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歷史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5331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顏杏如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Hsin-Ju Yenen
dc.contributor.author曹惟晴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Wei-Ching Tsaoen
dc.date.accessioned2024-09-05T16:12:33Z-
dc.date.available2024-09-06-
dc.date.copyright2024-09-05-
dc.date.issued2024-
dc.date.submitted2024-08-07-
dc.identifier.citation一、文獻史料

(一)政府檔案
「世襲ノ神官以下改正補任并官社以下定額及神官職制規則」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A15070991500、太政類典・第一編・慶応三年~明治四年・第百三十一巻・教法・神官(国立公文書館)。
「年中休暇日ノ照会」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A15070298500、太政類典・第一編・慶応三年~明治四年・第三十七巻・官規・朝参休暇・出張発着・受付申達(国立公文書館)。
「年中祭祝日等の休暇日」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04017536200、明治6年 「太政官布達4」(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祈年祭再興」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A15070963500、太政類典・第一編・慶応三年~明治四年・第百二十六巻・教法・祭典一(国立公文書館)。
「基本国策要綱及之ニ基ク具体問題処理要綱」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A02030162600、公文類聚・第六十四編・昭和十五年・第二巻・政綱二・統計調査・雑載(国立公文書館)。
「御署名原本・大正三年・勅令第九号・神宮祭祀令」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A03020995700、御署名原本・大正三年・勅令第九号・神宮祭祀令(国立公文書館)。
「御署名原本・大正三年・勅令第十号・官国幣社以下神社祭祀令」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A03020995800、御署名原本・大正三年・勅令第十号・官国幣社以下神社祭祀令(国立公文書館)。
「御署名原本・大正元年・勅令第十九号・休日ニ関スル件制定明治六年太政官布告第三百四十四号(年中祭日祝日ノ休暇日ヲ定ムル件)廃止」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A03020946100、御署名原本・大正元年・勅令第十九号・休日ニ関スル件制定明治六年太政官布告第三百四十四号(年中祭日祝日ノ休暇日ヲ定ムル件)廃止(国立公文書館)。
「御署名原本・大正元年・勅令第五十三号・神官神職服制改正」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A03020949500、御署名原本・大正元年・勅令第五十三号・神官神職服制改正(国立公文書館)。
「御署名原本・明治三十三年・勅令第三百七十九号・神官神職服制中改正」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A03020479100、御署名原本・明治三十三年・勅令第三百七十九号・神官神職服制中改正(国立公文書館)。
「御署名原本・明治四十四年・勅令第百三十号・官国幣社以下神社幣帛共進使服制」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A03020901300、御署名原本・明治四十四年・勅令第百三十号・官国幣社以下神社幣帛共進使服制(国立公文書館)。
「御署名原本・昭和二十一年・勅令第二二号・官国幣社以下神社幣帛供進使及随員服制等廃止ノ件」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A04017797500、御署名原本・昭和二十一年・勅令第二二号・官国幣社以下神社幣帛供進使及随員服制等廃止ノ件(国立公文書館)。
〈臺灣總督府職員官等俸給令改正ノ件〉,《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卷239件13。
〈官幣社例祭并官國幣社祈年祭新甞祭ノ節御奉納ノ幣帛神饌料改定ノ件(式部長官)〉,《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卷5294件13。
〈官國幣社幣帛神饌料改定通牒(式部長官)〉,《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卷6769件8。
〈官幣社大祭ニ於ケル幣帛供進使ノ件ニ付通報(宮內省式部長官宛)〉,《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國立臺灣文獻館藏),卷7329件32。

(二)臺灣日日新報
〈祈年祭班幣〉,《臺灣日日新報》,1899年2月15日,1版。
〈皇靈祈年祭〉,《臺灣日日新報》,1899年2月15日,1版。
〈祈年祭と節分と七草〉,《臺灣日日新報》,1903年2月4日,5版。
〈神社祈年〉,《臺灣日日新報》,1903年2月14日,3版。
〈臺灣神社祈年祭〉,《臺灣日日新報》,1904年2月20日,3版。
〈臺灣神社祈年祭〉,《臺灣日日新報》,1905年2月19日,2版。
〈奉正朔〉,《臺灣日日新報》,1907年2月13日,2版。
〈臺灣神社祈年祭〉,《臺灣日日新報》,1907年2月14日,2版。
〈祈年祭の概況〉,《臺灣日日新報》,1907年2月19日,2版。
〈昨日の祈年祭〉,《臺灣日日新報》,1908年2月19日,2版。
〈臺北の生活費(上)〉,《臺灣日日新報》,1909年1月10日,7版。
〈臺北の生活費(下)〉,《臺灣日日新報》,1909年1月12日,5版。
〈臺北稻荷祈年祭〉,《臺灣日日新報》,1912年2月18日,7版。
〈臺北稻荷祈年祭〉,《臺灣日日新報》,1913年2月16日,7版。
〈臺北稻荷祈年祭況〉,《臺灣日日新報》,1914年2月18日,6版。
〈本年度祈年祭〉,《臺灣日日新報》,1915年2月14日,2版。
〈祈年祭と各神社〉,《臺灣日日新報》,1916年2月5日,2版。
〈臺灣神社祈年祭〉,《臺灣日日新報》,1916年2月16日,2版。
〈臺中神社祈年祭〉,《臺灣日日新報》,1916年2月19日,2版。
〈神社祈年祭〉,《臺灣日日新報》,1917年2月13日,5版。
〈祈年祭決定十七日〉,《臺灣日日新報》,1917年2月16日,5版。
〈本日の祈年祭〉,《臺灣日日新報》,1917年2月17日,2版。
〈臺南の祈年祭〉,《臺灣日日新報》,1920年2月18日,3版。
〈臺灣神社祈年祭參拜者百三名〉,《臺灣日日新報》,1921年2月18日,7版。
〈宜蘭 祈年祭〉,《臺灣日日新報》,1921年2月22日,4版。
〈無絃琴〉,《臺灣日日新報》,1922年2月18日,2版。
〈兩神社祈年祭〉,《臺灣日日新報》,1926年2月19日,4版。
〈蘭陽視察日程 三浦知事の〉,《臺灣日日新報》,1928年2月15日,夕刊1版。
〈官幣大社大祭の 供進使を總督に復舊 十七日の祈年祭から實施〉,《臺灣日日新報》,1928年2月17日,2版。
〈殖產局長の蔗苗視察〉,《臺灣日日新報》,1928年2月18日,3版。
〈嘉義中學 マラソン 十哩一著 賴春貴君 タイム六十六分四十六秒〉,《臺灣日日新報》,1928年2月18日,夕刊2版。
〈二月十七日祈年祭に就いて〉,《臺灣日日新報》,1930年2月17日,6版。
〈十七日朝祈年祭執行 臺灣神社と建功神社で總督長官が幣帛供進使〉,《臺灣日日新報》,1931年2月18日,夕刊2版。
〈中瀨知事祈年祭後 臨席農產品評〉,《臺灣日日新報》,1933年2月16日,8版。
〈東石 擧祈年祭〉,《臺灣日日新報》,1934年2月20日,夕刊4版。
〈祈年祭の幣帛供進使〉,《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2月15日,11版。
〈臺東全廳下 柔劍比賽 警務新港獲勝〉,《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2月20日,8版。
〈中壢の祈年祭〉,《臺灣日日新報》,1936年2月17日,5版。
〈大溪 舉祈年祭〉,《臺灣日日新報》,1936年2月18日,夕刊4版。
〈涵養本島崇祖敬神觀念 全島增加建設神社 按至十五年為三十一社〉,《臺灣日日新報》,1937年2月18日,8版。
〈澎湖神社祈年祭〉,《臺灣日日新報》,1938年2月18日,5版。
〈民間の參列者意外に少い 花蓮港神社の祈願祭〉,《臺灣日日新報》,1938年2月18日,5版。
〈新竹郡の農事競技會 きのふ褒賞授與式〉,《臺灣日日新報》,1938年2月19日,2版。
〈玉里/祈年祭〉,《臺灣日日新報》,1938年2月25日,8版。
〈集集 祈年祭〉,《臺灣日日新報》,1939年2月19日,8版。
〈講演(東京六.二五) 祈年祭に就て 內務省神社局長 中野與吉郎〉,《臺灣日日新報》,1940年2月16日,4版。
〈嚴かに祈年祭 總督、幤帛供進使として參向〉,《臺灣日日新報》,1940年2月18日,夕刊2版。
〈臺北の三神社に幣帛供進使參向〉,《臺灣日日新報》,1941年2月17日,3版。
〈新年度の米穀供給〉,《臺灣日日新報》,1941年12月1日,夕刊4版。
〈各地の祈年祭〉,《臺灣日日新報》,1942年2月18日,4版。
〈祈年祭 各神社で執行ふ〉,《臺灣日日新報》,1942年2月18日,夕刊2版。
〈副ひ奉らむ大御心 祈年祭 增產へ更に必勝の構へ〉,《臺灣日日新報》,1943年2月10日,3版。
〈滅死奉公を誓誠 皇奉屏東市支會の祈年祭〉,《臺灣日日新報》,1943年2月14日,4版。
〈聖戰下迎ふる祈年祭 美はしき日本の誇 今ぞ決意新たに生擴へ驀進〉,《臺灣日日新報》,1943年2月17日,3版。
〈一億生擴に一死報國 あす全島で祈年祭島都で多彩な行事行ふ〉,《臺灣日日新報》,1943年2月17日,夕刊2版。
〈誓へ﹑增產の決意 祈年祭 松野氏全島向け放送〉,《臺灣日日新報》,1943年2月18日,3版。
〈祈り奉る五穀豐穰 嚴肅な帝都の祈年祭〉,《臺灣日日新報》,1943年2月18日,3版。
〈祈年祭〉,《臺灣日日新報》,1943年2月18日,4版。
〈社頭に祈る年穀豐穰〉,《臺灣日日新報》,1943年2月18日,夕刊2版。
〈開く増産臨時常會皇奉新竹州支部 祈年祭を有意義に〉,《臺灣日日新報》,1944年2月15日,夕刊2版。
〈祈年祭當日全島的に豊穰生産増强を祈願〉,《臺灣日日新報》,1944年2月16日,3版。
〈祈年祭 豊穰祈願國民的行事〉,《臺灣日日新報》,1944年2月16日,3版。
〈祈年祭 豊穰祈願國民的行事〉,《臺灣日日新報》,1944年2月16日,3版。
〈祈年祭(花蓮港)〉,《臺灣日日新報》,1944年2月17日,2版。
〈獻穀米供御の感激赤誠こめて増産祈年祭 新竹州〉,《臺灣日日新報》,1944年2月17日,夕刊2版。
〈女子勤農報國隊結成式〉,《臺灣日日新報》,1944年2月17日,夕刊 2版。
〈『生活の切替』竹南郡女子勤勞報國隊結成〉,《臺灣日日新報》,1944年2月18日,2版。
〈敢然勤勞へ銃後の模範女性〉,《臺灣日日新報》,1944年2月18日,2版。
〈田植は女子で(竹南部)〉,《臺灣日日新報》,1944年3月10日,夕刊2版。

(三)府報及各地州報
〈臺灣神社祈年祭祭式〉,《府報》第千九百十二號,1906年2月17日,臺北,頁46-47。
〈官幣大社臺灣神社祈年祭祭式〉,《府報》第百五十號,1913年2月16日,臺北,頁82。
〈告示第十五號〉,《府報》第九百四十六號,1916年2月15日,臺北,頁28。
〈彙報 參列員心得〉,《府報》第九百四十六號,1916年2月15日,臺北,頁28。
〈彙報〉,《臺中州報》第六十號,1921年2月10日,臺中,頁73-74。
〈彙報〉,《新竹州報》第五十三號,1921年2月13日,新竹,頁73-74。
〈彙報〉,《臺南州報》第五十二號,1921年2月15日,臺南,頁41-42。

(四)其他報紙
〈神社幣帛料供進〉,《朝日新聞》,1912年11月22日,4版。
〈祈年祭起原の事ども〉,《臺南新報》1923年2月22日,4版。
〈祈年祭〉,《臺南新報》,1924年2月18日,7版。
〈小作慣行改善事業 功勞者表彰式 新竹州農會主催となり 十七日祈年祭當日擧行〉,《臺南新報》,1930年2月19日,4版。
〈農業祭を擧行 祈年祭の日、旗山農民學校で〉,《臺灣新民報》1940年2月20日,7版。
〈節米から敬米へ〉,《朝日新聞》,1940年9月25日,4版。
〈默禱は今年から廢止 一億の國禮統一と敬米運動〉,《朝日新聞》,1941年1月1日,7版。
〈敬米思想を涵養 祈年祭の意義徹底へ〉,《興南新聞》,1941年2月11日,5版。
〈祈年祭を國民行事に〉,《朝日新聞》,1941年2月11日,夕刊2版。
〈五穀豐穰を祈願 二月十七日の祈年祭を期し 全國一齊嚴かに擧行〉,《興南新聞》,1943年1月21日,2版。
〈必勝增產を祈願 新竹神社前で女子報國隊結成〉,《興南新聞》,1944年2月17日,2版。
〈食糧の增產確保へ 祈年祭に當り松野農務課長強調〉,《興南新聞》,1944年2月18日,4版。

(五)期刊雜誌
〈一人々々が皆戰士〉,《新建設》第四號,1943年2月3日,台北,頁27。
〈大喪期間と神社例祭等幣饌供進使〉,《全國神職會會報》第百六十七號,1912年9月25日,東京,頁71-72。
〈各州廳農林課長(勸業課長)打合會〉,《臺灣農事報》第5卷第2號,1943年3月10日,臺灣,頁122-126。
〈町村治と神社施設〉,《全國神職會會報》第百九十四號,1914年12月25日,東京,頁98-99。
〈官幣大社大祭の供進使を總督に復舊 本年二月十七日の祈年祭から實施〉,《敬慎》2卷2號,1928年5月28日,臺北,頁11。
〈祈年祭〉,《詩報》第16卷第2號,1942年6月21日,基隆,頁19。
〈祈年祭に際して〉,《部報》一九四二年二月十五日號,1942年2月15日,臺北市,頁2-3。
〈祈年祭の意義周知方法〉,《全國神職會會報》第百九十六號,1915年2月25日,東京,頁63。
〈祈年祭を大祭日に加へさる理由〉,《全國神職會會報》第五十號,1903年9月20日,東京,頁31。
〈祈年祭地久節を大祝祭日に列せさる理由〉,《全國神職會會報》第七十一號,1905年6月20日,東京,頁34-35。
〈祈年祭班幣式につきて〉,《全國神職會會報》第十九號,1901年2月20日,東京,頁1-4。
〈食糧に不安なし〉,《部報》一九四二年二月一日號,1942年2月1日,臺北市,頁23。
〈食糧は彈丸なり愛國心で增產せよ〉,《台湾食糧經濟新聞》第4295號,1943年5月19日,臺北,頁1。
〈宮中祈年祭〉,《全國神職會會報》第三十貳號,1902年3月15日,東京,頁46。
〈神宮祈年祭〉,《全國神職會會報》第二十號,1901年3月20日,東京,頁37-38。
〈常會申合事項〉,《新建設》第四號,1943年2月3日,台北,頁48。
〈臺灣社會教化協議會記事〉,《臺灣教育》第381期,1934年4月1日,臺北市,頁92-109。
〈臺灣神職會會則〉,《敬慎》第五卷第一號,1931年1月1日,臺北,無頁碼。
〈賢所神殿祈年祭〉,《全國神職會會報》第二十號,1901年3月20日,東京,頁39。
かわむら生,〈誌上學校園〉,《第一教育》第九卷第七號,1930年8月9日,臺北,頁91-101。
小牧辰次郎,〈論曆面宜揭祈年祭〉,《臺灣教育會雜誌》,1909年2月,臺北,頁18-19。
山根勇藏,〈我が古史籍の記載と臺灣蕃族の傳說〉,《臺灣警察協會雜誌》123期,1927年9月1日,臺北,頁81-87。
山根勇藏,〈我が古史籍の記載と臺灣蕃族の傳說(二)〉,《臺灣警察協會雜誌》124期,1927年10月1日,臺北,頁47-54。
水野長記,〈幣饌料供進指定神社に就て〉,《全國神職會會報》第百六號,1907年8月20日,東京,頁36-38。
松崎貞吉,〈祈年祭について〉,《敬慎》9卷1號,1935年3月8日,臺北,頁16-20。
芳賀鍬五郎,〈學校園に就いて〉,《臺灣教育會雜誌》84期,1909年3月25日,臺北,頁24-40。
星野輝興,〈祈年祭の意義〉,《敬慎》15卷2號,1941年2月,臺北,頁9-12。
神祇院,〈祈年祭と產業報國〉,《敬慎》16卷2號,1942年2月,臺北,頁11-14。
湯河元威,〈食糧戰の覺悟〉,《台湾食糧經濟新聞》第4295號,1943年5月19日,臺北,頁3。
鈴木質,〈教育所教育改善具見(十二)〉,《臺灣警察協會雜誌》133期,1928年7月1日,臺北,頁80-88。
彌富忠夫,〈戰時體制下における農民の對策〉,《臺灣農會報》3卷6期,1941年6月21日,臺灣,頁13。
穗積正義,〈皇國農民道の昂揚〉,《臺灣藝術》4卷9期,1943年9月,臺北,頁7-8。
藍鹿洲,〈祈年告城隍文〉,《崇聖道德報》21期,1940年11月,臺北,頁13。

(六)其他出版品
《清代詩文集彙編》二四七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臺灣ニ於ケル神社及宗教》(昭和九年度)。臺北: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1934。
小林正一,《祝祭日國民記念日 訓話要項》。臺北:臺灣公論社,1932。
中島博光,《祈年祭及新嘗祭之意義》。埼玉:埼玉県神職会,1914。
片岡巖,《臺灣風俗志》。臺北市:臺灣日日新報社,1921。
加藤謙一,《台灣に於ける學校園》。臺北:第一教育社,1929。
古野清人著,葉婉奇譯,《台灣原住民的祭儀生活》。臺北市:原民文化,2000。
矢部善三,《幣帛供進使講話》。東京:双人社,1931。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收入《臺灣文獻叢刊》第121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2。
沈茂蔭,《苗栗縣志》,收入《臺灣文獻叢刊》第159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2。
河野省三,《神道日本》。東京:教育研究會,1944。
長野朗,《我國の食糧問題》。東京:東世社,1941。
范咸,《重修臺灣府志》,收入《臺灣文獻叢刊》第105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1。
神祇研究會編,《神祇奉仕者の顧問》。東京:磯部甲陽堂,1926。
基隆神社編,《基隆神社誌》。臺北市:臺灣日日新報社,1934。
教育學術研究會編,《服忌令》。大阪:武田交盛館,1911。
深川彰編,《國幣小臺中神社誌》。臺中市:國幣小社臺中神社列格奉贊會,1943。
清水東平編,《臺灣司法例規》。臺北市:臺法月報發行所,1924。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收入《臺灣文獻叢刊》第160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3。
菅原兵治,《農士道——東洋農道の教學——》。東京:刀江書院,1939。
鈴木清一郎,《臺灣舊慣:冠婚喪祭と年中行事》。臺北市:臺灣日日新報社,1934。
臺中州編,《臺中州社會教育要覽》。臺中:臺中州,1941。
臺灣神社社務所,《臺灣神社誌》九版。臺北:臺灣神社社務所,1935。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高砂族調查書.蕃社概況》。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11。
藍鼎元撰,蔣炳釗、王鈿點校,《鹿洲全集》。厦門:厦門大学出版社,1995。

(七)日記
吳新榮著、張良澤總編撰,《吳新榮日記全集5(1941)》。台南市:國立台灣文學館,2008。
林獻堂著、許雪姬等編註,《灌園先生日記(十三)一九四一年》。臺北市:中研院臺史所;中研院近史所,2007。
林獻堂著、許雪姬等編註,《灌園先生日記(十四)一九四二年》。臺北市:中研院臺史所;中研院近史所,2007。
林獻堂著、許雪姬等編註,《灌園先生日記(十五)一九四三年》。臺北市:中研院臺史所;中研院近史所,2007。
林獻堂著、許雪姬等編註,《灌園先生日記(十六)一九四四年》。臺北市:中研院臺史所;中研院近史所,2008。
林獻堂著、許雪姬等編註,《灌園先生日記(十七)一九四五年》。臺北市:中研院臺史所;中研院近史所,2010。
近藤正己、北村嘉恵、駒込武編,《内海忠司日記1928-1939——帝国日本の官僚と植民地台湾》。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12。
近藤正己、北村嘉恵編,《内海忠司日記1940-1945——総力戦体制下の台湾と植民地官僚》。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14。
葉盛吉著,許雪姬、王麗蕉主編,《葉盛吉日記(一)1938-1940》。新北市: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7。
葉盛吉著,許雪姬、王麗蕉主編,《葉盛吉日記(二)1941》。新北市: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7。
葉盛吉著,許雪姬、王麗蕉主編,《葉盛吉日記(五)1944.7-12》。新北市:國家人權博物館;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8。
蔡玉村著,張良澤編譯,《少年日記(下)》。桃園市:財團法人世聯倉運文教基金會,2017。

二、近人研究

(一)專書
T.フジタニ(T. Fujitani)著,米山リサ譯,《天皇のページェント 近代日本の歴史民族誌から》。東京:日本放送出版協會,1994。
小田部雄次,《近現代の皇室と皇族》。東京:敬文舍,2013。
小笠原省三,《海外神社史 上卷》。東京:海外神社史編纂会,1953。
小倉慈司、山口輝臣,《天皇と宗教》。東京:講談社,2011。
中島三千男,《海外神社跡地の景観変容——さまざまな現在》。東京:御茶の水書房,2013。
日本植民地研究会編,《日本植民地研究の論点》。東京:岩波書店,2018。
古瀨奈津子,《日本古代王権と儀式》。東京:吉川弘文館,1998。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市:麥田,2005。
李媛,《明代國家祭祀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阪本是丸,《国家神道形成過程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94。
阪本是丸,《近代の神社神道》。東京:弘文堂,2005。
岡本真希子著,郭婷玉譯,《殖民地官僚政治史:朝鮮、臺灣總督府與日本帝國(上)》。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19。
近藤正己著,林詩庭譯,《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壞》(上冊)。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
岡田莊司,《大嘗の祭り》。東京:学生社,1990。
岡田莊司、小林宣彥編,《日本神道史》。東京:吉川弘文館,2021。
岩本徳一,《神道祭祀の研究》。東京:角川書店,1970。
林承緯,《台灣民俗學的建構》。臺北市:玉山社,2018。
林繼文,《日本據台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係之研究》。台北縣:稻鄉,1996。
金子展也,《台湾に渡った日本の神々:フィールドワーク日本統治時代の台湾の神社》。東京:潮書房光人社,2018。
青井哲人,《植民地神社と帝国日本》。東京:吉川弘文館,2005。
茂木貞純,《神道と祭りの伝統》。東京:神社新報社,2002。
原田信男,《歴史のなかの米と肉 食物と天皇・差別》。東京:平凡社,2005。
陳玲蓉,《日據時期神道統制下的臺灣宗教政策》。臺北市:自立晚報,1992。
渡部忠世、深澤小百合,《ものと人間の文化史 もち(糯・餅)》。東京:法政大學出版局,1998。
菅浩二,《日本統治下の海外神社》。東京:弘文堂,2004。
黃麗雲,《近代龍神信仰——龍.船.水與競渡》。臺北市:博揚文化,2012。
蔡錦堂,《日本帝国主義下台湾の宗教政策》。東京:同成社,1994。
蔡錦堂,《從神社到忠烈祠——台灣「國家宗祀」的轉換》。新北市:群學,2015。

(二)期刊論文與單篇論文
川瀨貴也,〈植民地における宗教政策と国家神道・日本仏教〉,收入島薗進、末木文美士、大谷栄一、西村明編,《近代日本宗教史 第四卷 戦争の時代——昭和初期~敗戦》,頁65-91。東京:春秋社,2021。
末木文美士,〈総論——帝国の確立と宗教〉,收入島薗進、末木文美士、大谷栄一、西村明編,《近代日本宗教史 第二卷 国家と信仰——明治後期》,頁3-31。東京:春秋社,2021。
早川庄八,〈律令制と天皇〉,《史学雑誌》,1976年3月20日,東京,頁323-338。
早川庄八,〈律令制と天皇〉,收入氏著,《日本古代官僚制の研究》,頁1-31。東京:岩波書店,1986。
有泉貞夫,〈明治国家と祝祭日〉,《歴史学研究》第341号,1968年10月,東京,頁61-70、88。
西山德,〈祈年祭の研究(一)(昭和二十四年七月十二日報告)〉,《日本學士院紀要》7卷2號,1949,東京,頁109-139。
西山德,〈祈年祭の研究(二)(昭和二十四年七月十二日報告)〉,《日本學士院紀要》7卷3號,1949,東京,頁225-238。
佐藤弘毅,〈戦前の海外神社一覧1——樺太・千島・台湾・南洋——〉,《神社本廳教學研究所紀要》2号,1997年3月,東京,頁145-213。
呂紹理,〈日治時期臺灣的休閒生活與商業活動〉,收入黃富三、翁佳音主編,《臺灣商業傳統論文集》,頁357-398。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9。
坂井久能,〈戦時下の生活と宗教〉,收入島薗進、末木文美士、大谷栄一、西村明編,《近代日本宗教史 第四卷 戦争の時代——昭和初期~敗戦》,頁237-265。東京:春秋社,2021。
李力庸,〈日本帝國殖民地的戰時糧食統制體制:臺灣與朝鮮的比較研究(1937-1945)〉,《臺灣史研究》第16卷第2期,2009年6月,臺北,頁63-104。
周俊宇,〈もう一つの新嘗祭—植民地台湾における祭日としての展開—〉,《日本台湾学会報》第16號,2014年6月,千葉,頁59-83。
周婉窈,〈從比較的觀點看臺灣與韓國的皇民化運動(一九三七-一九四五)〉,收入氏著,《海行兮的年代》,頁41-47。臺北:允晨,2003。
岡田莊司,〈古代の国家祭祀:祈年祭の淵源を探る〉,《神道史研究》65卷2期,2017年10月,伊勢,頁150-181。
林承緯,〈臺北稻荷神社之創建、發展及其祭典活動〉,《臺灣學研究》第15期,2013年6月,新北市,頁35-66。
林淑慧,〈儒學社群遊記的地景意象——以《臺灣文藝叢誌》與《詩報》為例〉,《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十七期,2013年10月,台南,頁103-141。
河原功著,鄒易儒譯,〈一九三七年的台灣文化與台灣新文學——以廢止報紙漢文欄與禁止白話文創作為中心〉,收入河原功著,張文薰、林蔚儒、鄒易儒譯,《被擺佈的台灣文學:審查與抵抗的系譜》,頁235-260。臺北市:聯經,2017。
金湘斌,〈運動慶典的形成——日治初期臺灣公學校運動會(1895~1911)〉,《運動文化研究》第九期,2009年6月,臺北,頁109-150。
若林正丈著,富田哲譯,〈一九二三年東宮臺灣行啓與「內地延長主義」〉,收入若林正丈著,何義麟等譯,《臺灣抗日運動史研究(全新增補版)》,頁337-364。新北市:大家,2020。
茂木栄,〈稲作と日本文化——山の祭と田の祭——〉,收入國學院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編,《日本文化を知る講座(第1~5回)—國學院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公開講座講演録—》,頁12-17。東京:渋谷区教育委員会,1993。
真弓常忠,〈祈年祭と新嘗祭の班幣をめぐる問題〉,《神道史研究》23卷3期,1975年5月,伊勢,頁112-141。
高木博志,〈官幣大社札幌神社と「領土開拓」の神学〉,收入岡田精司編,《祭祀と国家の歴史学》,頁329-343。東京:塙書房,2001。
許佩賢,〈日治時期公學校教師的學經歷——以興直公學校教職員履歷書分析為中心(1898-1920)〉,《師大臺灣史學報》第10期,2017年12月,臺北,頁37-75。
許佩賢,〈戰爭時期的臺灣教育會〉,收入氏著,《殖民地臺灣近代教育的鏡像——一九三○年代臺灣的教育與社會》,頁177-206。新北市:衛城,2015。
郭躍山,〈道藏于農:《授時通考》所見清代皇帝的農學思想〉,《農業考古》2020年4期,2020年7月,江西,頁125-131。
陳凱雯,〈日治時期基隆神社的興建與昇格之研究〉,《臺灣學研究》第10期,2010年12月,新北市,頁75-96。
曾品滄,〈餐桌上的戰爭——日治末期臺灣的食物配給、黑市與殖民地社會〉,《新史學》28卷4期,2017年12月,臺北,頁1-48。
黃仁姿,〈戰爭與糧食:二戰期間臺灣糧食管理體制的建構 (1939-1945)〉,《國史館館刊》第五十二期,2017年6月,臺北,頁33-71。
黃麗雲,〈日治大正期臺灣俗信與日本祝祭在臺施行情況:黃旺成的日記情境摸索與解析〉,《台灣史料研究》第38號,2011年12月,臺北,頁83-134。
横森久美,〈台湾における神社——皇民化政策との関連において——〉,《台湾近現代史研究》第4号,1982年10月,東京,頁187-221。
蔡錦堂,〈「紀元二千六百年」的日本與臺灣〉,《師大臺灣史學報》第1期,2007年12月,臺北,頁51-88。
蔡錦堂,〈日據末期臺灣人宗教信仰之變遷——以「家庭正廳改善運動」為中心〉,《思與言》29卷4期,1991年12月,臺北,頁65-83。
蔡錦堂,〈再論日本治臺末期神社與宗教結社諸問題——以寺廟整理之後的臺南州為例〉,《師大臺灣史學報》第4期,2011年9月,臺北,頁67-93。
蔡錦堂,〈臺灣的忠烈祠與日本的護國神社.靖國神社之比較研究〉,《師大臺灣史學報》第3期,2010年3月,臺北,頁3-22。
駒込武著,李明芳譯,〈台南長老教中學神社參拜問題——「踏繪」式的權力型態〉,《中外文學》第31期第10卷,2003年3月,臺北,頁43-80。
謝崇耀,〈《崇聖道德報》及其時代意義研究〉,《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5期,2007年10月,台南,頁141-186。
鍾淑敏、沈昱廷、陳柏棕,〈由靖國神社《祭神簿》分析臺灣的戰時動員與臺人傷亡〉,《歷史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第10期,2015年11月,臺南,頁67-101。
顏杏如,〈二つの正月—植民地台湾における時間の重層と交錯(1895-1930年)—〉,《日本台湾学会報》第9号,2007年5月,千葉,頁1-21。
顏杏如,〈天長節鬥熱鬧:帝國的節日與殖民地臺灣社會〉,收入李承機、李育霖主編,《「帝國」在臺灣:殖民地臺灣的時空、知識與情感》,頁51-86。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15。

(三)學位論文
葉昕,〈日治時期臺南州斗六郡的神社建造與寺廟整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
吳思穎,〈日治末期臺灣的神社昇格之研究——以國幣小社新竹、台中、嘉義神社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
謝仁晏,〈祀典之外:明清北京天壇管理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3。

三、其他
宮內庁編,《宮內庁要覽(令和3年版)》。東京:宮內庁,2021。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https://who.ith.sinica.edu.tw/。
-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5331-
dc.description.abstract祈年祭為春季播種時節向神祇祈求五穀豐穰的祭祀,於近代日本神道體制之中,被列為固定的國家祭祀之一,與年末感謝神明的新嘗祭相互對應,並和例祭、新嘗祭共同位列為神社慣例的三大祭。本文選擇祈年祭為主要研究對象,分析日治時期國家神道祭祀的引入、變遷,及其之於臺灣社會的意義。有別於過往研究關注宗教政策、祭神問題或個別神社的發展歷程,本文聚焦於祭祀,透過祈年祭及衍生於社會中的相關活動,嘗試釐清日治時期個人、社會、神社與國家之間的互動關係和網絡。
在臺灣施行的祈年祭大約可依照臺灣神社落成後首次舉行、官國幣社以下神社祭祀令發布,以及進入戰爭狀態劃分為三個階段。在發展過程當中,祈年祭的施行空間與內涵皆出現顯著的擴充現象。祈年祭的活動空間,從最初侷限於神社內部,逐漸延伸至農事機構、農事學校,以及所有家庭和工作場所。祈年所期盼的豐收範疇,亦自米穀擴展至農牧產業,再進一步納入所有產業的增產。考察祈年祭在臺灣的發展,能夠發現殖民地當中的神社祭祀,不斷隨著時代背景轉換與政府需求而調整、挪用。日治初期,祈年祭偏重國家祭祀的象徵性質,不重視向殖民地人民宣傳,然而,伴隨著祈年祭在日本神道祭祀體系當中的地位鞏固與戰爭局勢的迫近,祈年祭逐漸轉向一般民眾,甚至成為鼓勵增產、動員兒童與婦女的媒介之一,試圖將之轉化為「國民行事」,並顯現出工具性的面向。儘管如此,由於缺乏和民眾自身或臺灣傳統的連結,祈年祭祭祀意義難以被人們深刻理解、接納,揭示著國家祭祀之於殖民地的傳遞僅止於表面,無法真正深入信仰與心靈層面。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Kinensai (Tosigoi-no-Matsuri) is a ritual during the spring sowing season to pray to the gods for a bountiful harvest of grains. In the modern Japanese Shinto system, it was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fixed national rituals, corresponding to Niinamesai, which was a ritual of thanksgiving to the gods at the end of the year. It was also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three annual rituals along with Reisai and Niinamesai. This thesis selects Kinensai as the main subject to analyze the introduction and change of State Shinto rituals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nd their significance to Taiwan society. Unlike previous studies that focused on religious policies, the issue of Shinto rituals, or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shrines, this thesis focused on the rituals attempts to clarify the interactions and networks among individuals, society, shrines, and the state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rough the Kinensai and the related activities in the society.
Kinensai in Taiwa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aiwan Shrine, the promulgation of Kankokuheisha-Ika-Jinja-Saishirei, and in the state of war. In the course of its development, there had been a significant expansion in the space and content of Kinensai. The ritual space of Kinensai had expanded from being limited to the interior of shrines to social events, and gradually extended to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s, agricultural schools, and all homes and workplaces. The denotation of the desired harvest extended from rice to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and then further to the increase of production in all industries. Examining the development of Kinensai in Taiwan, one can find that shrine rituals in the colony were constantly adapted and appropriated in response to the changing historical context and the needs of the government. During the early period of Japanese rule, Kinensai, with its emphasis on the symbolic nature of the national ritual, did not attach importance to comprehensive publicity for the colonial people. However, with the consolidation of Kinensai’s position in the Shinto ritual system and the approaching war, Kinensai had to be turned to the general public, and even became one of the mediums for encouraging the increase of production and the mobilization of children and women, and was gradually transformed into an act of nationalism, with an instrumental aspect. Nevertheless, due to the lack of connection to the Taiwanese people themselves or to the tradition, the meaning of Kinensai was difficult to be understood and accepted by the people. This situation reveals that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national rituals to the colony was only superficial, and did not penetrate deeper into the level of beliefs and spirituality.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4-09-05T16:12:33Z
No. of bitstreams: 0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4-09-05T16:12:33Z (GMT). No. of bitstreams: 0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口試委員審定書 i
謝辭 ii
摘要 iv
Abstract v
目次 vii
表次 viii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方法 10
第四節 論文架構 11
第一章 近代日本的祈年祭:重建與移植 13
第一節 明治維新與祈年祭的重建 13
第二節 向新領土的移植:祈年祭在臺初期的論述及實施 15
第二章 祈年祭的扎根:活動範疇的擴張與祭祀意義的延續 29
第一節 神社祭祀令:祈年祭地位的提升與在臺祭祀活動的擴展 29
第二節 祈年內涵的擴充:從米穀到廣義的農牧產業 31
第三節 祈年傳統的斷裂:官方思維與臺灣社會文化的隔閡 34
第三章 戰時期的變容:翼贊聖業與增產報國 41
第一節 祈年祭的新論述:農牧豐穰兼及全產業豐產 42
第二節 戰時祈年祭的祭祀擴張與實際感受 46
第三節 超越神社場域的祈年型態 52
結論 59
祈年祭與殖民地社會:引入、接觸擴張到國民動員 60
國家祭祀的「今生」:戰後的祈年祭與神道 63
徵引書目 65
附錄 79
-
dc.language.isozh_TW-
dc.title從神社祭祀到「國民行事」:日治時期祈年祭的引入與發展zh_TW
dc.titleFrom Shrine Rituals to National Events: The Transplan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Kinensai in Japanese-Ruled Taiwan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12-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蔡錦堂;呂紹理zh_TW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Chin-Tang Tsai;Shao-li Luen
dc.subject.keyword殖民地神社(海外神社),國家神道,官國幣社以下神社祭祀令,五穀豐穰,增產報國,農務動員,zh_TW
dc.subject.keywordColonial Shrine,State Shinto,Kankokuheisha-Ika-Jinja-Saishirei,Bumper Harvest,Boost Production to Serve the Nation,Mobilization of Agriculture,en
dc.relation.page91-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2403321-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dc.date.accepted2024-08-10-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
dc.contributor.author-dept歷史學系-
顯示於系所單位:歷史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12-2.pdf1.54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