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637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李玉? | |
dc.contributor.author | "Ya-Chu, Fan"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范雅竹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5-20T20:32:50Z | - |
dc.date.available | 2008-08-06 | |
dc.date.available | 2021-05-20T20:32:50Z | - |
dc.date.copyright | 2008-08-06 | |
dc.date.issued | 2008 | |
dc.date.submitted | 2008-07-31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佛教典籍
(日)高楠順次郎編,《大正新脩大藏經》,東京市 : 大正一切經刊行會,1927。 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修大藏經》,台北市:新文豐,1983。 本文參考引用《大正新修大藏經》,以下簡稱《大正藏》。 〔曹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大正藏》,第十二冊,頁265-279。 〔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大正藏》,第十二冊,頁445-451。 〔西晉〕竺法護譯,《佛說彌勒下生經》,《大正藏》,第十四冊,頁421-423。 〔東晉〕佛陀跋陀羅譯,《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大正藏》,第十五冊,頁645-697。 〔東晉〕帛尸梨蜜多羅譯,《佛說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大正藏》,第二十一冊,頁536。 〔南朝宋〕沮渠涼聲譯,《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大正藏》,第十四冊,頁418-420。 〔南朝梁〕釋慧皎,《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92(2004重印)。 〔陳〕真諦譯,《攝大乘論》,《大正藏》,第三十一冊,頁112-132。 〔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佛說長阿含經》,《大正藏》,第一冊,頁1-150。 〔後秦〕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佛經》,《大正藏》,第十二冊,頁346-348。 〔後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大藏經》,第十四冊,頁537-557。 〔姚秦〕鳩摩羅什譯,《佛說彌勒大成佛經》,《大正藏》,第十四冊,頁428-434。 〔後魏〕世佛陀善多譯,《攝大乘論》,《大正藏》,第三十一冊,頁97-112。 〔元魏〕昭玄統沙門釋曇曜譯,《大吉義神咒經》,《大正藏》,第二十一冊,頁568-580。 〔元魏〕瞿曇般若流支譯,《正法念經處》,《大正藏》,第十七冊,頁1-417。 〔北齊〕釋慧思,《南嶽思大禪師立誓願文》,《大正藏》,第四十六冊,頁786-792。 〔唐〕菩提志流,《大寶積經》,《大正藏》,第十一冊,頁1-685。 〔唐〕釋道宣,《續高僧傳》,台北:文殊,1988。 二、古籍文獻 北京國家圖書館善本金石組編,《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石刻文獻全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出版,2003。 以下簡稱《先秦魏晉南北朝石刻文獻全編》。 《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1995。 以下簡稱《續修四庫全書》。 〔西漢〕司馬遷撰,《史記》,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261》(全冊)。 〔北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2003重印)。 〔唐〕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2000重印))。 〔唐〕李百藥,《北齊書》北京市:中華書局,1972(2003重印)。 〔唐〕魏徵等,《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2002重印)。 〔清〕吳式芬,《攈古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金石類895》,頁235-760。 〔清〕李玉孫,《金石索》,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金石類894》,頁43-557。 〔清〕武億,《授堂金石文字續跋》,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金石類892》,頁561-771。 〔清〕葉昌熾,《語石》,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金石類905》,頁155-335。 〔清〕王昶,《金石萃編》,收入《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石刻文獻全編》二,頁1-252。 〔清〕沈濤,《常山貞石志》,收入《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石刻文獻全編》二,頁491-498。 〔清〕段松苓,《益都金石記》,收入《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石刻文獻全編》二,頁477-480。 〔清〕胡聘之,《山右石刻叢編》,收入《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石刻文獻全編》一,頁251-276。 〔清〕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正》,《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石刻文獻全編》一,頁15-243。 〔清〕陸耀遹纂,《金石續編》,收入《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石刻文獻全編》二,頁257-300。 〔清〕端方,《匋齋藏石記》,收入《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石刻文獻全編》二,頁317-409。 王蒲園纂,《(民國)重修滑縣志》,收入《先秦魏晉南北朝石刻文獻全編》二,頁522-525。 〔清〕景日昣,《說嵩》,收入鄭州市圖書館文獻編輯委員會編,《嵩岳文獻叢刊》第三冊,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三、中日文論著 Howard, Angela F.著、陳云倩等譯,〈宗教雕塑(上)〉,《中國古代雕塑》(北京:外文出版社;紐黑文:耶魯大學出版社,2003),頁201-355。 八木春生著、丁淑君譯,〈龍門石窟北魏後期洞窟小考〉,《敦煌研究》,2007:2,頁14-26。 山西省博物館、李勇、劉軍,〈山西省武鄉縣黨城村出土七件北朝銅造像〉,《文物》,1984:5,頁57-59。 山西省博物館編,《山西省博物館館藏文物精華》,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 山東省青州市博物館,〈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窖藏清理簡報〉,《文物》,1998:2,頁4-15。 山東省博興縣文物管理所,〈山東博興龍華寺遺址調查簡報〉,《考古》,1986:9,頁813-821。 山東省博興縣圖書館、李少南,〈山東博興出土百餘件北魏至隋代銅造像〉,《文物》,1984:5,頁21-31。 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四冊,《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13 鞏縣天龍山響堂山安陽》,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水野清一、長廣敏雄,《響堂山石窟》,京都:東方文化學院京都研究所,1937。 水野清一、長廣敏雄編,《龍門石窟の研究》,東京:同朋社,1941。 王巧蓮、劉友恆,〈正定收藏的部分北朝佛教石造像〉,《文物》,1998:5,頁70-74。 王仲輦,《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王振國,〈龍門汴州洞(572號窟)〉,《中原文物》2004年增刊,頁25-43。 王振國,〈龍門路洞幾個問題的討論〉,《中原文物》,2001:2,頁64-75。 王振國,〈龍門路洞調查報告〉,《中原文物》,2000:6,頁4-26。 王振國,〈關於河南省林州市洪谷寺千佛洞的造像和刻經〉,《敦煌研究》,2003:5,頁26-30。 王振國,〈關林龍門刻經碑、塔二題〉,《藝術史研究》, 6(2004),頁273-292。 王景荃,〈劉碑寺造像研究〉,《中原文物》,2006:2,頁78-87。 王瑞霞,〈龍興寺遺址出土佛教造像上的塔形探源〉,《濰坊教育學院學報》,15: 1(2002年),頁61-62。 王麗敏、呂興娟,〈河北曲陽縣出土石造像〉,《文物春秋》,2002:6,頁45-48。 永井信一,〈中國の藥師像〉,《佛教藝術》,159(1985.3),頁54-55。 石松日奈子,〈中國交腳菩薩像考〉,《佛教藝術》,178(1988.5),頁55-84。 石松日奈子,〈維摩和文殊造像的研究—作為中國南北朝時期佛教藝術中左右對置表現的一個例子〉,收入龍門石窟研究所編,《龍門石窟一千五百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頁9-22。 石松日奈子,〈彌勒像坐勢研究—施無畏印.倚坐の菩薩像を中心に—〉,《東京國立博物館美術誌》,502(1993.01),頁208、213。 李文生,〈響堂山石窟造像的特徵〉,《中原文物》,1984:1,頁30-34。 李玉珉,〈山東早期佛教造像考—劉宋至北魏時期〉,《故宮學術季刊》,21:3(2004),頁1-79。 李玉珉,〈半跏思惟像再探〉,《故宮學術季刊》,3: 3(1986),頁41-57。 李玉珉,〈佛教美術區域研究之回顧與省思〉,《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15(1997.6),頁31-54。 李玉珉,〈河北早期的佛教造像—十六國和北魏時期〉,《故宮學術季刊》,11:4(1994),頁1-80。 李玉珉,〈南北朝觀音造像考〉,收入邢義田主編,《中世紀以前的地域文化、宗教與藝術》(台北市:中央研究院,2002),頁235-331。 李玉珉,〈敦煌藥師經變研究〉,《故宮學術季刊》,7:3(1990),頁1-40。 李玉珉,《中國佛教美術史》,台北:東大,2001。 杜在忠、韓崗,〈山東諸城佛教石造像〉,《考古》,1994:2,頁231-261。 李清泉,〈對北朝時期山東地區佛教造像的初步認識〉,《藝術史研究》,1(1999),頁231-261。 李裕群,〈山西北朝時期小型石窟的考察與研究〉,收入巫鴻主編,《漢唐之間的宗教藝術與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頁27-60。 李裕群,〈試論成都地區出土的南朝佛教石造像〉,《文物》,2000:2,頁64-76。 李裕群,《北朝晚期石窟寺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李裕群、李鋼編著,《天龍山石窟》,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李靜傑,〈北朝後期法華經圖像的演變〉,《藝術學》,21,第67-108。 李靜傑,〈佛教造像碑〉,《敦煌學輯刊》,1998:1,頁81-86。 李靜傑,〈佛教造像碑分期與分區〉,《佛學研究》,1997,頁34-51。 李靜傑,〈佛教造像碑尊像雕刻〉,《敦煌學集刊》,1996:2,頁46-56。 李靜傑,〈青州風格佛教造像的形成與發展〉,《敦煌研究》,2007:2,頁5-13。 李靜傑,《石佛選粹》,北京: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5。 李靜傑、田軍,〈論定州系白石佛像〉,《藝術史研究》,6(2004),頁205-258。 李獻奇,〈北齊洛陽平等寺造像碑〉,《中原文物》,1985:4,頁89-97。 李獻奇,〈北魏正光四年翟興祖等人造像碑〉,《中原文物》,1985:2,頁21-26。 沈銘杰,〈河北武邑出土一件北齊造像〉,《文物春秋》,1997:1,頁88-89。 京都國立博物館編集,《京都國立博物館藏佛教雕刻》,東京都:便利堂,1984。 周到,〈河南襄縣出土的三塊北齊造像碑〉,《文物》,1963:10,頁13-15。 周到、呂品,〈河南浚縣造像碑調查記〉,《文物》,1965:3,頁31-38。 周錚,〈北魏薛鳳規造像碑考〉,《文物》,1990:8,頁58-65。 周錚,〈西魏巨始光造像碑考釋〉,《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85:7,頁90-94。 孟昭東,〈新鄭縣出土北齊造像碑〉,《文物》,1965:9,頁63。 岡田健,〈鞏縣石窟と初唐樣式〉,《美術研究》,360號(1994.10),頁69-90。 東京國立博物館、朝日新聞社編集,《中國國寶展》,東京:朝日新聞社,2000。 松原三郎,《中國佛教雕刻史論》,東京:吉川弘文館,1995。 林校生,〈河洛關中的地理人文與西晉後期的“八王之亂”〉,《華僑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1:3,頁95-102。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省考古五十年〉,《新中國考古五十年》(北京市:文物出版社,1999),頁40-62。 河北臨漳縣文物保管所,〈河北鄴南城附近出土北朝石造像〉,《文物》,1980:9,頁65-69。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中國石窟.鞏縣石窟寺》,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河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河南新安西沃石窟勘測報告〉,《文物》,1997:10,頁61-74。 河南省鄭州市博物館,〈河南滎陽大海寺出土的石刻造像〉,《文物》,1980:3,頁56-66。 金申,《中國歷代紀年佛像圖典》,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 金理那著,洪起龍譯,〈關於6世紀中國七尊像中的螺髻像之研究〉,《敦煌研究》,1998:2,頁72-79。 金理那著、林南壽譯,〈六世紀中國七尊像にみえいる螺髻像について—『維摩經』の螺髻王とその圖像〉,《佛教藝術》,219(1995:3),頁40-55。 長廣敏雄,《中國美術•三•雕刻》,東京:講談社,1972。 邯鄲市峰峰礦區文管所、北京大學考古隊實習,〈南響堂石窟新發現窟檐遺跡及龕像〉,《文物》,1992:5,頁1-15。 侯旭東,《五、六世紀北方民眾佛教信仰:以造像記為中心的考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姚崇新,〈青州北齊石造像再考察〉,《藝術史研究》,7(2005),頁309-320。 洛陽古代藝術館,〈洛陽魏唐造像碑摭說〉,《文物》,1984:5,頁44-56。 段鵬琦,〈洛陽平等寺碑與平等寺〉,《考古》,1990:7,頁632-637。 胡傳海,〈天造地設—談北齊造像記書法〉,《中國書畫》2004:7,頁40-45。 范雍祥,《洛陽伽藍記校注》,台北:華正書局,1980。 唐仲明,〈從帳形龕飾到帳形龕—北朝石窟中一個被忽視的問題〉,《敦煌研究》,2004:1,頁27-34。 夏名采、王瑞霞〈青州龍興寺出土背屏式佛教石造像分期初探〉,《文物》,2000:5,頁50-61。 夏名采、莊明君,〈山東青州興國寺故址出土石造像〉,《文物》,1996:5,頁59-67。 夏路、劉永生主編,《山西省博物館館藏文物精華》,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 孫迪,《中國流失海外佛教造像總合圖目》,北京:外文出版社,2005。 宮萬琳,〈對幾件北朝造像碑的辨偽〉,《美術觀察》,2006:4,頁112。 宮德傑,〈臨朐縣博物館收藏的一批北朝造像〉,《文物》,2002:9,頁84-92。 晉華、吳建國,〈山西壽陽出土一批東魏至唐代造像〉,《文物》,1991:2,頁1-13。 柴澤俊,〈山西幾處小型石窟造像〉,收入同氏,《柴澤俊古建築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頁486-512。 柴澤俊,〈山西幾處古代石刻紀略〉,收入同氏,《柴澤俊古建築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頁513-530。 袁曙光,〈四川省博物館藏萬佛寺石刻造像整理簡報〉,《文物》,2001:10,頁19-38。 馬世長,〈漢式佛像袈裟瑣議—漢化佛教圖像劄記之一〉,《藝術史研究》,7(2005),頁247-268。 馬鑑、周一良〈山西石佛考查記〉,《佛教藝術論集》(台北市: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頁267-288。 宿白,〈洛陽地區北朝石窟的初步考察〉,收入龍門文物保管所、北京大學考古系編,《中國石窟•龍門石窟》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頁225-239。後又收入龍門石窟研究所編,《龍門石窟研究論文選》(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頁24-55;又收入宿白,《中國石窟寺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頁153-175。 張文彬主編、程有為.王珍副主編,《簡明河南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張明遠,〈山西沁縣南涅水石刻藝術〉,《美術觀察》,2001:2,頁64-67。 常青,〈龍門石窟北朝晚期龕像淺析〉,收入龍門石窟研究所編,《龍門石窟一千五百週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頁44-73。 常青,楊超傑、凡青成,〈龍門1034窟〉,《中原文物》,2000:4,頁33-72。 張英群,〈試論北齊佛教造像藝術〉,《中原文物》,1987:2,頁152-158。 常敘政、于豐華,〈山東省青縣出土佛教造像〉,《考古》,1987:4,頁31-35。 常敘政、李少南,〈山東省博興縣出土一批北朝造像〉,《考古》,1983:7,頁38-44。 張淑敏、田茂亭,〈淺談山東博興出土的北朝銅佛像〉,《中原文物》,2005:2,頁75-89。 常盤大定、關野貞,《中國文化史蹟》,京都市:法藏館,1975-1976。 張總,〈北朝半跏思惟像的形式及題材演變〉,《美術史論》,1995:2,頁40-52。 張麗敏、孫彥平,〈定州市博物館收藏的一批漢白玉佛造像〉,《文物春秋》,2002:3,頁43-50。 張寶璽,〈龍門北魏二弟子造像的定型化〉,收入龍門石窟研究所編,《龍門石窟一千五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頁23-35。 張寶璽,《北涼石塔藝術》,上海:上海辭書出板社,2006。 曹桂岑,〈鄭州發現東魏造像碑〉,《文物》,1963:7,頁51-53。 清水善三,〈釋迦像形式の展開—中國.日本—〉,《佛教藝術》,111(1977.2),頁3-32。 陳平,〈河南中小型石窟調查的主要收穫〉,收入巫鴻主編,《漢唐之間的宗教藝術與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頁3-26。 郭志成、周桂香,〈北朝晚期山西石雕佛教造像藝術風格初探〉,《滄桑》,2001:4,頁35-39。 郭勇,〈山西太原西郊發現石刻造像簡報〉,《文物參考資料》,1955:3,頁79-90。 郭勇,〈山西沁縣發現了一批石刻造像〉,《文物》,1959:3,頁54-55。 陳清香,〈雲岡石窟多臂護法神探源—從第8窟摩醯首羅天與鳩摩羅天談起〉,收入雲岡石窟研究院編,《2005年雲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研究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頁286-300。 陳慧霞,〈山東北朝佛教造像初探〉,《雕塑別藏》(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7),頁42-52。 傅永魁,〈河南鞏縣石窟寺再次發現造像龕〉,《考古與文物》,1984:4,頁13-21。 喬志敏,〈新鄭發現南北朝造像碑〉,《中原文物》,1992:1,頁103-104。 惠民地區文物管理組,〈山東無隸出土北齊造像〉,《考古》,1983:7,頁45-47。 惠民縣文物事業管理處,〈山東惠民出土一批北朝佛教造像〉,《文物》,1999:6,頁70-81。 曾布川寬,〈響堂山石窟考〉,《東方學報(京都)》,62(1990.3),頁165-208。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上冊)》,台北市:台灣商務,1991。 程有為,〈河洛文化概論〉,《河南社會科學》,1994:2,頁33-37。 程紀中,〈河北蒿縣發現一批北齊石造像〉,《考古》,1980:3,頁242-245。 賀世哲,〈關於十六國北朝時期的三世佛與三世造像諸問題(二)〉,《敦煌研究》,1993:1,頁1-10。 賀世哲,〈關於十六國北朝時期的三世佛與三佛造像諸問題(一)〉,《敦煌研究》,1992:4,頁1-21。 馮吾現,〈四件北朝造像碑介紹〉,《中原文物》,1994:2,頁17-21、頁72。 雲岡石窟文物保管所編著,《中國石窟 雲岡石窟》,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馮賀軍,《曲陽白石造像研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 塚本善隆著、林保堯.顏娟英譯,《龍門石窟__北魏佛教研究》,新竹市:覺風,2005。 楊伯達,〈曲陽修德寺出土紀年造像的藝術風格與特徵〉,《故宮博物院院刊》,1960:2,頁43-60。 楊伯達,《埋もれた中國石佛の硏究:河北省曲陽出土の白玉像と編年銘文》,東京都:東京美術,1985。 楊超傑,〈談道興碑與1387窟(藥方洞)〉,收入龍門石窟研究所主編,《龍門石窟研究院論文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頁208-214。 溫玉成,〈洛陽市偃師縣水泉石窟調查〉,《文物》,1990:3,頁72-77。 溫玉成,〈跡曠代之幽潛 托無窮之炳煥—龍門石窟藝術綜論〉,收入龍門石窟研究所主編,《龍門石窟研究院論文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頁1-45。 溫玉成,〈龍門北朝小龕的類型、分期與洞窟排年〉,收入龍門文物保管所、北京大學考古系編,《中國石窟•龍門石窟》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頁170-224。同文又收入,龍門石窟研究所編,《龍門石窟研究論文選》,頁290-428。 雷玉華、李裕群、羅進勇,〈四川汶川出土的南朝佛教石造像〉,《文物》,2007:6,頁84-93。 翟盛榮、楊純謝,〈山西昔陽出土一批北朝石造像〉,《文物》,1991:12,頁38-41。 趙立春,〈響堂山石窟的編號說明及內容簡錄〉,《文物春秋》,55(2000.5),頁62-68。 劉建州,〈密縣超化寺北齊造像碑〉,《中原文物》,1994:1,頁109-112。 劉洪淼、傅慧翠,〈淺談鞏縣石窟的伎樂雕刻〉,《中原文物》,1994:1,頁65-70。 劉致平,《中國建築類型及結構》,台北市:尚林,1984。 劉景龍、趙會軍編著,《偃師水泉石窟》,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劉鳳君,〈山東地區北朝佛教造像藝術〉,《考古學報》,1993:3,頁281-310。 劉鳳君,〈山東省北朝觀世音和彌勒造像考〉,《文史哲》,1994:2,頁48-53。 劉鳳君,〈青州地區北朝晚期石佛像與”青州風格”〉,《考古學報》,2002:1,頁39-58。 劉濤,〈魏晉南朝的禁碑與立碑〉,《故宮博物院院刊》,2001:3,頁4-11。 蔣武雄,〈略論《維摩經》漢譯與收錄〉,《法光論壇》,4(2000),頁57-78。 諸城市博物館,〈山東諸城發現北朝造像〉,《考古》,1990:8,頁717-726。 鞏義市文物保護管理所,〈鞏縣石窟寺新發現〉,《中原文物》,2002:1,頁9-13。 蕭玉真,〈中國維摩造像的起源與展開—以隋唐敦煌維摩變壁畫為研究〉,國立台南藝術學院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龍門文物保管所、北京大學考古系編,《中國石窟•龍門石窟》,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龍門石窟研究所、劉景龍、李玉昆主編,《龍門石窟碑刻題記彙錄》,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 臨朐縣博物館,〈山東臨朐明道寺舍利塔地宮佛教造像清理簡報〉,《文物》,2002:2,頁64-83。 謝振發,〈北朝中原地區《須大孥本生圖》初探〉,《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6(1999:3),頁1-42。 顏娟英,〈天龍山石窟的再省思〉,收入臧振華編輯,《中國考古學與歷史學之整合研究》(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97),頁839-928。 顏娟英,〈北齊禪觀窟的圖像考—從小南海石窟到響堂山石窟〉,《東方學報》,第70冊(1998.3),頁375-440。 顏娟英,〈河北南響堂山石窟寺初探〉,《考古與歷史(下)—慶祝高去尋先生八十大壽論文集》(台北:正中書局,1991年),頁331-362。 羅世平,〈青州北齊造像及其樣式問題〉,《美術史研究》,2000:3,頁47-52。 藤原有仁,〈西魏大統六年巨始光造像碑〉,《書論》,9(1976.11),頁61-68。 譚淑琴,〈河南博物院收藏的四件造像碑〉,《中原文物》,2000:1,頁59-66。 譚淑琴,〈維摩經變所體現的中國藝術精神的嬗變〉,《中原文物》,2003:6,頁57-63。 蘇玲怡,〈龍門古陽洞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藤原有仁,〈西魏大統六年巨始光造像碑〉,《書論》,9(1 季崇建,〈上海博物館藏紀年佛教造像考證〉,收錄在上海博物館集刊編輯委員會編,《上海博物館集刊》,8(2000.12),頁217-243。 三、英文論著 Brinker, Helmut, Treasures from the Rietberg Museum, The Asia Society, Inc. New York : Asia Society, in association with J. Weatherhill, c1980. Dorothy C. Wong , Chinese Steles,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4. Ross E. Taggart, George L. Mckenna, Marc F. Wilson, Handbook of the collections in the William Rockhill Nelson Gallery of art and Mary Atkins Museum of fine arts, Kansas City, Missouri, 1973. Siren, Osvald, Chinese sculpture from the fifth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y : over 900 specimens in stone, bronze, lacquer and wood, principally from northern China, Bangkok, Thailand : SDI Publications, 1998. Yu-Min, Lee, “Ketumati Maitreya and Tusita Maitreya in early ChinaⅠ, “ National Palace Museum bulletin, 19: 4 (1984. 10) , pp. 1-13. Yu-Min, Lee, “Ketumati Maitreya and Tusita Maitreya in early ChinaⅡ, “ National Palace Museum bulletin, 19: 5 (1984. 12) , pp. 1-13. 四、網路資源 《數位典藏聯合目錄》網頁:http://catalog.ndap.org.tw/?URN=1811863。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637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攸關河洛地區北齊造像,前人分別就石窟與造像碑兩部份,累積了一些研究成果,而缺乏統合兩者的系統分析,因此無法顯現較為全面的地區特色,甚至有顧此失彼的可能。在龍門石窟與鞏縣石窟的研究,已經有學者進行北朝晚期造像變化及其成因的分析,相對於此,即使造像碑是研究河洛地區北齊造像的重要素材,截至目前為止仍然沒有具體的論述,只有概述、統計或是紀錄,對吾人而言只是籠統的印象,沒有深入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將結合造像碑與石窟龕像,進行河洛地區北齊造像風格、類型以及圖像信仰的討論。 | zh_TW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20T20:32:50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7-R92141001-1.pdf: 62230351 bytes, checksum: 66e4e1ffc8086d14104956946a7e236d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8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緒論 1
第一章 河洛地區北齊佛教造像介紹與類型特色 15 第一節 造像作品介紹 15 第二節 河洛造像的特色 49 第三節 螭首扁版碑的碑制與漢傳統 52 第二章 河洛地區北齊佛教造像風格 57 第一節 造像風格分析 57 (一)天保早期造像風格(550-556) 58 (二)天保晚期到天統時期造像風格(557-569) 67 (三)武平年間造像風格(570-577) 75 第二節 未紀年造像的年代推定 78 第三節 小結 93 第三章 河洛地區北齊佛教造像圖像與信仰意義 95 第一節 圖像考訂與分析 95 (一)釋迦 96 (二)彌勒 100 (三)觀音 104 (四)無量壽佛 105 (五)藥師佛 107 (六)維摩文殊 108 第二節 圖像題材與信仰意義 113 (一)釋迦 114 (二)彌勒信仰 122 第三節 小結 127 結論 128 附錄 132 參考索引書目 180 圖版出處 190 圖版 202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河洛地區北齊佛教造像研究 | zh_TW |
dc.title | The Study on Buddhist Sculptures of the Northern Chi Dynasty in Luoyang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6-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陳葆真,潘亮文 | |
dc.subject.keyword | 北齊,佛教,雕塑,洛陽,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Northern Chi,Buddhist,Sculpture,Luoyang, | en |
dc.relation.page | 201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
dc.date.accepted | 2008-07-31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藝術史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藝術史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7-1.pdf | 60.77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