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5120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李文良 | zh_TW |
dc.contributor.advisor | Wen-Liang Li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楊朝傑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Chao-Chieh Yang | en |
dc.date.accessioned | 2024-08-29T16:10:05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4-08-30 | - |
dc.date.copyright | 2024-08-29 | - |
dc.date.issued | 2024 | - |
dc.date.submitted | 2024-08-05 |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史料
(一)未刊史料 〈同治5年正月東螺北斗大西門外柯媽允等立轉典字〉、〈同治13年菊月東螺保北斗街大西門外葉朝舜立出稅厝地契字〉,手稿本,筆者收藏。 〈孝子純良公派下長房鬮書〉,手稿本,丁志申提供。 〈鹿港福靈宮王芬生平事蹟〉,手稿本,1974。 《內閣大庫檔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 《日治法院檔案》,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 《北斗街金長發號日清簿》,典藏號2019.013.0020,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 《林獻瑞堂田園契抄簿》,手稿本,郭双富提供。 《軍機處檔摺件》,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鹿港寺廟臺帳》,手稿本,鹿港鎮史館藏。 《臺中州北斗郡寺廟臺帳》,手稿本,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聯合圖書館藏。 《臺灣大學農學院實驗林管理處檔案》,國立臺灣大學農學院實驗林管理處藏。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 不著撰人,〈鹿港風俗一斑〉,臺灣大學圖書館藏,手稿本,1896。 佘英三,〈臺南各衙門官租起源沿革欵類舊慣調查全冊〉,手稿本,國立臺灣圖書館藏。 作者不詳,《永靖鄉土誌》,手稿本,1932,郭双富提供。 作者不詳,《鰲西林氏族譜》,手稿本,林朝冷提供。 林邦光親筆,〈林邦光生平記事〉,手稿本,林宜敬提供。 清乾隆年間,〈臺灣地圖〉,藏品編號平圖020795,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陳有光編修,《陳氏族譜》,未刊本,1891。 陳鳳儀,《竹山郡管內概要》,手稿本,1932。 鹿港街役場編,〈鹿港港灣ニ関スル調查〉,手稿本,1923。 鹿港街役場編,〈鹿港鄉土調查資料〉,手稿本,年代不詳。 (二)已刊史料 《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紙業股份有限公司股東名冊》 丁曰健,《治臺必告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丁玉書,〈勿忘草〉。彰化:作者自刊,2006。 丁得春,《嘉慶君遊臺灣》。高雄:慶芳書店,1954。 三菱製紙株式会社社史編纂委員会,《三菱製紙六十年史:1898-1958》。東京:三菱製紙株式会社,1962。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清史料己編》,第2冊。北京:中華出版社,1985。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明清史料戊編》,第1冊。北京:中華出版社,198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天地會》,第1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80。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乾隆帝起居注》,第37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廣西:廣西師大出版社,2000。 尹士俍纂修,《臺灣志略》。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 王仲孚等,《沙鹿鎮志》。臺中:沙鹿鎮公所,1994。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編,《剿平蔡牽奏稿》第2冊。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4。 安倍明義,《臺灣地名研究》。臺北:蕃語研究會,1938。 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雲林縣、南投縣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6。 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嘉義縣市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4。 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彰化縣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6。 佚名,《集集堡紀略》。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5。 吳維岳,《七十年回憶錄》。南投:作者自刊,1961。 卓神保,《鹿港寺廟大全》。鹿港:財團法人鹿港文教基金會,1984。 周璽總纂,《彰化縣志》,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21冊。上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 周璽總纂,《彰化縣志》,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22冊。下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 林文龍,《細說彰化古匾》。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9。 林文燦總編纂,《鹿谷鄉志》。南投:鹿谷鄉公所,2009。 林石陣編修,《平和林灶公渡臺誌暨族譜》。南投:林灶公祭祀公業,1978。 林長金,〈社子國営造林地に就ける蔴竹の造林並栽培経営法に就て〉,《旗山の林業》6(1937年12月),頁39-53。 林長標編,《渡臺祖十四世林篤信孫高性(派下)六大房子孫家譜》。南投:編者自刊,1998。 林祖武,〈清林惠亭墓志銘淺解〉,《泉州文博:石獅專輯》1998:6(1998年6月),頁45-46。 林漢梁編著,《竹山林業史誌》(南投:頂林林業生產合作社,2000。 林熊祥主編,《廷寄》。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4。 南開大學歷史系編,《清實錄經濟資料輯要》。北京:中華書局,1959。 姚瑩,《中復堂選集》,文叢第83種,第一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姚瑩,《東溟奏稿》,文叢第49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姚瑩,《東槎紀略》,文叢第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施士洁,《後蘇龕合集》,文叢第21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5。 施添福等,《鹿港鎮志‧地理篇》(彰化:鹿港鎮公所,2000) 施添福總編纂,《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一彰化縣》,上、下冊。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4。 施鈺,《石房樵唱》。廈門:鷺江出版社,2016。 泉風浪,《臺灣の民族運動》。臺中:臺灣圖書印刷合資會社,1928。 洪棄生,《寄鶴齋選集》,文叢第30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2。 胡之鋘修、周學會等纂,泉州市鯉城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道光晉江縣志》,第3冊、第6冊。泉州:泉州市鯉城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1987。 倪贊元纂輯,《雲林縣采訪冊》。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1。 唐贊袞,《臺陽見聞錄》,文叢第3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孫爾準撰,《孫文靖公奏牘稿本》。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袁嘉穀纂修,《石屏縣志》。雲南:石屏縣,1938。 高賢治編,《大臺北古契字集》。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02。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乾隆朝奏摺》,第24、53、54、55、58、62、63、64、65、66、68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 張素玢編注,陳弼毅翻譯,《北斗鄉土調查》。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3。 曹士桂著,雲南文物普查辦公室編,《宦海日記校注》。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88。 連橫,《臺灣通史》,文叢第12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陳仕賢,《人物鹿港:從墓誌銘看鹿港人物》。臺中:鹿水文史工作室,2015。 陳仕賢,《鹿港龍山寺》。鹿港:鹿水文史工作室,2004。 陳仕賢總編輯,《鹿港天后宮志》。彰化:鹿港天后宮管理委員會,2004。 陳盛韶,《問俗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陳雲林總主編,中囯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編,《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第18、21、118、123、131、136、142、147冊。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鹿港街第二公學校編,《鄉土誌》。彰化:鹿港街第二公學校,1931。 湯城義文編纂,《臺灣交通要覽》。大阪:盛文館,1901。 黃允哲主編,《鹿谷黃錫三秀才文集》。南投:南投縣彬彬社文化發展協會,2019。 黃文炳編、李國宏整理,《龜湖鋪錦中鎮房黃氏族譜》。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文叢第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塗有忠主編,《下崁采風錄》。南投:中和國民小學,1997。 新道滿編,《ロ-マ字發音 臺灣市街庄名の讀み方》。東京:東都書籍株式會社,1938。 溫振華編,《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臺中地區古文書選輯》。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2009。 葉大沛,《鹿谿探源》。臺北:華欣文化事業中心,1990。 彰化廳,《彰化廳治一斑》。彰化:彰化廳,1907。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平臺紀事本末》,文叢第1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淡水廳築城案卷》,文叢第17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文叢第15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史列傳選》,文叢第27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8。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福建臺灣奏摺》,文叢第29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59。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己集》,文叢第19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甲集》,文叢第3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庚集》,文叢第20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中部碑文集》,文叢第15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私法物權編》,文叢第15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臺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課編,《臺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部報文:第一卷》。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課,1898。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本島製紙業調查書》。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1909。 趙翼撰,曹光甫校點,《趙翼全集》,第3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 劉如仲、苗學孟,《臺灣林爽文起義資料選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劉良璧纂輯,《重修福建臺灣府志》,上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 劉枝萬,《南投縣風俗志宗教篇稿》。南投:南投縣文獻委員會,1961。 劉家謀,《海音詩全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3。 蔡炎城,《二水軼聞》。臺北:作者自刊,1983。 蔡懋棠,〈鹿港綠香居主人自述──菜耕紀事〉,《臺灣風物》,30:2(1980年6月),頁51-68。 鄭振滿、丁荷生總纂,《福建宗教碑銘彙編‧泉州府分冊》,下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臺湾土地慣行一斑》,第一冊。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8。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第三回事業報告》。臺北:臺灣日日新報,1904。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 臺灣私法附錄參考書 第一卷》(臺北: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10),下冊。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 臺灣私法附錄參考書 第一卷》,上冊。臺北: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10。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 臺灣私法附錄參考書 第三卷》,上冊。臺北: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11。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第二部 調查經濟資料報告》,下卷。臺北: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05。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二部調查經濟資料報告》,上卷。臺北: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05。 簡史朗、曾品滄主編,《埔社古文書選輯》。臺北:國史館,2002。 藤森狂花,〈竹山の竹の由來〉,《臺法月報》27:12(1929年12月),頁110-111。 二、專著 (一)中、日文 孔飛力著,謝亮生等譯,《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及其敵人:1796-1864 年的軍事化與社會結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孔慶普,《中國古橋志》,下冊。北京:人民東方出版社,2020。 水海剛,《口岸貿易與腹地社會:區域視野下的近代閩江流域發展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9。 王子定、郭寶章,《臺灣之竹林與竹材》,臺灣研究叢刊第14種。臺北:臺灣銀行,1951。 王世慶,《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 吳松弟主编,《中國近代經濟地理──第六卷 閩臺近代經濟地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 李文良,《清代南臺灣的移墾與「客家」社會(1680-1790)增訂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9。 李文良編,《成為臺灣客家人》。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9。 李佩蓁,《地方的視角 : 清末條約體制下臺灣商人的對策》。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2020。 李建緯,《彰化縣古蹟中既存古物登錄文化資產保存計畫》。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12。 李昭容,《宜樓掬月意樓春:鹿港慶昌家族史續探》。臺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公司,2015。 李昭容,《鹿港丁家大宅》。臺中:晨星出版公司,2010。 林文龍,《臺灣史蹟叢論》,下冊,風土篇。彰化:國彰出版社,1987。 林正慧,《臺灣客家的形塑歷程:清代至戰後的追索》。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 林玉茹,《向海立生:清代臺灣的港口、人群與社會》。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2。 林玉茹,《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臺北:知書房出版社,1995。 林會承,《清末鹿港街鎮結構》。臺北:境與象出版社,1985。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北:聯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 施文炳著、洪惠燕編,《臺灣末代傳統文人──施文炳施文集》(臺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8。 柯志明,《熟番與奸民:清代臺灣的治理部署與抗爭政治》。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1。 洪麗完,《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臺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1700-1900)》。臺北:聯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 翁佳音,《近代初期臺灣的海與事》。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22。 國分直一,《台湾の民俗》。東京:岩崎美術社,1968。 張哲郎總編纂,《北斗鎮志》。彰化:北斗鎮公所。 張素玢,《歷史視野中的地方發展與變遷──濁水溪畔的二水、北斗、二林》。臺北:學生書局。 張素玢,《濁水溪三百年:歷史、社會、環境》。新北:衛城出版社,2014。 張瑞和,《永靖鄉土資料研究集》。彰化:永靖鄉公所,1995。 莊為璣、王連茂編,《閩臺關係族譜資料選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莊英章,《林圯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77。 陳正祥,《臺灣地誌》,中冊。臺北:南天書局,1993。 陳志豪,《清代北臺灣的移墾與「邊區」社會(1790-1895)》。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2019。 陳哲三等編撰,《竹山鎮志》。南投:竹山鎮公所,2002。 陳國強、石奕龍主編,《崇武大岞村調查》。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 陳鋒,《清代軍費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 曾慶國,《彰化縣三山國王廟》。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森田明,《清代水利史研究》。東京:亞紀書房,1974。 馮明珠、陳龍貴主編,《嘉慶君遊臺灣:清仁宗文物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6。 黃康顯主編,《近代臺灣的社會發展與民族意識》。香港:香港大學校外課程部,1987。 黃富三,《臺灣水田化運動先驅──施世榜家族史》。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6。 溫振華,《大茅埔開發史》。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7。 葉大沛,《鹿港發展史》。彰化:左羊出版社,1997。 彰化縣文化局編,《彰化縣客家族群調查》。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5。 彰化縣福興鄉公所,《福興庄原始典誌‧增訂三版》。彰化:福興鄉公所,2022。 謝四海主編,《彰化縣二林區地方學‧第一輯》。彰化:二林社區大學,2014。 謝四海主編,《彰化縣二林區地方學‧第三輯》。彰化:二林社區大學,2016。 謝四海主編,《彰化縣二林區地方學‧第四輯》。彰化:二林社區大學,2017。 謝瑞隆,《北斗鄉土誌》。彰化:北斗鎮公所,2009。 關文發,《嘉慶帝》。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蘇基朗、馬若孟編,成一農、田歡譯,《近代中國的條約港經濟:制度變遷與經濟表現的實證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饒偉新主編,《族譜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二)英文 Daniel McMahon, Rethinking the Decline of China’s Qing Dynasty: Imperial Activism and Borderland Management at the Turn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New York:Routledge, 2014) Donald R. Deglopper, “Social Structure in a Nineteenth-Century Taiwanese Port City,” in G. William Skinner edit,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Donald R. DeGlopper, Lukang: Commerce and Community in a Chinese City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5). Han Seunghyun, After the Prosperous Age : State and elites in early nineteenth-century Suzhou.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16) Han Seunghyun, After the prosperous age : state and elites in early nineteenth-century Suzhou(Cambridge, Massachusetts :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16) John R.Shepherd , “Immigration and Han Settlement”,in 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 (Taipei:SMC Publishing,1995). Wensheng Wang, White Lotus Rebels and South China Pirates: Crisis and Reform in the Qing Empire.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William T. Rowe, Speaking of Profit: Bao Shichen and Reform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18) |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5120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嘉道中衰」是清史研究重要的課題之一。清帝國走向衰微的同時,人們很容易認為地方社會與帝國走勢一樣跟著頹敗。有意思的是,臺灣作為清帝國東南邊疆的島嶼,在乾隆末葉經歷最大規模動亂事件──林爽文事件,緊接而來是「帝國中衰」的嘉道時期,但此期間卻是中臺灣鹿港商貿活動的輝煌年代,兩岸貿易高度繁盛,締造「鹿港飛帆」的經濟榮景,更具體表現在民間投注大筆資金從事彰化縣城改建磚城、北斗及永靖等新市街建立等層面。與此同時,北臺灣的大龍峒、大嵙崁,皆出現相似的合股造街事業,說明這一波集資造街活動很可能不是單純的偶然,而是反映嘉慶年間臺灣嶄新且整體性的社會經濟發展,不全然與帝國中央一樣陷入低迷或停滯的財政樣態。
在此脈絡之下,本文以清嘉道年間中臺灣港口城市鹿港為中心,透過鹿港腹地所在的彰化平原及周邊沿山地帶做為研究區域,觀察發現19世紀初臺灣地方社會的發展趨勢有別於18世紀。臺灣爆發史無前例的林爽文事件,可以說是這個轉變的開端,渡臺平亂的軍事領袖福康安所代表帝國強勢的政治力量,快速打破原本鹿港地方勢力,官府協力者林日茂家族從此成為19世紀鹿港地方社會的領導階層。同時,鹿港腹地所在的彰化平原,也由於動亂激化了原本就緊張的閩粵族群關係,使得祖籍認同更加被強調,並成為推展營造商業市街的策略,具體落實在嘉慶年間北斗街及永靖街的造街活動。 不過,在社會經濟高度發展之下,無形中卻破壞自然環境,導致土石崩壞。鹿港海岸地帶因濁水溪的堆積作用影響,一方面造成海岸陸化,使得沿海養蠣業的繁盛,插竹養蠣的作法帶動對竹材的需求;另一方面則是鹿港港道淤積阻塞,竹筏在當時成為普遍使用的運輸工具,間接促成竹材的市場需求增加,使得以鹿港為核心的彰化海岸地帶與沿山的林圯埔建立緊密的經濟連結,並帶動濁水溪畔北斗街的商業繁榮,更具體呈現了山通大海的格局。同時,這一連結山海的經濟活動,顯示出漢人活動從西部平原推向沿山地帶,由海口走向山區,成為19世紀臺灣重要的社會動態。從中臺灣鹿港及其腹地個案,得以看到地方歷史的細部發展,提供了嘉道年間地方社會和帝國經濟發展動態並不同調的實例。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e "Jiaqing-Daoguang declin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opics in historical research on the Qing dynasty. As the Qing Empire moved towards decline, it is easy to assume that local society followed a similar decay trajectory. Interestingly, Taiwan, as an island on the southeastern frontier of the Qing Empire, experienced significant turmoil during the late Qianlong period, particularly with the Lin Shuangwen Incident. However, the subsequent Jiaqing and Daoguang periods, it was a time of flourishing economic activity in central Taiwan’s Lukang, characterized by a boom in commercial trade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Lukang Flying Sails" economic prosperity. This was reflected in the substantial investment in infrastructure, such as the reconstruction of Changhua City into brick building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market towns like Beidou and Yongjing. Simultaneously, similar joint-investment street constructions appeared in northern Taiwan, indicating that such collective investment activities were likely not merely coincidental but instead reflected a novel and comprehensiv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aiwan during the Jiaqing period, contrasting with the stagnation or decline of the central Qing government’s finances.
In this contex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ort city of Lukang in central Taiwan during the Qing Jiaqing and Daoguang periods, using the Changhua Plain where Lukang is located and the surrounding mountainous region as the research area. Observations in this paper reveal that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local society in Taiwan in the early 19th century differed from those of the 18th century. The unprecedented Lin Shuangwen Incident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this change. The military leader Fukangan, who was sent to Taiwan to quell the unrest, symbolized the strong political power of the empire. This imperial force quickly disrupted the existing local power structure in Lukang, leading to the Lin Ri-Mao family, collaborators of the government, becoming the leading social class in Lukang during the 19th century. At the same time, the Changhua Plain, where Lukang is situated, experienced intensified ethnic tensions between the Hokkien and Cantonese groups due to the unrest. This heightened emphasis on ancestral identity was strategically use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streets, concretely realized in the street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on Beidou Street and Yongjing Street during the Jiaqing period. However, the rapi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paradoxically, harme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leading to soil and rock erosion. The coastal area of Lukang has been affected by sedimentation from the Zhuoshui River, which has resulted in coastal land reclamation and flourishing oyster farming along the coast. This practice of using bamboo for oyster farming increased the demand for bamboo. On the other hand, sedimentation in the Lukang harbor led to the widespread use of bamboo rafts as a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indirectly increasing the market demand for bamboo. Simultaneously, this economic activity linking the mountains and the sea illustrates the the progression of Han migration from the western plains to the mountains, extending from the seaports into the hilly regions ─ a notable trend in 19th-century Taiwanese society.From the case of Lukang and its hinterland in central Taiwan, we gain insight into the nuanced development of local history. This example illustrates how the dynamics of local society during the Jiaqing and Daoguang periods often diverged from the broader trends in imper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4-08-29T16:10:05Z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4-08-29T16:10:05Z (GMT).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v 目次vii 圖次ix 表次x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課題1 第二節 研究回顧6 第三節 文獻與田野11 第二章 林爽文事件下的鹿港地方勢力變動15 第一節 泉州商人的鹿港投資16 第二節 日茂行林家的崛起20 第三節 林爽文事件與選擇25 第四節 新、舊祖宮之別31 第五節 官府照應之利40 第三章 同安移民與遷建新街北斗45 第一節 東螺溪與北斗街45 第二節 彰南第一大街51 第三節 北斗街的糖業與鹿港糖商57 第四節 來自鹿港的同安勢力63 第四章 粵東移民與計劃型鄉街永靖的出現71 第一節 少數群體的粵東移民71 第二節 永靖建街合約字77 第三節 永靖街公記82 第四節 知縣賜名「永靖」90 第五節 「竹城」與永靖街94 第六節 街市形態與機能97 第五章 鹿港海岸變遷與林圯埔竹材流通103 第一節 鹿港港道的淤塞104 第二節 鹿港周邊海域陸化與竹筏接駁108 第三節 蠔圃與竹材的運用112 第四節 「放排」:竹材的水上流通115 第五節 林圯埔竹林地景的形成125 第六章 結論131 參考文獻137 | - |
dc.language.iso | zh_TW | - |
dc.title | 清嘉道年間臺灣彰化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 | zh_TW |
dc.title |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Changhua Region During the Jiaqing and Daoguang Periods of the Qing Dynasty in Taiwan. | en |
dc.type | Thesis | - |
dc.date.schoolyear | 112-2 | - |
dc.description.degree | 博士 |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吳密察;林玉茹;許世融;陳志豪 | zh_TW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Mi-Cha Wu;Yu-Ju Lin;Shih-Jung Hsu;Chih-Hao Chen | en |
dc.subject.keyword | 鹿港,彰化平原,族群關係,濁水溪,祖籍認同,乾嘉變革,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Lukang,Changhua Plain,Ethnic Relationship,Zhuoshui River,Ancestral Identity,Qianlong-Jiaqing Transition, | en |
dc.relation.page | 149 |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2403081 |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 |
dc.date.accepted | 2024-08-07 |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歷史學系 | -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歷史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12-2.pdf | 5.78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