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372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曹淑娟 | |
dc.contributor.author | Yun-An Lin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林芸安(釋香率)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5-12T09:37:28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9-07-10 | |
dc.date.available | 2021-05-12T09:37:28Z | - |
dc.date.copyright | 2018-08-18 | |
dc.date.issued | 2018 | |
dc.date.submitted | 2018-08-14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佛教藏經(依CBETA經號排序)
[後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CBETA, T09, no. 262。 [唐]達摩流支譯:《佛說寶雨經》,CBETA, T16, no. 660。 [唐]般剌蜜帝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CBETA, T19, no. 945。 [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CBETA, T25, no. 1509。 [唐]玄奘譯:《瑜伽師地論》,CBETA, T30, no. 1579。 [梁]真諦譯:《大乘起信論》,CBETA, T32, no. 1666。 [唐]湛然:《法華文句記》,CBETA, T34, no. 1719。 [隋]智顗說,灌頂錄:《金光明經玄義》卷1,CBETA, T39, no. 1783。 [唐]宗密:《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CBETA, T39, no. 1795。 [宋]子璿:《首楞嚴義疏注經》,CBETA, T39, no. 1799。 [唐]義淨:《略明般若末後一頌讚述》,CBETA, T40, no. 1817。 [唐]遁倫集撰:《瑜伽論記》,CBETA, T42, no. 1828。 [宋]子璿:《起信論疏筆削記》,CBETA, T44, no. 1848。 [隋]慧遠:《大乘義章》,CBETA, T44, no. 1851。 [隋]智顗:《摩訶止觀》,CBETA, T46, no. 1911。 [高麗]諦觀錄:《天台四教儀》,CBETA, T46, no. 1931。 [宋]延壽:《宗鏡錄》,CBETA, T48, no. 2016。 [宋]志磐:《佛祖統紀》,CBETA, T49, no. 2035。 [宋]法雲:《翻譯名義集》,CBETA, T54, no. 2131。 [唐]宗密:《圓覺經大疏釋義鈔》,CBETA, X09, no. 245 // Z 1:14 // R14。 [宋]思坦:《楞嚴經集註》,CBETA, X11, no. 268 // Z 1:17 // R17。 [宋]仁岳:《楞嚴經熏聞記》,CBETA, X11, no. 269 // Z 1:17 // R17。 [宋]德洪造,正受釐論入經:《楞嚴經合論》,CBETA, X12, no. 272 // Z 1:18 // R18。 [明]真鑑:《楞嚴經正脈疏懸示》,CBETA, X12, no. 274 // Z 1:18 // R18。 [明]真鑑:《楞嚴經正脈疏》,CBETA, X12, no. 275 // Z 1:18 // R18。 [明]德清:《楞嚴經懸鏡》,CBETA, X12, no. 277 // Z 1:19 // R19。 [明]德清:《楞嚴經通議》,CBETA, X12, no. 279 // Z 1:19 // R19。 [明]傳燈:《楞嚴經圓通疏》,CBETA, X12, no. 281 // Z 1:19 // R19。 [明]智旭:《楞嚴經文句》,CBETA, X13, no. 285 // Z 1:20 // R20。 [清]通理:《楞嚴經指掌疏懸示》,CBETA, X16, no. 307 // Z 1:24 // R24。 [清]錢謙益:《般若心經略疏小鈔》,CBETA, X26, no. 532 // Z 1:41 // R41。 [明]大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正眼》,CBETA, X26, no. 549 // Z 1:41 // R41。 [清]續法會編:《起信論疏記會閱》,CBETA, X45, no. 768 // Z 1:72 // R72。 [明]德清閱:《紫柏尊者全集》,CBETA, X73, no. 1452 // Z 2:31 // R126。 [清]錢謙益纂閱:《紫柏尊者別集》,CBETA, X73, no. 1453 // Z 2:32 // R127。 [元]慧覺:《華嚴經海印道場九會請佛儀》,CBETA, X74, no. 1469 // Z 2B:1 // R128。 [宋]正受編:《嘉泰普燈錄總目錄》,CBETA, X79, no. 1558 // Z 2B:10 // R137。 [明]道開:《密藏開禪師遺稿》,CBETA, J23, no. B118。 [明]道盛說,大成、大奇等編:《天界覺浪盛禪師語錄》,CBETA, J25, no. B174。 [明]智旭:《靈峰蕅益大師宗論》,CBETA, J36, no. B348。 [宋]咸輝:《首楞嚴經義海》,CBETA, P168, no. 1581。 [元]惟則:《大佛頂萬行首楞嚴經會解》,CBETA, P185, no. 1618。 [唐]法藏:《大乘起信論疏》,CBETA, L141, no. 1600。 [清]道霈:《華嚴經疏論纂要》,CBETA, B03, no. 2。 [清]源諒著,劉霞彩編:《律宗燈譜》,CBETA, B22, no. 118。 [明]智旭:《靈峰宗論》((選錄〈蕅益大師年譜〉、〈書重刻靈峰宗論後〉、〈刻闢邪集序〉)),CBETA, B23, no. 130。 [明]傳燈:《天台山方外志》,CBETA, GA090, no. 89。 [明]祩宏:《蓮池大師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清]續法:《首楞嚴經灌頂疏》(臺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2015年編排版),頁217。 [清]錢謙益:《金剛般若經偈論會鈔》卷上(手稿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 華嚴編藏會:《新修華嚴經疏鈔》,臺北:財團法人台北市華嚴蓮社,2001年。 新編縮本《乾隆大藏經》,臺北:新文豐,1991年。 [清]錢謙益:《大佛頂首楞嚴經疏解蒙鈔》各版本 手稿本(卷首及卷一之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 手稿本(卷四),收於周欣平、魯德修主編:《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藏鈔校本叢刊》,上海:上海古籍,2013年,冊13。 《卍續藏》本(第五冊),國立臺灣圖書館藏。 順治十七年刊本,《嘉興楞嚴寺方冊藏經》微縮資料,臺北國家圖書館藏。 光緒六年蘧園重刊汲古閣本,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藏。 《明版嘉興大藏經》冊18,第24號,臺北:新文豐,1987年。 《中華大藏經》冊102-103,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原典文獻 [魏]王 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黃侃經文句讀:《周易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宋]蘇 軾:《蘇軾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明]方 文:《嵞山集》,《清代詩文集彙編》冊3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明]邢 昉:《石臼集》,《清代詩文集彙編》冊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明〕葛寅亮:《金陵梵剎志》,《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1輯,冊5。 [明]釋讀徹:《蒼雪大師南來堂詩集》,《清代詩文集彙編》冊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王 昶:《春融堂集》,《清代詩文集彙編》冊35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王文治:《夢樓詩集》,《清代詩文集彙編》冊37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西懷了悳、興宗祖旺、景林心露等著,簡凱廷點校,廖肇亨校訂:《明清華嚴傳承史料兩種──《賢首宗乘》與《賢首傳燈錄》》,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7年。 [清]李鴻裔:《靠蒼閣日記》,收入《上海圖書館未刊古籍稿本》冊18,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 [清]黃宗羲:《黃梨洲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清]葛萬里:《清錢牧齋先生謙益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清]慶桂等修:《大清高宗純(乾隆)皇帝實錄》,台北:華文書局,1964年。 [清]錢澄之:《田間文集》,《清代詩文集彙編》冊4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清]錢謙益:《有學集》,上海:上海古籍,1996年。 [清]錢謙益著,錢曾箋注,錢仲聯標校:《牧齋初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清]錢謙益著,錢曾箋注,錢仲聯標校:《牧齋有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清]錢謙益著,錢曾箋注,錢仲聯標校:《牧齋雜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清]錢謙益撰,陳景雲注:《絳雲樓書目》,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湛祐撰、然叢輯:《弘慈廣濟寺新志》,收入杜潔祥主編:《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1輯,第44冊,臺北:明文書局、丹青圖書公司,1980-1985年。 〔清〕劉名芳:《寶華山志》,收入《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1輯,第41冊。 〔民國〕張惠衣:《金陵大報恩寺塔志》,收入《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2輯,第13冊。 專書著作 [日]三浦理一郎:《毛晉交遊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2年。 [日]荒木見悟:《陽明学の開展と仏教》,東京:研文,1984年。 [日]荒木見悟著,周賢博譯:《近世中國佛教的曙光:雲棲祩宏之研究》,臺北:慧明文化,2001年。 [日]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佛教與儒教》,臺北:聯經,2008年。 [日]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明末清初的思想與佛教》,臺北:聯經,2006年。 [韓]崔昌植(法慧):《敦煌本『楞厳経』の研究》,東京:山喜房佛書林,2005年。 方 良:《錢謙益年譜》,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年。 王紅蕾:《憨山德清與晚明士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10年。 朱萬章:《書畫鑒考與美術史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年。 江蘇文物綜錄編輯委員會編:《江蘇文物綜錄》,南京:南京博物院,1988年。 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臺北:學生書局,1983年。 李志夫:《楞嚴校釋》,臺北:大乘精舍印經會,1984年。 李富華、何梅:《漢文佛教大藏經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沈 津:《書林物語》,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 南京師範大學古文獻整理研究所編:《江蘇藝文志‧蘇州卷》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 范佳玲:《紫柏大師生平及其思想研究》,臺北:法鼓文化,2001年。 孫之梅:《錢謙益與明末清初文學》,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 徐聖心:《青天無處不同霞──明末清初三教會通管窺》,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0年。 崔昌植(法慧):《敦煌本『楞厳経』の研究》,東京:山喜房佛書林,2005年。 梁啟超著,徐少知、李鳳珠、黃昱凌、鄭慧卿點校:《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清代學術概論》合刊)》,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 陳士濱:《《楞嚴經》聖賢錄》,臺北:萬卷樓圖書,2007年。 陳永革:《晚明佛教思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2007年。 陳玉女:《明代佛門內外僧俗交涉的場域》,臺北:稻香,2010年。 陳寅恪:《柳如是別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廖肇亨:《中邊‧詩禪‧夢戲:明末清初佛教文化論述與開展》,臺北:允晨文化,2008年。 :《忠義菩提:晚明清初空門遺民及其節義論述探析》,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3年。 錢鍾書:《管錐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簡秀娟:《錢謙益藏書研究》,台北:漢美圖書,1991年。 藍吉富:《中國佛教泛論》,臺北:新文豐,1993年。 :《佛教史料學》,臺北:東大,2001年。 嚴志雄:《錢謙益〈病榻消寒雜詠〉論釋》,臺北:中央研究院,2012年。 釋太虛:《楞嚴經攝論、研究合刊》,臺北:太虛大師八十壽辰紀念會,1969年。 釋見瞱:《明末佛教發展之研究──以晚明四大師為中心》,臺北:法鼓文化,2007年)。 釋聖嚴:《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註》,臺北:法鼓文化,2002年。 :《明末佛教研究》,臺北: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著,釋會靖譯:《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臺北:法鼓文化,2009年。 期刊、專書與會議論文 [日]大澤邦由:〈殷邁と管志道の『楞厳経』修証論解釈:銭謙益『楞厳経疏解蒙鈔』の引用を中心〉,《駒沢大学大学院仏教学研究会年報》第49號(2016年5月),頁91-114。 [日]吉川幸次郎:〈居士としての銭謙益〉,《吉川幸次郎全集》第16卷(東京:筑摩書房,1970年7月初版,1999年1月第4刷),頁36-54。 [日]岩城英規:〈『首楞厳経』注釈書考〉,《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52卷第2號(2004年)。 :〈智旭と智円──『首楞厳経』注釈の比較に焦点を当て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54卷第2號(2006年)。 [日]荒木見悟著,高正哲整理,釋慧嚴口譯:〈明代《楞嚴經》的流行〉(上、中、下),《人生》第123-125期(1993-1994年)。 [日]荒木見悟著,楊白衣譯:〈易經與楞嚴經〉,《佛光學報》第3期(1978年),頁133-140。 水 天:〈楞嚴問題之研討〉,收入張曼濤主編:《大乘起信論與楞嚴經考辨》,臺北:大乘文化,1978年,頁381-389。 王彥明:〈《楞嚴經疏解蒙鈔》考論〉,《新國學》第十三卷(2016年6月),頁117-139。 :〈《楞嚴經疏解蒙鈔》的文獻學價值〉,《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3期,2012年1月,頁67-71。 王紅蕾:〈錢謙益《大佛頂首楞嚴經疏解蒙鈔》考論〉,《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1期,頁69-76。 王晴薇:〈漢譯佛典禪修詞語英譯問題──「總持」與「陀羅尼」詞義辨析與羅什本《維摩詰所說經》相關翻譯考察〉,《佛光學報》新2卷第1期(2016年),頁111-168。 王蕾、韓錫鐸:〈關於《嘉興藏》的幾個問題〉,《圖書館學刊》2011年第5期,頁120-126。 朱萬章:〈髡殘行迹新考〉,《湖南省博物館館刊》第十二輯(2016年8月),頁442-450。 李治華:〈《楞嚴經》與中國宗派〉,《中華佛學研究》第2期(1998年),頁207-229。 周 群:〈晚明文士與《楞嚴經》〉,《江海學刊》2013年第6期,頁178-187。 林純瑜:〈《龍藏.維摩詰所說經》之重修──核心人物及其他〉,《佛光學報》新3卷第2期(2017年7月),頁109-152。 夏志前:〈《楞嚴》之諍與晚明佛教——以《楞嚴經》的詮釋為中心〉,《中國哲學史》2007年第3期,頁26-33。 孫之梅、王琳:〈錢謙益的佛學思想〉,《佛學研究》(1996年),頁165-170。 師雅惠:〈佛境文心──試論佛學對錢謙益文學思想的影響〉,《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第2期(總170期,2009年),頁118-123。 徐聖心:〈晚明《楞嚴經》註釋經旨之爭〉,見〈晚明佛教法諍研究成果報告(精簡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2012年)。 索羅寧:〈一行慧覺及其《大方廣佛華嚴經海印道場十重行願常徧禮懺儀》〉,《臺大佛學研究》第23期(2012年6月),頁1-76。 袁津琥:〈錢謙益手批《華嚴經》殘稿的下落〉,《讀書》2005年11期,頁20。 馬炳濤:〈判釋《楞嚴》與「山家」正統──試析幽溪傳燈「圓頓生酥」的判釋理論〉,《中國佛學》第30期(2011年),頁188-198。 高泳源:〈從《姑蘇城圖》看清末蘇州的城市景觀〉,《自然科學史研究》第15卷第2期(1996年),頁161-169。 張金杰:〈錢謙益與佛道僧人交遊簡考〉,《宜春學院學報》第36卷第4期(2014年),頁79-82、89。 張愛萍:〈無極明信、無極守愚二僧之考辨〉,《五臺山研究》總第120期(2014年3月),頁36-41。 許婷婷:〈明遺民畫家與南京大報恩寺──以石濤、戴本孝、髡殘在金陵報恩寺的活動為中心〉,《藝術百家》2012年第5期,頁235-236。 連瑞枝:〈錢謙益的佛教生涯與理念〉,《中華佛學學報》第7期(1994年),頁311-368。 郭朝順:〈論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疏》的釋經方法〉,《2013 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9-194。 陳 洪、王紅蕾:〈錢謙益與憨山德清的一段思想因緣〉,《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0卷第6期(2007年),頁113-115。 陶迺韓:〈大乘菩薩道精神在明末清初的落實與發展──以天然一系在嶺南(廣東)的發展為例〉,《中華佛學研究》第5期(2001年),頁377-410。 黃啟江:〈僧史家惠洪與其「禪教合一」觀〉(上、下),《大陸雜誌》第4期,頁145-153、第5期,頁221-229(1991年)。 楊白衣:〈金剛經之研究〉,《華崗佛學學報》第5期(1981年),頁57-111。 虞萬里:〈上海圖書館藏稿本解題四篇〉,《傳統中國研究集刊》,2009年6月。 趙小琴:〈館藏《清乾隆版大藏經》述要〉,《圖書館》2000年第5期,頁72-73。 趙增越:〈清代皇帝的起名與避諱〉,《中國檔案》2015年第5期,頁74-75。 劉正平:〈經坊與宗教文獻的流刊──兼論瑪瑙經房、慧空經房〉,《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2017年9月),頁60-64。 謝正光:〈錢謙益奉佛之前後因緣及其意義〉,《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第21卷,頁13-30。 簡凱廷:〈晚明義學僧一雨通潤及其稀見著作考述〉,《臺大佛學研究》第28期(2014年12月),頁143-190。 蘇美文:〈情欲魔女、羅漢聖者──摩登伽女的形象探論〉,《漢學研究》第28卷第1期(2010年),頁225-262。 釋見曄:〈以蕅益智旭為例探究晚明佛教之「復興」內涵〉,《中華佛學研究》第3期(1999年),頁207-250。 釋常惺:〈北平柏林寺《龍藏》經板紀要〉,《佛教評論》第一卷第二號(1931年),頁110,收於《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冊46。 釋範成:〈修整清藏經庫版架記〉,《微妙聲》第五期(1937年),收於《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卷84,頁464,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2006年。 龔 雋:〈宋明楞嚴學與中國佛教的正統性——以華嚴、天臺《楞嚴經》疏為中心〉,頁33-47。 學位論文 王 靜:《《嘉興藏》雕版刻工研究》,保定:河北大學文學碩士學位論文,李國慶先生指導,2016年。 王彥明:《牧齋與佛教》,福州:福建師範大學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李小榮先生指導,2013年。 王禎堂:《錢謙益及其佛教思想要義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鄭卜五先生指導,2012年。 安 修:《《清藏》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學位論文,紀華傳先生指導,2012年。 李治華:《《楞嚴經》哲學之研究》,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志夫先生指導,1994年。 林益丞:《清涼澄觀《華嚴經疏》與《隨疏演義鈔》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蕭麗華先生、涂艷秋先生指導,2017年。 胡健財:《《大佛頂首楞嚴經》「耳根圓修」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羅宗濤先生指導,1996年。 夏志前:《《楞嚴經》與晚明佛教——以經典詮釋為中心的佛教思想史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龔雋先生指導,2009年。 徐美文:《錢謙益著述與藏書之研究》,台北:台北大學人文學院古典文獻研究所碩士論文,莊吉發先生指導,2009年。 張凌林:《忠孝與佛性──錢謙益儒佛思想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宗教學碩士論文,楊維中先生指導,2011年。 連瑞枝:《錢謙益與明末清初的佛教》,新竹:清華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黃敏枝先生指導,1993年。 黃琛傑:《《楞嚴經正脉疏》「十番顯見」之研究——兼論與《楞嚴經會解》的比較》,臺北: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博士論文,熊琬先生指導,2012年。 黃馨儀:《智旭《楞嚴經》詮釋之研究─以《楞嚴經玄義》、《楞嚴經文句》為主》,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王開府先生指導,2015年。 雷承平:《《楞嚴經正脈疏》與《楞嚴經圓通疏》諍論之研究──以「四決定義」與「四不決定義」為主》,臺北: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熊琬先生指導,2014年。 趙 鐸:《如何使頓悟漸修成為可能:《楞嚴經正脈疏》中的三種禪定、根性與釋經策略》,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徐聖心先生指導,2017年。 工具書與網路資源 [日]井上哲雄編:《真宗僧名辭典》,京都:竜谷大學出版部,1926年。 [明]一如等集註,丁福保重校:《三藏法數》,台北:菩恩,1991年。 《新編縮本乾隆大藏經分冊目錄、經名索引、作者索引》,臺北:新文豐,1992年。 丁福保編著:《佛學大辭典》,臺北:新文豐,1978年。 蔡運辰:《二十五種藏經目錄對照考釋》,臺北:中華佛教文化館,1983年。 釋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88年。 沈 津:〈錢謙益與《大佛頂首楞嚴經疏解蒙鈔》〉,「書叢老蠹魚」部落格: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4a788a0100bsb4.html。 河村孝照著,釋慧慕譯、釋惠敏譯註:〈(新卍字續藏)編後語〉,CBETA文獻資料:http://www.cbeta.org/data/budadata/xuzangjing_bhu.htm。 國立故宮博物院:「清代宮中檔及軍機處檔摺件資料庫」,http://npmhost.npm.gov.tw/tts/npmmeta/GC/indexcg.html。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handle/123456789/1372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晚明時期,《楞嚴經》於僧俗之間皆相當流行,注解層見疊出。其時天台宗的《楞嚴經會解》盛行已久,後有交光真鑑《正脈疏》力駁其說,風行一時,復引起幽溪傳燈(1554-1628)等天台後人的強力批評。至清朝初年,著名文人錢謙益(字受之,號牧齋,1582-1664)又累積多年之功,於晚年著成《楞嚴經疏解蒙鈔》。其中原因,除了有感前代注疏諍論不休,而欲合會諸說以外,也是其提倡經教等佛教理念的實踐。因此,《楞嚴蒙鈔》對於了解《楞嚴經》的疏解歷史及錢氏的佛學思想,皆是相當重要的材料,但現有研究尚未有較為深入的探討。
本文首先釐清《楞嚴蒙鈔》的著作緣起、撰寫過程與流通版本,其次討論本書的注經理念。《楞嚴蒙鈔》之所以能總會多家注疏,乃是源於錢氏對歷代疏解的了解,書中的〈古今疏解品目〉不僅考察各家源流、給予評價,也透露出牧齋尊奉長水古釋、反對天台宗解經方式的立場。牧齋也整體評價了古今注家的差異,選擇優先採用古師的說法。對於諸家判教迥異的爭議,他將說經時間與教義歸屬分開討論,成為不以歸入特定宗派的教義為目的,僅以本經為主的特殊「判教」。 在思想要義方面,本文以〈諮決疑義十科〉為核心展開探討。對於天台宗與交光《正脈》的回應,主要展現在「法門總別」之說當中。牧齋藉由證明全經的「總相法門」是「首楞嚴三昧」、「最初方便」是「奢摩他」一法,提出了不同於天台與交光皆重視「奢摩他、三摩、禪那」的解經方式。牧齋自身的佛教理念,則於「耳根圓通」及其相關討論中有較多的呈現。他提出耳根圓通當中的「聽聞聲教」是一切法門的入門之處,以此強調音聲、語言及文字的重要,並認為此圓通非凡夫所能證得,故又提倡由「三漸次行」開始的漸修之法,顯示出牧齋重視教典與漸修、反對自創觀門的主張。 | zh_TW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12T09:37:28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7-R03121015-1.pdf: 5169877 bytes, checksum: d791cb5babf1354aa95f9e0d72f37e02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8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謝辭 iii 摘要 v Abstract vii 目次 ix 表目次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楞嚴經疏解蒙鈔》的名稱與內容概要 5 第三節 前行研究成果回顧 10 (一)晚明佛教與《楞嚴經》的注疏 10 (二) 錢謙益的佛教信仰與《楞嚴蒙鈔》 14 第四節 研究方法說明 17 (一) 研究材料 17 (二) 章節安排與研究策略 17 第二章 錢謙益與《楞嚴蒙鈔》 21 第一節 錢謙益的佛教信仰 21 (一)奉佛背景及理念 21 (二)佛教著作的編撰 24 第二節 《蒙鈔》的撰作動機 27 (一)自身經歷 27 (二)時代背景 29 第三節 撰作過程 32 (一)〈後記〉所載重要年月 32 (二)注經過程 33 (三)與法門師友之交流 36 (四)由完稿至刊刻 55 第四節 流通版本與入藏情形 58 (一)順治本(《嘉興藏》本) 58 (二)和刻本及《卍續藏》本 64 (三)《清藏》本 66 (四)光緒重刊本 71 (五)現存手稿本 74 第五節 後人評價概述 77 第三章 《蒙鈔》的注經理念 81 第一節 注解方式與特色 81 第二節 古今得失的衡定 84 (一) 〈古今疏解品目〉的體例與價值 84 (二) 〈古今疏解品目〉對歷代疏解的整理 87 (三) 對古今注家的評論 99 第三節 宗派思想的影響 104 (一) 以華嚴祖師為注經典範 104 (二) 以華嚴義理為究竟之教 107 第四節 判教問題的釐清 109 (一) 判定說時 110 (二) 判定教義 113 第四章 《蒙鈔》的思想要義 119 第一節 「法門總別」與「最初方便」 119 (一) 台家注解與交光《正脈》的過失 120 (二) 以「三摩提」為總相法門 128 (三) 以「奢摩他」為最初方便 139 第二節 「耳根圓通」與「修行漸次」 147 (一) 觀音圓通之殊勝在於「音聲教體」 147 (二) 凡夫須藉「三漸次行」起始修習 157 第三節 「當機權實」與「人天行位」 166 (一) 阿難墮淫的解讀:「當機權實」 166 (二) 人天二界之修持:「人天行位」 168 第五章 結論 173 參考文獻 181 附錄1 《楞嚴蒙鈔》三種版本分卷對照表 193 附錄2 《楞嚴蒙鈔》現存版本概況 197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錢謙益《楞嚴經疏解蒙鈔》的注經理念與思想要義 | zh_TW |
dc.title | Qian Qian-Yi’s Commentary on the Surangama Sutra: Views on Annotation and Main Ideas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6-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廖肇亨,李治華 | |
dc.subject.keyword | 錢謙益,楞嚴經,疏解蒙鈔,古今疏解品目,諮決疑義十科,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Qian Qian-yi,Surangama Sutra,Inquiring Commentary,Commentaries of the Past and Present,Counseling to Resolve Ten Doubts, | en |
dc.relation.page | 197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1803198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
dc.date.accepted | 2018-08-15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中國文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7-1.pdf | 5.05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