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0537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石守謙 | |
dc.contributor.author | I-Jan Lee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李宜蓁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5-20T21:37:29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0-08-19 | |
dc.date.available | 2021-05-20T21:37:29Z | - |
dc.date.copyright | 2010-08-19 | |
dc.date.issued | 2010 | |
dc.date.submitted | 2010-08-15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傳統文獻
大休宗休著,無著道忠編 《見桃錄》,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八十一册 續諸宗部 十二,台北市 : 新文豐,1983,頁410-430。 王繹 〈寫像秘訣〉,收入《中國書畫全書》,第二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頁958-959。 辻善之助編,景徐周麟等著 《鹿苑日錄》,東京:太洋社,1934。 伊藤松 《鄰交徵書》,東京都:国書刊行會,1975。 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編纂 《大日本史料》,第八編之十四,東京都 : 東京大學,1952)。 湖心碩鼎 《三腳稿》,收入《續群書類從》,文筆部 卷第三百五十,東京:續群書類從完成會,1902-1933,頁759-760。 湯谷稔 《日明勘合貿易史料》,東京都:圖書刋行會,1983。 二、近人論著 中、日文 そごう美術館編 1996-1997 《ボストン美術館の至寶:中國宋•元畫名品展》,奈良:そご う美術館,。 バーバラ•B•フォ-ド著,成瀨不二雄譯 1985 〈雪村周継の画像〉,《大和文華》,第74號,頁23-43。 大石利雄 1996 〈策彥周良の画贊をめぐってー十六世紀絵画史寸見ー(その一)〉, 《東京學藝大學 造形芸術學•演劇學》創刊號,頁35-54。 大阪市立美術館編 2000 《肖像画贊》,大阪:大阪市立美術館。 大庭脩、王曉秋編 1995 《日中文化交流史叢書 1:歷史》,東京:大修館書店株式會社。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1982 《明清人物肖像畫選》,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井手誠之輔 1986 〈中峰明本自賛像をめぐって〉,《美術研究》,343期, 頁19-36。 1986 〈万歳寺の見心来復像 〉,《美術史》,35期,頁 42-56。 2001 〈日本の宋元仏画〉,《日本の美術》,418期。 2005 〈頂相における像主の表象--見心来復像の場合 (特集 九州国立博物 館開館によせて)〉,《仏教芸術》,282期,頁13-33。 井筒雅風 1993 《法衣史》,東京:雄山閣出版社。 今枝愛真 1966-68 《禪宗の歷史》,東京:至文堂。 2001 《中世禪宗史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今泉淑夫、島尾新編 2000 《禅と天神》,東京:吉川弘文館。 木宮泰彥著,陳捷譯, 1974 《中日交通史》,上、下,台北:華宇出版社。 玉村竹二 1978 《日本の禪語錄 八:五山詩僧》,東京:講談社。 2002 〈五山叢林の塔頭に就て〉,原刊於《歷史地理》(1940),收入《禅 と建築・庭園》,東京:株式會社ペリカン社,頁137-192。 2003 《五山禪僧傳記集成》,京都:思文閣出版。 田中一松 1962 〈建長寺大覺禪師の畫像について〉,《國華》,843,頁267-286。 白畑よし 1973 〈肖像畫〉,《日本の美術》,第8期。 石守謙 1985 〈有關地獄十王圖與其東傳日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 56:3,頁565-618。 1986 《中國古代繪畫名品》,台北:雄獅股份有限公司。 1996 《十六至十七世紀中國渡日繪畫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 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1998 〈古傳日本之南宋人物畫的畫史意義─兼論元代的一些相關問題〉, 《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5期,頁153-182。 2001 《大汗的世紀:蒙元時代的多元文化與藝術》,台北:國立故宮博物 院。 西上實 1993 〈黃檗の美術とその源流ー画像を中心に〉,收入京都國立博物館編, 《黃檗の美術:江戶時代の文化を変えたもの 》,京都:京都國立博物館,頁 7-13。 2000 〈柯雨窓贊策彦周良像〉,《國華》,1255,頁39-41。 伊藤幸司 2009 〈日明交流と肖像畫贊〉,收入東アジア美術文化交流研究会編,《寧 波の美術と海域交流》,福岡市:中国書店,頁163-197。 守屋正彥 2002 《近世武家肖像画の研究》,東京:勉誠出版。 佐久間重男 1992 《日明関係史の硏究》,東京:吉川弘文館,。 余輝 2001 〈十七十八世紀的市民肖像畫〉,《故宮博物院院看》,2001年3期, 頁38-41。 李國安 1991 〈明末肖像畫製作的兩個社會性特徵〉,《藝術學》,第6期,頁 119-157。 村井章介 1995 《東アジア往還 : 漢詩と外交 》,東京都 :朝日新聞社。 2004 〈對外関係を語る肖像画賛の収集〉,收入村井章介主任研究,《8-17 世紀の東アジア地域における人.物.情報の交流 : 海域と港市の形成、民族.地域間の相互認識を中心に》,東京:厚生省,頁448-466。 2007 〈肖像画•贊からみた禅の日中交流〉,收入青山学院大学文学部日 本文学科編,《海を渡る文学:日本と東アジアの物語.詩.絵画.芸能 : 国際学術シンポジウム》,東京都:新典社,頁108-137。 谷信一 1937 〈室町時代に於ける肖像畫の製作過程(上)〉,《國華》,558,頁 129-133。 1937 〈室町時代に於ける肖像畫の製作過程(下)〉,《國華》,559, 頁159-162。 京都国立博物館編 1978 《日本の肖像》,東京都:中央公論社。 京都大學文學部博物館編 1991 《日本肖像画図錄》,京都:同朋社株式會社。 近藤秀實 2003 《中國畫派研究叢書:波臣畫派》,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 門脇むつみ 2002 《寬永文化の肖像画》,東京:勉誠出版社。 泉澄一 1973 〈室町時代•対馬における仰之梵高和尚について—対朝鮮交易書契 僧の始祖〉,《對馬風土記》,10,頁30-44。 1973 〈天龍寺第二百九世・中山玄中和尚について—対馬以酊庵輪番時代 を中心にして〉,《ヒストリア》,63,頁79-89。 1974 〈天竜寺第二百四世・蘭室玄森和尚について〉,《對馬風土記》,11, 頁29-51。 奈良國立博物館編 1999 《聖と隠者:山水に心を澄ます人々》,奈良:奈良國立博物館。 2009 《聖地寧波:日本仏教1300年の源流~すべてはここからやって来た》, 奈良:奈良國立博物館。 奈良本辰也監修 1964 《天龍寺:嵯峨野に刻まれた五山巨剎の盛衰》,京都:同朋社圖書印 刷株式會社。 東京國立博物館等編 2002 《雪舟:沒後500年特別展》,東京:每日新聞社。 2007 《京都五山禅の文化展:足利義滿六百年御紀記念》,東京:日本經 濟新聞社。 2009 《妙心寺》,東京:讀賣新聞社。 林柏亭主編 2006 《大觀:北宋書畫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板倉聖哲 2001 〈張雨題《倪瓚像》與元末江南文人圈〉,收入《區域與網絡》,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頁193-221。 牧田諦亮 1955-59 《策彥入明記の研究(上)、(下)》,京都:法藏館。 洪再新 2003 〈儒仙新像:元代玄教畫像創作的文化情境和視象涵義〉,收入范景 中、曹意強主編,《美術史與觀念史》I,江蘇: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頁93-180。 宮島新一 1994 《肖像画》,東京:吉川弘文館。 1998 〈武家の肖像〉,《日本の美術》,385。 島尾新 1997 〈会所の美術—室町時代の唐物と「美術」システム〉,《国立歴史 民俗博物館研究報告》,74期,頁177-180。 海老根聰郎 1975 〈寧波の文人と日本人〉,《東京國立博物館紀要》,11號,頁219-260。 海老根聰郎等 1977 《元代道釋人物畫》,東京:東京國立博物館。 1997 〈海藏院藏虎關師鍊像〉,《國華》,1218,頁24-29。 2000 〈王繹•倪瓚筆 楊竹西小像圖卷〉,《國華》,1255,頁37-39。 海老根聰郎、西岡康宏編 2000 《世界美術大全集 東洋編 第七卷 元》,東京:小學館。 高居翰著, 李佩樺等初譯 1994 《氣勢憾人:十七世紀中國繪畫中的自然與風格》,臺北:石頭出版 社。 高居翰著,王嘉驥譯 1997 《山外山 : 晚明繪畫(1570-1644)》,臺北:石頭出版社。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 1995 《宋代書畫册頁名品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救仁鄉秀明 1992 〈日本における蘇軾像─東京國立博物館保管の模本を中心とする資 料介紹〉,Museum(東京国立博物館研究誌),494,頁4-22。 1996 〈日本における蘇軾像(二)─中世における画題展開〉,Museum (東京国立博物館研究誌),545,頁3-27。 梁白泉主編 1993 《南京博物院藏中國肖像畫選集》,臺北:藝源書坊。 陳葆真 2010 〈雍正與乾隆二帝漢裝行樂圖的虛實與意涵〉,《故宮學術季刊》,第二 十七卷第三期,頁49-101。 單國強 1988 〈肖像畫歷史概述〉,《故宮博物院院刊》,1988年4期,頁59-72。 1990 〈肖像畫性質初探〉,《囯際交流美術史研究第六回シンポジアム:肖 像》,京都:國際交流美術史研究會,頁1-12。 1990 〈肖像畫類型芻議〉,《故宮博物院院刊》,1990年 4期,頁11-23。 朝倉尚 1985 《禪林の文學─中囯文學受容の樣相》,大阪:清文堂出版株式會社。 森克己 1950 〈唐本頂相とその画稿―仏照禪師の頂相について〉,收入《日宋文 化交流の諸問題》,東京:刀江書院,頁233-242。 渡邊雄二 1994 〈館藏 曲直瀨玄朔像について─近世初期肖像画の創造と繼承─〉, 《福岡市博物館研究紀要》,四,頁107-125。 華人德 1993 〈明清肖像畫略論〉,《藝術家》,218期,頁236-245。 湊信幸 1992 〈明時代の寧波画〉,《囯際交流美術史研究第十回シンポジアム:東 洋美術史における西と東対立交流》,神戶:國際交流美術史研究會,頁25-30。 楊新主編 2008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 8 : 明清肖像畫》,香港:商務印書出 版社 鈴木廣之 1990 〈桃山時代の肖像画─「似ること」をめぐってー 〉,《囯際交流 美術史研究第六回シンポジアム:肖像》,京都:國際交流美術史研究會,頁87-99。 鈴木廣之 1995 〈往還する絵画〉,《美術研究》,361,頁137-158。 雷德侯著,張總等譯 2005 《萬物》,北京:三聯書店。 德永弘道 1971 〈南宋初期の禪宗祖師像についてー拙菴德光贊達摩像を中心に (上)〉,《國華》,929,頁7-17。 1971 〈南宋初期の禪宗祖師像についてー拙菴德光贊達摩像を中心に (下)〉,《國華》,930,頁5-21。 衛藤駿 1965 〈一休宗純の画像〉,《大和文華》,第41號 一休特輯,頁1-9。 劉道廣 1984 〈曾鯨的肖像畫技法分析〉,《美術研究》,1984年第2期,頁56-57。 鄭樑生 1989 〈嘉靖年間明廷對日本貢使策彥周良的處置始末〉,收入鄭樑生著,《中 日關係史研究論集(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頁53-85。 2009 《日本中世史》,台北:三民書局。 盧宣妃 2009 〈圖肖像以顯文治:陳鑑如《李齊賢像》及其製作〉,收入《2009台 大藝術史研究所學生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學生會,頁199-225。 嶋田英誠、中澤富士雄編 2000 《世界美術大全集 東洋編 第六卷 南宋•金》,東京:小學館。 梶谷亮治 1998 〈僧侶の肖像〉,《日本の美術》,388。 樋口智之 1998 〈円爾弁円最晚年の頂相著贊について─我が囯への頂相文化定着の 一局面〉,《仙台市博物館調查研究報告書》,第18號,頁1-11。 聶崇正 1992 《中國巨匠美術週刊•曾鯨》,總186期。 英文 Brinker, Helmut 1973-1974 “Ch'an Portraits in a Land,” in Archives of Asian Art, vol. XXVII, pp.8-29. Foulk , T. Griffith and Sharf, Robert H. 1993-1994 “On the Ritual use of Ch’an Portraiture in Medieval China,” Cahiers d’ Extrême-Asie, no.7, pp. 156-219. Jing, Anning 1994 'The Portraits of Khubilai Khan And Chabi By Anige (1245-1306), A Nepali Artisr at the Yuan Court, ' in Artibus Asiae, Vol. 54, No. 1/2, pp.44-86. Lawton, Thomas 1973 Chinese Figure Painting. Washington: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Li, Lin-ts'an 1972 “The Double Portrait of Ch'ien-lung and a Sung Figure Painting,” in National Palace Museum Bulletin, vol. 22 no.5, pp. 1-6. Stuart, Jan and Rawski, Evelyn S, 2001 Worshiping the Ancestors: Chinese Commemorative Portrait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iggstedt, Mette 1992 'Forms of Fate :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mal Portraiture, Especially Ancestral Portraits, and Physiogonomy (Xiangshu) in China, ' 收入《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中國藝術文物討論論文集》,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頁713-748。 Sensabaugh, David Ake 1981 'Life at Jade Mountainn: Notes on the Life of the Man of Letters in Fourteenth-Century Wu Society, ' 收入鈴木敬先生還曆記念會編,《鈴木敬先生還曆記念中國繪畫史論集》,東京:吉川弘文館,頁45-69。 Sensabaugh, David Ake 2007 'Fashioning Identities in Yuan-Dynasty Painting: Images of the Men of Culture, ' Ars Orienttalis 37, pp.119-139. Vinograd, Richard 1992 Boundaries of the self : Chinese portraits, 1600-1900 Cambridge, England; New York, NY, USA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ang, Cheng-hua 1998 Material Culture and Emperorship: The Shaping of Imperial Roles at the Court of Xuangzong(r. 1426-35). Ph. D dissertation, Yale University.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0537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論文是以京都妙智院所藏策彥周良的兩張肖像為主題,這兩張肖像是像主策彥周良第一次入明期間向中國畫師訂製的作品。策彥周良是妙智院的三世塔主,曾兩度奉山口大名大內義隆之請入明朝貢,第一次是1538到1541年,第二次是1547年到1550,先後擔任副使和正使之職。這兩張肖像畫的圖像表現,以及題贊者、題贊時間和贊文內容,乃至於畫幅尺寸、人像比例盡皆不同。由此看來,身為訂製者的策彥周良,對此二像應有不同的用途規劃。本論文之目的即在了解策彥周良藉由此二像所傳達的自我形象,以及這樣的形象與策彥入明出使的經歷之間的關聯。另外,本論文也意圖透過策彥周良這兩張肖像畫,進一步了解在日明朝貢貿易體制之下,日本人到中國訂製肖像的動機和考量,以及當時寧波在中國畫史上的特殊地位。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two portraits of Sakugen Shuryo which are owned by Myochi-In Temple, but currently are preserved in Kyoto National Museum. The portraits were drawn in 1538 by a Nignbo painter, while Sakugen Shuryo was staying in China for a diplomatic mission. Sakugen Shuryo was the third abbot of Myochi-In Temple, and went to China twice in 1538 and 1547, respectively. He was a vice ambassador in the first trip, and became a head ambassador in the second trip. The two portraits of Sakugen Shuryo are different not only in the figure and inscription, but also in the size of the canvas and the proportion of the figure. This study illustrates how Sakugen Shuryo utilized his portraits to form his image as a Japanese ambassador in China. Another research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about the tributary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n the Ming dynasty, especially the painting activities concerned with the order from the Japanese clients.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20T21:37:29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9-R94141001-1.pdf: 3387518 bytes, checksum: 0588540aab3a68d3e7b5e3c2ec031a23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IV 導論 1 第一章 跨國訂製:策彥周良入明製像的動機 9 第一節 中國肖像畫的繪製傳統 10 第二節 策彥周良像的製作 15 第三節 中國趣味的追求 19 第二章 禪林身份的記錄:德雲山人題策彥周良像 25 第一節 升堂說法的住持形象 26 第二節 官寺系統下的升遷記錄 32 第三節 妙智院法脈中的歷史定位 36 第三章 入明經歷的展示:柯雨窓題策彥周良像 41 第一節 圖像的設計和組合 42 第二節 入明使的世俗形象 46 第三節 與中國文人交往的見證 51 結論 56 徵引書目 65 附圖 75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入明使節的肖像:妙智院藏《策彥周良像》之研究 | zh_TW |
dc.title | Images of a Japanese ambassador in the Ming Dynasty: Results from the Two Portraits of Sakugen Shuryo Owned by Myochi-In Temple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8-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井隆,巫佩蓉 | |
dc.subject.keyword | 策彥周良,妙智院,肖像,禪,寧波,朝貢貿易,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Sakugen Shuryo,Myochi-In,portraiture,Zen,Nignbo,tributary trade, | en |
dc.relation.page | 104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
dc.date.accepted | 2010-08-16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藝術史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藝術史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9-1.pdf | 3.31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