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藝術史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0409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傅申
dc.contributor.authorChi-Loun Loen
dc.contributor.author羅啟倫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5-20T21:27:16Z-
dc.date.available2010-12-31
dc.date.available2021-05-20T21:27:16Z-
dc.date.copyright2010-08-20
dc.date.issued2010
dc.date.submitted2010-08-19
dc.identifier.citation參考書目
一、索引、工具書
王德毅等編,《元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
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北京:北京圖書館,1989)。
昌彼得等編,《宋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鼎文書局,2001年)
榮麗華編,《四十年出土墓志目錄 : 1949-1989》(北京:中華書局,1993)
陸峻嶺編,《元人文集篇目分類索引》(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譚其驤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七册。(北京: 中囯地图出版社,2004)
二、古籍
(漢)許慎,《說文解字》,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
(宋)王俅,《嘯堂集古錄》二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第840冊
(宋)朱長文,《墨池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洪适《隸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
(宋)張有,《復古編》,《四庫叢刊廣編》,第六冊。
(宋)晁公武撰、孫猛校證,《郡齋讀書志校證》二十卷,上海:上海古籍,1990。
(宋)郭忠恕、夏竦,《汗簡.古文四聲韻》,北京:中華書局,1983。
(宋)陳振孫,《直齋書録解題》,上海:上海古籍,1987。
(宋)董逌《廣川書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13冊。
(宋)趙明誠,《金石錄》三十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81冊,第681冊。
-金文明校證,《金石錄校證》,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宋) 趙彥衛《雲麓漫鈔》,北京:中華書局,1996。
(宋)歐陽修,《集古錄》十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 薛尚功,《歷代鐘鼎彝器款識》二十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5冊。
(元)王惲,《秋澗先生大全集》,四部叢刊正編。
(元)朱珪,《名蹟錄》五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4冊。
(元)吾丘衍,《竹素山房詩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5冊。
-《續古篆韻》,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237冊。
-《閒居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6冊。
-《周秦刻石釋音》,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據十萬卷樓叢書影印 ,臺北: 藝文,1968。
-《學古編》,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據夷門廣牘本影印。。
(元)吳均,《增修復古編》四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5,據北京圖書館藏明初刻印本影印,經部第188冊。
(元)周伯琦,《六書正譌》,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8冊。
-《說文字原》,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8冊。
-《近光集》三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4冊。
-《扈從集》一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4冊。
(元)周密,《雲煙過眼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71冊。
-《齊東野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5冊。
-《武林舊事》十卷,景印百部叢書集成,據知不足齋叢書影印。
-《癸辛雜識》,北京:中華書局,1988。
-《至雅堂雜鈔》,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藏涵芬樓影印道光十六年巢氏活字學海類編本。
-《浩然齋雅談》,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18冊。
(元)張紳,《法書通釋》二卷,續修四庫全書,第1065冊。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
-《古刻叢鈔》,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83冊。
-《書史會要》,上海:上海書店,1984。
-《書史會要》,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4冊。
(元)陸友,《吳中舊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0冊。
-《研北雜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6冊。
-《墨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43冊。
(元)盛熙明,《法書考》八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4冊。
(元)曹本,《續復古編》,續修四庫全書。
(元)楊桓,《六書統》二十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7冊。
-《六書統溯源》十三卷,續修四庫全書,第202冊。
-《書學正韻》六十三卷,四庫全書存目,據中國人民大學藏元至大元年江浙行省儒學刻元明遞修本影印。
(元)虞集,《道園學古錄》五十卷,四部叢刊正編,第68冊。
-《道園遺稿》六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7冊。
-《道園類稿》五十卷,元人文集珍本叢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第5冊。
(元)趙孟頫,《松雪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6冊。
任道斌點校,《趙孟頫集》,杭州:浙江古集出版社,1986。
(元)鄭杓,《衍極》二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4冊。
(元)鮮于樞,《困學齋雜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6冊。
(明)朱謀垔,《續書史會要》,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4冊。
(明)豐坊《書訣》,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
(清)王昶《金石萃編》,石刻史料新編,據經訓堂本影印,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
三、近人研究專書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趙孟頫硏究論文集》(上海:上海書畫社,1995)
王連起編,《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宋代書法》Vol. 19(香港:商務印
書館,2001)
王連起編,《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元代書法》Vol.20(香港:商務印
書,2001)
王競雄,〈圓的趣味—談郭忠恕三體陰符經小篆〉,《故宮文物月刊》,277期(2006年4月),頁40-49。
王玉龍,〈關於明清印學興盛的幾個問題-《明清篆刻流派述評》第一章〉,《書法研究》。2期(1990.6)頁63-71。
王宏生,《北宋書學文獻考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局,2008。
王明蓀,《元代的士人與政治》(臺北 : 臺灣學生,1992)
石守謙,《風格與世變》(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96)。
石守謙、葛婉章編,《大汗的世紀 : 蒙元時代的多元文化與藝術》(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館,2001)
那志良《石鼓通考》(台北:中華叢書委員會影印手稿本,1958)。
李更《宋代館閣勘書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
李慶〈「北宋本」《新雕入篆說文正字》小考〉,《中國典籍與文化》,2008年1期,總64期。
林申青,《宋元書刻碑記圖錄》(北京:北京圖書館,1999)
周祖謨《問學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
故宮博物院編,《大觀》(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6)。
《宋版說文正字》(台北:廣文書局,1971)。
查洪德、李軍,《元代文學文獻學》(北京 : 中囯社會科學, 2002)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何惠鑑,〈元代文人畫序說〉,《文人畫粹編Ⅲ》(東京,中央公論社,1979)。
孫克寬,《蒙古漢軍及漢文化研究》(台北,文星書局,1958)。
--《元代漢文化之活動》(臺北 : 臺灣中華書局, 1968)
孫向群,〈關於元代文人參與篆刻實踐的近一步考察〉,《書法雜誌》,第8期(2005.2)。頁100-109
--〈關於朱珪的《印文集考》〉,《書法雜誌》。第3期(2004.7),頁152-155。
--〈宋、元文人篆印史研究二題〉,《書法雜誌》。第5期(2004.11),頁70-73。
孫小力,〈論元代文人篆刻崛起的文化背景〉,《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六卷3期(1999.6)。頁58-63。
祝遂之,〈元明印學述略〉,《「百年名社.千秋印學」國際印學研討會論文集》。(杭州:西泠印社,2003)頁112-122
高明一,〈空留餘恨—宋徽宗的書學改革〉,《故宮文物月刊》306期,2008年9月。
徐梓,《元代書院研究》(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2000)
徐子方,《挑戰與抉擇 :元代文人心態史》(石家莊 : 河北教育,2001)
梁光華〈唐寫本說文木部殘卷的考鑑、刊刻、流傳、與研究概觀〉,收於《中國文字研究》第六輯,2005年11月。
馬季戈《李陽冰》(台北:石頭出版社,2005)。
馬國權,〈篆刻經典《三十五舉》圖釋(上)〉,《書譜》九卷1期(1983)。頁62-73。
陳高華,《元代畫家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陳高華,《元大都》(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
陳高華,《元史研究論稿》(北京:中華書局,1991)
陳垣,《元西域人華化考》(上海 : 上海古籍,2000)
陳昭容,《秦系文字研究》(臺北:中研院史語所,2003)
陳芳妹,〈宋古器物學的興起與仿古銅器〉,《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10期(2001.3)。
--,〈追三代於鼎彝之間――宋代從「考古」到「玩古」的轉變〉,《故宮學術季刊》,23卷1期(2005)。
--〈金學、石學與法帖之學的交會――《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宋拓石本殘葉的文化史意義〉,《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4期(2008)。
陳韻如,〈蒙元皇室的書畫藝術風尚與收藏〉,收於《大汗的世紀》。頁266-285。
黃惇,《元代印風》(重慶:重慶出版社,1999)
--《中國古代印論史》(上海:上海書畫出版,1994)
--〈論元代篆刻家朱珪〉,《書法研究》第4期(1989.12)。頁103-112。
--〈錢塘生花坊隱士吾衍〉,《中華書道》第48期(2005.5)。頁70-73。
--〈吾衍的傳人〉,《中華書道》50期(2005.11)。頁44-48。
黃敬雅《李陽冰的研究》(新竹:國興出版社,1985)。
曹寶麟,《中國書法史•宋遼金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莫家良,〈從幾件出土石刻書蹟論宋代書法的若干問題〉,《出土文物與書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書道學會,1998。
--〈宋代書法中的歐陽詢傳統〉,《書海觀瀾》,香港:中文大學藝術
系文物館,1998,頁121-140。
--〈元代篆隸書法試論〉,《2000年書法論文選集》(台北:蕙風堂,1999)
莫武,〈元代印人的篆印、篆刻實踐〉,《書法雜誌》4期(2004.10)。頁56-63。
梅谷民,〈吾丘子行及其生平考辨〉,《書法研究》2期(1989)。頁98-105。
傅海波、崔瑞德編,史衛民等譯,《劍橋中囯遼西夏金元史》(北京 : 中囯社會科學出版, 1998)
傅申,《元代皇室書畫收藏史略》(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1)
--〈元末明初の書法〉,收於《歐米收藏中國法書名蹟集》(東京:中央公論社,1981)。
--《海外法書名跡研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7)。
--《書史與書蹟—傅申書法論文集(一)》,台北:歷史博物館,1996。
--《書史與書蹟—傅申書法論文集(二)》,台北:歷史博物館,2004。
--〈從陳淳到趙宦光的草篆〉,收於《明清書法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頁1-14。
游國慶〈宋夢瑛集篆十八體書碑及其相關問題〉,收於《書畫藝術學刊》(板橋:台灣國立藝術大學)第3期,2007。
鄒紹基編,《元代文學史》(北京 : 人民文學,1991)
楊鐮,《元詩史》(北京:人民文學, 2003)
路遠,〈郭忠恕其人其書與《三體陰符經》刻石〉,《紀念西安碑林九百二十周年華誕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頁507-520。
葉一葦,〈篆刻理論的佼佼者-朱簡(上)〉,《書譜》11卷1期(1985)。頁10-12。
葉一葦,〈篆刻理論的佼佼者-朱簡(下)〉,《書譜》11卷第2期(1985)。頁78-79。
劉復、李家瑞編,《宋元以來俗字譜》(臺北:文海,1978)
麼書儀,《元人雜劇與元代社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6)。
蔡宗憲,《元代印人吾衍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盧素芬,〈千字傳千古—夢瑛篆書千文〉,《故宮文物月刊》316期,2009年7月
盧慧紋,《元代書家康里巙巙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韓天衡,〈吾丘衍《學古編.附錄》辨偽〉,《書譜》3期(1986)。頁56-57。
魏可欣,《從尚意到復古:趙孟堅書法風格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蕭啟慶,《西域人與元初政治》(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66。
--《元朝史新論》,(臺北:允晨文化事業公司,1999)
--《內北國而外中國 : 蒙元史硏究》(北京: 中華書局,2007)
蕭啟慶主編,《蒙元的歷史與文化:蒙元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下冊(臺北:學生書局,2001年)
蕭高洪,〈深入淺出超凡脫俗-吾丘衍的印論及印章藝術〉,《中國篆刻》。3期(1996.9) 頁52-53。

四、西文
Harold Mok , “Seal and Clerical Scripts of the Sung.Dynasty,” Cary Y.Liu, Dora
C.Y Ching and Judith G..Smith, eds., Character and Content in Chinese
Calligrapahy, Princeton University, 1999, pp175-194.
Harrist, R., Wen C. Fong, et al. The Embodied Image : Chinese Calligraphy from the John B. Elliott Collection a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inceton : The Art Museum, 1999.)
Robert E. Harrist, “The landscape of words : stone inscriptions from early and medieval China”,( Seattle:U. of Washington Press, 2008)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0409-
dc.description.abstract書體的使用並非偶然,而是文化內涵、時代氛圍與書家之間的多重錯綜的關係。篆書不同於楷、行、草等日常書體,向來被視為古代書體。在元代重視「復古」的藝術氣氛下,篆書成為反映「古意」的文化載體。對於篆書在元代的流行,首倡復古的趙孟頫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趙孟頫不僅以兼擅眾體的形象出現,更因其身體力行諸體的創作而帶動各種古代書體在元代的復興。在篆書方面,趙孟頫試圖由李陽冰以來的「玉箸篆」,進而上溯秦篆,而追求所謂的「古意」;更試圖在秦篆中進一步融合〈石鼓文〉、〈詛楚文〉等秦系文字的淵源,而達到「復」於「古」的意圖。與趙孟頫同時的著名印人吾丘衍所留下豐富的篆學著作中,也同樣表達對於早期篆學範本的興趣,反映元代初期南方的博古氣氛。此與宋代金石學大興以來,得以掌握青銅、石刻等早期文字實物有密切的關係。
在趙孟頫之後,「篆書」顯然被賦予特定文化內涵。這種書體視覺上的文化內涵,透過散布與宣傳,即經由元代的文人雅集的篆書與書學的篆書發達,而更廣為確定自身的高古意義。無論南北二地,皆有活絡的篆書活動。無論是以臨學〈詛楚文〉聞名的吳叡,或是取徑〈石鼓文〉的周伯琦與泰不華,彼此風格各不相同,卻都反映趙孟頫以來追求篆書古意的「復古篆書」之理念。張雨評價吳叡篆書「創意師古」之語,恰可做為理解元代篆書的最好註腳。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Abstract
A form of written calligraphy is always concerned with cultural atmosphere, their distinguishing era characteristic, and also the writers themselves. These three factors decide the usage of script type most of the time. Seal script,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regular script, running script, and cursive style, is usually considered to be the so called “ancient character”. Literati in the Yuan dynasty think highly of the ways of restore ancients, which makes the Seal script prove to be the best carrier of representing the past.
With this concern, Chao meng-fu not only became a culture leader of literati, but also as an important role in approaching archaism. In order to return ancients, Chao attempted to use Yu-Zhu-Zhuan style derived from the Tang master , then traced back to the Seal script in the in the Qin times. By trying to combine the Qin-style character such as Stone Drums text and Curse-Chu-Wen, he achieved the new form of “ancient characters”. Besides Chao, Yuan Dynasty Sphragist Wu Yan also expressed his interest in ancient Seal characters. On the basis of Sung Jin-Shi Studies, Wu left many profound writings about Seal characters showing the tendencies of returning ancients.
All above, the era of the archaism influenced each other and interdepends with these social factors. After Chao and Wu, the Seal script was obviously given the specific culture significance. Through the promoting, the Seal script admit its own ancient meaning. Although the later generations had variety of styles, all of them reflected the idea of “novel archaism” succeed to Chao Meng-Fu.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20T21:27:16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9-R93141003-1.pdf: 8966715 bytes, checksum: 018bfde815cdc0337559060c36ff50b1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0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目錄
緒 論 .......................................................01
第一章 元代以前的篆書發展 .....................................05
第一節 唐宋以來的篆學復興 .....................................05
第二節 北宋金石學所建立的新觀 .................................17
第三節 金石脈絡下的新篆學 .....................................28
第二章 趙孟頫的篆書與復古事業的展開 ...........................39
第一節 趙孟頫在復古脈絡下的篆書 ...............................40
第二節 另一個篆學復古源頭—吾丘衍..............................50
第二節 趙孟頫的書法復古事業 ...................................58
第三章 南方藝文群體中的復古篆書 ...............................67
第一節 趙孟頫的影響 ...........................................68
第二節 吾氏一系的古學性格 .....................................74
第三節 博古文化與元代南方隱逸文人網絡 .........................84
第四章 趙孟頫對北方的影響 .....................................93
第五章 石鼓文現身-元代晚期篆書的新變 ........................105
第一節 發現石鼓文 ............................................106
第二節 石鼓書風的風潮-以泰不華、周伯琦為例 ..................111
第三節 南北對話 ..............................................121
結 論 .......................................................129
附錄:元代篆隸書家簡表........................................131
參考書目......................................................138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創意師古--元代書法復古下的篆書發展與諸問題zh_TW
dc.titleAnother Explanation of Archaism:Some Issues Related to the Seal Character in the Yuan Dynasty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98-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周鳳五,盧慧紋
dc.subject.keyword元代,篆書,復古,趙孟頫,吳叡,周伯琦,泰不華,zh_TW
dc.subject.keywordyuan dynasty,seal,archaism,Chao mong-fu,en
dc.relation.page207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dc.date.accepted2010-08-19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藝術史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藝術史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99-1.pdf8.76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