契約にあらわれる仲裁条項を中心に,大学紀要,2001。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5878-
dc.description.abstract美國法上之顯失公平原則(Unconscionability)(亦有稱為非良心性的法理),乃指締約過程中,締約之一方欠缺實質意義之其他選擇,或者,在締約內容中,其條款與條件極端偏頗於其中一方,形成顯然不公平之現象。
其歷史淵源可追溯至羅馬法上之「短少逾半規則」(laesio eniomis),即係在處理對待與對待給付間失衡之問題,以期符合契約正義,然其適用範圍仍有所限制。而觀諸自羅馬法以各國立法,例如法國所規定之「契約損害」(la lesion)及德國之「暴利行為」制度,均非一有關「顯失公平」之一般原則。自20世紀以來,經濟上之不平等與不自由造成社會之不公正,影響交易安全。因此為干預國家社會之經濟及保護消費者權益,對契約自由加以限制,顯失公平原則即為最重要之立法規定之一。換言之,其為契約自由與契約正義兩大法律原則平衡角力下之產物。
現代意義之顯失公平原則,得以美國法為代表。其發展於美國之衡平法之下,由於傳統之詐欺、脅迫、不正當影響等制度已不足以解決契約中不公平之問題,因此倘一契約內容十分不公平而震撼法官之良知時,該顯失公平之契約或條款即不得強制履行。
而於1952年美國統一商法典第2-302條之頒布可謂是顯失公平原則發展之里程碑。雖然條文內容並無詳細指示顯失公平之內涵,然美國法院之實踐上,發展出以「締約過程之過錯」(bargaining naughtiness)與「締約結果產生之邪惡」(evils in the resulting contract)區分實質上顯失公平(subtiontionl unconscionability)與程序上顯失公平(substantial unconscionability)概念為框架形成之判斷模式,即契約之內容須不合理地有利於一方當事人,以及當事人在訂立契約實是否作出有意義之選擇(meaningful choice);且多認為須同時存在二者構成要件。而判斷是否顯失公平之時點須在契約訂立時、顯失公平之契約或條款之救濟方式並有三種:第一、拒絕強制履行全部契約;第二、於剔除顯失公平之條款後履行契約剩餘之部分;及第三、對顯失公平之條款進行刪除或變更,使之符合公平後再予以強制履行。由於美國相當重視消費者權益之保護,因此第2-302條之規定美國法院多將其適用於解決處於弱勢經濟地位之消費者與定型化契約之所帶來不公平之場合,顯失公平原則亦成為規制定型化契約效力之重要立法例依據,並對美國其他法律產生重大影響。
嗣後,美國契約法整編第二版第208條之規定、國際商事契約通則第3.10條重大失衡之規定,以及中國大陸合同法第54條,紛紛承繼美國統一商法典第2-302之精神:除前者契約法整編第二版第208條並無作太大之變更外,後者國際商事契約通則與中國大陸合同法於構成要件、救濟方式與射程範圍等均有不同之處。
我國為大陸法系,承繼了德國之暴利行為制度並規定在民法第74條,而非如美國為一一般原則,自然構成要件、法律效果及射程範圍均有所不同;然因美國顯失公平原則亦有規制定型化契約之效力以保護消費者之目的,是其判斷標準及法律效果對於我國實務於判斷民法第247條之一以及消費者保護法第12條之「顯失公平」時,亦有借鏡之處。
zh_TW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07T17:54:20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1-R95a21031-1.pdf: 1040823 bytes, checksum: df3ec9b135b3510d7380632ddde3f894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2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謝辭……………………………… I
摘要………………………………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3
第一項 研究方法 3
第一款 文獻分析 3
第二款 案例分析 3
第三款 比較法分析 4
第二項 研究架構 4
第二章 顯失公平原則之基本理論與歷史淵源 7
第一節 顯失公平之起源-契約自由與契約正義兩大法律原則之角力與平衡 7
第一項 契約自由 7
第一款 契約自由之內涵 7
第二款 形式契約自由與實質契約自由 8
第二項 契約正義 8
第一款 契約正義之內涵 8
第二款 形式契約正義與實質契約正義 10
第三項 契約自由與契約正義之角力-顯失公平原則之產生 10
第一款 契約自由與契約正義之角力 10
第二款 顯失公平契約或條款之產生 13
第二節 歷史淵源與比較法上之概況 14
第一項 歷史淵源-羅馬法中之「短少逾半規則」 14
第二項 比較法上之概況 16
第一款 大陸法系 16
第一目 法國法(Droit Civil) 16
第二目 德國法(BGB) 19
第三目 小結 21
第二款 英國法 21
第三項 結論 22
第三節 顯失公平原則與其他類似法律概念之區別 23
第一項 概說 23
第二項 顯失公平與詐欺性不實陳述之區別 24
第一款 詐欺性不實陳述(Fraudulent Misrepresentation) 24
第一目 概念 24
第二目 法律效果 25
第二款 區別 26
第三項 顯失公平與強暴脅迫之區別 27
第一款 強暴脅迫(Duress) 27
第一目 概念 27
第二目 法律效果 28
第二款 區別 29
第四項 顯失公平及不正當影響之區別 30
第一款 不正當影響(Improper threat) 30
第一目 概念 30
第二目 法律效果 31
第二款 區別 32
第三章 美國統一商法典之顯失公平原則 35
第一節 美國法上顯失公平原則之歷史發展 35
第一項 背景 35
第二項 普通法上之顯失公平原則 37
第一款 約因之適當性(Adequancy) 37
第二款 形式對價主義對於對於顯失公平原則之影響 38
第三款 案例-【交換土地案】William Seymour v. Thomas J. Delancey案 39
第一目 案例事實 39
第二目 法院判決 39
第三目 分析 40
第四款 結論 41
第三項 衡平法上之顯失公平原則 42
第一款 背景 42
第二款 顯失公平原則之萌芽 43
第三款 衡平法上之顯失公平規則:法官的良知(Conscious) 44
第一目 當事人交易能力之不平等 45
第二目 契約內容不合理的偏向一方當事人 47
第四款 小結 51
第四項 結論 52
第二節 顯失公平原則之法典化 53
第一項 背景 53
第一款 定型化契約的大量使用 53
第二款 契約法對於公共利益的關注 55
第二項 美國統一商法典第2-302條對顯失公平原則之確立 57
第一款 美國統一商法典(Uniform Commercial Code)之概述 57
第二款 美國統一商法典第2-302條之規定 58
第三款 權威案例:【買賣音響案】 Williams v. Walker Thomas Furniture Co. 案 59
第一目 概說 59
第二目 案例事實 60
第三目 法院判決 61
第三款 權威案例之影響 63
第三節 顯失公平原則之內涵 65
第一項 顯失公平之內涵? 65
第二項 判斷標準-程序上顯失公平及實質上顯失公平二分法之提出 66
第一款 概述 66
第二款 實質上顯失公平 67
第一目 概述 67
第二目 類型 68
第三款 程序上顯失公平 85
第一目 概述 85
第二目 不公平的突襲(Unfair surprise) 87
第三目 壓迫(Oppression) 93
第四款 實質上顯失公平與程序上顯失公平之關係 97
第一目 同時具備 97
第二目 互相彌補 99
第三項 其他判定顯失公平之標準 99
第一款 概說 99
第一目 Wille v. Southwestern Bell Telephone Co.案 100
第二目 Mulllan v. Quickie Aircraft Corp.案與Davis v. M.L.G. Corp.案 101
第三目 Eisenberg的四大論點 101
第四目 統一消費信用法(Uniform Consumer Credit Code) 102
第二款 結論 103
第四項 顯失公平原則之法律效果 103
第一款 概說 103
第二款 美國統一商法典之規定 104
第一目 拒絕強制履行全部契約 105
第二目 於剔除顯失公平的條款後執行契約剩餘之部分 105
第三目 對顯失公平的條款進行刪除或者變更,使之符合公平的要求後再予以執行 106
第三款 結論與評析 106
第四節 美國司法實務之實踐案例 107
第一項 程序上顯失公平與實質上顯失公平之判斷模式 107
第一款 概說 107
第二款 案例 108
第一目 案例一【利息過高案】Carboni V. Arrospide案 108
第二目 案例二【底片遺失案】Fotomat Corporation of Florida v, Chanda案 111
第二項 默示擔保之排除 115
第一款 概說 115
第一目 商品宜售性(Merchantability)之默示擔保 116
第二目 適合特定用途(Fitnes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之默示擔保 116
第二款 默示擔保之減免或排除 116
第三款 案例 119
第一目 【買賣直升機案】Fairchild Industries v. Maritime Air Service Ltd案 119
第二目 【買賣篩選機案】A&M Produce Co. v. FMC Corp案 121
第三目 【買賣輪胎案】Collins v. Uniroyal, Inc案 124
第四目 【買賣卡車案】Childer & Venters v. Sowards案 125
第四款 結論 127
第三項 顯失公平原則之具體適用情形 128
第一款 在貨物買賣契約以外領域之適用 128
第一目 透過類推適用或州法典規定 128
第二目 契約法整編第二版之規定及其他消費者保護法 129
第二款 顯失公平原則之適用不限於消費契約 129
第一目 概說 129
第二目 案例-1973年Shell Oil Co. v. Marinello案 131
第三目 結論 131
第三款 明確應以契約訂立時之情形判斷是否顯失公平 132
第五節 第2-302顯失公平原則之批評與修訂 133
第一項 批評意見 133
第一款 概說 133
第二款 批評意見 134
第二項 美國統一商法典第2-302條之修訂過程 135
第一款 修訂理由 135
第一目 企業與企業間是否得適用? 135
第二目 程序與實質顯失公平均須具備? 136
第二款 修訂過程 137
第一目 概說 137
第二目 1993年2月之修訂草案 137
第三目 1998年5月之修訂草案 139
第四目 1999年5月之修訂草案 140
第五目 修訂結果 142
第六節 結論 144
第一項 美國法上之顯失公平原則 144
第二項 美國法顯失公平原則之適用特徵 145
第四章 繼受美國統一商法典之法律文件 147
第一節 美國契約法律整編第二版 147
第一項 美國契約法律整編第二版之背景 147
第一款 起源 147
第二款 契約法律整編之制訂 148
第三款 契約法律整編第二版修訂 148
第二項 美國契約法律整編與美國統一商法典間之關係 149
第一款 就適用效力之關係 149
第二款 就適用範圍之關係 150
第三項 美國契約法整編第二版對於顯失公平原則之規定 151
第一款 顯失公平原則之規定 151
第一目 應就整體契約中之各條款綜合判斷是否顯失公平 151
第二目 顯失公平須當事人雙方訂約地位之不平等以及條款之不合理之程序上與實體上之要件 152
第四項 分析與結論 152
第二節 國際商事契約通則 153
第一項 概論 153
第二項 國際商事契約通則之簡介 154
第三項 國際商事契約通則就顯失公平原則之規定 155
第一款 當事人之行為 156
第一目 判斷因素 157
第二目 判斷時點 159
第三目 救濟方式 160
第二款 第三人(Third persons)之行為 165
第一目 第三人的行為由一方當事人負責 166
第二目 第三人的行為由不須由一方當事人負責 166
第三款 強制性之規定(Mandatory) 167
第四項 分析與結論 167
第三節 中國大陸之顯失公平原則 168
第一項 制度簡介 168
一、概說 168
第二款 構成要件 170
第一目 客觀要件 171
第二目 主觀要件 172
第三目 小結 173
第三款 主客觀構成要件之爭論 173
第一目 單一要件說 174
第二目 二重要件說 174
第二項 結論 175
第四節 分析與結論 176
第五章 美國法對於我國法之借鑒 181
第一節 暴利行為 181
第一項 民法第74條第1項之暴利行為 181
第一款 法律要件 181
第一目 雙方有給付之交換關係 181
第二目 給付與對待給付間顯然失衡 182
第三目 因急迫、輕率或無經驗而為法律行為 184
第四目 乘他人之急迫、輕率或無經驗 185
第二款 法律效果 186
第二項 其他暴利行為之法定規定 186
第一款 違約責任之顯失公平 187
第二款 借貸契約之顯失公平 188
第三項 結論 188
第一款 暴利行為與公序良俗之關連 188
第二款 暴利行為須主觀上有利用一方之急迫等情形獲取暴利 189
第三款 暴利行為須客觀上具有給付與對待給付間之失衡 190
第四款 以向法院聲請撤銷為其法律效果 191
第二節 定型化契約與條款之效力規制 192
第一項 程序上之規制 192
第一款 法律要件 193
第一目 定型化契約條款之明示或公告 193
第二目 定型化契約條款之審閱 193
第三目 約款相對人同意 194
第四目 異常條款或難以注意、辨識條款之排除 194
第二款 法律效果 195
第三款 小結 195
第二項 實質上之規制 196
第一款 顯失公平之內涵 196
第一目 民法第247條之1 196
第二目 消費者保護法第12條 197
第二款 顯失公平之判斷因素 197
第三款 法律效果 198
第四款 小結 198
第一目 顯失公平與誠信原則之關聯 198
第二目 契約實質內容顯失公平之類型化 199
第三節 結論 201
第一項 美國統一商法典對於我國暴利行為之借鑒意義 201
第一款 立法模式 202
第二款 認定標準 202
第三款 法律效果 203
第四款 適用範圍 204
第五款 法官裁量權 204
第二項 美國統一商法典對於我國定型化契約效力規制之借鑒意義 206
第一款 規範模式 206
第二款 規範主體 207
第三款 程序上之規制 207
第四款 實質上之規制 208
第五款 法律效果 209
參考文獻 211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論美國法上之顯失公平原則zh_TW
dc.titleThe Unconscionability Doctrine in U.S. Law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0-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王文宇,姚志明
dc.subject.keyword顯失公平,非良心,美國統一商法典2-302條,定型化契約,暴利行為,zh_TW
dc.subject.keywordUnconscionability,unconsionable contract or clause,Uniform Commercial Code 2-302,standard form contract,en
dc.relation.page216
dc.rights.note未授權
dc.date.accepted2012-08-17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法律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法律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法律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1-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1.02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