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569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陳顯武(Hsien-Wu Chen) | |
dc.contributor.author | Li-Chun Liu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劉麗君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5-20T20:29:10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0-08-09 | |
dc.date.available | 2021-05-20T20:29:10Z | - |
dc.date.copyright | 2011-08-15 | |
dc.date.issued | 2011 | |
dc.date.submitted | 2011-08-10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書籍】
丁道源,「最新少年事件處理法釋論」,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2002年4月增訂4版。 尹琳,日本少年法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 田宮 裕、廣瀨健二,「注釋少年法」(第三版),日本:有斐閣,2009年5月。 林紀東,「少年事件處理法論」,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7月。 沈銀和,「中德少年法比較研究」,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4月。 林清祥,「少年事件處理法研究」,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胡中宜,瑞典少年犯罪處遇與觀護制度,收錄於徐錦鋒主編「少年觀護制度理論與實務」,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年1月。 許春金,「青少年犯罪原因論」,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許春金,「犯罪學」,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登澤俊雄,「少年法入門」,日本:有斐閣,2008年3月4版。 黃秉輝,保護管束及勞動服務,收錄於徐錦鋒主編「少年觀護制度理論與實務」,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年1月。 劉作揖,「少年事件處理法」,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8月二刷。 蔡德輝、楊士隆,「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9月4版。 賴瑩黛,急速輔導與交付觀察,收錄於徐錦鋒主編「少年觀護制度理論與實務」,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年1月。 盧秋生,少年犯之處遇問題與對策,收錄於楊士隆、林健陽主編「犯罪矯治—問題與對策」,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1月。 【學位論文】 林上鈞,「創設刑罰第三元制度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郭致宏,「論我國虞犯少年之處遇」,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7月。 郭玄義,「少年事件處理法適用及準用刑事訴訟法關係之研究」,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陳孟萱,「少年司法保護制度之契機─以美國少年法為借鏡」,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陳敏男,「少年事件處理法之保護處分與刑法保安處分之比較研究」,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劉金玫,「我國少年司法對虞犯之處理—以美國法制之發展為借鏡」,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 【期刊論文】 李茂生,日本少年法制之理論與實踐,臺大法學論叢第21卷第2期,1992年8月,頁97-158。 李茂生,我國少年犯罪與少年司法,律師通訊第184期,1995年1月,頁25-34。 李茂生,新少年事件處理法目的規定釋疑,月旦法學雜誌第40期,1998年9月,頁34-50。 李茂生,新少年事件處理法的立法基本策略—後現代法秩序說,臺大法學論叢第28卷第2期,1999年1月,頁141-228。 李茂生,我國少年事件處理法的檢討與展望—以刑事司法與福利行政兩系統的交錯為論點,月旦法學雜誌第74期,2001年7月,頁30-50。 李茂生,釋字第664號解釋評釋—憲法的顢頇與天真,臺灣法學雜誌第137期,2009年10月,頁31-40。 何明晃,虞犯在我國少年司法實務運作之檢討—以臺灣高雄少年法院所受理之經常逃學或逃家事件為例,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第14期,2008年12月,頁137-155。 周愫嫻,影響少年事件審判結果的法律與非法律因素—論司法審判的公正與客觀性,輔仁學誌第28期,1998年,頁23-54。 周愫嫻、陳吳南,「虞犯」:真的道德恐慌,假的風險治理,社區發展季刊第128期,2009年12月,頁60-72。 吳再求、蘇峻瑩,彼此扶持—少年輔導機制,刑事雙月刊第19期,2007年8月,頁18-21。 施慧玲,少年非行防治對策之新福利法制觀—以責任取向的少年發展權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1期,1998年7月,頁199-231。 施慧玲,從福利觀點論我國少年事件處理法之修正,月旦法學雜誌第40期,1998年9月,頁60-69。 許福生,臺灣少年非行處遇與防治策略之探討,刑事法雜誌第53卷第6期,2009年12月,頁133-178。 郭豫珍,「虞犯」概念在國際少年司法理念上的定位與檢討,法學叢刊第200期,2005年10月,頁89-121。 陳毓文,以社會工作的角度來看少年犯罪之預防與處遇,月旦法學雜誌第74期,2001年7月,頁85-95。 陳運財,從司法院釋字第664號解釋談少年人權之展望,第66屆司法節學術研討會,2011年1月11日,頁6-32。 湯德宗,大法官釋字第664號解釋評析,法令月刊第60卷第12期,2009年12月,頁4-26。 蔡蕙芳,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在我國少年司法之落實—以少年事件處理法為討論中心,律師雜誌第278期,2002年11月,頁34-50。 蔡坤湖,禁錮少年的不是高牆,而是你我的眼睛—釋字第六六四號評析,月旦法學雜誌,2010年1月,頁160-170。 黎文德,少年保護事件之協商審理與處遇,月旦法學雜誌第74期,2001年7月,頁69-85。 賴恭利,談少年事件司法體系與社政(福)體系之合作支援─以少年司法工作者角度談社政(福)資源之參與,兒童福利期刊第4期,2003年2月,頁23-42。 盧秋生,瑞典犯罪少年之處遇制度,法務通訊第1990期,2000年7月30日,第4-5版。 Kerner, Hans-Jurgen 著,許澤天、薛智仁譯,德國少年刑法中刑事法與教育法之制裁體系(上)—重點鳥瞰,月旦法學雜誌第146期,2007年7月,頁207-218。 Kerner, Hans-Jurgen 著,許澤天、薛志仁譯,德國少年刑法中刑事法與教育法之制裁體系(下)—重點鳥瞰,月旦法學雜誌第148期,2007年9月,頁212-219。 【政府公報】 立法院公報,第50卷第28期號第9冊。 立法院公報第56卷第5期。 立法院公報,第59卷第90期。 立法院公報第60卷20期。 立法院公報第65卷第4期。 司法周刊第1457期。 中華民國司法統計月報,2003年至2010年之12月份月報,司法院統計處編印。 【官方出版品】 李茂生,「少年司法處遇多樣化之研究—以美、日二國之制度為中心」,司法院研究計畫論文,2009年12月。 胡致中、池啟明、許正順,「日本民間少年福利機構與少年觀護制度之關係」,1992年3月司法院第二廳出國考察報告。 張國棟,協商式審理實務—處理少年保護事件之團隊運作,收錄於「少年刑事法律問題專題研究—少年法院(庭)庭長、法官第三、四、五期專業講習研究專輯」,司法院印行,2000年12月。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569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所謂虞犯少年係指雖未有觸犯刑罰法律之行為,但有強烈犯罪傾向而國家有必要予以保護的少年;然而,少年虞犯行為實際上只是少年成長過程中所出現的偏差或不良行為,是否應由司法介入處理,在世界法制史上始終存有爭論。我國少年事件處理法之立法沿襲自日本戰後的少年法制,兼有刑事法與福利法之兩面,除將少年觸犯刑罰法律行為列入管轄事務外,並將性格不良而有觸犯刑罰法律之虞的少年虞犯事件納入。
2009年7月31日司法院公布之釋字第664號解釋,雖然認為少年事件處理法中有關虞犯少年之規定,係立法者綜合相關因素,為保障、維護12歲以上未滿18歲之虞犯少年健全自我成長所設之保護制度,肯認少年司法處理虞犯之合憲性;惟對於現行少年事件處理法中所採取之有關限制逃學或逃家虞犯少年人身自由限制部分則認為不符合憲法第23條之比例原則而違憲。此號解釋所採取保護處分限制論的觀點,對於逃學或逃家虞犯少年在現行實務上之運作產生深遠的影響,使得以往經移送法院虞犯人數之大宗--逃學或逃家虞犯少年之人數大幅驟減,由先前50%以上之比例驟減為僅餘14.6%,可知影響之大。 因此,本研究試著從分析各時期有關少年虞犯制度的相關規定、實務運作出發,就最近幾年移送各類型之虞犯人數、處遇類型等情形作整理、統計分析與探討,期能了解實務上處理虞犯少年之現況,並檢視釋字第664號解釋後對實務之影響,再以日本少年法有關虞犯制度的運作情形,作為借鏡,試著提出在立法政策上可行之方向,以尋求妥適之修法參考,從而得以建立適合我國少年司法之虞犯制度。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A status offender refers to a juvenile who has yet to commit an act that is in violation of the criminal law but somehow has so strong a tendency to commit such an act that the state has found it necessary to give protection. Nevertheless, status offense is, in fact, simply deviant or unhealthy behavior appearing in the course of a young man’s growth. Always debatable in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s legal systems is whether the judicial system should ever get involved. The enactment of the R.O.C. Juvenile Proceeding Act follows the post-war Japanese juvenile laws, which combines both the aspects of criminal law and welfare law. Not only does it have jurisdiction over juveniles who violate criminal laws, but it also exercise authority over status offenders who are likely to commit acts that are in violation of criminal laws.
Despite the issuance of J.Y. Interpretation No. 664 by the Judicial Yuan on July 31, 2009, which reasoned that the provisions of the Juvenile Proceeding Act regarding the status offenses are the kind of protective system established by the lawmakers after taking into account all relevant factors to safeguard and preserve a healthy self-growing environment for status offenders between the ages of 12 and 18, thus acknowledging the constitutionality of the judicial intervention in status offense, it finds it unconstitutional for the existing Juvenile Proceeding Act to impose restrictions on the personal freedom of those status offenders who rum away from school or home on the ground of its inconsistency with the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 embodied in Article 23 of the Constitution. The view adopted by said interpretation on the limitation of protective measures has worked deeply into the existing practice regarding the status offenders who play truant—sharply reducing the bulk of school- or home-dodging juvenile cases transferring to the courts from 50% in the past to a mere 14.6%. In light of the above, this research sets out to analyze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and practices of the status offender systems in various periods and to collate, compile statistics and prove into the number of various types of status offenders and their treatments, in an attempt to grasp the status quo of the treatment of status offenders in practice. Also subject to review is the influence of J.Y. Interpretation No. 664 on the judicial practice. Furthermore, the operation of the Juvenile Act of Japan is studied so we may borrow its experience in attempting to propose a feasible approach in forming legislative policies to seek appropriate references in amending the existing laws, hence establishing a status offender system that may suit the R.O.C.’s juvenile justice.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20T20:29:10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0-P92341012-1.pdf: 1158071 bytes, checksum: 56d6a4e56f690d11d4f7a77211e4ee02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1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謝 辭 iii 中文摘要 v 英文摘要 vii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 5 第四節 名詞解釋 6 第五節 研究方法 8 第二章 少年司法與虞犯少年 11 第一節 少年司法之理念模型及虞犯制度 11 第一項 少年司法之理念模型 11 第一款 歐陸刑事原型 12 第二款 英美福利原型 12 第三款 北歐福利行政型 13 第四款 折衷型 14 第二項 虞犯制度與理念模型之耦合 15 第一款 德國 15 第二款 美國 16 第三款 日本 17 第二節 我國少年法制下的虞犯少年 18 第三節 司法體系處理虞犯少年合適性之爭論 20 第一項 立法之初之爭議 20 第二項 學者之見解 22 第三項 國際公約之觀點 24 第一款 日內瓦宣言 24 第二款 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標準規則(北京規則) 24 第三款 兒童權利公約 24 第四款 預防少年犯罪準則(里雅德準則) 25 第四節 小 結 26 第三章 我國虞犯制度之沿革與構造 29 第一節 立法沿革 29 第一項 1955年草案之立法過程 29 第二項 1971年修法歷程 30 第三項 1976年修法歷程 30 第四項 1997年修法歷程 31 第二節 虞犯之構成要件 33 第一項 虞犯事由 34 第二項 虞犯性 34 第三節 少年司法體系對虞犯之處遇 36 第一項 處遇之意義 36 第二項 虞犯處遇制度 37 第一款 受 理 38 第二款 調查與審理 40 第三款 保護處遇 45 第四節 小 結 52 第四章 日本現行虞犯制度 55 第一節 少年保護事件之種類 55 第一項 犯罪少年 55 第二項 觸法少年 56 第三項 虞犯(ぐ犯)少年 56 第二節 先議權 57 第三節 少年事件之處理程序 60 第一項 受 理 60 第二項 調查及審理 63 第三項 處 遇 66 第四節 小 結 71 第五章 司法院釋字第664號解釋對我國虞犯制度之影響 73 第一節 司法院釋字第664號解析 73 第一項 背景說明 73 第二項 本號解釋之評析 78 第二節 司法院釋字第664號解釋對實務之衝擊 82 第三節 實務對司法院釋字第664號解釋之回應 88 第一項 司法處置方面 88 第二項 因應措施方面 89 第一款 建立與社政主管機關之聯繫機制 89 第二款 補助安置機構 90 第三款 虞犯相關條文之修法 92 第四節 小 結 93 第六章 修法之發展方向與檢討 95 第一節 法制面 95 第一項 虞犯少年一體適用 95 第二項 虞犯要件明確化 96 第三項 前置輔導措施 97 第四項 建置新收容處所 99 第二節 執行面 101 第一項 前置輔導之機關 101 第一款 實務運作模式 101 第二款 現行法之規定 103 第三款 分析與檢討 105 第二項 留置觀察之運用 107 第三節 小 結 108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111 第一節 結 論 11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14 參考文獻 119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我國少年虞犯制度之研究--兼及日本法之比較 | zh_TW |
dc.title | The Research on Status Offenders in Taiwanese Juvenile Justice--Compared with Japanese Law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9-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蔡清遊(Ching-You Tsay),鄭文中(Wen-Chung Cheng) | |
dc.subject.keyword | 虞犯,少年,少年司法,少年事件處理法,釋字第664號解釋,日本少年法,處遇,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status offender,Juvenile,Juvenile Justice,Juvenile Proceeding Act,J.Y. Interpretation No. 664,Juvenile Act of Japan,treatment, | en |
dc.relation.page | 122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
dc.date.accepted | 2011-08-10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國家發展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國家發展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0-1.pdf | 1.13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