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法律學院
  3. 法律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0336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許宗力(Tzong-li Hsu)
dc.contributor.authorWei-ren Chenen
dc.contributor.author陳偉仁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5-20T21:21:25Z-
dc.date.available2010-10-22
dc.date.available2021-05-20T21:21:25Z-
dc.date.copyright2010-10-22
dc.date.issued2010
dc.date.submitted2010-10-14
dc.identifier.citation壹、中文文獻
一、專書著作
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增訂10版,2007。
林三欽,《法令變遷、信賴保護與法令溯及適用》,1版,2008。
陳敏,《行政法總論》,6版,2007。
陳新民,《憲法學釋論》,6版,2008。
陳愛娥,《信賴保護原則在公務人員保障事件的適用》,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九十五年度委託研究計畫,2006。
二、期刊論文或專書中的論文
李建良,〈從憲法觀點論軍公教優惠存款的存廢問題〉,收錄於:同著者,《憲法理論與實現(三)》,1版,2004,頁437-469。
李建良,〈法律的溯及既往與信賴保護原則〉,刊於:《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24期,2001/7,頁79-88。
宋承恩,〈信賴保護原則的實質面向——英國法之啟發〉,刊於:《月旦法學雜誌》,第83期,2002/4,頁272-286。
吳坤城,〈公法上信賴保護原則初探〉,收錄於:城仲模(主編),《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則(二)》,初版,1997,頁235-268。
林三欽,〈大法官釋字第六二○號解釋之評析——以「法令溯及適用」為中心〉,收錄於:劉幸義(主編),《法學理論與文化:李岱教授祝壽論文集》,1版,2008,頁369-405。
林三欽,〈行政法令變遷與信賴保護—論行政機關處理新舊法秩序交替問題之原則〉,收錄於:同著者,《「行政爭訟制度」與「信賴保護原則」之課題》,1版,2008,頁291-355。
林三欽,〈信賴保護原則與法令不溯及既往——兼評最高行政法院九十四年度判字第一四四號判決〉,刊於:《政大法學評論》,第100期,2007/12,頁57-134。
林秀雄,〈剩餘財產之分配與不真正溯及—最高行政法院九十年度判字第六七一號判決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0期,2002/1,頁61-77。
林明鏘,〈行政規則變動與信賴保護原則——兼評最高行政法院八十九年判字第一八四二號判決與大法官釋字第五二五號解釋〉,收錄於:葛克昌、林明鏘(主編),《行政法實務與理論(一)》,初版,2003,頁577-600。
洪家殷,〈論信賴保護原則之適用—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五二五號解釋評析〉,刊於:《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27期,2001/10,頁39-55。
張文郁,〈限時法和法律之溯及既往〉,刊於:《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6期,2003/5,頁155-160。
陳春生,〈行政法學上之風險決定與行政規則—以規範具體化行政規則(normkonkretisierende Verwaltungsvorschriften)為中心—〉,刊於:《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期,1999/12,頁79-85。
陳春生,〈行政規則外部效力問題之研究〉,收錄於:同著者,《行政法之學理與體系(一)》,初版,1996,頁95-133。
陳偉仁,〈論法規變動之合憲審查模型>,李模務實法學基金會第十四屆法學論文甄選佳作,2011預訂出版。
陳新民,〈法治國家理念的靈魂—論法律溯及既往的概念、界線與過渡條款的問題—〉,收錄於:同著者,《法治國家論》,1版,2001,頁147-227。
陳愛娥,〈法律之溯及效力〉,發表於「法令與行政處分之時間效力」及「信賴保護」研討會,私立東吳大學主辦,2010/5/29,頁1-20。
陳愛娥,〈信賴保護原則的具體化—兼評司法院大法官相關解釋〉,刊於:《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98期,2007/9,頁159-193。
陳愛娥,〈行政計畫確定程序之法制度的續造——由檢視法務部研擬之「行政計畫擬定、確定、修訂及廢棄程序辦法(草案)出發」〉,刊於:《法學叢刊》,第206期,2007/4。
陳愛娥,〈國小校長的「遴用」或「遴選」—法律溯及既往原則的相關問題—〉,刊於:《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21期,2001/4,頁140-144。
陳愛娥,〈信賴保護原則在撤銷授益性行政處分時的適用—行政法院八十六年判字第一二三二號判決評釋—〉,刊於:《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期,2000/3,頁15-29。
陳愛娥,〈「法律原則」作為行政的法源〉,收錄於:城仲模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憲法體制與法治行政 : 城仲模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初版,1998,頁33-85。
程明修,〈行政處分之溯及力�最高行九七判六○七〉,刊於:《台灣法學雜誌》,第128期,2009/5,頁243-244。
彭鳳至,〈論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則之適用與誤用——以七十四年增訂、九十一年修正民法第一○三○條之一第一項之適用為例〉,刊於:《月旦法學雜誌》,第104期,2004/1,頁68-92。
彭鳳至,〈法律不溯及既往之憲法地位〉,刊於:《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8期,2003/7,頁3-23。
黃俊杰,〈稅捐優惠之憲法基礎及信賴保護〉,刊於:《台大法學論叢》,第31卷第6期,2002/11,頁183-267。
黃俊杰,〈解釋函令變更與信賴保護——行政法院八十八年度判字第三九○七號判決評釋〉,刊於:《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20期,2001/3,頁1-13。
黃茂榮,〈夫妻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之規定的溯及效力〉,刊於:《植根雜誌》,第17卷第9期,2001/9,頁17-64。
蔡宗珍,〈干預性法律之解釋方法與法律溯及適用之禁止—台北高等行政法院九十七年度訴字第二二九九號評析—〉,刊於:《台灣法學雜誌》,第127期,2009/5,頁13-19。
蔡宗珍,〈退休公教人員公保養老給付金額優惠存款措施之變動與信賴保護之爭議〉,發表於:「第七屆行政法實務與理論學術研討會」,最高行政法院、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台中高等行政法院、高雄高等行政法院、台大法律學院、台北市訴願審議委員會、台大法律學院公法中心主辦,2007/11/10,頁1-30。
蔡宗珍,〈在台奈及利亞人悲歌—歸化許可及相關授益處分之撤銷與信賴保護之要件—〉,刊於:《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95期,2007/6,頁135-144。
蔡宗珍,〈法規溯及適用問題與行政規則對於法規適用範圍之解釋〉,刊於:《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94期,2007/5,頁191-196。
三、學位論文
任芳儀,《法令變動與信賴保護:溯及立法行為的合憲性探討》,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林合民,《公法上之信賴保護原則》,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洪培根,《從公法學觀點論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則》,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許慶源,《法規變動下信賴保護原則適用問題之研究—以土石採取法為中心》,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法律專業組碩士論文,2006。
張珮琦,《論信賴保護原則與行政函釋的溯及適用》,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
連煌林,《從信賴保護觀點論我國公務人員退休制度之改革》,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陳建宇,《法的變動與信賴保護:法律理論的探索與重構》,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陳陽升,《信賴保護原則之具體化》,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陳雍之,《法律之溯及效力—從德國判例及學說論法律變更時人民權益之保護》,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蔡進良,《行政法上禁反言法理之比較研究:以行政建議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蔡輝斌,《情事變更原則與信賴保護原則關聯性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貳、外文文獻
一、專書
Aman, A.C. & Mayton , W. T. (2001). Administrative Law (2d ed.). West.
Breyer, S. G.., Sunstein, C. R., Stewart, R. B., & Spitzer, M. L. (2002). Administrative Law and Regulatory Policy : Problems, Text, and Cases (5th ed.). Apsen Publisher.
Davis, K. C. (1978), Administrative Law Treatise (2d ed.). K.C. Davis Pub. Co.
Dworkin, R. (1986). Law’s Empir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Fuller, L. L. (1969).The Morality of Law (Rev. ed.).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Troy, D. E (1998). Retroactive legislation. The AEI Press.
二、期刊論文
Araiza, W. D. (2000). Agency Adjudication, the Importance of Facts and the Limitations of Labels, Washington and Lee Law, 57, 351-404.
Clayton, R. (2003). Legitimate Expectations, Policy, and the Principle of Consistency, Cambridge Law Journal, 62(1), 93-105.
Cohen, A. F. & Ravitch, J. (1988). Economic Sanctions, Domestic Deprivations, and the Just Compensation Clause: Enforcing the Fifth Amendment in the Foreign Affairs Context, Yal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13, 146-170.
Fallon, R. & Meltzer, D. (1991). New Law, Non-Retroactivity, and Constitutional Remedies, Harvard Law Review, 104, 1731-1833.
Fisch, J. E. (1997). Retroactivity and Legal Change: An Equilibrium Approach, Harvard Law Review, 110, 1055-1123.
Friendly, H. J. (1969). Chenery Revisited: Reflections on Reversal and Remand of Administrative Orders, Duke Law Journal, 1969 , 199-225.
Gellhorn, E. & Robinson, G. O (1975). Perspectives on Administrative Law, Columbia Law Review, 75, 771-799.
Greene, A. S. (1991). Adjudicative Retroactivity in Administrative Law, Supreme Court Law Review, 1991, 261-301.
Hochman, C. B. (1960). The Supreme Court and the Constitutionality of Retroactive Legislation, Harvard Law Review, 73, 692-727.
Kaplow, L. (1986).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Legal Transitions, Harvard Law Review, 99, 509-617.
Krent, H.J. (1997). Reviewing Agency Action for Inconsistency with Prior Rules and Regulations, Chicago-Kent Law Review, 72, 1187-1252.
Laitos, J.G. (1997). Legislative Retroactivity, Washington University Journal of Urban and Contemporary Law, 52, 81-160.
Levinson, L. H. (1998). The Legitimate expectations That Public Officials Will Act Consistently, American Society of Comparative Law, 46, 549-575.
Malloy, M. P. (1998). When You Wish Upon Winstar: Contract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of Regulatory Action, Saint Louis University Law Journal, 42, 409-449.
Michelman, F. I. (1967). Property, Utility and Fairness: Comments on the Ethical Foundations of 'Just Compensation' Law, Harvard Law Review, 80, 1165-1258.
Munzer, S. R. (1977). Retroactive Law,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6, 373-397.
Pixley, C. D. (1999). Finding Middle Ground on Federal Retroactive Regulatory Lawmaking, Capital University Law Review, 27, 255-289.
Reich, C. A. (1964). The New Property, The Yale Law Journal, 73, 733-787.
Shannon, B. S. (2003). The Retroactive and Prospective Application of Judicial Decisions, Harvard Journal of Law & Public Policy, 26, 811-876.
Stack, K. M. (2007). The Co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Chenery, Yale Law.Journal, 116, 952-1021.
Thompson, D. K. (1979). Equitable Estoppel of the Government, Columbia Law Review, 79, 551-571.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0336-
dc.description.abstract國內文獻針對信賴保護的討論已經呈現爛熟的現象,惟援引美國法者或侷限於其討論之議題,援引德國法者則過分注重法理推演和信賴保護個別要件的操作;真正困難的問題,即如何權衡私人信賴利益和國家政策變遷需求,則始終未見全面性的回應。本文凸顯釋字第五二五號解釋援用撤銷廢止行政處分模型的不當之處,而指出應以各種國家行為性質的不同作為切入角度(第一章),在綜覽美國法上關於一致性與合法期待的討論之後,分析此處各種衝突的價值衡量,並作為基本的判準(第二章,主要援用L. H. Levinson以及R. Dworkin的架構);再以國家行為一致性為中心,並設計可能的監督機制,進一步檢討抽象國家行為(第三章,主要援用J. E. Fisch的Equilibrium Approach以及A. F. Cohen, & J. Ravitch之理論)、具體國家行為(第四章,主要援用Reich的New property理論)、以及司法行為(第五章,主要參考英美法上adjudicative retroactivity之討論)。根據前述判準,分析我國法上各個憲法機關面臨信賴保護問題時應有的思考方向,並作結論(第六章)。
本文研究發現如下:如同大多數憲法明文所保障的基本權利一般,在國家公益足夠正當化其干預要求的時候,就算是既得權也必須受到限制。既得權尚且如此,更遑論連法定要件都尚未齊備的信賴利益。但是,不同於一般的基本權,關於既得權和信賴利益的問題,還多了一層法安定性保障的考量;同時,國家管制也添加了一筆「避免既得權和對於過去的信賴利益,阻礙社會進步和改革」的籌碼,來正當化其所加諸人民的限制。
如同Dworkin所言,期待的保障並非終極目的,但是至少對於期待的干預,原則上是不可欲的。相較於Dworkin願意給予期待的擔保實在過於孱弱,本文仍願根據「對於溯及既往的不利推定」和「對於期待的干預原則上不可欲」兩項基本的原則,而主張:除非人民明知法律體系存有漏洞並加以利用,否則信賴和期待,原則上均應受到國家的保障;就前開事項,國家應負舉證責任。本文的依據如下:國家藉由難以預見的公益考量,而要求已經善意投入成本的少部分人民獨自負擔規範或事實變遷的成本,本身就是一件不公平的事情。關於信賴和公益之間的衡量若要更進一步細緻化,其關鍵在於舉證責任和風險分擔的考量。
凖此,若人民不能預見道德或公益等管制動機,則政府事後單方地要求人民獨自負擔管制的後果,並無意義。至於人民能否有預見的可能性,則牽涉到其所擁有的資源、社會地位、政府資訊公開的機制,以及法律諮詢制度的完善程度。而這些因素正是國內對於信賴保護,較少關注的制度性議題。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The principle of legitimate expectations is going more crucial in modern society because of the incompatibility between the people’s prediction of governmental action in order to arrange their lif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olicy which essentially seems not to be stable forever. The aim of the research is to demonstrate Taiwan judicial review of legitimate expectations went astray among specific cases because of the failure to construct a rational and stable pattern to protect legitimate expectations. By pointing out the mistakes of “Administrative Act Revocation Approach” utilized in Interpretation No. 525, this article suggests another model, that is, the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 with support of Retroactivity Pattern, for rule-changing review.
In details, there are two suggested model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redictability and to strengthen reasonable reliance on legislative.
First, categorization according to different nature of the regulation is necessary. In public law area, in which the relationship is public-private, criminal law cannot be with retroactive effect, which is banned by ex post facto. In addition, laws which are not criminal but have punishment cannot be permitted with retroactive effect, unless the government proves that the regulated party deliberately took advantage of the loophole of law so as to violate “the law”, which did not exist but should have been existent. Besides, if the government makes law with retroactivity on purpose of the compelling interest, the compensation should be appropriated. Finally, laws which are neither criminal nor punishment, such as entitlements and subsidies, can have retroactive or prospective effect according to the facility for policy-making. Since these issues belong to policy concern, political responsibility should also be considered as a checking mechanism.
As regards the civil code, thinking that the relationship is private-private, Congress can form the novel relationship if it will. However, the infringement of vested rights should pass the judicial scrutiny, and the political responsibility should be taken even though the legislative is undergoing reform of society.
Furthermore, the legislative choice of translation clause and remedy should be coped with more carefulness. As a matter of policy, Congress has taken varying approaches when establishing the effective dates of statutes. All approaches a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urpose of Congress. For instance, when Congress in the United States adopts statutes changing the federal tax law, it has often adopted one or another of the following effective dates: January 1 of the year of enactment; the date the proposal was initially announced; the date on which legislative committees tentatively agreed on the measure; January 1 of the year following the year of enactment; a multi-year phase-in of the change; 'grandfather' rules, exempting items of income and expense arising from transactions entered into before the date of enactment. However, as indicated by Interpretation No. 668, 'grandfather' provision is apparently not the best solution for translation period for not only the failure to achieve reform task but its disturbance to the stability of law if litigations are raised after several years of the amendment.
In the arena of Executive, the revocation or abolishment of administrative act can be dealt with Administrative Act Revocation Approach, whereas the alteration of regulations and interpretations is a different issue. Regulations, which are authorized by law and as supplement to law, and interpretations, which give the definition of what law is, are both ruling in a general way. Hence, the constitutionality of regulations and interpretations should be decided in an abstract way, i.e., as the facility of judicial review, the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 with support of Retroactivity Pattern is a better option. Moreover, with a practical understanding that in our increasingly complex society, replete with ever changing and more technical problems, Congress simply cannot do its job absent an ability to delegate power under broad general directives. Therefore, judicial review must be lenient and deferent to agencies in fast-change regulation context if we still hope that agencies can respond immediately and act themselves flexibly. Besides,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harsher the courts ask, the less standards and information agencies will publicize because they incline to circumvent the criticisms that they disobey their own rules.
As regards Judicial Review and Other Remedies, when the Honorable Justices use whatever approaches for legal change review, eventually they encounter the difficulty stemming from the balancing test, which is dealt under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 the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 Indeed, the court complicated the issues raised from legitimate expectations. The modified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 by which the court will raise or lower the standard of review according to different given circumstances, is enough to legal change review. By virtue of applying appropriate standard to review, the categorized object of legislative and the flexibility of agency action can be maintained.
Not all regulations must be reviewed before Constitutional Court. Even though laws and regulations are affirmed by the Honorable Justices, it does not follow that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are constitutional in application. As long as the application of retroactive rules is unfair and unreasonable in specific cases, the district and appeal courts remain their power to intervene and relieve for keeping legitimate expectations safe. On the other hand, the jurisprudence must realize the judicial condemnation is not the only way to defend legitimate expectations, resorting vote and political responsibility is also a possible approach of check and balance. Finally, public officials engag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policy should still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decisions even though the legal evolution at issue passes the judicial scrutiny.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20T21:21:25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9-R95a21018-1.pdf: 1326116 bytes, checksum: 732cdb8fad9b0f8a68b7e70a70f7f8f1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0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前言 1
第二節 國內文獻回顧與評析 3
第一項 裁判實務與實證法 4
第二項 釋憲實務 7
第一目 釋字第五二五號之前的解釋 7
第二目 釋字第五二五號之後的解釋 10
第一款 援用「撤銷違法授益處分模型」作為審查標準者 11
(一)釋字第五二五號解釋 11
(二)釋字第五二九號解釋 12
(三)釋字第五三八號解釋 13
(四)釋字第五八九號解釋 13
(五)釋字第六○五號解釋 15
(六)小結 16
第二款 以「法規不溯及既往」作為審查標準者 17
(一)釋字第五七四號解釋 17
(二)釋字第五七七號解釋 19
(三)釋字第六二○號解釋 20
(四)小結 20
第三款 以「比例原則」作為審查標準者 21
(一)僅使用比例原則作為判準者 21
(二)綜合使用者 22
(三)小結 23
第四款 結論 23
第三項 我國學界對於信賴保護原則、法不溯及既往和比例原則之探討 24
第一目 信賴保護原則 24
第一款 定義及法理基礎 24
第二款 以撤銷違法授益處分模型作為法規變動合憲審查模型 26
第三款 撤銷違法授益處分模型之要件 27
(一)信賴基礎 27
(二)信賴表現 28
(三)信賴值得保護 29
第四款 撤銷違法授益處分模型之效果 30
第二目 法規不溯及既往原則 31
第一款 定義及法理基礎 31
第二款 以法規不溯及既往原則作為法規變動合憲審查模型 32
第三目 比例原則 34
第一款 定義及法理基礎 34
第二款 以比例原則作為法規變動合憲審查模型 34
第三節 本文切入觀點以及論文架構編排 35
第一項 從國內文獻分析中得出的初步結論 35
第二項 國內法制仍留待解決的困境 37
第一目 抽象效力的國家行為 37
第一款 於刑事法、民事法和行政法等不同法律領域中,法不溯及既往之理論應如何具體化? 38
第二款 就管制彈性需求而言,法律和行政法規是否應該異其考量? 39
第三款 更加細膩的立法技術 40
第二目 具體效力的國家行為 40
第三目 司法裁判權之行使 41
第三項 小結:就人民之信賴,如何宏觀地給予事前的保障? 42
第二章 一致性和合法期待的概念介紹 45
第一節 概說 45
第二節 綜覽合法期待和一致性的概念 46
第一項 合法期待之概念 47
第二項 一致性原則 48
第一目 平行的一致性和垂直的一致性 49
第一款 平行一致性 49
第二款 垂直一致性 49
第二目 對於法律命令階層一致性之期待以及直接受憲法保障之信賴 50
第三目 憲法擔保之一致性 51
第四目 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之調和 52
第五目 法律擔保之一致性 52
第六目 普通法擔保之一致性 54
第七目 一致性原則之適用範圍 54
第三項 政策考量 55
第四項 造成不一致的來源 55
第一目 腐化和偏見 56
第二目 平行結構 56
第三目 垂直結構 56
第四目 政府組織的規模 57
第五目 裁量 57
第六目 程序瑕疵對實質決定所造成的影響 57
第七目 陪審團 58
第八目 訴訟和行政處置 58
第九目 替代的爭議解決途徑 58
第十目 案件處理 59
第十一目 政府資訊的接近和使用 59
第十二目 法律服務的接近和使用 59
第五項 以制度設計防止不一致的發生:以行政行為不一致為例 59
第一目 概說 60
第二目 行政裁決與一致性 62
第一款 行政裁量 62
(一)以法律明確性限縮行政裁量的空間 63
(二)以正當法律程序限縮行政裁量的空間 64
1. Hornsby v. Allen 64
2. Holmes v. New York City Housing Authority 65
3.小結 66
(三)以禁止授權原則限縮行政裁量的空間 66
第二款 遵守行政法規 68
(一)Arizona Grocery案 68
1.背景 69
2.法院判決 70
(二)後續發展 71
第三款 合理決定、告知理由以及溯及既往 73
(一) Chenery I和Chenery II 74
1.公用事業控股公司法 74
2.SEC v. Chenery Corp. (I) 75
3.Federal Water Service Corp. Decision 76
4.SEC v. Chenery Corp. (Ⅱ) 77
(二) Chenery案之後的發展 80
(三)要求行政機構解釋不一致或不正常的決定 80
1.Contractors Transport Corp. v. United States 81
2.Brennan v. Gilles & Cotting, Inc 81
(四)藉由一致性的要求,以保護合法期待利益─有關溯及性行政裁決的問題 82
(五)小結 83
第四款 政策變遷工具的擇用 84
(一) Chenery II案 85
(二) Wyman-Gordon案 86
(三) NLRB v. Bell Aerospace Co.案 86
(四)後續上訴法院的發展 87
第六項 小結:不一致的處理和接受 88
第一目 不一致的處理和接受 88
第二目 預防信賴利益侵害的機制與評估 89
第一款 提高溯及性立法的多數決門檻和加強評估 89
第二款 民主監督和政治責任 90
第三款 程序參與以及資訊公開 90
第四款 保險制度 91
第五款 過渡條款的制訂 92
第六款 強制補償的給予 93
第三目 具體的例子 94
第三節 一致性和合法期待之理論基礎 95
第一項 法治原則上的基礎 95
第二項 實證法上的基礎 98
第四節 Dworkin對於一致性所提出的批判 99
第一項 Dworkin眼中的一致性是什麼? 100
第二項 Dworkin對於剛性慣例主義的批判,以及整全法 101
第三項 本文見解 103
第一目 剛性慣例主義於現實中存在嗎? 103
第二目 我們在實踐哪一個理論? 104
第三目 一致性和合法期待的理論模型 105
第三章 抽象國家行為一致性和信賴保護 109
第一節 抽象國家行為之界定 109
第二節 立法 111
第一項 議題的界定 111
第一目 審查標準的擇用 111
第一款 修正後的「撤銷違法授益處分模型」 111
(一)平均人模型 112
(二)區分「既得權和期待權」的模型 112
第二款 區分真正和不真正溯及既往的審查模型 113
第三款 比例原則和平等原則模型 114
第四款 綜合模型 114
第二目 利益衡量 115
第三目 立法技術和監控機制 116
第二項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對於立法一致性的裁判概觀 118
第一目 溯及立法 118
第一款 非屬憲法明確要求之審查途徑 119
第二款 屬於憲法明確要求之審查途徑 120
(一)禁止事後立法條款 120
(二)徵收條款 120
(三)契約條款 122
(四)正當法律程序 122
1.概說 122
2.支持溯及立法的最高法院判決 123
3.反對溯及立法的最高法院判決 124
4.Landgraf案以及其他判決之發展 125
第三款 立法政策─除外規定、過渡條款以及另訂生效日期 128
第二目 針對特定人或特定事件之立法 128
第三項 分析 129
第一目 真正溯及和不真正溯及之區分並不是問題的關鍵 129
第二目 公私益衡量、審查模式,以及其他監控機制 132
第一款 衡量時應該考量的重點─公平與效率 132
(一)公平的考量 133
(二)效率的考量 133
第二款 值得注意的審查模型 134
第三款 其他監控機制 137
第三目 本文見解 139
第一款 駁斥真正溯及和不真正溯及之分 139
第二款 指向比例原則的分析 140
第三款 預防侵害的立法模型和其他監控機制 145
第三節 行政法規 148
第一項 議題的界定 148
第二項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對於行政法規一致性的裁判概觀 149
第一目 概說 149
第二目 最高法院歷來之重要見解 150
第一款 反對溯及性法規之案例 150
第二款 支持溯及性法規之案例 152
第三款 小結 153
第三項 分析 154
第一目 美國實務見解產生的問題 154
第二目 更為細緻的分析方法 156
第三目 本文見解 157
第四節 行政解釋 159
第一項 議題的界定 160
第二項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對於行政解釋一致性的裁判概觀 161
第一目 概說 161
第二目 解釋性規則之司法審查 162
第三目 具有溯及效力的解釋性規則 163
第四目 小結 164
第三項 分析 165
第一目 美國實務見解產生的問題 165
第二目 更為細緻的分析方法 167
第三目 本文見解 169
第五節 一般處分,以及行政處分當中所宣示的一般原理原則 172
第一項 議題的界定 172
第二項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對於裁決規則一致性的裁判概觀 173
第一目 概說 173
第二目 Chenery I案和Chenery II案 173
第三目 後續發展 174
第三項 分析 175
第一目 美國實務見解產生的問題 176
第二目 細部的分析 176
第一款 管制效率之需求 176
第二款 裁決溯及係屬普通法的要求? 177
第三款 由誰負擔不確定的風險? 178
第四款 訴訟誘因 179
第五款 裁決向後生效係屬可能的選項 180
第三目 本文見解 180
第六節 結論 181
第四章 具體國家行為一致性和信賴保護 185
第一節 具體國家行為之界定 185
第二節 議題的界定 186
第三節 美國法對於具體行為一致性的裁判概觀 189
第一項 證照撤銷 189
第一目 概說 189
第二目 早期案例 189
第一款 支持撤銷的案件 191
第二款 有利於人民的案例 192
第三款 人民之救濟途徑 193
第四款 提出申請之後法令始公布的案例 195
第五款 混合型案例 196
第三目 近期案例 197
第四目 小結 198
第二項 行政契約 199
第三項 對於非正式建議之信任 201
第一目 概說 201
第二目 允諾禁反言:對於政府建議的信賴 202
第一款 近代指標案例:Merrill案及後續發展 202
第二款 再次確立「政府不適用禁反言原則」:Schweiker案 204
第三款 絕對不適用禁反言原則─撥付條款:Richmond案 205
第四款 小結 208
第三目 允諾禁反言:分析 209
第一款 禁反言原則在私法領域的要素 209
第二款 允諾禁反言在公法領域的要素 210
(一)法治原則 210
(二)權力分立 211
(三)高權豁免 211
(四)財政與行政的整全性 212
(五)政策變動的彈性 213
第三款 小結:公法領域的禁反言原則 213
第四目 禁反言原則與財產功能 214
第五目 小結 214
第四節 分析 215
第一項 比較法的觀點 215
第二項 為具體效力國家行為尋求統一性的理論 217
第一目 概說 217
第二目 新財產權理論 218
第一款 美國於六○年代前的管制現實 218
(一)「政府大禮」的出現 218
(二)「公益國家」以及「新封建主義」的形成 221
第二款 應運而生的新財產理論 222
第三目 檢討:以既得權和期待權的理論取代新財產權理論 224
第五節 本文見解(代結論) 225
第五章 司法行為一致性和信賴保護 229
第一節 司法行為之界定 229
第二節 議題的界定 230
第三節 司法院大法官解釋 231
第一項 時間效力 231
第一目 實務見解 231
第二目 本文見解 233
第二項 解釋變更 235
第四節 司法院作成之解釋、最高法院作成之判例、決議以及研究意見 236
第一項 概說 236
第二項 我國現行判例制度 237
第三項 美國最高法院裁判概觀 239
第一目 概說 239
第二目 裁判溯及原則 241
第三目 分析 243
第四目 小結 245
第四項 本文見解 246
第五節 一般法院裁判、爭訟型行政處分以及訴願決定 249
第一項 一般法院裁判 249
第二項 爭訟型行政處分和訴願決定 249
第一目 概說 249
第二目 美國法上關於一事不再理之討論 250
第一款 一事不再理 250
(一)行政法領域之一事不再理 251
(二)美國法彙編之整理 254
第二款 行政裁判對於法院和其他機構的一事不再理效力 255
第三款 附帶禁反言 256
第三目 本文見解 257
第六節 結論 258
第六章 結論與展望 261
第一節 總論 261
第一項 國內研究的銜接 261
第二項 合法期待與一致性 262
第三項 基本的價值決定 265
第二節 各論 266
第一項 抽象國家行為一致性 266
第二項 具體國家行為一致性 270
第三項 司法行為一致性 272
第三節 展望 274
主要參考文獻 275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國家行為一致性和信賴保護
─以國家行為之性質為中心─
zh_TW
dc.titleConsistency and Legitimate Expectation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s of Government Action-
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99-1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黃昭元,陳愛娥
dc.subject.keyword信賴保護,釋字第五二五號,一致性,合法期待,溯及既往,比例原則,zh_TW
dc.subject.keywordlegitimate expectations,reliance,retroactivity,legal change,Interpretation No. 525,en
dc.relation.page280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dc.date.accepted2010-10-18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法律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法律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法律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99-1.pdf1.3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