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中國文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6055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洪淑苓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Shu-Ling Horngen
dc.contributor.author吳道順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NGU TOH SOONen
dc.date.accessioned2024-09-25T16:49:28Z-
dc.date.available2024-09-26-
dc.date.copyright2024-09-25-
dc.date.issued2024-
dc.date.submitted2024-08-10-
dc.identifier.citation一、文本(依照作者生年、出版年代排序)

1.翠園,《夜窗閒話》(怡保:霹靂文藝研究會,1975)。
2.翠園,《書燈絮語》(怡保:心鏡,1987)。
3.翠園,《緣在山中》(怡保:心鏡,1991)。
4.翠園,《校裡乾坤》(怡保:心鏡,1993)。
5.翠園,《珍藏偶記》(怡保:心鏡,1995)。
6.翠園,《徘徊畫廊》(怡保:心鏡,1997)。
7.翠園,《翠園小品文》(怡保:心鏡,1997)。
8.彭士驎(翠園),《晚晴幽草》(怡保:心鏡,2005)。
9.余秀斌,《心湖的漣漪》(新加坡:人文,2000)。
10.紫曦,《舌花集》(八打靈再也:紫煦,1980)。
11.詩葆,《無語問蒼天》(新加坡:七洋出版社,1984)。
12.荷凡,《近打河畔水悠悠》(怡保:藝青,1995)。
13.芸亦塵,《肝膽紅塵》(吉隆坡:大將,2004)。
14.許心倫,《有情天地》(吉隆坡:雪隆海南會館,1996)。
15.許心倫,《當榴梿花開的時候》(新山:彩虹,1996)。
16.方娥真,《重樓飛雪》(台北:源成,1977)。
17.方娥真,《娥眉賦》(台北:四季,1977)。
18.方娥真,《日子正當少女》(台南:長河,1978)。
19.方娥真,《畫天涯》(台北:皇冠,1980)。
20.方娥真,《人間煙火》(香港:山邊社,1982)。
21.方娥真,《豔殺》(香港:星際,1986)。
22.方娥真,《白衣》(台北:林白,1987)。
23.方娥真,《生命要轉入小說》(香港:香江,1987)。
24.方娥真,《寂寞一點紅》(香港:華漢,1987)。
25.方娥真,《小方磚》(香港:明天,1987)。
26.方娥真,《佳話》(香港:華漢,1987)。
27.方娥真,《剛出爐的月亮》(台北:合成,1988)。
28.方娥真,《桃花》(台北:皇冠,1989)。
29.方娥真,《何時天亮》(台北:皇冠,1989)。
30.方娥真,《一生劍愁》(珠海市:珠海,2000)。
31.方娥真,《滿樹嬰孩綠》(台北:健行,2000)。
32.方娥真,《花邊探案》(香港:交流,2006)。
33.方娥真,《今夜的月色分外好》(香港:陳湘記,2007)。
34.陳璧穎,〈根〉,收錄於莫河編,《新馬海南女作家選集》(新加坡:海南會館,1994)。
35.陳璧穎,〈淡淡幽情〉,收錄於莫河編,《新馬台海南作家作品選》(新加坡:武吉智嗎聯誼會,2004)。
36.柏一,《相識不相見》(八打靈再也:琦琦,1996)。
37.柏一,《把自由留給自己》(台北:圓神,1997)。
38.柏一,《請你陪我一同出走》(新山:彩虹,1999)。
39.柏一,《浪漫母子情》(吉隆坡:大將,2000)。
40.柏一,《孤之行》(吉隆坡:雙燕,2003)。
41.柏一,《柏一讀你》(八打靈再也:文運,2007)。
42.鍾怡雯,《河宴》(台北:三民,1995)。
43.鍾怡雯,《垂釣睡眠》(台北:九歌,1998)。
44.鍾怡雯,《聽說》(台北:九歌,2000)。
45.鍾怡雯,《我和我豢養的宇宙》(台北:聯合文學,2002)。
46.鍾怡雯,《飄浮書房》(台北:九歌,2005)。
47.鍾怡雯,《野半島》(台北:聯合文學,2007)。
48.鍾怡雯,《陽光如此明媚》(台北:九歌,2008)。
49.鍾怡雯,《麻雀樹》(台北:九歌,2014)。
50.鍾怡雯,《野半島》(台北:九歌,2014)。
51.黎紫書,《因時光無序》(吉隆坡:有人,2008)。
52.黎紫書,《暫停鍵》(台北:聯經,2012)。

二、專書(依照姓氏筆畫或字母排序)

1.Ipoh: The Town that Tin Built, A Review of the History,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Perak's Capital (Ipoh: Ipoh Municipal Council.1962).
2.Mike Crang 著,王志弘、余佳玲、方叔惠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2006年)。
3.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2006年)。
4.Victor Purcell著,劉前度譯,《馬來亞華僑史》(檳城:光華日報,1950)。
5.小黑編,《馬華文學大系散文(二)1981—1996》(新山:彩虹,2002)。
6.王佩璉,《華工的足跡》(北京:首都師範大學,1994)。
7.王智明、宋玉雯、林麗雲、陳瑞樺編,《文學論戰與記憶政治:亞際視野》(台北:聯合文學,2023)。
8.朱宗賢,《怡保城鄉散記》(吉隆玻:燧人氏,2007)。
9.言叔夏編,《九歌一一一年散文選》(台北:九歌,2023年)。
10.李錦宗,《馬華文壇作家與著作》(蒲種:怡保觀音堂法雨,2017)。
11.林春美、陳湘琳編,《與島漂流—馬華當代散文選(2000-2012)》(八打靈再也:有人,2013)。
12.林春美、陳湘琳編,《爬樹的羊:馬華當代散文選(2013-2016)》(吉隆坡:三三,2019)。
13.林婷婷、劉慧琴編《歸雁——東南亞華文女作家選集》(台北:商務,2012)。
14.胡晴舫編,《九歌一○七年散文選》(台北:九歌,2019年)。
15.桑德拉.吉爾伯特(Sandra Gilbert)、蘇珊.古芭(Susan Gubar)著,楊莉馨譯《閣樓上的瘋女人:女性作家與19世紀文學想像》(The Madwoman in the Attic: The Woman Writer and the Nineteenth-Century Literary Imagination) [1979]。(北京:世紀文景,2015)。
16.神州詩社編,《風起長城遠》(台北:故鄉,1977)。
17.神州詩社編,《踏破賀蘭山缺—神州文集第二號》(台北:皇冠出版社,1978)。
18.神州詩社編,《夢斷故國山川—神州文集第四號》(台北:皇冠出版社,1979)。
19.神州詩社編,《虎山行—神州文集第七號》(台北:皇冠出版社,1979)。
20.張瑞芬,《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評論篇》(台北:麥田,2006)。
21.張錦忠,《關於馬華文學》(高雄:國立中山大學,2009年)。
22.許文榮編,《回首八十載‧走向新世紀/九九馬華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士姑來:南方學院,2001)。
23.陳大為,《思考的圓周率》(吉隆坡:大將出版社,2006年)。
24.陳大為,《馬華散文史縱論》(台北:萬卷樓,2009年)。
25.陳義芝編,《向時間下戰帖—聯合報文學獎一九九七卷》(台北:聯經,1997年)。
26.陳鴻瑜,《馬來西亞史》,(台北:蘭台出版社,2012)。
27.雅克.德里達(Jacques Derrida),汪堂家譯《論文字學》(De la grammatologie) [1967](上海:上海譯文,1999)。
28.黃堯,《馬星華人志》,(吉隆坡:元生基金會,2003)。
29.黃錦樹,《馬華文學:內在中國、語言與文學史》(吉隆坡:華社資料研究中心,1996年)。
30.黃錦樹、高嘉謙編,《散文類—新時代「力與美」最佳散文課讀本》(台北:麥田,2015年)。
31.黃麗群編,《九歌一○九年散文選》(台北:九歌,2021年)。
32.溫任平編,《大馬詩選》(美羅:天狼星,1974)。
33.溫瑞安編,《坦蕩神州》(台南:長河出版社,1978)。
34.溫瑞安,《楚漢》(台北:尚書文化出版社,1990)。
35.廖文輝,《馬來西亞史》(雪蘭莪:馬來亞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7)。
36.碧澄編,《馬華文學大系—散文(一)1965–1980》(新山:彩虹,2001)。
37.潘碧華、馬崙編,《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小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22)。
38.鍾怡雯,《馬華當代散文選(1990-1995)》(台北:文史哲,1996年)。
39.鍾怡雯、陳大為編,《赤道形聲》(台北:萬卷樓,2000)。
40.鍾怡雯,《亞洲華文散文的中國圖像(1949-1999)》(台北:萬卷樓,2001年)。
41.鍾怡雯,《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的詮釋與批評》(台北:聯合文學,2004年)。
42.鍾怡雯,《靈魂的經緯度》(吉隆坡:大獎出版社,2006年)。
43.鍾怡雯、陳大為編,《馬華散文史讀本1957-2007》三卷(台北:萬卷樓,2007年)。
44.鍾怡雯,《馬華文學史與浪漫傳統》(台北:萬卷樓,2009年)。

三、報紙、期刊論文(依照出版年代排序)

1.方北方,〈廚房裡打繡花拳:馬華的文學活動〉,《聯合報》第8版(1981年3月15日)。
2.黃錦樹,〈「馬華文學」全稱之商榷〉,《星洲日報‧文藝春秋》(1991年1月19日)。
3.張錦忠,〈馬華文學:離心與隱匿的書寫人〉,《中外文學》第247期,第19卷第12期(1991年5月),頁34-46。
4.陳應德,〈馬華文學正名的爭論〉,《星洲日報‧星雲》(1992年5月30日)。
5.林建國,〈為什麼馬華文學?〉,《中外文學》第250期,第21卷第10期(1993年3月),頁89-126。
6.陳慧樺,〈她的靈氣點亮了她的文字意境──鍾怡雯散文的敘述策略〉,《文訊月刊》第114期(1995年4月),頁7-10。
7.安煥然,〈內在中國與鄉土情懷的交雜-試論大馬旅台知識群的鄉土識同意識〉,《資料與研究》第21-22期(1996年),頁89-103。
8.黎紫書,〈文學不只是文字遊戲〉,《亞洲週刊》(1996年11月4日-11月10日),頁139-140。
9.賴佳琪,〈鍾怡雯:寫作和真實應該分開〉,《文訊》第137期(1997年3月),頁48-49。
10.黃義忠,〈癡戀文字,左手寫新聞,右手寫小說——黎紫書〉,《學海週刊》第115期(1997年4月2日),頁5-6。
11.陳大為,〈感官與思維的冷盤-90年代馬華新詩裡的都市影像〉,《國文天地》第13卷第8期(1998年1月),頁71-83。
12.洪淑苓,〈評鍾怡雯《垂釣睡眠》〉,《中國時報‧開卷版》(1998年4月2日)。
13.李令儀,〈鍾怡雯:不讓散文洩露真實生命歷程〉,《中國時報‧開卷版》(1998年4月2日)。
14.吳禮權,〈平淡情事藝術化的修辭策略──試論華裔女作家鍾怡雯的散文語言特色〉,《徐州師範大學學報》第25卷第2期(1999年6月),頁54-57。
15.陳利威,〈林寶玲與黎紫書的精神分裂〉,《學海週刊》第212期(2000年2月2日),頁7-8。
16.辛金順,〈烏托邦的祭典——解讀鍾怡雯《河宴》中的童年書寫〉,《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第3期(2000年),頁20-28。
17.顏崑陽,〈由小見大,化實為虛──鍾怡雯《聽說》〉,《中央日報‧中央閱讀》(2000年9月4日)。
18.李奭學,〈散文哪吒〉,《中央日報‧中央副刊》(2001年7月12日)。
19.唐捐,〈吾貓即宇宙,宇宙變寵物──鍾怡雯《我和我豢養的宇宙》〉,《中央日報‧中央副刊》(2002年7月1日)。
20.溫任平,〈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南洋商報.南洋文藝》,2003年2月4日。
21.周清嘯,〈談方娥真《娥眉賦》:美麗的簾影背後〉,《南洋商報.南洋文藝》(上)2003年2月8日,(中)2003年2月11日,(下)2003年2月15日。
22.張永修,〈紙上專訪方娥真:娥真傳真3〉,《南洋商報.南洋文藝》,2003年2月11日。
23.徐國能,〈散文新視野:論鍾怡雯的雄辯與解構〉,《香港文學》第227期(2003年11月),頁17-22。
24.徐學,〈鍾怡雯散文的感性與知性──兼談台灣女性文學〉,《台灣研究集刊》第86期(2004年),頁108-113。
25.張錦忠,〈文化回歸、離散台灣與旅行跨國性:「在台馬華文學」的案例〉,《中外文學》,總第391(2004年12月),頁153-166。
26.黃恩慈,〈油棕園傳來的獨語──訪評鍾怡雯〉,《幼獅文藝》第613期(2005年1月),頁72-78。
27.黃錦樹,〈文學獎,遺珠,異國情調〉,《蕉風》第492期(2004年7月),頁6。
28.陳伯軒,〈別有天地──論鍾怡雯散文原鄉風景的構成與演出〉,《中國現代文學》 第9期(2006年6月),頁181-197。
29.方娥真,〈一條生路〉,《文訊》,總第294期(2010年4月),頁86-92。
30.林春美,〈幼女當自強:方娥真自傳體小說的女性成長史〉,《中山人文學報》,總第40期(2016年1月),頁81-99。

四、專書論文(依照出版年代排序)

1.Roland Barthes.”From Work to Text”Image-Music-Text .Trans.Stephen Heath.(New York:Hill and Wang,1977)PP.155-164.
2.王潤華,〈一位世界公民的散文集〉,收於詩葆,《無語問蒼天》(新加坡:七洋出版社,1984),頁1-4。
3.Julia Kristeva.”Word, Dialogue and Novel.”The Kristeva Reader.(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6),PP.34-60.
4.黃恩慈,〈狸奴獨語──鍾怡雯散文初探〉,收入清華大學台文所(編)《第一屆台灣文學研究生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4年),頁229-244。
5.鍾怡雯,〈序〉,收入鍾怡雯、陳大為(編),《天下散文選》(台北:天下遠見,2010),I-IX。
6.李乾耀,〈彭士驎的書畫藝術:地緣文化的培育與傳統人文涵養的熔鑄〉,《翠園書畫集》(吉隆坡:梁炤祥,2017),頁27-39。

五、學位論文(依照出版年代排序)

1.吳柳蓓,《論在台馬華女性作家──以商晚筠、方娥真、鍾怡雯為觀察核心》(嘉義:南華大學,2007)。
2.陳芳莉,《在台馬華文學中的原鄉再現──以黃錦樹、鍾怡雯、陳大為為例》(台南:成功大學,2008)。
3.李婉寧,《女性散文中的空間、時間與關係書寫——以柯裕棻、張惠菁、鍾怡雯為討論對象》(台北:臺灣師範大學,2010)。
4.張馨函,《馬華旅台作家的原鄉書寫研究(1976-2010)》(台北:台北大學,2012)。
5.陳慶函,《在台馬華散文研究》(花蓮:東華大學,2013)。

六、網路資料
1.李宣春,〈獨家專訪.我們一起看黎紫書〉,2006年5月26日, http://www.got1mag.com/blogs/got1mag.php/2006/05/26/zishuli_interview。
2.霹靂州地圖,2018,https://zh.wikipedia.org/wiki/File:Districts_in_Perak.svg。
-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6055-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論文以馬華文學為研究領域,從中選取十二位女作家,嘗試從她們的散文作品來探勘她們以經驗世界為基底而創作的散文文本,到底表達了如何的人生經歷、創作經驗、空間敘事與女性視野。論文以文本細讀的方法,嘗試整理並建立個案,運用的研究母題包含離鄉 / 出走、幻滅 / 重生、紀實 / 虛構、文明 / 自我等。所探討的十二位女作家都與馬來西亞霹靂州山城怡保相關,包括余秀斌、紫曦、荷凡、芸亦塵、方娥真、陳璧穎、柏一、黎紫書、翠園、詩葆、許心倫以及鍾怡雯,他們的生命各自因為出生、定居或婚嫁等因素與怡保產生無法抹滅的連結。而山城怡保,從二十世紀到二十一世紀,逐漸成為了馬來西亞值得觀察的一個文化場域,來自怡保的女作家在文學上的出色表現,頻頻得獎,更是需要給予特別的關注和研究。
本論文的章節安排,第一章為緒論,主要敘述了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並介紹了十二位女作家的生平以及她們的著作。第二章主要探討了南來的作家,以及一批南來後的人想要回去中國的心願,此外,本章也論及女作家出走到大馬以外的經驗,而作為故鄉怡保給予她們的影響有多深厚。第三章討論了方娥真的文學創作。方娥真的創作生涯可分為兩個階段,本章嘗試從其創作歷程中探勘她兩個創作階段的不同特色。藉由方娥真的散文分析可知,她早期喜歡對鏡書寫與幻想,但第二階段的創作心理已大有轉變,體認到現實人生裡的「真」。方娥真寫作歷程最關鍵的轉變是到了香港,她在香港時期的書寫,大多投射了在台灣蒙冤入獄的陰影。第四章主要探討鍾怡雯散文中的空間場景與敘事的關係。從敘事的角度而論,空間場景在鍾怡雯的文本中,無論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參與敘事的運作,都有其不可忽視的作用。第五章討論許心倫等女作家的父親給予她們的生命經歷,進而影響到部份女作家日後的生命空間。而信仰對於她們是有怎樣的影響,以及她們的思維是如何的在日常言論裡發揮,都是本章會探索的地方。第六章為本論文的結論,本論文認為馬華怡保女作家的散文書寫,都具備了她們各自的時代意義。她們的成長或生活環境,也就是山城怡保,在文本中折射出了獨有的經歷。此外,透過文字顯現的關懷、自我生命的回顧與省思,達到了散文可貴的情感志向,也衍生出了一種對話的模式,不論作者和作者之間,還是在書寫與閱讀的形成關係中,皆呈現了一種思辨的力量。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This dissertation is a study related to Mahua Literature as the research field and selects twelve female writers from Ipoh. This study attempts to explore what kind of life experience, creative experience, spatial narrative and female vision they expressed in the prose texts they created based on their experience of the world. This dissertation uses the method of close text reading, attempts to organize and establish themes. The themes include leaving home/ fleeing away, disillusionment/ rebirth, documentary/ fiction, civilization/ self and more. These twelve female writers were all associated with Ipoh, a mountain town in the Malaysian state of Perak. They are Yee Siew Pun, Tze Hsi, He Fan, Yun Yi Chen, Fang E-zhen, Chen Bi Ying, Bo Yi, Li Zi Shu, Cui Yuan, Shi Bao, Koh Shim Luen and Choong Yee Voon. Each of their lives has an indelible connection with Ipoh due to factors such as birth, residency, or marriage. Ipoh has gradually become a cultural field worth observing in Malaysia from the 20th to the 21st century. The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of female writers from Ipoh in literature has frequently won awards, so it is even more worthy to be discussed.
The chapter arrangement of this dissertation,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mainly describes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and purpose of this paper, besides introducing the lives of twelve female writers and their works. Chapter two discusses writers from China who came to Malaysia and the wishes of those who desired to return to China. In addition, the life experience of female writers leaving Malaysia are also discussed and the influence their hometown gave them.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Fang E-zhen’s literature. Fang E-zhen ’s literature creation career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This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her two creative stages from her creative process. From the analysis of Fang E-zhen ’s prose, her early days, she liked mirror writing and fantasizing; but in the second stage, her creative psychology has changed significantly, and she realized the "truth" in real life. The most critical change in Fang E- zhen’s writing process was her arrival in Hong Kong. Most of her writings during her time in Hong Kong expressed her sorrow for being wrongly imprisoned in Taiwan. The main purpose of Chapter Four i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rrative and spatial settings in Choong Yee Voon’s prose. From a narrative perspective with regards to Choong Yee Voon’s prose, spatial settings play an active and crucial role in characterization as well as involvement in the actual narrative of the scheme. Chapter Five discusses the life experiences given to female writers such as Koh Shim Luen by their fathers, which further affect their viewpoint in life. The influence of religion on them and their communication style, are areas to be discussed in this chapter. Chapter Six concludes that the prose works written by these twelve Chinese female writers from Ipoh, all have their own significance of the times. Their growth or living environment in the mountain town Ipoh, reflected the unique experiences in their works. Furthermore, as care were expressed through words, review and reflection of one’s own life, it achieves the valuable emotional ambition of prose and also derives a dialogue mode. Between the authors, 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riting and reading, there exists a power of thought.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4-09-25T16:49:28Z
No. of bitstreams: 0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4-09-25T16:49:28Z (GMT). No. of bitstreams: 0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口試委員會審定書……i
中文摘要……ii
Abstract……iv
目次……vi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及目的……1
第二節:定義、範圍與研究方法……2
一、「馬華」、「怡保」空間敘事的定義……2
二、研究範圍與十二位女作家簡介……4
三、研究方法與步驟……12
第三節:文獻回顧……16
第四節:章節架構……23

第二章:他方與家鄉——翠園與詩葆等作品論……29
第一節:南來的緣份……29
第二節:回鄉的心願……36
第三節:出走到他方……42
第四節:怡保是故鄉……51
第五節:小結……58

第三章:從家鄉到臺港——方娥真作品論……61
第一節:書寫的經歷……61
第二節:兩階段特色……63
一、對鏡幻想與心境的轉變……63
二、從嚮往純真美好到抓住「人生裡的真」……69
第三節:散文與小說……73
一、散文集《重樓飛雪》與小說《畫天涯》……73
二、散文集《生命要轉入小說》與小說《今夜的月色分外好》……75
三、香港時期的散文與一系列小說的陰影書寫……77
第四節:天涯共此時……81
一、絕楚篇(台北)……82
二、燃香篇(香港)……83
三、舊夢篇(怡保)……84
第五節:小結……85

第四章:在現實與夢境之間流動——鍾怡雯作品論……87
第一節:編織的文本……88
第二節:更動與改變……90
第三節:移動的空間……99
第四節:夢境的流動……111
第五節:小結……119

第五章:建構自己的空間——許心倫與黎紫書等作品論……121
第一節:與父的距離……121
第二節:自己的地盤……132
第三節:信仰的介入……139
第四節:女性的說話……148
第五節:小結……155

第六章:結論……157

參考文獻……163
-
dc.language.isozh_TW-
dc.title馬華怡保女作家的散文書寫及其空間敘事zh_TW
dc.titleThe Prose Writing and Spatial Narrative by Mahua Female Writers from Ipoh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12-2-
dc.description.degree博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張錦忠;黃美娥;高嘉謙;楊宗翰zh_TW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Tee Kim Tong;Mei-e Huang;KO CHIA CIAN;Tsung-han Yangen
dc.subject.keyword馬華,怡保,女性作家,散文,書寫,zh_TW
dc.subject.keywordMahua Literature,Ipoh,Female Writers,Prose,Write,en
dc.relation.page171-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2403806-
dc.rights.note未授權-
dc.date.accepted2024-08-13-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
dc.contributor.author-dept中國文學系-
顯示於系所單位:中國文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12-2.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3.5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