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歷史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465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周婉窈(Wan-Yao Chou)
dc.contributor.authorBo-Chuan Chinen
dc.contributor.author金柏全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5-20T20:23:54Z-
dc.date.available2009-01-20
dc.date.available2021-05-20T20:23:54Z-
dc.date.copyright2009-01-20
dc.date.issued2008
dc.date.submitted2009-01-13
dc.identifier.citation一、 官方文獻及學校出版品
1. 《公文類聚》(藏於日本國立公文書館)。
2. 《臺中州立臺中農業學校一覽》(臺中市:臺中州立臺中農業學校,1940)。
3. 《臺中廳學事狀況一斑》(臺中:臺中廳,1916)。
4.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藏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5. 《學制百二十年史》(東京都:文部省,1992)。
6. 文部省實業學務局編纂,《實業教育五十年史》(東京市:實業教育五十周年紀念會,1934)。
7. 文部省實業學務局編纂,《實業教育五十年史續編》(東京市:實業教育五十周年紀念會,1936)。
8. 文部省編,《產業教育七十年史》(東京:雇用問題硏究會,1956)。
9. 日本科學史學會,《日本科學技術史大系》(東京:第一法規,1964)。
10. 教育史編篡會,《明治以降教育制度發達史》(東京:龍吟社,1938)。
11. 臺灣教育研究會,《臺灣學事年鑑》(臺北:臺灣教育會,1940)。
12. 臺灣教育會,《臺灣學事法規》(臺北:帝國地方行政學會,1936)。
13. 臺灣通信社,《臺灣年鑑》(臺北市:臺灣通信社)。
14. 臺灣總督府,《臺灣統計要覽》(臺北:臺灣分館攝製,1993)。
15.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官報》(臺北:臺灣分館攝製,1994)。
16.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府報》(臺北:臺灣分館攝製,1994)。
17.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府,1899-1944)。
18.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職員錄》(臺北:臺灣分館攝製,1995)。
19.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總務局學務科,《臺灣總督府學事年報》(臺北:臺灣總督府學務課)。
20.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現勢要覽》(臺北:臺灣總督府攝製)。
21. 内閣官報局編《明治年間法令全書. 第一卷. , 自慶應三年十月至明治元年十二月》(東京:原書房,2004)。

二、 私文書、報紙及雜誌
1. 《教育時論》(東京都:龍溪書舍,2002)。
2. 《實業之臺灣》(臺北:實業之臺灣社,1919)。
3. 《實業教育》(東京:實業教育振興中央會,1898)。
4. 《臺灣日日新報》(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898-1944)。
5. 《臺灣時報》(臺北:臺灣總督府,1919-1945)。
6. 《臺灣教育》(臺北:花城康故,1912-1943)。
7. 《臺灣教育會雜誌》(沖繩縣那霸市:ひるぎ社,1994-1996復刻)。
8. 《臺灣農友會會報》(臺北:臺灣分館攝製)。
9. 《臺灣農事報》(臺北:臺灣分館攝製)。
三、 時人論著
1. 小森德治《明石元二郎》(臺北:臺北日日新報社,1928)。
2. 井出季和太,《臺灣治績志》(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37)。
3. 田健治郎傳記編篡會《田健治郎傳》(東京:大空社,1988)。
4.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帕米爾,1985)。
5. 全國中等學校地理歷史科教員協議會編,《臺灣旅行報告》(臺北:成文,1985據昭和七年排版本復刻)。
6. 吉野秀公,《臺湾教育史》(臺北:吉野秀公,1927)。
7. 佐藤源治,《臺灣教育の進展》(臺北市:臺灣出版文化會社,1943)。
8. 林茂生著,林詠梅譯,《日本統治下臺灣的學校教育:其發展及有關文化之歷史分析與探討》(臺北市:新自然主義,2000)。
9. 財團法人臺灣教育會,《臺灣教育沿革誌》(臺北市:臺灣教育會,1939)。
10. 高濱三郎《臺灣統治概史》(東京:新行社,1936)。
11. 鈴木利貞,《原敬全傳》(東京:日本評論社,1922)。
四、 近人論著
(一)專 書
1. 王則文等撰稿,《楝花盛開的回憶》第四冊(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5)。
2. 王建竹主修《臺中市志》(臺中:臺中市政府,1976)。
3. 王家通《日本教育制度-特徵與趨勢》(高雄:復文,1984)。
4. 本山幸彥編,《帝囯議会と教育政策》(東京都:思文閣,1981)。
5.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92)。
6. 吳密察,《臺灣近代史研究》(臺北:稻鄉,1991)。
7. 吳濁流,《無花果》(臺北:草根,1995)。
8. 呂紹理,《水螺響起》(臺北:遠流,1998)。
9. 汪知亭,《臺灣教育史》(臺北:臺灣書店,1959)。
10.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臺北:允晨,2002)。
11. 長浜功,《史料囯家と教育:近現代日本教育政策史》(東京都:明石書店,1994)。
12. 阿部洋編,《日本殖民地教育政策史料集成(臺灣篇)》第4卷(東京:龍希書舍,2007復刻)。
13. 派翠西亞.鶴見著、林正芳譯《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宜蘭縣宜蘭市:仰山文教基金會,1999)。
14. 若林正丈,《臺灣抗日運動史研究》(臺北:播種者,2007)。
15. 若林正丈,《臺灣抗日運動史研究》(臺北:播種者,2007)。
16. 宮崎聖子,《殖民地期臺灣における青年團と地域の變容》(東京都:御茶の水書房,2008)。
17. 徐南號,《日本工業教育制度》(臺北:張風真,1977)。
18. 徐南號編,《臺灣教育史》(臺北:師大書苑,1993)。
19. 海後勝雄、廣岡亮藏,《近代教育史》(東京:誠信書房,1951)。
20. 荊子馨,《成為日本人》(臺北:麥田,2006)。
21. 許佩賢,《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臺北:遠流,2005)。
22. 許雪姬等訪問,《王世慶先生訪問記錄》(臺北:中研院近史所,2003)。
23. 郭亮吟導演,《綠的海平線:臺灣少年工的故事》(臺北市:智慧藏學習科技公司,2007)。
24. 開南商工,《開南商工與臺灣的現代化》(臺北:開南,2007)。
25. 黃昭堂,《臺灣總督府》(東京都:教育社,1988)。
26. 黃英哲譯,黃昭堂原著《臺灣總督府》(臺北:前衛,2002)。
27. 黃紹恆譯,石井寬治著《日本經濟史》(臺北:五南,2008)。
28. 臺灣省文獻會編,《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六文教志(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89-1998)。
29. 潘國正,《天皇陛下の赤子:新竹人と日本兵と戰爭經驗》(新竹市:竹塹文化,1997)。
30. 鄭三郎總編輯,《嘉農口述歷史》(臺北市:國立嘉義農業專科學校校友會,1993)。
(二)論 文
1. 方俊育,〈技術或政治-臺灣戰後工業職業教育發展史(1945-1986)〉(新竹:清大歷史所科技史組碩士論文,2001)。
2. 江佩津,〈日治時代臺灣的農業教育〉(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3. 吳文星,〈日治前期臺灣職業教育之建立與資源之開發〉,《第三屆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4. 李文期,〈日本領臺時期的實業教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5. 陳文添〈從「隈本繁吉文書」看公立臺中中學校的設立經過〉《臺灣源流》29卷,2004年12月,頁93-111。
6. 蔡明達,〈日據時期臺灣的實業學校與社會流動〉(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7. 鄭政誠,〈臺灣總督明石元二郎的東臺灣巡視與罹病初探〉,《國史館學術集刊》第十六期,頁49-89。
8. 謝明如,〈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之研究(1896-1919)〉(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9. 瞿海源,〈追求高教育成就--清代及日據時期臺灣教育制度與價值的分析〉,《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3卷2期。
10. 蘇曉倩,〈身體與教育--以日治時期臺灣實業學校的身體規訓為例(1919-1945)〉(南投: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465-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文的核心在於檢討日治時期在臺灣實行的實業教育。筆者希望透過理解日本內地實業教育的發展過程,與臺灣實業教育之發展作一對比,將日本內地發展與臺灣發展整理在同一條的時間軸下檢視,相互對照其樣貌。可以發現幾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一是日本政府在臺灣推動的實業教育,何以具有如此之內容?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在臺灣推動的實業教育是否僅僅是一種殖民政治的手段而已?二是日治時期的教育體系,是否為統治者主動地希望將臺灣的人民教育成為獲取經濟資源的生產工具,進而大力擴張實業教育體系?或是真實的歷史樣貌並非如此?
本文認為,日本本身對於實業教育之態度,是帶有肯定性與積極性。日本教育體系逐漸完備的歷程,實業教育從各級學校附屬的教學內容逐漸獨立成為一個教育體系,從國會到人民,全民肯定實業教育的用處。日本實業教育政策更是密切配合日本國家局勢,多次轉變。
實業教育在身為殖民母國的日本有著充分發展,然而透過本文研究,作為殖民地之臺灣,在實業教育上卻存在著「殖民性」與「近代性」的糾葛。日本殖民政府實際上曾經擔憂過殖民地教育可能帶給殖民地人民的覺醒,進而造成統治上的困擾,因此對於公學校之上的中等教育體系,在1919年的「臺灣教育令」之前,不願增設更高級的普通教育機關。但訓練殖民地人民實用技能的實業教育體系,卻沒有在臺灣快速發展,令人更訝異的是,日本國內實業教育的資源與法令規章,都在領臺以後逐步完備,但日本政府的態度是遲遲不願意將內地完備的實業教育系統延伸至臺灣教育體系中。我們發現殖民政府不僅在高等普通教育上不願意鬆手,在實業教育體系中,亦不願意輕易開放技術的傳授,殖民政府認為殖民地所需的技術人才,應該由殖民母國提供。日治時期的臺灣有近一半的光陰(二十四年),實業教育採取的模式是伴隨著總督府管下特定部門的需求,從而增設特定的設施,如農業試驗場、工業講習所等,採取臨時、應急的方法。
實際上從明治末年邁入大正年間,有一股社會的批判聲浪,建議總督府應該增設各類的實業教育體系,取代原有的臨時措施。不過,此一增設實業學校體系的需求,主要還是由在臺灣的內地人所提出,明顯地仍然是從殖民政府與殖民者的角色出發,以暢談其事;前述增設實業教育之聲浪,訴求的原因皆可歸納為「產業之發展」。藉由工業教育的發展模式,如臺灣子弟就讀的工業講習所與臺灣總督府工業學校相較,亦可發現殖民政府規劃的教育政策,是建立一個由內地子弟享有優勢的主從結構。在「臺灣教育令」之後,主從的培育系統仍然相同,大正九年之後,實業教育制度是否配合著時局而不斷起變化。大正十一年(1922年)的「新臺灣教育令」,帶給臺灣實業教育許多新的發展情況,包含實業學校與實業補習學校的增設。利用增設實業學校的時間與增設實業學校的種類,臺灣實業教育清楚地展現以農業為主的趨勢。
進入戰爭以後,身為殖民地的臺灣在實業教育方面,日本政府為了所需的人力資源,大量擴張實業教育的學校數量與學生人數,甚至在戰爭末期,將商業學校轉換成為農業、工業學校,因應國策之需求。殖民當局人力資源的掌控與需求,從初期把握住技術知識到中期逐漸以階級的方式培養兩個層級的技術人力,即以內地人子弟為高級技術人員,而以臺灣人子弟為實際操作的技手型技術人員;日治末期,由於戰爭之需求,實業教育體系的學校數與學生數的快速激增,展現出殖民政府培養國策人力資源的手段。
zh_TW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20T20:23:54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7-R93123006-1.pdf: 2521851 bytes, checksum: 0ab8fcc73a578980829d354ee90b1c6f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8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 2
第三節 相關研究文獻回顧 4
第四節 章節架構與內容簡介 6
第二章 日臺實業教育初期發展歷程及其差別性政策 9
第一節 日本實業教育的確立與沿革 9
第二節 日治初期臺灣實業教育的確立與沿革 17
第三節 小 結 40
附表一 日本與臺灣實業教育確立時間表 43
第三章 朝鮮經驗與臺灣教育令下實業教育之變革 45
第一節 大正前期日本本土實業教育的發展 45
第二節 臺灣教育令的制定經緯 47
第三節 在臺日本人的實業教育 53
第四節 臺灣人的實業教育 58
第五節 小 結 65
附表二 臺灣總督府工業學校教授科目 70
附表三 臺灣公立臺北工業學校教授科目 73
附表四 臺灣公立臺中商業學校教授科目 79
附表五 臺灣公立嘉義農林學校教授科目 80
第四章 新臺灣教育令下內台同軌的實業教育 81
第一節 大正九年後日本本土的經濟成長與衰退概況 81
第二節 新臺灣教育令的制定經過 86
第三節 共學制下的實業教育與實業學校的變革 87
第四節 大正以後至戰爭前的實業教育 95
第五章 臺灣實業教育在戰爭中的變化 99
第一節 昭和十二年後臺灣實業學校制度的變革 99
第二節 快速成長的實業補習學校 105
第三節 戰爭體制下透過教育體系培育國策人力資源 108
第六章 結 論 113
參考文獻 121
表 次
表2-1 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各實業學校之教授科目 16
表2-2 實業部農業科課程表 23
表2-3 實業部電信科、鐵道科課程表 24
表2-4 國語學校實業部農業科及電信科學生人數統計 26
表2-5 公學校修訂規則農業科教授內容與時數 28
表2-6 公學校修訂規則工業科教授內容與時數 29
表2-7 公學校修訂規則商業科教授內容與時數 30
表2-8 木工科教科目、教科課程每週教授時數表 36
表2-9 金工及電工科教科目、教科課程每週教授時數表 37
表3-1 商業學校教員與學生人數 55
表3-2 商業學校半途退學事故分項表 56
表3-3 工業學校教員與生人數 58
表3-4 公立臺北工業學校畢業生統計資料 60
表3-5 嘉義農林學校第一屆畢業生畢業後出路 63
表3-6 簡易實業學校學生數目 64
表4-1 實業學校大正八至十年班級數、學生人數統計表 97
表4-2 實業學校大正十二至十四年班級數、學生人數統計表 98
表5-1 農業學校名稱、位置、修業年限、設立日期一覽 101
表5-2 工業學校名稱、位置、修業年限、設立日期一覽 103
表5-3 商業學校名稱、位置、修業年限、設立日期一覽 104
表5-4 昭和十一年臺中實業補習學校概況 107
表5-5 昭和十一年臺灣中等教育體系入學概況 110
表5-6 昭和十六年臺灣中等教育體系入學概況 111
表6-1 臺灣、朝鮮、樺太、關東州與日本內地中等教育比較表 113
圖 次
圖2-1 啟蒙思想家箕作麟祥 10
圖2-2 文部省大臣井上毅 15
圖2-3 農事試驗場第一屆畢業生 32
圖2-4 臺灣總督府工業講習所 38
圖3-1 明石元二郎 50
圖3-2 臺北工業學校 59
圖3-3 工業學校畢業生統計資料 61
圖3-4 商業學校教授簿記課程 62
圖3-5 公學校畢業生畢業後狀況 66
圖3-6 公學校繼續升學者比例 67
圖4-1 聯合工業調查委員會工業刷新案規劃圖 82
圖4-2 1922-1936年實業補習學校發展情況 94
圖5-1 實業補習學校學生數與學校數 105
圖5-2 實業學校數目成長趨勢 108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日治時期臺灣實業教育之變遷zh_TW
dc.titleTransformation of Taiwan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97-1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吳文星,許佩賢
dc.subject.keyword教育,殖民地教育,實業教育,實業學校,實業補習學校,zh_TW
dc.subject.keywordEducation,Colonial Education,Vocational Education,Vocational School,Supplementary Vocational School,en
dc.relation.page124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dc.date.accepted2009-01-13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歷史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歷史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97-1.pdf2.46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