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社會科學院
  3. 政治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5515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唐欣偉(Hsin-wei Tang)
dc.contributor.authorWon Joon Ki Choien
dc.contributor.author崔源埈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07T17:41:29Z-
dc.date.copyright2020-07-17
dc.date.issued2020
dc.date.submitted2020-07-14
dc.identifier.citation壹、 中文部分
大公報社說部編,1938,〈東亞弱小民族 解放之路〉,大公報,9/21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1988,《國民政府與韓國獨立運動史料:史料叢刊 07》,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王世杰,1990,《王世杰日記》,臺北:中央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
王超然,2009,〈抗戰時期中央控制地方之再思:以蔣中正對楊全宇、吳肇章囤 積案的處理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 89 期。
方永春,1994,《中國對在華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的援助》,北京:中國知識基礎 設施工程。
白帆金九先生全集編纂委員會編,1999,《白帆金九全集》,首爾:白帆金九先 生全集編纂委員會。
白盛皓,2013,《尹奉吉之偉業永垂不朽:蔣介石獻詩被公開》,中央日報, 12/19。
石源華,2009,《韓國獨立運動與中國關係論集:上》,北京:民族出版社。
石源華,2009,《韓國獨立運動與中國關係論集:下》,北京:民族出版社。
朱立熙,1993,《再見阿里郎:臺韓關係總清算》,臺北:克寧出版社。
佚名,1942,大公報,3/23。
佚名,1947,中央日報,9/8。
金九,1938,〈敬告中國民眾書〉,新蜀報,11/25。
金九。1940,〈韓國獨立與東亞和平〉,韓民,3/1。
金泳三,1993,《開創二十一世紀的新韓國》,北京:東方出版社。
金雲龍,1999,《金九評傳》,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
坪江汕二,1966,《朝鮮民族獨立運動秘史》,東京:巖南堂書店。
胡春惠,1976,《韓國獨立運動在中國》,臺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
徐子道,1995,〈國民政府與國統區韓國武裝力量的組建和統一〉,「韓國獨立 運動研究國際學術會議論文匯編」論文,復旦大學韓國研究中心:復旦大學。
徐相文,1992,〈抗戰時期 中國國民政府對在華韓國獨立運動之資助〉, 《近代中國》,第 91 期。
秦孝儀,1966,《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第十五卷》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 員會黨史委員會。
秦孝儀,《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第 5 卷》,臺北,中正文教基金會出版, 1978。
秦孝儀,《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第 6 卷》,臺北,中正文教基金會出版, 1978。
連震東,1977,〈先父生平事蹟略述〉,《傳記文學》,第 30 卷,第 4 期。
國史館編,1990,《近代中韓關係資料彙編》,臺北:國史館。 國史館編,2009,《韓國獨立運動(二)》,臺北:國史館。 國史館編,2009,〈對韓國問題之規劃〉,《行政院》,臺北:國史館。
國史館編,2009,〈為請出席商討對韓問題由辦參三字 第 39249 號〉,《行政 院:對韓國問題之規劃》,臺北:國史館。
國史館編,2009,〈對韓國問題之規劃〉,《行政院》,臺北:國史館。
國史館編,2009,〈國民政府代電 府軍義子第 97 號〉,《韓國獨立運動 (二)》,臺北:國史館。
閔石麟,1993,《四十年前的中韓外交史話》,城南:韓國精神文化研究院。
黃有福,2008,《中國朝鮮族史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裴京漢,2010,〈蔣介石與國民政府的對韓政策〉,《歷史學報》,第 208 期。
鄒魯,1945,〈祝朝鮮復國的回顧〉,中央日報,10 月 25 日。
經盛鴻,2016,《抗戰往事》,北京:團結出版社。
齊悅,2020,〈段錫朋和近代中國教育〉,《傳記文學》,第 116 卷,第 3 期。
鄭惠、林蘊暉,2009,《六十年國事紀要:經濟卷》,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魏志江,2010,《韓國獨立運動研究新探》,北京:社會科學院文獻出版社。
藤田梨那,2015,《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跨文化書寫》,北京:中央編譯局。
貳、 韓文部分
공유식,2014,〈大韓民國臨時政府와 中華民國의 關係〉,《現代史廣場》
第 2014.4 期。
김성일,2005,《中國抗日戰爭과 韓國獨立運動》,首爾:시대의창。
신보라,2018,〈韓民族은 죽지않았다: 敵의 心臟에 手榴彈 두발〉,亞洲經濟, 4/15。
아시아日報,2018,〈金九 先生 ‘朝鮮語 綴字機’ 發明家 최윤선에게 준 ‘白帆日記’ 親筆 署名本 公開〉,아시아日報,8/29。
이정식,2006,《大韓民國의 起源》,首爾:일조각。
정경환,2005,《白帆金九研究: 政治思想의 再照明》,首爾:이경。
大韓뉴스,2009,<臺灣에서 찾은 韓國의 歷史〉,大韓뉴스,5/23。 大韓民國國家報勳處編,1994,《大韓民國 臨時政府承認 關聯 文書》, 首爾:大韓民國國家報勳處。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駐華代表團,2011,〈韓僑 處理에 보다 慎重을 기해주기를 請하는 公函〉,《國史編纂委員會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資料集》, 首爾:國史編纂委員會。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駐華代表團,2011,〈6. 歸國하는 韓僑의 增加와 關聯한 便紙〉,《國史編纂委員會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資料集》, 首爾:國史編纂委員會。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紀念館 建立促進委員會,2017,《寫真으로 보는 大韓民國 臨時政府 1919-1945》,首爾: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紀念事業會。
白盛皓,2013,《尹奉吉之偉業永垂不朽:蔣介石獻詩被公開》,중앙일보,12/ 19。
宋子文,2011,〈大韓民國臨時政府 承認 問題에 外交部에 보낸 電報〉, 《國史編纂委員會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資料集》,首爾:國史編纂委員會。
宋子文,2011,〈軍事委員會 等과 韓國問題 處理方案을 論議하라는 蔣介石의 指示事項:平陸字第 26519 號〉,《國史編纂委員會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資料集》 ,首爾:國史編纂委員會。
李圭泰,1994,〈韓國와 臺灣의 政治的 關係〉,《東亞研究》,第 27 期。
佚名,1940,新韓民報,6/20。
吳景平,1995,〈抗戰時期에 韓國 臨時政府의 承認에 대해 中國 國民 政府가 가졌던 態度에 관하여〉,《東方學志》,第 205 期。
吳鐵城,2011,〈264. 샌프란시스코會議 參加 旅費問題가 解決되었음을 전하는 公函〉,《國史編纂委員會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資料集》, 首爾:國史編纂委員會。
金九,1980,《白帆日記》,首爾:漢城教文社。
金正明,1967,《朝鮮獨立運動 II》,首爾:原書房。
金春善,2004,〈光復後 中國 東北地區 韓人들의 定著과 國內歸還〉, 《韓國近代史研究》,第 28 期。
金炳基,2019,《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史》,首爾:而學志。
金喜坤,2004,《白帆 金九와 韓國歷史政府》,首爾:知識產業社。
林定平,2011,〈定平의 總戰 後 「韓國의 獨立을 支援하기 위한 計畫 草案」〉,《國史編纂委員會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資料集》, 首爾:國史編纂委員會。
秋憲樹,1971,《資料:韓國獨立運動》,首爾:延世大學出版部。
秋憲樹,1971,《大韓民國과 中國과의 關係》,首爾:延世大學出版部。 南坡朴翊傳記刊行委員會編,1989,《南坡朴翊傳記》,首爾:乙酉文化社。
國會圖書館編,1974,《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議政院文書》,首爾:國會圖書館。
崔鳳春,2005,〈朝鮮義勇隊의 創設과 活動>,《韓國獨立運動史研究》,
第 25 期。
愛國同志援護會編,1956,《韓國獨立運動史》,首爾:愛國同志援護會。
17
韓國精神文化研究院編,1983,《韓國獨立運動史資料集》,首爾:博英社。
韓相禱,1989,〈金元鳳의 朝鮮革命軍事正職幹部學校 運用(1932-1935)과 그 入校生〉,《韓國學報》,第 57 期。
韓詩俊,1993,〈韓國光復軍과 中國 軍事委員會와의 關係〉, 《國史館論叢》,第 47 期。
嚴恆燮,2011,〈光復軍에 관한 報告〉,《國史編纂委員會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資料集》,首爾:國史編纂委員會。
參、 西文部分
Cumings, Bruce. 1981. The Origins of the Korean War: Libera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Separate Regimes, 1945-1947.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Department of State Publication 3573, Far Eastern Series 30. 1967. The China White Paper, August 1949, Volume 1: Originally Issued as United States Relations with Chin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Period 1944-1949.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Ferrell, Robert H.. 1955. “The Mukden Incident: September 18-19, 1931.”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27(1).
Lary, Diana. 2007. China’s Republi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honey, James and Rueschermeyer, Dietrich. 2005. Comparative Historical Analysis: Achievements and Agenda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ark, Hyun Ok. 1994. Materializing Nation and Gender: Peasant Mobiliz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from 1911 to 1945.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heng, Michael M.. 1993. “America’s Lost Chance in China? A Reappraisal of Chinese Communist Policy Toward the United States Before 1945”.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29(1).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1942.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Diplomatic Papers, 1942.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5515-
dc.description.abstract國民政府在 1921 年到 1948 年期間援助韓國臨時政府,本論文將探討此援助 的範圍、政治動機,以及其發展過程。韓國臨時政府是由在上海活動的韓國獨立 運動人士於 1919 年建立的,希望透過抗日活動推翻日本在朝鮮半島的殖民統治。 1921 年,著名革命家孫中山先生承諾無條件支持韓國臨時政府抵抗日本帝國主 義,甚至直到 1925 年孫中山先生逝世,以及強人蔣介石掌握政權之後,甫成立的 國民政府領導階層仍繼續支援與資助韓國臨時政府的在華活動。這些援助直到 1948 年韓國臨時政府正式解散才結束。援助範圍主要包括軍事、外交、財政,以 及後勤等方面的形式,這些援助都大力協助韓國臨時政府在中國大陸所進行的政 治活動,極其關鍵。
現存的學術研究往往未充分地審視促使國民政府決定援助韓國臨時政府在華 活動的動機及其政治涵義。為何國民政府決定付出極為龐大的資源與努力來援助 一個政治前途不穩定的小規模流亡政府,尤其是在蔣介石政權的政治合法性受到 不斷挑戰之時?因此,本論文將採用比較歷史分析框架,並參考過去被忽視的各 種第一手資料,重新評估影響雙方聯盟關係之政治演變的各種歷史、政治、國內 外重大因素。本論文所提出的結論有二:首先,雙方關係的淵源最初來自於具有 政治象徵性但缺乏任何實質意義的傳統中韓歷史關係與兩國共同的抗日情緒。其 次,1930 年代以來一系列重大的歷史發展,促使國民政府重新審視與韓國臨時政 府的關係,開始將其視為在戰後朝鮮半島建立親中政權的外交管道。這個政治目 標後來成為蔣介石政權決定加強援助韓國臨時政府在華活動的最主要政治動機。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volution of political motivations behind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s assistance towards Korean Provisional Government activities in Mainland China from 1921 to 1948. The Korean Provisional Government was first established in 1919 by a group of Korean independence activists based in Shanghai who sought to overthrow Japan’s colonial occupation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In 1921, the famed revolutionary Sun Yat-sen pledged his unconditional support for the Korean Provisional Government’s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imperialism, and even after Sun’s death in 1925 followed by strongman Chiang Kai-shek’s rise to power in the nascent Nationalist Government, the Nationalist Party continued to support and fund the Korean Provisional Government until its final dissolution in 1948. These forms of aid mainly consisted of significant military, diplomatic, financial, and logistical contributions, all of which tremendously subsidized the Korean Provisional Government’s political operation in Mainland China.
Existing scholarship often fails to sufficiently recognize and investigate the political motivations that drove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to support the Korean Provisional Government from 1921 to 1948. Why did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allocate an extraordinary amount of resources and efforts to aid a struggling government-in-exile, particularly at a time when its own political legitimacy in Mainland China was constantly under attack? This study therefore utilizes the comparative historical analysis method and consults previously neglected types of primary sources to reevaluate historical, political,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factors that have influenced the political evolution of the bilateral alliance. The study first concludes that the bilateral alliance initially commenced as a politically symbolic yet practically insignificant gesture towards historical Sino-Korean ties and anti-Japanese resistance. However, a serie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s from 1930s onwards compelled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to review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Korean Provisional Government as an effective proxy to establish a pro-Nationalist administration in post- war Korea. This long-term political objective later became the dominant political motivation behind the Chiang Kai-shek administration’s decision to strengthen its support for Korean Provisional Government activities in Mainland China.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07T17:41:29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U0001-1007202001234700.pdf: 10600665 bytes, checksum: 25139abb6674aea55627ebb7cef9fa36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20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謝辭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第一章:緒論 1
壹、概論與研究問題 1
貳、文獻回顧 4
參、論點 7
肆、研究方法 9
伍、章節安排 11
第二章:國民政府與韓國臨時政府關係的起源與早期發展(1921-1931) 14
壹、概論 14
貳、孫中山先生的廣州護法政府與韓國臨時政府(1921-1925) 15
參、蔣介石政權與韓國臨時政府關係的早期發展(1925-1931) 18
肆、小結 23
第三章:中日緊張局勢下國民政府與韓國臨時政府之關係(1931-1937) 25
壹、概論 25
貳、日本軍事野心在中國大陸的具體化 26
參、國民政府重新評估韓國臨時政府的抗日能力(1931-1932) 27
肆、國民政府援助韓國臨時政府的範圍(1932-1937) 32
伍、小結 37
第四章:抗戰時期國民政府與韓國臨時政府之關係(1937-1945) 39
壹、概論 39
貳、抗戰爆發與其對國民政府與韓國臨時政府的歷史涵義 40
參、國民政府對韓國臨時政府的軍事援助與其政治涵義 43
一、韓國光復軍的建立 43
二、關於韓國光復軍統帥權的政治衝突 46
三、抗戰時期雙方軍事關係與韓國光復軍的主要政治涵義 50
四、國民政府軍事援助的範圍 54
肆、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對韓國臨時政府的外交援助 57
一、韓國臨時政府外交承認問題的歷史背景 58
二、國民政府對韓國臨時政府外交問題的態度與其涵義 59
伍、國民政府對韓國臨時政府的其他援助方式 63
陸、小結 65
第五章:戰後國民政府與韓國臨時政府之關係(1945-1948) 67
壹、概論 67
貳、戰後初期的相關歷史背景 68
參、國民政府對於戰後韓國問題的外交援助 70
肆、戰後國民政府對韓國臨時政府的後勤努力 77
一、韓國臨時政府戰後回國的問題 77
二、戰後中國大陸境內韓人處理的問題 79
伍、小結 81
第六章:結論 83
壹、概論 83
貳、研究結果綜述 85
參、研究成果、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91
參考文獻 94
附錄 101
圖1 韓國臨時政府上海臨時政廳,位於上海法界霞飛路 321 號(1919 年) 101
圖2 韓國臨時政府初期成員合照(1919 年) 101
圖3 韓人愛國團成員尹奉吉(1932 年) 102
圖4 蔣介石給尹奉吉家人之親筆獻詩(1948 年) 102
圖5 韓國獨立運動人士安椿生(化名王衡)之黃埔軍校畢業證書(1936 年) 102
圖6 韓國光復軍重慶總司令部成立典禮合照(1940 年) 103
圖7 韓國光復軍西安第五支隊成立典禮合照(1941 年) 103
圖8 國民政府舉行韓國臨時政府重慶送別會(1945 年) 104
圖9 蔣介石致贈金九(號白凡)之親筆簽名照片(1945 年) 105
圖 10 韓國政府致贈給蔣介石的「大韓民國一等建國勳章」(1953 年) 105
圖 11 韓國臨時政府重慶總部於歸國前之紀念合照(1945 年) 105
表 1 韓國光復軍總司令部幹部人員(單位:人) 49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國民政府援助韓國臨時政府在華活動之再研究(1921-1948)zh_TW
dc.titleRevisiting Nationalist Government Aid to Korean Provisional Government Activities in Mainland China (1921-1948)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8-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吳崇涵(Chong-han Wu),林炫向(Hsuan-Hsiang Lin)
dc.subject.keyword中韓關係,國民政府,韓國臨時政府,外交史,反帝國主義運動,zh_TW
dc.subject.keywordSino-Korean Relations,Nationalist Government,Korean Provisional Government,Diplomatic History,Anti-Imperialist Movements,en
dc.relation.page105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2001427
dc.rights.note未授權
dc.date.accepted2020-07-15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社會科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政治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政治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U0001-1007202001234700.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10.35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